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学校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学校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学校智能化工程施工方案

针对重点难点施工工艺,我公司由总工牵头,组织专业工程师就每一项难点重点作业的施工编制了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案,这样从技术上解决了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

根据本项目特点,我公司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

1、暗配管路及箱盒的施工方案

1.1.1稳埋盒、箱

a.预留盒、箱孔洞:根据设计图规定的盒、箱预留具体位置,随土建砌体电工配合施工,在约500mm 处预留出进入盒、箱的管子长度,将管子甩在盒、箱预留孔外,管口端用管帽堵好,等待最后一管一孔的进入盒、箱稳埋完毕。

顶板稳埋走线盒:

b.现浇混凝土楼板等,需要安装应预埋吊钩或螺栓,其吊挂力矩应保证承载要求和安全。

c.隔墙稳埋开关盒、插座盒。如在砖墙、泡沫混凝土墙等,剔槽时应将槽两边先弹线,

槽的宽度及深度应比管外径大,槽的深度和宽度应大于管外径的 1.5 倍以上。砖墙可用錾子沿槽内边进行剔槽,泡沫混凝土墙可用刀锯锯成槽的两边后,再剔成槽。剔槽后应先稳埋盒,再接管,管路每隔lm 左右用镀锌铁丝固定好管路,最后抹灰并平齐,

2.1.2管路暗敷设

1.2.1管路连接:

a.管路连接应使用套箍连接(包括端接头接管)。用小刷子粘上配套的塑料管胶粘剂,均匀涂抹在管的外壁上,将管子插入套箍,管口应到位。胶粘剂要求粘接后lmin 内不移动,黏性保持时间长,并具有防水性。

b.管路垂直或水平敷设时,每隔lm 间距应有一个固定点,在弯曲部位应在圆弧的两端300~500mm 处加一个固定点。管进盒、箱,一管穿一孔,先接端接头,然后用内锁母固定在盒、箱上,在管孔上用顶帽型护口堵好管口,最后用泡沫塑料块堵好盒口。

1.2.2管路敷设:

a.现浇混凝土墙内管路暗敷设:管路应敷设在两层钢筋中间,管进盒箱时应煨成灯叉弯,管路每隔1m 处用镀锌铁丝绑扎牢固,弯曲部位按要求固定,向上引管不宜过长,以能煨弯为准,向墙外引管可使用“管帽”预留管口,待拆模后取出“管帽”,再接管。

b.滑升模板敷设管路时,灯位管可先引至牛腿墙内,滑模过后支好顶板,再敷设管路至点位。

c.现浇混凝土楼板内管路暗敷设:根据建筑物内房间四周墙的厚度,弹十字线确定点位盒的位置,将端接头、内锁母固定在盒子的管孔上,使用顶帽护口堵好管口,并堵好盒口,将固定好的盒子用机螺丝或短钢筋固定在底筋上,接着敷管,管路应敷设在弓筋的下面、底筋的上面,管路每隔lm 用镀锌铁丝绑扎牢固。引向隔断墙的管子,可使用“管帽”预留管

口,拆模后取出“管帽”再接管。

d.预制薄型混凝土楼板管路暗敷设:确定好点位盒尺寸位置,先用电锤在楼板上面打孔,然后在板下面扩孔,孔大小应比盒子外口稍大一些,利用高桩盒上安装好的卡铁,将端接头、内锁母把管子固定在盒子孔处,并用高强度水泥砂浆稳固好,然后敷设管路,厚度应不小于15mm。

3.1.3、扫管穿带线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如墙、楼板应及时随着拆模时进行扫管,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管路被堵现象。对于砖混结构墙体,应在抹灰时进行扫管,有问题可及时进行修改和返工,以便土建修复墙面。经过扫管后确认管路畅通,及时穿好带线,并将管口、盒口、箱口及时堵好,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加强已配管路的成品保护,防止出现二次堵塞。

2、电缆桥架及槽道安装的施工方案

桥架及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金属桥架及槽道节与节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

安装桥架、槽道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3、缆线的敷设的施工方案

缆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缆线布放前应核对规格、型号、路由及位置与设计规定相符。

缆线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0.3 -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 -10 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缆线的弯曲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

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 -10倍。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20倍。

缆线布放,在牵引过程中,吊挂缆线的支点相隔间距不应大于1.5m。

布放缆线的牵引力,应小于缆线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在以牵引方式敷设光缆时,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缆线布放过程中为避免受力和扭曲,应制作合格的牵引端头。如采用机械牵引时,应根据缆线牵引的长度、布放环境、牵引张力等因素选用集中牵引或分散牵引等方式。

布放光缆时,光缆盘转动应与光缆布放同步,光缆牵引的速度一般为15米/分。光缆出

盘处要保持松弛的弧度,并留有缓冲的余量,又不宜过金,避免光缆出现背扣。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应符合下表规定,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应符合表规定。

注:双方都在接地的槽道或钢管中,并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4、设备间设备柜缆线连接的施工方案

当线缆进入设备间后,会沿着桥架进入机柜配线架或壁挂配线架。理线是指在设备间的进线孔至配线架的模块孔之间,将线缆理整齐。根据国标,垂直桥架内的线缆每隔1.5米应绑扎一次(防止线缆应重量产生拉力造成线缆变形),对水平桥架内并没有要求。而终端面板、机柜、配线架、配线箱按照标准必须做到两底角平行,因此布线系统的美观就主要集中在机房内的线缆部分。

4.4.1施工前的环境检查

在安装工程开始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开工,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门的高度和宽度应不妨碍设备和器材的搬运,门锁和钥匙齐全。

房屋预留地槽、暗管、孔洞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设备间铺设活动地板应专门检查,地板板块铺设严密坚固,每平方米水平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地板立柱牢固,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的接地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要求。

交接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施工电源和接地装置。

交接间、设备间的面积,环境温、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

5.4.2机架安装

机架安装完毕后,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以补漆,各种标志完整清晰。

机架的安装应牢固,应按施工图的防震要求进行加固。

安装机架面板,架前应留有1.5m空间,机架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0.8m,以便于安装和施工。

壁挂式机框底距地面宜为300~800 mm。

6.4.3配线设备机架安装

采用下走线方式时,架底位置应与电缆上线孔相对应。

各直列垂直倾斜误差不应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平方米不应大于2mm。

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交接箱或暗线箱宜暗设在墙体内。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500~1000mm。

7.4.4各类接线模块安装

模块设备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

8.4.5信息插座安装

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安装在墙体上,宜高出地面50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

信息插座底座的固定方法以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

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5、室外管道施工方案

9.5.1路由复测

路由复测主要是核定硅芯管的路由、走向及敷设位置。施工前,仔细阅读设计文件,熟悉施工图纸,依据批准的设计图纸和现场交底,进行硅芯管道及手孔位置的复测,并按施工需要在明渠设桩点。明渠桩点,对于直线管道,自手孔中心处开始,沿管线每隔100m宜设一桩;设计为弯管道时,桩应适当加密。桩点设置应牢固,顶部宜与地面平齐。桩点附近有永久建筑物时,可做定位桩点,并做好标志和记录。平面复测误差,中心线不得大于±100mm,手孔位置不得大于100mm。高程允许误差不大于±10mm。路由复测时注意硅芯管道与其它地下管线或建筑物隔开一定地距离,隔距应符合表1要求。特殊地点可根据铺设硅芯管道的要求,由施工、建设、设计单位协商确定。

表1 硅芯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或建筑物间设计最小净距

注1:采用钢管保护时,热力管、煤气管、石油管、直埋通信光电缆、电力电缆交叉跨越的净距可降为0.15m。注2:主干排水管道后铺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m。

注3: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净距不宜小于0.4m,硅芯管道应作包封处理。包封长度自排水管道两侧各延长2m。

10.5.2过线管井的施工

11.5.2.1挖掘人(手)孔坑

手孔坑平面形状为矩形,坑的侧壁与手孔外壁的外侧间距不应小于0.4m。其放坡应符合表2要求。

12.5.2.2人(手)孔井施工

人(手)孔的施工流程为:地基处理→基础浇筑(含积水罐安装)→砌墙壁(含埋件安装)→上覆(或盖板)→口圈安装。基础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或按照《通信管道人孔和手孔图集》)布设钢筋。基础施工前必须校核基础形状、方向、地基高程。手孔基础的形状、尺寸与集水罐《硅芯管施工技术规程》实施。人(手)孔内净尺寸应当符合规范要求。墙壁与基础应当结合严密、不漏水,结合部内外侧应用1:2.5水泥砂浆抹八字,墙壁与基础的内外八字应严密、贴实、不空鼓、表面光滑、无欠茬、无飞刺、无断裂等。砌筑墙壁的水泥砂浆标号应符合设计规定。砌筑墙壁时,埋件同步安装,埋件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硅芯管进入手孔的窗口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管道端边至墙壁面呈圆弧状的喇叭口;手孔内的窗口应堵抹严密,不得浮塞,外观整齐、表面平滑;管道窗口外侧应填充密实。人(手)孔上覆或盖板的钢筋型号、加工、绑扎、混凝土的标号、高程、外形尺寸应满足设计图纸要求。上覆预留孔洞的位置位于上覆板的中心,形状为Φ800mm的圆。上覆、盖板必须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方可承载或吊装、运输。上覆、盖板底面应平整、光滑、不露筋、无蜂窝等缺陷。上覆、盖板与墙壁内、外侧,应用1:2.5水泥砂浆抹八字角。口圈及井

盖按照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施工。

人(手)孔完毕后,监理需要按照设计要求对手孔基础、埋件安装、硅芯管断面规范、手孔几何尺寸、墙面及上覆、口圈安装进行隐蔽工程办理签证,不合格或未签证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13.5.3硅芯管敷设

硅芯管敷设流程如下:管道沟底处理→敷设硅芯管→硅芯管沟底排序→硅芯管绑扎→硅芯管口封堵。

硅芯管运至现场前后,应核对硅芯管盘号、盘长、颜色、规格,按配盘表进行敷设。硅芯管敷设采用人工布放法。硅芯管敷设前应当检查沟底是否平直、清除石块和尖锐物体,同时保证转弯半径满足管道的最小曲率半径。硅芯管基础的中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左右偏差不应大于±100mm,高程误差不应大于±10mm。硅芯管带气敷设,需要截断时,硅芯管两端必须用专用管塞封堵。硅芯管不宜长时间裸露在野外,因遇特殊情况,应用油布遮盖或临时掩埋,并做好标记和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暴露在野外的硅芯管损坏。同沟布设2根以上硅芯管时,每隔10m对硅芯管捆绑一次,以增加硅芯管的挺直性,确保硅芯管无扭绞、无缠绕、无环扣。镀锌钢管铺设:在随箱涵穿公路段硅芯管敷设时,先铺设镀锌钢管。钢管在施工前先将两端管口倒成喇叭口,管口处光滑、平整、无裂纹等,不留有飞刺。连接采用加套管满焊连接,焊口处做防腐处理。钢管铺设时,有缝侧面面向上方。

过退水排冰闸处的硅芯管需要预埋钢管保护,预埋镀锌钢管超过2根时,应当每隔3m 用扁钢(40mm×5mm)将预埋钢管焊接一次。硅芯管穿越钢管时,应派专人处理(一般需要2人,即进口和出口各1人),用铝瓦或用麻木放入钢管口处,防止钢管管口刮伤硅芯管,敷设绑扎完毕后,钢管两端用油麻沥青等封堵。倒虹吸管身顶部硅芯管需要做混凝土包封。混凝土包封施工前按照图示包封的尺寸组立号模板、绑扎钢筋、将硅芯管布放在模板边;然后浇筑混凝土至包封一半高程,将硅芯管放入模板内,继续浇筑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初凝后要加盖草帘,洒水养护。

硅芯管在人(手)孔的余留长度不小于400mm。硅芯管进入手孔的排列,一般是一字排开,其中靠两墙壁的为主干管道,中间的为监测管道或连接管道等。所有通信管道施工均结合土建工程土方回填进行,尽可能的减少工序交叉,减少土方基槽开挖量。

14.5.4回填施工

硅芯管道回填土应在管道沟或人(手)孔按施工顺序完成施工内容后进行,管道包封地段和人(手)孔基础等混凝土浇筑部分须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回填土的流程为:清理沟、坑内杂物及积水、淤泥→分层回填土并分层夯实。回填土前应清除沟内的遗留木料、草帘、纸袋等杂物。沟(坑)内如有积水和淤泥,必须排除后方可进行回填土。硅芯管道沟回填土,在管道顶部300mm和两侧范围内,应采用细砂或细土回填,严禁有直径大于50mm的砾石、碎砖等坚硬物。同时回填土应分层夯实,满足渠堤回填密实度要求和路面结构要求。人(手)孔坑孔壁四周的回填土内,不应有直径大于100mm的砾石、碎砖等坚硬物。回填时,沿人(手)孔壁四周同时进行,夯实满足渠堤和路面结构要求。回填土施工完毕后需要监理工程师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施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