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深度报告: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

合集下载

中国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作者:姚冬琴来源:中国经济周刊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9日海域被瓜分,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安全受威胁——这是中国海洋权益形势面临的四大问题。

海洋重要,早在2500年前,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就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时至今日,人口爆炸、能源短缺,“饥饿”的人类越来越依赖海洋。

1960年,世界上只有12个国家在海上采油,产油量1.9亿吨,占石油总产量的9.2%。

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濒海国都行动起来了,海上钻井数量达3万多口,产量已占石油总产量的1/5强,产值超过2000亿美元,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以上。

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对海疆权益不甚重视。

海洋国土一直没有纳入国家的经济区划版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做过3次大的经济区划,3次都没有把海洋国土纳入到经济区划中去。

国务院2010年底下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特殊性,将另行颁布实施《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

但该规划至今尚未颁布。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但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海的资源战略意义被肯定以来,这片空虚的战略要地迅速被周边其他国家抢夺。

中国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中国的“高度克制”并未换来周边国家同样的态度。

迄今为止,南海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海开了1380口油井,全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从中分得一杯羹。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洋能源安全。

新华社披露的数据显示,失去南海资源,相当于失去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

南海,不该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强化海权,制定科学的南海能源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

陆海统筹,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追求的方向。

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远期分析认为,从现在起到202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预计将平均每年增长3%。

如果照这种趋势延续,这些国家的石油需求将从2002年的1510万桶/天上升到2025年的近3360万桶/天。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哪些挑战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也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对海鲜需求的增加,渔业捕捞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

现代化的捕捞技术,如大型拖网渔船和先进的捕鱼设备,使得大量的鱼类、贝类和其他海洋生物被捕捞殆尽。

许多重要的渔业资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还扰乱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例如,一些大型掠食性鱼类的减少可能导致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数量的过度增长,从而对海洋植被和底栖生物造成压力。

其次,海洋污染也是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来自陆地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污水以及垃圾等,通过河流和大气等途径进入海洋。

这些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重金属和有机物,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毒害。

石油泄漏是海洋污染的另一个重大威胁,无论是海上油井的事故还是油轮的泄漏,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海域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的伤害,如窒息、中毒和死亡。

此外,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量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难以降解,会在海洋中漂浮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被海洋生物误食后,会阻塞它们的消化道,导致死亡。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沿海的湿地和红树林等重要的生态系统。

同时,海水温度的升高还会引发海洋酸化和氧气含量的降低,这对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不利影响。

例如,珊瑚礁对海水温度和酸碱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升高和酸化会导致珊瑚白化和死亡,从而破坏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海洋的环流模式和季风系统,影响海洋生物的迁徙和分布,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课程——海洋酸化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课程——海洋酸化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课程——海洋酸化第一篇: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课程——海洋酸化海洋酸化与可持续发展世界上的海洋,其温度、化学成分、洋流和生物驱动着全人类居住的地球系统,我们的雨水、饮用水、气候、海岸线、许多食物,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氧气,最终都是由海洋提供和调控的。

2017年6月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首届联合国海洋大会聚焦海洋可持续发展,此次会议较受关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养护海洋,治理海洋酸化;二是保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海洋酸化进行有效治理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一个极其主要的方面。

一、海洋酸化含义及形成原因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指的是海洋从大气中稳定吸收由人类活动所排放的CO2从而导致海水pH值持续下降的现象。

根据德国全球变化问题咨询理事会的研究,现在海洋所储存的CO2总量约为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和土壤的20倍。

海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CO2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长期CO2汇。

由于大气与海水间的分压差,一部分人源CO2会溶解于表层海水中,经过一段时间后,CO2被洋流带入海洋深处。

海洋现在每年约吸收20亿吨碳,这个数目大约相当于IPCC报告中所估计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的30%。

根据IPCC计算,海洋在1800年至1995年间共吸收了约1180亿吨碳,这相当于48%的化石燃料燃烧累积所排放的CO2量,或者27~34%的人类活动引起的总CO2排放。

目前,已经能在深达1000 m的海水中探查到人源CO2,CO2在海洋中的表现与在大气中的有所不同,在大气中其化学性质是中性的,而在海洋中其化学性质却是活性的,溶解的CO2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导致海水酸化。

二、海洋酸化的危害近年来,海洋酸化和海洋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受到海洋酸化负面影响最大的是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珊瑚。

海洋酸化可能毁掉珊瑚礁生境,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鱼和其它海洋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哪些新挑战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哪些新挑战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哪些新挑战海洋,占据着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保护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不仅威胁到沿海地区的生态和人类居住环境,还会改变海洋的物理化学性质。

海水温度上升,影响了海洋的环流模式,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布和生存环境。

例如,某些依赖特定水温的鱼类可能会因为水温变化而迁移,导致其原有栖息地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海洋酸化是另一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严峻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得大量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导致海水酸度上升。

这对于许多海洋生物,尤其是贝类、珊瑚等具有钙质外壳或骨骼的生物来说,是致命的威胁。

它们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甚至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塑料污染成为了海洋生态保护的一大顽疾。

每年,数以百万吨计的塑料垃圾被排入海洋。

这些塑料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会长期存在并逐渐破碎成微小的颗粒,被称为“微塑料”。

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进入食物链,最终可能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此外,塑料垃圾还会缠绕海洋生物,如海龟、海豹等,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捕捞技术日益先进,捕捞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许多鱼类资源急剧减少。

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危险,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也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过度捕捞还会导致“渔获物低龄化、小型化”的现象,影响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石油泄漏和化学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给海洋生态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石油泄漏会覆盖海面,阻止氧气进入海水,对海洋浮游生物和藻类等初级生产者造成致命打击。

化学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等,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和放大,对高级消费者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0%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还在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现代渔业技术的发展使得捕捞能力大幅提高,远远超过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速度。

大规模的商业捕捞常常使用底拖网等破坏性渔具,不仅捕捞目标鱼类,还会误捕大量非目标物种,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许多重要的经济鱼类,如鳕鱼、金枪鱼等,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过度捕捞还会打破海洋食物链的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例如,某些鱼类的减少可能会导致其天敌数量增加,而其猎物数量则可能过度繁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态保护的又一重大难题。

陆地上的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等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染物,通过河流、排污口等途径排入海洋。

这些污染物中包含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石油等有害物质。

石油泄漏是海洋污染的典型事件之一,大规模的石油泄漏会在海面上形成厚厚的油膜,阻碍阳光穿透,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此外,塑料垃圾的泛滥也给海洋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塑料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会逐渐破碎成微小的颗粒,被海洋生物误食,导致其死亡或影响其生殖和发育。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全球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湿地和珊瑚礁等重要的生态系统。

海水温度的上升还会引发珊瑚白化现象,使珊瑚失去共生藻类而死亡。

海洋酸化是另一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使得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导致海水的酸度升高。

这会影响贝类、珊瑚等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削弱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海洋栖息地的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海洋生态保护的挑战与前景

海洋生态保护的挑战与前景

海洋生态保护的挑战与前景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地球生命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日益显著。

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以及酸化等现象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海洋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温度升高导致海洋栖息地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酸化则威胁着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的生存。

二、过度捕捞对海洋资源的破坏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保护中另一个重要的挑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海鲜的需求大幅增加,导致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普遍。

这不仅导致了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濒危甚至灭绝,还破坏了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平衡,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

三、海洋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污染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不可忽视。

废水排放、油污泄漏、塑料垃圾等都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还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最终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食物安全。

四、海洋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为了解决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建立和管理海洋保护区成为一种重要的保护策略。

海洋保护区是由政府或国际组织划定的特定区域,旨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

通过限制捕捞、减少污染和禁止破坏性的人类活动,海洋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五、未来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展前景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海洋生态保护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为海洋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如无人机监测、海洋清洁技术等。

这些积极的举措和发展为海洋生态保护带来了新的希望。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等。

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伤害,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中,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海洋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维持生命的地方,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资源,包括鱼类、贝类、海藻、海洋能源、药物等。

同时,海洋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但是,随着人们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正处于破坏的危险之中。

首先,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系统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捕捞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平衡,导致某些物种的数量减少甚至绝灭。

同时,过度捕捞还会影响到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平衡和繁殖周期,导致更多的生态问题。

其次,海洋污染也是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崩溃的另一个因素。

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和农业废水、石油溢漏、微塑料等,这些污染对海洋生物产生了直接的危害,使得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最后,气候变化也进一步威胁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发展。

海洋的温度、酸碱度和盐度等多种物理性质都面临着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温度升高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的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从而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

例如,捕捞量的限制和增加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

同时,全球社会也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广海洋保护意识和减少对海洋的污染,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使其得到恢复和发展,最终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存。

海洋环境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海洋环境保护面临哪些挑战

海洋环境保护面临哪些挑战地球表面约 71%被海洋覆盖,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对全球气候调节、资源供应以及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今海洋环境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过度捕捞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威胁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海鲜需求的不断增加,渔业捕捞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

现代化的捕捞技术和设备使得大量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被过度捕捞,严重破坏了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和生态平衡。

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逐渐枯竭,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这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对依赖渔业为生的人们的生计造成了冲击。

其次,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陆源污染是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大量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其中包含了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在海洋中积累和扩散,对海洋生物造成毒害,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

此外,塑料垃圾的泛滥也是海洋污染的突出问题。

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它们在海水中漂浮、分解成微小颗粒,被海洋生物误食,从而进入食物链,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危害。

石油泄漏是另一种严重的海洋污染事件。

海上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事故以及非法排放等都可能导致大量石油泄漏到海洋中。

石油在海面上形成油膜,阻止了海气交换,影响海洋的氧气供应和温度调节。

同时,石油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直接伤害,导致鱼类死亡、鸟类羽毛被污染等。

再者,海洋酸化也是海洋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一部分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海洋酸化程度加剧。

这对海洋生物的钙化过程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珊瑚、贝类等依赖碳酸钙形成骨骼和外壳的生物来说,海洋酸化可能导致它们的生长和生存受到威胁。

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

同时,海水温度的升高改变了海洋的环流模式和气候调节功能,可能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5日是第40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纲要都对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出了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然而,由于近年来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近海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影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自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政府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到21世纪初,已经颁布实施了包括海洋环境、海域、海岛、渔业、港口航运、生物多样性、海洋权益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海洋法律体系及其相关配套法规、条例和标准。

同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海洋管理行动,对遏制海洋环境的恶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以上措施并未从根本上遏制我国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水道被疏浚,海岸带被过度开发,过度捕捞和毁灭性的渔业活动导致主要渔业种群崩溃或食物网受损;太多种类营养盐的过量输入,致使沿岸海水成为世界上化学成分改变最大的区域。

所有这些因素,与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更为频发的严重风暴潮协同作用,使海洋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展望“十二五”及更远的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将面临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对海洋环境和资源提出的更多的要求,必须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海洋空间资源的供给能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统筹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控制近海资源过度开发,加强围填海管理;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纷纷围绕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开展各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对影响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当前我国亟须采取综合政策措施,以解决海洋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累积的和正在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重塑可持续发展格局。

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危机● 近海环境呈复合污染态势,危害加重,防控难度加大;● 近海生态系统大面积退化,且正处于剧烈演变阶段,是保护和建设的关键时期;●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频发,海洋开发潜在环境风险高;● 沿海一级经济区环境债务沉重,次级沿海新兴经济区发展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

直击七大生态问题突显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

过去30年,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基本上沿袭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使得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我国海洋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共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呈现出异于发达国家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区域性和复合性。

尽管我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与陆地生态环境保护相比,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工作还比较薄弱。

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价值巨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资源。

然而,污染、大规模围海造地、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滨海湿地大量丧失,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

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海洋生态灾害频发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频出现,为我国近海的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

21世纪以来,无论是发生频次还是涉及海域面积,我国的赤潮灾害都在骤增。

2001年~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为20世纪90年代的3.4倍。

从多年的趋势上看,赤潮的发生有从局部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的趋势。

2000年以来,我国近海无经济价值的大型水母数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母旺发有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2007年开始,黄海海域连续出现浒苔形成的大规模绿潮。

另外,随着我国运输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发生灾难性船舶事故的风险逐渐增大。

同时,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扩大也增加了溢油灾害的风险。

陆源入海污染严重江河携带污染物入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已成为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0年河流携带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加;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未见明显改善,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较差。

“十一五”期间,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

从近年统计数据来看,全国入海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问题仍然严重。

另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农业污染源已成为我国陆地和海洋水污染控制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海域污染面积居高不下,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黄海北部近岸、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这些区域大多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使得这些地区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债务。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受损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沿海已经历了4次围填海浪潮。

特别是最近10年来,我国掀起了以满足城建、港口、工业建设需要的新一轮填海造地高潮。

1990年~2008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从8241平方公里增至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面积285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0年,我国沿海地区发展还有超过578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需求,必将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影响。

从围填海管理上来看,2002年1月《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前,围填海基本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

《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实施之后,围填海管理有所加强,但是由于地方强大的填海需求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监管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随着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过度捕捞。

捕捞强度超过资源再生能力,急剧地降低了渔业生物资源量,一些传统渔业种类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另外,海洋捕捞活动中的垃圾、污水对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另外,鱼虾类等投饵性种类的养殖虽在海水养殖产量仅占10%左右的比例,但却是海水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沿岸潮间带生态系统构成了很大的压力,直接破坏了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栖息地,进一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数量高居世界第一,大型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和泥沙锐减,其中8条主要大河年均入海泥沙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约20亿吨,减至近10年的约3亿~4亿吨,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流域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导致河口三角洲侵蚀后退、土地与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河口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

发生在河口与近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如浮游生物组成及种群结构改变、有毒赤潮种类增加、鱼虾产卵场和孵化场的衰退或消失等,均不同程度上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密切相关。

随着今后大型水利工程的持续增加,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海平面和近海水温持续升高近3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特点,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高于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

据预测,在未来的30年中,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平均升高幅度约为80毫米~130毫米,其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京津地区沿岸将是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

与此同时,我国近海的海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将造成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范围改变、红树林人工栽培范围北扩和热带海域珊瑚白化等现象,还将导致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物种组成格局发生改变。

另外,海洋酸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珊瑚礁的资源分布、食物产出和旅游产业。

可以预测,未来由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和海洋酸化等引发的各种海洋灾害的频率及强度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加剧。

关注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存在结构性缺陷尽管目前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管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海上执法力量,基本形成了对管辖海域的环境管理能力,但以部门、行业管理为主的海洋管理政策体系仍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我国的海洋管理是陆地各种资源开发与管理部门职能向海洋的延伸,而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上是根据自然资源种类和行业部门来设置的,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将统一的海洋生态系统人为地分解为不同领域,由不同部门来监管,使得不同海洋自然资源或生态要素及其功能被分而治之,不能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进行综合管理。

与此相对应,海洋资源利用与环境管理实行单项和部门管理,各部门如海洋、交通、农业、石油、旅游等职责平行,缺乏综合协调和联合执法的机制和手段,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成为海洋管理的顽疾,致使跨行政区域、跨行政部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难以解决。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单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而制定的。

一方面,这些单项法规过分强调所管理的某种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而对其他产业部门及其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和需要考虑不足,造成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虽然多,但行业性突出、缺乏统筹,法出多门、政出多门,缺少统一的国家海洋政策;另一方面,许多法律制度在内容结构上均注重了普遍、共性、一般的环境保护问题,但缺乏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不能适应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需要,特别是缺乏区域环境管理立法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