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杜甫草堂解说词

杜甫草堂解说词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杜甫草堂。
这杜甫草堂啊,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您想啊,杜甫,那可是诗圣啊,他住过的地儿,能简单吗?一走进这儿,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唐朝,能跟杜甫来一场超时空的对话似的。
您看这周围的环境,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
那些竹子啊,就像是一群优雅的绅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诉说着杜甫当年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草堂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的,虽然没有那种特别华丽的装饰,但是却透着一种古朴、宁静的美。
就像一个低调的智者,虽然外表不张扬,但是内在却充满了智慧。
走进草堂的屋子里面,感觉特别的温馨。
您可以想象一下,杜甫当年就在这儿写诗呢。
他也许是坐在那个简陋的桌子前,皱着眉头,思考着人间的疾苦,然后拿起笔,写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
屋子里的陈设很简单,但是每一件东西似乎都带着杜甫的气息。
我有时候就想啊,说不定哪一块木板,就曾经被杜甫的衣角轻轻拂过呢。
再说说这儿的花园吧。
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春天的时候,花朵们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争着抢着开放,把整个花园都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着,就像是在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
这时候啊,您要是坐在花园里的长椅上,闻着花香,感受着微风,那感觉,就像是到了人间仙境一样。
在杜甫草堂里,还有很多关于杜甫的展览。
那些发黄的纸张上,印着杜甫的诗,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
读着他的诗,您就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思考。
他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多么伟大的情怀啊。
他自己住在这么简陋的草堂里,却想着全天下的穷苦人都能有房子住,这种精神,真的是太让人敬佩了。
而且啊,这杜甫草堂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承地。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这儿,有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文人墨客来这儿寻找创作的灵感,还有很多外国朋友来这儿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
2024年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本(2篇)

2024年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本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现在小优就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
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
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现在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可以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
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大家看看前面的那个湖,一定会让你们惊喜的,看到了吧啊,湖里有蓝色……多种多样特别漂亮。
大家看那一条白色的小金鱼“嗖”的一下窜出水面了,我估计它是在欢迎大家吧杜甫草堂虽然很简陋,但是它的主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美诗歌。
相信大家还是深有感触的,好了,那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去了吧。
2024年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本(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川杜甫草堂,我将为大家带领游览著名的文化名胜,向大家介绍这座古老而又充满历史底蕴的文化遗址。
四川杜甫草堂是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为纪念对象的一座文化景观,座落于青羊区中华路38号,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称“大中华”的杜子白,他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人们一直都将他视作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唐朝末年的历史变革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杜甫后期的成都生活中,杜甫草堂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之一,也是他在成都最长的居住地。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
清代曾重修。
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3篇(杜甫草堂导游词景点讲解)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3 篇(杜甫草堂导游词景点讲解)下面是我整理的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 3 篇(杜甫草堂导游词景点讲解),供大家参考。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 1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观光游览。
它位于成都西郊花溪公园旁。
这里虽不是杜甫的诞生地,但是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却在这里创造诗歌 240 余首,成就了杜甫“诗史”的文坛地位。
近代冯至先生在他所著《杜甫传》中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百分之三十,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传世名作。
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云真士俱欢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只可惜好景不长,大历五年冬,杜南在返乡途中的岳阳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 20万平方米,仍然完整地只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明嘉靖十六年修缮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它的造型古朴典雅,园林渚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5 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 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
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2篇)

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四川杜甫草堂,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
四川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南郊的青羊区,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甫曾经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创作许多优美诗篇的场所。
杜甫草堂原名湖陵草堂,是杜甫自号“湖陵子”之处。
后因杜甫在此居住最长,故常称其为“杜甫草堂”。
草堂坐落在青羊江边,周围绿荫蔬木,翠竹环绕,环境优美。
草堂为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庭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由三进院落组成。
首先,我们来到大门前的拜将台。
这是杜甫草堂的正门,台上供奉着杜甫的神像,这是我们祭奠杜甫的地方。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向杜甫表达敬意,感受他的伟大。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进院落。
院落的中央是一个水池,名为“湖陵”,用来寓意杜甫自号。
这个水池周围栽满了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观。
进入第二进院落,我们可以看到几间古老的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写作室,也是草堂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这是杜甫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的场所,如《月夜忆舍弟》、《登高》等。
进入写作室,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杜甫当年使用的文房四宝、书桌、书架等,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创作的思绪。
另外,还有一间叫做“闻一多阁”的建筑。
这是为了纪念现代著名学者、翻译家闻一多而建造的。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歌翻译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杜甫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和欣赏到了杜甫的作品。
第三进院落是草堂的正厅,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规模宏大的杜甫铜像,他神情严肃,目光犀利,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正厅的左右两侧是一些以杜甫为主题的文物和图片,展示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他的诗歌成就。
此外,在整个草堂中,还有一些杜甫的名言、诗文碑刻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杜甫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总之,四川杜甫草堂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更是杜甫文学艺术的象征。
在这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杜甫的诗歌创作和文化内涵,感受他伟大的艺术魅力。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第一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中文讲解词最新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
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

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_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精选3篇)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_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篇1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面,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而携家入蜀,在成都西郊修建的茅屋,原名为成都草堂是由杜甫故居,纪念祠堂,和园林景观结合的川西民居建筑群,它的环境清幽,我们去时游人也不是像赶庙会的那么多,处处皆可见到树木与花草,参天竹林比比皆是,郁郁葱葱,修长挺拔。
整个草堂曲径通幽,构造精巧,使人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杜甫的诗句到处充满了草堂的各个角落,有很多都耳熟能详。
这里还有很多的亭子,全部用茅草做顶,实木为梁,古色古香。
......很多的水塘,肥硕的一尺来长的各色大鲤鱼在里面游来游去,碰到有人喂食,就更撒了欢儿,扑通扑通通挤在一起,里三层外三层的,在前面的鱼吃饱了或是嫌这个地方挤,想回到塘中宽敞地方,游是不能的,只好使劲跳,于是我们又欣赏了鲤鱼跳龙门,尽管溅得我们裤子上全是水......我们的主人公杜甫在1000多年前,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而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已有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草堂导游词解说_四川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篇2从天府之国首府成都市西郊的青羊宫出发,沿着浣花溪西行,便可来到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唐代诗圣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公元七百五十九年冬来成都后在朋友帮助下建成的草堂。
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冯至先生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草堂最大的特色,就是幽静。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你立刻就能感觉出那种超脱尘世的幽雅和神秘气氛。
于是,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嚣的闹市,嘈杂的人群。
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每一缕阳光,都无不显示出草堂的清幽,僻静。
园中,青石小道纵横贯通,道旁绿树相依,几棵树和几朵花就能各自形成小巧的园圃,点缀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宇亭榭。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精选3篇)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词(精选3篇)成都杜甫草堂篇1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
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20xx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20xx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讲解词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您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参观!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
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
杜甫在这里前后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
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歌咏自然、描写田园风光的优美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不朽的圣地。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1961年,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
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他重建了一间茅屋。
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被确认。
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培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规模最大。
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流传至今。
1正门正门是杜甫草堂主体纪念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建筑。
正门前的照壁,粉壁青瓦、庄严肃穆,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几分含蓄和深邃之感。
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
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
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祎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祎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
清代曾重修。
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潭公园一带的江面。
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
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流经草堂正门的是风景秀丽的浣花溪。
在唐代的时候,浣花溪江阔水深,能行大舟,两岸农田阡陌,风景宜人。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对当时浣花溪风景的描写。
2大廨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
“廨”是官署的意思,也就是古代地方官吏办公的场所。
杜甫生活在“奉儒守官”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从小就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辅佐君主,报效国家。
然而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终不得重用。
他做过唐肃宗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不久干脆辞官而去。
后来流寓成都时,被好友严武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
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官吏,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于是便将这重建筑命名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
大廨内陈设简单,最显眼的是伫立在大廨中央的杜甫铜像。
杜甫身躯单薄,手里握着一卷诗书,他用饱经忧患的眼神望着远方,似乎内心深处正在呐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用夸张和抽象的手法来刻画诗圣的。
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草堂内的楹联值得欣赏,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清代大学者顾复初的撰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顾复初于清咸丰末年,应四川学政使何绍基之邀来川,游宦蜀中,为四川各界大府礼聘,做其幕客。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客居夔州,曾作《咏怀古迹五首》咏怀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宋玉等古人旧宅,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诗句。
意为:怅望先贤,令人感而落泪,自己和宋玉虽生于不同时代,但没能遇到贤明的君主,落拓失意的遭遇却完全一样。
而对联作者在上联一开始便集用杜句“异代不同时”将自己对杜甫的追怀比之于杜甫追怀宋玉,抒发了怀才不遇的积郁。
在封建时代,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把出将入相、匡国济世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因此,顾复初把自己和杜甫比作是龙虎一样的诗客,但是却如蜷龙卧虎一般,不能伸展自己的凌云壮志。
因此,上联有两层含义:一是赞美杜甫,也暗指自己是不可多得的济世之才;二是叹息怀才不遇,只有且蜷且卧,居于草野。
下联指杜甫和自己都流寓蜀中,杜甫虽未遇明君,壮志难酬,却能因诗垂名留下了这间长存天地的草堂,受世人凭吊瞻仰,同时也概叹自己纵有满腹经纶,不仅没能实现报国之志,也没有什么成就能像草堂那样流传后世。
1958年毛泽东游览草堂时曾仔细品味此联,称赞其写得含蓄婉致,耐人寻味。
郭沫若曾经称赞这幅对联:“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在铜像的东侧,有一幅上世纪九十年代绘制的草堂全景图,图的左边部分是草堂的园林景区,里面种有梅树等许多植物,图的中间部分就是中轴线上的五重主体建筑,图的右边部分是古寺庙景区。
3诗史堂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
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因此,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诗史堂前悬挂有一幅对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此联是草堂所有对联中唯一没有作者署名的一副。
清光绪年间,四川总督丁宝祯游览草堂,为表达对杜甫的尊崇,命自己的两个幕僚沈寿榕和彭毓松合撰此联,丁宝祯感到十分满意,便署上自己的大名悬挂于草堂。
后来对联被毁,现联由叶恭绰补书,考虑到原联并非是丁宝祯所作,故只署了补书者姓名。
上联由沈寿榕出,他以杜甫的文章道德比拟诸葛亮的文治武功,颂扬杜甫和诸葛亮一样英名永存,也表达了对杜诗成就的崇敬和追怀凭吊杜甫的感情。
下联由彭毓松对,他把杜甫和诸葛亮的身世和晚年在蜀中的处境反映出来,联中的“耆旧”是指德高望众的老者。
“东去问襄阳耆旧”,则意为杜甫和诸葛亮客居蜀中,皆有东归故地寻访故友的夙愿。
原来杜甫的先祖曾居湖北襄阳,诸葛亮也曾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杜甫的好友李白和孟浩然,一是曾居襄阳,一是襄阳人,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二人都已先后故去。
同样,诸葛亮在辅佐蜀后主时,他的襄阳好友也多亡故。
因此只能空存思怀。
此联格调典雅,用典自然贴切,巧妙地将咏杜甫、咏诸葛亮融为一体,是草堂名联之一。
大厅的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
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上联指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永远存留于后世,受人瞻拜;下联则是指杜甫作为诗圣昭著千秋万代,永受人们的尊崇。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尊由成都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蔡所塑的泥像,东侧是杜甫,西侧是李白。
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
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
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
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堂内东侧有陈毅同志的集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该联表达了陈毅同志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
西侧是郭沫若同志撰书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上联是写诗人杜甫,意思是杜甫这位穷困潦倒身患疾病的诗人,却是唐代诗坛的圣人哲人;下联是写杜甫诗作,意思是他的作品表现了安史之乱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有如波涛巨浪般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在大厅的东西两侧还摆放了两张古色古香的圆桌。
从清代开始,许多文人墨客常常聚集在此,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凭吊缅怀杜甫。
4“诗圣著千秋”陈列室诗圣著千秋陈列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为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九十周年而推出的精品陈列。
陈列分为两部分,以朱德同志为草堂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作为主题和基本框架。
上篇“诗圣著千秋”分为少年、漫游、在长安、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五个单元,选取最能代表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特点的诗句,以形象化的陈列语言和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手段,展示杜甫一生的苦难经历,体现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
2003年,该展览荣获“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少年时期(公元712年—公元731年)杜甫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仕宦家庭,从小聪颖敏慧、志向高远。
漫游时期(公元731年—公元745年)杜甫长大了,成为意气风发的青年,渴望裘马轻狂,纵横南北。
第一次漫游,他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这年他19岁。
第二年,他去到更远的地方,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行。
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因得罪朝廷而被放还的大诗人李白在洛阳相会,他们一同登高怀古,饮酒论诗。
这是杜甫一生最感快意的事。
他们的伟大友谊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隽永的话题。
杜甫与李白对酒的塑像再现了他们二人相遇的喜悦之情。
在长安(公元746元—公元755年)公元747年,杜甫与许多才艺之士参加国家选拔考试。
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称“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
这件事给杜甫很大的打击。
直到公元755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簿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年他已44岁。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公元755年11月初的一个夜晚,杜甫到奉先(今陕西蒲城)探看家人,途经骊山时,玄宗皇帝带着杨贵妃正在华清池尽情享乐。
此时,叛乱战争的阴影已逼近长安,沿途都是逃难的百姓。
当他回到家,却见妻子抱着刚刚饿死的孩子恸哭。
他深为自己的不幸而悲伤,又联想到人民遭受着更为深重的苦难,国家面临着极大的忧患。
无限感慨中,他写下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图片生动地表现出当时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陷贼与为官(公元756元—公元759年)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