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12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12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引言: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沉积物或岩石空隙中的水,它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动力。它不单是一种水流,能机械冲刷岩石,而且还是一种溶剂。在地下水作用下,处在地壳表层的岩石或矿床,尤其是可溶性岩石和可溶性矿床,遭受破坏,同时也改变了地形。地下水有着显著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一.地下水的来源

渗透水: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江、河、湖、海)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而成。

凝结水:水蒸汽凝结成水滴后渗于地下。

岩浆水:(原生水)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水(结晶水、水气)。

埋藏水:(古水)地史中沉积物空隙中的水,被封闭保存下来。

二.赋存状态

吸着水: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吸附在土和岩石颗粒表面上的水。不受重力影响,不被植物吸收。

薄膜水:包围在吸着水的外层,可以从原处向薄处“移动”,少部分可被植物吸收。

毛细管水:受表面张力影响,保留在毛细管中,易被植物吸收。

重力水:受重力影响可自由流动。

三.赋存条件

1.岩石的空隙

(1)岩石空隙的概念

地下水赋存于岩石(含沉积物)的空隙之中。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洞穴(溶洞)。

孔隙: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隙;

洞穴或溶洞: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裂隙:岩石的裂缝。

(2)孔隙度

它表示孔隙的数量,是指某一体积沉积物或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影响孔隙度的主要因素:

颗粒的粗细:粗者孔隙度低,细者孔隙度高。

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高,分选差孔隙度低。

颗粒的形状:近球形孔隙度高,不规则形状低。

胶结程度:胶结程度差孔隙度高,胶结程度好者低。

(3)裂隙率

岩石中裂隙的数量用裂隙率表示,它是岩石中裂隙的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喀斯特率(karst)

岩石中洞穴的数量则以喀斯特率度量,它是溶洞总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2.岩石的透水性

透水性强的岩石出水量大,反之则小。

在空隙连通的前提下,决定岩石透水性的主导因素是空隙大小,其次是空隙多少。如果岩石空隙细微,其孔隙数量虽多,水却难于或者根本无法透过,这种岩石称为不透水层或隔

水层。如果岩石空隙粗大并相互连通,水能自由透过,这种岩层称为透水层。透水层中如饱含地下水则称为含水层。

3.地下水面

地下水面:水井挖到某一深度,就有水自井壁和井底渗出,汇成一个水面。相邻水井的水面是一个连续的面。

饱气带: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的空隙中充气,液态水不饱和。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岩层空隙中充满水。

地下水面就是饱水带的顶面。

四.化学成分

1.地下水通常含有多种元素

含量较高的是在水中有较大溶解度的O、Ca、Mg、Na、K、Cl等。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如Cl-、SO42-、HCO3-、Na+、K+、Ca2+ 、Mg2+ ,它们决定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

2.矿化度

地下水所含的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含量。

地下水随含矿物质的不同,气味等物理性质不同。

Nacl——咸味

MgSO4——苦味

Fe——兰绿色

CO2——清凉可口,成为可供饮用的矿泉水。

地下水矿化度高,作为溶剂浓度大,成分复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化学动力强。

五.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地下水是流动的。它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流失,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渠道得到补充。

1.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称为补给。

(1)大气降水

是最重要的补给来源。因此,降水量的多少、包气带的岩石性质和厚度是影响地下水补给的主要因素。

(2)河流和湖泊

河流和湖泊的水位高于地下水面,则补给地下水。河流与湖泊的水位低于地下水面,则地下水向河湖排泄。

(3)农田灌溉用水及来自其它含水层中的水。

2.排泄

(1)含水层失去水称为排泄。

排泄途径主要是泉、蒸发,及人工排泄--开采地下水。

(2)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常分布于山区及丘陵区的沟谷、山麓,及冲积扇的边缘。

水流(受阻)具有压力而向上运动称为上升泉,如喷泉。

水流不具有压力,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

泉的形成原因:

含水层被侵蚀,地下水在流动中遇到透水性弱的岩石或隔水层阻拦,由于断层使隔水层阻挡地下水流;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

按泉水的运动特征分:

上升泉:泉水为承压力,具压力向上运动(由于静水压力作用)很多喷泉都是上升泉。

济南被誉为我国的泉城,主要由于承压水被火成岩体阻隔后沿裂隙涌出地表,趵突泉即为上升泉。

下降泉:泉水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流流出地表,泉水来源主要是潜水。

下降泉主要出现在遭受剥蚀的山区流水(河、洪、片)剥蚀作用使潜水面露出地表,可形成泉。山坡上下降泉多。

3.地下径流

地下水从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称为地下径流。地下水在岩石的有限空隙中运动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使运动速度缓慢,而且愈向深部愈慢。这是因为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石透水性减弱及水的运动途径增大,并在一定深度,水的交替运动就停息了。

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差异

地下水大多被限制在透水层中流动与自由流动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差异。

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地下水除受重力影响由高向低流,受压力影响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外,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透水层中岩石的阻碍,能量消耗在磨擦上,因此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矿化度高、化学动力大

矿化度高,作为溶剂浓度大,成分复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化学动力强。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

一.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

1.包气带水

地表向下至较稳定的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土层或岩层。

(1)以气体状态存在的气态水;

(2)静电引力吸附于颗粒、裂隙、溶洞表面的结合水;

(3)因毛细管力作用而存在的毛细管水;

(4)以及“过路”重力水;

过路重力水出现于雨后不久,这时水的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质点表面对水的引力,因而水向下运动。有时在包气带局部地区分布有面积不大,发育不稳定的融水层在其上集聚了一些重力水称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其特点是分布范围小,水量有限,受气候及季节变化的影响大。在地形切割处它能以泉的形式排泄。

2.潜水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它的上面一般没有隔水层,而是通过包气带和大气相通。潜水具有自由的表面,称为潜水面,即地下水面。潜水面和下伏隔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称为潜水层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面有高低起伏,一般说,地下水是顺着潜水面的倾斜方向从高处向低处流动,速度取决于潜水面坡度和岩石空隙的大小。深部水因受到上覆岩层的强大压力也可以向上运动流向压力小的河、湖之中。潜水产出在孔隙、裂隙或洞穴中,分布广泛。潜水的埋藏状况决定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

同一地区潜水的埋藏深度随着季节也有变化。

雨季的补给充分,潜水面上升,埋藏深度变浅,水量丰富;干旱季节则出现相反情况。与此相应的是;在雨量丰富及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潜水的循环和更新较快;在干旱气候地区潜水因蒸发而浓缩,其矿化度较高。潜水由于埋藏浅,分布范围广,是常用的水源。一般民用井都是取用潜水。

3.承压水

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压水因被围限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着静水压力。如钻孔打穿隔水层顶板,水便能沿着钻孔上升甚至能够喷出地表,成为自流井。如地形条件不利,则承压水只能上升到含水层顶板以上某一高度。承压水是在岩性、地质构造、地形等条件相互配合下形成的,其中地质构造有决定性意义。最适宜的地质构造是向斜盆地或单斜盆地。

向斜盆地:含水层中心部分埋没于隔水层之下,两端出露于地表。含水层从高位一侧的补给区获得补给,向低位一侧的排泄区排泄,中间是承压区。在补给区和承压区之间地下水有水位差,产生水头压力,故在排泄区形成上升泉。从总体看,承压水含水层面积较大,水量较丰富,排泄范围有限,动态比较稳定。因此,它是比较理想的地下水源。

承压水的水质不一,从淡水直到卤水都有。如补给、径流及排泄的条件好,水的循环快而充分,水质就接近入渗补给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否则水的矿化度就高。承压水只有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才能获得补给。当补给受到限制,特别是深部承压水补给条件更差时,它被迅速而大量开采之后,易出现水位持续下降,甚至枯竭现象。因此,不能认为压力高的承压含水层就是最好含水层,也决不能认为这种水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按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分:

1、孔隙水

存在于沉积颗粒孔隙中,它多呈均匀而连续的层状分布,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广泛见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及一部分基岩中。

2、裂隙水

存在于岩石裂隙中,裂隙的规模、密集程度、张开程度、连通程度各处不同,因之裂隙水的分布不均匀。它的水力联系较差,水的运动受裂隙方向及其连通程度制约和补给条件的影响,因而裂隙水在不同部位的富水程度相差悬殊,同一岩层中相距几米的井,可能一井有水,另一井水少或无水。

3、岩溶水(喀斯特水)

存在于可溶性岩石的溶蚀裂隙、洞穴、暗河中。它的分布较裂隙水更不均匀,但相对集中且流动迅速,可能承压也可能不承压。它的水量往往比较丰富,常可作为大型供水水源。但是它也是采矿的主要障碍。

地下水的上述分类,往往综合使用,综合命名,因而有“孔隙潜水”、“裂

隙潜水”等名称。

第三节地下热水

温度较高的地下水称为地下热水。它通常分为低温热水(20-40℃)、中温热水(40-60 ℃)、高温热水(60-100 ℃)和过热水(>100 ℃)。地下热水出露地表就是温泉。富集有大量地下热水(包括水蒸汽)并可供开采利用的地区称为地热田。地热田常集中分布在地温梯度高的地带。

温泉

水温高于当年平均气温的泉。有些甚至水沸腾。腾冲地区域2000多个(我国)105℃-110℃。温泉对人体的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许多温泉如北京的西山温泉,南京的汤山温泉,都是很好的疗养圣地。温泉是地热异常的一种显示。它与岩浆活动和深处的地的热有关,常常温泉出现在近代火山运动和深大断裂的附近(五大莲池附近有一些温泉,与1719年火活动有关)。目前国际上及我国对地热的开发利用都比较重视,天然的能源,我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地下水温高,喷出的汽柱达数百米,现已用于发电及工农业生产。

温泉的形成及种类

温泉水的形成:大气降水渗入地壳断层深处,与地下热岩浆接触后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渗透,最终转移到地表形成。由于各地岩浆的不同,温泉水含有的有机成份亦不同,如有:苏打泉、硫磺泉、硅酸泉等。

温泉的种类:依照温泉的所在环境来区分温泉,可以将温泉归类为火山型温泉和非火山型温泉。

非火山型温泉包括深成岩温泉、变质岩温泉、沉积岩温泉。即通过物理探测、地质分析,推算出因地热产生的含水层深度,从而在有温泉开发可能性的地热地区进行钻探,从深层断裂带打出温泉水。

火山型温泉: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到地壳深处,受高热、压力作用后,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时,温度仍高于人体体温,即形成所谓温泉。其涌出的形态很多,有默默无声缓缓涌出,也有隆隆巨喷而出,还有一些是热水和着泥浆、天然气一起涌出。

第四节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一、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及喀斯特

1、剥蚀作用又称潜蚀

它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1)冲刷

地下水流体一般分散,流速缓慢,冲刷力微弱,只能冲刷细小的颗粒,使岩石的空隙逐步扩大。

但长时间的冲刷,也可造成大型空洞并引起地表塌陷。规模较大的洞穴和裂隙中的地下水流速较快,冲刷力较强。

黄土最易被地下水冲刷破坏,因为它主要由粉砂组成,颗粒细小而且松散,同时,黄土含有较多碳酸盐类矿物,易被地下水溶解。

(2)溶蚀

地下水中含有CO2,易溶解石灰岩或含碳酸盐类矿物的岩石,其分解而成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随水流失。由于地下水的运动是发生在岩石空隙中,水与岩石的接触面大,而且地下水流速缓慢,因而其溶蚀作用极为显著。特别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溶蚀是可溶性岩石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并形成特殊的地貌。

将以主要为地下水(兼有部分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称为喀斯特。

2、喀斯特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奇特而多样,往往构成别致优美的风景。

(1)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石灰岩表面上的沟槽,是地表水流沿可溶性岩石表面的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和机械冲刷的结果。沟槽之间残存的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溶沟和石牙一般是地表岩溶化初期阶段的产物。溶沟与石牙的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3m。沟槽的宽度和深度一般由数厘米到数米,其形态各异。如石芽形态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之宛若森林,称为石林。

喀斯特的来源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沿海一带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十九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J.Cvijic)对这个地区首先进行了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特殊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水文现象。至今喀斯特一词已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我国七十年代曾用“岩溶”代替“喀斯特”,但是这种取代是不妥当的。因为“喀斯特”一词有其广泛含义,并为国际通用,而岩溶一词意为岩石的溶蚀或溶解,其含义较狭。

(2)落水洞(Sinkhole)

地表水沿近于垂直的裂隙向下溶蚀而成的直立或陡倾斜的洞穴,下接地下河或溶洞,是地表水转入地下河或溶洞的通道。在两组直立的裂隙交会处,落水洞最易形成。落水洞一般深10余米至数十米,最深达百米以上。

(3)溶斗又称漏斗

是小型洼坑。其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由数十米到数百米;深度常为数米或数十米,最深可达400多米。纵剖面形态有碟状、锥状和井状等。底部常有洞,可引导地表水向下排泄。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溶蚀时,先在松散沉积物之下的基岩中形成隐伏小洞,随后空洞发展扩大,导致上部土体和基岩大量崩落、塌陷,便形成溶斗。溶斗被坍塌物堵塞后,可积水成湖,是为喀斯特湖

(4)干谷和盲谷

落水洞如果发育在河床中,它可吸收河水,使其转入地下,把河流截断。落水洞以上有水流的一段河谷继续受河水侵蚀使河床降低,落水洞以下的河谷因断水遂转变成干谷,干谷谷底相对高起。有水的河谷与高起的干谷直接相碰,河谷就好象进入了死胡同,这种向前没有通路的河谷就叫盲谷。

(5)峰丛、峰林、孤峰

它们都是正向的喀斯特地貌。峰顶尖锐或圆锥状竟相突出,而基部相连,宏观上似簇状者称为峰丛。它是喀斯特发展较早阶段的地貌。峰体上部挺立高大,基部仅稍许相连,称为峰林。耸立于喀斯特地区平原上的孤立山峰称为孤峰。它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相对高度一般为50~100m左右,较峰林为低,为喀斯特发育晚期的产物。在喀斯特山地中,通常峰丛位于山地中部,峰林位于山地边缘,而孤峰则耸立于平原之上。

(6)溶洞

系指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构造面(层面、节理面、断裂面等)进行剥蚀,并进一步崩塌扩大而形成的洞穴。形成初期,裂隙孔道很小,地下水运动缓慢,以溶蚀为主;空洞扩大后可互相串通,水流加强,动能增大,引起冲刷。垂直渗透带发育的溶洞以直立与陡倾斜状为主,水下流动带发育的多为水平状。潜水面附近因地下水活动强烈,溶洞常迂迴曲折,时宽时窄,并沿着地下水面形成延伸很长的水平溶洞系统,有的可达数公里以上。

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长达240km,为世界之冠。

一些延伸较长的溶洞,常汇集丰富的地下水,成为地下暗河和暗湖。如地壳上升,潜水面下降,沿地下水面发育的溶洞就抬高而成为干洞。随后,如地壳保持相对稳定,则在新的潜水面附近通过地下水横向溶蚀可发育低一级的另一溶洞系统。如果地壳间歇性多次上升,就造成多级溶洞。

(7)溶蚀谷与天然桥

溶洞或地下暗河中因洞顶岩石塌陷而暴露于地表,形成两岸陡峭的深谷,称为溶蚀谷。局部洞顶残留在地下河上部时就形成天然桥

(8)喀斯特洼地与喀斯特平原

溶斗逐渐扩大,相邻溶斗连接合并,形成较大的盆状洼地,称为喀斯特洼地。面积常为数至数十km2,洼地中常发育有漏斗或落水洞,底部有残积-冲积土层覆盖。广西喀斯特洼地很多,其直径由数百米至1-2km,洼地底部常有厚约2-3m的红土,其表面为耕地。如地壳保持长期稳定,侧向溶蚀作用能充分进行,喀斯特洼地便进一步发展,形成高程低、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广阔严原,称为喀斯特平原。

3.影响喀斯特发育因素:

气候、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水的作用、构造运动

(1)气候

雨量多少及气温高低影响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速度和强度。气候潮湿、降雨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地喀斯特普遍发育。我国西部和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缓慢。

(2)岩石性质

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卤族盐类,硫酸盐类,碳酸盐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及富含碳酸盐成分的碎屑沉积岩)。这三类岩石中,卤族盐类及硫酸盐类最易溶解,但分布面积有限。碳酸盐类岩石,虽然溶解度相对较小,但分布广泛,对于喀斯特发育最为重要。

在碳酸盐类岩石中,一般以较纯的石灰岩组成的地区喀斯特发育最好。白云岩与含泥质、硅质等杂质的石灰岩分布地区,喀斯特发育程度减弱。

岩石的结构对喀斯特发育也有影响。

一般粗、中粒晶质结构的岩石溶解度较大,喀斯特较发育,结晶颗粒细微者,溶解度小,喀斯特化微弱。

岩石结构关系到潜蚀作用。粒细孔隙间连通性差,地下水难流动甚至不流动,不利于潜蚀作用进行;粒径不均匀,孔隙度减少,增加地下水流动阻力不利于潜蚀作用。

(3)地质构造

节理是碳酸盐岩中地下水的主要通道,节理愈多,延伸愈远、开口愈大,愈有利于溶蚀作用。没有节理的致密石灰岩内部很少有岩溶。破碎带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背斜轴和断裂带节理密集,故地下河、溶蚀洼地,溶洞和溶斗常沿断层和背斜轴分布。

(4)岩层产状也影响喀斯特的发育

水平岩层中喀斯特多沿水平方向充分发展;岩层直立时喀斯特向下发育较深,但规模不大;倾角较缓岩层中水的运动和扩展面较大,喀斯特发育较好。

如岩性和厚度相同,产状近水平地区发育的峰林直立,每座孤峰呈圆柱形,而在产状明显倾斜的地区,发育的峰林斜歪,孤峰显单面山的姿态。

(5)水的作用

包括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是喀斯特发育的必要条件。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 CO2 数量因发生溶解作用而消耗,又通过大气的扩散而得到补充。但这一扩散补充的过程一般很慢。气温高则可加速这一过程。热带石灰岩的溶解速度比寒带的快,除

了因气温高溶解反应速度较快以外, CO2 能得到较快补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包括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破坏的能力。而水的流动性又受到岩石的透水性、排水条件、地下水的排泄和补给情况等因素的制约。

(6)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如果气候因素无重大变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可按以下阶段进行:

早期,地表水沿着岩层表面的裂隙向下流动,形成大量溶沟和石芽,以及少量落水洞和溶斗,地表水系切入可溶性岩石中,地下河道开始形成。

中期,溶斗和落水洞不断产生和扩大,地表密布着大小不同的喀斯特洼地、干谷,地表水流大都进入地下河道,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系。地面只有主要河道保持水流。

晚期,地下溶洞进一步扩大,地下河道及溶洞顶部不断坍塌,地面更为破碎,许多地下河道变成明流,形成溶蚀谷及天然桥;此外,还可发育喀斯特洼地以及峰林。

末期,溶洞顶部大量坍塌,地下河道均转变为地表水系,地面高程降低,残留少数孤峰或残丘,形成喀斯特平原。

上述演化阶段是理想的情况,由于地壳升降交替或气候变化反复,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

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1、搬运作用

除溶洞水能有较强的机械搬运外,地下水的搬运主要是以化学方式进行,包括真溶液及胶体溶液两种形式。搬运物以重碳酸盐为主,有时氯化物、硫酸盐、氢氧化物、二氧化硅、磷酸盐、氧化锰以及氧化铁等也很重要。

2、沉积作用

按沉积的方式有以下类型:机械沉积、化学沉积

按化学沉积的场所分以下类型:孔隙沉积、裂隙沉积、溶洞沉积、温泉沉积。

(1)按沉积的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机械沉积

地下暗河流到开阔地段时,因流速降低,可以出现砾石、砂和粘土沉积。它们略有分选和磨圆,粒细,量少。有时在机械沉积物中混有有用矿物,对这些矿物进行研究,可帮助确定地下水的补给源地,甚至指导寻找地下盲矿体。

化学沉积

引起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有:地下水流出地表或流入洞穴,所含CO2因压力降低而逸出,水中Ca(HCO3)2分解成CaCO3而沉淀;水温降低,尤其是温泉水流出地表时水温剧降,在泉口附近发生沉淀;水分蒸发,使溶液浓度增加而产生沉淀;此外,胶体物质则是通过胶凝作用发生沉淀。

(2)按化学沉积的场所可分以下类型:

孔隙沉积

是在孔隙中发生的沉积物有CaCO3、Fe(OH)3、SiO2等,能导致沉积物胶结成坚硬的岩石。如果沉积物围绕某一矿物颗粒发生凝聚,可形成结核。如黄土中的钙质结核与铁锰结核。

裂隙沉积

发生在裂隙中。形成脉状沉积体。如方解石脉、石英脉等。矿脉及假化石——地下水带的矿物质沿裂隙沉淀下来,常见方解石脉,有时在一些密集而细小的裂隙中,Fe、Mn等某矿物沉淀下来,看上去如树枝化石,俗称“假化石”。

溶洞沉积

富含Ca(HCO3)2的地下水,沿着孔隙、裂隙渗入空旷的溶洞,由于温度、压力改变,CO2逸出,加之蒸发作用加强,就沉淀出CaCO3。如水自洞顶下滴,边滴边沉淀,可形成自洞顶向下垂直生长的石钟乳。石钟乳横切面呈同心环带构造,核心常是空的。渗出水滴落洞底后,CaCO3就在洞底沉淀并向上生长形成石笋。石笋的形态一般为岩锥状,塔状,横切面具有同心环带构造,是实心的。

石钟乳与石笋长大后连成一体,称为石柱。石钟乳、石笋、石柱合称为钟乳石。此外,如地下水沿着洞壁裂隙成层状渗出,能沉积成石帘、石帷幕、石瀑布和石幔等。

洞穴中常有呈脉状或囊状的磷灰石堆积体,它的生成与穴居动物骨骼、粪便的积聚以及与围岩磷质成分的淋滤有关,富集时可作为磷矿床开采。

其它常见沉积矿物还有石英、萤石、重晶石、石膏、白云石、菱铁矿和文石等。

详细研究洞穴中的化学沉淀物有助于了解洞穴发育过程及探讨洞穴环境变迁。

洞穴是古人类及古动物栖息之地,常堆积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及石器、骨器和灰烬层等文化遗迹。如北京周口店的中国猿人洞。

80年代初,在桂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出土了大量古人类、古动物遗物及石器、骨器等。该文化层的年代发生在距今10 000年,并被年龄为3 000年的钙华板(洞穴中方解石的层状堆积体,常疏松多孔)所覆盖。它是我们研究人类发展演化历史的重要材料。

洞穴内钟乳石生长速度,目前有三种方法可以进行测定。

第一,对石钟乳、石笋等的长度进行定期测量。

第二,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法测定。如对桂林甑皮岩中的石钟乳、石笋和钙华板作过14C年龄测定,石钟乳的横向增厚速度为0.11mm/a;石笋的横向增厚速度为0.05mm/a,钙华板的沉积速度为0.13mm/a;

第三,用历史的方法计算。

例如,桂林龙隐岩洞壁上有一处宋代张敏中等十三人的题名石刻,石刻面上垂下一枝长约1.6m的石钟乳,推算该石钟乳已有800多年,生长速度约为2mm/a。

温泉沉积

发生在温泉出口处。沉积物疏松多孔,称为泉华,钙质的称为钙华或石灰华,硅质的称为硅华。

石化作用(置换作用)

地下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与掩埋在沉积物内的生物体之间的物质交换,矿物质交换了生物体的有机质。地层中的一些古生物化石就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生物遗体埋藏后,有机质随水流失,其空间充填了地下水带入的矿物质(SiO2、CaCO3)当这些物质交换是以分子形式进行时,化石中仍然能够保留很微细的生物构造。如硅化木就是被SiO2石化(交代、置换)的树干,其中有些植物纤维构造、树的年轮仅然可见。

第五节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

一.地下水水质一般较好,是重要的供水水源。

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华北大部地区地表水缺乏。即使在我国气候湿润的地区,在干旱季节有时也缺水。这些地区所需的大量灌溉用水,主要取自地下。北京、沈阳、西安、太原、包头、石家庄、济南等许多重要城市都以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我国北方开发利用地下水过程中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井网布局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

普遍出现布井过密,造成井群相互干扰,出水量减少。

2.过量开采,造成水位持续下降

地下水流量有限,如开采量与补给量保持平衡,就能长期稳定供水;开采量超过地下水的补给量,就会造成水源枯竭,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并引起地面沉降等严重问题。特别是深层水由于补给条件限制,更易造成水源枯竭。国外许多国家已深感缺水,并把水源危机和能源危机相提并论。因而加强地下水勘测,合理开采,加强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地下热水是重要的能源

利用地热能发电可获得相当廉价的电力。

意大利早在1904年就开始地热发电,日本、冰岛、新西兰、美国、苏联等国也相继开展地热能利用。

世界上已发现几十处大型和中型地下热水田和蒸汽田。

我国广东丰顺的邓屋、北京附近的怀来、江西的温汤、西藏的羊八井等也相继建立了地热试验电站。

我国温泉数量众多,地热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

三.矿水与矿泉水

地下水有时含有某些特定的化学成分,对一些疾病有疗效,称为矿水。我国有许多矿水源地,并已建立了疗养基地,如南京近郊汤山温泉,安徽巢县附近的汤泉等。有的泉水因含有某些微量元素,是优良的饮用水,称为矿泉水。

四.地下水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对人类造成危害

如煤矿生产中地下水可能突然涌出,威胁井下安全。在地势低洼地区,地下水溢出可造成土壤的沼泽化。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强烈蒸发可引起土壤盐碱化,破坏土壤的肥力。某些地下水水质对人体健康有害。这些问题在进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中均需加以研究。

五.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对人类的也利与弊

1、利

如所形成的各种喀斯特地貌,是宝贵的风景资源。溶洞等空隙是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一些沉积矿产的贮集场所。农田水利灌溉。

2、弊

地下水地质作用可以造成水土流失,地面基岩裸露,土层薄瘠。有的地区因地下溶洞发育,引起地面塌陷,对工程水利建设(水坝、隧道、铁路、厂房等)有很大危害。因此,需要研究和掌握地下水地质作用的规律,查明喀斯特的分布和发育状况,以指导找水、找矿和解决喀斯特发育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所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一、地下水的贮存 (一)岩土中的空隙 1、孔隙 松散岩土(如粘土、砂土、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直接影响储容地下水的能力大小。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n)表示。孔隙度是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即: 或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土的密实程度及分选性。此外,颗粒形状和胶结程度对孔隙度也有影响。岩石越疏松、分选性越好,孔隙度越大。相反,岩石越紧密图)或分选性越差,孔隙度越小。孔隙若被胶结物充填,则孔隙度变小。

几种典型松散岩土的孔隙度的参考值 2、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影响产生的空隙,称为裂隙。 裂隙发育程度除与岩石受力条件有关外,还与岩性有关,坚脆的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质软具塑性的岩石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 裂隙的多少用裂隙率(Kt)表示,裂隙率是裂 隙体积(Vt)与包括裂隙体积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几中岩石裂隙的参考值

3、溶隙 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称溶隙。 溶隙的发育程度用溶隙率(K k)表示,溶隙率 (K k )是溶隙的体积(V k )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 总体积(V)的比值,用小 数或百分数表示: 研究岩石的空隙时,不仅要研究空隙的多少,还要研究空隙的大小、空隙间的连通性和分布规律。松散土孔隙的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且连通性好,所以,孔隙度可表征一定范围内孔隙的发育情况,岩石裂隙无论其宽度、长度和连通性差异都很大,分布也不均匀,因此,裂隙率只能代表被测定范围内裂隙的发育程度;溶隙大小相差悬殊,分布很不均匀,连通性更差,所以,溶隙率的代表性更差。(二)岩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1、气态水 气态水,即水蒸气,存在于未饱和的岩土空隙中。岩土中的气态水可由大气中的气态水进人地下形成,也可由地下液态水蒸发而成。气态水有极大的活动性,可随空气流动而流动,也可由绝对湿度大的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前面各章所讨论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负荷地质作用的类型,掌握诱发崩落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崩积物的特征;掌握滑坡的形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掌握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二、崩落作用 三、潜移作用 四、滑动作用 五、流动作用 重点 崩落作用及崩积物的特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难点 负荷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1、原理:地表任何一个物体因地球的重力获得重量,由于物体本身的重量 2、类型:根据负荷地质作用运动的特点可分为 (1) 崩落作用—运动块体的快速、突然的坠落。 (2) 潜移作用—一种长期缓慢的物质运动。 (3) 滑动作用—是先缓慢然后快速的物质运动。 (4) 流动作用—是泥、沙、石块与水份搅和成粘稠的运动。

二、崩落作用 指岩块与基岩的脱落、崩落、沿着山坡滚落,以及在山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一般认为在坡度角大于45°就可以发生崩。 (一) 崩落产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高寒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产生崩落。 2、地质条件:脆性的岩石易产生崩落,构造发育的地区也发生崩落。 3、其它条件:雷击、风暴、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引发崩落。 (二) 崩积物的特征 崩积物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它是一种杂乱无章、无分选性、无磨圆度的混杂堆积物。 崩落作用在地表塑造雄伟峻峭的陡崖,反之,陡崖又加剧崩落作用的发育。 三、潜移作用 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的气候区。 (一)土层潜移 堆积在山坡上的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往下发生缓慢潜移。特点是:短时间内运动缓慢,难以察觉,但长时间内在移动体上可见倾斜的墙、篱巴和“马刀树”。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移 岩层潜移: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岩层地区,由于岩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岩层的潜移。 岩溶潜移: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作用长期持续发育,往往伴随着岩溶潜陷或岩溶塌陷等,从而发生岩溶潜移。 四、滑动作用(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其移动体亦为滑坡体 (一) 滑坡的基本形态 一个完整的滑坡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床、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组成。(见书P 图13—12)。 200 (二) 滑坡形成的因素 1、成因:(1) 岩土的性质—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和松软的土层,岩层中的断裂。 (2)地形—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时. (3)边坡的稳定性—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 2、诱发因素: (1)人工因素—人类的活动影响。 (2)地震—振动诱发。 (3)火山喷发—火山强烈活动。 (4)水---降雨、地下水。 (三)滑坡的类型:1堆积物滑坡;2基岩滑坡;3浅层滑坡;4深层滑坡;5 顺层滑坡;6切层滑坡。

第六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下水、泉、地下热水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初步掌握地下水潜蚀作用、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是地下水的赋存、运动及类型和地下水的潜蚀作用、溶蚀现象;难点是的地下水的溶蚀和沉淀过程。第一节地下水概述 ——是指地表以下的岩石孔隙中或土层里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是由大气降水、地面流水、冰雪融水、湖泊水渗透到地下而形成的,称为渗透水。此外还有凝结水、埋藏水、原生水等。 一、地下水的赋存及运动条件 ——岩石或土层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透水性。 地下水能在岩石中赋存与运动,是因为岩石中具有一定的空隙。空隙包括孔隙(岩石颗粒之间的空隙)、裂隙(岩石的裂缝)和洞穴(可溶性岩石受溶蚀后形成的孔洞)。 岩石孔隙度越大,含水量越大,透水性越好;孔隙度越小,含水量越少,透水性越差。因此自然界的岩石可分为透水层和不透水层: 透水层——能够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砂岩层、沙砾岩层以及裂隙、洞穴发育的其它岩石。其中储满地下水的部分称为含水层。 不透水层——不能透过地下水的岩层。主要有:粘土、页岩、岩浆岩、变质岩等。 不透水层对地下水的运动起着阻隔作用,又称为隔水层。

两者之间过渡类型称为半(弱)透水层。如泥岩、亚粘土、黄土等。 二、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1.包气带水(土壤水) ——从地面到地下水面(潜水面)之间的地带(包气带、不饱和带)所含的非重力地下水,以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细水等状态存在。 2.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的表面称为潜水面,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具有潜水流。同时因季节变化而升降,雨季、旱季潜水面的不同而形成一个暂时饱和带。3.层间水 ——埋藏在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承压水——当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被水充满时,就是有了一定的静压力,称为承压水。 自流井——当打井凿穿上部隔水层时,如果承压水的静水压力所达到的水头高度超过井口地面时,则自行喷溢出地表,形成自流井。自流井最适宜的构造类型为向斜盆地和单斜构造。自流水坟地可以分为三个区:补给区、承压区和排泄区。在承压区形成自流井,在排泄区形成上升泉。 三、泉及其分类

矿山地质学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

《矿山地质学》试卷(A)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变质岩-原岩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2.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3.假整合-新老地层之间平行,时代不连续,其间有沉积间断。 4.倾伏褶曲-枢纽倾伏的褶曲。 5.宏观煤岩组分-肉眼能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丝碳、镜煤、亮煤和暗煤。 6.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地质作用。 7.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相当层在铅直方向上错开的距离。 8.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9.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吨煤涌出的瓦斯的数量。 10.岩溶陷落柱-地下可溶性岩矿层因溶蚀作用而塌陷,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称为岩溶陷落柱。 11.勘探程度-对地质情况的了解和地质变化的控制程度。 12.岩墙-与围岩层面方向近乎垂直的墙状侵入体。 13.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14.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 15.复杂结构煤层-含一层以上稳定夹矸的煤层。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火成岩中的主要矿物有(辉石、角闪石),沉积岩中的主要矿物有(方解石、高龄石)。(注各写出两种即可) 2.煤层顶板依据(跨落的难易程度)划分为(伪顶、直接顶、老顶)。 3.煤厚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地壳的不均衡沉降、沼泽基底不平、河流冲蚀和构造挤压)。4.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排泄方式),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裂上升泉)。 5.在褶曲的横剖面上根据轴面特征和两翼岩层产状,将褶曲分为(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论述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并进一步论述三大岩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答案:(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 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5分) (3)三大岩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岩浆岩经过外力地质作用转变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工程地质复习题(清晰版)

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原理、工程地质勘查三个部分。 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即工程活动的地质条件环境,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适用的地质条件。 二、简答题 1、工程地质条件的要素是什么? 一般认为它应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第一章地质作用 一、名词解释 1、河流阶地: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或台地。 2、风化壳:残积物不连续地覆盖在地壳基岩上形成的一层薄的外壳称为风化壳。 3、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风化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石崩解破碎以致逐渐分解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4、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产生结构、构造以及矿物成分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5、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6、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液化直至冷凝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7、地震作用:大地的快速颤动形成振动叫地震。 8、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成为内力地质作用。 9、外力地质作用:由外部能源所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10、地壳运动:指地壳的隆起和坳陷,海陆轮廓的变化,山脉海沟的形成,以及褶皱,断裂等各种各样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 二、填空 1、岩石的风化程度可根据岩石的______颜色_____、____矿物成分_______、____破碎程度_______及______ 强度的变化_____等方面情况确定。 2、岩石的风化作用可分为____物理_______风化作用、____化学_______风化作用及______生物_____风化 作用。 3、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__岩石性质_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及______地 形_____。 4、变质作用的类型有______接触_____变质、___热液________变质及____动力_______变质。 5、按阶地组成物质的不同,阶地可分为___侵蚀________阶地、____基座_______阶地和____冲积_______ 阶地。 6、地球的内圈层包括_____地壳______、_____地幔______和______地核_____。 7、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_____风化作用______、______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地下水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__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海洋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_风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冰川的地质作用_______、_____负荷地质作用______等八种作用。 8、地球的外圈层包括_____大气圈______、______水圈_____及____生物圈_______。 9、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____地壳运动_______、_____岩 浆作用______、_____地震作用______、______变质作用_____等四种主要形式。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工程地质学模拟考试试题1

工程地质学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下列矿物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B) A. 石英 B. 方解石 C. 黑云母 D. 正长石 2. 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 B.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 C. 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着 D.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着 3. 下列结构中,( D)不是沉积岩的结构。 A. 斑状结构 B. 碎屑结构 C. 生物结构 D. 化学结构 4. 下列结构中,( )是岩浆岩的结构。 A. 全晶质结构 B. 变晶结构 C. 碎屑结构 D. 化学结构 5. 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成因产状等将岩浆岩( C)三大类。 1.酸性岩 2.中性岩 3.深成岩 4.浅成岩 5.喷出岩 A.1、2、4 B.2、3、4 C.3、4、5 D.1、3、4 6. 下列岩石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A ) A .石灰岩 B. 花岗岩 C. 片麻岩 D. 砾岩 7. 下列岩石中( A )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而形成的岩石。 A.玄武岩 B.石灰岩 C.千枚岩 D.石英岩 8. 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并且两边对称出现的是( )。 A.向斜 B.节理 C.背斜 D.断层 9. 节理按成因分为( B ) 1.构造节理 2.原生节理 3.风化节理 4.剪节理 5.张节理 A.1、4和5 B.1、2和3 C .2、3和4 D.2、4和5 10. 属于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的是( B )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1. 若地质平面图上沉积岩被岩浆岩穿插,界线被岩浆岩界线截断,则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为( )。 A.沉积接触 B.整合接触 C.侵入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2. 河漫滩是洪水期( )

地质学问答题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互相衔接的阶段:(1)先成岩的破坏(包括风化和剥蚀);(2)搬运;(3)沉积;(4)成岩。 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太阳能是岩石发生演变过程的能量来源之一,它控制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进行;包含在岩石内部的放射性能量是地球内力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此外, 地球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右图表示了各种地质作用与三大类岩石演变的相互关系。其中构造运动是地球内力作用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可使地下深处的侵入岩和变质岩上升到地表遭受破坏,也可使地表岩石发生强烈拗陷而产生变质,同时,构造运动对岩浆的形成和上升也有重要影响。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在鉴定碎屑岩时,除观察颜色、碎屑成分及含量外,尚需特别注意观察碎屑的形状和大小,以及胶结物的成分。在鉴定泥质岩时,则需仔细观察他们的构造特征,即看有无页理等;在鉴定化学岩时,除观察其物质成分外,还需判别其结构、构造,并辅以简单的化学试验,如用冷稀盐酸滴试,检验其是否起泡。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是风化壳。 铁帽是指各种金属硫化物矿床经受较为彻底的氧化、风化作用改造后,在地表形成的Fe、Mn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及硅质、粘土质混杂的帽状堆积物。 变质、岩浆、外力地质作用形成过程的差异 1。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岩石变质后,其原有构造、矿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征。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800~1200℃)熔融体。它不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力地质作用几乎都有重力能参与。外力地质作用使地表形态和地壳岩石组成发生变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外力地质作用按照其发生的序列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3.地下水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概念: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表之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 二、地下水的来源 (一)渗透水——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面流水(江、河、湖、海) 等从地面渗入地下积聚成。 (二)凝结水——水蒸汽凝结成水滴后渗于地下。 (三)岩浆水——(原生水)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水(结晶水、水气)。 (四)埋藏水——(古水)地史中沉积物空隙中的水,被封闭保存下来。 三、.地下水的赋存状态 (一)吸着水——靠分子引力及静电引力吸附在土和岩石颗粒表面 上的水。不受重力影响,不被植物吸收。 (二)薄膜水——包围在吸着水的外层,可以从原处向薄处“移动” 少部分可被植物吸收。 (三)毛细管水——受表面张力影响,保留在毛细管中,易被植物 吸收。 (四)重力水——受重力影响可自由流动。 四、岩石的空隙类型 (一)孔隙——疏松未胶结好的岩石中形成的空隙颗粒之间的 空隙。Q、N地层常见,孔隙大小与碎屑颗粒有关。 颗粒磨圆差不等粒则孔隙小(图) 磨圆差好,近等粒则孔隙大(图) 孔隙度 (二)裂隙——岩石中断层、节理、缝隙等。 (三)溶洞——可溶性岩石被溶蚀形成的洞穴。 五、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不仅与孔隙度有关,跟孔隙绝对大小有关,空隙大、多、连通情况好,透水能力强。 (一)透水层:孔隙大、孔隙及大的砂层和砾砂层,胶结不好,砂岩、砾岩及裂隙发育的其它岩石。 透水系数:米/昼 当透水层含水时称含水层。 良透水层 透水层 (二) 不透水层:常见由泥岩,粘土层等组成 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差异

地下水大多被限制在透水层中流动与自由流动的地表水有一定的差异。 1.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地下水除受重力影响由高向低流,受压力影响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外,在流动过程中受到透水层中岩石的阻碍,能量消耗在磨擦上,因此流速小,机械动能小。 2. 矿化度高、化学动力大 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Mg/e g/e Nacl——咸味 ——苦味 MgSO 4 Fe——兰绿色 ——清凉可口,成为可供饮用的矿泉水。 CO 2 矿化度高,作为溶剂浓度大,成分复杂,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化学动力强。 七、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2. 地下水的类型 一、按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分: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二、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一)上层滞水及包气带 包气带(不饱和带)——地表向下至较稳定的地下水面(潜水面)之 间的土层或岩层。 饱水带——潜水面之下称饱水带 包气带和饱水带的区别在于:包气带中空隙主要是气体;饱水带中空隙带中 空隙主要是充填了地下水。 包气带中的水主要有:气态水,结合水(吸着薄膜水)、 过路重力水及毛细管水。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地质作用练习题(地理)

地质作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B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 C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趋于平缓 D .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 2.下列地表形态中,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冲积扇、戈壁 B .沙丘、黄土高原崎岖地表 C .火山、地震 D .黄土高原、溶洞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形是 ( ) A .吐鲁番盆地 B .黄土高原 C .喜马拉雅山 D .青藏高原 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是 (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地壳台升时河流强烈下切 D、板块张裂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图,判断22~24题。 6、该版面图案景观是 ( ) A 、九寨沟风光 B 、桂林山水 C 、鼎湖山保护区 D 、长白山天池 7、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 A 、冰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8、该景观地貌属于 ( ) A 、雅丹地貌 B 、丹霞地貌 C 、冰蚀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1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1.有关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B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人海口地区 C .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人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D .各部分均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地区 12.我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潮湿 B .平原面积小 C .文化背景 D .沿河流伸展 13.长江口崇明岛的成因是 ( ) A .断层上升 B .褶皱隆起 C .火山喷发 D .泥沙沉积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5题 14.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读图7,回答23—25题。 16.正常情况下,丙处地质构造应为 A .断层 B .背斜 C .向斜 D .地垒 ① ③

工程地质学模拟考试试题1

工程地质学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下列矿物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B) A. 石英 B. 方解石 C. 黑云母 D. 正长石 2. 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D) A. 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 B.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 C. 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 D.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著 3. 下列结构中,( D)不是沉积岩的结构。 A. 斑状结构 B. 碎屑结构 C. 生物结构 D. 化学结构 4. 下列结构中,( )是岩浆岩的结构。 A. 全晶质结构 B. 变晶结构 C. 碎屑结构 D. 化学结构 5. 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成因产状等将岩浆岩( C)三大类。 1.酸性岩 2.中性岩 3.深成岩 4.浅成岩 5.喷出岩 、2、4 、3、4 C.3、4、5 、3、4 6. 下列岩石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A ) A .石灰岩 B. 花岗岩 C. 片麻岩 D. 砾岩

7. 下列岩石中( A )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而形成的岩石。 A.玄武岩 B.石灰岩 C.千枚岩 D.石英岩 8. 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并且两边对称出现的是( )。 A.向斜 B.节理 C.背斜 D.断层 9. 节理按成因分为( B ) 1.构造节理 2.原生节理 3.风化节理 4.剪节理 5.张节理 、4和5 、2和3 C .2、3和4 、4和5 10. 属于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的是( B ) A.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1. 若地质平面图上沉积岩被岩浆岩穿插,界线被岩浆岩界线截断,则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为( )。 A.沉积接触 B.整合接触 C.侵入接触 D.不整合接触 12. 河漫滩是洪水期( ) A.能被淹没的浅滩 B.不能被淹没的浅滩 /3的地方能被淹没的浅滩 /4的地方能被淹没的浅滩 13. 在第四纪历史上发生的两大变化是(C ) A.人类出现、火山活动 B.构造作用、冰川作用 C.人类出现、冰川作用 D.人类出现、构造作用

地质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 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 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 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 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 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 4.何谓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有哪些结构和构造?第四章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学 1.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 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由大至小有哪些? 3.熟记各纪(系)的名称、代号和时序。 第五章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概念? 2.按方向可将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种类型及作用特征?3.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 4.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5.何谓褶皱的核、翼、轴面、枢纽? 6.按轴面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 7.节理和断层的概念? 8.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9.地堑和地垒的概念? 10.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11.按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第六章地震作用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及震中距? 2.震级和烈度? 3.等震线? 4.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那4 条地震带? 第七章岩浆作用 1.岩浆的概念? 2.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3.火山喷出物有哪些类型?

3 水的地质作用

三、水的地质作用 Ⅰ.名词解释 1.淋滤作用P52 2.水的小循环P50 3.侵蚀作用P51 4.洗刷作用P52 5.洪流P53 6.侵蚀基准面P55 7.河流的分选作用P56 8.水的硬度P65 Ⅱ.单项选择题 1.地表流水逐渐向低洼沟槽中汇集,侵蚀使沟槽向深处下切,同时使沟槽不断变宽,这个过程叫做()。P52 A.洗刷作用B.冲刷作用C.淋滤作用D.河流地质作用2.大气降雨沿坡面漫流,将坡面风化物质搬运到坡脚平缓处堆积,形成()。P52 A.洪积层B.冲积层C.残积层D.坡积层 3.残积层是()。P52 A.淋滤作用的产物B.洗刷作用的产物 C.冲刷作用的产物D.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 4.河流的侵蚀、搬运、沉识作用,被称为()。P54 A.第四纪地质作用B.冲刷作用C.成岩作用D.河流地质作用5.河流的侵蚀能力与()关系最大。P55 A.河床宽度B.河流流量C.河流流速D.河床粗糙率6.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关系最大。P56 A.河流流速B.泥沙石块大小C.河流流量D.可溶物溶解度7.河流地质作用产生的沉积物叫做()。P56 A.洪积层B.残积层C.坡积层D.冲积层 8.下面对河漫滩叙述正确的是()。P58 A.平水期可以被淹没B.洪水期不能被淹没 C.平水期不能被淹没,洪水期可以被淹没D.水流流速变快时被淹没9.河流阶地一般用罗马数字编号,编号愈大则()。P58 A.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晚B.阶地位置愈低,生成年代愈早 C.阶地位置愈高,生成年代愈早D.阶地位置愈低,生成年代愈晚10.阶地表面主要由被侵蚀的岩石构成的阶地叫做()。P59

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冲积阶地D.横向阶地11.上部为冲积层,下部为基岩的河流阶地叫做()。P59 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堆积阶地D.纵向阶地12.吸附在岩、土颗粒表面,不受重力影响的地下水叫做()。P61 A.重力水B.毛细水C.汽态水D.结合水 13.饱水带是指()。P63 A.毛细水带B.毛细水带和重力水带 C.重力水带D.汽态水、吸附水、薄膜水带 14.地下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及化合物的总量称()。P65 A.总矿化度B.总硬度C.暂时硬度D.永久硬度15.埋藏在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叫做()。P68 A.上层滞水B.潜水C.承压水D.裂隙水 16.埋藏并充满两个隔水带之间的重力水叫做()。P70 A.潜水B.承压水C.上层滞水D.包气带水 17.地下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不包括下列哪种类型的地下水()。P72 A.孔隙水B.裂隙水C.潜水D.岩溶水 18.地下水对混凝土的溶出性浸蚀,主要因为地下水中()。P75 A.CO2含量过高B.水质偏酸性 C.硫酸根离子超标D.暂时性硬度小于3 19.地下水中含有侵蚀性CO2时,对混凝土有()。P75 A.一般酸性侵蚀B.溶出性侵蚀C.碳酸侵蚀D.硫酸侵蚀20.侵蚀性CO2是因为地下水中()。P76 A.CO2本来就有侵蚀性B.CO2含量没达到平衡标准 C.CO2含量超过平衡标准D.CO2含量恰好达到平衡标准21.水泥细菌指的是()。P76 A.氢氧化钙B.水化硫铝酸钙C.水化硅酸钙D.二水石膏Ⅲ.多项选择题 1.地表水的地质作用是指()。P51 A.地表流水将风化物质搬运到低洼地方沉积成岩的作用 B.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C.淋滤、洗刷、冲刷和河流地质作用 D.地表水对岩、土的破坏作用 2.下列选项中,属于残积层特征的为()。P52 A.物质成分与下伏基岩成分密切相关 B.是位于地表以下、基岩风化带以上的一层松散破碎物质 C.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 D.厚度与地形、降水量、水中化学成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