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天赐偶得的美丽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模板
我的家乡之钧瓷 作文

我的家乡之钧瓷作文嘿,小伙伴们,今儿个我给你们聊聊我那美得跟画儿似的家乡,还有咱们那儿最宝贝的——钧瓷!一说到钧瓷啊,我的心就像被春天里的暖阳晒得暖洋洋的,别提多自豪了!你们知道吗?在我的家乡,山青水秀,就像是大自然特意留下的秘密花园。
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藏着一种能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艺术瑰宝——钧瓷。
它呀,不光是瓷器那么简单,简直就是穿上了彩虹衣裳的精灵,每一道釉色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去镇上的老窑厂玩。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那些泥土和火能变出啥魔法,只知道窑里热得跟蒸笼似的,可爷爷说,那正是钧瓷诞生的地方。
爷爷是位老手艺人,他轻轻抚摸着一件件未完成的钧瓷,眼里满是温柔和期待,就像是在跟老朋友对话。
他告诉我:“钧瓷啊,最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
进了窑,啥都可能发生,颜色、纹路,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一次,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奇迹。
当窑门缓缓打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紧跟着,一件件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钧瓷映入眼帘。
有的像深邃的夜空,星星点点;有的像朝霞满天,绚烂无比。
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泥土和火能创造出来的奇迹!“看,这就是钧瓷的魅力!”爷爷笑着对我说,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件钧瓷背后,都藏着匠人们的心血和梦想。
最让我兴奋的,还是每年一度的钧瓷文化节。
那时候,整个镇子都热闹了起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来凑热闹。
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钧瓷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精致小巧,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外国朋友争论起哪件钧瓷最美,最后我俩相视一笑,发现其实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根本无法比较。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文化节上,还能看到老艺人们现场制作钧瓷。
他们或拉坯,或施釉,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我悄悄问爷爷:“爷爷,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做钧瓷啊?”爷爷笑了笑,说:“因为啊,钧瓷就像咱们家乡的孩子,每一个都有它独特的灵魂和故事。
看着它们一点点成形,就像看着自己孩子长大,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我的钧瓷情结作文怎么写

我的钧瓷情结作文怎么写《我的钧瓷情结》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我与钧瓷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次去河南禹州,朋友带我参观了当地的钧瓷博物馆。
当我看到那些精美的钧瓷作品时,我被它们独特的釉色和纹理所吸引,被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所震撼。
从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钧瓷。
钧瓷之美,在于它的釉色。
钧瓷的釉色丰富多彩,有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颜色。
这些釉色不是人工绘制的,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的釉质莹润,如美玉一般,给人以高贵典雅的感觉。
钧瓷之美,在于它的纹理。
钧瓷的纹理变化万千,有冰裂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等多种纹理。
这些纹理不是人工刻画的,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的纹理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钧瓷之美,在于它的器型。
钧瓷的器型多种多样,有瓶、尊、盘、碗、炉等多种器型。
这些器型不是人工设计的,而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每一件钧瓷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钧瓷的器型端庄大气,如古代青铜器一般,给人以庄重威严的感觉。
钧瓷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
钧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钧瓷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钧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选料、制坯、素烧、釉烧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钧瓷作品。
我喜欢钧瓷,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钧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钧瓷,欣赏钧瓷,保护钧瓷,让钧瓷这一中华文化瑰宝能够传承下去。
神垕钧瓷作文

神垕钧瓷作文《神垕钧瓷》篇一神垕,那可是钧瓷的老家啊。
在我没真正了解钧瓷之前,就光听这名字,就觉得特神秘,像是藏着无数宝贝的神秘世界。
我第一次去神垕,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
那满大街都是跟钧瓷有关的东西,大大小小的店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钧瓷。
我当时就想,这钧瓷到底有啥魔力,能让这么个小镇都围着它转呢?走进一家店,哇塞,那些钧瓷就像一群穿着五彩衣裳的小精灵,在灯光下闪着迷人的光。
有个花瓶,那颜色就像是天边的晚霞掉进了瓷瓶里,红的、紫的、蓝的,交融在一起,美得不像话。
我忍不住伸手去摸,那手感,滑溜溜的,就像摸着婴儿的肌肤一样。
老板在旁边介绍说:“这钧瓷啊,可是窑变出来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我当时就懵了,窑变?啥是窑变啊?老板笑着说:“窑变嘛,就像是老天爷在窑里画画,他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咱们凡人可控制不了。
”嘿,这说法可真有趣。
我在神垕逛了一整天,看了好多钧瓷。
有些造型特别奇特,像个歪着脑袋的小怪兽,可又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可爱。
我就想啊,这做钧瓷的工匠可真是厉害,他们怎么就能把一块泥巴变成这么精美的东西呢?也许他们都有一双魔法手吧。
可是,这钧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得了的。
我有个朋友就说:“这钧瓷有啥好看的,不就是个花瓶嘛,还卖那么贵。
”我当时就急了,我说:“你懂个啥,这钧瓷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那里面包含着多少文化和历史啊。
”不过后来我也想,也许他说的也有点道理。
钧瓷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可能就是个好看点的瓷器。
但是对于那些懂行的人来说,那可就是无价之宝啊。
我在神垕还听说了一些关于钧瓷的传说。
说什么钧瓷要是碎了,会发出像铃铛一样的声音,那声音能传得老远老远。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听起来就特别神奇。
就像钧瓷本身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从神垕回来后,我就像着了魔似的,到处找关于钧瓷的资料。
我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奇的东西。
我觉得,钧瓷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我才刚刚打开了它的一角,里面还有好多好多秘密等着我去发现呢。
钧瓷介绍作文运用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钧瓷介绍作文运用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写作如同一场精彩的探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事和物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篇作为是围绕“钧瓷介绍作文运用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为主题,采用“五感法”写作手法书写而成,使作文更加生动和立体。
“家万贯,如钧瓷一件。
”自古来,钧瓷便其独特魅力,吸引无数文雅士、商贾贵族。
钧瓷,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颗璀璨明珠,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神奇变化,成心中瑰宝。
眼(视觉):钧瓷颜色斑斓如画,红、蓝、绿、紫等各种颜色交织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画卷。
阳光照耀下,钧瓷表面色彩闪烁着诱光芒,犹如一颗颗璀璨宝石。
而当光线透过钧瓷,其内部色彩又发生奇妙变化,宛如一幅幅梦幻景象。
钧瓷形状千姿百态,敦厚憨实,苗条婀娜,每一件钧瓷都独一无二,仿佛大自然赐予类礼物。
耳(听觉):听,那钧瓷与钧瓷之间碰撞声音,清脆悦耳,宛如一首美妙交响曲。
每一件钧瓷都其独特“声音”,就像每都自己指纹一样。
而种声音,也钧瓷一重特点,让欣赏其美丽也能感受它“声音之美”。
口鼻(味觉):钧瓷并于食,但我可想象,古代,那些贵族一定会钧瓷来品鉴美酒。
想象一下,月光皎洁夜晚,贵族围坐一起,品着美酒,观赏着钧瓷,那何等风雅。
而钧瓷细腻触感,也让把玩过程中,感受一种独特美。
手(触觉):钧瓷触感非常独特,它既冰凉细腻一面,又粗糙厚重一面。
当你手触摸钧瓷时,你会感觉它表面非常光滑,就像一层细腻皮肤。
而当你握住它时,你会感觉它分量,那种厚重感会让感安心。
钧瓷种触感,让把玩过程中,感受一种独特乐趣。
大脑(思维):钧瓷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经过多次烧制磨制。
每一件钧瓷都工匠辛勤劳动结果,都蕴含着他智慧汗水。
当我欣赏钧瓷时,我仅欣赏它美丽,更欣赏工匠智慧。
钧瓷美,仅仅表面美,更内美。
它让我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也让我感受类智慧无穷魅力。
钧瓷,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瑰宝,它美,仅仅表面美,更内美。
它色彩斑斓,它形状千姿百态,它触感独特,它声音悦耳,都让深深迷恋。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
明张应文撰《清秘藏》“均州窑,红若臙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
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
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钧窑瓷器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它的前身显然是唐鲁山窑花釉瓷器。
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
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挂红,价值连城,钧不挂红,一世受穷“等等。
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钧瓷的釉色窑变艺术效果不是人为的,而是在窑内炉火的高温下自然形成的。
钧瓷入窑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色彩的,是一体素净。
那七彩辉映、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画面都是在烧制过程中在窑内形成的,这就是窑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关于瓷器的小学生作文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关于瓷器的小学生作文瓷器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英文单词中“瓷”和“中国”是同一个单词“China”,产于河南禹州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
今天我们来到钧窑的发祥地――神垕(ShenHou)古镇。
醒目的地理标识,厂房涌出的浓烟,仿古的建筑,墙上鹅卵石组成的瓷器造型别致新鲜。
景区的商业街都很相似,走了一段距离才找到老街窄窄的入口,高高城楼下绵延铺开一堵古城墙,垒砌的砖石经过岁月的打磨光滑平整,湛蓝天空下显得古朴辽阔。
东寨入门处“望嵩”两个金字镶嵌在城楼之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仿佛照亮昔日繁忙的夜市。
踏步而入商店各种瓷器令人眼花缭乱,绿莹莹的小兔子带哪只呢?可爱的小汽车拿起来居然是陶瓷的!还有火麒麟,店家并不阻拦我们拍照。
岸几上一个小碗里的花纹似大地岩浆喷薄又似浩淼太空一团星云!四季杯颜色明艳富有层次,我好奇地问:“这颜色怎么喷上的?我之前上过釉彩,只能喷一种色,这个调得太漂亮了!”店家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笃定地告诉我:“钧窑不是喷的,是调制的色釉烧出的,而且一次成型。
”我看着这天然裂变的色彩赞叹不已。
原来排在我国五大名窑之首的钧瓷最为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钧瓷釉色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成品可谓天下无双。
而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全是人工着色描绘的。
关于窑变无双还有一个传奇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神垕有个窑工烧制出一件紫红色的花瓶,精美绝伦,此瓶后来被送入宫中,皇帝一见十分喜爱,就下旨要窑工再烧制一只这样的花瓶,并限期送入宫中。
窑工们心里清楚,钧瓷无双,要烧制出同样的两只花瓶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是圣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再烧。
他们呕心沥血,连烧数窑都没有成功,官府给的期限也日渐逼近,窑工们心急如焚。
一个老窑工的女儿姹紫看到父亲一筹莫展,心中也十分着急。
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老人边走边说,只要开窑时童女的血喷到烧制的瓶上,烧出的花瓶才会成双。
描写钧瓷的小学作文

描写钧瓷的小学作文一说到我的家乡,我的心里就充满自豪感,因为我的家乡拥有璀璨的传统文化,其中钧瓷就是众多珍珠里最亮的一颗。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
你们听说过“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句话吗?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还被定为宋徽宗时的御用产品,是难得的艺术品,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钧瓷以釉*美妙而著称,而它那堪称完美的造型更为钧瓷增添了光*。
钧瓷上的图案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如峡谷,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釉*,每一件钧瓷上的釉*都是独一无二的。
“黄金有价钧无价”,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主要原因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它不采用任何绘画、雕刻的表现手法,而是靠天然形成的,是没有人为的。
因而颇受青睐,并且身价不菲。
钧瓷始于唐代,兴于宋代。
禹州境内现存着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钧瓷还被我国作为国礼呢!是不是很珍贵呢?你知道它的种类有多少吗?有200余种,是不是感到很吃惊呢?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
关于钧瓷的由来,神垕镇还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呢!从前,有一位老妇人领着几个儿子以烧窑为生。
一天出窑时,他们发现了几件带红紫*斑的瓷品,非常好看,而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颜*。
兴奋之余,老妇人又连烧数窑,结果都未出现那种颜*,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妇人看到了地上的铜屑,就问儿子铜屑是从哪里来的。
儿子说:“应该是前几天一位铜匠留下的吧!”那位老妇人就把这种铜屑配入瓷品,又烧出了带红紫*斑的瓷品,这家人烧的瓷器在神垕镇迅速传开了。
于是,钧瓷诞生了。
钧瓷是我国的艺术珍品,这就是家乡的钧瓷!。
神垕钧瓷作文

神垕钧瓷作文
哎,我跟你们说啊,这神垕钧瓷可真是个宝贝。
我上回跟老李一起去神垕镇,那地方简直是个瓷器的海洋。
老李是个瓷器迷,一进镇子眼睛就放光,跟个孩子似的。
我呢,虽然不太懂,但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瓷器,也觉得挺有意思。
我们进了一家小店,老板是个老头儿,笑眯眯的,一看就是个行家。
老李一进门就问:“老板,有没有好货?”老板也不急,慢悠悠地说:“好货有的是,就看你识不识货了。
”老李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跟老板聊了起来。
我就在旁边看着,那些钧瓷真是漂亮,有的像天上的云彩,有的像水里的波纹,颜色还变来变去的,真是神奇。
老李看中了一个花瓶,问老板多少钱。
老板伸出五个手指头,老李瞪大了眼睛:“五千?”老板摇摇头:“五万。
”老李差点没跳起来:“五万?你这是抢钱啊!”
老板也不生气,笑着说:“这可是正宗的钧瓷,你看看这釉色,这纹路,五万不贵。
”老李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买,说回家再考虑考虑。
我心想,这钧瓷真是贵得离谱,但看老李那样子,估计是真喜欢。
出了店门,老李还念叨着那个花瓶,说要是再便宜点儿,他就买了。
我笑着说:“老李,你这是着了魔了,五万块钱买个花瓶,你老婆不得跟你拼命?”老李嘿嘿一笑:“你不懂,这钧瓷可是艺术品,值这个价。
”
我们又逛了几家店,老李还是没找到满意的,最后只好空手而归。
不过,这趟神垕之行,倒是让我长了见识,原来瓷器这东西,学问大着呢。
老李说,下次再来,一定要带够钱,非得买个好货不可。
我心想,这老李,真是瓷器迷到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赐偶得的美丽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位列五大名窑的钧瓷,是北宋时出现的一种最特殊的青瓷,历来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著称。
传世的宋代钧窑绝大部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民间流传极少,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
藏家爱这种五彩斑斓的艺术品,也因为它的难得一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色彩绚烂――故宫博物院钧窑瓷器展”的开幕,自然吸引不少人慕名观看。
传世钧瓷也称为陈设钧瓷,多为花盆和花盆托等,颜色多种多样,这些色彩的形成不是人为可控的,而是一种天赐偶得的美丽,这也是钧瓷最独特之处。
官钧瓷器是为精品关于钧瓷的最早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人著述中,但其大规模烧造的年代却在学界存在争议。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说,虽然现代考古学于20世纪初即被引入中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未普及。
明代晚期以来,文人的论著多互相抄袭。
到了清代,一些文献开始明确指出钧窑始烧于北宋,有的甚至还指出是北宋末年。
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文献所指钧窑,除了被现代研究者称作“官钧”以外,还被称作“陈设类钧瓷”或“数码钧瓷”,以免与其他盆、碗、瓶、壶等造型的所谓民钧类钧瓷相混淆。
存世的陈设类钧瓷主要为清宫旧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具体产地并不明确。
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部门配合基建工程,对钧台和八卦洞窑址展开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出土的出戟尊、各式花盆及花盆托等器物残片,与传世品能相互印证,从而为陈设类钧瓷找到了具体烧造地点,在时间上也相互印证。
宋徽宗时,曾在钧台附近建立官窑。
考古发现,这种被官家垄断烧造的窑口在古代钧州星罗棋布,一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分布着一百四十多处。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钧瓷艺人纷纷弃窑逃亡。
明万历时忌讳皇帝朱翊钧的名讳,钧州改称禹州。
钧瓷烧造也改为民间小规模生产,不成气候。
禹州钧瓷研究所研究员阎立夫说,古书记载钧窑烧制:“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也就是说一件钧瓷从采料、粉碎到设计、注浆、修刻、旋坯、对接、上釉等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作品是否成功不仅跟泥料、釉料、炉温等有关系,还受季节、气候、风向等的影响。
一件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很难控制花色,出窑后的形态无人可以预测,所以历来有钧瓷“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以至于后世民窑的烧造质量很难超越前辈。
说钧瓷无价,一方面指流传稀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在造型、纹路、釉色上,钧瓷都出类拔萃,其中以官钧为精品代表。
官钧,即为宫廷的陈设用瓷,以出戟尊和花盆为绝大多数造型。
出戟尊整体分为三层,以十二条长短不同的泥条黏附于主体,分置在颈、腹和下颈部,每层四个,两两对称,上下呼应,泥条保留了一定的棱角,使流动的釉在直线棱角上无法停留而露胎,露胎部分呈红色,与其他处饱满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
钧瓷出戟尊是典型的仿古造型,全世界仅存10件,存世钧窑更多以花盆和花盆托造型示人。
花盆是宋钧窑的代表作品,数量在北宋宫廷用瓷中占绝大多数,器物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有形同倒置钟形的仰钟式花盆,有线条优美的莲花式花盆,还有体态丰满的渣斗式花盆……这些花盆形态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口沿部都有一个平沿的枚口,有明显的深浅两道边,这主要是为上釉考虑,也成了钧窑花盆的一大特点。
生产如此众多的单一造型,在宋代其他各窑中实属罕见,这与宋徽宗时建造艮岳山有关。
徽宗即位之初有方士言,皇城东北隅地势低,如果稍稍增高一些,则大大有利于皇嗣繁衍。
徽宗听信方士,在政和七年(1117年)令人在皇宫内城东北部的上清�宫之东,用人工堆起一座高山,初名万岁山。
为建此山,徽宗劳师动众,征集民船为御用用来运送各种奇石异草。
五年后万岁山建成,徽宗将此山改名为艮岳,取寿比南山之喻和祈仙求道之意。
钧窑烧制的各式花盆和盆奁,很可能就是为艮岳山中放置花木所用。
1125年金人攻入汴京,艮岳山随之遭到破坏。
这批宫廷瓷器后来被清代盛世的几位皇帝集纳收藏,成为宫廷古物,清末曾随其他大内珍品进入古物陈列所,抗战时期经历文物南迁,部分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则横跨海峡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钧窑瓷器也有粗细之分。
这部分宫廷花盆成为最早一批传世钧瓷,虽皆为花盆但造型各异,端庄大气、釉色丰富、制作精美。
与之相比,出土钧瓷残片则呈羊肝色或香灰色,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
这些民间钧瓷在烧制过程中釉面融化下流,器底为芝麻酱色,形成了钧瓷紫口铁足灯草边的特殊装饰。
釉色千变万化宋代钧瓷的过人之处首推颜色。
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钧瓷色彩之多和窑变之美。
钧瓷最大贡献就是使用了氧化铜作为呈色剂,它改变了两千年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方法,这种窑变釉突破了陶瓷史上单色釉格调,利用还原焰烧制时出现复杂的窑变,以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和鹦哥绿最为名贵。
不过这些钧瓷颜色名称多出自鉴赏家、收藏家及商人之口,久而久之成为习惯用语,并无专书记载。
专家把钧釉的乳浊度和色彩发生的复杂变化,从而使釉色绚丽多彩的现象叫窑变,产生窑变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与胎质和烧造工艺有关。
钧窑在烧成上采用素烧和复烧两道工序,在复烧时先用氧化焰,当温度到850℃釉面熔融时采用还原焰,由于铜的还原作用,使其出现五光十色美丽状态。
红色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釉中含有0.1%―0.3%的氧化铜,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锡;在天蓝、天青和月白釉中,氧化铜含量则极低;钧釉的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互相熔合的结果,钧窑的紫斑是由于在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收藏家马未都说,陶瓷上所有的颜色都是金属在高温下呈现的颜色。
钧窑用铜作为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铜在高温下会挥发,会变得没有颜色。
当时钧州的神�(音后)镇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
所以就近取材,用铜做呈色剂,使钧窑在高温下呈现出红色。
理论上讲,钧瓷的呈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窑变是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虽然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在一定限度之内有所控制,但这需要高超的技巧。
所以古人依然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窑的本质。
底部刻数仍是未解之谜早期钧釉瓷器以不带任何装饰,水天一色的素面器物为多,表现出淡雅悠远的色调。
由于其釉色极近汝窑,也有学者认为其“代汝而起。
”然而,根据考古发掘结果显示,钧窑和汝窑烧造时间大体相同,应该没有先后之别。
钧瓷的另一特征是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器表有开片。
钧瓷釉面由于釉化冷缩,出现龟裂,升温后又重新弥合。
釉面上出现颜色深浅不一的曲折纹路,似蚯蚓在泥地里爬行过的痕迹,自然多变,穿插迂回,故又称“蚯蚓走泥纹”,本来是一种烧造缺陷,却成为文人墨客辨别追逐的心头好。
“这个特征在民国以前无法仿出来。
但近些年河南窑厂不停攻关,已经能把这些特征准确地仿出来,所以蚯蚓走泥纹在今天已经不是鉴定的绝对特征了,”马未都介绍说。
清代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典藏非常用心,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从臣工持进、认看品级到决定陈设和收藏地点,无不按时依序进行。
传世钧瓷底部镌刻的笔画纤细的铭文“养心殿”、“重华宫”、“建福宫”、“瀛台”等,就是由内务府造办处匠师根据乾隆皇帝的旨意镌刻而成。
陈设类钧瓷底部、足内侧还多刻大写数字,从“一”到“十”均有。
古人对其含义作过种种推测:如认为刻“一”、“二”者为上品;刻相同数字的花盆与花盆托配套使用;刻“一”、“三”、“五”等单数的为红色器。
后来人们通过对传世品及出土物的排比研究发现,数字应是同类器物大小规格的编号,即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是尺寸最大者。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时期曾在宫廷收藏的钧窑瓷器上模仿旧有数字加刻或改刻数字,如《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首领胡进忠来说,太监如意交钧窑花盆一件、钧窑盆涟一件、楠木罩油牌子三十根随等次号数单一件。
传旨:着将花盆上二字改三字、盆涟上旧字磨去亦改添三字……钦此。
”因此,对传世陈设类钧瓷上的数字也必须认真鉴别,不能一概而论。
马未都认为,关于钧瓷所刻数字的种种说法,都没有十足的证据,这些数字的含义到现在还是个未解之谜。
雍正御窑仿钧钧瓷珍贵因为它曾被宋代的宫廷垄断,专门派官员监办,工艺严格,对成品的挑选严格,不合格者就地打碎,民间只闻其名不见其物,工艺失传断烧。
清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康乾盛世的到来,使中国陶瓷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少量的传世钧瓷精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
雍正、乾隆等对宋钧情有独钟。
雍正皇帝不仅收藏钧瓷,还命御窑厂进行仿制,如宫中造办处曾有“雍正七年闰七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钧窑双管瓜楞瓶一对,奉旨……交年希尧照此瓶釉水烧造出来”的圣旨。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门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机构,窑址设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清代杰出的督陶官唐英曾在雍正七年(1729年)派心腹吴尧圃专程到禹州考察宋钧窑的配方和烧造方法,并写下《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记述当时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次年八月将仿制宋钧瓷炉大小十二件呈览。
雍正御批“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
”此后雍正时期仿钧釉瓷器的烧制再没有间断。
这类纯粹仿钧瓷的产品有各式花盆、花盆托,釉色、造型、支烧方法等均与原物如出一辙,显示出高超的仿制水平,有的故意不署年款,几能乱真;有的器物外底刻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仿钧的成就有二:其一是烧制成功釉肥厚乳浊、釉面带棕眼有蚯蚓走泥纹特征的玫瑰紫、海棠红、红斑快、天青、月白等仿钧陈设瓷;其二是创烧了雍正特色的窑变花釉瓷。
清代御窑厂在仿钧釉基础上烧造出“新紫、米色、天蓝、窑变”等新品种。
如今,文献记载与实物已难一一对应,就存世遗物看,新品种有天蓝釉紫红斑(即“新紫釉”)、窑变釉和炉钧釉等。
天蓝釉紫红斑与“民钧”相似,是在天蓝色底釉上分布形状各异的紫红色斑块。
窑变釉又称“钧红花釉”,是以铜红釉为底釉,其上覆盖一层含钴、铁、锰的釉料,烧成后五彩渗化,斑驳陆离。
炉钧釉因“乃炉中所烧”的记载而得名,属于低温窑变釉,各种色釉交融形成五光十色的斑点或丝线状纹理。
在皇帝的威逼督促下,清代御窑仿制钧瓷已经达到“仿陈出新”的境界,雍正帝将自己极高的艺术品位昭示后人,这些“新得”之色也成为钧窑留下的传奇之一。
(资料来源:阎夫立《钧瓷的发展及其特点》、《马未都说收藏》、《关于钧窑与汝窑的若干问题》、《帝王与宫廷瓷器》等)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北宋,高5.4cm,口径18cm,底径13.8cm。
花盆托呈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
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式足。
盆托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棕眼明显。
乾隆时期除了在陈设类钧窑瓷器上加刻宫殿和地名外,还模仿旧有刻字在器物底部加刻或改刻数字。
此花盆托底部不见旧刻数字,但一处磨釉明显,很可能是为改添新字而将旧字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