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报告.pdf
中山大学 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山大学2017年12月中山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强调学业与就业相结合,倡导“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校风,要求学生夯实学业基础、树立远大目标,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相结合,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去。
2017年,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广东省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及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向重点地区、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积极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断拓宽基层就业渠道,完善和落实政策保障措施。
学校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3.1%,其中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1.0%,有6.8%的本科生因准备考研或申请出国而暂不就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6.6%,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5.8%。
报告中基本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5日,其中第三方数据调研时间段为2017年11月07日到11月24日。
目录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 (4)一毕业生就业及升学总体情况 (4)(一)毕业生总数 (4)(二)毕业生就业率 (4)(三)未就业分析 (4)(四)毕业生流向分析 (5)(五)毕业生升学情况 (6)二就业流向分析 (10)三用人单位评价 (13)第二章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15)一以学业促就业,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5)二鼓励基层就业,做好定向选调生推荐工作 (15)三积极推送学生去往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15)四帮扶就业困难学生,构建保障体系 (16)五积极开拓就业新渠道,确保就业服务质量 (16)六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16)附表 (18)附表1中山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最终就业情况统计表 (18)附表2中山大学2017届毕业研究生最终就业情况统计表 (21)第一章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就业及升学总体情况(一)毕业生总数我校2017届毕业生总数为11514人,其中本科生6910人(占比60.0%),硕士研究生3666人(占比31.8%),博士研究生938人(占比8.2%)。
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5月目录前言 (1)一、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一)2013届毕业生规模 (2)(二)2013届毕业生结构 (2)(三)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6)(四)2013届毕业生就业流向 (6)二、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7)(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7)(二)就业指导服务 (10)三、毕业生就业相关分析 (11)(一)毕业生就业质量 (11)(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评价 (15)四、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17)五、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9)(一)对招生的影响 (19)(二)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19)(三)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20)前言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具有“航海家摇篮”之称的中国著名高等航海学府,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被国家批准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是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DNV三个认证规则证书的大学。
学校拥有51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专任教师1273名,其中教授329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51名,聘任二级教授40名,三级教授66名。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性任务放在首位,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同类院校的前列,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大连海事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学子及家庭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头等大事。
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全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制度化。
学校明确提出,“待生如子,爱校如家”,要成为对学生最好的大学,要办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大学,就必须坚持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努力帮助大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大连水产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下称“就业工作”)在校就业指导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心,以迎接201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创建大连海洋大学为工作目标,以巩固、完善、提高为工作指导思想,强化服务职能,树立全员为毕业生服务的工作意识,经过全体就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已顺利完成就业各项工作,现将2013 年就业工作总结如下:一、毕业生就业概况1、毕业生派遣情况:2013年我校共有毕业生264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043人(男617 人、女426人),高职专科毕业生1598人(男892人、女706人)。
毕业生中国家统招并轨生2630人(本科1032人,高职专科1598人),少数民族预科生9人(均为本科),定向生2人(均为本科)。
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114人,考研率为本科毕业生的10.93% ;出国深造继续学习6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考取专升本393人,升学率为高职专科毕业生的24.59% ;实际派遣2134人(本科929人,高职专科1205 人)。
2、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201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2347人(本科1010人,专科1337人)。
其中就业于国家机关的6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参军入伍的6人(均为本科);就业于科研设计单位的2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就业于高校的3人(均为本科);升学的507人(本科114人,高职专科393人);出国工作、学习的6人(本科5人,高职专科1人);就业于其它教学单位17人(本科14人,高职专科3人);就业于国有企业的251人(本科197人,高职专科54人);就业于其它事业单位的14人(本科12人,高职专科2人);就业于三资企业的303人(本科119人,高职专科184人);就业于其他企业的893人(本科316人,高职专科577人);就业于金融机构的7人(均为本科);志愿服务辽西北、大连北三市的4人(均为本科);进行就业代理的301人(本科187人,高职专科114人);灵活就业的14人(本科7人,高职专科7人);其他就业的13人(均为本科)2013年我校有2名定向毕业生,均解除了定向合同,重新落实了就业单位3、初次就业率情况:截至到8月31日,我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为88.87%,其中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6.84%,高职专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3.67%,具体详见附表。
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分析

分报告一㊀应届大学毕业生㊀㊀㊀㊀㊀㊀㊀就业报告㊀㊀.3第一章毕业去向结论摘要一 总体毕业去向分布1.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1.8%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3%的人自主创业㊂有7.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0.9%准备国内外读研,4.7%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3%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㊂2.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80.6%)比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1.3%㊁81.0%)略有下降;而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4.7%,比2012届(5.3%)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11届(6.1%)下降1.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230二 各类型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1.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78.6%)比2012届(79.5%)下降0.9个百分点,比2011届(79.8%)下降1.2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013届为12.2%,比2012届(10.9%)增加1.3个百分点,比2011届(10.1%)增加2.1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2.2013届 211 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66.7%,比2012届(68.8%)下降2.1个百分点,比2011届(72.1%)下降5.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6.9%),比2012届(24.4%)增加2.5个百分点,比2011届(19.9%)增加7.0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3.2013届非 211 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81.0%,比2012届(81.7%)降低0.7个百分点,与2011届(81.2%)基本持平;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9.2%)比2012届㊁2011届(均为8.2%)均增加了1.0个百分点㊂4.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为82.5%,与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3.0%㊁82.8%)均基本持平;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5.7%,比2012届(6.8%)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1届(7.4%)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三 就业地分布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江西㊁安徽),占27.2%;泛渤海湾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占23.6%;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㊁广西㊁福建㊁海南),占20.2%㊂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2%㊁23.3%和20.6%㊂四 就业城市类型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0%在直辖市就业,28%在副省级城市就业, 52%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㊂其中本科毕业生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分别为23%和18%)㊂我国大学生连续三届就业的城市330类型分布比较稳定,没有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之前的相比,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就业比例存在明显差异㊂一 总体毕业去向分布大学毕业生:本科院校㊁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㊂毕业半年后:2013届毕业生毕业第二年(即2014年)的1月㊂麦可思在此时展开调查,收集数据㊂此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对自己知识㊁能力的要求㊂毕业去向分布:麦可思将中国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状况分为九类: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国内读研;无工作,准备到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读研;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㊂同理将中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毕业状况分为六类:受雇全职工作;受雇半职工作;自主创业;毕业后读本科;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无工作,其他㊂将上述本科九类和高职高专六类毕业状况叫作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分布㊂其中,受雇全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32小时或以上㊂受雇半职工作指平均每周工作20小时到31小时㊂已就业人群:包括 受雇全职工作 ㊁ 受雇半职工作 ㊁ 自主创业 三类人群㊂图1-1-1是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㊂可以看出,在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1.8%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2.3%的人自主创业㊂有7.9%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0.9%准备国内外读研,4.7%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3%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㊂图1-1-2是201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80.6%),比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1.3%㊁81.0%)略有下降;而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4.7%,比2012届(5.3%)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11届(6.1%)下降1.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430图1-1-1㊀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2㊀201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530二 各类型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211 院校: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⓪的实施意见“中确定,国家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㊂迄今为止,全国共批准 211 院校112所㊂非 211 本科院校:中国除 211 院校以外的所有本科院校㊂图1-1-3是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78.6%),比2012届(79.5%)下降0.9个百分点,比2011届(79.8%)下降1.2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013届为12.2%,比2012届(10.9%)增加1.3个百分点,比2011届(10.1%)增加2.1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图1-1-3㊀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630图1-1-4是 211 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 211 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66.7%),比2012届(68.8%)下降2.1个百分点,比2011届(72.1%)下降5.4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26.9%),比2012届(24.4%)增加2.5个百分点,比2011届(19.9%)增加7.0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上升趋势㊂图1-1-4㊀ 211 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5是非 211 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非 211 本科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81.0%,比2012届(81.7%)降低0.7个百分点,与2011届(81.2%)基本持平;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9.2%)比2012届㊁2011届(均为8.2%)均增加了1.0个百分点㊂图1-1-6是高职高专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730图1-1-5㊀非 211 本科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6㊀高职高专院校2011~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830变化㊂可以看出,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 受雇全职工作 的比例(82.5%),与2012届㊁2011届(分别为83.0%㊁82.8%)均基本持平; 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 的比例2013届为5.7%,比2012届(6.8%)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11届(7.4%)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三届呈下降趋势㊂三 就业地分布就业地:指大学毕业生在接受调查时的就业所在地区㊂经济区域:本研究把中国内地31个省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八个经济体区域㊂a.东北区域经济体:包括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b.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包括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c.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包括陕西㊁甘肃㊁宁夏㊁青海;d.中原区域经济体:包括河南㊁湖北㊁湖南;e.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江西㊁安徽; f.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包括广东㊁广西㊁福建㊁海南; g.西南区域经济体:包括重庆㊁四川㊁贵州㊁云南;h.西部生态经济区:包括西藏㊁新疆㊂图1-1-7和图1-1-8分别是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地的分布㊂可以看出,201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江西㊁安徽),占27.2%;泛渤海湾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山东㊁河北㊁内蒙古㊁山西)占23.6%;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包括广东㊁广西㊁福建㊁海南),占20.2%㊂2013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地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区域,所占比例依次是23.2%㊁23.3%和20.6%㊂930图1-1-7㊀2013届本科毕业生按就业地的分布∗特别说明:东北区域经济体样本较少㊂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8㊀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按就业地的分布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040四 就业城市类型城市类型: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中国内地城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㊂a.直辖市:包括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重庆㊂b.副省级城市:包括哈尔滨㊁长春㊁沈阳㊁大连㊁济南㊁青岛㊁南京㊁杭州㊁宁波㊁厦门㊁广州㊁深圳㊁武汉㊁成都㊁西安15个城市㊂部分省会城市不属于副省级城市㊂c.地级城市及以下:如绵阳㊁保定㊁苏州等,也包括省会城市如福州㊁银川等以及地级市下属的县㊁乡等㊂图1-1-9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城市类型分布㊂可以看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0%在直辖市就业,28%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2%在地级城市及以下就业㊂其中本科毕业生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直辖市就业的比例高5个百分点(分别为23%和18%)㊂图1-1-9㊀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三类就业城市分布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图1-1-10是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城市类型的分布变化㊂可以看出,大学生连续三届就业的城市类型分布比较稳定,没有数据表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和之前的相比,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就业比例存在明显差异㊂140就业蓝皮书图1-1-10㊀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的三类就业城市分布变化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1~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㊂240。
中山大学2016届毕业生

中山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目录前言.......................................................................................................................................... I II 第一章报告摘要与工作举措. (4)一、内容摘要 (4)(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去向分布特点 (4)(二)毕业生对落实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质量较好 (4)(三)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是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 (5)(四)毕业生升学留学院校主要集中于国内外名校 (5)(五)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率、推荐度均较高 (5)二、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6)(一)向重点领域输送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 (6)(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6)(三)积极促进本科毕业生升学留学, (6)(四)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展开精准帮扶 (6)(五)推动信息化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 (6)第二章毕业生结构及就业概况 (8)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就业率 (8)(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8)(二)毕业生就业率 (11)二、毕业去向 (11)(一)总体毕业去向分布 (12)(二)各学历层次毕业去向分布 (12)(三)国内升学 (13)(四)国外(境外)留学 (15)(五)自主创业情况 (18)(六)未就业情况说明 (19)三、就业分布 (19)(一)就业单位类型、就业行业分布 (19)(二)就业地域分布 (20)第三章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22)一、就业满意度 (22)二、专业对口度 (23)第四章母校满意度、推荐度 (24)第五章用人单位评价 (25)附录 (I)附件一:中山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表 (I)附件二:中山大学2016届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表 (II)图表目录前言.......................................................................................................................................... I II 第一章报告摘要与工作举措. (4)第二章毕业生结构及就业概况 (8)图12016届各学历毕业生人数 (8)表12016届本科毕业生的院系分布 (9)表22016届毕业研究生的院系分布 (10)图22016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11)图32016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 (12)表32016届不同学历毕业生毕业去向 (12)图42016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3)表42016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的主要流向 (13)图52016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院校类型分布 (14)表52016届毕业研究生国内升学的主要流向 (15)图62016届毕业研究生国内升学院校分布 (15)表62016届本科毕业生国外(境外)留学世界前50名院校情况 (16)表72016届毕业研究生国外(境外)留学世界前50名院校情况 (17)图72016届毕业生创业关键影响因素 (19)图82016届中山大学未就业毕业生未就业原因 (19)图9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20)图102016届各学历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20)图112016届各学历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1)第三章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22)图122016届毕业生客观就业质量满意度 (22)图132016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度 (23)第四章母校满意度、推荐度 (24)图142016届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 (24)第五章用人单位评价 (25)图15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满意度 (25)图16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管理职位提升的理由(多选) (26)图17主要行业用人单位对本校应届毕业生的整体表现评价 (26)附录 (I)前言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及《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12号)要求,我校编制和发布《中山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doc

院系内审核
上交书面申请并在管理系统中
更改
上报就业指导中心审核
一月内将相关材料报送省就
业指导中心审批
发出报到证
领取毕业证3个月内提出申请,就业指导中心下载申请表填写;连同毕业证复印件上交
报到证程序及申请表
程序如下:
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结业生毕业后领取报到证申请表附后
证申请表
申请表编号: 受理时间: 年 月 日
注:申请表编号由就业指导中心统一编写。
毕业生姓名 学生类别 学 号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申请人 联系电话
邮寄地址
申请原 因
本人如实填写上述内容,如有隐瞒、虚假的信息,本人愿意承担因隐瞒、虚假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
签名: 日期:
院系主管领导意 见
签名(盖章): 日期:
就 业 指 导 中 心 意 见
签名: 日期:。
中山大学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加密)

活动。2012 年 12 月,我校针对 2013 届毕业生在多个校区举办了四场大型供需 见面会,并在大型供需见面会中设立地方政府招聘专区,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 还在各个校区举办多场地区专场招聘会、行业专场招聘会。
建立了我校与地方政府组织、人社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为毕业生建立“就 业绿色通道”,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单位
人数 比例 毕业生
人数
表 2-1-1 2013 届本科生就业单位类型
(二)研究生就业单位类型
党政 机关 、部队
高等 院校
科研设 医疗卫 计单位 生单位
普教 系统
其他事 业单位
社会 团体
211
419
178
954
71
138
27
国有 企业
702
民营 企业
777
外资 合计
企业 204 3681
所占比率 5.73% 11.38% 4.84% 25.92% 1.93% 3.75% 0.73% 19.07% 21.11% 5.54% / 表 2-1-2 2013 届研究生就业单位类型
学校建立了招生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各专业的招生计 划进行动态调整。
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质量,为把院系重视就业,重视人才培养 落到实处,落实就业工作院系“一把手”工程,学校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满意度 作为学校年度考核各院系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定期撰写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相关数据和分析为学校在招生计 划安排、专业设置、学科调整、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3
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财教〔2009〕15 号)文件精神, 及时做好赴中西部基层就业学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发放工作。
2013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率

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率数据截止时间:2013年9月30日1.毕业去向毕业去向与就业率统计密切相关。
根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制的《就业工作手册》中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代码库的设定,我校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有派遣、考研、专升本、出国、待分、合同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接收就业)、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回省二分、国家地方项目,共计10种,其中毕业去向为回省二分和待分的毕业生数量在就业率统计时不计入就业人数。
2013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毕业去向见表1。
表 1 各学历层次毕业去向人数分布毕业去向/学历01博士生11硕士生31本科生41专科生合计01派遣361 58.41% 3,047 74.48% 1,450 33.89% 86 88.66% 4,944 02考研24 3.88% 90 2.20% 1,245 29.10% 1 1.03% 1,360 04出境8 1.29% 136 3.32% 969 22.65% 1 1.03% 1,114 06待分30 4.85% 91 2.22% 167 3.90% 6 6.19% 294 13合同就业 4 0.65% 31 0.76% 65 1.52% 0 0.00% 100 14灵活就业 1 0.16% 45 1.10% 272 6.36% 3 3.09% 321 15定向委培190 30.74% 638 15.60% 82 1.92% 0 0.00% 910 16回省二分0 0.00% 11 0.27% 26 0.61% 0 0.00% 37 17国家地方项目0 0.00% 2 0.05% 2 0.05% 0 0.00% 4 合计618 100.00% 4,091 100.00% 4,278 100.00% 97 100.00% 9,0842013届我校各毕业去向人数比例与往届相比基本持平,详细统计如表2所示:表 1 2009-2013届毕业去向人数分布对比2010届4889 1312 948 654 160 441 22 7 220 8653 2011届4911 1411 895 542 229 384 29 4 231 86362.各学历层次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博士生
68.4%
21.1%
10.5%
直接就业
出国出境读书
国内升学
自主创业
其他
2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3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3 届本科毕业生概况
概况
人数 比例
直接就业 285
65.7%
出国出境读书 71
16.4%
国内读研 65
15.0%
自主创业 5
1.2%
其他 8
1.7%
总计 434 100.0%
19.8% 13.5% 5.2% 3.2%
60% 80% 58.3%
金融业 - 行业细分
9.5% 16.7%
19.0%
银行业
54.8%
证券业
其他金融活 动 保险业
9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3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就业职能分布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金融业务类
10
5
41
18
8
111
4
2
2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
就业行业分布
0%
10%
20%
商务服务业 房地产业 金融业 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住宿和餐饮业 批发和零售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教育
1
旅游管理(2+2)
1
人力资源管理
2
市场营销
3
40%
3 7
2 2
2 3
60%
80%
3
2
4
100% 1
4
11
2
1
1
1
3
2
1
2
1
美国 英国 香港 法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荷兰 德国 丹麦
8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3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3 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概况
概况
人数 99
直接就业 97.0%
出国读书 3.0%
3
1
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住宿和餐饮业 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
1
金融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教育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就业职能分布
0%
5%
10%
市场营销类 财务会计类 审计业务类 金融业务类 酒店管理类 人力资源类 行政执法类 管理咨询类
01 01 02 03-08 09-10 11-12 13-14 15 16-17 18 19 19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介绍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管理学院成立于 1985 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学院之一,已成为 华南第一家获得 AACSB、EQUIS、AMBA 三大国际认证的商学院。 管理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 科及广东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学、财务 与投资、旅游酒店管理、管理科学等 6 个系,拥有 2 个博士后流动站、8 个博士学位点、9 个硕士学 位授予点、10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8 个本科专业和 28 个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机构。 管理学院以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高尚的道德文化修为、卓越能力素质的管理者为目标, 着力打造培养企业家的“黄埔军校”。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3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目录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介绍 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部门介绍 2013 届毕业生整体概况 2013 年本科毕业生概况 2013 届学术型硕士毕业生概况 2013 届工商管理硕士(MBA)毕业生概况 2013 届会计硕士(MPAcc)毕业生概况 2013 届资产评估硕士毕业生概况 2013 届博士毕业生概况 主要雇主名单 主要留学去向 2014 届生源信息介绍
毕业去向分布 (单位:人)
0%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双学位
会计学 会计学双学位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2+2)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双学位
20%
40%
27 34
19 4
82 15 21
16 30 29 8
60%
80%
100%
7
11
3
51
7
12
3
2
18
16 1
8
2
4
424
2 11
教育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农、林、牧、渔业
13.5% 9.4% 8.3% 6.3% 4.2% 4.2% 3.1% 2.1% 2.1% 1.0% 1.0% 1.0%
43.8%
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0% 20% 40%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事业单位 国家机关
面向雇主 推介毕业生源信息 发布校招、社招、实习招聘 安排宣讲招聘场地
举办招聘会 根据需要推荐优秀毕业生
暑期实习计划 建立实习基地 回访用人单位 行业大观园系列讲座
1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3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3 届毕业生整体概况
2013 届全日制毕业生专业概览(不含港澳台生及委培生):
系别
65.6%
广州 天津
北京 南京
上海 成都
读研学校分布
20.0%
4.6% 4.6% 7.7%
63.1%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其他学校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各专业的读研学校分布 (单位:人)
0%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会计学双学位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2+2)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双学位
平均值 ¥71,188
中位值 ¥65,000
6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2013 届毕业生就业报告
深造去向分布
深造去向 人数
在本科毕业生中的占比
国内读研
本校
外校
63.1%
36.9%
65
15.0%
出国出境读书
港澳台
外国
26.8%
73.2%
71
16.4%
读研地区分布
1.6% 4.6% 1.6% 7.8%
18.8%
我院学生综合素质高,雇主单位主动来院招聘,每年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均稳居学校前列。我 院一直是“中山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我们提供以下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服务:
面向学生 求职指导课程 职业发展规划课程 一对一职业咨询 全程跟踪求职动态 职业发展沙龙 求职系列论坛 校外职业导师 参观用人单位 职业发展跟踪调查
工商管理系
会计学系 市场学系 财务与投资系 旅游酒店管理系 管理科学系
总计
本科生专业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双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
会计学 会计双学位 市场营销 市营双学位 财务管理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2+2) 电子商务
本科生
本科 人数 38
9 45 117 25 42 15 45 35 20 43 434
职业发展与就业工作部门介绍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院成立两个负责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及校友联系的部门,配置专职人员,以 “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为目标,为学生及校友提供专业细致服务,为各地雇主输送优秀专 业人才,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学生就业-校友发展-雇主招聘”服务体系,实现“教育、管理、服务” 相融合。其中,职业发展与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本科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职业发 展与就业工作,MBA 教育中心职业发展与对外联络办公室负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发展与就 业工作。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财务管理 电子商务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双学位
会计学 会计学双学位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2+2)
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双学位
10
10
2
3
2
19
14
1
7
9
21
2
2
25
16
30
6 41
5
4
5
1
3
11
7
2
2
11
1
10
系别
工商管理系
会计学系 市场学系 财务与投资系 旅游酒店管理系 管理科学系
MBA 教育中心
总计
研究生专业
企业管理 产业组织与管理 技术经济及管理
会计学 营销学 财务与投资管理 金融学 旅游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硕士 资产评估硕士 会计硕士 研究生
硕士 人数 28
6 6 6 16 10 8 6 13 47 4 80 230
2013 届工商管理硕士(MBA)毕业生概况
年薪
入学前 入学后
最大值 ¥300,000 ¥500,000
最小值 ¥30,000 ¥40,000
3
6
2
3
2
21
工商管理双学位
会计学
34
4
8
10
5 2 3 9 212 3 21
会计学双学位
6
1
5
111
旅游管理
5
12
21
7பைடு நூலகம்
3
旅游管理(2+2)
3
111
10
人力资源管理 1
7
3
7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