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阅读答案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
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
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的操守。
B.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
C.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
D.尾联“欲填沟壑”写诗人饱经患难,行将就木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2.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马【注】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泰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咏物诗”,本诗表现了诗人的“爱物之心”;又以独特视角,用第二人称抒情达意,将马人格化,生动而有情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
交代了马与自己患难相依的关系,也写出了其老病的状态。
C.颈联写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
4.如同闻一多借“红烛”来写自己,杜甫所写的“病马”也实为诗人自己。
浣花草堂阅读答案2014山东

• 21.[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 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 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 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 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 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 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的答案区间在 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开头写在蜀 道上重读杜诗给作者带来更加新鲜的感受:“诗 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 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 贵的才华。”第九段,概括了草堂的环境:“草 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 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由此作 者得到对杜甫的新的认识。最后一段的“老杜是 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 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 写”“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 爱的和平环境!”等语句也是写作者对杜甫的新 的认识。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浣花草堂 -答案及解析
19.[答案]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 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开头的原因,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结构和 内容两个维度去思考。就本题来说,分析内容上 的作用时,需注意杜甫的身份和后文描写的内容;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这篇游记所写的杜 诗位于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起始句段的作用一 般是统摄全文,或引出下文。
• 21.[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 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 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 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 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 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草堂诗魂阅读答案汇编

草堂诗魂阅读答案汇编《草堂诗魂》阅读原文(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浣花草堂习题答案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 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
各异的如许境界。
• (1)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 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 情态
• (2)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 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请加以概括。
• 答案:(1)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2)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3)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4)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5)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 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 (1)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2)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 象。
(3)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4)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 舍。
(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2014高考山东卷浣花 草堂黄裳阅读答案
浣花草堂习题答案
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 (1)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 (2)杜诗中的那些描写山川景物的诗,引
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 (3)引出浣花草堂
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 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 (1)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 的,没有把杜甫仙化,
现代文阅读《浣花草堂》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高考语文复习:综合训练杜甫

综合训练----杜甫一、语用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
诗作诞生的奥秘和实际年龄无关,与心理年龄有关。
此时的杜甫经过多年漂泊,四下流徙后,一家大小终在成都团聚。
杜甫有了一处①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
夜雨落下,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
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审美,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机会。
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②的诗人,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
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
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他在一夜好梦之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对他惊讶。
雨停了,万物得以沐洗滋养,焕发出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间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
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③。
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
但她的清淡内敛是最大的怜悯,她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帮助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分别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是语言的大师,将社会现象_____________成高度概括的诗句,是他的特殊才能,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还能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取得_____________之势。
李白常用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杜甫则常用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的手法取得雄浑壮阔的效果。
草堂_诗魂阅读附答案

草堂·诗魂阅读附答案草堂·诗魂(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斯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但是,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甚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期,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咱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期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斯,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恰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草堂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杜甫草堂
熊泽民
走进草堂,扑面而来的是绿。
绿,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
草堂内有很多树,而
最多的要算楠树,一株株,一片片。
那些百年古楠,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就像巨人似的。
树多竹也多,苦竹、舍竹、斑竹、绵竹、慈竹,尤以慈竹居多,一垄一垄的,满目皆是。
这儿的竹子似乎更翠、更绿,水灵灵的,惹人喜爱。
溪流涓涓,清清河塘都被染成了绿色,仿佛碧玉。
整个建筑掩映在浓绿之中,就像被一个硕大的绿盖子罩着。
草堂是绿的天,绿
的地,那绵绵的绿,那浓浓的绿,那浩浩的绿,使人很容易想到“森林公园”这个词儿。
事实上,草堂就是一个森林公园,一个植物园,多种珍奇树木和花卉熔于一炉,相生相伴。
森林公园也罢,植物园也罢,其主色调是绿:绿的天,绿的地,绿的世界,清气充盈,幽
绕其间。
走进草堂,方知草堂之大,大得令人吃惊。
从南大门进草堂,要走过一段长长的
竹树掩映、红墙相夹的花间小径,打这儿经过,像探古寻幽似的,仿佛在历史的隧道中行进。
草堂内建筑和景观颇多,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五重主体建筑一字儿
排列,或连或分幽深难测,入其内,恍入迷宫。
整个草堂是由建筑、园林、景点组成的,
古朴典雅,扑朔迷离。
掩映在竹树丛中的茅屋景区,充满着田野气息,与大自然连为一体。
与草堂相邻的草堂寺,无疑拓展了草堂的视觉空间,是草堂景观的延伸。
还有那浣花祠、
梅园,使草堂显得宏阔而多姿,清丽而深邃。
至于梅园中的“待雪苑”,则是“园中园”了。
草堂还真大,重重叠叠,虚虚幻幻,初到草堂的人,要是没有人指点,是很容易迷失
方向的。
曲径通幽,小路萦回。
草堂内是听不到噪音,也听不到喧嚣声的,似乎远离城市,很静,很静,静谧得让人神思飞扬,仿佛听见诗人杜甫吟诵着他的得意之作。
胜景何处是,此地堪静幽。
杜甫是受人崇敬的。
在草堂,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无
论在何处,杜甫总是那样忧国忧民,在他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里,那颗忧国忧民之心,清晰
可见,唯其如此,杜甫才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似高山,似沧海。
杜甫在草堂只居住了三年
零九个月,而作为文化圣殿的草堂是不朽的,杜甫在寓居草堂期间,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胸中波澜汇聚于笔底,万物风情跃然于纸上。
这些诗作与杜甫全部创作一脉相承,互为呼应。
自然,杜甫与草堂是连在一起的,而草堂也就成了人们情感所系的地方。
自唐末起,
草堂便一再兴修,且规模不断扩大,草堂的建筑、设施,乃至一草一木,都是依据杜诗设
计和营造的,颇有“杜诗遗风”。
各种版本的杜诗,存列于一室,林林总总,令人炫目。
而满园的苍楠翠竹,又将杜甫烘托得高洁之极。
杜甫为历代诗人所推崇,他们寄情于草堂,写出一篇篇吟咏草堂的诗。
草堂也牵
引着历代画坛大师,把对杜甫的崇敬化作一幅幅诗韵盎然的墨宝。
岁月移,情无限。
是啊,一个一生漂泊不定、忧国忧民的诗人,一个一生都在写诗,留下瑰丽诗史的诗人,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崇敬!一切源于其诗。
“三吏”、“三别”何等的切中时弊,何等的忧国忧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等的奇思妙语,何等的人文关怀。
一座诗歌筑起的草堂,吸引
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经年累月,游人如织,脚步轻轻,赞叹声声。
胜景何处是,
此处藏幽情。
置身于此,你难道不生发出一种情幽幽的感觉吗?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我默诵着朱德题书的匾联,在暮色弥漫之时,依
依不舍地走出杜甫草堂。
1.文章第一、二段描写了杜甫草堂周围景物的什么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胸中波澜汇聚于笔底,万物风情跃然于纸上。
________________
(2)置身于此,你难道不生发出一种情幽幽的感觉吗?
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杜甫走进了人们的心中,似高山,似沧海”?
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杜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特点:草堂就是森林公园,草堂是绿色的世界。
用意:为讴歌杜甫忧国忧民
的浩然之气埋下伏笔;绿色能容纳万物,以绿色来写杜甫,为下文赞美杜甫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襟张本。
2.(1)杜甫胸怀天下,兼济苍生,并把这种情感倾注于笔端,写出了很多不朽
作品。
(2)杜甫草堂的绿色给人带来幽情爽意,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给人以心灵涤荡,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
3.(1)杜甫的作品以其反映现实之广泛、深刻而在文学史上形成一座高山,例
如典型代表“三吏”、“三别”。
(2)杜甫草堂是历史的缩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精神的见证,他的精神在人民
心中树起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山。
4.作者采用排比、对偶、反问和引用等修辞方法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写
大诗人杜甫。
作用:(1)通过引用杜甫的名句说明杜诗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积淀;(2)
通过对排比句式的运用,加强了语气和语势;(3)通过反问修辞的运用,说明杜甫诗及
其精神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和教育;(4)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杜甫的敬仰、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