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热点专练: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2021高考地理热点专练: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2021高考地理热点专练: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图1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A.建桥成本低B.水运条件缺乏C.交通需求量大D.人口迁移频繁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

A.50千米B.200千米C.500千米D.2 000千米

【答案】1.C 2.B

【解析】本题组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宫灯为背景资料,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和比例尺的计算。第1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图示区域进行定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第2题要求考生掌握中国的国土范围四至点,然后利用比例尺的公式进行计算。

1.从图中看,该地位于珠海,水域广阔,跨度大,建桥成本较高,A不对;该地水域广阔,河流径流量大,与海洋相连,水运条件较好,B不对;该地区经济发达,两岸经济交流频繁,交通需求量大,建桥可以缩短交通时间,C对;人口迁移一般指较大尺度的、较长时间的人口流动,说两岸的人口迁移频繁不合适,D不对。故选C。

2.中国国土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该地图图上距离约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厘米/5500千米=1/183千米≈1/200千米。故答案为B。

【点睛】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有经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往往是限制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证因素,可以降低自然因素的限制。

〖备考秘籍〗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弘扬传统文化经典,融入现实生活世界,浸润地理教育理念,是高

考地理试题重要的选题背景和立意基础。试题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多选择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材料,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揭秘地理现象的同时。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带领学生领略悠久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尊,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主义自豪感。

〖热点追踪〗

1.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指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技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如在试题中出现的苏州陆慕镇御窑村的御窑金砖,油纸伞、出产于武夷山脉的铅(yán )山连四纸、“蜡染之乡”贵州安顺的蜡染技艺、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浙江富阳造纸等,这些传统技艺承载着地方特色和人们的智慧,成为高考试题的选材热点。

[透析考向]

试题以某地区某种优秀的传统技艺或者承载着传功工艺的手工品为背景材料,给考生介绍其工艺过程、特殊魅力,考查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传统工艺与现在机器大生产工艺的比较分析,理解其受到人们追捧和保护的意义所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要求学生能对相关的工艺生产的区位条件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传统工艺与相关的现代工艺比较,一般存在着工序复杂,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传承人少等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理解传统工艺的传承的意义不是其实用性,而是其文化内涵;另外特别注意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生产的工艺当时发展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

2.传统民居与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形式、特点,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如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中国南北方民居的比较、福建客家土楼、云南傣族竹楼、陕北的窑洞、地坑院、浙西南山区庆元县现存廊桥等。

[透析考向]

试题往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民居为切入点,将地区传统民居与当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土壤等地理事物巧妙融合,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体现中华人民的智慧,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提升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理解,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结合当时民居产生时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原则是就地取材、适应和改善当时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3.诗词书画与歌谣民曲

中国的诗词书画,尤其是描述山水、节气、天气的诗句和寄情于山水的书画,是中华文化美学的体现,受到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时节特征。如考题中出现的“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是对各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归纳总结;中华“福”字的书写对我国各地风俗文化、环境特色等元素融合等。

[透析考向]试题往往以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优秀的山水画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地理认知力和地理理解力,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同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掌握中各地、各民族的突出地理特征和民俗特点,要突出围绕当地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解答。注意在诗词歌赋中还经常和中国的时节、天气、气候等相联系,因此注意掌握中国的典型的天气现象、气候特点、时节特点以及与天气等相联系的农业活动、物候现象等非常重要。

4.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等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能引水灌溉和排水的农具水车,亦称“翻车”、“踏车”;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等都在近几年的考题中频繁出现。

[透析考向]

试题往往以某地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为背景材料,考查关于农业的生产区位条件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力等;引导学生在当前背景下,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对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学法指导]

解答本知识点时要注意仅仅围绕发展农业“因地制宜”的原则,侧重对农业区位条件和综合效益的分析。要掌握以下知识点:①中国主要地区的地理特征;②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③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限时检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我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些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据此完成1—2题。

1.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意思是谷雨节气到来的时间雨水滋润大地,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的地区是

A.华北地区B.华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

2.半个多世纪前,指导东北某地农业生产的谚语是“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现在的谚语是“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当地降水增加

C.农业耕作技术提高D.当地气候变暖

【答案】1.A 2.D

【解析】1.谷雨节气到来的时候,华南、西南有降水,东北有融水且尚未大面积耕种,而华北地区正是春播忙却正值春旱时节,此时播种,水热矛盾最大,选A。

2.影响东北农业的主要是热量,“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到“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反映农作物种植时间提前了,说明热量增多,这是当地气候变暖的反映,选D。

【点睛】气候变暖会导致雪线上移,中高纬度的作物或植被种植上限向更高纬度扩展,一些不适宜搞种植业的地区因热量条件改善变得适合作物生长等。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有的还建有供人暂居的房间。“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木材结构,我国古代“廊桥”现存不多。下图为我国保存至今的一座古代园林的“廊桥”图片。据此完成3—5题。

3.明清时期,下列地区多建有“廊桥”的是

A.齐鲁大地B.横断山区C.闽粤大地D.东北平原

4.图中“廊桥”的主要功能是

A.供人暂居B.遮阳避雨C.观景与通行D.宗教和民俗活动

5.我国古代的“廊桥”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

A.人为破坏B.风沙掩埋C.地震损毁D.洪水、泥石流冲毁

【答案】3.C 4.C 5.D

【解析】3.“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应分布在人口密集,多雨的地区,明清时期,多建有“廊桥”的是闽粤大地,C对;齐鲁大地、东北平原降水少,A、D错;横断山区人口稀少,B错。

4.图中“廊桥”横跨河流之上,连接河流两岸,主要功能是观景与通行,C对;可以供人暂居、遮阳避雨,但不是其主要功能,A、B错;与宗教和民俗活动无关,D错。

5.我国古代的“廊桥”横跨河流之上,沟通两岸交通,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南方多雨,被洪水、泥石流冲毁,D对;人为破坏交通线路的可能很小,A错;南方为湿润区,风沙天气少,B错;位于板块内部,地震损毁的可能小,C错。

“良渚古城遗址”被确定为国家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文化距今约5 300年,农业生产以犁耕为主,并且拥有大型水利系统,所处的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据此回答6—7题。

6.历史上良渚地区种植水稻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①耕作技术先进②水源充足③全年高温多雨④台风频次少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该地水利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运输和供水B.护城和旅游C.排水和灌溉D.提水和蓄水

【答案】6.A 7.C

【解析】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该地区种植水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耕作技术先进、水源充足,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该地夏秋季节多台风,A正确。

7.根据材料,良渚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农业生产以犁耕为主,并且拥有大型水利系统,该水利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水和灌溉,C正确。

云南古城楚雄(25°N,101.5°E)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内建有太阳历广场,广场中的花岗岩墙壁上雕刻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过程和计算、换算方法,彝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彝族古代文明成果等彝族发展历史。下面图1示意太阳历广场结构(龙神柱、鹰神柱、羊神柱的竖立点分别指出当地夏至、春秋分和冬至的日落方向),图2为“太阳历广场景观图”。据此回答8—9题。

8.在一年中,有机会将影子投射到祖先神柱,但只能投射到一次的石柱是

A.龙神柱B.鹰神柱C.羊神柱D.火神柱

9.火神崇拜普遍存在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反映出西南少数民族

A.经济交流频繁B.语言差异较小C.文化源于汉族D.文明起源相似

【答案】8.A 9.D

【解析】8.据材料可知,楚雄位于北半球,靠近北回归线,一年中任何一天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因此火神柱的影子每天都会投射到祖先神柱上,D排除;鹰神柱和羊神柱在当地午后12—18时的时间段有影子可能会投射到祖先神柱上,B、C排除;龙神柱位于该地西北,只会在夏至太阳移动到最北端时才有机会将影子投射到祖先神柱,一年中只有一次,故选A。

9.火神崇拜多存在于少数民族聚集区,故排除C;西南地区地处山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少,语言差异大,排除A、B;普遍崇拜火神,说明其精神信仰相同,可推测其文明起源相似,故选D。

我国民间习惯,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到“九九”为止,共八十一天,是一年中寒冷的时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完成10—11题。

10.冷在“三九”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A.地表热量处于亏损B.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势力强

C.正午太阳高度最小D.昼短夜长,日照时间短

11.“四九”期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A.澳大利亚牧场上正在剪羊毛B.好望角正是全年风浪最大的时候

C.索马里海域鱼群集聚D.华北小麦正在越冬

【答案】10.C 11.D

【解析】10.我国大部分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出现在冬至日,“最小”表示的是一天,而“三九”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且“三九”是从冬至日开始起算,“三九期间”,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角在不断变

大,C错;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故选C。

11.“四九”期间正处于北半球的隆冬时节,澳大利亚当地为夏季,澳大利亚剪羊毛一般为8到10月,A错;好望角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风浪较小,B错;索马里海域位于北印度洋,北半球夏季当地盛行离岸风而导致鱼类集聚,C错;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秋种夏收,该时节小麦正在越冬,D正确。故选D。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明代有《夏九九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据此完成12—13题。

12.三伏是一年中最热时节的原因主要是

①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②地面辐射量达到最高

③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增温④全年日照时间最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3.下列最能切实感受“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的地区是

A.云贵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松嫩平原D.青藏地区

【答案】12.C 13.B

【解析】12.据材料分析,在我国,三伏天大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一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时达到最大,日照时间也最长,但地面辐射量在7月才达到最高,①④错误,②正确;加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此时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增温强烈,气温达到最高,③正确。C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13.云贵高原和青藏地区由于海拔相对较高,因此夏季气温较低,在三伏天气候较凉爽,故A、D项错误;长江中下游平原7、8月正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且地面辐射强,会出现高温伏旱天气,B正确;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而副热带高压脊线7、8月维持在30°N—35°N位置,松嫩平原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错误。故选B。

三杨庄遗址位于河南省三杨庄村古黄河滩地,遗址内发现的农田高低起伏,垄台和垄沟相间分布,以南北走向居多。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农田耕作提供了资料,研究者推测,农田遗址采用了图所示的耕作方式,即春季播种于垄沟,夏季幼苗长大,培土之后,就变成垄台耕作。据此完成14—16题。

14.三杨庄遗址保存至今的主要原因

A.气候干旱B.植被覆盖C.淤沙深埋D.地形遮挡

15.田垄呈南北走向最有利于

A.促进排水,减轻土地盐碱化B.减缓风速,避免水分蒸发

C.引导水汽,增加土壤含水量D.抵御洪水,预防严重涝情

16.图所示种植方式的主要作用有

①保持土地肥力②延长生长同期③减轻春季旱情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4.C 15.A 16.B

【解析】14.根据材料三杨庄遗址位于河南省三杨庄村古黄河滩地,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是由于黄河带来大量泥沙将遗址淹没,填埋地下,在后来的时间里没有受到人类获得影响,得以保留至今,故选C。而植被覆盖、地形遮挡都不能避免人类获得对其进行破坏,B、D错误;而该区域位于我故季风区气候较为湿润,A错;故选C。

15.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技术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黄河滩地上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灌溉易导致土壤的盐碱化,该地田垄呈南北走向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排水,减少下渗,减轻该地的土壤盐碱化,A正确。引导水汽,增加土壤含水量是垄沟和垄台的作用,跟走向没关系,C错;垄台和垄沟的高度和宽较小,不具备抵御洪水,预防严重涝情的功能,错误。故选C

16.根据图所示的耕作方式,即春季播种于垄沟,夏季幼苗长大,培土之后,就变成垄台耕作,且该区域为我国季风区,春节气温回升快,这样栽种在垄沟有利于汇聚水分,缓解旱情③正确,将作物两侧的土培在作物周围有利保持土地肥力,确保作物的顺利生长,①正确;一个地方生长周期的长短与当地热量相关,该种耕种方式不具备这样的功能,②错;同样该种耕种方式也没有起到减小昼夜温差的作用④错误,故选B。

永泰古城,现址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坐落于寿鹿山、老虎山前倾斜的冲积平原上部,山中蜿蜒而出

的水磨口沟距离古城仅有2千米。永泰古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20世纪50年代永泰古城有居民1300多人,城外草原繁茂,目前人口锐减到100多人。据此完成17—19题。

17.l.明朝修建永泰古城的主要目的是

A.作为开垦基地B.牧民防御风雪

C.防御少数民族入侵D.防治土地荒漠化

18.影响永泰古城选址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水源B.地形C.土壤D.牧草

19.导致永泰古城目前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落后B.生态恶化C.交通不便D.移民实边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丝绸曾经是中国独有的特产。因其纺织工艺复杂、文化底蕴深厚、手感光泽独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曾是价值昂贵的服饰用料,是西方各国很早就从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之一。但随着殖民主义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到来,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各国输入丝绸量迅速减少。据此完成20—22题。20.桑树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江淮和珠江等流域。可见桑树属于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1.近代以来从中国输往西方各国丝绸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

A.丝绸生产技术广泛传播B.西方各国的贸易保护

C.服饰用料多元化D.丝绸之路因战乱而中断

22.过去丝绸上的装饰图案是用针线手工绣制,而目前多由数控机床进行批量生产。导致这一变化根本原因A.劳动力成本上升B.劳动力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C.手工技艺缺乏传承D.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行

【答案】20.B 21.C 22.A

【解析】20.就我国而言,常绿阔叶林应主要分布在秦淮线以南的亚热带地区,不会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落叶阔叶林可以分布在30°—50°的纬度范围内的地区,A错,B正确;常绿硬叶林多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针叶林多分布在50°N—65°N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等纬度较高地区或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D错。故选B。

21.注意材料关键信息“纺织工艺复杂”“工业革命的到来”“价值昂贵的服饰用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服饰用料多元化,替代品大大增多(如化学纤维的出现),且工业化的产品成本较低,所以中国输往西方各国丝绸数量迅速减少,C正确;丝绸受原料的影响较大,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A错;近代以来,西方各国的贸易保护并不明显,B选项不是主要原因;近代以来,随着殖民主义扩张和工业革命

到来,世界经济联系逐渐紧密,D错。故选C。

22.手工绣制耗时长,用工多,劳动力成本高,而数控机床批量生产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利润,A正确;手工刺绣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很高,且机器生产对劳动素质要求并不高(对于数控机床的操作的学习不一定要求劳动力拥有多高的素质,数控机床的研发才需要高素质劳动力),B错误;并非这种手工技艺缺乏传承,而是在现代化批量生产的要求下,这种手工绣制的方式效率低,成本高,C错;生产质量标准化的推行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A。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白族先民在苍山脚下、洱海湖畔修建的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三座古城曾先后作为我国古“南诏国”的王都(图7),持续长达515年。其中,太和城40年,大厘城25年,羊苴咩城则长达450年。羊苴咩城自八世纪中叶已被称为“大理城”,古城西侧有村曰“水碓村”(水碓即水磨),曾是加工米的地方。三座古城附近溪流流量数据见表1。

(1)分析太和城、大厘城、羊苴咩城便于防卫的条件。

(2)分析与羊苴咩城相比,溪流对太和城、大厘城的不利影响。

(3)指出“水碓村”选址在大理古城西侧的有利条件。

23.【答案】(1)西有高山、东有湖泊的阻挡,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南北两端山地与洱海距离近,便于修建防御工事,工程量小。

(2)流经太和城附近的两条溪流年径流量小,枯水季节流量小,为城市提供的水资源量少;流经大厘城附近的一条溪流洪峰流量大,容易发生洪水等灾害,威胁城市安全。

(3)坡度大,水流动能大;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建设的区位条件,古代城池选址既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便于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城市的安全,能够防御外敌入侵,减少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

(2)河流的径流量尤其使旱季流量大小是城镇选址的重要条件,水量过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水量过大则会带来洪涝等自然灾害。河流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也影响水资源利用的便利性。水环境是南诏迁都和羊苴咩城长期为都的重要原因。

(3)水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加工的过程中通常加入水状的切削液,所以俗称水磨。磨是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器。开始用人力和畜力,到了晋代,中国发明了用水作动力的水磨。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主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后来人们发明一种构造比较复杂的水磨,叫水转连机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