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赴新加坡上市综合情况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民营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现状与问题


我 国 民营 企 业 在 新加 坡 上 市 的热 潮
中资企业 在海 外 上市 始 于 2 纪 9 代初 。中资企 业在 海外 上 市几 经 曲折 ,香 港 、纽 0世 0年
约和新加坡等成为中资企业的主要海外筹资地。与之相应 ,中资企业在新加坡上市也经历 了

个发 展 的过程 。最 早在 新 加坡 止市 的几 家 中资 企 业 均 为 国有 企 业 ,19 93年 l 中远集 团 O月
资 民营企 业 股票 的交 投 活 跃 ,股 价 上 升 。但 到 了 20 02年 ,随 着 新 加 坡 海 峡 时报 指 数 下 挫 ,
中资企业 股 价也 出现 较大 的跌 幅 。
经过 一 年半 的沉 寂之 后 ,我 国 民营企业 到新 加 坡上 市 出现 新一 轮 的热潮 。20 03年 6月 5 日,鸿 国 国际控 股公 司在新 加 坡 证 券 交 易 所上 市 ,成 为继 20 年 1 中 国航 油 ( 加 坡 ) 01 2月 新 公 司上市 一 年半 后第一 家 到 新 加 坡 上 市 的 中 资 民 营企 业 。20 03年 ,在 新 加 坡 上 市 的 中资 企
亿新元。其中,金迪生物科技公司筹资 10 亿新元 ,是近两年中资民营企业 在新加坡的最 . 7
大公 开售 股计 划 。尽 管 20 04年 1 月底 发生 了中 国航 油 ( 加坡 )公 司在 原油 衍 生 产 品市 场 1 新
进行投机交易 ,最后 因蒙受 55 . 亿美元 的亏损而向高等法庭 申请破产保护的事件 ,对在新加 坡上 市 的 中资企 业 产 生 一 定 的 不 良影 响 ,但 新加 坡 证 券 交 易 所 方 面 认 为 ,中国 航 油 ( 加 新 坡)公司只是一个孤立事件 ,它不会改变新加坡证交所吸引 中资资企业到新加坡上市 的意 愿 ,投 资者 对 中资 上市 企业 的兴趣 也 未 因此 发生 大 的变 化 。20 05年 ,在 新 加 坡 新上 市 的 6 9 家企业 中,就有 2 家属 于中资企业 ,筹集资金 612 3 . 亿新元。20 年 5月 5日,中南控股 5 06 公司 ( i ot H l ns Md u o ig s h d )在新加坡上市 ,成为第 l0 0 家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 。 近几 年 ,中资企 业到 新加 坡上 市再 现热 潮 ,究其 原 因 主要是 :() 中国企业 尤其 是 中小 1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

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是指中国的企业选择在国外的股票交易所上市进行融资和扩大市场的行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境外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

在国外上市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境外上市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信任,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

境外上市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国外的股票交易所通常具有更为完善和灵活的融资机制,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相比国内的股票市场,境外上市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

第三,境外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估值水平。

国外的股票市场相对成熟,投资者对企业的估值更加客观和准确。

境外上市的企业往往会受到更高的估值和溢价,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值和财务状况,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

第四,境外上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

境外上市的企业可以借助国外的平台和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

同时,境外上市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化投资者和机构,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伙伴。

第五,境外上市可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

在国外上市需要符合国际的财务报告准则和监管要求,这要求企业在财务透明度、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改进。

境外上市可以促使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境外上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具有很多的优势和机遇。

境外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声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估值水平,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化,境外上市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内地公司新加坡上市模式初步研究

中国内地公司新加坡上市模式初步研究

中国内地公司新加坡上市模式初步研究目前,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内地公司共19家(不包括注册在香港,主营业务在中国内地的公司)。

上市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形式包括S股、买壳间接上市以及新加坡红筹模式。

S股模式 : 中新药业在新加坡上市的内地公司首推“中新药业”,这也是最早在新加坡主板发行S股的内地公司之一。

1997年,“中新药业”在新加坡发行了1亿股S股,每股发行价格0.68美元,筹集资金6800万美元。

2001年 5月,“中新药业”在内地增发A股4000万股,发行价格每股10元,筹集资金4亿元。

2001年6月在,“中新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在新加坡和国内A股同时上市的公司。

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直接上市成本较低,一般在600万-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约占上市融资额的5%左右(“中新药业”融资成本约408万美元,为集资额的6%)。

而香港创业板IPO费用一般在1500万元人民币,融资成本约占融资额的10%-15%。

美国纳斯克达上市费用一般也在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一般占到融资额的10%以上。

在中国内地的A股上市,以集资额为2亿元人民币计算,融资成本约1000万-1200万元,约占融资额的5%-6%。

买壳上市模式 :中远投资、招商亚太买“壳”上市的目的一般有三种:(1)通过买壳,控制上市公司及其资源;(2)买壳后,通过资产置换(或母公司注资)获得一级半市场利益;(3)以买壳配合二级市场炒作获利。

由于新加坡证券市场的特点,投资者以长期投资基金为主,当地居民为主的中小投资者投资倾向保守,上市炒作一般不活跃。

因此,在新加坡市场买壳的主要目的是以控制上市公司及其资源的战略投资为主。

“中远投资”、“招商亚太”等公司就以买壳方式上市。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新加坡市场的上市公司“壳”价值也较其它市场要低,一般与直接IPO 的成本差不多。

而在香港主板的“壳费”高达8000万元左右,即使是监管严厉不易炒作的创业板“壳费”也在3000万-4000万元人民币。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摘要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国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世界经济渐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垄断型企业强烈地需要尽快走出国门,积累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以期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境外证券市场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但境外上市道路并不平坦,无论是改革型国企,还是成长中的中小民企,境外上市都并非一帆风顺。

如何从众多的问题中汲取教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诸多已境外上市和准备境外上市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妥善地安排企业境外上市,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进行了概述,接着研究境外上市迅速发展的原因,然后对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原因;优势;弊端;策略AbstractIn add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accession to the WTO, domestic market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some monopoly enterprise ugly need go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ccumulate internationalized experience, in the hope of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petitiveness. The overseas security market has offered the broad stage for these panies. Although the tide of overseas listing is surging, being in the ascendant, for the medium-and-large-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and growing medium and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road is uneven. How to draw the lessons from numerous problems? Which questions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ilelisted or to be listed? How to arrange overseas IPOs properly? It is worth for us to study and think conscientiously. In foundation of the summary of the predecessor research result, first, The paper carried on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border listing of our country, then studied cause of the rapidly growth of cross-border listing, and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efects of cross-border listing ,finally gave sugges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cross-border listing for our enterprise .Key words:cross-border listing;Reason;Advantage;Defects;Countermeasure目录摘要 (2)Abstract 3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基本概况 (6)(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发展阶段 (6)(二)我国企业境外上市呈现出的特点 (7)1、企业境外上市的增势迅猛 (7)2、我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区域主要集中在和美国 (8)3、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国的500强企业 (8)二、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原因分析 (8)(一)拓展融资空间 (8)(二)改善资本结构 (8)(三)转换治理机制 (9)(四)企业适应国际化发展 (10)(五)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 (10)三、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11)(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有利性分析 (11)1、有利于引进和利用外资 (11)2、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 (11)3、有利于完善公司结构治理和现代企业制度 (12)4、有利于企业经营的国际化 (12)(二)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不利性分析 (13)1、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成本高 (13)2、境外上市企业运营费用大 (13)3、二级市场表现不佳,上市企业再融资困难较大 (14)4、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加大企业改制的难度 (14)5、境外上市对国家资本结构不利 (15)6、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公司透明度不高 (16)四、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策略建议 (17)(一)完善境外上市企业的竞选机制 (17)(二)加快国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对接 (18)1、深入研究国际资本市场 (18)2、引入国际规则,加强和完善信息沟通与信息披露 (18)(三)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19)1、健全境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19)2、强调企业自身增长能力 (20)3、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21)(四)完善政府职能建设 (21)结束语 (22)致 (22)参考文献 (23)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基本概况(一)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3年至1994年下半年1993年6月29日,首家H股——啤酒在招股上市,投资者反应强烈,认购率110倍,冻结资金约852亿港元,股价表现不凡。

新加坡上市专题介绍

新加坡上市专题介绍

新加坡上市专题介绍(总2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新加坡资本市场介绍什么样的公司适合在新加坡上市为什么要选择新加坡市场如何在新加坡上市财富指数(北京)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境外上市辅导投资顾问管理咨询)◇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都已成为中国企业的上市地1、中国境内上市的公司约1200家,流通股市值18000亿左右2、自从1993年7月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至今,中国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共170 余家(包括H/S/N/红筹股),上市地覆盖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温哥华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累计筹资700多亿美元◇相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新加坡市场规模不大,但证券化程度较高◇新加坡股票市场的基本情况◇新加坡股票市场上市的外国公司◇新加坡股市中公司的行业构成◇股份分配• 通常,如果所筹的资金不超过新币一亿元,大部份的股份可在新加坡销售•新加坡有超过800家国际基金经理参与这里的市场。

以及大量活跃的分析员,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场所,聚集了寻求扩大股东基础的企业者•有实力、多元的国际股东群,使股价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发行额机构投资者与高资产人士80%10%保留股(给予高层管理员,客户和供应商)公开发售股10%◇中国公司在新加坡市场的总体表现◇截至2004年7月底,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共50家◇2003年度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情况◇2004年度(截至7月底)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情况截止2004年7月,共有50家中国企业(不包括香港公司)在新加坡上市;2003共有14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2004年头7个月共有15家中国公司在新加坡上市,预计全年将超过25家;平均认购率超过50倍,平均发行市盈率超过10倍。

◇中国概念股票在新加坡收到追捧的外部因素中国是未来5年最具投资价值的亚洲地区◇中国IPO踊跃的内部因素新加坡的优势稳定的政局华人为主导的社会,方便沟通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与多国有自由贸易协定企业全球化的跳板对企业品牌的提升资本国际化、证券化有使民营企业家的利益最大化新交所的优势行业向心力中小企业受欢迎中国板块的规模效应◇适合在新加坡市场上市的企业◇企业在选择上市地时,还需对以下要点进行考虑1. 募集发展资金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 再融资的难度和成本4. 原始股东股份流通性5. 协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6. 协助企业改善管理7. 公司的价值和业绩相符8. 上市成本和时间9. 中小型企业规模◇企业上市有利有弊,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上市◇上市适合注重经营公司价值的企业企业即要赚钱,也要值钱◇上市适合需要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的企业1997年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96年美国500家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上10亿美金的公司的合并,使其在排行榜的位置显著上升,沃特迪斯尼接管大都会ABC公司后由103名排到55名,美国大通银行和美国化学银行合并后排名由77位上升到25位;03年惠普与康柏合并,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相对来说,新加坡交易所较符合目前的中小规模的企业◇我国证监会规定的上市条件A股包括:深圳主板、上海主板、深圳中小企业板◇新加坡与香港、美国上市要求的比较◇新加坡还为不同背景的公司提供更灵活的上市标准◇除上述硬性指标外,拟上市公司还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上市的其他规则后续融资 业务和会计政策◇资金筹集成本较低总体而言,新加坡上市的综合费用相当于香港的80%• 配股或增发 • 时间短: 2-4周 • 费用低: %• 无时间限制: 上市6个月内亦可融资• 可以自由选择注册地点及业务地 • 不需要在新加坡有业务运营 • 公司可在三种会计标准(新加坡 公认会计准则、国际公认会计准 则和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中 自主选择• 可以自由选择交易及财务报告货 币• 企业上市可以发售新股也可出售 原有股票• 锁股期过后控股股东或大股东的 股份可以自由流通◇实际上市费用的支付和影响费用的要素部分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融资成本影响上市总费用的几个关键要素:• 融资额的大小• 中介机构水平的高低(高质量的团队一般收费较高,但上市成功率非常高)• 重组和审计的难度(公司结构越复杂,难度越大,相应投入的工作量也越大)• 上市周期的长短(中介机构大部分按时间收费,所以拖期将导致费用增加)上市费用的付款阶段:与各中介机构签订合同付款25%,向新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后付40%,股票上市后付尾款◇新加坡市场的其他优势政府支持新加坡政府金融管理局和中国证监会签署协议,双方一致同意大力推动中国企业赴新上市。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趋势及风险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趋势及风险分析

据统计,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497家,截至2005年底,总市值约4805.96亿美元。

而同期沪深市场A股公司数量为1358家,总市值4180.856亿美元,其中可流通市值约1243.41亿美元。

以可流通市值比较,海外上市规模已是内地市场的3.87倍。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呈现出以下特点:上市数量同比有所减少,但筹资规模大幅扩大。

在国内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特别是2005年暂停新股发行之际,内地企业赴海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步伐明显加快。

据统计,2005年共有69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比2004年的84家下降18%;但筹资额达到210亿美元,同比增幅超过80%,是沪深两市2003年和2004年首发募资总额800多亿元人民币的约2倍。

自1993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筹资总额为550多亿美元,而2005年就占了13年来筹资总额的1/3以上。

海外上市地依然相对集中。

传统的海外上市地香港联交所、新加坡交易所、美国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仍是2005年中国企业上市的主要选择地,但在3地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同比都有所下降。

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4家增加到9家。

香港证交所仍然是吸纳内地企业上市最多的交易所,2005年筹资额超过1490亿港元,占香港市场当年新股筹资总额的90%以上。

由于建设银行、神华能源和交通银行这样的大盘股上市,香港主板市场的筹资量大幅超过了2004年水平。

市公司行业分布更加多元化。

2005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行业分布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纺织、食品、百货、制药、航运、金属等传统行业,金融等服务行业,还包括通信、电子、网络、传媒以及体育用品等新兴产业。

传统行业所占比重最大,主要集中在香港市场。

新加坡吸引了较多传统产业类的中小企业,伦敦吸引了较多金融服务类企业和民营企业,纳斯达克仍以网络、电信等科技股类企业居多。

国有企业市场影响大,民营企业市场表现更看好。

中国建设银行、神华能源、东风汽车等国有企业的上市助推香港股市创下了新股上市筹资额的纪录。

中小企业新加坡上市之路

中小企业新加坡上市之路

递交上市瑚 串请 5 回咎新交所问题
新!所批文 盘 金融局 注册
路j 寅 上市
● ◆
圈2 新加 坡 上 市 申请 审 批 程序 和 时 间表
挂牌 。
可 以达 到 盈 利 要 求。 公 司 在 SE DA S Q 清 或 以 股 抵 债 。
12 新 加 坡 处 于 亚 洲 经 济 枢 纽 地 位 ,是 板 ( . . 创业 板 )上 市 ,没 有盈 利 要 求 , 23管理 层 国际 金 融 中心 ,有 完 善 的银 行 服 务 ,外 但 有 盈 利 有助 于 上 市 申 请 。 资 占 新 加 坡 股 市 资 金 的 4 % ,有 超 过 0 8 0位 国 际 基 金 经理 人。 0 管理 层 需基 本 稳 定 , 即近 几 年 为 公

协助财务审 计 确认上市 业团队 专 确认2@ 05 O 1 0 财务业绩 / 2 确认引资 } 一上 巾贾用5算 { …累 L … i i I ~ 准备 20/08财务 测 0720 预 审核财务预 剥
。 设鹳 目公 立 的 司 殊
过桥资金引 资 行重圣 日
开始上 市工作 法律尽责调查与写招股书 J 独立机构调 查
0家 上 市 ;香 港 一 年 对 于 一 家 想 通 过 海 外 市 场 融 资 的 效 果较 好 。一般 来说 ,美 国上市仅 是 申请 A股 约有 8 民营企业来说 , 企业首先考虑 的问题应 拟 定 招 股 书 就 要 花 费 上 千 万 元 人 民 币 ,
有 3 0家企业 申请 ,约有 40家上市 , O
维普资讯
营 销 管 理
中小企 业新 加 坡 上 市之 路
李书林 北 京格美双 佳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
市 。 当 然 , 对 具 体 公 司 而

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的发展战略研究

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的发展战略研究

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的发展战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接着对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其所面临的挑战。

然后,探讨了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发展战略和竞争优势,指出了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状况以及其发展战略,为相关企业在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中资建筑企业、新加坡、发展战略、市场现状、挑战、竞争优势、合作模式、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加快,中资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金融与商业中心,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开放的商业环境,吸引了众多中资建筑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中资建筑企业在进入新加坡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情况,并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

中国和新加坡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层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房地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通过研究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提高他们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发展战略和合作模式,从而为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成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发展战略,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以提升其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研究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合作模式,我们将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和优势,拓展市场份额,并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制定符合当地需求和规定的发展战略,促进中资建筑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长期发展和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司赴新加坡上市综合情况分析研究―――兼论新加坡资本市场开拓中国业务的战略第四章理论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与新加坡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海外上市融资方式理论:1、融资优序理论:现代“融资优序理论”认为,企业最佳的融资顺序首先是内部融资,其次是无风险或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才是采用股票融资。

从融资成本来分析,企业内部融资的成本最低,发行公司债券的成本次之,进行股权融资的成本最高。

2,异常融资优序:与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上市公司具有“异常融资优序”(abnormal pecking order)现象——外部资本优于内部资金,外部资本中股权资本优于债权资本,偏好于股权融资,也被称为公司的“圈钱饥渴症”。

我国的股权融资结构和融资顺序与西方发达国家恰恰相反,融资顺序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和内源融资,即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关于融资优序原则存在明显的冲突。

无论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还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无论是负债累累还是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都竞相选择股权融资从而形成了上市公司配股热和增发热这表现为配股和增发筹资的企业家数日益增多筹资金额也越来越大。

海外上市动机理论:1,市场分割假说:市场分割假说包括了国际市场分割和国内市场分割两个层面。

这一假说认为,分割的市场增加了投资者交易的成本,从而导致折价的出现。

国内市场分割假说认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很大程度上是由经纪人缺乏销售努力引起的,因为相对开放式基金和其它证券,销售封闭式基金的佣金较少。

封闭式基金市场缺乏活跃导致封闭式基金出现折价。

2,流动性假说流动性假说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封闭式基金折价溢价进行解释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交易过程的预期摩擦成本会反映到市场价值中,流动性较小的资产组合在价值上会低于组合资产本身。

当市场上封闭式基金的流动性超过其组合内资产的流动性时,折价会减少(溢价会增加);当市场上封闭式基金的流动性低于其组合内资产的流动性时,折价会增加(溢价会减少)。

3,投资者认知假说Merton(1987)根据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资本市场均衡模型,提出投资者认知(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假说,他认为投资者对不同证券所拥有的信息不相同,他们只会投资于自己了解的证券。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如果某家公司能够被更多的投资者认识,会减少因“鲜为人知”而造成的“影子成本”,从而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经理可以用境外上市来增加投资者的知晓程度。

Merton还提出,投资者认知的提高会降低公司资本成本。

4,投资者保护假说投资者保护假说(investor protection hypothesis)是相当新的一种理论,只是在近年才受到关注。

有些学者指出,以前研究境外上市利益关注资本成本的下降,但是,无论是市场分割论,还是投资者基础扩张论,都无法解释境外上市中存在的一些难解的现象,比如,为什么资本市场相当一体化的国家也会存在很高的上市利益(如加拿大公司到美国上市),为什么过去的十多年来境外上市数目急剧增长(根据以往的理论,由于资本市场的流动障碍降低,20世纪90年代的境外上市应该比80年代少)等等。

对这些问题,投资者保护假说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解释。

5其他假说除了以上四种假说之外,另外一些重要的假说还有:Cantale(1996)、Fuest(1998)和Moel(1999)提出的“信号效应”假说(signaling effect),他们认为股票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的问题,来自于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国家的公司,到一个严格的市场上去上市,会产生“信号效应”,证明该公司品质出众。

King&Sesd(2003)用加拿大公司的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加拿大公司通过境外上市,将自己置于美国的监管环境之下,的确导致了公司价值的增加。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国外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境外上市的确有许多潜在的财务利益。

但是,这些利益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我们看到,不同的理论假说中都隐含一些特定的前提,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些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公司适合境外上市。

综合上述假说,一般而言,符合下列条件的公司最有可能从境外上市中获益:(1)处在投资障碍很高的市场中(与国际资本市场分割)。

(2)拥有好的投资机会和成长前景,但国内融资有困难。

(3)具有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潜力,但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不够。

(4)公司治理不完善,但愿意通过境外亡市承诺加强公司治理,接受更高标准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

此外,未在本文中加以分析,但对境外上市决策有利的因素还有:公司实施国际战略,海外销售在公司收入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公司意欲收购某家外国上市公司,或是希望为其外国雇员提供投资本公司股票的便利,等等,这类企业到境外上市,可望获得某些重要的战略或营销利益。

值得强调的是,境外上市会涉及到一系列额外的成本和费用,比如:按照上市地点的会计规范转换财务报表的成本、涉外法律与咨询费用、外国上市费用、高标准披露信息的成本,管理人员定期出国视察和改进投资者关系的成本等等。

这些成本和费用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能承受或者值得付出的,尤其是那些境外上市股票在总股票数中所占比例很低的公司。

根据报道,美国在2002年推出的旨在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Sarbanes—Oxley公司治理法,将从2005年起适用于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这一法律的实施会增加外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和法律成本,这些额外增添的负担,对于一些已经不堪重负的公司无异于“最后一击”,因此,近年来开始有外国公司主动从美国股票交易所摘牌(《华尔街日报》2004年9月20日)。

以上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到香港联合交易所发行H股实现境外上市以来,中国企业向海外资本市场迸发已掀起了几轮高潮,至今已有十来年的历史,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以到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为例;截至2004年6月,中国ADR项目总数达到了56个,涉及的行业不断增多,其中有些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例如电信、石油、交通等行业),尤其是当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重心出现的新一轮境外上市热,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

我们在肯定境外上市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赞同一些学者提倡的对海外上市热要进行冷思考的看法,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需要深入研究企业为什么要到海外上市?海外上市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到海外上市?什么样的企业应该在国内上市甚至暂时不必上市?拟境外上市的公司需要在权衡成本与潜在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理论界要从笼统地谈论境外上市的利益,转向研究如何真正获得这些利益,以期对中国境外上市的宏观、微观决策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新加坡为什么要开拓中国市场:已经带来的好处在新加坡市场上,中国企业股被投资者亲切地称为…龙筹股‟。

目前,在新加坡证交所上市的中国内地股票共103只。

这些股票浓缩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成果,也给海内外投资者带来了很好的回报。

不少“龙筹股”通过新加坡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如“中远投资”已成为海峡时报指数成分股并选为英国伦敦金融时报亚太指数成分股,后又成为摩根斯坦利指数成分股。

新加坡的资产投资者非常重视中国企业。

从2001年到现在,中国企业的股票交易十分活跃,平均换手率在100%至300%,是新加坡本地股票的1倍至3倍。

正是因为新加坡投资者对中国的发展及中国企业本身的发展,有着高度的信心,不少中国企业也借助新加坡市场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中远投资在2001年市值只是1亿新元,这几年母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旗下的修船业务整合到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到目前市值已达30亿新元。

今年前4个月,中国内地企业在新加坡新上市企业数占新加坡同期新上市外国企业数的41%。

中远投资负责人认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条例完备、监管严格,操作正规,服务良好,这些为公司融资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投资者创造了机会。

新加坡在吸引中国企业在新上市呈现火爆局面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上海,香港,纽约等金融中心的挑战。

中国政府有意将上海打造成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使得中国能够更多的利用活跃的资本市场发展其日益繁荣的经济。

因此,上海对于吸引中国企业上市融资具有其他金融中心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些优势包括地理,文化,环境,政府等等,而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上海对于新加坡无疑越来越有挑战性。

香港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联交所已成为中国大陆企业向国际资本市场展示自己的窗口。

与新加坡、美国相比,香港具有地理、文化与资金方面的优势。

因为靠近中国大陆,香港与内地具有基本相同的文化传统。

香港历来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香港联交所全球排名第8,在香港的资金来自全球,很多国际机构投资者将亚洲的总部设在香港,因此,从香港筹资等于是从全世界筹资。

所以,很多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首选香港。

香港联交所为了鼓励内地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赴港上市。

相对而言,新加坡和纽约的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比较陌生,但是2004年以后,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数量猛增,(2002年为0,2003年为14家,2004年为31家)近两年新交所加大了其在国内的宣传力度,鼓励内地的中小民营企业赴新加坡上市。

新交所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泛亚州的证券市场,中国企业自然成为其招募的主要客户群。

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新加坡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因此2004年在新加坡新上市的中国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

在美国市场新上市的中国企业以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企业为主。

这是由于美国投资者对网络等高科技股票的认同度极高,而美国新上市市盈率一般高于香港和新加坡,筹资额较高。

但是,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求是三地市场中最为严格的,而且在美国上市的成本相对较高,上市后的维持费用也不菲。

第五章具体案例分析:中国公司在新加坡市场的经验教训案例一:中远集团1993年2月16日,中国远洋运输的航母型企业——中远集团正式成立。

作为刚刚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主力船队,面对急剧扩张的市场形势,对发展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长期依靠银行贷款来获取发展资金的做法,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因航运业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还会造成企业的高负债率。

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逐步形成。

资本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日益凸现。

中远作为较早融入市场经济体制运作,与国际市场较早接轨的国有企业,如何抓住改革的契机,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源,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历史给予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