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辨析题

有效教学辨析题
有效教学辨析题

辨析题

1.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

正确,从教学的定义上看,教学是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时学生的学习。

2.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仅供参考)

错误,我觉得不但要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还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尽管老师教的很好,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具体进步和发展,这节课就相当与没有意义了,因为学是教的前提和基础。

3.“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中,教师是主要行为主体。

错误

主客体关系

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主动权”

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师生关系四种观点:

1.师主体,生客体。“教师中心论”

2.生主体。1)“学生中心论”;2)师主导,生主体

3.生主体,亦客体。

4.师主体,生亦主体,教材客体。平行主体;复合主体

而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应该辨证的看待两者的关系。

4.发展智力应该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

错误,发展智力不能成为教学在智育方面的主要目标。最主要的原因,教学对智力发展能起的作用有限,企图通过教学来使学生的智力获得大的发展那时不现实的。另外,智力虽然对于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因此,虽然发展智力是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但是不宜过分强调此目标。

5.接受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错误,接受学习: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相对于有意义学习:通过理解而学习)

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老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重复人类已经发现、形成的有关知识。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即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相对的,它是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从而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从而成为机械的接受学习。有不少人不加分析就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6.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学则处于教学研究的边缘。

正确。每一种理论都包含着它自己固有的研究对象与中心问题。当把教学实践分解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部分之后,教师教的活动就是教学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教的行为就是教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学就处于教学研究的中心。

7.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正确。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本质上是国家对特定课程的目标的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师而言是教的目标,对学生而言是学的目标。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的目标,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形成学的目标。教学目标体现在学生应知和应会上。即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应知和能做的事。教学目标也就是评价的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三位一体。所以,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8.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起点。

正确。学习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先弄清楚目标问题。

9.一切能够用于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错误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顾名思义就是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有用的,能接触到的资源。它是有范围的并不是一切资源都是课程资源。

10.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

正确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实施课程的基本方式就是开展教学。而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因而教材也就成为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

11.教师既要用教材教也要教教材。

错误教师要在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授课的基础上善用,活用教材。善用课本内容,对其进行创新。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教学。在学生接受课程内容的同时兼顾强化记忆,贯通与活用知识。而这里的“教教材”显然是一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

掌握知识。

12.课程纲要也就是平常说的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

错误,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内容,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个学期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四元素”)。而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但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所有元素。

13.教师备课就是备材料,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材料。

前半句是错误的,后半句是正确的。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教学资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知识。教师备课时,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同时也要附加一些从教材扩展出来的知识或是所教知识相关联的内容,不能被教材局限。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是正确的,教材是教师授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所以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4.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好的。

错误。在新课程中提到的学习方式有三种: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各有各的特点,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指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分享,尊重与合作,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其中的合作学习指导中

包括小组合作,它最适合于有一个正确答案,目标明确的教学。

15.在各种座位安排方式中,秧田式是最差的。(仅供参考)

错。各种组织形式都有优缺点。秧田式是传统教室的排练形式。这种座位排列是封闭性的。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它的优点:1使教师易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易于系统讲授;2学生人数相对不受限制,学生之间减少干扰,注意力容易集中。他的缺点:1.学生的人际交际交往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2.如果座位一直不变的话,它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就更为不利。每种座位安排方式都有利有弊,座位安排的选择与设计看似简单,其实要考虑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需要等因素。另外,座位的安排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事实上,没有一种安排可以满足所有的教学行为或活动,也没有一种安排是最差的。灵活地安排座位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才是理想的座位安排。

16.辅助教学行为就是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仅供参考)

正确。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的,或显或隐的,有些可以预先设计,而多数是生成性的。某种程度上,辅助教学行为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

17.负强化跟惩罚的性质一样,都是学生想回避的行为(仅供参考)

错。消极强化(负强化)是好的,人们向往的,而惩罚是不好的,人们力求回避的。因此不能将消极强化等同于惩罚。负强化是指你通过取消不愉快的的刺激物来激起学生的某种行为动力时采取的强化,指如果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愉快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增加。负强化可以被解释为解脱或解禁而且是使行动者愉快的。而惩罚是导致行动者痛苦的。正惩罚:呈现某事物、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负惩罚:移去某事物、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负惩罚包含移走令人愉快的事物,口语上将负惩罚看做类似于罚款的操作。

18.课堂管理就是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错,课堂管理有利于控制并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而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19.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

错,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20.评价是教学结束后进行的一个环节,不属于教学的组成部分

错,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个孤立的环节。是教师的教学决策和学生的学习决策的基础。校内或课堂层面的评价就是要为教学和学习的改善提供决策基础。对学习影响最大的决策是在课堂中作出的。“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都取决于那里所运用的评价的质量

21.评价目标决定评价的设计

正确,目标决定评什么,怎么样,评价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应当能正确检测想评价的目标,对教育评价依赖于清晰的标准。

22.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

正确,评价有多重目的:选拔,认证,监测,判断,诊断,形成性批评,终结性批评,其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基于证据调整教学,做出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改变或改善;学生能运用证据主动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就是为了促进学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