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收藏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简介

广西民族博物馆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广西博物馆及文物苑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小周,希望我的讲解能带给您美的感受。
广西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是一座省级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坐落于南宁市民族广场左侧,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
是一座三层建筑。
馆正面大门上方装饰的凤凰图案和蝴蝶图案线条简明色泽明朗。
整座建筑造型庄重美丽大方,富有南国建筑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
馆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十个草书大字潇洒飞扬,乃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所题。
目前广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
太明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
和古代铜鼓陈列。
其中有国家珍藏品152件,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汉代写有370多字的《从器志》木牍,高达115.5厘米的大铜马等。
广西博物馆以收藏铜鼓而闻名天下,目前广西发现的收藏铜鼓有610余面,该馆就搜藏了344面。
是目前全国收藏铜鼓最多类型较全的博物馆。
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直径达165厘米。
被誉为世界的铜鼓之王。
进入博物馆的左侧就进入了铜鼓展厅,这里收藏着从汉代到清朝各个时期的铜鼓。
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古代少数民族创建的历史文物。
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铜鼓最早是用来作为饮具使用的,随着历史的发展铜鼓越做越大,越做越精致,逐渐演变成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常用于祭祀盟会和宴会歌舞时的礼乐器。
也有作为陪葬品的。
到了古代中期,铜鼓被广泛用做战争作为鼓舞士气的工具。
北流是广西出土铜鼓较多的地方,北流铜鼓的特点是高大厚重鼓面伸出鼓颈外,塑有立体青蛙,鼓声饰有云雷纹,主要制作于两汉至清代时期。
被誉为铜鼓之王的北流铜鼓乃是广西博物馆镇馆之宝。
参观完铜鼓展厅后,闻名登上2楼参观民俗展厅。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有壮瑶苗侗仫佬族,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各有特色。
广西博物馆2楼的民俗展厅重点展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织锦,蜡染,刺绣,挑花,建筑及节日风情等。
江西铜鼓旅游景点

江西铜鼓旅游景点
江西铜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址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游的景点:
1. 铜鼓湖:是铜鼓县最大的湖泊,湖水清澈、环境优美,可以进行湖上游船和垂钓活动。
湖周围还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
2. 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位于铜鼓县城中心,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的起点。
园内有纪念碑、纪念园和多个红军纪念雕塑,展示了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
3. 铜鼓县博物馆:是一座展示铜鼓县优秀文化遗产和历史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书画等。
4. 皖赣边革命纪念馆:位于铜鼓县新明乡高坪村,是一个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皖南纵队在此开展斗争的历史纪念馆。
馆内有展示馆、红军纪念塔和英雄烈士陵园等。
5. 龙山风景区:位于铜鼓县南部,是一个以山水风光为主题的旅游区。
这里有陡峭的山峰、清澈的河流和茂密的森林,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的庙宇和景点。
6. 云恩寺:位于铜鼓县城北部,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唐朝。
寺庙内有古老的建筑群和珍贵的文物,是一处可以感受宗教文化的地方。
以上景点仅为部分,江西铜鼓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适合游客观光和休闲度假。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东兰铜鼓: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

东兰铜鼓:响彻千年的天籁之音作者:沈霞客来源:《中国西部》2015年第02期“铜鼓锵锵,声震山岗,号召勇士,御敌卫疆,披坚执锐,血战沙场,鼓声激励,凯旋回乡。
”……一首慷慨激昂的《铜鼓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为世人娓娓道来。
铜鼓,这种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与中原地区的鼎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史学界也一直流传着“北鼎南鼓”的说法。
如今,全世界现存铜鼓2400多面,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就保存了1400多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
不仅如此,铜鼓这种古老的乐器也并未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消失。
至今,在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的壮族村寨,依旧保留着节日里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古老习俗。
而在每年的春节期间,河池市马山县还会举办壮族会鼓活动,人们击鼓而舞,庆贺新春。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一代一代地从大地上消失。
然而,雄浑的铜鼓声却千年不绝,至今还回荡在广西壮乡的上空。
一个鼓王百件收藏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
东兰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河池市现存的1400多面铜鼓中,就有612面铜鼓来自东兰县,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
东兰铜鼓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
在两千多年铜鼓发展史的长河中,有关广西东兰铜鼓的记载,自汉代至明清,真可谓史不绝书。
铜鼓最早被用作炊具,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也将其作为礼器,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
又因鼓声洪亮深厚,它又被当作传递信息的工具。
此外,铜鼓在当地还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都会妥善保存,只有遇到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会击鼓而舞。
据《唐书?南蛮列传》载:“击铜鼓,吹木角,歌舞为乐。
”明代《蜀中风俗记》载:“马湖之夷,岁暮百十为群,击铜鼓歌舞,饮酒穹昼夜以为乐。
”“婚姻以牛、酒为聘……会聚击铜鼓,吹角。
”“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在节日里,铜鼓是打击乐器,铿锵的鼓点激起人们的节日热情。
铜鼓红色旅游景点介绍

铜鼓红色旅游景点介绍铜鼓红色旅游景点介绍时光如梭,带走的是流水般的记忆,留下的是红色的旅游景点。
铜鼓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指挥部,也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在革命战争年代,2.8 万多名铜鼓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湘鄂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毛湾新屋简介毛湾新屋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始建于民国初年,座北朝南,砖木土混合结构,前后两进,总占地面积690平方米。
1934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实行错误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长征,在这种情况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党政机关为保存实力,以利再战,不得不离开万载小源,于同年1月迁到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原幽居乡),省军区司令部就驻扎在毛湾新屋,当时湘鄂赣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同志在这里开展过许多革命活动,同时,毛湾新屋也是湘鄂赣苏区作战指挥部。
毛湾新屋是铜鼓根据地最早开辟的一个苏区,也是当时全县和湘鄂鄣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成为全省的斗争总指挥部,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至今,该旧址一直由当地樊姓村民居住和保护。
湘鄂赣省委旧址—祖庄老屋湘鄂赣省委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始建于民国初年,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前后两进,总占地面积625平方米。
1934年,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湘鄂赣省委也受到极大威胁,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万载小源迁到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原幽居乡)的祖庄老屋,当年,这里的群众主动让出自己的住房,拿出自己仅有的粮食来支援湘鄂赣省委度过难关。
当时省委书记陈寿昌曾在此部署和开展工作,当地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革命时期,当地的群众虽遭反动派的摧残,该旧址也经历了反动派的洗劫破坏,但该旧址至今由当地村民保护较好。
湘鄂赣省保卫局旧址—犁头嘴上屋犁头嘴上屋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境内,始建于民国初年,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前后两进,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东兰铜鼓文化研究

东兰铜鼓文化研究作者:李艺来源:《大观》2023年第09期摘要:“天下铜鼓看广西,广西铜鼓看东兰。
”在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的东兰县,人们将铜鼓视为一种信仰的象征代代相传。
铜鼓不仅是东兰县的人文瑰宝,还对该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东兰铜鼓文化是当地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积累的艺术成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通过分析东兰铜鼓文化的基本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推动东兰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推进地域文化建设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兰县;铜鼓;铜鼓文化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东兰铜鼓音乐谱例整理研究”(2022KY0013)阶段性成果。
一、铜鼓和铜鼓文化铜鼓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乐器,在广西的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至今,每逢重要的节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壮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红水河畔,敲起铜鼓,载歌载舞。
(一)铜鼓器物铜鼓是一种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铸造制成的金属器物。
大部分文献都认为铜鼓产生于春秋时期,距今两千七百多年。
铜鼓的前身是铜釜,原本是作为炊具用于烹煮、盛食。
后来人们发现在铜釜相互碰撞或被敲打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才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专门用于敲打的鼓形模样,最终演变成了人们今天所熟知的铜鼓。
铜鼓的起源与传播都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它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打击乐器。
根据时代、地域和形制特点,铜鼓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包括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等。
尽管在尺寸、纹饰、铭文、内衬、底托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整体上以圆鼓为主。
铜鼓由上至下可以分为鼓面、鼓胸、鼓腰、鼓足四个部分。
鼓胸也被称为鼓腔,并且鼓身两侧各有一对鼓耳。
鼓面上的纹饰多样,包括青蛙、龙、鸟、鱼、马、牛、龟等图案。
从已出土的铜鼓来看,一些年代较久远的铜鼓通常有相对简单的表面图案,而其余大部分铜鼓的纹饰较为丰富。
东兰铜鼓博物馆介绍

东兰铜鼓博物馆介绍
东兰铜鼓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铜鼓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
馆内珍藏着自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各类铜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价值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
东兰铜鼓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五个展厅。
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铜鼓文物,包括传世铜鼓、出土铜鼓、铜鼓模型等。
这些铜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社会制度。
东兰铜鼓博物馆还设有多媒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等功能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铜鼓文化、感受壮族风情的绝佳场所。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推动铜鼓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广西民族文物苑

简介
广西民族文物苑广西是“铜鼓之乡”,铜鼓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全国出土的铜鼓中,广西占有三分 之一还多,其中广西乃至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云雷纹大铜鼓就被收藏于此。
特色
广西民族文物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室内陈列的延伸和扩展,在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内,展示了广西壮族、 瑶族、苗族、毛南族极富特色的民居,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还有寨门、戏台、民族手工作坊,铜鼓群雕和铜马、 铜镇塑像等。建筑周围配以石林、水池和奇花异树,民居内辅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民族工艺品原状陈列,手 工作坊可进行制陶、造纸、榨油现场表演。逢年过节,壮族戏台上演民族歌舞,竹林深处有山歌对唱,在苗楼可 品尝民族风味小吃。步入广西民族文物苑,壮乡瑶村苗寨,可游可居,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有香有味。自 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开放以来,广西民族文物苑以其新奇的构思,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创 的展示内容,成为中外游客到自治区首府游览的必到之处。在长达11年的开放过程中,广西民族文物苑以直观的 形式向观众和游客介绍了广西各民族的相关情况,既反映了建苑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要求达到的展示的目的,同 时也获得观众的认可,塑造、诠释了新的民族文化,对今后的相同性质的景点建设产生了影响。本文主要对广西 民族文物苑的建苑过程、展示内容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
首先,精于商道的卖主从游客讲话的内容和口气中摸到游客的心态。张口就问价钱,卖主立刻能捕捉到游客 已对此颇感兴趣,往往只要在价格上谈拢了,其他问题都好商量。这种轻易暴露自己偏好的行为,是旅游购物的 大忌。此外,轻易开口问价钱的人大多容易冲动,拿不定主意,行事也比较轻率,缺少周密的思起,因而也就容 易轻信别人的话。经验丰富的卖主碰到这种冲动型的旅客,往往就鼓起三寸不烂之舌,大谈其商品物美价廉,过 了这村就没那店,连哄带骗,让游客掏腰包买下价格不菲而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解说词入馆(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铜鼓之乡——东兰,参观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
我是解说员小韦。
广西东兰县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至今仍保存使用铜鼓的古老习俗。
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之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三分之一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
东兰民间藏鼓、护鼓、祭鼓、用鼓之风至今仍十分盛行,传统铜鼓习俗保留十分完整,是千百年来铜鼓文化的“活化石”,东兰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这铜鼓收藏馆里,收藏了红水河流域充满传奇色彩的传世铜鼓多达一百多面,里面的每一面铜鼓,都载满了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记载着红水河古老的铜鼓文化,同时也记录着藏鼓人艰辛的收藏历程和对铜鼓的挚爱。
过道现在大家看到、听到的是音乐铜鼓演奏。
2010年2月,温总理来到东兰视察旱情,在听过东兰音乐铜鼓演奏并亲自演示之后,欣然挥笔题词“东兰音乐铜鼓”。
东兰人爱鼓、研鼓、敲鼓,并用它奏出动听的旋律,这是温家宝总理给我们的题词“东兰音乐铜鼓”,这是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观看东兰音乐铜鼓的照片。
(前往鼓王厅)好,大家里面请。
前面这座具有壮家建筑风格杆栏式结构的综合楼,就是千年铜鼓的“家”,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方亲朋好友的慷慨解囊支援中,铜鼓藏家陈耀灵先生建起了这座民间私人收藏馆。
馆内展有传世铜鼓达一百多面。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是第一展厅——鼓王厅。
第一厅鼓王厅在我们正前方这个造型别致的人型铜鼓就是鼓王。
在咱们壮族,只有地位最高的、权利最高、最牛的人才能佩戴牛角铜鼓,那就是咱们铜鼓的先祖——鼓王。
鼓王下方是风水铜鼓,大家看,左青龙,又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铜鼓在壮族人民的心中是非常神圣的,而鼓王却在铜鼓上方,可见大家对鼓王的崇拜了。
在鼓王两边的分别是守鼓神将和护鼓神将。
他们手中都持有神笔和佛印,这些神器是用来驱邪除害的。
神台两侧是喜庆、祭祀比赛鼓,在壮语里是fi nyuan ,火鼓的意思,因为他是用红铜制作的。
红铜比青铜好,更耐敲,声音更洪亮。
而且,铜鼓本是阴阳配,左边那面是阳鼓,阴阳相配声音更嘹亮。
最靠近大门两侧的是护门神。
护好堂门迎来客,神灵常在人得福。
鼓王厅就为大家介绍到这。
请大家到下一展厅,鼓源厅参观。
这铜鼓收藏馆,共有3层,分5个展厅,下面咱们要参观的4个展厅分别是:鼓源厅、鼓庆厅、鼓威厅和鼓神厅。
第二厅鼓源厅鼓源厅主要是向要大家介绍铜鼓的来源。
东兰目前传承下来的铜鼓演奏打法很多,普遍是以4面为一组,有公鼓母鼓之分,大的为母,小的为公(或鼓身圈纹单数为公,双数为母)。
大家看到这有几幅油画,铜鼓的来源我们就从这里说起。
第一幅图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大雨连续下了三年,洪水泛滥,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躲在一个特大葫芦里幸运的活了下来,之后他们用大葫芦来装米煮饭、打水,后来他们又用泥巴仿造大葫芦烧制成泥锅。
某年大年三十晚上,突然有恶魔闯进家里,全家老少,有的被咬伤,有的被吓死。
一壮男急中生智顺手捡起一根火棍向恶魔横扫过去,火棍正好不偏不斜地打到火灶上的煮饭圆锅头,哐啷一声,圆锅头被打烂了,恶魔被吓跑了,其他人也获救了。
没有想到这煮饭的圆锅头竞是救命的锅头。
后来,家家户户都把圆锅当作驱赶恶魔的神物宝器放在家中的神坛上供拜。
第二幅画前有一户人家女儿一大早就到泉水边去挑水,因为远离家中神物宝器圆锅鼓,遇到野兽袭击,正好大伙赶来及时,才逃过一劫。
之后,专门做个水桶鼓供女人挑水用,如果遇到恶魔野兽袭击,敲打桶边,恶魔就跑了。
自从有了水桶鼓,女人早晚挑水就安全了。
第三幅画前这是鼓王上山砍柴遇到恶魔袭击,他慌忙挥舞菜刀斩魔,恶魔咬破了他随身携带装酒的葫芦,酒泼壶响,听到这奇怪的声音,恶魔害怕就逃跑,鼓王见恶魔逃了,立即加紧拍打葫芦,恶魔越是害怕,逃得无影无踪,鼓王得救了,他认为葫芦酒壶是救命神,于是仿造葫芦铸鼓神。
后来鼓王依照葫芦鼓铸出了各种各样的铜鼓来,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神奇无比,威力无穷,人见人爱,鬼见鬼逃。
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千里。
这就铜鼓来源的神奇传说,大家可以看到在这一厅的铜鼓排序:从葫芦到锅头,再到水桶鼓,所有这些形状的铜鼓,都跟葫芦和锅头有很大的联系……每面鼓身上的饰物都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在红水河流域,古人喜欢把喜庆、或者祈神、祝寿等活动内容镶嵌在鼓身,对我们的考古研究和探秘古老的红水河铜鼓文化有很好参考价值。
铸鼓先祖是鼓王,铜鼓老祖葫芦先,千般百样神奇鼓,一用就是上千年。
所以现在祭拜铜鼓,少不了酒,因为铜鼓是装酒水的葫芦演变过来的。
而鼓王也是酒王,所以祭拜铜鼓,祭拜祖先,祭拜鼓王就少不了酒。
第三厅鼓庆厅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进的是鼓庆厅,大家可以摸摸一下灵鼓。
我们壮族人视铜鼓为神物和宝器,祭鼓、敲鼓等都需要缘份,心诚则灵、好缘摸好鼓,敲鼓祛邪恶,鼓声报吉祥。
摸完铜鼓以后敲鼓祛邪,相信幸福吉祥将会伴随各位一生!大家试试一下吧,心诚则灵哦!1号鼓许愿、祈福、喜庆神女鼓这是一尊美女背着铜鼓反弹琵琶像,铜像栩栩如生的和铜鼓完美结合,美女起舞迎宾客!7号鼓祈福、喜庆和谐鼓这是一面有青蛙、生肖五行的铜鼓,青蛙,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集聚区叫它“蚂拐”,它是雷神的使者,为天庭报信。
也是壮族人的图腾。
所以壮族人敬拜它,还专门祭祀,每逢正月十五或农历二月初二举办“蚂拐节”,“蚂拐节”的活动有找蚂拐、祭蚂拐、葬蚂拐、和举行山歌会,敲打铜鼓告知神灵和方圆几十里之内的村寨,铜鼓声是节日集结和上报天庭的一种信号。
19号鼓许愿祈福、喜庆鼓这面鼓有鱼跃龙门,双龙戏珠、跑马、钓鱼等,古代铸这面鼓的应该是一个生活宽裕的家庭。
26号鼓:令鼓虎和狮代表权力和威严,牛代表忠诚和勤劳,鸡交配和蛙交配代表生育和兴旺,象鼻和青蛙相连代表和谐和服从。
一个村寨一个部落,只有团结和谐,忠诚勤恳,才是强大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所以,令鼓在古代和近代,具有召集,决策,和发令的威力。
29号鼓许愿祈福、喜庆鼓这也是一面镶刻有螃蟹的铜鼓,前面我们已经见过了。
古人当时是怕螃蟹的,螃蟹横行,人敢横行胆量高,敢吃螃蟹英雄汉!它是镇寨用的铜鼓。
35号鼓许愿祈福、神女圆鼓这是一面许愿鼓,在古代,圆锅鼓是一物两用,一是当鼓驱邪除妖用,二是当锅煮饭煮菜用。
古人把圆锅鼓当作家中宝物,谁家发生火灾,先得救出圆锅鼓。
传说有一天,红水河边的一个村庄,大人们都各自外出做工了,正是中午时分,一股火魔从天而降,烧了整个村庄。
一放牛女看到火灾,第一个冲进村庄。
她脱掉衣服,赤身裸体冲进火海,将一面圆锅鼓救出,跑到村边,跪着将圆锅鼓向天举起,念上咒语。
熊熊烈火就熄灭了。
所以用她许愿很灵的哦。
各位领导,您可以敲这如意鼓,默许心愿,拿点心意,表表诚心,敲鼓边,鼓响水漂如意到哦,敲完以后大家看看神女头上圆钵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第四厅鼓威厅铜鼓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这是普遍的看法。
红水河流域民间拥有铜鼓和用铜鼓从青铜器时代开始到今天已经穿越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什么原因使红水河流域的民间有这么多的铜鼓?很多图案、文字,我们很难去破解,到底蕴藏什么秘密呢?人们还在不断的去挖掘、研究!这一厅的铜鼓比较特别,有征战鼓、皇帝鼓、含羞美女鼓、祛病麻面鼓等等……让我和您逐个的去靠近它、了解它、敬拜它!展品名称:传说黄帝要拥有一面好鼓,是靠下属层层筛选供奉,为了铸造出一面符合进贡标准的鼓,不知要死了多少人,象含羞美女鼓就是给我们讲述这样的故事。
12号鼓:祭祀、许愿、含羞美女鼓故事在不少农村流传,说法不一,内容相仿。
说含羞女的父亲是红水河一个族的族长,要给皇帝铸造一面符合进贡标准的鼓。
规定时间内铸不出鼓来,诛连九族,眼看时间要到了,族长拿不出鼓。
女人很孝顺,知道到了年三十迎来的是灭顶之灾。
到了年三十晚,这少女洗完澡后,来到铸鼓的炉边上,跳下铸鼓的大炉里。
最后铸出了一组四面声音各异,音传千里的奇特铜鼓来。
父亲和工匠们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美丽、善良纯朴的女儿,用大熔炉里剩余的铜水,铸了这尊美女含羞鼓,作为永远的纪念留给后人。
圆宝代表有钱能使鬼推磨,因为这个圆宝(钱财)能铸好鼓,也是因为有了铜鼓,才会有更多的圆宝。
21号鼓祛病喜庆麻面鼓古代人最怕的病是天花造成的麻脸,于是铸了麻面铜鼓祭祀,这样就不怕天花病缠身了。
第五厅:鼓神厅欢迎各位来到鼓神厅!12(守神鼓)13号鼓(护神鼓)财神爷财神爷(关公神将)站立在仁、信、知、礼仪的龙台上,身披龙服,左手紧握横背的利剑、右手紧抓立在右前的大刀,身后平角插上金木水火土五行龙旗,对视前方,给人们赐福祈祷保平安。
左边是关公骑马通往直前同仕像右边是立刀横马单刀直赴的仗义雕像(来到神台前,向各位团友特别介绍)这是整个收藏馆的馆藏中心点,也是吉祥如意的集瑞中心,经过法师和壮家祭鼓师的咒语后,本神台出了很多灵验……(简单列举一些名人膜拜的灵验故事)如果您仁信智礼义,来到壮乡信鼓神。
那是对壮乡信仰一种肯定和支持!红梨神台供神灵武圣铜鼓和仙人台前站着守护神就看来者仁不仁愿君仁信知礼仪相信武圣和鼓神留点心意来祭拜许愿过后定是神诚心诚意把香烧烧尽烦恼进吉祥纸钱多少请自量前程似锦定隆昌16号鼓祭祀祈福喜庆布袋和尚鼓这布袋和尚,是我们铸鼓的祖先----鼓王之后,能在铜鼓上供人祭拜的第二人。
红水河流域的一个大村寨里的寨主得到了布袋和尚给他挑来钱财一挑铫,送来财富一挑挑,为了感恩和祭拜,请来工匠高手,铸了挑铜鼓的这一尊铜像,放在家里。
由于对布袋和尚的崇拜和感激,还特地破例给布袋和尚站在一面无耳的铜鼓上。
(因为铜鼓太神太威太灵,如果有耳耳,他不一定顺从主人的意愿去办,无耳的鼓是意味着还不是完美无缺的铜鼓。
)……各位团友,今天的中国民间铜鼓收藏馆之旅到这里就准备结束了,我讲解这铜鼓文化,只不过是沧海一滴,希望各位以后有机会再到东兰探秘和挖掘东兰深厚的红水河铜鼓文化,期待与各位的再次重逢。
最后,真诚的祝愿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