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合集下载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

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

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

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扯远了,说到中医了。

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

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

中国人的精神原文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原文阅读

我们的特质是什么,属于我们的精神是什么?清末学者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有着优厚的历史与智慧,又过着心灵的生活。

▲辜汤生(1857.07.18-1928.04.30),字鸿铭,号立诚。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中国人的精神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

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

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记得中学的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讲到当年的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都会提到辜鸿铭这个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这个政策的具体执行人,而是他独特的风格和言行。

当时出于好奇很是查询了一下这位老先生的身世。

由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所以查询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书店找有关的资料,可惜找了很久都是找不到辜鸿铭先生的著作。

上大学的时候在外文书店里看到了辜鸿铭的大作<Spirit of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或者春秋大义),买来拜读了很久,一方面本人英文水平不好,另一方面辜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非常的深刻,同时也表达他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竭力维护之情,让人不禁掩卷叹息。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吗?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地研究过?既然不熟悉也没有深入地研究,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不过就是人云亦云罢了。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医,叫嚣着要取缔中医一样,我想问一句“你了解中医吗?你对中医知道多少?”很多人对中医都是一知半解,很多人对中医没有深入地研究,很多人把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研究的东西都归结为“伪科学”/迷信,真的很可笑,为什么不想办法去深入地研究和发展,而是一味的否定呢?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你不去想办法发现这种合理性的科学依据,却盲目的一棍子打死。

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扯远了,说到中医了。

当然中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份。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既然博大精深,那么当然不是想当然的人所能了解的,这需要钻研,需要思考,而不是脑子一发热而发出的所谓“批判”。

批判是站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客观,才能有“批判的继承”。

毛泽东思想最精髓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当年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就是“批判的继承”,当然是指要继承和发扬精华。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 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 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 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 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 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 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3年,开始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 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 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 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即 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新政、编练新军,也很重视高等教育。他在晚 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 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91年,俄皇储来华,赠其镂皇冠金表。
三、 辜鸿铭作品目录
绪论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的妇女 中国的语言 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 一个伟大的汉学家 中国学(一) 中国学(二) 附录:乌合之众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
四、 辜鸿铭作品简介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是2012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辜鸿铭 。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于 1915年出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 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此书一出,轰动西方,后 被译为多种文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

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1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

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

”(《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

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

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

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中国人的温良精神辜鸿铭材料作文

中国人的温良精神辜鸿铭材料作文

中国人的温良精神辜鸿铭材料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温良精神。

它体现了中国人谦逊有礼、宽厚仁爱的品格。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中国著名建筑师辜鸿铭先生,看看他如何实践了温良精神。

辜鸿铭先生193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从小就热爱建筑。

他读书非常用功,后来考上了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辜先生学习非常刻苦,经常通宵达旦地设计图纸。

同学们叹服于他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

毕业后,辜鸿铭先生在美国工作多年,设计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建筑。

大家都说他是个建筑天才。

可是,辜先生从来没有因为成就而自满。

他总是谦逊有礼,虚心学习。

有一次,一位年轻建筑师向他请教问题,辜先生不但亲切解答,还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

这位年轻人非常感动,说辜先生"就像一位慈祥的老师"。

1997年,辜鸿铭先生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可是他却说:"这个奖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体中国建筑师。

"看,辜先生是多么谦虚啊!他把荣誉归功于祖国和同行,而不是自己一个人。

辜鸿铭先生作品有一个独特风格,就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外形就像一朵绽放的白莲花。

辜先生说,这是受到了中国园林文化的启发。

他的作品美不胜收,却充满着东方智慧的气息。

不仅建筑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辜先生的做事方式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温良品性。

2008年汶川地震时,辜先生82岁高龄,仍亲自前往灾区视察。

他说:"灾后重建一定要坚持环保和人文理念。

"看,辜先生不但富有同理心,而且对民众的生活环境非常关注。

辜鸿铭先生一生致力于创造优秀的建筑,为世界各地增添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他从不自命不凡,反而始终保持着谦逊、宽厚的品格。

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良精神。

通过辜先生的事迹,我们更加理解了温良精神的可贵。

作为小学生的我,也要好好学习辜鸿铭先生的做人处世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鸿铭与《中国人的精神》——译者前言文/黄兴涛这里,我们翻译的是"文化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原籍福建同安,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的一个华侨世家。

他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意等国十有一年。

回国后长期担任张之洞幕府的洋文案。

清末时,他曾官至外务部郎中,擢左丞。

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在近代,辜鸿铭乃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

尤其以"古怪"著称于世。

敬之者如林语堂誉之为"怪杰",鄙之者如胡适之称他"怪物"。

他的思想在国内无甚影响,但名声却不小。

长期以来,关于他的奇谈怪论和佚闻逸事,总在流传。

在一般人心目中,辜鸿铭尤其属于那种极为顽固的"封建余孽"。

他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维护辫于与"三寸金莲",已为今人所熟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极端保守的人物,竟然精通英德法等近十门语言,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这一事实,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普遍和足够的重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近代西方,特别是本世纪前二十余年间,论名头之响,声誉之隆,都没有一个中国学人可与辜鸿铭相提并论。

俄国的托尔斯泰与辜氏通信,讨论抵御现代物质主义文明的破坏力量问题,公开支持他的文化保守事业;法国的罗曼·罗兰说他"在西方是很为有名的";英国的毛姆曾专程拜访他,称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和"声高望重的哲学家",承认他"在关心于抽象方面的东西的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瑞典的勃兰兑斯赞扬他是'卓著的中国学者"、"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印度的泰戈尔曾与之交流思想并合影留念;甘地则称他是一个"可敬的中国人"。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辜鸿铭的影响大得不可思议。

不仅大学里有人组织"辜鸿铭研究会",成立"辜鸿铭俱乐部",他的名字还广泛流传于普通民众之口,这种情况下,曾令当时留德的中国学生惊疑莫名而又激动不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也曾一度掀起一个不大不小的"辜鸿铭热",并且此前的20年代,辜氏还应邀在日本讲学三年(1924-1927)。

这种在海外激起的广泛反响,无疑包含着许多复杂具体的历史原因。

但它起码表明,辜氏此人及其文化思想确有值得研究之处。

事实上,辜鸿铭"精通西学而极端保守"的文化之谜本身,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近代文化史问题。

深人地研究和剖析这一问题,将有助于人们更透彻地把握近代中西文化关系,更好地理解那个中西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时代。

辜鸿铭去世距今已近七十年了。

每当我阅读其论著的时候,都强烈感到,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怪人,过去将其作为一个顽固可笑的反面人物一味加以党病和嘲弄的态度,是过于简单化了。

其实,辜氏并非是一个完全无功于近代文化和中华民族之人。

他偏激、保守乃至于落后的文化思想中仍有可取之处。

如对中西文明的比较认识,对西方近代文明弊端的揭露和批评,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明某些特点的揭示就是如此,它们对那个时代乃至今天深人认识中西文明问题,实不乏启发意义。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辜鸿铭也做了一些积极工作。

独立完整地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便堪称中国人中的首创。

即使是那些鼓吹儒家文化的外文著作,对于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也未尝没有积极价值。

诚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从顽固保守的立场出发,向西方不适当地宣扬和维护了本国文明中的一些糟粕,但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分别。

儒家文明作为举世公认的古老而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明主体,情况更是如此。

在近代,中国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面临着摆脱封建文明包袱,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儒家文明较多地显示出消极的一面;而对于逐渐进人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世界来说,它却能显现出某种帮助西方反省现时文明之弊,启发人们寻求精神新境的文明价值。

辜氏的思想在一战时期及其战后初期的西方发生相当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他对西方战后文明的重建与发展是有过某种贡献的。

此外,晚清以来,辜氏从爱国爱传统的立场出发,不懈地抨击来自西方的政治压迫、文化侵略和民族歧视,对维护国家权益和民族尊严,也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

在那个时代,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真正有勇气有能力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十分罕见。

虽然在评价他这方面的活动时,我们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但总体说来,我们应给予其充分的肯定。

与此相关,辜氏那颗火热的中国心,那份自尊自重的情感,也有可敬可钦之处。

与那些一履洋上便觉带回仙气,认定"西方月亮也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身为中国人为耻的洋奴相比,实在是难能可贵。

只可惜,他的这种自尊自重,与他那种保守的文化认识紧密相关,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可悲而又可叹的民族自大,甚至落到不惜为本民族护短的境地。

这种不健全的有害的文化心态,不能不说是辜鸿铭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当然,如何认识和评价辜鸿铭及其思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共识的达成,尚有赖于研究的深人。

遗憾的是,目前有不少人无法对此发表意见,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见到辜氏用外文写的大量原著。

实际上,学术界对辜鸿铭及其相关问题之所以研究不足,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辜氏一生的主要著作多用英文写成,如《尊王篇》(又称《总督衙门论文集》)、《日俄战争的道德原因》、忡国牛津运动故事》、《中国人的精神》等等。

此外,还有以德文和日文保存下来的著作,如《呐喊》、《辜鸿铭讲演集》。

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是《中国人的精神》,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名字为《春秋大义》(原书封面上所题的中文名)。

其英文书名为:The Sprit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1915年由"北京每日新闻社"首版,1922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重版。

它是由"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妇女"等篇章组成的系列论文集。

其中,"中国人的精神"为其核心,故全书以此命名。

至于辜氏又称其为《春秋大义》,则是因为在该书中,他强调了孔子在《春秋》里所包含的"尊王攘夷"和"名分"等儒教经义的缘故。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它是一战前后(即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

比之同类著作,如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与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要早四五年。

该书出版后,立即在西方、特别是在德国引起轰动效应,各种报刊杂志纷纷摘录和译载,成为"臧否议论之的"。

很快,奥卡·A.H.施密茨就翻译出版了德文译本(1916年),以后又有了意大利著名史学家、作家、反法西斯斗士费雷罗作序的法文译本。

日本在二战时期,由鱼返善雄正式翻译出版了日文本。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在西方的影响也曾反馈到国内。

1918年,杜亚泉主编的《东方杂志》从日本《东亚之光》译载一篇题为《中西文明之评判》的文章,介绍辜氏此书及其他著作在海外的反响,导致《新青年》实际主编陈独秀的一再"质问",从而使业已存在于两杂志之间的东西文化论争达到白热化程度。

《新青年》派对辜氏复辟论性质的揭示和谴责虽然义正辞严,但他们对辜氏文化思想几近全盘否定、缺乏分析的态度,却不尽客观和公正。

事实上,无论是杜亚泉,还是陈独秀、李大钊,他们当时都并未认真阅读过此书全部,往往像李大钊所自认的那样,只览其"导言纲目"而已。

这当然无助于了解辜氏思想的全貌。

在此,我并不想对辜氏此书作全面的评价,只想简略谈谈自己译后的两点感想。

首先,我觉得辜氏的确不愧是个聪明绝顶之人,他这部书算得上是中国学者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不应忽视的早期成果。

比如,书中对儒教和西方宗教的有关比较和分析,从信仰物、基本教义到传教所在、认识根源乃至社会政治影响等可谓有点有面,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平。

如果我们撇开其终极价值判断,不以辞害意,还可以说他的有关见解不乏敏锐和精彩之点。

如他指出中国人没有个人生活,只有社会伦理生活;儒教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感化人,扮演宗教的角色;"在欧洲,政治成为了一门科学,而在中国自有孔教以来,政治则成为一种宗?quot;,西方的宗教与哲学两相分离,造成西方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等。

这些观点,有的曾受到西方学者极力推崇,有的则为日后的中国学者大加发挥。

其中不少,现在看来或不免已成常识,但在当时,则不能不说是颇有见地。

书中还有一些看法未必十分浑融妥切,但却有新颖奇特、启人深思之效,值得再三玩味。

比如,他认为中国传统妇女具有西方各民族难以企及的"端庄"、"温柔"和"幽闲"三大特征,其典型是"观世音",西方则是完全不同类、不可亲的"玛利亚";又如认为中华民族具有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四大特征,尤其是灵敏程度无以复加。

而西方各主要民族则不是缺此,就是缺彼,都不如中国人一应俱全,因此,他们自然无法了解高妙的中国人及其文明。

平心而论,这些见解恐怕还是多少反映了中西民族性的某些微妙方面。

其次,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该书中对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揭示"、关于中国文化道德精神价值的阐述,也很有意义。

这方面思想更深人精微的发展,是由日后的"东方文化派"和现代儒家们完成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辜鸿铭算得上是他们思想的前驱先路。

他的有关思想不仅已相当"成熟",而且别具特色。

有些议论还让人颇感奇妙、回味无穷。

你瞧,他用毛笔来喻示所谓中国心灵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智慧,说得多么形象: "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容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 早在本世纪初30年代,已有人开始注意研究辜氏思想与日后"东方文化派"人物之间的思想关系。

如"全盘西化派"的急先锋陈序经,就曾专门将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与辜氏此书"仔细考研",并表示:"疑心梁先生是受过辜先生影响不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