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建筑工艺
34种建筑施工新工艺

34种建筑施工新工艺、新技术做法(必须掌握)第一部分土建工程一次结构:一、混凝土剪力墙与柱支模加固施工做法混凝土剪力墙、柱模板支设时,采用套上PVC管及塑料塞头的对拉螺栓加固模板,有效的防止了混凝土浇注、振捣过程中的跑浆、漏浆现象,并能够轻松抽出螺杆,提高了螺杆周转利用率。
同时,塞头处形成喇叭口,更加方便了螺栓孔的封堵。
二、现浇大面积平面混凝土真空吸水施工工艺工艺做法:在经过浇筑、振捣、找平后的混凝土表面铺上吸垫,启动真空设备从混凝土中吸出游离水。
优点:混凝土真空吸水是加快施工进度一种的先进工艺,在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同时,缩短了工期,加快了施工进度。
三、钢筋工程防污染做法在浇筑混凝土前,把PVC塑料管套在柱子钢筋上(管根部为混凝土浇筑标高),即可以有效地防止水泥浆外露柱钢筋,又便于混凝土施工。
四、框架梁、柱、板节点定型模板的应用方法一:梁、柱、板接头处采用组合式小钢模板与异形角模板支设,模板缝处放置海棉条。
异形角模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方法二:采取竹胶板定制定型模板。
五、厕浴间的混凝土翻边与楼层现浇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法为提高厕浴间的防水性能,对于混凝土翻边要求采取吊模方式与楼层混凝土整体浇筑。
六、楼梯板的施工缝留置施工做法施工做法:楼梯支模时,根据施工规范规定,楼梯踏步施工缝应留置在楼梯现浇楼板跨度三分之一范围内,楼梯踏步施工缝横挡模板下部,根椐钢筋间距和规格开槽,卡住钢筋不位移且垂直于底模,底板主筋下垫一根同保护层厚度一致的钢筋或塑料垫块,用于保证底板主筋的保护层厚度。
七、现浇混凝土养护技术工艺做法: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应在12小时内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采取浇水养护的混凝土,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采取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应覆盖严密,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者使用塑料布时,宜涂刷养护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古代中国建筑艺术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从建筑结构、工艺技术以及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结构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建筑体系而著称。
木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梁柱承重,斗栱悬挑。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四合院,以及寺庙、宫殿等建筑中的严密布局。
这种结构形式还赋予了中国古代建筑出色的抗震能力,为中国建筑在地震频发的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中国古代建筑工艺技术的精湛性也是其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家们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非常讲究,包括木材、砖瓦、石材等。
木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年轮的密度和纹理的美感,砖瓦的烧制需要精确的温度控制,石材的切割和雕刻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艺。
这些工艺技术的精湛应用,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细节上都体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工艺水平。
三、审美价值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追求。
建筑师们注重营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内外空间的统一与协调。
比如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假山”和“水景”,常常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妙。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彩绘、雕塑等艺术元素的运用,也为建筑赋予了更丰富的审美价值。
四、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在于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古代建筑师们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在宫殿建筑中,中国古代建筑师引入了檐制、硬山顶等新的构造形式,使得建筑更加庄严和宏伟。
这种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和演进。
五、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更在于其传承和保护。
中式建筑常用的工艺方法

中式建筑常用的工艺方法
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其独特的工艺方法和美学理念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下面将介绍中式建筑常用的几种工艺方法。
1. 木构造工艺:中式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运用木构造工艺进行建筑物的搭建和装饰。
木构造工艺包括榫卯结构、斗拱、悬山、抬梁等多种形式,其中榫卯结构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
榫卯结构是一种精确的木结构连接方式,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可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 砖雕工艺:砖雕工艺是一种在砖面上雕刻图案的工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砖雕工艺需要经过选材、磨制、构图、雕刻等多个步骤,雕刻出的图案种类繁多,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3. 泥塑工艺:泥塑工艺是一种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的雕塑工艺,可以用于建筑物的装饰和雕塑。
泥塑工艺需要经过选土、制坯、修坯、上色等多个步骤,可以制
作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雕塑作品,如佛像、动物、人物等。
4. 石雕工艺:石雕工艺是一种在石头上雕刻图案的工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石雕工艺需要经过选材、构图、雕刻等多个步骤,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雕塑作品,如石狮、石鼓等。
5. 彩绘工艺:彩绘工艺是一种在建筑物表面绘制图案的工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
彩绘工艺需要使用各种颜色的涂料和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和纹理,如龙、凤、花鸟鱼虫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山陵的建筑工艺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山陵的建筑工艺有哪些独特之处?一、宏伟壮丽的建筑气势中山陵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其建筑气势宏伟壮丽,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强。
整个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分为底层、中层和上层三部分,共有七条主轴线构成。
底层包括山坡庭院、天桥、碑路和蔚蓝湖,使整个陵墓犹如悬浮在水面上,寓示着中山先生伟大思想的卓越和永恒。
二、工艺精湛的石雕方阵中山陵的石雕方阵是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陵墓景观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
方阵由60尊精湛雕刻而成的巨型石像组成,象征着中国近现代史上的60个重要事件与人物,以及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和思想。
每尊石像都经过精心雕刻,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通过石雕方阵,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山先生的思想与精神。
三、独特的建筑材料选择中山陵的建筑材料选择也展现出其独特之处。
建筑主体采用的是混凝土和花岗岩,混凝土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耐久性,同时在外立面运用了花岗岩进行装饰,使得建筑更加耐候。
而陵墓内部的装饰材料则采用了大理石和木材,既凸显了中山陵的高贵气质,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四、精心设计的景观布局中山陵的景观布局精心设计,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和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陵墓建筑群融合了山、水、林等自然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园林景观。
底层的蔚蓝湖与碑路协调配合,使整个陵墓犹如梦幻仙境。
而山坡庭院、天桥和建筑的连续景观立体感十足,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彰显了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总结:中山陵的建筑工艺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宏伟壮丽,更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其独特的建筑材料选择和工艺精湛的石雕方阵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内涵。
同时,精心设计的景观布局营造了整体的宏伟气势和令人陶醉的视觉享受。
中山陵的建筑工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人物陵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人们在中山陵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和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
故宫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工艺

故宫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工艺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故宫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装饰工艺等方面阐述故宫建筑的独特魅力。
一、建筑材料故宫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其中主要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石和琉璃等。
在故宫的建筑中,木材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材料,而且不同的建筑部位选择了不同的木材。
例如,主要的楼房大殿都采用了名贵的楠木,而次要的建筑则使用了松木和柏木等。
除了木材,砖石也是故宫建筑中重要的材料之一。
故宫大部分建筑的墙体都是由黄色琉璃砖镶嵌而成,这种砖石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久性。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青砖,它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不仅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古朴的韵味,还提供了良好的防水效果。
二、结构设计故宫建筑的结构设计以“四合院”为主体,即由一方正厅(大殿)和四个围合的侧厅组成。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为皇帝在宫殿中行走提供了便利。
在故宫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檐口的设计是一大特色。
故宫的檐口设计错落有致,非常精美。
特别是屋檐下的斗拱和彩画,采用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雕刻和彩绘技术,图案繁复而细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故宫的柱子也是结构设计中的亮点之一。
在故宫的建筑中,采用了数不清的大柱与小柱的组合方式,给人一种轻盈而稳定的感觉。
大柱上还雕刻着精美的龙纹、云纹和花纹,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
三、装饰工艺故宫建筑的装饰工艺堪称精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琉璃和彩绘。
故宫的琉璃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瓦当、砖雕、壁画等。
这些琉璃制品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多以动物和植物为主题,寓意吉祥。
而彩绘则是故宫建筑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彩绘根据不同的建筑部位和功能,运用了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和图案样式。
例如,在宫殿的天花板上,出现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宫廷生活的图案,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灿烂。
传统工艺西安钟楼鼓楼的建筑技艺

传统工艺西安钟楼鼓楼的建筑技艺西安钟楼鼓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现了千年来传统工艺的精髓和技艺的辉煌。
这两座建筑坐落在西安的中心地带,不仅是城市的地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本文将介绍钟楼鼓楼的建筑技艺,从建筑结构、砖雕艺术以及木构技术三个方面加以讲述。
一、建筑结构钟楼鼓楼依托于坚固的基座之上,形式上非常相似,二者均为木结构建筑。
钟楼高36米,为砖木结构,外观为木楼砖墙,其中劈山、走斗、店于、造像成为了钟楼的典型特征。
鼓楼则高34米,同样采用石木结构,底层为石砖墙,上层则为木构建筑。
在建筑结构方面,钟楼鼓楼采用的工艺非常独特。
建筑师巧妙地将木构件与砖墙结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制作这些构件的木材选自上百年以上的高密度松木,经过特殊处理后,具有防腐、抗虫和阻燃等特点,使得建筑能够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二、砖雕艺术钟楼鼓楼的外墙装饰大量运用了砖雕艺术,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砖雕是利用泥塑技法在湿润的砖上进行刻画,烘干后砖雕即呈现出精致的图案和立体雕塑。
钟楼鼓楼的砖雕从构件到地面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现,以花卉、凤凰、狮子和人物等为主题,精细而生动。
这些砖雕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和精致度,也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成为了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木构技术木构技术是中国建筑工艺中的瑰宝,钟楼鼓楼的木构结构展现了传统木工艺的巧妙运用。
大量使用的榫卯结构和斗拱等技术,不仅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固性,还具备了更高的抗震能力。
钟楼鼓楼的木构技术还具有独特的装饰性。
建筑师巧妙地运用了彩绘、雕刻和嵌入等技术,使得木构件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效果和细腻的纹饰,让整个建筑更加华丽而精美。
在传统工艺西安钟楼鼓楼的建筑技艺中,木构技术、砖雕艺术和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华所在。
这些技艺不仅令钟楼鼓楼成为了一处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术造诣。
+=。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讲究对称和平衡: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建筑物中左右对称,前后对称和空间分布的平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材料和构造技术: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和构造技术上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榫卯、飞檐翘角等。
木材、石材、砖瓦、瓷器、彩绘等都被广泛应用。
3. 色彩和图案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以黄、灰、绿、红、白五种主色为基础,图案装饰则以龙、凤、麒麟、花鸟等为主题,讲究纹饰的丰富以及色彩的和谐。
4. 围合式布局:围合式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建筑物通常都是四合院、三进院、庭院等集团式布局,空间的开放与私密性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家族团结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和谐、对称、平衡、装饰的精美与内敛,具有非常独特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从其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美学价值观的体现。
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

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技术的传统建筑工艺。
青砖砌筑工艺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建筑青砖砌筑工艺的各个方面。
一、青砖的制备青砖的制备是青砖砌筑工艺的第一步。
首先选取适宜的粘土材料,经过踩泥、陈泥、制坯、干燥、烧制等多个步骤,最终得到高质量的青砖。
选泥:选择粘性适中、含沙量较少的黄泥或黑泥,去除杂质和沙石。
踩泥:将选好的泥料放入泥池中,用脚踩碎泥块,使其变得均匀细腻。
陈泥:将踩好的泥料放置在阴凉处陈化,让泥料中的水分充分挥发,使泥料变得更加柔软、可塑。
制坯:将陈化的泥料揉成小团,放入砖模中,用木锤敲实,使泥料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青砖坯。
干燥:将制作好的青砖坯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自然干燥至一定程度。
烧制:将干燥好的青砖坯放入窑炉中,以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烧制,使青砖坯达到所需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二、青砖的砌筑青砖砌筑是古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施工工艺,它具有结构合理、耐久性好、装饰性强等特点。
青砖的砌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施工:在建筑物地面上挖槽或铺设灰土垫层,作为青砖墙体的基础。
墙体构造:根据建筑物的要求和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青砖规格和排列方式进行砌筑。
一般情况下,青砖墙体由下往上逐层砌筑,每一层青砖之间用石灰、稻草等材料填充,以增加墙体整体性。
灰缝处理:在青砖墙体砌筑完成后,对墙体表面的灰缝进行处理。
一般采用勾缝的方法,用灰刀将灰浆填入青砖之间的缝隙中,使墙体表面光滑平整。
装饰处理:根据建筑物的风格和要求,对青砖墙体进行装饰处理。
如雕刻、贴面、绘画等。
三、青砖砌筑工艺的特点结构性能好:青砖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隔热隔音:青砖具有较好的隔热隔音性能,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装饰性强:青砖具有丰富的纹理和颜色,能够为建筑物增添独特的装饰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特色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都是属于中式建筑,所形成的派系 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设计 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防御及气候条件等。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主要 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十里方圆的建筑,以现代简洁中式建筑风格为主要设计元素,在规划设计中既坚持中式建 筑特色,恰到好处的引入传统特色的花窗、屋檐等装饰元素,构成丰富立面的进退关系。同时 又不完全复古,适当的融入现代元素,以现代的方式构成东方情趣空间,以简洁平和的手法组 合穿插。白与暧灰的基调清淡典雅,取自大自然的天然石材、木材与现代感十足的玻璃、钢材 进行恰到好处的混搭,大胆融入最新技术,呈现兼容并蓄的新中式建筑。
皖派特色建筑风格
皖派建筑风格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 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 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 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鹤山十里方圆
川派特色建筑风格
川派建筑风格——吊脚楼
川派建筑,及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 的建筑风格。在川派建筑里傣族竹楼 、侗族鼓楼以及川西民居吊脚楼 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南方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地面蛇虫等比较多,所以当地人在居住过程中逐渐演 化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中式特色建筑工艺
前言
中国建筑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 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北京天坛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 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 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 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 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 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 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 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 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 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 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 封闭 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 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川派建筑风格—— 侗寨鼓楼
侗寨鼓楼,仅贵州从江、广西三江两县就有220余座;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 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 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 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民间 有“建 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
➢闽派特色建筑风格 ➢川派特色建筑风格 ➢皖派特色建筑风格 ➢京派特色建筑风格 ➢苏派特色建筑风格 ➢晋派特色建筑风格 ➢其它特色建筑欣赏
闽派特色建筑风格
闽派建筑风格——土楼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 的代表。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 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 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 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 趋于鼎盛,延续至今。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 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 式结构为主。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 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 贵的实物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安的裕昌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 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川派建筑风格—— 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 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 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 楼为干栏式 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 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
闽派建筑风格——土楼
福 建 土 楼
土 楼 内 部
福
裕
建
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
楼
楼
外
景
鹤山十里方圆
十里方圆位于鹤山市大雁山风景区山麓。总规划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 规划入住人口约5万人。整个项目将会建设成一个由湖岸大宅、湖景大宅、园景大宅、庭院大 宅、院落大宅、叠院大宅、情景洋房、小高层洋房等高尚住宅群和休闲商业街、五星级度假酒 店、会所、岭南国学院、鹤山实验中学、生态体育公园等共同组成的纯生态高端山水生活之城。 项目共分四期开发,计划于2015年开发完成。首期开发建筑面积近28万平方米,首期容积率低 达0.55,绿地率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