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药敷脐疗法
脐疗

[药物]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硫黄 白矾各等分
[制法]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取药粉适量,开水调成膏,纱布包裹。
[用法]敷神阙穴,再覆盖塑料薄膜、纱布,胶布固定。适用于皮肾阳虚型水肿。
[出处]《河南中医》(1):39,1983
? 大小便不通
1方
[药物]葱白适量
[制法]和饭,捣成饼状。
[药物]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
[制法]共捣烂如泥状。
[用法]敷神阙穴,纱布包裹,每天早、中、晚各热熨1次,每四天换药1次。孕妇和吐血者忌用。
[出处]《新中医》《中医外治法集要》《河北中医》
2方(艾灸神阙法)
[药物]艾条1支,生姜1片
[制法]将生姜片上插数孔。
[用法] 用艾条悬起灸之。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最好与每天上午9时左右灸之。
2方
[药物]吴茱萸15克
[制法]研末,炒热。
[用法]敷肚脐。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3方
[药物]芒硝60克,大葱120克(连根带叶用,不可用水洗)
[制法]共捣烂如泥状,用纱布包好,放锅内慢火烘热。
[用法]敷于脐下将肚脐盖住,再温熨上面觉腹内气转动为度。用后鼓胀松,腹痛止,大小便通利为有效,如未见效,可继续用。用于腹胀如鼓,内有积水,大小便不通。
[出处]高树中教授经验方
? 鼓胀
1方(葱白合剂)
[药物]新鲜葱白10根,芒硝10克。
[制法]共捣成泥。
[用法]敷神阙穴,上盖塑料薄膜及纱布,用橡皮膏固定。1日1次。敷药前宜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部污垢,,以利药物吸收;天冷时宜将葱白合剂加温后再敷。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脐部疾患(脐湿、脐炎、脐疮、脐肿、脐疝、脐血)

31.补气摄血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 主治: 气虚型脐出血。 • 处方: 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各10g,胎发6g(煅存性),煅龙
骨45g。 •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撒脐部,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古代文献选录】
• 封脐散,治小儿脐疮湿肿烂。甑带灰、乱发灰、白姜灰、红帛灰四灰 同研,南星、白蔹、当归、赤小豆、五倍子为末,血竭、龙骨、赤石 脂煅,海螵蛸、百草霜、胭脂同研。上各等分为末,拌匀,再研极细, 每用一字,如湿干掺,干用清油调涂脐上。(《奇效良方》)
3.菊蒲膏(《中华脐疗大成》)
• 主治: 小儿脐疮。 • 处方: 鲜野菊花、鲜蒲公英各1握。 • 用法: 将上药共捣烂如膏状敷在患儿脐孔上。外用消毒纱布束紧固
定之。每日换药1~2次。每日换药时宜用温开水清洗脐部皮肤,方 可敷药。
4.仙人掌糊(《中华脐疗大成》)
• 主治: 脐痈初起。 • 处方: 仙人掌40g,红糖30g。 • 用法: 将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碎捣烂,加红糖调成糊状直接敷在脐
28.脱脐散(《中华脐疗大成》)
• 主治: 新生儿脱脐。 • 处方: 枯矾、白及、黄柏各等量。 •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混匀,高压消毒后贮瓶内备用。新生儿断脐
后,再敷上药粉。
29.脐尿方(《中华脐疗大成》)
• 主治: 脐尿管瘘。 • 处方: 漂白术、猪苓各3g,建泽泻、白茯苓、生黄芪各4g,桂枝
以冷开水与药末调拌匀制成稠糊状涂布于脐窝患处,纱布盖之,胶布 固定。每日换药1~3次,至愈为止。
2.黛冰散(《中华脐疗大成》)
• 主治: 小儿脐疮。 • 处方: 青黛15g,冰片2g。 • 用法: 将2药共研为末,筛后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适量调香油拌
匀搅和成糊状,涂布在脐孔上,外用纱布包扎固定之。每日换药1次。 换药前宜用温开水洗净脐部皮肤,并以消毒棉花吸干水湿,拭掉脓性 分泌物。
自制中药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病

2 1 1 3 0 0江 苏 南 京 高 淳 县 人 民 医院
治疗方法 : 采用 自制 的 中药敷 脐 , 药
1 0 0 7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4. 2 2 5 — 61 4x.2 01 3
物组成 : 苍术 、 苦参 各 1 0 g , 上药研 成极 细
为主要设备 , 通 过离心 机 的高速运 转 , 使
离 心 加 速 度 超 过 重 力 加 速 度 的 成 百 上 千
吸附澄清 一高速离 心微 滤法 : 用 吸附 澄清 一 高速离心微滤法制备菖蒲益智 口服 液, 可以更好地除去杂质 , 选择性保留有效 成分 , 其中人参皂苷 R g 1 与总多糖均较醇沉 工艺有所提高, 并且 缩短 了工艺周期, 实现
吸 附 纯 化 J 。
真空 、 相对低温 的环境 , 停 留时间短 , 损耗
极少 , 故 分子 蒸 馏技 术 特别 适 合 于 高沸 点、 低热敏性物料 , 尤其 是香 味、 有效成分
的活 性 对 温 度 极 为 敏 感 的 天 然 产 物 的 分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速离 心法 : 高速离心法是 以离心机
近年来 , 临床上多采用 乳酸微生 态制 品或
部, 使药物在 脐部迅 速 吸收 , 通过 经脉 直
达病所 , 清 除病 邪 , 调 整脏 腑功 能 。本 疗 法效果显著 , 不 良反应少 , 经济实惠 , 用 药 腹泻 在 中医学 属 于“ 泄 泻” 范畴, 中
肠黏膜保护剂治疗 , 使 用 自制中药敷脐 治
关键词
小 儿腹 泻 中 药敷 脐
效 果
末, 过筛。使 用方法 : 取药粉适量 , 用 凡士
敷脐疗法

收的通道 , 尤其是一些高分子物质 , 不同体表部位的皮肤 结 构有一定的差异 , 而使药物吸收程度也不一样。 二 、 脐 疗 渣 的 特点 敷
1搠作简 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中药敷 脐疗 法可根 据 不 同疾病 需要 ,取 一 定量 的 鲜 药
种 方法 。肚脐 为神 阙所 在 。 任脉 由此通 过 , 与督 脉 命 门对 且
3适应 证广 .
临床 实践及 医学文献记载表明,敷脐疗法对于妇科疾
应; 由于任 、 二 脉 统领 全 身 经络 之 气 血运 行 , 督 联络 五 脏 六 病 如 月经 不调 、 经 、 痛 产后 尿 潴 留等 , 儿疾病 如 疳 积 、 尿 小 遗
敬 脐 疗 藩 作 用 祝 理
可以补 内治 之 不及 。 敷脐 疗 法是 中医学 外治 法的 一种 , 它利 用各 种 治疗 手 治 疗作 用发挥 尤为 突 出, 4注意 事项 . 段 作 用于脐 部 , 通过 经络 以调 整人 体脏 腑 气血 功 能 , 而达 从 到扶 正 祛邪 、 整 阴阳 、 调 治愈 疾病 的 目的。几 千年 的 历 史与
Xl ANG CUNYI SHENG
o 张俊龙
敷脐 疗 法是将 配好 的 药物敷 于患 者 的肚脐 上 ,并盖 上 般不会对机体造成损 害, 且患者和 家属易于接 受和掌握 , 安
塑料薄膜和纱布 , 然后 用胶布固定( 古代的方法是 , 盖上树 全 可靠 。
叶或菜叶, 然后用布条捆扎)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 目的的一 ,
内服 或 注射 药物 ,有时会 因药物 的毒 副 作 用或是 对 药 物 的过敏 难 以及 时消 除而造 成 负面影 响 ,甚 至可 导致 出现
肚脐疗法

敷脐疗法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在胚胎时期,脐部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
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
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
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的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的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属人身至要之处。
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
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
《经穴名的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是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的供血和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看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
民间疗法—敷脐

民间疗法—敷脐2.敷脐疗法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
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
“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2.3.常用药物和剂型: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驱虫积:乌梅、槟榔等;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理气:陈皮、木香等;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补虚:人参、黄芪等;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泻实:大黄、巴豆等;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剂型:脐疗法临床和民间流行的药物剂型有以下5种:1.散剂: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直接填入脐内,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膏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加丹制成油膏,或将中药碾成极细末,配合香油、蜂蜡等炼制成膏,敷贴时加热烊化。
推拿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

(=0 和服用健 胃消食 片对照组 (= 0 o 果: n6 ) n 6 结 推拿合 中药敷脐治疗组在治愈 率、显效率及 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健 胃消食 片对 照组组 ( < . ) P O 5 ;结论 : 0 推拿合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 食是 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 法。 【 关键词 】 小儿厌 食症 ;推拿疗 法;中药敷脐疗法
.3 .. 8. 显 著性 意义 。说 明推拿合 中药敷脐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3 讨 论
振 、见食不贪 、见食而厌、甚者拒食为 临床特征 ,多发于 1 ~6
岁儿童 。长期厌食可导致d J 营养不 良、贫血 、佝偻病及免疫 ,L 力低下 。对d . 的生长发育 、营养状况 、智 力发育均 有不 良影 ,L s 响 。笔 者采 用推拿合 中药敷脐法 治疗 d J 厌食症 ,疗效满意 , ,L 现总结如下 。
作者 简介 :
李 晓 宁 (99) 16 .,女,医 学博士 ( ) 后 ,主任 医师 ,硕士 生导 师,主 要 从事 神经 系统疾 病 的研究 。
的临床研究表 明:风府、风池 、翳风、廉泉这 4个穴位均位于 颈项部 , 针刺诸穴有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而针刺 治呛、
吞 咽可 以直接调整 咽缩肌 的吞 咽功 能 。针刺 治疗不仅可 以引
1 . 2诊断标准 参 照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编发 的 《 中医病证 诊断疗效标准 》
蛋 白酶 的分 泌,增强食欲 以帮助消化,从而达到调整患儿机 体
阴阳平衡 、促进气血运行 、改善脏腑 功能等 目的 。推拿是 治 疗 d 厌食症 的有效方法 。通 过局 部穴位 的刺激 ,激发经络之 UD 气 ,达 到协 调阴阳的 目的 日 。补脾经 、按揉脾 胃俞 、中脘、足 三里能健脾和 胃助运 ;运 内八卦、揉板 门可调理气机,升清 降 浊 ,消食导滞;四缝 穴为经外 奇穴,其部位与三焦、命 门、肝 l d 肠有 内在联系 ,推之 可调整三焦 、理脾生津。捏脊疗法是 l, l 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经 的捏拿 ,调整 阴阳,通经活络,调和气 血 ,恢复脏腑 功能 。捏脊 、按揉足三里为小儿保健疗法 ,可振 奋全身阳气 , 推动气血运行 , 疏通 经脉 , 平衡阴阳, 。 补 肾健脾 , 从而达到调整脾 胃功能而治愈厌食的 目的。诸穴共奏调理脾 胃, 平衡阴阳,疏通 经络 ,消积导滞之功 ,使全身气血通畅 ,脾阳 得振,胃纳 大开,脾 胃纳运之功恢复正常,厌食之症而 除。脐 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 ,与督脉命门相应 ,总理人体诸 经 百脉,联系 五脏六腑 ,调节气血阴阳 。现代解剖学 、药理学亦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
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
【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
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
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
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
(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
(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
(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
(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
(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
(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
【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
(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
(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
(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中药敷脐疗法
小儿中药敷脐疗法是将药物加工后置放于患儿脐部的一种外治方法。
选方用药与内治法相同,惟给药途径改口服为脐敷,对儿科证治尤为适宜。
其操作方法如下:
1.根据不同病症,配齐药物。
将药物捣烂、切碎或研细备用,取适宜的赋形剂调制剂。
2.患儿取仰卧位,先将脐部及周围用温热水擦洗干净,再用毛巾热敷1~2分钟,使局部充血,随即将药末或药饼、药糊等填敷脐中,用胶布或绷带包扎固定。
3.用热水袋隔衣于脐部热熨半小时,以助药力内行。
4.夜敷晨取,一般以12小时为度。
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药糊。
3天为1个疗程。
厌食: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g,炒莱菔子、炒鸡内金各6g。
研成细粉用开水制成糊状,敷脐,12小时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遗尿:五倍子、五味子、菟丝子按2:1:3配制,研末装瓶备用。
用时加醋调敷脐部,次晨取下。
一般敷3~5次即可控制症状。
痢疾:吴茱萸3g,黄连、木香各6g。
研成细末,温开水调敷脐,12小时更换1次,5天为1个疗程。
口疮:细辛6g,研末,以米醋调成糊状,敷脐中,12小时更换1次,连敷4~5天。
夜啼:朱砂6g,五倍子6g,共研细末,蜜制成饼,处敷脐中,绷带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盗汗:五倍子、生龙骨各10g,朱砂6g。
先将前二药共为细末,朱砂另研后入,混匀装瓶备用。
每次3g,热醋调糊,敷于脐中,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睡时敷贴,次日起床去药,3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