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为全球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旨在探讨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锤炼出来的那种顽强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态度。
本书内容分为九个章节,从乡土情怀、家庭观念、革命斗争、社会关爱、科学精神、艺术追求、奋斗精神、创新思维和全球视野等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首先,在乡土情怀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多个具体案例,深入研究了中国人对乡土的情感依恋和热爱。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国人民对故土的情感都是无法割舍的,他们珍视传统文化,尊重祖籍地理,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和弘扬,将这种乡土情怀传递给下一代。
我深深地被这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根源的珍重。
然后,在家庭观念一章中,作者分析了中国人民对家庭的特殊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形成。
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人向往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尊重父母,关爱子女,注重团结和互助。
这种家庭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家庭的重要性和对家人的责任。
革命斗争一章中,作者回顾了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毅力。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困境,但他们始终不屈不挠,保持着对解放和进步的坚定信念。
革命斗争中诞生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顽强和勇敢。
这一章节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在社会关爱一章中,作者讲述了中国人民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关爱。
中国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用行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关爱。
正是这种社会关爱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作为中国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并想起了父辈们坚信的“一举一动要为全民计”的精神。
在科学精神这一章中,作者探讨了中国人对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追求。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在2023年,我有幸阅读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
本书作者力图揭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深刻探讨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精神,也对自身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更新的认识。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注重和谐、平衡和共同发展。
笔者通过详实的事例和理论分析,将这种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例如,在讨论家庭观念时,作者指出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纽带和凝聚力,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关爱。
这种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是中国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念、社会责任观念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中国人的价值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次,本书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仰,揭示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人的影响。
例如,在儒教中,强调“仁爱”和“孝道”,这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人的信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了平和、踏实和乐观。
这种人生态度是中国人对待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积极态度。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通过阅读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
通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对中国人的精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书通过详实而精彩的分析,探究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战争的出路与中国文明——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进 17 , 南 范 学 修 学 , 陵 范 肖 贵(7 )西 师 大 研 班 员 涪 学 9一 院文教。 中 系 师 收稿 日期:20——7 0 582
19 2
维普资讯
20 年 06
《 田 范专 科学校学报 》( 和 师 汉文综合版 )
的后果。当然。 在中国文明中, 受害最大的是辜鸿铭笔下作为中国 文明体现之一的中国妇女。 辜鸿铭认为 “ 中国传统妇女具有西方各民族难以企及的 ‘ 端 庄’ 温柔’ 幽闲 三大特征,其典型是 ‘ 、‘ 、‘ 观世音’” 然而, 。 这个 “ 观世音”却不仅要备齐全家人的衣食,还必须服从 “ 三从” 、 “ 四德”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还得高兴地替夫纳妾。或许, 在辜笔下“ 正是妻子的那种无我, 她的那种责任感, 那种 自我牺牲 的 精神,允许男人们可以 有侍女或纳妾” 的 夸奖面前,中国的 “ 观世音” 只有无奈地苦笑。 但辜在向 西方人 炫耀中国妇女如何地 “ 无我” 却不曾 时, 想到这恰恰是中国 文明的一大悲哀。 性沦为 女 了 男人世界的一 种工具与附 属物, 这无疑是对人性的泯灭与 对人权 的践踏
维普资讯
20 0 6年
《 F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和 日 汉文综合版)
J 1 0 6第4 期 l
战争的出路与中国文明
— —
读辜鸿铭 《 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黄珊元
(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湘潭 410) 115
副省长的高位后, 却因贪污受贿而锒铛入获; 为什么小时候没有鞋 穿的马德, 这位被称为黑龙江最年轻的干部却在任绥化市市委书记 后,被查L制造了建国以来最大变官案。或许到此,我们就可以理 I 5 解为什么会有秦皂、隋炀暴政了。 秦始皇赢政曾身为渴求解放的赵 国人质, 而隋炀帝杨广为太了之争费动心机。 两人都在登上高位之 前就因种种艰险或歧视而形成了毒辣的性格。 当然这只是二人暴政 的原因之一, 但却可以说明不是所有的人在经历了生存危机之后还 会是一 个好人。 道高一尺, “ 魔高一丈” 当这个世 , 界上有一部分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和升华。
书中能够比较深刻得表达了中国人的一些思想,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些想法,和中西价值观冲击下一些思想的火花。
接下来就让我谈谈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地方一些感受。
书中提到中国的道德。
在社会的早期和野蛮阶段,人类必须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来控制和抑制人类的激情。
因此野蛮部落就受到纯粹的自然力量的抑制。
但是随着文明的出现,人类发现了一种比自然力量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控制人类激情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
而西方在很早的时期就是受自然力量影响,直到后来宗教的出现,法律的出现,才使其受自然力量制约减少,但却不是真正受道德的力量所制约。
而中国,在很早时期,已经受到道德力量的制约,从孔子开始,人们已经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人们已经逐渐形成养成道德观念,在心中打上烙印,并且其行为也受这些道德观念影响和约束。
中国人不需要宗教,因此,很多西方人的会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约束力,是十分危险的,而他们西方就有基督教,天主教。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中国只是没有自己的宗教,但是他们是有信仰,孔子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一直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心中,根深蒂固,为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我们的行为。
从这里看出,不理解中国人的西方人,只看表面,否定我们信仰,认为我们无道德,这无疑是非常肤浅的。
书中还提到中国的语言。
作者认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中国语言也是一种心灵语言。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在中国的外国人中,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学习汉语非常容易,比成人和受过教育的人要容易得多。
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和未受教育的人是用心灵语言来思考和说话,而受过教育的人,特别是受过欧洲现代知识教育的人,是用头脑或者知识的语言来思考和说话。
我觉得西方更注重的是方法,技巧,学语言注重的是语法。
而我们的中国语言,却是心灵学习的一种语言,我们需要用心去领会,去感受语言中的意思,语言中的艺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操作过程,眼见一堆知识和观点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初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设想,对于很多东西全都开始有可以选择选择接受了,一般来说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自觉性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沦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归根结底的智商,一全然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才华横溢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有价值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出庭作证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兴趣爱好,一生仍旧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黄易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即便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闲来无聊还是努力比肩超越,这实际上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论战参予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论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周边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诚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如前所述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2022.4.10 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拟倾向的。
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
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拟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
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
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缺少精确〞的中国人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
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
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
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
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方P17中“老子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读书笔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对现在的我,是喜忧参半的事情。
喜的是读书时会有一种好像没有荒废时间的安慰感、以及时时被知识触动的满足感,忧的是强迫症式的读书法并没有让我获得读书应该享有的平静,更难过的是脑子真的不灵光了--随读随忘,很心塞,当然还有遇到很想读却读不动的经典的时的那种无奈...于是想起写点读书笔记,也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吧。
《中国人的精神》,书的作者和书的主题一样吸引人。
辜鸿铭,印象中是个矛盾的人,自幼留学西洋,通晓多种外语,归国后精研国学,可以说学贯中西,但辛亥后却成了保守的保皇派,五四时期与鼓吹德赛的新文化运动唱对台戏,一生留着辫子,因被退帝溥仪召见过而甚以为荣,而彼时的溥仪都已剪了辫子西装革履了。
其实辫子并不是辜先生保皇的标志,不过是他天生叛逆的性格外挂罢了,保守自在心中,拖着外挂只是一种战斗的宣告,他“好辩、善骂”,后半生都一直是以骂战来战斗的。
之所以说后半生,是因为辜先生留洋回国后便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幕僚二十年,协助张总督践行“中体西用”的洋务改革,那时他也是西装革履高帽的洋派模样,他也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研习儒家文化的。
说实话,在了解辜先生之前,感觉他的背景和陈寅恪相似,聪慧绝顶、自幼留洋、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他还比陈寅恪多了一堆的博士头衔,怎么就没能成为陈先生那样的学术泰斗呢?后来才知道,他走的完全不是学术的道路,他遵循的是彼时儒家“经世致用”的信条,而且他的国学水平也到不了大师一级(彼时就有学问家瞧他不起),但他确实认为儒家文明不仅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拯救世界的瑰宝,他是儒家文明的卫道士和宣传家。
辜先生是彼时蜚声海外的中国学者,因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把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第一人。
《中国人的精神》也是英文写成,后被翻译成德、法、中等文字,尤其在德国备受重视,一度成为大学哲学研究的必读著作。
此书出版于1915年,正值一次世界大战之际。
此书还有一名《春秋大义》,旨在向战乱中的世界宣言只有东方的儒家文明可以拯救世界。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在阅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我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让我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了新的认识。
一、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辜鸿铭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精神的核心,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阅读,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智慧。
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人的精神》还分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如注重家庭和集体、追求和谐与稳定、尊重传统与长辈等。
这些性格特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国人行为的指南。
三、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书中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对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这种文化自信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人的精神》也让我思考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辜鸿铭提出,我们应该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五、实用性的体现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提供了关于中国文化的理论分析,还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中国文化精神。
无论是对于希望提高个人修养的读者,还是对于希望推动社会和谐的领导者,这些内容都能提供实际的帮助。
结语《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
它不仅以其深刻的主题和详实的案例吸引着读者,更以其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启迪着我们。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鸿铭的思想主要是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其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详细阐述了其主要观点。
然而对于书中毒害女性,维护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体的“三寸金莲”思想,否定女性自身的独立能力与价值,将女性置于一个“无我”地位的论述,其内在逻辑推理过程明显存在不足之处。
下面就我个人看法提出以下观点。
一丈夫纳妾等于爱妻子?
辜鸿铭说:丈夫允许纳妾所含有的对妻子的保护,是丈夫对妻子的爱。
辜氏的纳妾观令我十分费解。
丈夫纳妾怎么就成了一种保护,一种对妻子的爱了呢?让我们来整理一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
1辜氏认为,要检验一个男人是否深爱着他的妻子,并不是一生只专情于一个人,而是懂得如何合理地保护她,保护她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与践踏。
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男人同时喜欢几个甚至更多女人,那每个女人能够分到的爱便大大打了折扣,那又怎么能说这个男人是深爱这个女人的呢?既然这个男人对每个女人都不够深爱,那面对周遭的女人们,这个男人又怎么去给予她们足够并且“合理”的保护呢?
2正是中国妇女的无私,才使丈夫在纳妾时避免妻子不受到伤害?
我想,这一点不用我多说了,历朝历代宫廷中的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便足以推翻辜氏的论调。
后宫佳丽三千。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便是对宫里女人们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每天充满希望地翘首等待,在等待中渐渐磨去了棱角和耐心。
接踵而来的是失望、痛恨、绝望,是容颜难再,青丝变白发。
而那个高高在上,睥睨天下的君王此时又在哪里?面对万千粉黛的新人们,男人早已将那些旧人们遗忘在了冷风里,一刻不曾提起。
于是女人们谨记只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用尽一切手段,才能保住君王对自己的怜爱。
后宫争斗的结果向来都是残忍的。
不论谁赢,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空虚的胜利。
即使坐在了皇后,皇太后,甚至太皇太后的宝座上又如何?她们失去的是昔日的友谊,是曾经关于爱情的幻想。
试问有哪一个女人可以无私到与别人分享丈夫的爱,却没有一丝丝的妒意?嫉妒是人的本性,面对丈夫怀里别的女人,妻子们也只能强颜欢笑,忍气吞声。
表满上的无私,只是为了保住现有的位置,讨丈夫的欢心,内心却早已翻江倒海,痛苦挣扎。
原来所谓的丈夫对妻子的保护,只是保护了妻子们表面上的安然淡定,妻妾和睦啊。
二中国绅士比欧洲骑士对待女性更道德?
在辜氏看来,拥有妻妾的中国达官贵人,比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勾搭一个无依无靠的妇女,与其调情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重又把她抛
回到大街上的欧洲人相比,更少自私、更少不道德。
辜氏这样说的原因是,中国绅士为他们的妻妾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一个避风港,显然欧洲人的行为更加不负责任。
但是不知道辜氏有没有仔细考虑过造成二者行为之间的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真的如他所说是中国人更加忠诚与无私吗?我看不是。
我认为是欧洲人更加了解拥有妻子之外的女人是件不光彩,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
所以他们希望在满足了自己的私欲之后尽早将麻烦脱手,以免日后再生事端,有损自己名誉。
而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将自己的妾带回家,给妻子造成难堪与痛楚。
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妻子的痛苦之上,全然不顾妻子的感受。
这种堂而皇之地给新妾带来满足与安逸,给妻子带来伤心与挣扎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更加负责任吗?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辜氏的论调,欧洲骑士的这种行为更加有违社会伦理道德,那是不是中国人就不存在这种行为了呢?“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首诗是对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强烈控诉。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男人们除了允许纳妾之外,还可以在花花世界里鬼混,并且将这种行为合理化,制度化,形成了一整套有序的管理体系与机构,也就是古代社会的青楼。
同样是事后拍拍屁股走人,不用给予承诺,这和欧洲人的行为又有何二异?
三中国的理想女性是民族之花,文明表征。
辜氏在书中提到“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真正的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
我们不能过分苛求先哲,毕竟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更多的是被赋予“三从四德”、牺牲自我的社会价值。
但是相比较其他的老学究,辜氏在这方面其实是有所进步的。
他将中国女性的这种“无我”境界,对丈夫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看做是这个民族的文明之花与文明表征。
这和传统社会里“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红颜祸水”的论调无疑要开明得多,高远得多。
辜氏的理想女性观,是他企图向世人阐明的“中国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他揭示的中国文明价值的一部分。
我们要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用现代的女性观重新审视整理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热点话题。
虽然时下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夫妻间的家庭暴力等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一时还无法彻底根除。
但我相信只要女性同胞们懂得化过去的“无我”为现在的“有我”,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热爱生活与家庭,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二十一世纪的新女性是可以从几千年的旧思想中破茧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