光谷站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报告2篇

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报告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报告精选2篇(一)[实习报告标题]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一、实习概况本次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是在某地勘察公司进行的,实习地点为某地区。
实习时间为一个月,实习期间主要参与了团队的实地勘查工作,了解了地质矿产勘查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勘查项目中。
二、实习内容1. 实地勘查在实地勘查中,我主要负责野外地质勘查的工作,包括入地考察、采样、地层记录等。
通过参与实际勘查项目,我对地质矿产勘查的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准确地进行样品采集和记录。
2. 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对采集的样品和勘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工作。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解读地质矿产数据,从而对勘查区域的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有更全面的认识。
3. 报告撰写作为实习的最后一项任务,我参与了实习报告的撰写工作。
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我通过整理和总结实习期间的工作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三、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和技能:1. 地质矿产勘查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实地勘查和数据整理分析的实践,我对地质矿产勘查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2. 野外工作能力的提升:实地勘查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户外工作,锻炼了我的耐力和抗压能力,提高了我的野外工作能力。
3. 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勘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解读数据,并能够将获得的结果准确地表达和报告出来。
四、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地质矿产勘查实习,我对地质矿产勘查这一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通过实地勘查和数据分析的实践,我不仅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与团队内的同事互动和合作,我也学到了许多团队合作的技巧和经验。
总之,这次地质矿产勘查实习对我的职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质勘探工作报告

地质勘探工作报告一、引言地质勘探是指通过地质勘查、地质测量和地质勘探等手段,对地球表面及其下部结构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地质构造、地质历史、矿产资源等情况。
本次地质勘探工作报告旨在总结我团队在某地区的勘探工作,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勘探区域概况本次勘探工作的区域位于某省的甲市,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构造复杂。
该区域经济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为了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势在必行。
三、勘探目标本次勘探工作的主要目标为:1. 发现和确认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包括金矿、铜矿、煤矿等;2. 掌握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发展情况,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 评估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为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四、勘探方法和技术1. 野外地质勘查:对勘探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地质剖面观察、采集标本样本等,以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历史情况;2. 地球物理勘探:采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方法,对勘探区域进行地下结构和矿产资源调查;3.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航空遥感数据,对勘探区域进行全面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分析。
五、勘探成果1. 矿产资源分布情况:通过对野外地质勘查和地球物理勘探的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丰富的金矿、铜矿和煤矿等资源。
其中,金矿主要分布在该区域东部,铜矿主要分布在该区域西部,煤矿主要分布在该区域南部;2. 地质构造研究:通过对地质剖面观察和遥感数据分析,发现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
其中,某个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对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分布和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影响;3. 地质灾害评估:综合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等因素,对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尤其是地质滑坡和地震的风险较高。
六、结论与建议1. 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矿、铜矿和煤矿等。
地质勘查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查工作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年度,我单位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地质勘查工作重点,积极履行职责,努力提升地质勘查水平,现将本年度地质勘查工作总结如下:二、主要工作及成果1. 扎实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本年度,我单位共完成基础地质调查项目5项,涉及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多个领域。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室内资料整理和分析,取得了以下成果:(1)编制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5份,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完成了水文地质调查报告3份,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完成了工程地质调查报告2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地质保障。
2. 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勘查本年度,我单位共开展矿产资源勘查项目6项,涉及金、铜、铅、锌、铁等矿产。
通过勘查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1)新发现金矿床1处,预测资源量10吨。
(2)新发现铅锌矿床1处,预测资源量100万吨。
(3)完成了2处铁矿山详查工作,为矿山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3. 加强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本年度,我单位共完成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项目4项,涉及土地、水、气等多个方面。
通过监测与评价,取得了以下成果:(1)完成了1项土壤污染调查,为土地治理提供了依据。
(2)完成了2项地下水水质监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3)完成了1项大气环境监测,为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参考。
4. 深化地质科技创新本年度,我单位积极开展地质科技创新,取得以下成果:(1)研发了一种新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高了勘探效率。
(2)开展一项地质数据处理软件研发,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一批地质专业技术人才,为地质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部分项目进度滞后,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
(2)部分项目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3)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2. 改进措施(1)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进度安排,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光谷站地质勘查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光谷路站及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2014 勘017a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二O—四年四月二十九日武汉市轨道交通29 号线光谷路站及 2 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一、工程概况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全长19.83km,设站13座,全为地下线路。
分别在流芳与规划 2 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城际铁路流芳站换乘,在光谷五路与规划30 号线换乘,在未来一路与规划9 号线换乘,起点预留远期延伸条件。
该工程起于流芳火车站,并在东广场设光谷站,出站后沿湖口一路东行,过光谷一路后拐入高新大道,在省体育学院南侧教育中路口设教育中路站,之后穿三环线、武广高铁和富士康专用线后在药监一路东设药监局站,在光谷三路路口设生物园站,在光谷四路路口设光谷四路站,之后线路南偏拐入神墩一路,在光谷五路路口设光谷五路站,在光谷六路口设光谷六路站,过光谷六路后往北拐入高新大道,在规划豹澥路口设豹澥路站,在光谷七路路口设光谷七路站,出站后线路沿高新大道路北侧穿越绕城高速及匝道,之后东行至终点,分别在规划路口设郑家路站,未来一路站、未来三路站和左岭站。
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工程第H标段,包括6站7区间,具体如下:起点-光谷站、光谷站、光谷站-教育中路站区间、教育中路站、教育中路站-药监局站区间、药监局站、药监局站-生物园站区间、生物园站、生物园站-光谷四路站、光谷四路站、光谷四路站-光谷五路站区间、光谷五路站、光谷五路站- 光谷六路站区间。
全长约8500 米。
武汉轨道交通29 号线光谷站与 2 号线南延线光谷站为交通枢纽换乘站。
该站是轨道交通29号线工程的起点站和 2 号线南延线终点站,位于城际光谷火车站东广场,湖口一路地下,站位处规划道路尚未成形,周边现状多为空地。
光谷站处于长江三级阶地,拟采用明挖法施工,附属结构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
车站主体结构基坑深度约24.310m。
29号线光谷站基底大部位于20a-2中风化泥岩中,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基底大部分位于多种岩性的中风化岩层中。
XX地区地质勘探成果总结报告

XX地区地质勘探成果总结报告一、引言地质勘探是为了充分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潜力,从而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在XX地区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对于该地区的地质特征、矿产资源以及可能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说明和分析。
二、地质概况(1)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XX地区位于某某省/自治区,地处某某地带,其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多样。
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山地、平原、河流等。
(2)岩性组合和地层特征经过分析和采样,本次勘探工作发现XX地区主要的岩性组合为砂岩、页岩和花岗岩等。
地层特征方面,主要包括地层的厚度、延伸方向和岩石的层位。
(3)构造特征根据地质构造的调查和分析,XX地区主要存在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和背斜构造。
三、矿产资源调查(1)金属矿产资源经过勘探调查,发现XX地区存在铁矿、铜矿和锌矿等重要金属矿产资源。
其中,铁矿储量较大且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非金属矿产资源在本次地质勘探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膏和煤炭等。
这些资源在建材、化工和能源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地质灾害评估(1)地质灾害类型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历史记录,我们对XX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评估。
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和地震等。
(2)潜在风险和防灾措施根据评估结果,我们确定了XX地区的潜在风险和可能的危害程度。
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建议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如加强监测预警、修建防护设施等。
五、综合评价与展望通过本次地质勘探工作,我们深入了解了XX地区的地质情况、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状况。
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未知的地质问题和待挖掘的矿产资源,我们鼓励进一步的研究和勘探。
结论XX地区的地质勘探成果总结报告对于该地区的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相关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决策支持,进一步推动XX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轨道交通勘察初勘报告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编制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了由12条线路组成、全长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目标任务:2012年前建成1号线、2号线和4号线一期,总长72公里,形成沟通长江两岸的“工”字型线网;2009~2020年前在延伸在建轨道交通1、2、4号线基础上,新建轨道交通3、5、6、7、8号线,2020年前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达到231.7公里,形成覆盖三镇中心城区并与主要交通枢纽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2040年前建成12条线,总长540公里,形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同时为适应城市新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围绕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提出统筹城乡,由主城向外沿阳逻、豹澥、纸坊、常福、吴家山、盘龙等六大方向构筑城市空间发展轴,构建“1+6”城市新格局,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新城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由8条线路构成,线路总长157km。
至2017年主城轨道交通线网为215km,全市轨道线网规模(含机场线)达到约390km。
根据武汉市线网规划,11号线为市域快线,西起于柏林东至左岭,连接了蔡甸、四新城市副中心、武昌火车站、鲁巷城市副中心,实现汉阳中心区与武昌中心区的快速直达联系,并沟通了西部和东南两大城市组群,是引导城市东西新城组群发展、支撑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都市发展区轨道交通主题线路。
根据建设规划,11号线东段为武昌站~左岭段,其中一期工程光谷火车站~左岭新城已先期开工建设。
二期工程为江安路站~光谷火车站。
本次工可勘察范围为武昌火车站至光谷火车站。
11号线二期工程线路起于武昌白沙洲江安路,后线路向北前行,穿多处地块后,在复兴路西侧地块设复兴路站与5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东偏转,穿紫阳湖,再沿张之洞路东行,过中山路后线路下穿武昌火车站站场,在武昌火车站东侧,线路沿北安街东行,在北安街与静安路路口设武昌火车站与12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向南偏转,穿晒湖,再下穿莲溪寺社区地块后线路沿瑞景路东行,在瑞景路与宝通寺路路口设宝通寺路站。
地质勘查成果总结报告

地质勘查成果总结报告这次地质勘查成果总结报告,真是让人又惊又喜,想说的太多了,简直嘴巴都忙不过来了。
说实话,谁能想到我们原本以为是个小打小闹的地质勘探,居然这么给力,结果一出来,大家都乐得合不拢嘴。
地质勘查嘛,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毕竟是找寻地下的宝贝,不得不小心谨慎。
可是这次,地底下给我们的“惊喜”,简直让人感叹,这下可有好戏看了!我们开始的时候,其实也没抱太大希望。
毕竟这些地方,之前勘查过的资料说得明明白白,资源丰不丰富,大家心里都有数。
没想到,在那些老旧的资料底下,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咱们的勘探团队可是“心怀天下”的一群人,拿着那几张破旧的地图,一看就觉得,哎,这地方好像不太一样。
也许是地质结构的巧合,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勘探的结果一点一点浮出水面,大家都傻眼了:原来这儿藏着这么多宝贝。
一开始,有些人还以为我们是在开玩笑。
毕竟,地质勘查这么专业,又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但随着勘探的深入,眼前的一切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那么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资源。
就像老话说的,“别看人小,能顶一座山”。
我们本来还想着能找到个什么小金矿,结果,哎呀,真是“一物降一物”,资源的种类、品质比想象的都要丰富。
都说地球上的宝藏无穷无尽,结果我们这次就是活生生的证明了这句话。
再说说勘查过程中那些曲折的故事,简直可以拍成一部“地质探险大片”。
你看啊,地质勘查的过程就像解谜一样,每次觉得找到头绪,结果一转身,又得从头再来。
那些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地层,居然隐藏着无数细小的线索。
我们有时一个小小的岩石剖面,一些奇怪的矿物颗粒,竟然能成为揭开地下奥秘的钥匙。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一条条线索紧密相连,错综复杂,却又不至于让人摸不着头脑。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原来大自然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颗矿物,都在讲述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尤其是那次,大家差点儿就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
原本一块不起眼的岩石,经过仔细分析,居然透露出了矿脉的蛛丝马迹。
2024年地质物探工作总结

2024年地质物探工作总结2024年,地质物探工作经历了一年的辛勤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下是对2024年地质物探工作的总结报告。
1. 调查地质构造在2024年,我们深入调查了多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并且对地下构造进行了准确的测量和分析。
通过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手段,我们成功研究了地壳的构造以及地下岩层的分布情况。
这些调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发现矿产资源2024年,我们在多个地区进行了系统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现。
通过对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石等矿产资源的勘探,我们发现了多个大型的矿床和蕴藏量可观的矿产资源区。
这些发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范2024年,我们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手段,成功预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其中包括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
根据这些预测结果,我们及时采取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防控水平。
4. 水资源调查与保护2024年,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水资源调查工作,并对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合理分配。
通过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埋藏情况的探测,我们全面了解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供应能力。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推动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环境地质调查2024年,我们加强了对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与评估工作。
通过对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与修复。
这些工作的开展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6. 地质科学研究2024年,我们还积极开展了地质科学研究工作。
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规律、地质演化过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
同时,我们加强了地质科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光谷路站及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2014勘017a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二○一四年四月二十九日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光谷路站及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岩土工程勘察中间资料一、工程概况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全长19.83km,设站13座,全为地下线路。
分别在流芳与规划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城际铁路流芳站换乘,在光谷五路与规划30号线换乘,在未来一路与规划9号线换乘,起点预留远期延伸条件。
该工程起于流芳火车站,并在东广场设光谷站,出站后沿湖口一路东行,过光谷一路后拐入高新大道,在省体育学院南侧教育中路口设教育中路站,之后穿三环线、武广高铁和富士康专用线后在药监一路东设药监局站,在光谷三路路口设生物园站,在光谷四路路口设光谷四路站,之后线路南偏拐入神墩一路,在光谷五路路口设光谷五路站,在光谷六路口设光谷六路站,过光谷六路后往北拐入高新大道,在规划豹澥路口设豹澥路站,在光谷七路路口设光谷七路站,出站后线路沿高新大道路北侧穿越绕城高速及匝道,之后东行至终点,分别在规划路口设郑家路站,未来一路站、未来三路站和左岭站。
武汉市轨道交通29号线工程第Ⅱ标段,包括6站7区间,具体如下:起点-光谷站、光谷站、光谷站-教育中路站区间、教育中路站、教育中路站-药监局站区间、药监局站、药监局站-生物园站区间、生物园站、生物园站-光谷四路站、光谷四路站、光谷四路站-光谷五路站区间、光谷五路站、光谷五路站-光谷六路站区间。
全长约8500米。
武汉轨道交通29号线光谷站与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为交通枢纽换乘站。
该站是轨道交通29号线工程的起点站和2号线南延线终点站,位于城际光谷火车站东广场,湖口一路地下,站位处规划道路尚未成形,周边现状多为空地。
光谷站处于长江三级阶地,拟采用明挖法施工,附属结构全部采用明挖法施工。
车站主体结构基坑深度约24.310m。
29号线光谷站基底大部位于20a-2中风化泥岩中,2号线南延线光谷站基底大部分位于多种岩性的中风化岩层中。
根据湖北省地方标准《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12),基坑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一级。
可供选择的围护结构型式有: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套筒咬合桩等。
支护结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本站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基坑规模、施工条件、对交通,环境及施工占地、工艺等因素。
本车站基坑围护结构推荐采用Φ800@1000mm、Φ1000@1200mm、Φ1200@1500mm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方案。
围护结构内支撑采用一道混凝土支撑+3道钢管支撑,一道临时立柱。
基坑开挖施工期间采用管井进行基坑内疏干降水。
本站所有钻孔均由设计院布设,共布设61个钻探孔(其中初勘18个,详勘43个)、31个静探孔(全部为详勘)。
本站有2个详勘钻孔(孔号为EJQJz02-Ⅱ13-52和EJQJz02-Ⅲ14-31)因场地原因未能施钻,将在场地条件成熟后补勘。
本站利用2号线南延线钻孔1个,孔号为EQNJz04-Ⅱ13-41。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规范要求,经与设计院商量,本站将在所有静探孔点位上补充钻探孔作为对比孔,本次共补充30个;另外在2号线南延线南侧补了补1、补2、补3和补4,共计4个补孔。
因2号线南延线初勘钻探孔部分为市政院完成,我院利用了该院的资料,共利用9个钻探孔(孔号为EJQJz02-Ⅱ13-44~EJQJz02-Ⅱ13-51、EQNJz04-Ⅱ13-41)。
综上所述,本次我院共完成了84个钻探孔,利用了9个钻探孔,2个钻探孔未完成。
本次有3个静探孔(孔号为EJQJc02-Ⅲ14-05、EJQJc02-Ⅲ14-08和EJQJc02-Ⅲ14-09)因场地原因(杂填土较厚)未能完成,但另外因工程需要,我院补充了8个静力触探对比孔和2个静力触探补孔(孔号为Jc02-Ⅲ14-28-1和Jc02-Ⅲ14-28-4)。
综上所述,本次我院共完成了38个静探孔。
我院自2014年2月16日进场,先后共安置了12台钻机,截止2014年4月11日,我院完成所有外业勘探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站完成钻孔中有4个孔为水上孔,孔号为EJQJz02-Ⅲ14-13(水)、EJQJz02-Ⅲ14-14(水)、EJQJz02-Ⅲ14-15(水)和EJQJz02-Ⅲ14-19(水)。
另外,EJQJz02-Ⅲ14-19(水)孔深42m处和EJQJc02-Ⅲ14-24(Z)孔深47m处孔内遗留有钻具(各3.0m的岩芯管)。
二、地层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流芳火车站东侧,地貌单元属剥蚀堆积垅岗状平原,相当于三级阶地,地势起伏较大,地面标高在33.98~49.49m之间变化。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结构主要由(1)单元层杂填土(Q ml)、素填土(Q ml)、淤泥质粉质黏土(Q l);(6)单元层为垄岗与坳沟相间区坳沟内沉积物;(10)单元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老黏性土、黏性土夹碎石、块石、碎石夹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等(Q3al+pl);(13)单元层第四系含碎石红黏土(Q el);(17)单元层二叠系(P)泥质硅质岩、泥岩、炭质泥岩;(18)单元层石炭系(C)石英砂岩、灰岩、炭质灰岩;(0)单元层溶洞充填物或无充填;(19)单元层泥盆系(D)泥岩、细砂岩、石英砂岩;(20)单元层志留系(S)泥岩、泥质砂岩。
(1-1)层杂填土,本站中间大部分地段堆积较厚,厚度超过5m,天成美雅小区门口地段为地表15~30cm厚的砼地坪,下部为黏性土夹砖块、碎石等组成,分布于场地表层,较厚地段为附近施工堆土而成,褐黄~褐红~褐灰等色,结构松散,湿~饱和,硬杂质含量在25%以上,堆积年限一般少于10年;(1-2)层素填土,本站中间大部分区域堆积较厚,以粉质黏土为主,软~可塑状态,含植物根系及小碎石,分布于场地表层,较厚地段为附近施工堆土而成,褐黄~褐红~褐灰等色,结构松散,湿~饱和,硬杂质含量在25%以下,堆积年限一般少于10年;(1-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塘泥),为原沟塘区,局限分布于填土之下,灰~灰黑色,流~可塑状;(6-1)层粉质黏土,软~可塑状,灰褐~黄褐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场地范围内局部地段分布,主要分布于塘泥之下;(6-2)层粉质黏土,可~硬塑状,灰褐~黄褐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场地范围内局部分布;(10-2)层粉质黏土,硬塑状,灰褐~黄褐~棕红色,含少量铁锰氧化物及高岭土条纹,局部夹少量碎石角砾,场地内大部地段有分布;(10-2a)层黏土夹碎石,碎石含量约10%,直径1-5cm,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部分为细砂岩、硅质岩,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0-2b)层块石、碎石夹黏土,块石、碎石含量大于50%,直径5-30cm,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部分为细砂岩,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0-2d)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可~硬塑状,灰褐~黄褐~棕红色,含粉土及少量铁锰氧化物及高岭土条纹,局部夹少量碎石角砾,场地内局部地段分布;(13-2a)层含碎石红黏土,棕红色~褐黄色,呈湿、硬塑状,含铁锰质氧化物,其间夹碎石,碎石成分主要为灰岩,部分地段含硅质岩、泥岩、砂岩碎块,呈棱角~次棱角状,含量一般在15~45%,粒径一般在0.5~3.0cm间,个别大于10cm,主要分布于本站南侧灰岩分布区顶部;(13-2b)层含碎石红黏土,棕红色~褐黄色,呈湿、可塑状,含铁锰质氧化物,其间夹碎石,碎石成分主要为灰岩,部分地段含硅质岩、泥岩、砂岩碎块,呈棱角~次棱角状,含量一般在15~45%,粒径一般在0.5~3.0cm间,个别大于10cm,主要分布于本站南侧灰岩分布区顶部;(17a-1)层强风化泥质硅质岩,褐黄~红褐、灰黑色,岩芯呈细角砾混黏土状,泥质含量20~60%不等,岩芯基本呈散体状,硅质岩角砾石粒径0.5-3cm,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7d-1)层强风化泥岩,褐红~褐黄、灰白色,岩体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层理可见,层中夹少量中风化岩块,手掰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7e-1)层强风化炭质泥岩,灰~灰黑色,岩芯呈土柱状,手掰或水浸易断,局部夹中风化岩块,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7e-2)层中风化炭质泥岩,灰~灰黑色,泥炭质结构,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角砾状,采取率约5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8a-2)层中风化灰岩,灰~灰白~深灰色,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微晶结构,中厚层~厚层状,裂隙一般发育,该段岩溶强发育,钻孔见洞隙率达87.5%,每个钻孔均严重漏浆,其溶洞大小不一,内被软~硬状黏性土夹碎石充填,采取率为80~9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8c-1)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夹泥岩,灰白~褐黄色,仅有1个钻孔揭露此层,岩芯较破碎,钻进进尺较快,局部夹中风化石英砂岩岩块,个别直径大于10cm,采取率约1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8d-2)层中风化炭质灰岩,深灰~灰黑色,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微晶结构,中厚层~厚层状,裂隙一般发育,岩芯含方解石脉。
该段岩溶强发育,钻孔见洞率达75%,每个钻孔均严重漏浆,其溶洞大小不一,内被软~硬状碎石混黏性土充填,局部地段溶洞无充填,采取率为80~90%,其中EJQJc02-Ⅲ14-02(Z)串珠状溶洞竖向发育深度达10m以上,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a-1)层强风化石英砂岩夹泥岩,灰白~褐黄色,岩芯较破碎,基本风化成砂土、碎石状,碎石直径1-3cm,采取率约5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a-2)层中风化石英砂岩夹泥岩,灰褐~褐黄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砂质结构,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柱状,节长1-8cm,最长15cm,采取率为65-70%,充填强风化泥岩,场地局部地段分布,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b-1)层强风化细砂岩,黄褐~灰褐色,岩芯基本上风化成砂土状,泥砂质胶结,局部夹未完全风化岩块,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b-2)层中风化细砂岩,黄褐~灰褐~灰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泥砂质结构,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层中夹少量泥岩,采取约率60%,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c-1)层强风化泥岩,黄褐色,岩体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层理可见,层中夹少量中风化岩块,手掰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19c-2)层中风化泥岩,黄褐~褐红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泥质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芯主要呈柱状、碎块状,局部夹少量碎屑状,分布于场地南侧局部地段;(20a-1)层强风化泥岩,黄褐色,岩体基本风化成土状,局部层理可见,层中夹少量中风化岩块,手掰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北侧局部地段;(20a-2)层中风化泥岩,黄褐~灰褐~灰色,岩芯呈块状或柱状,泥质结构,岩芯主要呈柱状、碎块状,局部夹少量碎屑状,分布于场地北侧大部地段,局部地段该层中夹粉砂质泥岩;(20a-2s)层强~中风化泥岩,灰色,节理裂隙极发育,多呈碎屑状,手捏或水浸易散,分布于场地中部地段;(20b-2)层中风化泥质砂岩,黄褐~灰色,泥砂质结构,岩芯破碎,呈短柱状、块状,场地北侧局部分布;(g)层孤石,主要为石英砂岩、硅质岩、灰岩孤石,直径大于30cm,场地南侧局部地段分布;(0)层溶洞,全充填黏性土,褐红~褐黄色,呈湿、软~硬塑状,层中不均匀夹有碎石,场地南侧岩溶分布区大部分揭露该层;(0-0)层溶洞,无充填,掉钻,场地南侧岩溶分布区局部地段揭露该层;(0-1)层水域,场地中部有一处沟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