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合集下载

杜甫草堂的资料和介绍

杜甫草堂的资料和介绍

杜甫草堂的资料和介绍杜甫草堂是个超有趣的地方哦!它在四川成都,是为了纪念杜甫而建的。

一、杜甫草堂的历史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他经历了很多坎坷。

他在成都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居住了大概四年。

当时这里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是个著名的景点,只是他暂时的一个安身之所啦。

他在这里写下了好多好多有名的诗篇,像春夜喜雨这些。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地方保护起来,慢慢修建,逐渐就有了现在杜甫草堂的规模。

二、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它的建筑风格很有特点,是那种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融合了古代园林的设计。

里面有好多古建筑,像茅屋故居,据说是还原了杜甫当时居住的样子,虽然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很有韵味。

还有什么大雅堂、诗史堂等等。

这些建筑的名字都很有文化内涵,大雅堂里面陈列着很多名人的书法作品和雕塑,展现了诗歌文化的传承。

诗史堂则是展示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诗歌成就,通过一幅幅图片和文字介绍,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杜甫。

三、杜甫草堂的自然风光这里的自然风光也很美。

有很多的树木花草,春天的时候,百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有桃花、梨花、杏花等等各种花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还有很多的竹子,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在这里,竹子随风摇曳,给人一种很清幽的感觉。

有池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给整个环境增添了一份灵动。

四、杜甫草堂的文化活动现在的杜甫草堂经常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比如诗歌朗诵会,会有很多的诗歌爱好者聚集在这里,朗诵杜甫的诗歌,也会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大家一起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还有一些书法展览,展示一些和杜甫诗歌相关的书法作品,让人们能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杜甫草堂真的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氛围,还能让我们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更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诗歌文化。

成都人文景观介绍(3篇)

成都人文景观介绍(3篇)

第1篇一、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

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武侯祠占地约15万平方米,由祠堂、园林、文物馆三部分组成。

1. 祠堂:祠堂内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两侧是关羽、张飞等蜀汉名将的塑像。

祠堂建筑古朴典雅,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2. 园林:园林以竹、梅、兰、菊为特色,四季花开,美不胜收。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古柏,相传诸葛亮亲手种植,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

3. 文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有关诸葛亮、蜀汉历史及三国文化的文物,是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场所。

二、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而建。

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 草堂:草堂建于公元759年,杜甫在此居住了四年,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草堂建筑古朴,环境幽静,宛如世外桃源。

2. 诗史堂:诗史堂内供奉着杜甫的塑像,两侧陈列着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作品。

诗史堂建筑宏伟,气势磅礴。

3. 池塘:池塘是杜甫草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曾在诗中描绘池塘的美景。

池塘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令人陶醉。

三、宽窄巷子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成都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它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古街组成,是成都历史文化的缩影。

1. 宽巷子:宽巷子是成都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街道两旁古色古香,店铺林立。

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成都小吃,感受浓郁的市井文化。

2. 窄巷子:窄巷子是成都最具特色的古街之一,街道两旁的房屋古色古香,店铺琳琅满目。

在这里,游客可以购买到各种手工艺品,感受成都的手工艺术。

3. 井巷子:井巷子是成都最具生活气息的街道之一,街道两旁的居民过着宁静的生活。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成都的悠闲生活氛围。

四、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金牛区,是商周时期古蜀国的遗址。

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 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金沙太阳神鸟金箔、金沙遗址玉器等,展现了古蜀国的灿烂文明。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一、杜甫草堂的简介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

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

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

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

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

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

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

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

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

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

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

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

成都杜甫草堂特色

成都杜甫草堂特色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

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少陵草堂”碑亭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杜甫草堂主要景点草堂大廨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

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现在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

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

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

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李白、杜甫像也陈列堂内。

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

堂前一片梅林,两株硕大的罗汉松,枝繁叶茂,更烘托出高堂素壁的雅洁。

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过柴门即是工部祠。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

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

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

杜甫草堂参观感受

杜甫草堂参观感受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和历史充满兴趣的人,我有幸参观了杜甫草堂,以下是我对此的感受。

一、深厚的历史底蕴
杜甫草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这里的历史底蕴深厚。

从其建立到现在的数个世纪中,它经历了多次变迁,但仍然保存着古代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在草堂内漫步,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唐代,感受到杜甫当年的生活场景和文化氛围。

二、独特的园林风光
杜甫草堂是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园林艺术的独特场所。

园内布局典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给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建筑和景观设计也充满了艺术气息,如石刻、碑林、对联等,都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杜甫文化的传承
杜甫草堂是杜甫文化的载体,这里展示了杜甫的诗歌、思想、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通过参观展览和阅读相关资料,我对杜甫的生平
和诗歌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的诗歌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四、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
杜甫草堂是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典范之一。

在保护古代建筑和文物方面,草堂管理部门做出了很多努力。

同时,这里还开展了许多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得草堂内的古建筑和文物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维护。

总的来说,参观杜甫草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还领略到了自然与园林艺术的和谐融合。

同时,我也对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杜甫草堂是一个值得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化的人去探访的地方。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摘要:一、杜甫草堂简介二、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三、杜甫草堂的建筑特点四、杜甫草堂的文化价值五、参观杜甫草堂的实用建议正文: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简介杜甫草堂,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一处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故居为基础修建的纪念性博物馆。

草堂占地约400亩,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是成都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胜地。

本文将从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价值以及参观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杜甫草堂的历史背景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被誉为“诗圣”,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草堂始建于公元759年,当时杜甫因战乱流寓成都,在城西郊外建了一座茅屋,作为自己的寓所。

在这里,杜甫度过了四年的时光,创作了大量描绘战乱时期百姓疾苦的诗篇。

后来,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也逐渐荒废。

到了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为了纪念杜甫,在此地重建草堂,并开始了对杜甫草堂的祭祀活动。

此后,杜甫草堂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二、杜甫草堂的建筑特点杜甫草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景区内有诸多景点,如“诗史堂”、“工部祠”、“草堂寺”、“一览亭”等。

其中,诗史堂是草堂的主体建筑,堂内陈列有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对其的评价。

工部祠则是为了纪念杜甫而修建的,祠内供奉有杜甫的塑像。

草堂寺则是杜甫当年寓居成都时的居所所在地,寺内有一株古老的荔枝树,传说是杜甫亲手所种。

一览亭则是游客俯瞰草堂全景的好去处。

三、杜甫草堂的文化价值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座古建筑群,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里保存有大量杜甫的诗作手稿和拓本,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碑刻等。

草堂内的“草堂寺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草堂还收藏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董、字画等,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四、参观杜甫草堂的实用建议1.交通:乘坐地铁4号线至草堂北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杜甫草堂的介绍

杜甫草堂的介绍

杜甫草堂的介绍
杜甫草堂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郊青羊区的浣花溪畔,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居住的地方。

这座草堂经历了历代兴废,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由主楼、东西厢房和后花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

主楼采用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共有四进院落。

草堂内的陈设布置既有唐代的特色,也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后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西部花园是杜甫草堂的核心区域,以“卧云亭”、“二梅堂”、“观鱼亭”等为代表,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那份唐诗人的居住之雅趣。

每年春季,草堂内的海棠花争艳斗妍,成为游客拍照的热门景点之一。

对于文艺爱好者和旅游者来说,杜甫草堂无疑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座值得一游的历史名胜。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杜甫草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园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与自然融合:杜甫草堂园林以天然山水为主要元素,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将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构成了自然、恬静、恬淡的人文景观。

2. 景致多样:杜甫草堂园林内的园林景致多样,景点丰富。

藏花亭、竹林、小溪、水池等园林元素相互交错,相互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形成了以“游、荐、读、思”为主要特点的园林景观。

3. 文化氛围浓厚:杜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在园林内有众多关于他的诗文和事迹的碑碣、题跋,充分表现了园林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

4. 园林设计考究:杜甫草堂园林规划考究,建筑比例和布局合理。

释园、藏花、棂星与戏台等建筑都安排得非常精致,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和才情。

5. 以简约为美:杜甫草堂园林的建筑都以简约为美,建筑风格清新朴实,从而体现出唐代文人雅士的传统审美观念和建筑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草堂的建筑布局、山水以及植物配置的特色之处,通过园林造景营造诗意的境界。

一、杜甫草堂的简介
杜甫草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240余首,经过1200多年的演变,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现已发展成为占地300余亩的集纪念性祠宇,民居,园林为一体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二、杜甫草堂园林特色
中国园林往往注重展示某种内涵。

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

杜甫草堂的园林艺术,以其特殊的建筑布局,植物配置和匾联题咏所形成的诗情境界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既有杜甫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园林造景所形成的魅力,两者合而为一、相辅相成,极具特色。

(一)建筑布局――移步换景,以小见大
杜甫草堂园林建筑有机地结合了民居与祠宇的特点,既体现出纪
念性园林的庄重肃穆,又不失诗圣故居的清幽淡雅。

结构上风格各异,以小巧雅致见长,移步换景;色彩上青砖素瓦,粉墙丹柱;建筑风格上接近民居,穿斗木构,质朴自然;空间处理上采用对比的手法,时而开阔明朗,时而曲折幽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多角度借景,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草堂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变,有厅,堂,台,亭,楼,槛,轩,祠,廊等。

草堂主体建筑在空间上形成“照壁――正门――大廨与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的格局,既打破了固有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纪念性祠堂的单调刻板,同时增加了景深的层次。

照壁作为序景,在草堂建筑群与郊野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增加了景观的纵深感和含蓄感。

正门设计简洁素雅,大廨建筑均衡稳重,以左右月洞门与东,西两侧的回廊连接,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

穿过大廨到达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主厅诗史堂,诗史堂打破了“序景――起景――高潮――结景”这种传统园林布局手法,并不作为整个建筑群的高潮,而是作为过渡空间,由此更好地推动高潮即工部祠的到来。

经柴门之后便最终到达整个建筑的高潮工部祠,由于高潮后移至中轴线末端,因此结景的营造也相当精妙,通过空间的呼应与视线的渗透,形成一个中心院落,三个结景点即碑亭,茅屋,水槛的总体格局。

整个布局严整,左右对称,庄严而不失稳重,体现出传统祠堂园林的特色。

碑亭,茅屋和水槛构成了草堂的三个重要的景致,与主题建筑遥相呼应。

工部祠及其东西两侧的水竹居和恰受航轩构成一对称院落,工部祠往东可观古楠掩映下拙朴厚重的少陵碑亭,向南则遥望诗圣的茅屋故居,向西则借竹影中若隐若现的水槛,巧妙地构成空间上的借景对
景,构图上的均衡,让人自然地从纪念杜甫的肃穆环境中,过渡到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中,手法自然不露痕迹。

(二)叠山、置石、理水――山水寄情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自古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

园林的选址以依山得水为贵,大多选址在水系流经之处或者靠近水系的地方,杜甫《卜居》诗曰:“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由此可知,杜甫浣花溪草堂的选址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将草堂修建在浣花溪边,顺应了我国古典园林依山即西岭雪山,傍水即浣花溪的自然风水格局,草堂园内所见之水,均全部引自浣花溪,形成西,中,东三个方向跌宕起伏,绿水绕园流动水系,刚柔相济,动静结合。

园内水景呈散点布局,各水景之间辅以细流,迂回曲折,形同自然,水光波影,相映成趣。

步人草堂正门,左右两潭碧水涟漪,森森翠竹,苍莽高楠,繁荫掩映,小桥流水,呈现出惬意的诗意空间。

茅屋故居景区四周竹篱柴扉,清溪环抱,真实地呈现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等杜甫所描绘的诗意景象。

位于草堂园内北面的唐代遗址水系,水中以石筑堤,水系由远至近,由上而下,形成了多层动态水景。

草堂园中西北角的梅园挖湖叠山,挖出的泥土叠积于工部祠西侧,形成两座土山,并按清代草堂石刻图,在土山上复建了“春风啜茗台”和“襄香亭”。

茅屋故居西侧在原有土山基础上堆砌而成的景点“西岭”,依据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以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将只可遥望的西岭,微缩于自然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如一幅真实的中国水墨写意画,景深而
意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园中茅屋景区内置石数处,竹林深处,楠木林中,青石板路旁,小径尽头,水槛边等,有聚有散,有挺有卧,有仰有伏,以少胜多,上面镌刻着杜甫流芳千古的诗作以及后代学者对诗圣杜甫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梅园观景台旁,置石与植物,水体组景,三者互为补充,植物使石与环境融为一体,石在植物的点缀下随意自然,水在石的衬托下更显轻盈,明澈,水石相依之境,令人流连忘返。

(三)植物配置――花木寓意
园林花木是杜甫草堂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杜甫对此花费的心血远远超过一般文人。

杜甫对浣花溪原有植物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善于辨别园林植物,剪除荆棘和杂乱无章的不良树木,对于优质花木予以保留。

如《高楠》曰:“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

近根开药铺,接叶制茅亭。

落景阳犹合,微风韵可听”。

《绝句漫兴》曰:“舍西柔桑叶可拈”。

柔桑可养蚕制丝,可食以度饥荒。

楠木是我国南方生长的高大乔木,或可入药,长大时参天蔽日,能为人遮风挡雨乘凉,杜甫对其怀有特别的感情,钟爱其古朴,苍劲,深沉。

“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等都是杜甫咏楠树之词。

不幸的是,公元761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这株古楠连根拔起。

杜甫悲痛地吟出:“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表达了诗人对古楠的钟爱之情。

后人为表达对诗人的缅怀和景仰之情,明清两代在草堂内广植楠木,至今已茂密成林,苍翠葱葱。

如今园内主景配景及大片林区,遍植楠,竹,银杏,伴植香樟,榕树,柏树,
罗汉松等高大常绿乔木,并点缀梅,桃,桂,玉兰,海棠,紫薇,山茶等植物;在林下空间种植多种灌木如三角梅,杜鹃,栀子,绣球,迎春,丁香等;水中植荷莲;园内地被皆用麦冬,由此营造草堂园林古雅幽翠的自然境界。

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内,种有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

这些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开不断,为工部祠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清丽脱俗的意趣。

分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传已有二百多年树龄。

这两株盘曲参天、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其浓荫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

竹,坚韧挺拔,是历代文人墨客最喜爱的植物,并赋予他高尚的品德。

杜甫生性喜竹,在草堂寓居留下的诗作里,不乏大量描写竹的佳句,如“笼竹和烟滴露梢”,“自沙翠竹江村暮”等。

今之草堂,不论是以竹造景、借景、漏景、还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风格多种多样。

《园冶》里所描述的“结茅竹里”,“竹径通幽”,“竹篱夹道”等数种竹类造景手法,无不遍及草堂园林。

草堂花径是草堂中最具特色的景致,幽静深长的红墙小径长约百米,宽约四米,行走在其中,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凡尘的纷扰都隔在了红墙之外。

竹种以绵竹,慈竹为主,竹高约十一二米,竹梢自然倾斜弯曲,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竹径两旁筑有朱墙黛瓦,竹林在朱墙之后越墙而出,倾泻而下,红绿相间,极赋予诗意。

(四)匾联题咏――诗意境界
草堂园林的匾联题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园内散布的题景,刻石,匾额,对联,木刻等,集文学、书法、诗画于一身,赋予园林
以诗意化。

而园中景观又寄情于诗画,情景交融,起到点景、深化和引发艺术联想的作用,使园林景象与思想内涵得到了高度的升华,产生深远的诗意境界。

草堂园林每一重建筑上都悬挂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匾联题咏,不仅文字隽秀,书法精妙,精练含蓄,内涵独到,回味悠长。

这些都是草堂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展现西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行进于此,倍感思绪万千,心灵得到了洗涤,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三、结语
草堂园林,质朴清幽,恬静淡泊,古雅自然,其独特之处在于草堂所营建的诗意园林空间,疏而不失犷,简雅而不陋,其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汇,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是纪念性园林建筑与景观结合的经典之作,只有加大相关人员研究的深度,才能使其得以真正延续和保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