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合集下载

纺织基础知识

纺织基础知识

纺织基础知识一、纺织的定义和历史纺织是指通过纺织机械或手工操作将纤维材料交叉编织、织造、编结或者纺织牵伸成织物或制衣物品的过程。

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简单的织物。

二、纺织原料在纺织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纤维材料作为原料。

主要的纤维材料有:1. 植物纤维:如棉花、亚麻、大麻等。

这些纤维由植物的茎、叶、果实等部分提取。

2. 动物纤维:如羊毛、丝绸、麻雀维等。

这些纤维来自于动物的皮肤、毛发或分泌物。

3. 人造纤维:如人造丝、腈纶、涤纶等。

这些纤维是通过化学方法从天然物质中提取或合成得到的。

4. 合成纤维:如涤纶、腈纶、氨纶等。

这些纤维是完全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

三、纺织工艺纺织工艺是指将纺织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最终变成织物的过程。

主要的纺织工艺包括:1. 纤维处理:这是将原材料进行清洁、染色、漂白和拉直等处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纺织过程中。

2. 纺纱:纺纱是将纤维材料加工成纱线的过程。

纺纱可以通过手工纺纱或机械纺纱完成。

3. 织造:织造是指将纱线按照一定的规律交织在一起形成织物的过程。

织造可以采用手工织造或机械织造。

4. 化学处理:在纺织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些化学处理,如漂白、染色、印花等,以增加织物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5. 成衣制作:最后,织物可以通过裁剪、缝纫等工艺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成衣产品。

四、纺织品的分类根据纺织品的组织结构和材料特性,可以将纺织品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纺织品分类包括:1. 针织品:由一根或多根针钩住纱线通过循环运动构成织物,如针织衫、袜子等。

2. 织物:由一根或多根纱线按照经纬交叉相互编织构成的织物,如床单、窗帘等。

3. 无纺布:由纤维颗粒之间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结合构成的纺织品,如口罩、滤材等。

4. 特种纺织品:根据特殊用途设计和制造的纺织品,如防弹衣、防火布等。

五、纺织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纺织业的发展历史

纺织业的发展历史一、纺织业的起源纺织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发展的工业之一,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初,纺织是人类为了裹体或保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活动。

早期的纺织工艺主要以麻、草、树皮等天然材料为原料,通过简单的编织或扭结方式制作而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纺织业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商业与生产属性的产业。

早期的纺织行业依靠人工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效率有限。

二、纺织业的技术革新1. 轮子的应用纺织业的技术革新首先体现在轮子的应用上。

轮子作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明之一,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纺织业中,轮子的应用使得纺纱过程得以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2. 纺纱机的出现纺纱机的发明是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纺纱机可以追溯到中国秦代的“盘车”。

之后,英国的查尔斯·巴别奇发明了著名的“飞梭”,使纺纱工序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3. 织布机的革新织布机的发展也对纺织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末,英国发明家卡尔顿发明了水力驱动的纺织机,使得织布工序大大加速。

19世纪初,英国发明家卡尔顿又发明了蒸汽驱动的纺织机,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三、纺织业的工业化工业革命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纺织品的生产变得更加规模化、标准化和高效化。

随着纺织机械的发展,纺织业逐渐成为了当时工业领域的支柱产业。

四、现代纺织业的发展现代纺织业在技术、材料和设计等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新材料的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纺织业的进步。

1. 新材料的应用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应用。

高分子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使用使得纺织品的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聚酯纤维、尼龙、腈纶等纤维的应用使得纺织品具有更好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

2. 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纺织业的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控。

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纺织品生产的全过程自动化,包括纺纱、织造、印染等环节。

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重要的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纺织业的历史发展、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环保意识和未来趋势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发展1.1 纺织业起源于古代纺织业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印度和埃及等古代文明。

古代纺织业主要以手工纺织为主,生产工艺简单,产量有限。

1.2 工业革命时期的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业迎来了革命性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纺织工业也成为当时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1.3 现代纺织业的发展现代纺织业在技术、管理、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生产出更加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纺织品,拓展了市场需求。

二、技术创新2.1 纺织机械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纺织机械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2 纺织材料的创新纺织材料的创新也是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科技纤维的应用,使得纺织品具有更好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2.3 绿色生产技术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纺织业转向绿色生产技术。

循环利用、节能减排成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市场需求3.1 个性化定制需求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不断增加,纺织业也在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3.2 绿色环保产品需求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纺织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环保产品。

3.3 时尚潮流引领需求时尚潮流对纺织业的影响不可小觑,纺织业需要与时俱进,推出符合时尚潮流的产品。

四、环保意识4.1 纺织业的环保挑战纺织业是一个耗水、排污严重的产业,环保压力不容忽视。

纺织企业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2 环保技术的应用纺织业可以通过应用环保技术,如水处理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环保认证的重要性环保认证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产品质量,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纺织企业需要重视环保认证,提升自身竞争力。

纺织的历史演变

纺织的历史演变

纺织的历史演变一、纺织的起源纺织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动物皮毛、植物纤维等原料进行编织和制作衣物,以保护自己免受自然环境的侵害。

二、手工纺织时代在手工纺织时代,人们使用手工纺车将原料加工成线,并用手工编织成布料。

这一时期持续了数千年,并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纺织技术和风格。

三、机械纺织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工业革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机械化生产。

在这一时期,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机器来替代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现代化纺织时代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手工和机械化生产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现代化纺织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纺织技术的发展1. 纱线生产技术的改进:现代化纺织时代,人们使用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来制造各种不同类型的纱线,如棉纱、毛线、丝绸等。

2. 印染技术的创新:印染技术是指将颜色或图案印在布料上。

现代化纺织时代,人们采用数字印花和电子染色等先进技术,使得印染效果更加精确和美观。

3. 纤维材料开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研究和开发各种新型材料,如碳纤维、陶瓷纤维等。

这些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 无纺布技术:无纺布是一种由合成材料或天然材料组成的非编织物。

它具有透气性好、防水性好、抗菌性好等特点,在医疗、卫生、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六、纺织行业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纺织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转型。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成本高昂和环保压力等因素,纺织行业出现了萎缩趋势。

而在一些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等国家,纺织行业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七、未来纺织技术的趋势1. 智能化: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将成为未来纺织行业的主要趋势。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

中国古代的纺织业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农民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将从纺织业的起源、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纺织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当时原始人类开始采集植物纤维、获得并利用不同动物的毛发进行基本的纺织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逐渐进步,如秦汉时期发明的蚕桑养蚕技术使得丝绸的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此外,以棉、麻、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

二、纺织技术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丝绸的生产,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在古代一度成为世界上独有的技艺。

丝绸的生产需要经过饲养蚕蛹、纺丝、织布等多个环节,而这些技术的创新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发明了许多用于纺织的工具,如织机、纺车等,这些工具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为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纺织业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纺织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纺织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推动了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其次,纺织品的出口带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此外,纺织品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文化方面,丝绸的产生与发展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成为中外交流与贸易的纽带,还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艺术。

四、纺织业的衰落与再崛起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纺织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工艺遭受冲击,机械纺织业开始主宰市场。

然而,近年来,中国纺织业再度焕发生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成熟,纺织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纤维材料的出现以及技术的创新使得中国纺织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重新崛起。

总结: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

纺织简介介绍

纺织简介介绍
纺织业历史悠久,从古代手工业到现代工业化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随着 科技的不断进步,纺织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
全球与中国市场现状
全球市场
全球纺织业市场规模庞大,涉及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 等多个领域。全球纺织品贸易活跃,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拥有完整的 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近年来,中国纺织业在技术创新 、品牌建设、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织造工艺
通过织机将纱线交织成布匹,包 括开口、引纬、打纬等工序。
织造设备
包括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剑杆 织机等,这些设备通过计算机控 制和自动化技术,提高了织造效
率和产品质量。
印染工艺流程及设备
前处理
对布匹进行预处理,如退浆、煮炼、漂白等,以提高印染效果。
印染工艺
将染料和助剂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工序,如印花、染色等,使布匹获得所需的花型和颜色。
产业链结构与特点
产业链结构:纺织业产业链包括原材料 生产、纺纱、织造、印染、后整理、服 装制造等多个环节。
环保要求高: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纺 织业对环保技术和绿色生产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
技术密集:纺织业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 和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特点
多元化:纺织业涉及多种纤维材料和产 品类型,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印染设备
包括印花机、染色机等,这些设备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了印染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现代印染企业普遍采用环保型的染料和助剂,以及废水处理 设备。
04
纺织品分类与用途
服装类纺织品分类与用途
棉质服装
以棉花为原料制成的服 装,具有吸湿性好、透 气性好、弹性较差的特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我国纺织的起源1. 我国原始手工织造起源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制作渔猎用编结品网罟和铺垫用编织品筐席演变起来..据我国史书记载;在伏羲氏时就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1973 年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约距今0. 7 万年的河姆渡人遗址中的一块芦席残片;尽管已经腐烂;但仍可见其席纹规整、均匀、结构紧密;可以看出当时娴熟的编织技巧..原始编织的方法;大概有平铺式和吊挂式两种..平铺式是把两根以上处于平行状态的纱线;按“ ×”或“ + ”的方向;平铺在地上;一端固定在一根横木上;扯动相邻或间隔一定根数的纱线;反复编织;或者利用骨针和骨梭;在经线中一根根地穿织..编完一条;用骨匕沿着编织者的方向;把编入的纱线打紧..吊挂式是把准备织作的纱线;垂吊在横杆或圆形物体上;纱线下端一律系上石制或陶制的重锤;使经向纱线张紧..织作时;甩动相邻或有固定间隔的重锤;使纱线相互纠缠;形成绞结;逐根编织..我国原始手工织造技术从编织技术和工具的演变来看;编织的经向纱线;成为织机上的经纱;骨针和骨针上穿引的纱线;成为织机上的梭子和纬纱;骨匕成为织机的打纬刀..苍颜篇:“编;织也”..说文·多部:“辫;交织也”..说明织造技术的来源是从编织开始的..我国原始织机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有原始腰机、综版式织机、竖机等;前两种经面是水平的;后一种是垂直的;其结构都相当简单..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工具与草鞋山、钱山漾出土的织品和编织技术的发展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已有了综版式织机和原始腰机..原始腰机织造;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原始腰机虽简单;它却展示了构成织物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始腰机技术最重要的成就是使用了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使原始腰机具有机械的功能..综杆使需要吊起的经纱能同时起落;纬纱一次引入;打纬刀把纬纱打紧;织造出紧密均匀的产品..可以说在原始织造技术出现之后;人类才真正进入穿着纺织品的时代..图3 原始腰机织造二、我国织造技术的发展历程1.我国手工机器棉纺织技术发展的停滞我国在1840 年前后;手工纺织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没有普及动力化..在织造方面;我国已有了用于织造高档精美产品的大花本束综提花机、绞综纱罗织机等机型..我国虽已普及脚踏开口和手投梭穿幅木织机来织造大宗织物;但没有发明“飞梭”机构;所以也难以动力化..19 世纪下半叶;我国农村仍然普遍使用的是手摇单锭棉纺车和30cm幅宽的脚踏手投梭织机..每人每天只能织布9m 左右;劳动生产率无法与动力机器纺织相比..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西方商品;首先是纺织品;像洪水一般大量涌入中国..1842 年输入商品总值白银2500 万两;其中鸦片占55 % ;棉花占20 %;棉织品占8. 4 % ;居第三位..到1885 年;在进口总值8820 万两中;棉织品占35. 7 % ;升至首位;此后长期居高不下..廉价洋纱、洋布的大量倾销;使各通商口岸附近的手工纺织业遭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手工及其纺织业几乎趋于破灭的边缘..2.世界纺织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影响英国1738 年发明了“飞梭”装置;使织布投梭频率比手投梭快一倍;而且布幅可以加宽..18 世纪下半叶;产业革命首先在西欧的纺织工业开始;18 世纪末纺织厂开始使用蒸汽机驱动纺织机器..从1785 年动力织机出现后;1895 年制成了自动换纡装置;形成自动换纡织机..1926 年制成了自动换梭装置;形成自动换梭织机;从而使织机进一步走向自动化;但是引纬还是利用梭子..20 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了不带纡管的片梭织机和用细长杆插入纬纱间的剑杆织机;用喷水、喷气方法入纬的喷射机等..纺织生产历史的第二次飞跃实现纺织机器动力化;在欧洲开始并逐步影响到东亚..3.我国动力机器纺织技术的萌芽在马关条约之前;洋人没有在中国建厂的特权;他们的企图受到中国政府的制止..不过洋人办厂企图;给中国开明人士以启发;认识到利用动力机器办纺织厂是非常有利可图的..中国人自办动力机器纺织厂始于1872 年;归侨陈启沉在家乡广东南海创办缫丝厂;采用动力缫丝机;这是中国动力机器纺织的萌芽..1889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建;有纱锭35000 枚;布机530 台;是我国设立机织棉纺织厂的开始..19 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引进欧洲设备、聘用欧洲技术人员建设的第一批纺织厂;先后在兰州、上海和武汉开工;从此;在纺织生产中开始利用动力机器和工厂体制..19 世纪末;英国、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越来越多;同时把纺织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传入在华工厂..4.我国手工棉纺织机器的革新和改良西方动力纺织机器引进之后;激发了我国对手工纺织机器的革新和改良..近代手工棉织造机器的改良;经历了从手投梭机到拉梭机与改良拉梭机;再到铁轮机的过程..手投梭机在织造过程中不能做到开口、投梭、打纬、移综、放经、卷布6 项动作的连续化;生产效率不高;每人每日出布9m 左右;尤其是手投梭力量小限制了布幅的宽度;一般只能织1 尺左右宽的窄布..拉梭机又称扯梭机;加装滑车、梭盒、拉绳等件;从而将投梭动作由双手投接改为右手专管拉绳击梭;左手专管扳筘打纬..因投力较大;既加快了织造速度;又能使布幅增加2 尺左右..除机架、踏板采用木构件;发动依靠人力脚踏外;其它结构原理与动力织机完全一样;单机效率也与动力织机相差无几;可以说是人力织机的最高形式..5.我国动力机器纺织技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经过3 年恢复期;1953 年;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纺织生产力迅速提高..1978 年以后;我国再一次大量引进国外纺织机器和技术;设计制造第三代国产定型成套设备..在结合本国经验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在高产、优质、大卷装、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方面更成熟的成套设备..在纺织机械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生产具有世界水平的新型纺织设备;有些设备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喷水织机的年生产能力300 台以上;剑杆织机的年生产能力已达1万台以上; 喷气织机的年生产能力为100台;代表新型生产技术的设备如自动络筒机、片梭织机、清梳联合机等已具备批量供应市场的能力..三、生产经营现状纺织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1-12月我国纺织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全国纺织工业全口径实现销售收入26400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49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79..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2400万吨;比2010年净增400万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6107.7亿元;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同比增长24.36;产品销售收入15481.3亿元;同比增长25.26;利润总额513.5亿元;同比增长16.22..从产量来看;2004年1-12月全社会纺织工业生产情况良好;几乎全部的大类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的同比的增长..化纤、纱、布、服装的累计产量分别达到1424.54万吨、1094.86万吨、294.75亿米、1183266万件;同比增长分别为20.29、18.54、19.43、15.05..置身于整个国际纺织工业大环境下;我国纺织工业经历从自给自足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导向三个政策阶段;而从行业本身发展特质看;依照经典的“里兹模型”根据生产量、国际贸易量、生产能力、产业策略、产业结构、国内经济政策以及国内市场等7个因素把纺织工业划分为7个阶段;依次为维生阶段、起飞/早期工业化、快速成长阶段、发散/整合阶段、产业发展量质具增阶段、高弹性低整合阶段、创意独具实质整合阶段和产业发展新型态阶段;我国纺织工业应该已完成了快速成长阶段;正在进入发散/整合阶段..四、纺织行业发展趋势1.我国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参与纺织产品的全球竞争;将是我国纺织行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的纺织品大类将近有1/3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且这一趋势在不断扩大..同时;国外名牌产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发展中国家纺织业中低档产品低成本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会深刻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和中国纺织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衣着类、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未来10年中;我国衣着类增长速度为3%-4%;而家用纺织品增长6%-7%;产业用纺织品增长速度将在10%左右..2.国际纺织行业发展趋势一世界对各种纤维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全球纺织纤维需求在过去的20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2000年世界人口60亿;人均纤维年消费量为8.7公斤;其中北美36.1公斤、非洲3.2公斤、中国6.6公斤..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纤维消费年增长率为3;这就意味着每年还要增加200万吨;相当于要建15到20个世界规模的新厂..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步伐加快..全球纺织品服装的贸易格局将会引发深刻的变化..其特点是:1、美国、欧盟、日本仍然是全球的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市场;占全球纺织品服装总进口额的70%..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三个国家和地区;仍然是国际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战场..2、随着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减少和取消;北美、欧盟区域内贸易将会出现逐步的调整..对我国扩大欧、美两大市场提供了有利的商机..3、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现代采购流通模式逐步形成;并迅速替代传统落后的高成本、慢节奏的采购流通方式..三、纺织高新技术的竞争今后将是纺织强国的竞争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纺织科技进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谁掌握了纺织高新技术;谁就获得了市场;谁的产品就可以得到高的附加值..特别反映在:1、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和应用..高性能已成为军工及其他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医疗等部门的重要材料;成为纺织品服装高附加值的基础;绿色环保纤维成为新世纪的发展方向等..2、新型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设备快速发展;替代原有的设备;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力和纺织产品的水平..3、信息网络技术反战与应用..可及时掌握国内国际市场变化趋势;预测市场;并低成本获取公共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信息;提升企业生产力和降低成本..四、适应市场的八个变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充满商机..纺织企业和管理部门要紧贴市场;不断研究市场;因此要适应市场的七个变化:1、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2、单个企业竞争转向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越低;企业竞争力越强..3、由生产能力竞争变成生产能力乘以流通能力的竞争..流通已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力量;争夺销售终端;创造客户价值的竞争;将成为十分激烈的竞争..4、由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企业从创造有型资产到创造无形资产;并对无形资产品牌进行销售、许可、特许经营等商业性开发投资为目的的商业运作..5、由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企业生命周期越来越取决于市场要求的敏感度;取决于对市场需求有无快速的应变能力..6、由价格战、广告战;单一形势之争转向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高层次竞争..由对货币资本投资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本获取的竞争..7、企业效率的竞争转向政府行政效率的竞争等..只有适应这些竞争规律;中国纺织工业才能快速有效、健康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纺织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纺织

中国古代历史的历史纺织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段历史中,纺织业一直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织是指将纤维材料转变为纱线、绳索或者布料的过程,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纺织业的发展和影响。

一、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使用粗糙的棉花纤维和草麻纤维来制作简单的衣物和绳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丝绸的出现对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丝绸的生产需要熟练的技术和复杂的工序,这促进了纺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早的丝绸制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的夏朝时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蚕丝制作细薄的纺织品。

而到了公元前4世纪的西汉时期,丝绸生产已经达到了高峰。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和其他纺织品被输送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二、纺织业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纺织业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首先,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民们种植棉花和其他纤维植物,提供了足够的原材料用于纺织生产。

同时,纺织业也为农民们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其次,纺织业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丝绸和其他纺织品不仅被用于日常穿着,还被广泛应用于宫廷礼仪、祭祀、庆典等场合。

同时,纺织品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例如刺绣、织锦等技艺。

此外,纺织业在中国社会中还具有性别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纺织活动主要由女性负责,妇女们通过纺织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勤劳,也被认为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的象征。

同时,纺织业也是一项传统的产业,许多技艺被专门的纺织家族所掌握,通过这个行业的掌握,家族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纺织业的传承和发展纺织业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纺织技术通过师父传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不断积累并发展新的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纺织生产的进展历程纺织生产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第二次是与完善的工作机构的发明相联系的大工业的开始。

手工机械化大工业化手工纺织机器从产生到完善经历了几千年的进展时期。

16世纪以后,欧洲手工纺织机器开始有了较大的改进,显现了装有翼锭和筒管的手工纺车,到18世纪中,又有重大进步,发明了纺织机器的要紧工作机构牵伸罗拉和飞梭机构,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显现预备了技术条件(见世界纺织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占了重要地位,殖民地的占有,又使西欧国家有了丰富的纺织原料来源和宽敞的市场。

这些又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显现预备了经济条件。

因此,在西欧的纺织行业中第一爆发了所谓“产业革命”,即由机器把工人的手从加工动作中初步解脱出来,逐步实现动力驱动的集中性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此后,各种纺织机械应运而生,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又一次大幅度提升。

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飞跃。

随着大工业的成熟,纺织科学也由手工业时期零散的,多少不成文的形式进展成为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一门应用科学,或称技术科学。

产业革命从西欧逐步扩展到美、日、俄等国。

这些国家先后建设起庞大的纺织工业。

例如英国人口不足5000万,棉纺锭数一度达到6000余万。

纺织工业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积存了巨额资金。

这些资金的快速积存,一是依靠雇佣大量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以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日困难劳动;二是靠把纺织产品向人口众多而技术落后的地区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倾销。

其结果是这些国家的手工业生产体系被逐步瓦解。

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因此,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化纺织工业,然而进展十分缓慢,而且几经挫折。

1950年以后才开始显现转机,纺织工业得到有打算按比例高速度的进展。

1981年比1949年,棉纺、毛纺设备分别增长了2.6和4.7倍。

针织、制丝和麻纺设备也有庞大的增长。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设了自己的化学纤维工业和纺织机械制造业。

到80年代初,在纺织原料中化学纤维已占20%。

国家的成套机器设备武装了新建的纺织厂,而且还有200余万锭规模的棉纺织染整配套设备提供给第三世界各国。

中国的纺织工业差不多成为拥有430余万职工,5000余个企业的大行业。

纺织的近代进展和前景进展和咨询题一、二百年来,纺织工业为了习惯加工各种不同性质纤维原料的需要,进展了棉、毛、麻、丝等多种系列的工艺和机器体系。

19世纪末以来,化学纤维的显现使纺织原料初步摆脱了对天气的依靠。

化学纤维的扩大利用,又使各种纺织工艺和机器系列产生许多新的变化。

自从欧洲“产业革命”以来,纺织生产有了明显的进步。

例如,细纱机的单位产量和织布机的每分钟入纬量都有成倍的提升。

然而,纺织工艺的总面貌还没有发生全然的变化。

工艺冗长而不甚合理,依靠后道工序来修补前道工序的缺陷;工艺中断次数较多,半制品搬运耗费劳力,机器效率较低而能源消耗较高;许多工厂的劳动环境达不到要求;细纱机和有梭织机的运转速度已接近极限。

纺织化学工艺18世纪以来进展较大。

19世纪以后,人工合成染料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浸染、轧染实现连续化,溢流染色等新工艺产生,各种染色助剂、载体及相应的染色机械显现,使染色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大工业生产。

印花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

滚筒印花机、圆网印花机等相继显现。

19世纪以来,显现了许多新型整理方法:轧光、拉幅、预缩、防皱整理、拒水整理、阻燃整理等工艺都在持续完善。

随着化学纤维的大量使用,习惯化学纤维纯纺或混纺织物的新工艺也正在逐步形成。

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

新兴的化学纤维生产,取得了极其明显的进展。

化学纤维不但在数量上补偿了天然纤维的不足,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性能超过天然纤维的品种。

通过改性、变性技术和新的特种化学纤维的开发,还涌现出一批高强、耐热、高弹性等优良新品种,习惯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国防等领域的专门需要。

然而化学纤维专门是合成纤维在某些重要特性方面(例如合纤的低吸湿性)还远不如天然纤维。

化纤长丝的利用能够免去制条(见纺纱)前的工序,看起来比较合理,但长丝织物透气保暖性差,外观单调,而且长丝制造技术还有若干咨询题。

目前化学纤维的半数仍以切段的形式纯纺或与天然纤维混纺。

无纺织布尽管生产工艺较短,但许多性能还未赶上织物。

纺织技术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突破。

20世纪后半叶,发达的工业国家除苏联外,在高消费、高物价、高工资政策阻碍下,劳动比较密集的纺织行业变得不太能赚钞票了。

这些国家过去以出口为基础过分进展了的纺织生产力,已受到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迅猛成长起来的第三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

这些国家大都缺乏大规模进展天然纤维的土地和生产合成纤维的石油资源,因此他们的纺织生产景况日下并非偶然。

但第三世界纺织业则正好相反。

第一,生产的目的确实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其次,这些国家拥有进展天然纤维的宽敞余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第三,由于纺织工业的资金积存(包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快,能容纳的就业人口多,关于解决这些国家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恰能起重大的作用。

因此整个第三世界纺织工业正繁荣昌盛。

中国是个明显的例子。

自1950年以来,按照“就原料、就市场、就劳力”的原则,国家有打算地以内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重点,逐步建设新的纺织工业基地,使过去畸形的布局得到改观。

到80年代初,中国大陆棉纺和毛纺设备达到1700余万和60余万锭,其中内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份额相应占4 0%和32%左右。

国家有打算地引进棉花、绵羊、桑蚕等良种,进行了天然纤维品种改良,使棉花、羊毛、蚕丝的品质改善,产量大幅度提升。

国家收购量1981年比1952年棉花增加1倍以上,羊毛、蚕丝都增长3倍左右。

麻纤维的生产也有较大进展。

1981年棉布产量达到143亿米,比1949年增长6. 5倍。

尽管同期人口增长了80%,除大量出口外,人均得布量仍旧增加1.5倍。

在石油开发初具规模之后,国家又大力建设现代化石油化工基地,使合成纤维的生产能力在1981年达到60万吨。

中国从50年代初起有打算地建设大规模的纺织机械制造业,同时组成按主机分工的专业化协作网。

到80年代初中国已能制造纺纱、织造、染整、化纤等1500多种成套机器设备。

其中细纱机在耐用性和单机产量方面,织机在修理方便和造价低廉方面,都居于世界的前列。

中国的纺织机械制造能力已达到每年生产100万锭的规模。

在纺织生产技术革新,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生产治理等方面也有专门大进展。

新技术如静电纺纱差不多达到中间性试验的时期。

中国多次大规模推广普及先进操作法,如郝建秀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等,使工人群众的操作技术有了提升。

70年代末,中国许多纺织厂推行四班三运转的劳动制度,以每8天为循环,每个工人做早、中、夜班和轮休各2天。

减轻了夜班的疲劳,提升了机器的运转率。

随着纺织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纺织科技队伍在持续壮大、成熟。

1949年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只有7000余人,到80年代初,已增长到6万余人。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尽管起步有迟早,进展规模有大小,但总的特点和趋向与中国相似。

前景在能够预见的以后,人们需要解决下列一些技术关键咨询题:①创制在吸湿等舒服性能方面能够与天然纤维相比美的化学纤维,进展变形丝生产;②探究天然纤维变性、改性技术,使天然纤维能具备合成纤维特有的某些优良性质;③设计出原料初步加工和松解的更好的新工艺;④研究出更为有效的牵伸机构和新型纺纱方法;⑤进展无梭织机,研究多梭口织机、圆形织机,使之有用化;⑥开发更高水平的整理技术;⑦开发更适人体卫生和美观要求以及工农业生产、国防特需的新产品;⑧更广泛地应用自动操纵、电子运算技术使纺织自动流水线尽可能延长;⑨建立更有效的生产治理体制;⑩进一步完善纺织学科理论体系。

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有可能促进纺织生产技术上的第三次飞跃。

纺织产品及其加工过程纺织产品现代纺织产品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人们头上戴的,身上穿的,手上套的,脚上着的都离不开纺织品。

现代纺织品不但外护人们肢体,而且还能够内补脏腑(人造血管、人工肾脏)。

既能上飞重霄(宇航服),又能下铺地面(路基布)。

有的薄如蝉翼(乔其纱),有的轻如鸿毛(丙纶织物),坚者超过铁石(碳纤维制品),柔者胜似橡胶(氨纶纤维制品)。

能够面壁饰墙(挂毯),不怕赴汤蹈火(石棉布、消防服)。

似还翁妪以童颜(演员化装面纱),真为战士添羽翼(降落伞)。

可护火箭之头(芳纶纤维织物),可作防弹之衣。

足以滤毒(功能纤维),何惧电击(带电作业服用的均压绸)。

美有锦、绣(刺绣),奇有缂丝。

把这众多的纺织品区以门类则是:织物、针织物、纱线绳带、巾被毯帕、无纺织布和特种纺织品。

织物按其所用之原料区分,则有:棉布、绸缎、呢绒、麻布等。

针织物有汗衫、套衫、手套、袜子、驼绒等。

巾被毯帕包括毛巾、被单、毯子、花边、手帕、台布等,大部分是专门规格的织物,一部分则是针织物。

纱线绳带大多是供成衣、织造或其他工农生产使用的纺织品。

无纺织布是将纤维平均铺层,用粘结针刺或缝合方法制成的片状产品。

毛毡确实是最古老的无纺织物。

特种纺织品是专供工农业生产、医疗或军用的。

此外还有造纸毛毯、帆布、渔网、轮胎帘子布、筛网、过滤织物、电绝缘的玻璃布、三向织物等。

这些纺织品中,以织物和针织物最为面广量大。

近来还进展出交错和针织结合制成的织编产品,又为纺织品增加了新的门类。

纺织原料纺织使用的原料,早先都取自动物或植物,如棉花、蚕丝、羊毛、麻,少量取自矿物,这些合起来称为天然纤维。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连续显现了人工制的化学纤维。

利用天然纤维素制成浆液,再固化成纤维的叫做人造纤维。

如粘胶纤维;利用非纤维素的低分子量原料,用合成方法制成高分子物,再拉成纤维的叫合成纤维。

化学纤维有长丝和切段两种形式。

目前世界合成纤维总产量中,涤纶、锦纶、腈纶三大品种占90%以上。

其中涤纶一种,就占40%左右。

进展化学纤维是解决人们穿衣咨询题的重要途径,是当代世界各国进展纺织工业原料的共同趋势。

加工工艺天然纤维都要通过初步加工,如棉花要轧去棉籽,蚕茧要拣选,羊毛要洗去砂土油脂,生麻要经脱胶。

切段化学纤维和通过初步加工的天然纤维大都通过纺纱过程制成细、匀而长的纱线。

蚕丝和化学纤维长丝有的通过加拈,有的则直截了当供应织造。

纱线或长丝通过经纬交错、针织或两者结合的织编三种形式的织造过程,就成为片状的织物、针织物或织编产品。

部分针织物能够直截了当成形,如手套和袜子。

纺织产品通过染整加工,就具有了悦目的色彩、舒服的手感和其他合用性能,能够投放市场或者供缝制服装等成品了。

纺织科学的特点和原理体系纺织科学的特点和难点纺织作为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纤维集合体和加工中所使用的机械(物理、力学的)和化学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