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

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

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编码:7104301课程学分:4课程学时:64学时适用专业:法学《刑事诉讼法学》(Criminal Procedure Law)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与任务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属于法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是法律专业学生专业必修的课程。

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熟悉掌握刑事诉讼法基本原理、刑事证据、刑事程序起着重要的作用。

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刑事诉讼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属于基本法、部门法和程序法。

刑事诉讼法学将系统地、科学地讲授刑事诉讼的目的、任务、原则、管辖、辩护与代理、刑事强制措施等总则部分,以及刑事证据制度、刑事程序等相关的原理、原则、制度和程序。

通过刑事诉讼法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制度和程序,了解我国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活动运行情况,运用刑事诉讼法律规定达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的刑事司法目的。

2.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刑事诉讼的概念一、诉讼二、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二)刑事诉讼的特点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目的和任务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四节刑事诉讼法的价值一、刑事诉讼法的工具价值二、刑事诉讼法的自身价值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区别,掌握刑事诉讼法的渊源,理解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目的、任务、价值。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一、弹劾式刑事诉讼的特点二、纠问式刑事诉讼的特点二、现代刑事诉讼的特点第二节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区别一、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的特点二、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特点三、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区别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特点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刑事诉讼历史类型,理解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区别,掌握我国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及特征。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re Law课程代码:2DA3A0090学分:3分总学时:54学时适用专业:法学专业先修课程: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它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部门法。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法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程序。

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司法工作或法律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体系、结构,了解外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诉讼法学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理解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文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诉讼制度与程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三)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制度以及各种程序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述(2学时)第一节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二、刑事诉讼阶段的概念和划分标准三、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异同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一、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二、国际人权公约中刑事司法准则的意义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学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刑事诉讼法学的若干基本观念一、司法公正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三、控审分离四、控辩对等五、诉讼效率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2学时)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刑事诉讼法的沿革二、刑事诉讼模式的沿革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和近代刑事诉讼法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刑事诉讼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第三章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1学时)第一节制定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根据一、制定刑事诉讼法的双重目的和意义二、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根据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一、首要任务二、第二项重要任务三、第三项重要任务第四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2学时)第一节专门机关一、人民法院二、陪审制度三、人民检察院四、公安机关五、国家安全机关第二节诉讼参与人一、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二、自诉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第五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本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第三节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实行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四节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意义二、本原则的基本内容第五节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实行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六节依靠群众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该原则第七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八节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九节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节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一节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二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三节未经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四节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二、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第十五节依法不追诉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六节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七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简介一、程序法定原则二、正当程序原则三、控审分离原则四、无罪推定原则五、控辩平等原则六、有效辩护原则七、适度原则八、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第六章管辖(2学时)第一节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及原则二、管辖的意义及分类第二节立案管辖一、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四、关于执行管辖的几个问题第三节审判管辖一、级别管辖二、地区管辖三、指定管辖四、专门管辖第七章回避(2学时)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一、回避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一、回避的种类二、回避的理由三、回避适用的人员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提起二、回避的审查决定三、对驳回申请的复议第八章辩护和代理(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辩护一、辩护制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二、辩护制度的内容三、法律援助制度第二节代理一、刑事代理制度的概念及意义二、自诉案件的代理三、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代理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实践教学:讲座第九章证据概述(5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证据和证据制度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二、证据的特征三、刑事证据制度第二节证据种类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结论七、勘验、检查笔录八、视听资料第三节证据的分类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十章证明(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证明的概念二、证明对象三、证明要求四、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第二节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一、收集证据二、审查判断证据三、各类证据的收集及审查判断四、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案情的规则第十一章强制措施(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二、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二节拘传一、拘传的概念和意义二、拘传的程序第三节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一、取保候审的概念、种类和意义二、取保候审的条件三、监视居住的概念和条件四、监视居住的程序第四节拘留一、拘留的概念和意义二、拘留的条件和程序第五节逮捕一、逮捕的概念二、逮捕的条件三、逮捕的批准、决定和执行权限及程序第十二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3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学时)第一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特点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第二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第三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全和先予执行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期间和送达(1学时)第一节期间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二、期间的计算第二节送达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二、送达程序第十四章刑事诉讼的终止和中止(2学时)第一节刑事诉讼的中止一、诉讼中止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中止的条件和程序第二节刑事诉讼的终止一、诉讼终止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终止的条件和程序第十五章立案(2学时)第一节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立案程序的概念二、立案程序的意义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二、立案的条件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三、人民检察院对不立案的监督第十六章侦查(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一、侦查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的任务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和意义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一、询问证人的概念和意义二、询问证人的程序三、询问被害人第四节勘验、检查一、勘验、检查的概念和意义二、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第五节搜查一、搜查的概念和意义二、搜查的程序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一、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和意义二、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第七节鉴定一、鉴定的概念和意义二、鉴定的程序第八节通缉一、通缉的概念和意义二、通缉的程序和对象第九节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工作一、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地位二、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三、律师接受委托后在侦查阶段的主要工作第十节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和程序三、撤销案件的条件和程序四、侦查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第十一节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一、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侦查权二、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程序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种类二、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第十三节侦查监督一、侦查监督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监督的内容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十七章起诉(3学时)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一、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二、提起公诉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二、提起公诉三、不起诉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一、自诉案件的范围二、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三、提起自诉的程序第十八章第一审程序(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三、第一审程序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二、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三、法庭审判程序四、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五、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审理程序六、延期审理、中止审理七、第一审程序的期限第三节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二、自诉案件的提起、审查和处理三、自诉案件的审理第四节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三、简易程序的审理第五节判决、裁定和决定一、判决二、裁定三、决定实践教学:模拟法庭审判第十九章第二审程序(3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两审终审制二、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三、二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一、提起二审程序的主体二、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三、上诉、抗诉的理由四、上诉、抗诉的期限五、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判一、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查二、全面审理原则三、二审的审判方式和程序四、对二审案件的处理五、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第四节上诉不加刑原则一、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二、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第五节对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实践教学:观看教学片第二十章死刑复核程序(2学时)第一节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行使核准死刑权的人民法院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报请复核的基本要求四、审查核准程序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对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行使核准权的人民法院二、复核死缓案件的程序第二十一章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任务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和意义第二节申诉材料与审查处理一、申诉材料的来源二、申诉的法律效力和申诉的理由三、审查处理第三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方式第四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一、重新审判的方式和程序二、重新审判案件的审查三、重新审判后的处理第二十二章执行(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执行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二、执行的主体和客体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种类与执行机关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裁判的执行二、对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三、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和拘役缓刑的执行四、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五、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执行第三节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一、死刑和死缓执行的变更二、暂与监外执行三、减刑和假释四、对新罪、漏罪的追究程序五、发现错判和对申诉的处理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一、人民检察院对各种判决、裁定执行的监督二、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监督第二十三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自学)第一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第二十四章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自学)第一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第二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刑事司法协助第二十五章刑事赔偿程序(自学)第一节刑事赔偿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刑事赔偿的范围第三节刑事赔偿程序四、教学参考书1、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和规则,掌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法律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了解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和规则;2.理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掌握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3.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刑事诉讼中的实际问题;4.培养法律职业素养,为今后的法律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刑事诉讼法总论(1)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2)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与现状;(3)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4)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5)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回避和辩护制度。

2.刑事诉讼程序论(1)立案、侦查和起诉程序;(2)第一审程序;(3)第二审程序;(4)执行程序;(5)审判监督程序。

3.证据制度与证明论(1)证据的概念、种类和审查方式;(2)证据规则和证据标准;(3)证明的概念、种类和责任;(4)证明过程和证明标准。

4.刑事强制措施与附带民事诉讼(1)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种类和适用条件;(2)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适用范围和程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系统讲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分析典型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流程和法律规范的适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模拟法庭: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了解刑事诉讼的过程和程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法律文书写作:通过写作法律文书,让学生掌握法律文书的格式和要点,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写作能力。

刑事诉讼法教程课程设计

刑事诉讼法教程课程设计

刑事诉讼法教程课程设计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刑事诉讼法教程是一门重要的法律课程,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从事法律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之一。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程序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并提高学生解决刑事案件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环节;3.证据收集和证据规则;4.刑事诉讼中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讲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程序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并针对性地分析和解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该领域的法律知识。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程序,理解刑事案件审判的全过程;2.熟悉证据收集和证据规则,提高学生的证据分析和案件处理能力;3.解决刑事诉讼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提高其在刑事案件中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第四部分:教学大纲第一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1.2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3 刑事案件的起诉和受理第二章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环节2.1 刑事案件的立案和调查2.2 刑事案件的审查和起诉2.3 刑事案件的审判和判决第三章证据收集和证据规则3.1 证据的种类和重要性3.2 证据的规则和标准3.3 证据的调取和分析第四章刑事诉讼中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4.1 刑事案件中的无罪辩护和减轻处罚4.2 刑事案件中的赔偿和补偿问题4.3 刑事案件中的申诉和再审问题第五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本课程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论文成绩等几个方面,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第六部分:结语刑事诉讼法教程是一门必修的法律课程,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从事法律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之一。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230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必修学时32学分2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法方向)Ⅰ大纲本文一、课程内容(一)刑事诉讼法(学)概述:1.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对象、方法与体系2.形式诉讼法制定目的与任务3.中外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二)刑事诉讼基本原则1.刑事程序法定原则2.司法独立原则3.无罪推定原则4.辩护原则5.诉讼效率原则6.禁止重复追究原则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三)刑事诉讼证据1.刑事诉讼证据概念、特征与分类2.证据规则3.刑事诉讼证明(四)辩护与刑事代理1.辩护制度的演变、内容与完善2.刑事代理的种类与内容(五)附带民事诉讼1.附带民事诉讼概述2.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3.附带民事诉讼提起和审判(六)立案与管辖1.立案的条件和程序2.管辖的分类(七)侦查与强制措施1.侦查行为与侦查程序2.强制措施(八)起诉1.提起公诉2.不起诉3.自诉(九)审判1.一审程序2.二审程序3.死刑复核程序4.审判监督程序(十)执行程序1.执行的意义、主体与客体2.各种刑罚的执行3.变更执行的程序(十一)特别程序1.未成年案件诉讼程序2.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司法协助3.刑事赔偿程序二、建议选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刑事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龙宗智杨建广著,高教出版社,2003年版参考书:《刑事诉讼法教学案例》(高等院校法学案例丛书)陈光中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近5年相关法律文件Ⅱ大纲说明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刑事诉讼法理论和具体诉讼制度,并能实际运用。

二、课程的具体要求(一)刑事诉讼法(学)概述:通过对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对象、方法与体系、刑事诉讼法制定目的与任务以及中外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性质与地位。

(二)刑事诉讼基本原则:通过对刑事程序法定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辩护原则、诉讼效率原则、禁止重复追究原则、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的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原则的内容与法律意义。

2024版《刑事诉讼法》PPT完整课件讲义

2024版《刑事诉讼法》PPT完整课件讲义

2023REPORTING 《刑事诉讼法》PPT完整课件讲义•刑事诉讼法概述•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中的管辖与回避•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与代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与证明•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目录20232023REPORTINGPART01刑事诉讼法概述刑事诉讼法的定义与作用定义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用刑事诉讼法具有保障刑法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作用。

立案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侦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起诉指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

刑事案件的起诉,在于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对被告人定罪判刑;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在于请求法院通过审判追究被告人的经济赔偿责任。

审判指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

执行指刑事执行机关为了实施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而进行的活动,在中国,刑事执行的主体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等。

•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刑事诉讼法教案

刑事诉讼法教案

刑事诉讼法教案一、教案背景刑事诉讼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刑事诉讼的程序和原则,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和适用要点,对于日后的法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原则和主体组织机构的职责。

3. 理解刑事证据的分类和规则,以及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4. 了解刑事处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 刑事诉讼法的定义和作用。

b. 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立法事件。

2. 刑事诉讼程序的主要原则和主体组织机构的职责a. 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如合法性原则、公正原则等。

b.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主体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力。

3. 刑事证据的分类和规则,以及证据的收集与运用a. 刑事证据的分类,如指控证据、辩护证据等。

b. 刑事证据的规则,如证据排除规则、证据保护规则等。

c. 证据的收集方式和运用方法。

4. 刑事处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a. 刑事处罚的种类,如拘役、有期徒刑等。

b. 刑事处罚的适用原则,如罪刑相适应原则、从轻处罚原则等。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向学生介绍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概念和原则。

2. 问题讨论:设计一些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视频播放:播放相关法律案例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刑事诉讼程序和证据的收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和讲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和总结1. 以小组讨论和问题讨论的方式,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2. 将学生的讨论和解答记录下来,作为评价的依据,以及后续教学的参考。

3. 结合课后作业和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刑事诉讼法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计划与资源准备1. 教学计划:a. 第一次课: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教学时间:60分钟)。

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大纲(3篇)

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特制定本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程序;2. 培养学生运用刑事诉讼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刑事诉讼法概述-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刑事诉讼法的体系和基本原则2.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立案制度- 侦查制度- 起诉制度- 审判制度- 执行制度3.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程序- 侦查程序- 起诉程序- 审判程序- 执行程序4. 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制度- 证据的种类和证明标准- 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5. 刑事诉讼法中的辩护制度- 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辩护人的辩护方式和辩护策略6. 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参与人- 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的职责和权限-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7. 刑事诉讼法中的管辖制度- 管辖的概念和种类- 管辖的确定和变更8. 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强制措施的适用程序和解除条件9. 刑事诉讼法中的羁押制度- 羁押的概念和种类- 羁押的适用程序和解除条件10. 刑事诉讼法中的期限制度- 期限的概念和种类- 期限的计算和延长四、实践教学方式1.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刑事案件,让学生分析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运用刑事诉讼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人等角色,亲身体验刑事诉讼法的实践过程。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构,了解司法机关的运作和刑事诉讼法的实际应用。

4. 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辩论、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诉讼法课程简介
1.课程范围
本课程将在本科学习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刑事诉讼法与国际人权法和宪法的关系,特别是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与刑事诉讼程序;重点学习我国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与国际准则的契合与距离,法律的实施问题;中欧刑事诉讼案例研讨。

2.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准确、深入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在法律和实施中平衡保障人权和其他诉讼价值的重要作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所取得的进步和与国际发展趋势所存在的差距,以及我国在立法和实践方面的发展前景。

3.教学方法
教学将采用讲授和小型研讨会的方式进行,研讨会包括旁听案件审理的研讨;模拟法庭式案例研讨和理论研讨会。

考核的成绩将分为三部分:考试卷面成绩占70%;研讨的表现和报告或相关小论文占20%;上课出勤占10%。

课程纲要
1.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问题
1.1刑事诉讼程序的功能及目的
1.1.1发现事实真相与实现刑法
1.1.2法治程序
1.1.3法秩序的和谐及冲突目的的平衡
1.2刑事诉讼的模式及构造
1.2.1.审问式与对抗式诉讼
1.2.2.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模式
思考题:
1)何为恰当的刑事诉讼目的?
2)我国属于何种诉讼模式?
2.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2.1.联合国公约及欧洲人权公约中涉及的刑事诉讼原则
2.2.我国宪法中的刑事诉讼原则
2.3.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刑事诉讼原则
2.4.无罪推定原则
思考题:
1)基本原则在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作用?
2)无罪推定原则的涵义和内容的争议,这个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是什么?
3.侦查机构、侦查措施与犯罪嫌疑人
3.1.侦查机构的设置及与检察机构和审判机构的关系
3.2.一般侦查措施
3.3.特殊侦查措施
3.4.犯罪嫌疑人在侦查程序中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
思考题:
1)在我国应当如何构建警察与检察院的关系?
2)如何平衡侦查严重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关系?
3)侦查程序的起点是什么?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否明确规定何为犯罪嫌疑?
4.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4.1.强制措施的性质
4.2.强制措施的国际准则
4.3.各种强制措施实施的条件及程序
思考题:
1)强制措施的性质是什么?程序性?或带有惩罚性?
2)强制措施的法律正当性是什么?与无罪推定的关系?
5.公诉机构及起诉原则
5.1.起诉机构的模式
5.2.起诉机构的性质(法律地位)
5.3.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
5.4.起诉及不起诉政策
思考题:
1)检察官是司法官员还是行政官员?
2)检察院的监督权应如何行使?
3)检察官应否享有批捕权?
6.审判机构、审判组织及裁判者
6.1司法独立的含义和重要性
6.2.职业与非职业法官
思考题:
1)司法独立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在我国实现司法独立的意义和实现路径是什么?
2)为何要有非职业的法官参加审判?陪审团制和参审制哪种更适合中国?
3)我国的审判委员会应否继续保留?
7.审判原则与审判模式
7.1.公开审判原则
7.2.直接言辞原则
7.3.审判模式与发现事实真相
思考题:
1)公开审判权是谁的权利?被告人的还是公众的?
2)公开审判的空间范围应如何确定?
3)不公开审理的条件应依何种价值确定?
4)哪种审判模式能更好地发现真相?
8.律师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作用
8.1.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及辩护功能
8.2.辩护人的种类
8.3.被告人享有辩护权的内容
思考题:
1)律师能否告发他当事人告知他的未被办案机关掌握的重大犯罪?
2)被告人自行辩护是否妥当?
9.刑事证据
9.1.证据种类的划分和内涵
9.2.证人及证人出庭作证规则
9.3.举证责任及责任的倒置
9.4.证明标准及疑罪的处理原则
9.5.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
思考题:
1)被告人供述应否作为法定证据种类?
2)亲属享有拒绝作证权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3)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是什么?是否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4)证明标准在实践中如何掌握?
5)在非法取得的证据被认定为符合事实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排除?10.刑事救济程序
10.1上诉审的目的
10.2.上诉审级的设置
10.3.上诉审的方式
10.4.一事不再理原则
10.5.再审的目的与价值平衡
思考题:
1)上诉审的目的是什么?
2)上诉的请求是否要经过审查和批准(上诉是否要限制)?
3)我国是否应设立法律审的上诉?
4)为什么要确立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5)再审有否必要区分有利于被告人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11.特殊诉讼程序
11.1.未成年诉讼程序
11.2.当事人和解程序
11.3.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11.4.强制医疗的程序
11.5.死刑复核程序
思考题:
1)刑事诉讼中何为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
2)刑事和解的价值和理念的冲突是什么?刑事重罪能够和解结案吗?
3)反贪与正当程序间的冲突。

4)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是什么?行政性或法律程序性?
主要参考书:
中文参考书:
1)《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条文对照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3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释义》(最新修正版)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2012年4月,法律出版社
3)《刑事诉讼法》(第4版),陈光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4)《刑事诉讼法》林钰雄(台湾)著(上、下册),元照出版社,2010年9月第6版
5)《人权之跨国性司法实践—欧洲人权裁判研究》(一)、(二)、(三),林钰雄(2007,2008,2010),元照出版社
6)《刑事审判与人权保障》,岳礼玲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2月
7)《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菲尼、赫尔曼、岳礼玲著,中国法治出版社2006年4月
8)《美国刑事诉讼法经典文选与判例》,菲尼、岳礼玲选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5月
外文参考书:
1)Albrecht,O’C o n n o r a n d C o l e t t e R a u s c h e r(e d.)M o d e l C o d e O f C r i m i n a l Procedure,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2008
2)Vogler/Huber(eds),Criminal Procedure in Europe,Duncker&Humblot,Berlin 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