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

合集下载

现代设计 浅谈岭南建筑

现代设计   浅谈岭南建筑

浅谈岭南建筑综述: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个关键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特点和丰富内涵,表现了岭南人民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中国建筑文化关键组成部分,而岭南“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文化、人民生活方法、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其产生根基。

岭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道,使岭南人形成开放革新、兼容并蓄、务实求变心理,其特点反应在建筑上也是多元性。

其建筑特色表现为自由、自然和符合大家活动规律平面安业排;开朗和形式多样立面和体形;尊重民俗、讲求实效、顺应自然、和园林绿化有机结合等。

鉴析:其发展历程和布局设计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书院、祠堂建筑。

因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夷夏”文化交锋形成混合体——故此时期岭南建筑现有中原文化特点,又有百越文化余韵。

关键代表作有广州陈家祠、广西蔡家大院、广东四大名园。

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西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其基础结构形式为券廊式,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常见连续拱廊组合,形式简练,线脚明朗,如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步进入新发展阶段,形成含有鲜明地方特色岭南派建筑风格。

引进了西方建筑形式、风格、样式和工程技术,也引进了新设计理念、思维。

此时期强调以功效为设计出发点,重视建筑居住功效;重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强调材料特征和建筑结构特征相适应,并经过设计使其愈加好发挥;突出建筑设计经济标准,以最低开支达成最大程度满足性;一样,它认为在具体设计上,空间考虑最关键,设计应从平面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雕塑式设计上来。

布局设计室外布局:(1)自然气候环境影响:岭南地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

每十二个月台风、洪水等灾难常常发生在岭南地域,所以岭南建筑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取青砖、石块或含有防水功效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取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预防台风侵袭。

岭南建筑赏析

岭南建筑赏析

建筑设计——岭南建筑探析岭南建筑设计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

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设计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设计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通过屏风是可以掩盖了室内室外的区别。

岭南建筑有骑楼。

南方高温多雨,骑楼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岭南建筑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房子有左门、右门,有什么事情发生,有多门出入。

房内部有屏风、天井,天井可以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可以吸纳好气流,避开恶风,冬暖夏凉,坐北向南的房子,北边不开窗,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

趟拢门,关而不闭,不会封死,有效地同外界交流。

还有天窗的过白处理,风水建筑,里面有一个过白,即在屋子里可以看到天,而现在许多建筑里面是看不到天的,前面高后面低,好的风水进不来,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健康的住宅。

三、岭南建筑工艺岭南建筑工艺注重装饰,有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艺术的宝库。

广州南越王墓前室的石板顶盖、四壁及二道石门都施以来墨两色的卷云纹图装饰。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岭南建筑饰画。

南越王宫署遗址的陶构件上依稀可见到绿、朱颜色的涂饰从广州汉墓出土的明器陶屋亭子、牌坊、华表淋漓尽致地予以装饰,使建筑物的门面陡增华贵之感。

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重要部位,也通过集中雕饰来强调其地位。

如建筑组群中的主体建筑,神龛的装饰,更是集中了装饰的精华,使之光彩夺目。

岭南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岭南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岭南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在创作当中特别强调地域特色,发展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技术与建筑空间,顺应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强调功能、技术的作用,力求功能合理与环境舒适,体现岭南地方文化与生活需求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当代响应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贯彻文化、生态、空间价值原则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延续历史文化,大力推广岭南建筑。

1.岭南建筑文化内涵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在南北和中西文化交汇的撞击之下,既保留了中原的古风遗韵,也给百越古族的禀赋注入了新的内涵。

嶺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务实性、兼容性与创新性无不表达着岭南人在这片热土之上的生活追求以及商业文化下的思维变迁,为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的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2.岭南建筑发展历程及特点岭南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与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地理环境气候、人文传统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风格也在不停的发展与变化。

从岭南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岭南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

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南宋四次人口大迁徙,南北文化在此交汇。

在宋元时期,百越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构筑形成岭南文化,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建筑强调装饰和细节,尤其是木石雕刻、装饰和彩画等民间文化。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更加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涌现出如陈家祠等一大批保存至今的岭南建筑的杰作。

直至清末民国时期,在岭南开始兴建西式建筑,比如广州石室的圣心大教堂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那时期开始出现高层建筑,坐落于广州的爱群大酒店,它在1937年建成,是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当时被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岭南古建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浓郁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和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岭南古建筑是以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和海南等省为主要分布区域,其建筑风格自成一体,形成了高度统一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征。

在岭南地区长期的自然环境下,人们不断从生活需要出发,发掘新的技术和建筑材料,因此,岭南古建筑在设计上不断更新,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

岭南古建筑以飞檐翘角、雕花雕刻、彩绘花纹等特征深受人们青睐。

其中,岭南古民居代表着岭南古建筑文化的最高境界。

岭南古民居依山傍水,规划紧凑,屋宇连街巷,洋溢着现代社会中的院落式住宅所没有的人情味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岭南古民居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以及建筑的彩绘、雕刻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岭南民居中金门、皮屋、五脊七垛屋等建筑类型,多采用彩绘花样,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严谨,犹如一幅幅有生命的画作,令人赞叹。

随着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许多传统的岭南古建筑也在不断进行着改建、修缮以及利用等活动。

传统的岭南古建筑在修缮和改建时,需要在保留传统的建筑特色和文化遗产的同时体现现代的审美需求,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同时,也需要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环保、节能、资源利用等方面,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岭南古建筑在当代的设计中逐渐体现出了其不凡的艺术价值。

在岭南古建筑的改建和利用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在保留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例如,在建筑创意中,可以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风格相融合;在建筑材料上,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的绿色环保度;在建筑功能上,还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创新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

总之,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现代的设计中,岭南古建筑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是实现岭南古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岭南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片,这里的古建筑充满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岭南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特点是风格独特、结构精巧、雕刻精美,被誉为“世界建筑之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

如今,在现代社会,岭南古建筑文化不仅在传承中得到了保护,同时也在创新设计中得到了发展,为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来谈谈岭南古建筑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一、古建筑文化传承岭南地区的古建筑包括了寺庙、庙宇、宫殿、园林等多种类型,这些建筑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方面,一方面是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另一方面是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普及。

在保护和修缮方面,岭南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对于一些著名的古建筑如岭南古建筑群、岭南古村落等,通过拨款、立法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其进行保护。

针对一些重要的古建筑,也进行了修缮工作,保证其保存完好,延续传统文化。

在传承和普及方面,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在推动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工作。

举办展览、讲座、文化节等活动,向公众传播岭南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开办相关课程、培训班,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保证古建筑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些措施,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工作得到了有力推动和保障。

二、古建筑文化创新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保护和修缮,更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是在古建筑的功能利用上进行创新设计。

由于古建筑多为文化遗产,其传统功能往往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需要对古建筑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将古建筑改造为文化展览馆、艺术工作室、民宿等,赋予古建筑新的功能和内涵。

是在古建筑的建筑设计上进行创新。

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古建筑的元素和特点进行融合,形成新的设计风格。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气息。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观赏。

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庙宇、园林、宅院等,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岭南风情。

在这些古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瑰丽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着匠心和艺术感。

从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到门窗的木雕图案,都展现出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的景观,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屋内的庭院、假山、水池等元素与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岭南古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

【内容结束】。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岭南古建筑也面临着流失和破坏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

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

口 色 的 体 l 自 尝 簏 氘
是 国
有地域 斟生 又 呈异 乡 风 彩 ;讲 删
突 出
向 大 型 组 群 ,建 筑 装 饰 达 到 高 超 的 水 平 其 中 的 代 表 作 要 数 陈 家 祠 陈 家 祠 ( 3) 于 圉 位
电理 位 置 上
岭 南 — 2 } 自为 北 纬
t t n a d v ] e t口 e L w t e a ] n a u A r o 洲 l t hh … m n h ga l ti pp r hs a e
o r l mh t c t a d m n l w l la i t  ̄ n ct yf e … di h i I d t n u m n = tx io M c1 a ' i
继 承其 设计 理
* 丰 富 的 文 化 内 涵 十 值 在 大 量 高 嘶 建 筑 物 ' 来 , 许 新 的 建 筑 思 趣 和 理 论 由 外 国 八 甬现 的 夸 天 , 我 们 对 于 岭 南 传 统 建 筑 l , 要 分 b 地 继 承 , 重 在 于 借 鉴和 启 发 化 忡 评 忿 十 . 使 峰 化 肿 兢 的 柏 髓 在 耕 琏 筑 中 碍 以 髓 自主 脚 发j 和 延 鳞 。
岭南建 筑历史 悠丸 具 有丰富的文 化内 j 辩 呖 上 氍 可 ±瑚 古茎 先
台 了进 矗 形 成 7
秦 时 期 , 汉 晋 南 朝 、隋 唐 南 束 元 、明 秦 魏
峙南 建疵既智包 茼盱仰 孺
— 显 适 应 岭 踺
关 国 海 禁 时 广 州 是 唯 — 通 商 口 而 五 口通 高 之 峙 南 地 区
6 a d1 udci ay aa i t I 一 …
f L n n n a i u f u i g o t d n i  ̄i l n T o i g a mh t m o s n n s y a d n mt l  ̄t c u . o ] … 1 m n d lp 1 ,  ̄ o f  ̄一 l n o l td i ̄ l 。 舯 ∞ fl aRo  ̄ L

岭南建筑文化的更新迭代,你看懂了多少?

岭南建筑文化的更新迭代,你看懂了多少?

岭南建筑文化的更新迭代,你看懂了多少?在城市人回归田园成为社会流行的今天,我们似乎比以往,更期待在生活中看到有温度的楼宇和屋檐。

博览中国建筑文化的各种姿态,岭南派,一定是无法忽视的一种。

▼笔者今天特意收集了一些岭南派建筑演变至今的特征,跟各位看官们一起分享一场关于“岭南派”的进化史。

提到岭南建筑,大多数人会想起颇有特色的屋顶。

实际上,岭南建筑最明显的建筑特征,最初的确是功能为主:1、硬山顶与镬耳岭南建筑文化中有句话叫“无镬耳,不岭南”,此镬耳说的就是下图当中比屋脊更高的山墙顶,前后缓收,线条柔美。

为什么会有坡顶和镬耳的组合?岭南地区多属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坡顶是自然而然的排水需求。

而由于岭南民居楼多为群体建筑,楼宇之间距离小,防火非常重要,所以山墙高过屋脊也是基于功能的需求。

2、清水青砖墙这样的墙体做法从古代一直沿用至建国后。

由于采用特殊的砌法,墙体剖面呈3层,传统称单隅墙、双隅墙、三隅墙,其中后两者为承重墙,而中间留出空隙的原因,能够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

随时代变换,越来越多的岭南建筑元素从最开始的功能需求,变为了建筑装饰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建筑风格的辨识标志。

岭南民间灿烂的典故和艺术工艺,也逐步地在岭南建筑上体现。

1、蚝壳墙,极具地方特色又充满民间智慧。

2、木雕3、砖雕4、石雕5、灰塑6、陶塑演变至今,或许大家已经发现,岭南派本身就是一种很包容的建筑风格。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它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方建筑文化、与时代共同进步;既有地区统一的风格,在沿海和内陆又分别呈现不同的地方特色,从来不限定于单一的建筑形态。

然而,多变之中,建筑外形下的岭南精神内核,却一直传承延续着。

1、群体布局,组合空间。

2、清新明快,千姿百态。

3、追求意境,力臻神似。

4、宁变勿仿,宁今勿古。

▼聊到这里,有一个地方必须要提一提。

号称“来佛山必去”的岭南天地,无疑是岭南精神的代表之一。

作为地标性的文旅目的地,它不单单是将岭南古建筑群以现代手法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岭南建筑的发展【摘要】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建筑中独树一帜,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岭南建筑是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在大量高新建筑物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国引入的今天,我们对于岭南传统建筑文化,要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继承其设计理念的神髓,使我们岭南文化传统的精髓在新建筑中得以不断的发扬和延续。

【关键词】岭南建筑岭南派祠堂建筑现代主义岭南建筑是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的现代建筑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它反对以单纯的形式审美主导建筑设计,而加入了技术(建筑物理)和本地文化传统的因素,并造就了一批建筑大师,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代表作。

一、岭南建筑概述岭南建筑不是建在岭南的建筑,岭南建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岭南建筑气候的建筑;二是建筑文化反映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关于岭南派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和风格,我们引用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评论来概述。

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

在地理位置上说,岭南一般泛指为北纬25度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广东的韶关以南、福建的厦门、泉州以西,广西的南宁、桂林以东的南国大地。

这个地区的气候比较独特,由于处于沿海亚热地带,有海水做温度调节,常年气候比较温和,不过也因此空气潮湿、多雨,雨季时间长。

植物生长茂盛,花卉四季常开,环境清新秀丽;这里物产丰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方面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风格。

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在某种程度上,岭南建筑也反映出岭南文化的某些特点。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

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

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二、岭南建筑的发展阶段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

在该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其中的代表作要数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

陈家祠坐北向南,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为厅堂,两边以偏间、廊庑围合;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间以长廊相连,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进深三进。

祠堂前辟有宽阔的庭院,还有东院和后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头门、聚贤堂和后堂。

头门面宽五间27.56米、进深三间14.91米。

17架梁用四柱、梁架、驼峰、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纹饰。

头门大门上悬“陈氏书院”横匾,两边有石砌垫台,门前两侧立一对直径1.4米、连座高2.25米的石鼓,两扇大门上彩绘河神。

大门内设四扇双面镂雕屏风。

头门明间与次间梁架高10.09米,稍间梁架高9.69米,形成高低错落两个屋面,硬山顶封火册墙,屋面铺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鸟、人物灰塑纹饰,砌石湾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寿果、蝠鼠和狮子等。

两侧东西厅堂面宽14.05米、进深三间11.9米,其建筑规模、装饰比头门稍次。

聚贤堂原是陈姓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议事聚会的地方。

面宽五间27.84米、进深三间16.7米,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后廊,梁架、驼峰、斗拱、雀替雕刻花纹,后外金柱明间、次间装12扇镂雕屏风,稍间设花罩;堂前设月台,月台宽16.84米、深5.76米,石雕塑柱以岭南佳果为装饰,栏板嵌铁花。

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复时重新烧制的。

后进后堂及大厅三间原是安放陈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厅堂。

中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后墙承重,后金柱间各设高7米的木镂雕龛罩,后稍间设神龛,内设21级木阶放置神位、牌位。

除中轴线主体建筑外,其他厅堂、廊庑、斋室、厢房等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

中外闻名的陈家祠,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巧夺天工,富丽堂皇,无怪乎人们称它是岭南建筑的明珠,又说它是集岭南装饰工艺之大成。

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

此段时期的岭南建筑,将现代建筑与本地湿热气候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反对以单纯的形式审美主导建筑设计,而加入了建筑物理和本地文化传统的因素,使得建筑独具岭南特色。

就以我们著名的西关大屋为例,西关大屋的平面图沿一条纵深很长的中轴线布置,开间小,但是进深却很长。

临街的门廊并不大,大厅、二厅长长的向深处延伸。

在这些房屋密集地区中,大屋的设计恰恰配合了广州本地的炎热气候特点;以高外墙来阻挡太阳直射、减弱辐射高温;两边以青云巷引入自然风,改善内部的自然通风:以室内进出风口,天窗、天井和通透间隔来透光,以解决住宅过度密集所带来的采光问题;满洲窗是一种垂直推拉窗,可以上下提动,利于夏季通风。

所以,西关住宅虽然密集,但是进入到西关大屋内部,即使没有空调和风扇,屋子里也总是感觉凉爽。

又以广州常见的骑楼为例,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骑楼可以遮挡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岭南地区经常下雨,所以广州到处都可见骑楼。

下大雨的时候,人们仍旧可以走在骑楼下,逛商店。

骑楼虽然引入自外国,却恰恰适合了我们岭南地区的气候。

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

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

此时期,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而石牌中山大学校园及建筑则是中西建筑融合的典型代表作。

该校园的建筑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宫殿式风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中农学院化学馆以西方古典建筑常见的手法,其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外观立面二层,实为三层,底层作为基座处理。

立面用巨柱式,贯通二层。

屋顶用庑殿顶。

大屋顶内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理学院教学楼(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平面倒U 形,二层,黄脊绿瓦红墙,人称“红楼”。

整座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装饰图案纹样也是中国民族风格,基座为须弥座,斗拱、栏杆、彩画均为传统形式。

其中巨柱式及室内天花线脚则为西方常见手法。

物理系教学楼的艺术形象更为独特。

平面亦是倒U形,正中用单檐庑殿顶,两翼则用歇山顶,然后是歇山。

正立面主体高三层、庑殿顶,两翼高二层、歇山顶,非主体则为二层,用单檐歇山顶,主次分明、稳重大方。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广州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天鹅宾馆。

白天鹅宾馆(高33层,建筑面积10万m2)是全国第一个引进外资的五星级旅馆。

它的设计时尚、气派、典雅,明确引进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强调现代生活、功能、技术在建筑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摆脱学院派和复古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力求建筑功能的合理性和投资的经济性,同时也仍然重视由于地区气候和人民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的岭南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地方传统,体现岭南地方风格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

设计中尤其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强调了与所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室内大堂中以“故乡水”点题的庭园,再现祖国山水景色,令归来的海外游子顿生“天涯归来意,祖国正风流”之叹,也深受广州市民的欢迎,成为市民们有口皆碑的一个旅游点。

现代主义、地方特色与生活情趣的有机结合,是白天鹅宾馆创作成功的关键。

三、岭南建筑的古今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高新建筑物涌现出来,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和理论由外国引入。

当我们争相去建这些高耸入云,外表冷峻的建筑物时,请不要忘记了,我们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建筑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新观念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本国的鲜明特色,去生搬硬套外国的模式,否则就会丧失了自我的个性。

我们的岭南文化也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如何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优秀的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和结合民族特色,均有自身的优点:就其社会作用来看,它还有强大的凝聚力,反映了民间智慧,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产,我们要从保护人类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高度,去保护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复、复制旧有建筑,我们应看到岭南建筑中的文化内涵,把一些有特点的装饰适当的添加到现代建筑的细部上;同时应该思索旧建筑中的精髓和规律,挑出其合理的元素,运用到新建筑中,例如遮阳板、骑楼、天窗等,这些元素对于改善建筑物理环境的作用是持久不变的,同时给以发展和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