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劫”

合集下载

中国盛产被阉割的知识分子

中国盛产被阉割的知识分子
我们曾把知识分子看作是用知识和真理为社会寻求正义的群体,所以他们会用知识来挑战一切权势压迫下的沉默。那虚假、乐观的公共话语想误导的,从来是知识分子力图揭示的。他们会用自己对真理的热情,来表达我们面临的真实境遇,这种对抗存在一天,至少表明我们还拥有一天的内心自由。但“公公知识分子”不同,他们指东道西、言不由衷,反而率先成为今天精神世界中最先腐烂的伤口。他们对危险无知,对杀戮麻木,他们以沉浸学术为借口,理所当然地逃避着世间苦难。他们躲在学术那貌似傲慢的屋檐下,其实不过是顺从权力的牺牲品。他们就像儿童一样,始终在等待家长们恩赐一点权利,在完全远离现实的学术世界中焦虑、堕落、穷尽一生。
看了荀子的画像,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确实盛产这类“公公知识分子”。孔子说,君子不器,这里“器”的意思就是指囿于某一专业,不关心世道人心。而“公公知识分子”却往往以成“器”为傲,根本不会在意学问背后,是否还有什么活的生命法则和真理法则。今天的中国学术殿堂,早已成了这类“公公知识分子”买卖学问的菜市场,只不过这个市场的规则,要复杂一点抽象一点。真正能保持公共知识分子风骨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
叶匡政:中国盛产被阉割的知识分子(资料)
最近“公公知识分子”成为网络热词,还进了《南都周刊》的热词榜。公公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公公学名太监,因没了男根,对于权贵主子自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里的男根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对真理、正义、良知的信仰。
中国历代都有对“公公知识分子”的批判,孔子就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道义德行的祸害。孟子更反感这类人,直接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这里“阉然媚世”就是指像公公一样被阉割的媚世者。孟子这样说他们:这种人你要指责他,找不出什么大毛病;他们同于流俗,合于污世,为人好像忠信,行为似乎廉洁,他们也自以为是,但与真正的道义是完全背离的,他们是人类品德中的败类。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劫”

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劫”


策 划
。 罄i

中国 知 识 分 子 的 责任 劫 ’ “ ’
口 李扬 帆 ( 史学者 、北京 大 学副教授 ) 文
如 今 ,虚拟 的 网络 世界 对 中 国知识 分子产 生
也 就 在这 段时 期 ,中国知识 分 子开始 确 立 自己的 责 任 意识 :救 世 。面对 礼崩 乐坏 的混战 图景 ,知 识 分子 开始 寻求 救 世 良方 , “ 士”应 运 而生 。随 着 统一 王朝 的建 立 , “ ”成 为 “ 大夫 ” ,中 士 士
国特色 。
“ 西方 教授 一 般都 认为 应该 站 在政 治 圈外 ,而在
中国 ,这样做 就是 失职 ” 。
因 此 ,近 代 以前 中 国 处 于 一 种 “ 有 知 识 没 分 子却 有知 识 阶层 ” 的时代 。知 识分 子 的核 心 内 涵 —— 独 立 钻 研 科 学 和对 公 共 事 务 保 持 批 判 精 神— — 被权 力掩 盖 。于是 ,我们 看不 到一 个个 知

国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千年联姻就此开始 ,并在随
后 的科 举制 度 中被 固定 下来 ,权 力成 为 知识分 子
方 面 ,具 有 高级 专业 知识 和学识 的专 家 纷纷 就
救世的尚方宝剑。随后直至近代 ,中国知识分子
丧 失 了成为 独立 的 知识 阶层 的历 史可 能性 ,也 因 之 丧失 了从 第 者 的理性 角 度批 判和 引导 社会 发
雄 、 人 。这 实 际 上是概 念 的偷 换 。本 应 在 “ 哲 问 题 ” 的研 究 中体 现独 立精 神 的 中 国知 识 分 子成 为
“ 义 ” 的 担 道 者 ,从 而 再 次 失 去 了创 造 “ 主 内

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要 说顶住政 治压 力 ,就是屈 从之后 .批判 的力 门 ”,把 孩 子救 到“宽敞 光明 的地 方去 。这 带
度轻 些 ,只要 划清界 限 言辞平和 、节制些 ,也 有 强烈 的殉道 色彩 。在 那样 黑 暗的 年代 、这
可能 不会营造 成那样严 厉的气氛 。后来 的“反 种 自我牺 牲精 神来 自大 爱 大悲悯 的 情怀 道
可视 为前“反右 运动。在近现 代中国 ,我相信 段有 一个 人身上 遭受 比胡 适 更多 的臭 口涎 。 即使是胡 适的 老朋 友 .人室 弟子 ,也那样 苛刻
社 会 科学 论 坛 2002·1
维普资讯
地批 判 自己曾经那 么敬 重 的朋 友 、恩 师 !不可 履 行 的道德 义务 。鲁 迅先 生在 《我 们怎 样做 否认 这是政 治压力使然 ,但整个 知识阶层 ,不 父 亲》 一 文 中曾经 说 ,要 “肩 住 了黑暗 的 闸
夫 的行 为在 中 国人看来 似乎 不可 思议 ,但 作 后涌 动着一 股 大爱 大悲悯 的情 怀 。论 及鲁 迅
中国传 统 中知识分 子 向来不 乏 “天 下必
中 ,有 人 由于 在西 方 留学 、进修 、讲 学 时得不 到 在 国 内那 样 的重 视 与喝 彩 .就 产生 不能 人西 方 学 术主 流 的 失落 和怨 恨 ,于 是从 西化 论 者来 一
亡 、匹夫有 责 ”的责 任感和 使命感 。冯 友 兰 先 生在 《中国哲 学史 》的 “自序二 ” 中说 , 张 载的 为天地立 心 ,为生 民立命 ,为 往圣
个一 百八 十度的 转弯 ,成 为 “爱 国主义 者~ 民族 继绝学 ,为万世开 太平 ” , 乃吾一 切 先哲
主义 者 ~反帝反 资战 士”。对 民众 ,应该引导 ;作 著 书立 说之 宗 旨”。在今 天 .这种说 法仍 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知识分子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知识分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抗争,它持续了八年之久,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抗日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知识分子的贡献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角色。

一、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行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民族危亡的重要性,他们积极呼吁国家团结起来,抵抗侵略者的侵犯。

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适、鲁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此外,一些学者和教师积极参与抗日教育工作,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思想,培养他们的抗日精神。

他们的觉醒和行动鼓舞了整个民族,为国家的抗战努力奠定了基础。

二、学术界的抗日思想和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学术界的一些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为国家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深入研究战争的形势与策略,为中国的军事指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建议。

一些学者还着手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分析其侵略动机和战争目的,为战争中中国的对策与抵抗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学术界的知识分子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文化建设。

他们组织文化座谈会、演讲和展览等活动,用文化力量凝聚人心,宣传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一些学者还坚守在大学校园中,为培养抗战人材,进行抗日教育和知识传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主义的接班人。

三、文化艺术界的奋斗和创作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文化艺术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些作家、诗人、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抵制和对抗日斗争的支持。

他们用笔墨和艺术形式传递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情感,并激发了更多人加入抗日斗争的行列。

诸如丁玲、茅盾等一批杰出作家,以及傅雷、郭沫若等曲艺表演家,他们的作品催人奋进,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他们的文化繁荣和艺术创作为抗战时期营造了浓厚的抗战氛围,鼓舞了士气,极大地推动了抗日事业的进展。

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收稿日期〕2008-06-22〔作者简介〕许润丽(1955-),女,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纪委书记兼总公司法律顾问、高级政工师。

知识分子的使命和社会责任许润丽(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山西太原030002)摘要: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知识分子是社会弊端的批判者和希望的坚持者,是思想的启蒙者和社会的变革者,是知识与价值的创造者和真知的捍卫者。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分子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二是先知先觉、敢讲真话;三是追求民主、参政议政。

关键词:知识分子;使命;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D6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08)04-0044-06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这是知识分子词源学上的原意。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与一般的技术专家、技术部门管理者以及职业性学者是很不相同的。

一、知识分子的特征与使命1.知识分子是社会弊端的批判者和希望的坚持者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反抗专制、批判弊端、追求真理的自由精神,在知识分子品格的研究中,批判性被公认为知识分子的独特品质之一。

他们清楚地知道,当知识分子不再为真理而战,就丧失了存在的权力;当知识分子隐入沉默而不再进行文化思想批判,民主精神就难以存在。

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在系统阐述知识分子的特征和作用之后,认为知识分子应是超越本阶级的局限,“自由地漂浮”于各阶级之外,并以知识为依托,保持对历史和社会清醒的分析和判断的“漫漫长夜的守更人”。

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专家萨义德则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总是向权势说真话,做“总是失败的诸神”。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研究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心路
06
历程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收集和整理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著作、日记、信件等文 献资料,了解他们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等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和解读,挖掘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深层内涵和特点。
通过口述历史进行研究
01 对延安时期知识分子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延安
迷茫的来源可能包括对革命理论的不了解、对革命实践的困惑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质 疑等。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
在延安时期,知识分子逐渐认识 到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从个人主义观念中解放出来。
通过参与革命实践,知识分子体 验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和团队精 神的魅力,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
共同目标。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转变, 让知识分子在革命队伍中更好地 融入集体,为共同的事业贡献力
坚持真理,不畏强权
在革命斗争中,一些知识分子坚持真理,不畏强 权,为维护人民利益而奋斗,展现了高尚的品质 和革命精神。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心路历程
05
的意义和价值
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示
01
坚定革命信仰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下,始终坚定革命信仰,为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这启示当代知识分子要时刻保持对共产主义
在实践中,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 神,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对革命的
04
贡献
宣传革命思想,唤醒民众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通过创办报刊、演讲、组织学习班等方式,向广大民众 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民认识自己的阶级利益和 历史使命。
批判旧思想旧文化
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唤醒民众的民 族意识和阶级觉悟,推动人民思想的解放。

不堪大任的知识分子_渴望_的措辞寻绎_唐根希

不堪大任的知识分子_渴望_的措辞寻绎_唐根希

第6卷第3期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3 2004年9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ept.2004文章编号:1008-603X(2004)03-0026-07收稿日期:2004-04-08不堪大任的知识分子)))5渴望6的措辞寻绎唐根希(南京邮电学院宣传部,江苏南京210003)摘要:电视剧及小说5渴望6中藏匿了一种涵义深刻的修辞学。

5渴望6预见到了知识将成为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知识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到来。

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在知识分子重要性日显突出的时候,知识分子能否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对此,作品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关键词:知识;知识分子;文字学;种群学;修辞中图分类号:I2071425文献标识码:A电视剧5渴望6又重播了。

十多年前,5渴望6热播的时候,让全国人民唏嘘叹息的是/渴望真诚生活0的伦理学叙事;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有人直言不讳地誉之为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无穷生命力的一个典范。

但也有人看到了5渴望6的不足,这就是,创作者对平民群体的理解与把握优于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与把握。

有人指出:刘慧芳在天然本色的背后,也不自觉地含着很深的恋慕虚荣与媚/贵0心理,似乎永远只能抬着头仰慕那些/大家少爷0或有知识的/文化人0。

有评论者据此认为:刘慧芳并不是以爱择偶的。

更有人表示:/我们有些剧作家往往将知识分子人为地作为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殊不知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的可敬、可爱和可宝贵。

他们忧国忧民,身负历史重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脊梁,难道不值得歌颂吗?0[1](P1851)这些不同的声音该如何理解? 5渴望6是否藏匿了一种含义深刻的修辞学?5渴望6是在治疗某个特定时代的伤痛,还是前瞻性地预言了某种不可扭转的社会图景?可惜,这在当时直至今天都没有被深究。

在电视剧热播之后,长篇小说5渴望6也随之出版。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社会上,经济危机和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选择。

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出发,深入探讨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和行动选择。

二、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1. 新文化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3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留下的种种遗产仍然影响着许多知识分子。

2. 左翼思潮在知识分子中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翼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加入。

左翼思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倡导工农联盟和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人开始转向左翼思潮。

3. 民族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中国民族自立、抵制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利益等观点。

这些思想观点也对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30年代知识分子的行动选择1. 参与政治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政治运动也日益增多。

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其中,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中。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 投身革命事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

因此,他们选择加入革命组织,投身革命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些创作者在当时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知识分子责任劫
如今,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冲击:知识的便捷化、普及化和平民化,导致以专门“占有”知识而与世界保持距离的知识分子普遍产生焦虑感,从而迫使知识分子要么使其掌握的知识更专业化,要么赶快退守精神家园的城堡以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知识分子何以一时间走向神坛,一时间坠入地狱?这种大起大落的形象令人困惑。

究其原因,这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劫难相关即自诩的天命之劫——以救世自立,而又未加证伪,一旦证伪便又失去神坛地位。

知识分子是救世主吗?知识分子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精神家园的守夜人”,这是关于知识分子的中国式解读的最大误区。

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活得累、活得苟且、活成了“皮上的毛”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始终无法被认定存在知识分子阶层的认识根源。

知识分子只是社会中拥有相对高水平的知识的那一部分人,既然是在社会当中,必然要和权
力、财富等要素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有知识以来,就有知识分子;知识越爆炸,知识分子越多。

如果认为中国不存在知识分子,实际等于否认中国存在知识。

从逻辑上说,这是不成立的。

所以,围绕中国知识分子而产生的焦虑感,并非来自是否真的存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否死光了这样的认识,而是来自对知识分子责任的高期许和对知识分子责任的误解。

我不同意把知识分子分成传统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普通知识分子或特殊知识分子的说法,放宽历史的视野,知识分子只有一种,就是拥有知识的人。

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本质特征是他们具有的特殊的救世主思维。

儒家对知识分子的说教中首定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宋代发展到顶峰。

这个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天命观却存在致命的陷阱:其一,它无法从逻辑上论证一个知识分子在具有了知识和道德后何以能够治国平天下。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再高,在无制度保障、无大批这样的人(阶层)集体共同行动的情况下,只能导致走向社会的知识分子个体的扭曲或归隐。

即使成功,也只能是典型的人治。

其二,这是把知识和权力关系直接联系的开始,从此,中国人对知识的追求即以权力为目标,而非以科学为目标,这是中国传统上没有独立的科学知识系统的根源。

如果仅止于范仲淹的命题,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中国知识分子可能会更谨慎一些,而不是贸然以救世主身份大喝一声“我来了”。

可是,稍晚于范仲淹的张载将“天命”发挥到极致,他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是做大哲学家;为生民立命,是做大思想家和道德卫士;为往圣继绝学,是做大学者;为万世开太平,是做大政治家。

时至今日,张载的命题仍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终极理想。

恰恰就是这个终极理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无法“承受之重”。

知识分子以无比豪迈的精神宣告其天命所在,而忘记了自己只是社会的一员。

张载命题并没有在逻辑上回答“为什么知识分子是绝对正确的”这样一个前提条件。

张载,法回答,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无法回答,因为它不是一个科学判断。

一个科学的判断必先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即证伪),继而才能走到证明的进程中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警惕张载命题在实践中的可能性错误。

与之相比,范仲淹要谨慎多了。

单就其命题而言,范仲淹只是突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那个终极关怀,并没有强调无限的正确性这个前提。

所以,如果当代知识分子要古为今用的话,有限的天命观要比无限的天命观好,因为它给社会带来的潜在性危险小得多,也不失所谓的知识分子良心和风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