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男女关系变迁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婚姻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河,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探讨其变化原因及影响,以期全面理解中国婚姻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中国的原始社会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部落氏族制度。
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群居一起的氏族成员可以进行自由婚姻,不存在固定的男女关系与群居关系。
当时的婚姻制度非常松散,没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定,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自由恋爱”模式的婚姻。
这一时期的婚姻关系主要是通过多妻制的方式来体现,一夫多妻的现象相对较为常见。
二、奴隶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婚姻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奴隶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婚姻关系逐渐固化,开始出现世袭家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逐渐由自由婚姻转变为包办婚姻。
家长代表子女进行婚姻的安排,主要考虑的是家族的利益和地位,强调门当户对,禁止通婚。
另外,婚姻制度中的妇女地位下降,女性被视为丈夫的财产,缺乏权利和地位保障。
三、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婚姻制度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特点是父母、长辈和宗族的婚姻权威逐渐加强,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一夫一妻制的特点,多妻制逐渐被禁止。
而且,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禁止了近亲结婚,规定了禁忌婚姻的范围。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行了行宫制,这种制度使得女性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物。
四、民主革命时期婚姻制度20世纪初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潮进一步加剧了婚姻制度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倡导平等婚姻,强调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
晚清以后,开始兴起民主婚姻运动,呼吁废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制度,提倡自由婚姻。
1912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实行了民法典,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和自由婚姻的原则。
明朝的社会风气与性别关系明代男女关系的变迁与社会风气的演变

明朝的社会风气与性别关系明代男女关系的变迁与社会风气的演变明代的社会风气与性别关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关系发生了一些变迁,这也影响了社会风气的演变。
本文将从家庭生活、教育与婚姻、女性地位等方面分析明代男女关系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风气的变化。
一、家庭生活在明代,家庭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单位之一,男女关系的变迁直接影响了家庭生活的模式与氛围。
早期明代,男性仍然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家庭中男人扮演着主要的家族负责人角色,女性则主要负责生育与家务劳动。
然而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女性逐渐在家庭生活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逐渐有机会参与家族事务的决策,特别是在商业家族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相对提高。
此外,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传统的女红教育对于女性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这些变化,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迁。
二、教育与婚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兴盛的时期,而教育对于性别关系的变迁有着重要影响。
在早期明代,男女受教育的机会存在明显的差距,男性更多地接受正式的教育,而女性则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女性开始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儿童男女平等教育的观念,这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深远。
女性开始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有益成员,对于一些贵族家庭来说,婚姻也逐渐成为联姻而非嫁妆交易。
三、女性地位明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演变。
早期明代,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男尊女卑的思想普遍存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与思想的进步,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改善。
明代女性开始有机会参与一些公共事务与商业活动,特别是在民间文化艺术方面,如戏曲表演、杂剧等。
同时,女性在文学创作领域也有所突破,明代女性作家如李贞、朱淑真等崭露头角。
这些都表明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了认可与提高。
然而,尽管明代的性别关系发生了一些变迁,女性地位得到了部分改善,但社会仍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与传统观念。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古代婚姻的观念在早期原始人群内部,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是杂乱的。
随着人类的进化,两性关系中出现了道德和理性的曙光。
乱伦禁忌的形成和族外婚姻的实行,标志着性的需要开始服从于“人”的需要,婚姻制度正是随着原始经济的发展、人类互助的日益广泛以及亲属关系的趋于明晰,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古代中国,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被纳入礼的范畴,婚礼是中国文化的有形部分。
《礼记》中说:礼是“始诸饮食”,“本于婚”。
“饮食”包括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方式,“婚”是人本身的生产,包括男女交往方式和婚姻的方式。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一、婚姻的概念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约略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嫁娶婚姻,其事是一。
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三是指亲家,《说文解字》释“婚’、“姻”说:“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尔雅? 释亲》说得更明确:“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上述三说虽然不尽相同,但已涉及到婚姻的基本特点。
其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
其二,表明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婚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两性的结合,反映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要求和社会文化的特点。
在儒家经典中,婚姻问题被视为家庭、社会的大事。
首先,婚礼被视为人伦之始。
《礼记?经解》云:“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
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
”其次,婚礼被视为礼的根本。
《礼记?昏义》云:“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主观条件:当事人的意愿
结婚必备条件 客观条件:婚龄要求和婚姻登记要求
(二)婚姻统计指标---婚姻的测量
1、结婚率 结婚率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 结婚事件的发生数,即全年结婚对数。 2、平均初婚年龄 是指初次结婚者的平均年龄。人口学强调女性初婚年龄。 3、离婚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离婚 事件的发生数。 4、离婚比 离婚比是指一年内结婚对数与离婚对数之比。 5、不婚率 指已达到育龄期末仍未结婚的人数占相应年龄组总人数的百分比。
2、中国现代婚姻形式
较好的外表
爱情型 人格魅力
政治功利型
功利型
经济功利型 生活依托型 传宗接代型
3、中国现代婚姻新形式
(1)周末婚姻
(2)试婚
即“5+2”的婚姻模式
(3)同性婚
(4)协议婚
(5)网络婚
3、中国现代婚姻新形式
(1)周末婚姻 又称为“5+2”的婚姻模式
3、中国现代婚姻新形式
(2)试婚---尝试婚姻。 是一种“准婚姻”状态,不承担婚姻所具备 的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古代(西周时期以来)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 1、一夫一妻制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 2、 “同姓不婚” 是缔结婚姻的前提。 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原则。
三、婚姻对人口的影响
1、早婚会导致早育、多生 2、高结婚率促进人口增长
3、离婚率上升抑制人口增长
4、非法婚姻不利于人口发展
5、网络婚 通过网络相识、相知、相爱,有的由 于空间距离的原因在婚后仍只能利用网络 来作为他们最主要的沟通方式 。
目前互联网婚姻介绍的网站大约有2500多个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众多地方国家并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婚姻与家庭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背景、男女婚姻角色、婚姻制度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一、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婚姻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不断的争雄使得婚姻成为地方国家之间联姻亲和的一种手段。
各国通过婚姻来巩固盟友关系,达到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这一时期的贵族家族普遍推崇近亲结婚,以确保家族的纯洁性和延续性。
然而,由于地方国家纷争不断,很多婚姻都是政治联姻,权衡政治利益往往大于个人感情。
二、男女婚姻角色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较高,他们有着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男性通常是家族事务中的主导者,他们拥有独立的财产和财产继承权。
在这个时期,男性的社会地位与家族地位紧密相连,尤其是贵族阶层男性。
女性则被视为家庭的依附和附庸,她们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女性的主要责任是生育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对于她们来说,个人愿望和幸福往往被抛到了次要位置。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推动下,女性的地位有所改变。
一些富有的贵族家庭,特别是那些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家庭,开始重视女性的教育和培养,赋予她们一定的社会角色。
有些女性也通过婚姻结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影响力。
同时,一些女性也表现出强烈的求学欲望和政治抱负,个别女性更成为诗人、思想家甚至政治家,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气息。
三、婚姻制度的多样性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制度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上,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女方往往没有选择的权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变迁,自由婚姻意识开始觉醒,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自由恋爱的现象。
人们开始重视婚姻中的感情因素,并提倡婚姻的平等和自由。
婚姻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了传统的包办婚姻外,类似于现代的婚姻介绍所也开始兴起。
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主动寻找自己的伴侣,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结婚。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中国当代家庭功能的变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和制度发生改变,20 世纪末期中国的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具体表现家庭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家庭生产功能有复归的趋势;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家庭的抚育功能也越来越弱。
今天我们就家庭的功能中的生育功能,性与情感功能的改变进行简略的分析和总结。
家庭是人类生育和繁衍的基本场所,生育仍然是中国现有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生育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政府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所以中国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普遍减少,生育率降低!我们来一组数据,199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065万人,与1900相比减少了328万人,到1999年,出生人口为1909万人,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154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人口的总出生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降低了4个百分点,接近4亿人。
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对家庭生育功能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家庭单纯的性行为与生育活动产生了分离,也使的性与情感功能增强。
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以婚龄人口的避孕使用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89%的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以外为93%以外,一直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避孕使用率的最高水平。
可以说,避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生育功能。
3.人们观念的变化。
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趋势相似,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自愿不育的夫妻组成丁克家庭意为“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据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9-1989年上海市区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人。
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

摘要:婚姻是人们一直都在关注的话题,其重要性小则关系家庭幸福,大则关系国家兴亡。
近代中国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婚姻观念也显现出巨大变化,新的观念冲击着人们对于婚姻的再思考,两性关系渐趋平等,婚姻自由观念不断发展,传统家长制下的包办婚姻被打破,这些对于推动男女平等、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婚姻观念;变迁“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1]。
婚姻与家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对范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建立并延存至今的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不断进步使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不断加深,国人的婚姻观念更是在近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随着新思想的传播,西方婚恋观念进入中国,国人开始吸收新观念以求糅合中西,突破封建包办婚姻,逐步走上注重两性平等、自由恋爱、以爱情为婚姻基础的道路。
一、中国传统包办婚姻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多占有绝对领导权,女性则是婚姻生活的附属品,女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家庭诞下子嗣、传宗接代。
《礼记?昏义》记载:“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
爱情在古代婚姻中多不占主要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而是牵扯到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
中国古代社会的男女双方结婚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由家长掌控,若不经过父母或媒人同意,两人自由结合的婚姻是不被认可和保护的,不合礼法,甚至被嘲笑和鄙视。
《战国策.燕策》记载:“处女无媒,老旦不嫁,舍媒而自衔,?哦?不售”[3]。
在封建时代,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大多没有权利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有自主权,尤其是女性,更是处在“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
封建制度下的门第观念深入社会各个阶层,“门当户对”多成了古代婚姻家庭的标准,像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横跨在追求爱情的青年男女之间,适婚男女只能在与其门当户对的家庭范围内选择结婚对象,选择配偶的范围大大缩小,甚至出现了“老夫配少妻”、“佳人配愚钝”的婚姻家庭,但他们大多并未对这种婚姻模式多做抨击。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

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匹配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通常是由父母和媒人安排的,男女双方在结婚前往往没有太多的接触和了解。
这种婚姻匹配方式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和家庭背景,而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爱好则往往被忽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婚姻匹配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和个性化成为了婚姻匹配的主流。
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感情需求和价值观,追求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伴侣。
同时,晚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许多人选择在事业和个人成长之后才步入婚姻。
然而,这种个性化的婚姻匹配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离婚率的上升和择偶观念的多元化等。
婚姻匹配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婚姻观念的转变使得许多人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感,而非仅仅是家庭背景和传统的婚姻角色。
随着家庭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向小型化发展,而婚姻匹配的变迁也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互相尊重。
社会开放性是指社会对于不同观点、生活方式和群体的包容和尊重。
这种开放性的视角对于婚姻匹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开放性加剧了单身人士的竞争。
在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同时,社会开放性也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婚姻机会,使得人们可以更加多样化和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而,社会开放性也可能对婚姻匹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一些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自由,从而导致婚姻风险的增加。
另一方面,社会开放性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婚姻的形式和质量,而非仅仅是组建家庭和传宗接代的手段。
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个人情感需求和家庭幸福感,同时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
婚姻匹配的变迁和社会开放性的视角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
理想PK现实
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婚后一 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且产 权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应认定为 2011年 爱情PK房子 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婚姻法修订历程对家庭中男女关系影响
家庭结构——核心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家族制小农经济向商业化、城市化、社会化转变,家庭结构日益 从生产型向生活型转化,由多代共同体“四世同堂”模式向核心小家庭模式转化的过程。因 而,以往家庭作为生产共同体的男外女内模式,及由男子占有生产资料的男主女从伦理,都 只能随着社会的转型而日渐消亡,代之以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男女平等并立、夫妇伙伴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富余,家庭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 庭更趋向核心化。由于家庭的很多功能比如生产功能、对子女的教育功能、赡养功能等等都 有由社会所取代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四二一”家庭(夫妻双方的父母、夫妻、一个独生子女) 出现。
1950年
自主PK包办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确立了婚 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 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明 确废除了包办婚姻。 从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间,中 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这个 时期男女婚姻由组织安排,家庭中 政治气氛浓厚。
政治PK爱情
1960年
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对1950 年制定的《婚姻法》作了修订,增加 1980年 了实行计划生育的规定,中国家庭开 爱情PK婚姻 始形成以独生子女为支点的三角格局。 2001年《婚姻法》规定禁止“有 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并且对于婚姻 中的弱势或无过错方、家庭暴力的受 害方,设计了更多保障性规定。
社会地位——男女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0年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 中国制定的首部法律,是进行婚姻家庭制 度改革的重大立法步骤。婚姻法的全部内 容,为一个基本原则所贯彻,就是废除包 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 婚姻家庭制度,实行婚姻自主、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权益的新民主 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至此,中国家庭中男 女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革。 在当今家庭,传统家长制的权威正在 消失,男尊女卑的观念得到根本转变。家 庭成员之间有事互相商量,共同讨论,尊 重真理,民主决策,呈现民主平等化的趋 势。在家庭经济生活方面,大多数家庭坚 持男女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 己失节也。”——程颐 这对夫妇似乎是新婚不久,从二人彼此显得陌 生的关系里,能够品出男尊女卑四个字的含义。男 的两脚朝外撇着,站立的姿势很放松,至少在他妻 子的面前他是世界的中心。女的却很拘谨,两脚并 得紧紧的,且微微向里。从两人脚的站法,可以看 出他们二人关系的尊卑。。
内院——妇女主要活动区域 内院——妇女主要活动区域 ——
老爷、太太
正房
儿 子 儿 媳
厢房
男仆
倒座房
典型四合院布局
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家庭中男女关系
经济——女性开始独立
自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展开, 商业日渐发展,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商业化、城市化, 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生活方式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随 着经济活动超出家庭而社会化,妇女不再像 传统乡村生活那样,劳动和活动基本被局限 在家庭之内,而是由于日常生活和劳作与市 场发生更多的联系,因而走出了家庭,走到 了社会上就业,如作工、艺人,乃至娼妓, 虽具体职业有所不同,但性质与男子一样, 都是通过市场交换,出卖劳动力换得劳动报 酬为衣食之资,从这点来说,与男子已没有 什么区别,因而开始出现男女并立的观念。
家庭结构——女性走向社会
城市生活使妇女的家务劳动量也大为减少, 生活的市场化及谋生的市场化使她们了解和交换 市场信息的社会交往需求增多,因而需要更多的 公共消闲生活和空间。城市里出现了大量茶馆、 酒楼、戏馆、书场、妓馆、烟馆等公共消闲娱乐 行业,且日渐兴旺,在如上海这样的大通商城市, 这类消闲场所成百上千,起初仍然像传统市镇的 类似场所那样,只是男人所独占的地方,但是后 来也渐有妇女涉足。 这个时期家庭中妇女的生存不再依附于土地, 以及拥有土地所有权的男人,而是依靠市场。她 们的活动范围因而也不再囿于家庭之内,而扩大 到了社会、街市。这种家庭与土地的分离,使妇 女传统主内、守内角色,开始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民国首次集团结婚典礼 集团婚礼的兴起得到了社会的 广泛支持,因为它真正打破了传统 封建婚姻的礼俗束缚,以简洁和隆 重的气氛体现了新时代的气息。尤 其是在婚礼仪式中,男女平等的姿 态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婚礼中新妇 受到歧视的境况。同时,这种必须 男女双方申请参加的集团婚姻,男 女均可以通过拒绝登记的手段来抵 制非自己意愿的婚姻,这在一定程 度上给予了男女自主选择婚姻的自 由。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 为君乘机杼。” ——《织妇词》唐代田园诗人孟郊
包办婚姻下夫妻关系
社会地位——“男尊女卑”
“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 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 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 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其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 色彩。 宋代提倡理学以后,“女靠男养”进而发展 成了“女以夫为天”观念,“男主女从”发展成 了“夫为妻纲”、“三从四德”观念,守内观念 发展成了“谨守闺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的妇女贞节戒条。这些观念的实质,就是把妇女 作为男性(丈夫和儿子)的附属物,作为男性家庭 财产的一部分,而历代特别是宋以后历朝统治者 以这些观念为正统观念,以此主导社会,并将其 视之为保证社会安定的根本。
中国家庭中男女关系变迁
经济形态变迁下中国家庭的男女关系
分工明确 ,女内男外 小农经济 程朱理学、礼教 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思潮 西方妇女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 婚姻法 • 男女平等 • 男女并立 模式产生 • 女靠男养
女性开始 接触社会
小农经济时代家庭中男女关系
经济——“女靠男养”
男女分工明确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以男主外女主内两 性角色分工为基本的家庭模式,是适应于 小农经济生活的产物。男子的劳动场所在 家庭居所之外的田地,直接承担粮食的生 产,这是维持家人吃饭活命的衣食之本, 因而其劳动被赋予最重要的价值,男人被 视为养活家口的重要角色;而妇女在家里 所从事的家务劳动,只是在有了物质生活 资料基础上次一级的人的再生产,对于家 口生活来说只是起到辅助、后续的作用, 因而其价值被认为是次要的、是被养活者, 形成了“女靠男养”的观念。 男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 男性占有生产资料——土地 —— 长子与其他的兄弟享有平等的继承权, 女儿没有继承权只有获得嫁妆的权利。
25年 30年 35年 45年 50年 55年 60年 70年
B卧室 T厕所 K厨房 L客厅 五口之家围扩大到社会上,不在安于内,而是到外面活动,出现男女平等的观念。 男女自由交往也增多。由此出现男女并立的模式及其观念。 清朝后期,由于太平天国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婚姻道德和形式, 拉开了近代中国婚姻革命的序幕。一些新的婚姻政策冲破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束缚, 使 妇女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使人们改变了对传统婚姻的看法。另外,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关 于妇女的 法律,有利于妇女的解放,从而推动婚姻观念的变化。
社会主义经济时代家庭中男女关系
经济——男女独立
妇女脱离了原来的家庭生产,转向了城市大生产,经济上不再依附男性,获得独立。 工业革命把妇女从家庭中初步解放出来, 必然催生女权意识的觉醒, 引起男女社会地位与 家庭伦理观念的一系列变革。由于养家糊口创造家庭财富不再是男子的专利, 女性获得平 等的财产继承等法律权利
女仆、女眷
后罩房
家庭结构——“男外女内”
一夫多妻制和家长制
传统家庭内部长辈和晚辈、主人和仆人 有上下、尊卑之分,等级严明。其以男性代 际关系为中心,夫妇关系和伦理只是处于附 属性地位。男女有别、内外有别这些都表现 在居住形态中。正房最高最宽敞处于统治地 位,其余耳房、厢房、罩房的高度都各有差 别。 男性垄断对外交往,女性只活动于家庭内部 男性垄断对外交往, 由于男性生产活动的空间主要在外面,又 作为家长参与家族、村社及其他社会活动, 掌握着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因而家庭之外的 社会活动空间,便为男性所垄断。而妇女的 活动空间则主要在家庭之内,又由于男性继 承制下男子为了保证自己后代血缘的纯正, 防止自家妇女与其他男子交往,因而有意限 制妇女出外活动,遂形成要求妇女“安内守 内”观念。这些由男性家长制及继承制下形 成的妇女在家庭中被养、从属、守内等角色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