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大方言分布情况及特点总结
十大古方言

十大古方言
1. 晋语:晋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和陕西省北部。
晋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2. 鲁语:鲁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境内。
鲁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3. 闽南语:闽南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等地。
闽南语属于闽南语系,发音清脆、抑扬顿挫,有7个声调。
4. 粤语:粤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
粤语发音拖长、细致,有6个声调。
5. 客家话: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客家话属于汉语官话次方言,发音比较复杂,有7个声调。
6. 赣语:赣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境内。
赣语受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发音比较精细,有7个声调。
7. 吴语: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语属于吴语系,发音柔和、多变,有4-5个声调。
8. 湘语:湘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境内。
湘语受到了中古汉语的影响,发音较为宽松,在声调上表现出特点。
9. 川语:川语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重庆市。
川语受到了古代汉语和藏缅语族语言的影响,发音较为精细,在声调
上表现出特点。
10. 西北官话:西北官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西北官话发音粗犷、豪放,有4个声调。
中国方言的地域特点与语言变化

中国方言的地域特点与语言变化方言,是指语言的一种分支,由于地域、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于标准语的语言变体。
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方言的分布更加丰富多样。
本文将探讨中国方言的地域特点以及其语言变化的现象。
一、华北方言华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华北方言的特点是音调平坦,发音咬紧,声调变化较少。
华北方言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是儿化音,即将韵母“er”发成“r”。
例如,“妈妈”在普通话中读作"māmā",而在华北方言中读作"mamr"。
此外,华北方言还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音素,如平水韵。
二、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东北方言的特点是浑厚、豪放,并且语速较快。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较大,常常被外地人难以理解。
东北方言中的语音特点是舌尖发音,声调变化多样,且有时会省略韵母。
例如,“好吃”在普通话中读作"hǎochī",而在东北方言中读作"ho chi"。
此外,东北方言还保留了一些满语和蒙古语的影响。
三、华东方言华东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
华东方言的特点是轻松、柔和,语速较慢。
相比于普通话,华东方言的韵母较多,而声调变化较少。
此外,华东方言还具有清、浊音的区别,以及入声的出现。
例如,在上海方言中,“大”读作"dà",而在普通话中读作"dă"。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方言在现代汉语的标准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华南方言华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省份。
华南方言的特点是腔调优美,音节轻柔。
与普通话相比,华南方言的声调变化多样。
例如,在广东方言中,“怎么样”读作"záméyong",而在普通话中读作"zěnmeyàng"。
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第一部分:汉语方言分类一、北方方言1、华北方言: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在内)、河南、山东、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一部分。
(1)河北方言:分布河北大部分地区。
例如:北京。
(2)东北方言: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
例如:沈阳。
(3)山东方言:分布在山东省中部地区。
例如:济南。
(4)胶东辽东方言: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例如:烟台。
(5)河南方言:分布在河南大部分地区。
例如:洛阳。
(6)淮北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淮北地区及山东西南部分地区。
2、西北方言:分布于西北各省区、山西、河北西缘、内蒙古西部及河南北端。
(1)山西方言:分布在山西、河北西缘、内蒙古河套地区、陕北及河南北部。
(2)关中方言:分布在陕西中南部和甘肃东部。
(3)宁甘方言:分布在宁夏和甘肃河西走廊。
3、江淮方言(下江方言):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的淮北话除外)、江苏省江南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沿江地带。
(1)淮南方言(2)皖南方言(3)南通方言4、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湖北大部分地区(鄂东黄冈地区及东南咸宁地区除外),河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及广西北部。
(1)四川贵州方言(2)湖北方言(3)云南方言(4)桂北方言二、吴语1、江浙吴语:分布在江苏及浙江北部。
2、浙南吴语:分布在浙江中部及南部。
三、湘语1、新湘方言2、老湘方言四、客家方言1、粤东客家方言2、闽西客家方言3、赣南客家方言五、赣语六、粤语1、粤海方言2、四邑方言3、高阳方言4、桂南方言七、闽语1、闽北方言2、闽中方言3、闽东方言4、闽南方言5、莆仙方言第二部分:方言差异形成的原因1、人口的分布2、集体迁徙或新区殖民3、地理的因素4、异族的接触第三部分:移民特征和方言演化的关系1、移民带来的方言取代土著方言。
2、移民放弃旧地方言改用新地方言。
3、移民的旧地方言和新地方言相融合。
4、移民远距离转移仍保持其固有方言。
5、移民的原方言在新居地演变成新方言。
八大方言及普通话的特点

八大方言及普通话的特点八大方言及普通话的特点语音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声音叫语音。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八大方言:1.北方方言(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在东北、长江流域中部、西南);吴方言(上海地区、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湘方言(湖南省);赣方言(江西省);客家方言(福建、广东、广西);闽北方言(福建北部、台湾);闽南方言(福建南部、广东、潮汕、海南岛);粤方言(广东中部、广西中南部)。
方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发展普通话、规范语音就是去掉土语成分的.北京话。
普通话语音特点:1简单易学,富有音乐性普通话声母21个,韵母9个,声母和韵母相拼形成400多个音节,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双音节词占优势,且具有约定俗成的优势。
A.原因占绝大优势B.声母中轻音占很大优势,发音响亮悦耳。
发音时声音的特点:1.音色:声音的个性和特点2.音高:声音的高低在一定能够时间里发音体震动的次数多少决定音高3.频率:人的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震动的次数4.音强:指声音的强弱\轻重5.音长:声音延续的长短,要根据思想感情和高见内容的具体要求决定音长具体技巧: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长而不拖,短而不促音节和因素(元音和辅音):音节:用听觉可以区分的语音结构基本单位,一般在汉语言里,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
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一个汉语的音节里,可由一个至四个因素构成。
元音和辅音发音的几点区别:1.元音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辅音受阻2.元音发音器各部位保持均衡紧张状态辅音只有造成阻碍的那部分器官紧张3.元音由口腔呼出的气流量叫嚣,处于和缓状态辅音气流量相对叫大,气流需要克服障碍通过口腔有一种爆发状态4.元音声带颤动、一般不待噪音成分,声音想度大,可以歌唱辅音多数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带噪音成分,声音响度小,不能歌唱下载全文。
我国方言分布及其意义

我国方言分布及其意义方言区用语言来化分,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方言区,闽方言区,其中,北方言区,还可以划出,东北方言区,中原方言区,北河言区,西北方言区,西方南方言区,按官方对方言细化解释。
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檫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
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2.吴方言吴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代表点是上海话和苏州话,使用人口约七千万。
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檫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
3.湘方言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
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檫音和浊檫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
4.赣方言赣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
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它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
我国十大方言分布情况及特点总结

3
湘语
1、古双唇鼻音和唇齿鼻音声母合流,念【m】。 2、古代的舌根音声母字不论洪细一律读【k,k',h】。溪母合口部分字读【f】声母。 6 粤语 3、大部分地区有【-m,-n,- 】3个鼻音韵尾和【-p,-t,-k】3个塞音韵尾。 广东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及粤北的部分地 区,广西的桂东,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4、大部分地区复合韵母、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中元音有长元音【a】和短元音【 】的 对立。 5、一般为9个声调。 6、有前缀“阿”和后缀“仔”、“佬”“女”“婆”。 1、声母数量是汉语方言中最少的,一般有15个左右,称为“十五音”。 2、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多数读不送气,少数读送气。 7 闽语 福建沿海大部分地区,广东潮汕地区和雷洲半 岛,海南东部、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浙江东南 部,台湾大部分地区。 3、古“轻唇音”今口语中不少仍读重唇音。 4、古“舌上音”今口语不少仍读为舌头音。 5、声调多为7个。 6、有复杂的文白异读。 7、“锅”说“鼎”,“房”说“厝”,“小儿”说“囝”。 1、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但清化后读音有分岐。 8 晋语 2、北京话【 、 、 、 、 】4对韵母,晋语多数方言相混。 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南北部、 3、有系统而复杂的文白异读,表现在声母、韵母等方面。 河北北部 4、有大量的分音词。 5、有大量的带表音词头的派生词,这些词头均为入声音节,没有表意和标类功能。 1、古全浊声母清化,塞音、塞擦音声母不分平仄,以读送气清音为主。 2、古鼻韵尾及【- 】、【- 】韵尾大量脱落或弱化。 9 徽语 3、大多数方言有6个单字调,去声字按古声母清、浊分化。 黄山以南,新安江流域的安徽旧徽州府全境,浙 4、古全浊声母上声字以保留读上声为主。 江旧严州府大部及江西旧饶州府小部分地区 5、有鼻音式儿化小称音变。 6、“你”说“尔”,“自己”说“自家”,“膝盖”说“脚膝头”,“窗子”说“槛 ”,“堂屋”说“堂前”。 1、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大多不送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要道附近的城市郊区、乡镇 2、桂北平话少数古知澄母保留舌头音。部分普通话读k母的字在一些方言中读成擦音。 没有鼻音韵尾【- 】和塞音韵尾【-p、-t 、-k 】。 和农村 3、桂南平话古心母音值为【 】。保留鼻韵尾【-m】和塞韵尾【-p、-t、-k】。清浊入 字各分化为两个调,共8个声调。
中国十大汉语方言区,看看你属于哪个区

中国十大汉语方言区,看看你属于哪个区
多元并存的“中国好声音”
据统计,我国有130余种语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语言国家,汉语作为使用最多的语言,又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分。
社科院编纂的《中国语言地图》把汉语方言分为10区,即官话区、粤语区、吴语区、客语区、闽语区、湘语区、赣语区、晋语区、徽语区、平话区。
各方言区内部也可进一步细分。
同一文字,不同声音
受地理阻隔、人口迁徙等因素影响,各方言间差异众多。
即便是同一方言,其内部差异也大于一些欧洲的不同语言。
以“我爱你”为例,同一意义在不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
方言与普通话穿越千年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方言之间的分歧就已经相当明显。
《礼记》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试想,如果儒家一口吴语、法家一口湘语,如何唇枪舌战?为促进交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曾以“雅言”为通用语言。
从先秦的雅言、两汉的通语、宋明的官话、清末的国语再到如今的普通话,方言不断发展的同时,通用语言的规范也持续进行。
方言特有的“味道”会消失么
数据统计,全球每14天,就有一种语言消亡。
至于我国众多的方言,也有小部分因无人使用,而处于遗忘与消失的边缘。
我国推广普通话已有60年,在此进程中,方言的使用状况如何?
根据对上海本地学生的调查,学生基本掌握了普通话和上海话的双言能力,但随着年龄减小,上海话的使用比例逐渐降低。
中国“十大”地方方言

中国“十大”地方方言一,北京(官)话方言。
北京话(北京官话),又称北平官话,为清朝官场使用的标准语。
这种北京腔调的官话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官话的一个分支,虽名称中有“北京”二字,但并非北京话。
更准确的说北京官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建昌县、阜新市部分地区。
北京官话可分为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四片,使用人口约1500万。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且相对均匀。
其中,属于北京官话区的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是全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
二,东北话方言。
东北话东北方言,即东北官话。
脱胎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话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
东北话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
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其形成不是单一、孤立的,所以我们有必要顺着东北方言这条藤,挖掘蕴含着的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
三,天津话方言。
天津话作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天津话干净利落,活泼俏皮,充分体现了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幽默诙谐的性格特征。
天津话,属中原官话-信蚌片,特指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方言,即天津话。
与普通话比较,天津话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话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山”读为“三”,“吃”这个音比较特殊,仍然读“chi1”, 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n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湘语
1、古双唇鼻音和唇齿鼻音声母合流,念【m】。 2、古代的舌根音声母字不论洪细一律读【k,k',h】。溪母合口部分字读【f】声母。 6 粤语 3、大部分地区有【-m,-n,- 】3个鼻音韵尾和【-p,-t,-k】3个塞音韵尾。 广东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及粤北的部分地 区,广西的桂东,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4、大部分地区复合韵母、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中元音有长元音【a】和短元音【 】的 对立。 5、一般为9个声调。 6、有前缀“阿”和后缀“仔”、“佬”“女”“婆”。 1、声母数量是汉语方言中最少的,一般有15个左右,称为“十五音”。 2、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多数读不送气,少数读送气。 7 闽语 福建沿海大部分地区,广东潮汕地区和雷洲半 岛,海南东部、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浙江东南 部,台湾大部分地区。 3、古“轻唇音”今口语中不少仍读重唇音。 4、古“舌上音”今口语不少仍读为舌头音。 5、声调多为7个。 6、有复杂的文白异读。 7、“锅”说“鼎”,“房”说“厝”,“小儿”说“囝”。 1、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但清化后读音有分岐。 8 晋语 2、北京话【 、 、 、 、 】4对韵母,晋语多数方言相混。 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南北部、 3、有系统而复杂的文白异读,表现在声母、韵母等方面。 河北北部 4、有大量的分音词。 5、有大量的带表音词头的派生词,这些词头均为入声音节,没有表意和标类功能。 1、古全浊声母清化,塞音、塞擦音声母不分平仄,以读送气清音为主。 2、古鼻韵尾及【- 】、【- 】韵尾大量脱落或弱化。 9 徽语 3、大多数方言有6个单字调,去声字按古声母清、浊分化。 黄山以南,新安江流域的安徽旧徽州府全境,浙 4、古全浊声母上声字以保留读上声为主。 江旧严州府大部及江西旧饶州府小部分地区 5、有鼻音式儿化小称音变。 6、“你”说“尔”,“自己”说“自家”,“膝盖”说“脚膝头”,“窗子”说“槛 ”,“堂屋”说“堂前”。 1、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大多不送气。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要道附近的城市郊区、乡镇 2、桂北平话少数古知澄母保留舌头音。部分普通话读k母的字在一些方言中读成擦音。 没有鼻音韵尾【- 】和塞音韵尾【-p、-t 、-k 】。 和农村 3、桂南平话古心母音值为【 】。保留鼻韵尾【-m】和塞韵尾【-p、-t、-k】。清浊入 字各分化为两个调,共8个声调。
我国十大方言分布情况及特点总结
序号 方言名称 分布 特点 1、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由古全浊声母变来的塞音和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大多数地区没有入声韵和入声调。 3、古全浊声母上声字今归去声,声调一般为4个,部分方言是3或5个。 1 官话 东北三省到云贵高原,从江苏的连云港至新疆内 4、鼻辅韵尾只有-n、- 两个。 陆的汉族居住地 5、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用“他”。 6、家畜、家禽表性别的语素在前。例“公牛”、“母鸡” 7、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客人” 8、“给予”义的双宾句,指人宾语在指物宾语前,如“给他一本书” 1、保留古全浊声母,塞音分清送气、清不送气、浊音3套。 2、保留古入声,收喉塞音韵尾。 3、多数地区单韵母丰富。 2 吴语 4、多数点只有【 、 、 】声母,没有【 、 、 】声母 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全境,以及江西、福建和 5、一般有7个单字调,连读变调复杂。 安徽的小部分地区 6、“东西”说“物事”、“铜钱”说“铜钿”,“洗”说“汰”,“稀”说“薄”, “二十”叫“念”。 7、带后缀“头”的派生词发达。 8、宾语前置的主谓谓语句占优势。 1、古浊塞音和塞擦音,无论今读浊音或是清音,不论平仄,都念不送气音。 2、北京话【n、l】两声母,在开口呼、合口呼韵母前一般相混,在齐齿呼、撮口呼韵 母前不混。 湖南的湘江、资江流域和沅江中游少数地区以及 3、北京话【 / 、 / 、 / 、 / 、 】4对韵母,多数方言前两对相混,读前鼻韵 母,后两对有别。 广西北部的兴安、灌阳、全州、资源四县 4、调类5个或6个,去声分阴、阳,半数方言有入声调类,但无塞音韵尾。 5、“儿子”说“崽”,“男孩子”说“伢子”,“青蛙”说“麻怪”。 6、以“子”为后缀的派生词发达。 1、古全浊声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一律为送气清音。 4 赣语 江西省的赣江中下游和抚河流域以及鄱阳湖地 2、古咸山摄一二等字韵母主要元音有区别。 区,湘东、湘西南、鄂东南、皖西南等地有分布 3、声调有6至7类。 4、“他”说“渠”,“我的”说“我个”。 1、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一律读送气清音。 5 客家话 分布在广东中部、东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 2、一般没有撮口韵音。 此外,广西、台湾、海南、湖南、四川也有小片 3、古上声次浊声母字部分读阴平调。 分布 4、“什么”说“麻介”。 5、常用后缀“子”“里”“儿”表小称。
10
平话
代表
北京和东北官话、冀 鲁官话、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江淮官 话
上海话
பைடு நூலகம்
长江话
南昌话
梅州话
广州话
闽南话 闽东话
太原话
桂北平话 桂南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