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27•【字号】赣府厅字〔2017〕63号•【施行日期】2017.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7〕63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5月27日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改革,推进秀美江西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为总纲,按照“明晰事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统筹规划、科学监测创新驱动、综合集成测管协同”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具体目标。
理顺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
制定符合江西省情的地方配套管理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与江西省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和机制,明确各级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基本形成“省级与地方监测相结合、企业自测为补充”的工作格局。
(完整word版)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说明(定稿共同印发稿)20070807

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西省水利厅编制江西省环境保护局二00六年七月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责任人员名单江西省水利厅审定:孙晓山审核:张杰主要编制人员:祝水贵李长孙龚新邢久生吴小益江西省环境保护局审定:许苏卉审核:谭今来何纪力主要编制人员:罗国全谭斌刘尖清陈小兰江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说明及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拟定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流域以外的跨省、跨县江河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依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规定编制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应当包括水体的环境功能要求。
2000年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利部“三定方案”规定,水利部下达了《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同时下发了《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和《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根据上述两个技术大纲的要求以及长江和珠江流域机构的安排,江西省水利厅于2000年6月组织了全省水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2001年7月完成了《江西省水功能区划报告》,2002年7月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的评审。
根据评审意见及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和技术细则的要求,对水功能区划进行了修改和补充.1991年,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在全省开展划定水体功能区工作报告的通知》(赣府厅发[1991]100号)要求,江西省环保局布置和组织开展了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审办法》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审办法》的通知发布部门 :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发文字号 : 赣环环评〔2021〕23号发布日期 : 2021.04.03实施日期 : 2021.04.03时效性 : 现行有效效力级别 : 地方规范性文件法规类别 : 环保综合规定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审办法》的通知(赣环环评〔2021〕23号)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审办法》已经厅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4月3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审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提升环评审批质量和审批效率,严把环评审批关,合力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联审以会议形式进行,如遇疫情防控等特殊情况,经领导同意后也可采用书面会签形式进行。
第三条环评联审会议以专题会形式召开,由分管环评的厅领导主持,厅环评处具体承办。
第四条环评联审会议由厅环评处有关人员及厅综合处、水处、大气处、土壤处、固体处、气候处、执法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固定参加,遇特殊项目可视情邀请厅生态处、辐射处等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因故不能参加的需向主持会议的厅领导提出请假申请。
第五条环评联审会议原则上每月初召开一次,遇重点项目或紧急项目时,经请示厅领导同意后可随时召开。
第六条提交环评联审会议审查的对象为已受理待审批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类建设项目。
第七条厅环评处应于联审会前3个工作日向厅有关处室局、单位送达上会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意见和项目清单。
第八条评估机构相关负责人参加环评联审会议并进行汇报,重点汇报项目概况、环保措施、评估基本结论、存在的问题风险以及对于项目的意见建议等内容,汇报文件格式见附件。
第九条各部门参会人员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把关并发表意见,因故不能参会人员应在会前向会议召集厅领导及厅环评处提交书面意见,逾期未提交的视为无意见。
江西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状况综合评价

的 适 合 于 我 国不 同 区域 实 情 的“ 型 社 会 ” 价 指 标 体 两 评 系 研 究 明显 不 足 。 。 综 合 当前 对 “ 型 社 会 ” 相 关 研 究 , 者 认 为 “ 两 的 笔 两 型社会” 指在一定 的区域范 围 内, 是 以一 定 的经 济 增 长
产 总值增长 了 1 O多倍 , 矿 产 资 源 的 消 耗 却 增 长 了 4 但 O
的 政 策 和 建议 。
关 键 词 : 源 节 约 ; 境 友 好 ; 型 社 会 ; 价 ; 西 省 资 环 两 评 江 D :0 3 6 /.sn 1 0 —3 8 2 1 . 5 0 7 OI1 . 9 9 ji . 0 17 4 . 0 0 . 2 s 1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 5 F 2.6
第2 卷 第5 8 期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l128N o. 0. 05 M a . O1 r2 l
2 1年 3 0 1 月
S i n e& Te hn og og e sa d olc ce c c ol 型 和 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发 展 状 况 综 合 评 价
多倍 J 0 3年 , 国 的 GDP不 到 世 界 的 4 , 一 次 。2 0 我 而
性 能 源 消耗 却 占世 界 的 9 2 ; . 目前 我 国单 位 产 值 能 耗
约 为 世 界 平 均水 平 的 2倍 多 , 美 国 的 4 3倍 , 国 和 是 . 德 法 国 的 7 7倍 , t 的 1 . . E本 1 5倍 。在 生 态 环 境 方 面 , 随着 社 会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国 生 态 环 境 问 题 日趋 严 我 重 , 达 国 家 上 百 年 工 业 化 过 程 中 分 阶 段 出 现 的 环 境 发 问题 , 我 国 近 2 在 O多 年 来 集 中 表 现 出 来 , 现 出结 构 呈 型 、 合 型 、 缩 型 的 特 点 。联 合 国《 0 2年 中 国 人 复 压 ] 20
2007年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上饶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08-5-222007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功坚克难,奋力拼搏,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上饶建成江西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和“三化”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突破500亿元大关为52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4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42.1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5.9∶35.5,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人均水平进一步提高,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227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74美元,比上年增加186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97.1亿元,增长17.2%,占GDP的比重达56.3%,提高1.7个百分点,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007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55.4亿元,增长34.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达到1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1亿元,增长26.2%。
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达到84.4%;增值税增长43.9%,营业税增长17.4%,企业所得税增长94.8%。
财政支出93.25亿元,增长36.2%。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8.9%,教育支出增长4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7.2%,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01.9%,环境保护支出增长104.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77.3%。
2007年江西省水资源公报

2007年江西省⽔资源公报⼀.综述2007年,江西省总⼈⼝数4368.41万⼈,其中城镇⼈⼝1738.63万⼈,农村⼈⼝2629.78万⼈。
国内⽣产总值5564.51亿元,与2006年⽐较增长19.0%,⼯业增加值2295.13亿元,与2006年⽐较增长27.1%,耕地⾯积3194.88万亩,农⽥实灌⾯积2700.36万亩,粮⾷总产量2039.97万吨。
2007年,江西省平均降⽔量1298.0毫⽶,与2006年⽐较减少22.9%,⽐多年平均⽐较减少20.8%,⾃产地表⽔资源量1093.91亿⽴⽅⽶,与2006年⽐较减少32.1%,⽐多年平均⽐较减少29.2%,地下⽔资源量310.36亿⽴⽅⽶,与2006年⽐较减少21.7%,总⽔资源量1112.96亿⽴⽅⽶,与2006年⽐较减少31.7%。
2007年,江西省⼤型⽔库26座,中型⽔库238座。
本公报计⽔库蓄⽔变量按中⼤型⽔库25座(界牌⽔库未统计)、中型⽔库229座(有9座⽔库因不是全年蓄⽔,未计⼊),江西省⼤中型⽔库年末蓄⽔总量86.22亿⽴⽅⽶,年蓄⽔变量0.72亿⽴⽅⽶。
2007年,江西省总供⽔量与总⽤⽔量持平,为234.87亿⽴⽅⽶,与2006年⽐较增加14.2%。
其中农⽥灌溉⽤⽔量146.82亿⽴⽅⽶,与2006年⽐较增加18.3%;林牧渔畜⽤⽔量7.40亿⽴⽅⽶,与2006年⽐较减少0.27%;⽕电⽤⽔量33.18亿⽴⽅⽶,与2006年⽐较增加32.6%;国有及规模以上⼯业⽤⽔量15.98亿⽴⽅⽶,与2006年⽐较增加6.4%;规模以下⼯业⽤⽔量9.44亿⽴⽅⽶,与2006年⽐较减少10.3%;城镇公共⽤⽔量3.02亿⽴⽅⽶,与2006年⽐较增加34.2%;城镇居民⽣活⽤⽔量9.36亿⽴⽅⽶,与2006年⽐较增加23.5%;农村居民⽣活⽤⽔量7.65亿⽴⽅⽶,与2006年⽐较减少4.5%;⽣态环境⽤⽔2.02亿⽴⽅⽶,与2006年⽐较增加51.9%。
江西赣江井冈山水电站

江西赣江井冈山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国电井冈山水电项目筹建处评价单位: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二○一三年四月目录1 建设项目概况 (1)1.1工程地理位置 (1)1.2项目背景 (1)1.3项目基本情况 (3)1.4工程建设方案 (13)1.5与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8)1.6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 (19)2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2.1自然环境 (21)2.2生态环境 (21)2.3社会环境 (23)2.4环境质量现状 (24)3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26)3.1评价等级 (26)3.2评价范围 (27)3.3环境保护目标 (27)3.4建设项目污染源分析 (29)3.5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结论 (31)3.6环境保护措施 (41)3.7环境风险预测分析及风险防范措施、应急预案 (45)3.8环保投资及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45)3.9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46)4 公众参与 (49)4.1公众参与对象 (49)4.2公众参与方式和过程 (49)4.3公众参与调查结果与信息反馈 (59)4.4公众参与结论 (70)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2)6 联系方式 (73)1 建设项目概况1.1 工程地理位置井冈山水电站位于赣江中游河段,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境内,为原赣江流域规划中的泰和水电站梯级,是赣江中游河段万安—泰和—石虎塘—峡江4级开发方案中的第2级。
坝址右岸位于万安县窑头镇,左岸位于万安县韶口乡与泰和县马市镇交界处。
窑头上坝址上距万安水库坝址35.8km,是一座具有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电枢纽工程。
1.2 项目背景建国以来,为开发治理赣江,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对赣江流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先后编制了《赣江流域普查报告》、《赣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赣江水利电力开发综合规划报告》、《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等报告,1986年6月完成《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1990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污染现状调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质污染现状调研——保护赣鄱一湖清水生态环境现状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具吞吐型通江湖泊和季节性湖泊特点,在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至2007年底,鄱阳湖区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20253公顷。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
位于鄱阳湖九江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修、星子、新建县)、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县)、江西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县、鄱阳县)、江西省鄱阳湖河蚌保护区(新建县、星子县、南昌县)、江西省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新建县、南昌、永修县)。
鄱阳湖湿地约有61%在九江市境内,面积达20余万公顷。
湿地类型共有6种,以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为主。
滨湖7县区已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分别为共青开发区和星子县。
其中,共青已获得国家批准,星子县已获得试点县称号。
鄱阳湖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水生植物约有一百余种,水草丰美,每年到鄱阳湖湿地越冬的鸟类约有三百余种,几十万只。
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约占全球的98%以上,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鸿雁群体所在地,鸿雁数量达3万只以上。
是全国最大淡水水产养殖水域,有鱼类122种、浮游植物50种,是长江一些珍贵鱼类漫游、产卵与育肥的场所。
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江豚在鄱阳湖也有分布。
以上为我们对现鄱阳湖生态的了解。
水质污染现状根据近5年鄱阳湖九江水域2个监测点位的水质监测数据和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系统分析,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体水质标准。
监测数据显示除07年没有污染物超标外,其余年份总磷、总氮均出现超标现象,说明鄱阳湖水质呈现有机污染特征。
其中,枯水期污染状况重于丰水期,丰水期又重于平水期。
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占总负荷的78.14%,其它污染物占21.8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势地貌 (1)1.2 山河湖泊 (1)1.3 矿产资源 (2)1.4 能源资源 (2)1.5 生物资源 (2)1.6 江西省气候特点 (3)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 (3)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 (3)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 (3)2.1.2 计算方法 (3)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2.2.1 权重 (4)2.2.2 计算方法 (4)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 (4)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4)2.4.1 权重 (4)2.4.2 计算方法 (5)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 (5)2.5.1 权重 (5)2.5.2 计算方法 (5)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 (5)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 (5)2.6.2 EI 计算方法 (5)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 (5)2.8基础数据来源 (6)3 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分析 (7)3.1 2007年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7)3.2 2007年江西省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8)3.3 2007年江西省各设区市辖区内县区生态状况评价结果 (9)3.3.1 南昌市 (9)3.3.2 景德镇市 (11)3.3.3萍乡市 (13)3.3.4 九江市 (14)3.3.5 新余市 (16)3.3.6鹰潭市 (17)3.3.7赣州 (19)3.3.8 吉安市 (21)3.3.9 宜春市 (23)3.3.10 抚州市 (25)3.3.11 上饶市 (27)3.4 我省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因子变化分析 (29)3.4.1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29)3 结论 (31)2007年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地处北纬24°29'14''~30°04'41'',东经113°34'36''~118°28'58"之间。
赣江是境内主川,故简称“赣”。
东邻浙闽,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鄂皖,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
”东西宽约490千米,南北长约620千米,总面积16.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首位。
1.自然环境概况1.1 地势地貌江西地貌类型齐全,其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红色盆地。
地形结构可分为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大于500米的山地占总面积的36%,海拔500~100米之间的丘陵占41%,海拔小于100米相对高度80米以下的岗地与平原占20%,水域占3.6%。
省境西北及西部有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罗霄山脉,西南及南部有万洋山、诸广山、大庚岭、九连山、东北及东部有怀玉山和武夷山脉,高度一般为海拔1000~1500米。
武夷山的主峰――黄岗山高达2157.7米,为全省最高峰。
全省地理地形和土地利用的比例轮廓大致是“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形成一个四周有自然屏障,内有完整体系结构的地理单元。
1.2 山河湖泊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走向以东北和西南走向为主体。
赣东北和赣东有怀玉山、武夷山和黄山支脉,赣南有大庾岭和九连山,赣西有罗霄山脉,赣西北有幕阜山和九岭山。
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全年有水的约160条),总长约1.84万千米。
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五大江河,其中赣江自南而北流贯全省,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66千米,是江西最大河流和仅次于岷江的长江第二大支流。
江西湖泊众多,并集中于五河尾闾地区,以鄱阳湖最为著名。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湖泊面积5100平方千米。
1.3 矿产资源江西地下矿藏丰富,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配套程度高,伴生组分丰富。
全省发现矿产150多种,产地5000多处,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01种。
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铜、钨、银、钽、钪、铀、铷、铯、金、伴生硫、滑石、粉石英、硅灰石等。
铜、钨、钽、稀土、铀、金、银被誉为江西的“七朵金花”。
江西有色金属、稀有和贵重金属品种多,储量大,是全国有色金属矿藏丰富的省区之一。
1.4 能源资源江西省常规能源缺乏,主要有水能、光能、风能及能源矿产等。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82.0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610.9万千瓦,全部开发年发电量可达215.6亿千瓦小时。
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能力为4057兆焦耳/平方米~4794兆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为1473-207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3%~47%。
风能资源方面,年平均风速为1.0~3.8米/秒(不含庐山),全省年大风日数为0.5~28天,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滨、赣江和抚河下游及高山顶和峡谷地带。
能源矿已发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7种,其中煤炭产地在全省共有190处,分布在70个县;主要煤田有11个,主要分布在浙赣铁路沿线地区。
1.5 生物资源全省动物资源丰富,有哺乳类100余种、鸟类420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77种、鱼类205种,还有水生哺乳类、软体动物、浮游动物等。
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8种,分别为云豹、豹、虎、白鳍豚、黑麂、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黄腹南雉、白颈长尾雉、白头鹤、白鹤、鸨、蟒、中华鲟、白鲟。
全省植物起源古老,组合较复杂,种类繁多,类型齐全,提供物质原料的资源植物生产潜力很大。
主要有用材植物、木本粮食植物、油脂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1.6 江西省气候特点江西处于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属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型,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春季回暖较早,但天气易变,乍暖乍寒,雨量偏多,直至夏初;盛夏至中秋前晴热干燥;冬季阴冷但霜冻期短,尤其是近年,暖冬气候明显。
由于江西地势狭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总体来看是春秋季短而夏冬季长。
全省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 生态环境评价的技术方法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提供的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的指标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2.1 生物丰富度指数权重及计算方法2.1.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详见表2-1表2-1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2.1.2 计算方法生物丰度指数=A 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 bi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县级:511.4213、省市级:676.083196)2.2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2.2.1 权重植被覆盖指数的分权重见表2-2。
表2-2 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2.2.2 计算方法植被覆盖指数=A 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
A 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县级:458.534081、省市级:588.26076)2.3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水网密度指数=A 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 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 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县级:84.370408、省市级:71.768110),Alak,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县级:591.790864、省市级:743.317195),Ares,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县级:86.386955、省市级:97.639516)。
2.4 土地退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2.4.1 权重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见表2-3。
表2-3 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2.4.2 计算方法土地退化指数=A er×(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A er,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县级:146.334327、省市级:273.051554)。
2.5 环境质量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2.5.1 权重环境质量指数的分权重见表2-4。
表2-4 环境质量指数分权重2.5.2 计算方法环境质量指数=0.4×(100-A 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 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 sol×固体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A SO2—SO2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64866、省市级:1.667065);A 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33104、省市级:0.058464);A 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74989、省市级:2.849614)。
2.6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计算方法2.6.1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各项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5。
表2-5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2.6.2 EI 计算方法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2.7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表2-6。
表2-6 生态环境状况分级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幅度分为4 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见表2-7。
表2-7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2.8基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说明:1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评价区域的面积数据来源于TM 影像(2007年)及国家测绘局绘制的1:25万电子地图数据以及2006年和2007年的江西统计年鉴;2 环境质量指数中用到的SO 2、COD 以及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数据源于《江西环境统计年报》(2006年,2007年);3 水资源量、土地退化指数从水利部门收集的2007年度统计数据;4 降雨量数据来自于江西省气象局各个台站的监测数据(2007年);5 本次评价所使用的计算公式中的归一化系数来源于总站生字[2008]56号文《关于印发2008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附件二)规定的全国统一归一化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