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生态环境保护综述

生态环境保护综述一、生态环境的概念与重要性1. 概念-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都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重要性- 对人类生存的基础支撑- 提供自然资源,如空气、水、食物等。
清洁的空气是人类呼吸的必需品,而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为人类的饮用、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农业生产依赖于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等生态环境要素,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来源。
- 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如羊、牛等以草为食,而狼等肉食动物又以羊、牛等为食。
如果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会打破这种生态平衡,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 文化和美学价值- 许多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例如,中国的黄山,其奇特的山峰、云海、松树等自然景观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杰作,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画作,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和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导致地球的气温不断上升。
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约1℃。
全球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的生存;冰川融化,影响到高山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稳定。
- 极端气候事件增加- 气温升高使得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例如,暴雨、洪涝、干旱、热浪和飓风等极端天气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 究
章庆民
(嘉应学院生物系
广东梅州
5 14015)
摘 要: 在对我国 环境保护溯源的基础上,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介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
现状,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X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379 1(2007)0 1(a)- 0107- 0 1
, 环 保护的溯 我国 境 源
由干经济发展和历史的原因, 与西方发达 国家相比,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但是在我国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 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在不断地稳步前进, 不断 地 自我完善。
1973年8 月5 日 至20 日 北京召 第 在 开7
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并确定了环境保护方 针, 会后国务院成立了 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 办公室, 负责全国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工作。 之后, 各省、市、自 治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 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 1979年9 月, 五届人大常委会 批准颁布了 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律— 《 中华人民共 和国环境保护法 (试行)) o )
育课, 总之, 要通过各种有效、可靠的途径增 破坏。 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 然环境。 (2)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 此外. 防止臭氧层破坏、防止气候变暖、 护工作, 从而实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 国土整治、 城乡 规划、 植树造林、 控制水土流 展。要搞好生态环境调查, 全面分析我国各地 失和荒漠化、 控制人口 增长和分布、 合理配置 生态环境现状, 编制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 生产力等, 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境保护规划, 对以生态环境退化为主的西部及 北方, 制定保护规划, 实施枪救性保护, 停止一 3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建设活动和 2000 年 11 月26 日, 国务院发布了 《 全 人为破坏活动, 采取相应措施, 遏制生态环境 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 以下简称 《 纲 恶化趋势。 对以环境污染为主的东部与南方, 要》 。《 ) 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重大 主要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污染, 所以加快污染 环境基本理论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创新。《 纲 源治理步伐以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是解决 要》首次以生态环境保护命名, 不仅是新世纪 污染问题的基本出路之一。 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对 (3)我国已 初步形成环保法律、 法规体系, 新世纪的中国环境保护进行深化改革的总体 对于实现环保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起 了重 方略, 更是把新世纪的环境保护全面推向科学 要的保障作用, 但在执法方面, 我国尚存在有 化管理的绿色航标。 法不依、查处不严、职责不清的现象, 所以应 当然, 不可否认, 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 该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 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的确是取得了一定的成 (4)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不仅要 果, 尤其是 《 纲要》 的颁布,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 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事业走上了 “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的道 做贡献, 而且要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 路, 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 生态环境管理经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 。 保障。 (5)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促进生产方式和消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 费方式的转化, 提高我国环保管理水平。 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再加上体制、管 (6 ) 增加生态保护投入, 完善环境经济政 理、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 策, 要求我们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 目前已相当严重: 展的方针, 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 逐步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人的比重, 以促进我国生 (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与中国自 然地理特 征、生产力布局及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总体上 态环境保护健康、快速地发展。 西部及北方以生态环境退化为主, 东部与南方 以环境污染为主, 在局部地方或城市又交叉出 5 结语 现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的现象。同时, 我国生 总之,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 态环境保护呈现出不平衡性 , 譬如东南沿海地 期艰苦、却又造福于人类的艰巨任务, 不仅关 区虽然环境污染压力大, 但国家投资力度大, 系到我国目 前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 而 治理程度高, 而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压力虽然 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繁衍, 小, 但治理力度也差。 关系到我国的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 因此, 我 (2)我国相当多的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们要发动全民参与,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让 破坏状况还未得到改变, 有的甚至还在加剧, 我们可以赏悦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尽享 “ 临 中国的7大水系、 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污染仍 一池碧水, 钓几尾闲鱼”的美妙意境、人生乐 未得到有效控制, 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 趣 ! 地沙化、 水土流失加剧、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 题还很突出。 参考文献 (3)生态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自 然 川 王欢.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与现状[Jl . 中 灾害都给人民群众造成 了 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 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8) . 态环境问题所早就的高额的经济损失, 逐渐成 [2l 童坷. 澳门地区环境保护概述〔l . 城市规 J 为制约现代化建设的 “ 瓶颈” 。 划, 1999 (5 ) . 131 林肇信, 刘天齐, 刘逸农. 环境保护学概论 4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修订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l m 1999 (1)强化环境宜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生态环 [4】 周富春. 中国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综述[7l . 重 境保护意识, 真正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 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3 ( 1) . 人心、 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可以充分运用 1 韦兵, 51 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浅论[J). 环境科学 [ 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 与技术, 2003 , 12 . 传活动,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6] 杨光忠. 环境保护实用知识手册[M] . 科技 的积极性, 同时在大、中、小学开设环境教 出版社, 2003 .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多研究表明,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于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保持土壤肥力等。
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将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此外,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空气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4、土壤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食品安全。
5、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物种灭绝等现象,使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法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推行环境法规、倡导绿色生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综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影响着空气质量、水质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严重的环境污染将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水体受到污染会威胁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和水中生物的生存;土壤污染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食品链的安全。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尽管环境保护可能会给企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它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引导企业改善生产工艺和减少污染排放。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公众应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浪费和污染。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
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跨国污染等问题。
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共建美丽地球的家园。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保护生态环境关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对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参与和合作,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未来。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综述环境保护是全球共同的关切事项,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国内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在国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多项政策来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系统。
其中,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是一个重点领域。
政府采取了限制工业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加强监管等措施,以改善大气质量。
此外,水资源管理也是一个关键领域。
政府实施了排污许可制度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政策,以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除此之外,生态保护政策也备受关注。
政府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
国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现状在国外,各国也积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欧盟是环境保护的先驱,其采取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欧盟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美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
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例如《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等。
此外,其他国家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例如,日本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和推广可再生能源来保护环境。
研究现状综述综合来看,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来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使得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如何解决跨国污染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同时,需要深入研究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监督与评估机制以及政策间的协调性。
总体而言,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挑战和改进空间。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可以不断优化环境保护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环境质量。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VS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和文献综述的方法,收集、 阅读和理解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文献,并 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价。
研究范围和限制
研究范围
本综述主要涉及环境保护的研究领域,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物、绿色能源等方面。
研究限制
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本综述无法涵盖所有的研究领域和观点,但会尽量挑选具有代表性的 文献进行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环境保护的内涵与重要性 • 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政策 • 环境保护的影响及效果 • 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和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2 3
环境保护与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环境保护已成 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回收
通过废品分类、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物 对环境的破坏。
绿色能源
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降低化石 能源的使用比例。
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保护法规
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法规,严 格限制环境污染行为。
环境影响评价
对建设项目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 评价,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生态 功能区和生态系统。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加强跨学科合作
深化特定领域研究
鼓励环境科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以便更全面地解 决环境保护中的复杂问题。
针对环境保护的特定领域,如水污染、大气 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研 究。
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促进公众参与
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客观 的评估,以便为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及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更关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经验与挑战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框架和实践路径。
接着,文章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了定量评估,包括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和社会福祉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
文章还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实践和成效。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
这些建议旨在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该体系主要由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资源利用指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满意度指数等四大部分构成,以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主要评估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水环境状况、大气环境状况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环境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
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和不合理利 用土地,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 化。
水资源短缺
由于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全 球水资源日益短缺。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特点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包括空 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中国环境问题的特点
中国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复杂性、区域 性和全球性相结合,需要采取综合措 施进行治理。
确认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总结了环境保护对生态、经济和社 会的积极影响,强调了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 展中的核心地位。
提供了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
文献中包含的大量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为环境保 护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策 略和方法
文献综述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环境问题的复杂 性,并提出了各种策略和方法来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 识,促进环保行动。
倡导绿色生活
环保宣传应倡导绿色生活理念,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 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学校教育
从孩子抓起,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 识和责任感。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水体修复技术
02
包括生态浮床、人工湿地等技术,通过恢复水体中的植被和微
生物等生态群落,改善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03
通过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改善
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5
环境保护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成本
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减少空气污染
研究方法
收集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 、归纳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978-1-4244-8729-5/10/$26.00 ©2010 IEEE ICRS2010Synthetic Illust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Both Overseas and DomesticsTong Li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China litong2002@Abstra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s an indispensible premis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hiev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 depth. Many evaluat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and many evaluation models and indicator systems are established. Evaluation researches can be applied to realistic regions or cities, and quantitative results can be given. Some new methods, new concepts and new trains of thought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cope of research is enlarged. But at present studies especially in the domestic are still facing some problem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re isolated; the channel of thought is still narrow; consideration to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studies from angles such as economics, management and social science are insufficient.Key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GIS; AHP;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生态环境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李 彤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天津 中国 300384litong2002@【摘要】生态环境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国内外近些年对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提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建立了很多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能够针对具体的地区或城市开展评价研究,定量化地给出了评价结论;一些新方法、新概念和新思路也被提出,并把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但目前的研究特别是国内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研究思路依然比较狭窄;对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考虑不够周全;缺乏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GIS ;AHP ;模糊综合评价1 引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后工业时代,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又不断经受着环境、资源约束的考验。
如何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积极探寻的热点问题。
当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和方法、战略环境评价、资源环境价值的确定以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其中,生态环境评价问题是当前比较迫切也比较棘手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分别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2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国外对于生态环境自身质量和演变的评价研究较少,而对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评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深入,可能是基于侧重前馈控制而不是反馈控制的思想。
但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评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对于生态环境自身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欧洲和美国,生态环境评价也没有一个规范的评价体系,多是从某一个角度对生态环境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
2.1 国外中期研究成果国外中期研究成果以初步建立评估模型为主要研究方向,侧重方法模型的运用与探究,但定量分析较少或者比较粗浅。
Marco Trevisan(2000)以意大利的cremona 省为例,采用非点源农业危险指数(NPSAHI),利用GIS 技术用分级的方法评价了农业行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Matthew A等(2001)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把人类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结合起来,识别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对美国主要的20 个大城市利用生态足迹法进行了比较评价。
A. Cherp(2001)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中东欧和中亚转型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评价的理念、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做了纵向、横向的比较。
Wang Haiyan(2002)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中国湖南省株洲市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分别就空气、水、土壤的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归类,并使用GM (1,1)模型对株洲市未来五年总体环境质量进行了预测。
Qi Hao Weng等(2001)从环境和资源的角度进行评价,将遥感技术与GIS 技术和城市水文分布模型的研究联系起来,并以中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对城市高度扩张过程中导致的生态资源的变化进行了评价。
2.2 国外近期研究成果近几年各国学者就生态环境评价问题继续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U.M. Mortberg等(2007)运用GIS和EDSS(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以瑞典斯德哥尔摩为案例,分析了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模型,指出了减轻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途径。
Li Zhong-Wu等(2007)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Delphi和AHP法对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典型的红土丘陵地区进行了生态环境评价。
Hao Zhang等(2008)借用了15个指标对中国上海大都市圈1990到2003年的生态健康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在GDP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单位GDP 能耗、水耗、污水和废气排放都在下降。
然而,生活垃圾排放在严重影响环境质量,居民健康状况在不断恶化,绝对寿命和相对寿命都在降低。
Arild Vatn(2009)试图从制度架构的角度分析环境评价的方法问题,从社会理性、传播沟通、法律机制等层面提出评价方法的构建。
指出环境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身应该制度化。
Leslie Richardson和John Loomis(2009)运用CVM(权变价值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模型和 WTP(支付意愿willing-to-pay)方法分析了美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经济学价值。
José A. Gómez-Limón等(2010)运用复合指标系统对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选取了16个可持续性指标,使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方法。
Terrel Gallaway等(2010)运用远程传感数据和来自世界银行的经济数据分析了全球光污染的经济学因素,指出光污染造成巨大成本,在美国就达到每年70亿美元。
同时指出人口和GDP是导致光污染的两大重要因素。
Eneko Garmendia 和Sigrid Stagl(2010)通过对三个欧洲的资源管理案例进行分析,指出公众参与和社会学习对环境评价绩效的重要性,提出了概念框架和实际应用。
3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国内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区域大环境为背景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以城镇小环境为背景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
3.1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詹前涌(2000)应用层次分析的思想和模糊集合方法, 提出了层次模糊决策法。
该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突出树状层次结构的灵活特点和因素指标的模糊数的确定方法,应用此方法对某市生态环境进行了质量评价, 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王根绪等(2001)建立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价分区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模式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马荣华(2001)等以1987 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 1988 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 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 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 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 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潘英姿等(2005)以遥感(R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选择LandsatTMPET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同时配合地面调查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评价。
徐大力、赵国杰(2007)运用生物生产力方法和环境价值损失折算方法对浙江农业地质生态环境做出了评价。
在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面有一个方向比较受到学者关注,那就是通过计算环境脆弱度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
史德明(2002)等在分析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了脆弱生态环境评级指标,并建立了确定脆弱生态环境等级总分值的计算公式,并对不同脆弱生态环境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意见,特别强调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特点,在开发中必须注意生态安全问题。
刘文泉(2002)等在分析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和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后,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并通过多种方法确定了各个因子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了1990年、1997年和未来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气候脆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