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意象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李白送别诗

浅析李白送别诗

浅析李白送别诗浅析李白送别诗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其中,李白的《送别》系列诗歌更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通过对世事变迁和离别的描绘,展示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洞察和对人情冷暖的思索。

本文将从诗意、意象和感情表达等方面对李白送别诗进行浅析。

首先,李白送别诗的诗意主题常涉及离别和逝去。

在《送友人》中,李白以自然景物与离别主题相结合,通过描绘春天树叶枯萎、秋天林木凋谢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一样都会面临分离和消逝的命运。

诗中所描绘的离别情景,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别离,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分别,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和逝去的深切思考和感叹。

其次,李白送别诗的意象常常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对应和映射,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送友人》中,诗人以“道无形,仙无心”来比喻友人的离去,表达了友情之深、离别之痛。

而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以凤凰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有对流年逝去不复返的感叹和警示。

此外,李白送别诗还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表达。

他的诗中常常充满着激情、豪放与悲壮的情感,这些情感在其送别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诗人独处、思念远方亲友的身份,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深情思念。

而在《自述》中,李白以自己行走在云雾之中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归宿的疑惑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展示了他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反思。

总的来说,李白送别诗集中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通过对离别和逝去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象征和对人情感情的表达,展示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思考及对人情冷暖的体悟。

他深思熟虑的诗句和深刻的内容使得送别诗成为了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凸显了李白的创作风格与个性,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诗意追求。

然而,正是李白送别诗“辞别情深”的情感表达和对离别的思考,进一步引发了李白个人命运的反思与质疑。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
古诗词中的送别意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离愁别恨:这种意象是最常见的,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情感。

如《离骚》中的“欲别黄鹤楼,各为飞蓬乘”、“愿言不得意,数尽杨州道”等。

2. 思乡伤别:这种意象更多出现在北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远离家乡的苦楚。

如《登鹳雀楼》中的“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 求酒解愁:送别时相聚哀愁,常通过饮酒解愁来减轻不舍之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 急流奔瀑:有时借比喻自然景象来表现离别时的冲动和激情。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悲壮情怀:有些送别诗表现的是悲壮和豪迈,如《南行别二首》中的“玉佩龙头铁甲冷,一丝一缕不须惊。

天山雪彦王归马,半夜三更雪满城”。

6. 心有不舍:有些送别诗或句表现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无奈,如《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 明月清风:明月和清风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也经常与送别相联系。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蝶恋花·送春》中的“不到绿杨外,暗上花飞去”。

8. 力求节制:在古代社会中,送别往往需要符合一定规矩,不能过于激昂或急躁。

因此,许多送别诗或句的表达也需要适度,不能刻意过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风了”,以及《送东篱》中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浅析李白送别诗的意象
李白《送别》是一首有关异乡拜别的诗歌,形式上它是一种咏叹赋类型的文体,用它来表达作者的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痛苦。

在这首诗歌中,李白给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以及深刻而又抒情的生活正能量。

文章将深入剖析这些意象对诗歌的整体意境的影响,并解释它们对诗歌的特殊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李白在《送别》中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深刻意象的抒情诗句:“田园将芜胡不归,长路入茫茫雪歧路”,“碧山如花拂面去”。

这些诗句通过芜胡,长路,碧山等意象,表达了李白对异乡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里,李白以亲切的笔触抒发出自己离别时所感受到的痛苦情绪。

这使得诗歌整体意境显得格外动人,表现出诗人充满思念的心情。

此外,诗歌中还通过“野花留春住,春日犹未央”,“泥酒濡清旗,水村山头出”等意象,表达了李白的正能量。

通过这些意象,李白表达了自己的无畏无惧,以及自己充满勇气和希望的思想,表达了他与生命的共同奋斗,敢于迎接挑战、追求梦想的精神。

这为诗歌注入了一种崇高的正能量,也为诗歌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以上就是李白送别诗中的意象所表现出的抒情想象和正能量。

从意象的笔触中,可以看出李白对离别的无奈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勇气和希望。

它们不仅体现了李白的勇气和坚毅,也使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印证了诗歌的精神力量。

- 1 -。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赏析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赏析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 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 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 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 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 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 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 樽前挂帆去,风雨下西楼。(许浑<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 故人南去汉江阴,秋雨萧萧云梦深。(李端《江上送客》) • 断烟伤别望,零雨送离杯。(徐坚《饯许州宋司马赴任》)
舟和帆在送别诗中往往以“孤舟”、“孤帆”的意象出 现,突出远行人的孤单之感。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 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长亭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折柳送别
折柳枝
施肩吾
伤见路边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 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日暮征帆何处泊?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

古代送别诗主题与意象解读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

再加上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汉文人五言诗有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由此,送别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

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

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地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

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

”惜别之意,溢于言表。

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

”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

别情极为缠绵。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更写出因离别而愁情无限。

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诗中的壮美意象
李白《送别》中极富壮美意象:
一是大自然的磅礴意象。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流入海浸”,“行舟终须泊,客心不可归”,“征蓬出疆没,萍枯还生苔”,表达出大自然的宏伟壮观,它有无穷无尽的浩瀚、洪流不息;有千年风云无断的浩渺。

二是时间的永恒意象。

诗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把时间比作春天的花儿、鸟儿,以及夕阳的满怀,表现出时间的永恒,它把一切都连结在一起,让人们相伴而行。

三是友情的深沉意象。

诗中“行路难!归去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表达出友情的深沉,它让人们深深地感动,也让人们渴望着再次相聚,一起追逐他们的梦想,让他们的友情永远存在。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

送别诗情感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常用意象

送别诗常用意象

以下是一些在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1. 长亭:古时道路旁为行人休息、送别的地方,常用来象征别离。

2. 碧水:常常象征思念和别离,因为水流的特性与人的思念相类似。

3. 杨柳:因为柳树在春天发芽,所以常常象征离别和新开始。

4. 风雨:常常象征困难和挑战,也暗示着远行者将面临未知的一切。

5. 长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6. 孤帆:常常象征远行者的孤独和远离。

7. 离亭:与长亭类似,离亭也是送别的地方,常常象征别离。

8. 酒:送别诗中常常有劝酒的场景,酒象征着对远行者的祝福和期待。

9. 镜:常常象征别离的痛苦和思念的心情。

10. 雁:常常象征远行和别离,因为雁在秋天南飞,春天北返,与人的离别相似。

这些意象在送别诗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送别诗成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分析摘要: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1]而这些都和送别有关,也就是送别诗。

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

本文就以送别诗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进而探求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意象渊源久远,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固有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术语,意象主要是指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融化、融合的符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

在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这里我们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意象,结合诗歌来加以分析。

一、杨柳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诗经《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人所称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景中含情,以柔美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感伤之情。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2]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心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

”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

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听折柳,何人不起胡园情。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

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

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

”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

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

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

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九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为愁绪的象征。

如: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北宋贺铸《青玉案》。

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

除此之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

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希望行容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地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

这大概是清人的引申义,是后来人发挥的想象。

二、长亭与南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

远行代步的或者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者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足的牲口)。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钱行之用,于是就有“十里长亭”这一说法。

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贮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人们眼前便会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钱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依依惜别之情。

近人有一首《送别》歌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李叔同词)南浦,代指送别地。

在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

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宋江代诗人柳永《倾杯》词中片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

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

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

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到了元明朝的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比较典型的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诗写道:“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

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只要一见到“南浦”这个意象,就会像敲击了钢琴上某一个特殊的琴键上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定会在脑海里唤起一片联想,一片有关离别情怀的联想。

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龙人离别也好、恋人离别也好,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别情绪。

三、美酒除了长亭、南浦、杨柳这三个意象外,送别诗中写得非常多的一个意象就是美酒。

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杯,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3]如果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那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还有《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睡,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无论是不得意.还是离愁别绪,亦或是对酒当歌一醉方休,都借酒表达出了不忍之情、不舍之谊。

“多情自古伤离别”,朋友将要分别,怎能少了酒这个最能传达情谊的东西呢?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

”朱敦儒描写别情的词《柳枝》曰:“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

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

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著名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醉花阴》的下片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

古人以饮酒为一种人生乐趣,如唐诗人李白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朋友欢聚时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其一)诗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朋友离别时也是一定要饮酒的,举酒属客,频频劝饮;离别后则往往独自以酒遣杯,细细小酌。

仿佛酒能寄酒、酒能消愁,其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不断地重复着“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其实不仅是抒情、遣怀、解愁,更重要的是还饱含有深深的祝福之意,就像唐诗人高适所放歌的那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举杯祝福,祝福人生如意,前路一征光明。

纵观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特别是古代诗歌中的内涵丰富的意象运用十分丰富,它在充实我们的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思想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也会在提高民族文化互养,审美素质方面发挥出久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1]严羽《沧浪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2]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3]杨载《诗法家数》,《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唐宋诗词研读》课程论文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分析系别: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8511班姓名:刘弋戈学号:212109105任课教师:韩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