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铜鼓
关于广西壮族的铜鼓舞,你要知道的

关于广西壮族的铜鼓舞,你要知道的关于广西壮族的铜鼓舞,你要知道的壮族铜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再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明白如话地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给人以鼓舞,以向往,充满生机。
壮族铜鼓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是集体舞蹈,比较原始素朴粗犷,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著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安宁。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渐渐操起铜鼓跳舞,以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
由于铜鼓长期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铜鼓舞也就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
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婚丧节庆及自娱的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
铜鼓舞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
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
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
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
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
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
敲法敲奏铜鼓的方法多种多样,鼓声铿锵而有节拍。
皮鼓一面,摆在铜鼓中间。
当铜鼓敲响,并进入节拍之后,皮鼓手从人群中跃出,双手执两根鼓槌,围着皮鼓敲打。
他是这个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须按照铜鼓奏出的节拍,一边打,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
他打皮鼓的动作有正面打,侧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转身打,有时打鼓心,有时打鼓边,有时两根鼓槌互相击打。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

广西壮族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除了权利象征外,还隐藏一特殊功能考古界的新闻趣事向来多,且每一件国宝文物背后都有一点小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中原人,特别是春秋时期的达官显贵们,特别喜欢用鼎来彰显自己的权力地位,甚至死时也要把这珍贵之物带到墓室中陪伴自己。
而中国少数民族权贵们也同样有攀比、爱显摆的习惯,不过他们炫耀的不是谁家有没有鼎,而是铜鼓!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曾出土过一件国宝级藏品,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名曰“翔鹭纹铜鼓”,这件翔鹭纹铜鼓可以说就是墓主生前的炫耀品。
不过,铜鼓除了是权力身份的象征,让人有面子外,在众人心中它还是一件载歌载舞的乐器!据了解,最早的铜鼓还有一个另类的用途!1975年,云南出土了中国最原始的铜鼓,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铸造者是中国西南古代濮族人。
它鼓身似釜,且有烟痕。
从烟痕来看,这最初的铜鼓可能是用来做饭的炊具,这跟中原人相当看中鼎十分相似。
在古代,鼎不仅是立国重器,是权力的代表,同时也是古代人用于烹煮肉和盛放肉类的器具。
因而,铜鼓跟鼎在用途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关于铜鼓是炊具这种说法,在其它的一些文献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
到了公元前7世纪左右,铜鼓经过不断的改进,有些铜鼓慢慢作为乐器使用。
后来又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最原始的炊具,越来越多的演变成了乐器。
原始炊具的鼓变成了乐器,这中间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跟一酒鬼有关的:据说壮族有个叫勤王酒鬼的人,此人天生神力、胆大心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是喜欢喝酒,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他都要带着装满酒的葫芦和劳作工具去劳作。
一日,勤王酒鬼在干活是突然来了群猛兽恶魔,勤王酒鬼反应灵敏,可是双拳难敌四手,寡不敌众之下被咬伤了。
没办法,打不过就跑吧!勤王酒鬼边打边向村子里撤去,同时大喊救命。
途中可以用于还击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就剩下手中的葫芦了。
当勤王酒鬼拿着葫芦准备反击时,一个恶魔一口把葫芦咬碎了,里面的酒“咕噜咕噜”往外流,吓的恶魔纷纷后退。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广西壮族铜鼓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信仰的象征。
铜鼓代表着壮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报告将从铜鼓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历史广西壮族铜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晚期,铜鼓在古代被用于表示权力的象征。
到了唐朝,铜鼓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载体。
唐朝时期,铜鼓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加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成为壮族人民崇拜神灵的重要仪器。
明朝时期,广西壮族铜鼓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政府将铜鼓视为国家宝藏,并在民间进行严格的管理。
当时的铜鼓制作技术更加精湛,铜鼓也成为壮族人民礼仪祭祀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铜鼓制作技术更加成熟,成为壮族人民重要的工艺品之一。
铜鼓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走出,成为民间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同时,铜鼓也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现状现代社会中,广西壮族铜鼓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保护。
目前广西壮族铜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铜鼓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广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其文化保护力度,通过建设铜鼓文化博物馆,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活动,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在传承和发展铜鼓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从而为凝聚壮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四、结论广西壮族铜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应得到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现代社会中,铜鼓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需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其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广西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广西壮族的铜鼓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深受民众喜爱。
铜鼓乐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地区流传已久,是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广西铜鼓乐在演变过程中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出发,探讨广西铜鼓乐的衍变历程,以期更好地了解广西铜鼓乐的魅力和价值。
一、古代铜鼓类型分期古代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历史悠久,起源不详。
铜鼓最早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古代宗教仪式、军事活动和庆祝仪式的重要乐器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将古代铜鼓类型分期为两个重要阶段: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和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
1. 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东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铜鼓是古代铜鼓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其中包括了现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这一时期的古代铜鼓主要是用于宗教仪式和军事活动,并且在古代铜鼓的形制、制造工艺和音乐表演方面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代铜鼓的形制多为圆鼓,制造工艺复杂,音色浑厚、悠扬。
古代铜鼓的音乐表演主要以庆祝仪式和军事演练为主,节奏明快、舞蹈翩跹,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2. 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近现代时期的民间铜鼓是古代铜鼓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铜鼓乐的传承和发展上。
在明清时期,民间铜鼓逐渐取代了古代铜鼓,成为了广西地区民间庆祝和娱乐活动的主要乐器之一。
近现代铜鼓的制造工艺更加精湛,音色更加优美动人,音乐表演更加多样丰富,成为了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
二、广西铜鼓乐的衍变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西铜鼓乐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色。
广西铜鼓乐在演变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古代铜鼓的原始韵味和传统特色,还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生活意义,成为了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民众所喜爱和传颂。
壮族文化符号铜鼓

铜鼓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 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 着古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上的 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 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 他们的独特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 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广西大学
林学广西文化你最先想到的 是什么?山歌还是绣球?
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广西文化符号 依次是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 山歌、象鼻山、桂林米粉、漓江 和铜鼓。
铜鼓
提到铜鼓,学术界会 把它与广西划上一条 连线,有人甚至把铜 鼓与刘三姐、绣球称 为“广西符号”。 1950年,世界上最大 的铜鼓在广西北流出 土;1955年,广西出 土了目前为止唯一得 五铢钱纹铜鼓,震惊 全国。
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 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 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 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 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
为求雨多建雷 庙,解放前南 宁亭子立有雷 庙,古时壮人 还有定六月二 十四日为雷公 诞的。
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
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 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 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 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铜鼓面 上刻有竹节纹,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还保存 竹王的传说和崇拜。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历 史 悠 久
分 布 广 泛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

从古代铜鼓类型分期看广西铜鼓乐之衍变【摘要】广西铜鼓乐源于古代铜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铜鼓分为鸡鸣鼓、镐、钟鼓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奏方式。
广西铜鼓乐起源于古代铜鼓,是一种融合了汉族、壮族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形式。
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徒相传。
与其他地区的铜鼓乐相比,广西铜鼓乐在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广西铜鼓乐在保留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
广西铜鼓乐之衍变主要是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未来,广西铜鼓乐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南方传统音乐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铜鼓、广西、乐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演奏形式、历史发展、比较研究、现代化、原因、文化价值、未来发展1. 引言1.1 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古代铜鼓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铜鼓出现在商朝时期,其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铜鼓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装饰有各种纹饰和图案。
铜鼓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功效。
在周朝时期,铜鼓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被用于宫廷音乐和乐舞表演。
随着历史的演变,铜鼓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音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秦汉时期,铜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宫廷乐器,被广泛使用于宴会和庆典。
隋唐时期,铜鼓乐成为宫廷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被用于演奏各种音乐曲目。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铜鼓乐的诗歌和乐谱。
古代铜鼓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中国古代乐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铜鼓逐渐演变为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铜鼓乐器,其中广西铜鼓乐就是其中之一。
1.2 广西铜鼓乐的特点广西铜鼓乐是广西壮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特色鲜明。
广西铜鼓乐以铜鼓为主要乐器,结合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音色浑厚激昂,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壮族人的铜鼓文化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铜鼓在东兰。最近笔者走进这个“铜鼓之乡”充分领略了壮族人的铜鼓文化的绚丽,感受之深,难以忘怀。
据了解,目前仅东兰就有现存传世铜鼓612面,为全球民间铜鼓收藏之最。东兰铜鼓有着2000多年历史,其民间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赛鼓、舞鼓之风至今依然盛行,被誉为铜鼓文化的“活化石”。在千百年传承中,铜鼓被壮族人民以及周边地区甚至东南亚各国人视为通神“神器”和权力“重器”,也被当做乐器。在东兰,有位民间“鼓王”,他收藏的铜鼓多达百余面,是目前所知全国个人收藏铜鼓最多的人。
说起铜鼓文化,不得不提到红水河。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称南盘江,流至贵州省望谟县与北面而来的北盘江相汇,始称红水河,最后在广西象州县石龙镇汇入柳江,全长659公里,流域面积4.379万平方公里。
红水河因流经红色砂贝岩层,水色红褐得名。红水河由黔入桂,自西而东横穿广西中部,途径河池市的天峨、南丹、东兰、巴马、都安、大化6个县,在河池市境内长458.6公里,占总长70%,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41.1%。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铜鼓数量和保存使用铜鼓习俗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河池铜鼓文化资源的富聚集区。河池市红水河流域是整个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位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境内的左江乡境内,是中国壮族先民在积淀了几千年的岁月里形成的一处以壮族岩画、铜鼓、陶塑三大遗存群为代表的集中寻访壮族先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区。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所处地势险峻,景色壮美,山高,峡谷深,素有左江风光天下壮美之誉,有“地震少阳远、美景天下秀”之美誉。
面积约30公顷,共有险峰、崖洞、峡谷、溶洞、泉潭等地貌单元组成。
岩画一般有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文字与道家符号等。
岩画具有很强的时代与地域性,反映了我国古代黑黎国、南诏国、古代中南半岛、古代西南夏国、古代岭南的历史与文化。
这些著迷的岩画题材众多,内容丰富,其中包括有祭祀、南诏国石刻、岭南墓坑、早期蛮图、南诏鬼纹、岭南墓志铭与图像、黑黎人文图案等。
铜鼓的形状有豆脚鼓、鸟腿鼓、三足鼓等。
鼓身装饰有虎纹、凤纹、龙纹。
鼓面上铸有人物、花卉、鸟兽、两树共杆共戟、器物、各种生活场面、各种工具与文伎各种图案,由此见得铜鼓确实是壮族民族老祖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取得这一基本成果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劳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按比例要多加努力:其次我们要尽忠勤的努力,还要捐己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尽力完成自己工作。
看到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的考古工作者会发现它们总是令人心动,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是中国美丽的人和环境之一。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的遗存群是中国黔桂地区壮族先民多元文化的代表。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充分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头发现的大量陶器骨器证明了这一地区早期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工作者通过其发掘出来的文物以及一定数量的当地传统民间资料,对当地的文明和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
所以说,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是佐证唐,五代南汉,北宋,全南全一时期左江东道的现实性的物质实物。
左江花山岩画铜鼓考成果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色彩及 造型
• (1)广西民族民间铜鼓色彩 广西民族民 间铜鼓的色彩比较单一,基础颜色大概就 分为古铜色,金铜色,青铜色,黑色等4个 颜色。 (2)广西民族民间铜鼓的造型 广 西铜鼓大致都体如图1,圆墩平面曲腰,中 空无底,遍体花纹,两旁附耳。铜鼓分鼓 面和鼓身两部分,鼓身又分鼓胸、鼓腰、 鼓足。鼓面和鼓身由平行弦线形成晕层, 晕间施以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花纹,各类型 之间即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显示出庄重、 典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遵义型铜鼓:鼓面青蛙塑像消失,体型变小,花纹精简。 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4.冷水冲型铜鼓:花纹密集且高度图案化,立体装饰丰富。 系由石寨山型发展衍变而成。
5.北流型铜鼓:体积高大厚重,鼓面大于鼓胸,鼓腰缓缓收 缩,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等几何花纹,鼓面的立
鼓型图集
• 图1北流型铜鼓
• 图2万家坝型铜鼓
• 图3灵山型铜鼓
• 图4石寨山型铜图一鼓 图二
图三
图四
• 图5遵义型铜鼓
• 图6冷水冲型铜鼓
• 图7麻江型铜鼓
• 图8西盟型铜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铜鼓主要装饰纹样目录
• 太阳纹的光体装饰 • 云雷纹的回旋装饰 • 翔鹫纹的具象与抽象风格 • 羽人纹的生活瞬间勾画 • 青蛙问的立体雕像 • 十二生肖纹的多样形式 • 几何纹的构成形式
2020/4/1 4
目 录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 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壮族铜鼓习俗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 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 多,分布量最广。广西西北部及其红水河流域 是保留铜鼓文化最丰富的地区。壮族祖先创造 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 鼓艺术高峰期代表"。铜鼓是广西壮族群众每年 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习俗。
铜鼓纹饰之太阳纹
• 太阳纹是铜鼓纹饰中最主要 、最普通、最突出的纹饰, 是识别铜鼓纹类型的标志之 一。大多数类型的铜鼓,太 阳纹处在鼓面中心,有光体、 光芒和围绕这个中心层层散 开的环晕圈。它是由光体和 光芒两个部分组成的,但是 原始铜鼓,只有光体而没有 光芒。出现较早的万家坝型 就只有光体而无光芒。之后 有光芒,芒数多少不定。
• 太阳纹崇拜,实先民对太阳 崇拜的表现,有了太阳纹铜 鼓的神秘感大大增强了。到
铜鼓纹饰之云雷纹
云雷纹是一种自中心单线
外旋的图案,云纹密布在
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单元。
云纹的单元是又一对并头
云纹对称组合而成。云纹
有单卷云纹、双卷云纹、
半边云纹、波连云纹、填
线云纹、二方连续云纹等。
雷纹有小方型回型雷纹、
半边雷纹、菱形雷纹、椭
• 蛙塑崇拜,壮族与与少 数民族先民以青蛙为图 腾的图腾崇拜。壮族民
铜鼓纹饰之翔鹫纹
• 翔鹫纹饰铜鼓纹饰中最具 有艺术特色的纹饰之一。 它是很独特的动物纹样, 同时又可分为具体和抽象 两种不同风格。装饰着写 实的展翅飞翔的鹫鸟,特 点是:有长长的尖嘴,圆圆 的眼睛,头上有纤细的羽 冠,线条洗练,动态生动, 逼真传神。随着人们审美 和艺术的不同,逐渐出现
广西民族民间鼓型的主要类型
1.万家坝型铜鼓:鼓面窄小,鼓胸特别膨胀,鼓足短,足径 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器表粗糙,包含着后继铜 鼓装饰艺术的萌芽。
2.灵山型铜鼓:鼓身高大,鼓胸较圆,一律附以扁耳、青蛙 塑像。蛙背有纹饰,多见累蹲蛙。花纹有主次,多见线纹、 变羽人兽纹等。一般分二弦分晕,部分鼓身附有牛、鹿、 鸟等塑像。
清代广西十二道光芒太阳云雷纹双环 圆雷纹、填线雷纹、填点
耳铜鼓
雷纹、十字雷纹等。云纹
和雷纹组合构成复合型的
铜鼓纹饰之青蛙纹
蛙神铜鼓
• 青蛙纹饰体现在铜鼓上 时多呈立体效果铜鼓边 缘最多的雕像便是青蛙, 这是铜鼓最古老也是最 普遍的装饰。青蛙塑像 最早出现于冷水冲型早 期的铜鼓上。一般每面 铜鼓上塑有8只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