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顾城寓言诗的详解
顾城诗歌主要表达的内容

顾城诗歌主要表达的内容1. 顾城的诗歌常常表达对纯净自然的热爱呢。
就像在《门前》里写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你看,这画面多宁静啊,他把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写得那么自然,仿佛他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感受着每一丝微风,每一颗草籽的动静。
2. 他的诗也会表达那种孤独又独特的内心世界呀。
《远和近》里说,“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感觉像是他在跟一个若即若离的人对话,那种孤独感就像一个人在大雾里,周围明明有人影晃动,可就是觉得自己被隔离开了,超让人揪心的呢。
3. 顾城的诗歌会表达对童真的怀念哟。
他写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这就像一个小孩子充满幻想的话语,他怀念着小时候那种天马行空的思维,那时候的世界是那么单纯美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
4. 还有对爱情的向往与描绘呀。
“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
”从这诗句里能感受到他对爱情那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就好像在跟心爱的人说,咱们的爱情就像梦和风一样,轻盈又美好,充满了不确定性却又那么迷人。
5. 他的诗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构建呢。
在他的想象里,有一个特别美好的地方。
像他的一些诗句里暗示的,他想要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纷争,充满爱的世界。
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幻想有一个糖果做成的房子,里面住着所有善良的人,大家都开心地生活着。
6. 顾城诗歌中会体现出对现实的迷茫与困惑啊。
有时候他的诗里那种迷茫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
比如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黑夜是不是就像现实的黑暗和复杂呢?他在黑暗中摸索着光明,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才好。
7. 他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呀。
生命在他笔下有时很脆弱,有时又很顽强。
就像他诗里描述的那些小花小草,虽然渺小但有着自己的生命力。
“花开如火,也如寂寞。
”这花就像是生命的一种象征,盛开的时候那么热烈,可背后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感。
顾城组诗《鬼进城》的内涵解析

顾城组诗《鬼进城》的内涵解析《鬼进城》是顾城的一首组诗,通过对城市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于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呈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城市画面,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思考,成为了顾城诗集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鬼进城》的内涵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对生活命运的感悟,也表达了对人性本质和情感世界的深刻探索。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以期更深刻地理解并赏析这首经典之作。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鬼进城》表现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的审视和感悟。
诗中描述的“灯光下的狗”、“公寓里的老鼠”等画面,展现了城市中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代表,充斥着焦虑、竞争和孤独,人们在城市中不断地奔波、挣扎,却往往感到迷茫和孤独。
这种对城市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反思和深度思考。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鬼进城》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
诗中表现出的孤独、无助和挣扎,构成了一种深刻的生命意蕴,诗中的画面如同一幅幅的生活写照,展现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追求,表达了对生存状态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深刻沉思。
作者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命运的深刻感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真实。
《鬼进城》还从文化和人性的角度展现了深刻的内涵。
诗中所展现的种种现象和画面,既有现代城市的特征,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诗中对现代都市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对话,使得整个诗歌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诗中对人性的描绘,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独特探索和理解,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
顾城诗歌《远和近》赏析

顾城诗歌《远和近》赏析顾城诗歌《远和近》赏析顾城诗歌《远和近》写作的手法很高明,通篇漾溢着自然主义的气息。
看似不事雕凿,信手拈来,以其天然呵成的形式容纳无拘束的内容,实则匠心独具,刻意求工。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城诗歌《远和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一眼睛给我们以看的功能,而看什么与怎样看却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诗中的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看云和看人实际上是在云与人之间进行选择,择其美者而爱之。
诗中的你,令“我觉得”:看人时很远,看云时很近,冰清玉洁与云为伴,与大自然相亲和。
诗中的你——这一高洁而又飘逸的抒情形象,既具有优美的人格力量,也寄托着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
被称为“童话诗人”的顾城,以一种柔弱的孩子气深爱着大自然中那一切难以言说,超然、神秘而又永恒、无穷的美。
看人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正是诗人这种美学趣味的表证。
这虽是一首现代诗,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却承继着我国传统的诗心与文心: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的无限中逍遥有限的人生,寄情于山水天地之间,遨游于长空飞云之时,从而获得精神的长驻与永恒。
人们的眼睛可以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也可以极目无穷,见人所未见。
“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见王朝闻《欣赏、“再创造”》)。
乐山乐水,见智见仁,有所视才有所不视,有所弃才有所取。
诗人的所取、所求、所亲、所近,无不凝结着诗人的卓识,诗人的灵视。
这首诗正是用远和近警示着这样一个道理:追求美的人,即使美在天边,也并不觉其遥远;对美无所用心之人,即使生活在美的故乡,照样会迷失求美的本性*。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寻觅,是否在祈求。
赏析二顾城的《远与近》,在一九八三年前后曾经作为难懂的“怪诗”而引起争议。
实际上这是一首揭示人际关系的小诗。
诗的人物形象是“你”与“我”相对而坐,由“我”发言,“你”则无言以对。
顾城部分诗赏析通用1篇

顾城部分诗赏析通用1篇顾城部分诗赏析 1顾城部分诗赏析1、《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
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
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
“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
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2、《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
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
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
《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
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
顾城《名》解析

顾城的诗作《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 诗歌背景:顾城生于诗人之家,他的父亲是部队诗人顾工。
这样的家庭背景让顾城自小就接触到诗歌,并在23岁时创作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代人》。
这首诗反映了顾城对社会和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他对于光明的追求。
2. 意象分析:顾城的诗歌常常运用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的诗中充满了敏感而执拗的孩子气,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如他特有的着装习惯等。
他的诗作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内心的挖掘,展现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3. 语言特色: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他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例如,在《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就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希望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4. 主题探讨:顾城的诗歌常常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个体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命运。
《名》这首诗也可能蕴含着对人生意义和个人身份的思考。
5. 情感表达:顾城的诗作中常带有一种孤独和忧郁的情绪,同时也有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他的诗歌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综上所述,顾城的《名》这首诗可能是对人生、自我认知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表达。
通过对其背景、意象、语言特色、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顾城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关于顾城寓言诗的详解

关于顾城寓言诗的详解一、引言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纯真、浪漫的童话色彩,他也因此被称作“童话诗人”。
顾城诗作的一部分是寓言诗,这部分诗歌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也是供成人阅读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他的寓言诗不仅设置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象揭示隐藏在故事身后的人生哲理。
此外,顾城的寓言诗还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性强、善用内心独白和对话等语言特色。
顾城的寓言诗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诗意并不一定要用复杂的意象与语言去表达,人生的哲理往往蕴含在童话性的诗句中,既容易让人领悟,又妙趣横生。
这就是顾城寓言诗的独有魅力。
二、顾城寓言诗的时期分类顾城生前所作寓言诗共90首,集中于1971—1984年之间。
其中1978—1981年为其创作寓言诗高峰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意义也较为多元。
顾城寓言诗意象涉及面较广,动物、植物、人类形象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并且大多为批判、讽刺性形象,意在使读者得到反思。
总体来说,顾城的寓言诗以时期为分类标准,形成了清晰的脉络。
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1.初期:1971—1978这一时期为顾城写作寓言诗的初期,共写作17首,数量较少,所蕴含的意义也较为单一。
结合诗人写作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对“四人帮”反动势力的厌恶和痛恨,以及对“*”环境中错误思想的否定与批判。
如《大讲“道理”的狼》,讲述四只饿狼为了吃到羊而费尽心思大讲“道理”,它们大放厥词:“这些羊修的简直不能再修了!/竟然浑身上下长满了肉膘!”“这些羊不是剥削者又是什么?/竟敢整天吞吃宝贵的青草!”但最后牧羊人还是发觉了它们的诡计,四只饿狼在“警笛的呼啸中”无处遁逃。
在这里,“四只饿狼”暗指“四人帮”丑恶势力,虽然这首诗写作的时候“四人帮”反动势力已被清除,但他们的罪恶行径仍然让诗人感到愤慨。
不仅“四人帮”是这一时期顾城寓言诗中主要批判的对象,诗人还对“*”背景下产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顾城诗集解读

顾城诗集解读顾城诗集解读「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给我逝去的老祖母」你围绕着我/就像我围绕着你「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二、孤寂或者观照。
顾城生前一直或者说没有打算过进入主流诗坛,后期移居异乡。
不管是地理上还是身份上,他都是一位自我流放的诗人。
孤寂帮助艺术家自我完成。
朋友很少,「真正的朋友恐怕只有『死亡』」。
诗作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出现这种孤寂、远远地观照人世的立意。
比如「布」我的心里荒凉得很/舌头下有一个水洼包括那首著名的「墓床」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这种死亡气质并不是说求死的倾向或者在讲超脱的哲学,而是平静淡然接受后的「哀而不伤」,或者疏离感。
诗人站在这种「无」中,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和「有」,所以很好理解顾城的诗里反复出现的「童真」意象。
其中颇有一种佛家讲「观照」的清澈通透感。
三、真。
顾城自己说过一段话:「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就说出来;但是呢,这说出来的话并不是这个世界上的话。
…… 中国有句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是以『有』捕『无』,当然是什么也捕不到;那么以『无』捕『有』呢?」理解这句话可以解他的大部分诗。
「感觉」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最后附一首「一人」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在呼吸中在他长大的手掌里在他危险安心的爱的时候它不是黑夜的猫看你海水走近公路不是黄昏时一点点亮起的灯火车把光没进海底它是最新的种子花婴儿在血中痛哭它是明亮的鱼生动的火照亮你在无人的一刻这是一条宽广的大路你避开一切像玩又是车重新开始春天推你轻轻推你过去谁也不知中止玫瑰刀剑一些灿烂的火药能敲钟唱歌熔化璃在它停止走动的桌上我所做的仅仅如此拿起轻巧的夜的酒杯你们真好像夜深深的花束一点也看不见后边的树枝。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顾城的诗充满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性,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下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1. 《远和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的距离,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之间亲密疏离的感悟。
诗中的“你”和“我”象征着不同的人,而“云”和“山”则象征着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云和山的距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的亲近和敬畏之情。
2. 《一代人》:这首诗是顾城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和审视。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和光明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的“一代人”则象征着当代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3. 《简历》:这首诗是顾城的自我剖析,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诗中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诗中的“简历”不仅是指诗人的个人经历,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历程。
4. 《感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感受和体验。
诗中的“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灰色的感受和体验,也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感觉”不仅是指视觉上的感受,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5. 《我会疲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的理解。
诗中的“我会疲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有限性和疲惫感的思考。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呈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以上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诗歌被公认为具有纯真、浪漫的童话色彩,他也因此被称作“童话诗人”。
顾城诗作的一部分是寓言诗,这部分诗歌不仅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也是供成人阅读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他的寓言诗不仅设置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象揭示隐藏在故事身后的人生哲理。
此外,顾城的寓言诗还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性强、善用内心独白和对话等语言特色。
顾城的寓言诗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诗意并不一定要用复杂的意象与语言去表达,人生的哲理往往蕴含在童话性的诗句中,既容易让人领悟,又妙趣横生。
这就是顾城寓言诗的独有魅力。
二、顾城寓言诗的时期分类
顾城生前所作寓言诗共90首,集中于1971—1984年之间。
其中1978—1981年为其创作寓言诗高峰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表达的意义也较为多元。
顾城寓言诗意象涉及面较广,动物、植物、人类形象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并且大多为批判、讽刺性形象,意在使读者得到反思。
总体来说,顾城的寓言诗以时期为分类标准,形成了清晰的脉络。
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1.初期:1971—1978
这一时期为顾城写作寓言诗的初期,共写作17首,数量较少,所蕴含的意义也较为单一。
结合诗人写作时代背景,我们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对“四人帮”反动势力的厌恶和痛恨,以及对“文革”环境中错误思想的否定与批判。
如《大讲“道理”的狼》,讲述四只饿狼为了吃到羊而费尽心思大讲“道理”,它们大放厥词:“这些羊修的简直不能再修了!/竟然浑身上下长满了肉膘!”“这些羊不是剥削者又是什么?/竟敢整天吞吃宝贵的青草!”但最后牧羊人还是发觉了它们的诡计,四只饿狼在“警笛的呼啸中”无处遁逃。
在这里,“四只饿狼”暗指“四人帮”丑恶势力,虽然这首诗写作的时候“四人帮”反动势力已被清除,但他们的罪恶行径仍然让诗人感到愤慨。
不仅“四人帮”是这一时期顾城寓言诗中主要批判的对象,诗人还对“文革”背景下产生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如《得意的知风草》,写“知风草”以为自己懂得“处世之妙”而鄙视扫帚的辛勤工作,但最终被“风暴”冲掉了“脚下的浮泥”。
这首诗把“知风草”和“扫帚”做对比,批判了那些毫无原则,跟随形势“随风倒”的人,他们虽然一时得志,但注定没有好下场。
2.中期:1979—1981
这一时期顾城创作数量最多,共写作55首,诗中展示的形象更为丰富,蕴含的意义也更为多元化。
总体来说,有如下几种意义得到表现:
(1)批判忽视客观规律与实际情况的思想与行为。
此类作品较多,如《善于发明的农人》《水泡骑士》《窗扇》等。
其中以《善于发明的农人》最为典型。
这首诗写了一位“的农人”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方法,让小狗去拉套耕地,让老牛去看院守门,结果都造成了损失。
但农人并没样吸取教训,反而又产生了让母鸡打鸣的想法。
作者正是通过讲述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批判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切实际、忽视客观规律的做法,在富有趣味的同时又发人深思。
(2)批判自以为是、吹嘘夸大自身实力的行为。
这一类诗歌故事性比较强,也喜剧色彩和荒谬意味。
如《大猪小传》,讲一只
愚蠢的猪自以为自己具有“已经超过了飞机的速度”,非要和鸟儿们比赛飞翔。
作者在结尾处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还是不要夸耀、吹嘘”,来告诫读者。
此外,《自大的湖泊》《小鸟伟大记》等作品也有类似意味。
(3)批判固步自封、迷信经验的行为。
这类作品有《蜗牛的悼词》《泥蝉》《河滩》等。
在《河滩》中,诗人描述了一位不知变通,一味迷信经验的车夫,他按以往的思路,以为“一旦大地重新凝结”,陷在泥水中的马车就会“在铃声中飞回家园”,却没想到马匹与车轮最终冻结在泥里,“比坚固的牙齿更难摇撼”。
诗人通过这首诗说明了“凝固不变经验”的可怕,提示读者一味保守只会陷入现实的泥潭。
(4)批判的主观主义、“拍脑袋”作风。
这类诗有《杨树与乌鸦》《“励精图治”的国王》《伊凡的论断》等,其中批判的对象大多以人类的面目出现。
如《伊凡的论断》中的大法官伊凡,全品自己主观意图去断案,这样的领导方式无疑是愚蠢的。
诗人用这类诗来讽刺一些用“拍脑袋”的方法来做领导的行为,表现了这种行为的危害与荒谬。
3.后期:1982——1984
后期顾城写作寓言诗数量减少,诗篇共18首,并且诗歌在形象意义方面也呈零碎状态,没有形成完整体系。
这时期的诗篇有部分是批判“只有语言,没有行动”的空谈行为,如《副上帝的提案》《人鸡之战》《一种准备》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寓言诗的故事性虽然不如前两个时期强,但思想深度却增加了。
诗人放弃了前两个时期诗歌的直白式的讽刺,而是将思想意义蕴含在文本深处,使寓言诗可供开掘的空间更大。
例如《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写的是一个小男孩走进峡谷,向炮兵连长借车去“赶救主基督”,而连长说:“不,我不糊涂/我是连长,要回连部”。
这首诗看起来很平淡,实际上蕴含的意味大大超过了诗歌语言。
小男孩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去借车救基督,但连长却认为小男孩在欺骗他,认为“回连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说“主基督”是信仰与神性的化身,连长的做法是不是意味着“现代人”对信仰的无视与淡漠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明自身立场,而是通过这首诗让读者去反思。
三、顾城寓言诗语言特色
顾城的寓言诗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他的诗并不故作高深,也没有说教色彩,而是通过一个个有关动物、植物乃至人类的小故事来表达哲理,通俗而不落入庸俗。
他的寓言诗不仅是写给少年儿童看的,更多的是为了给成年人一些人生的启迪。
同时,顾城将“寓言”与“诗”两种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使他的寓言诗既有寓言的故事性与幽默诙谐,又有诗的节奏感与“诗性”的语言,从而实现了语言上的创新。
1.通俗易懂,情节性强。
顾城的寓言诗大多是通过“讲故事”来阐发哲理,表达自身思想。
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诗人并没有运用晦涩难懂的诗句,而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诗歌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
如《两把铜壶》,此诗讲述了一个“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的道理,没有上纲上线故作艰深,就是用平易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乱叫的壶中/水还半温不凉/不响的壶中/却已沸波荡荡”。
此外,顾城的寓言诗在语言安排上还注重情节性。
他的寓言诗往往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因、高潮和结尾。
如《大猪小传》,开头就介绍了故事的起因“金色的春光铺满大地/千百种鸟儿在展翅比翼/这时却走来一只大猪和主要角色:
/声称要夺取比赛第一。
”然后,诗人又讲述了“大猪”怎样“飞天”的过程,将
故事推向高潮,最后又说明“大猪”实际“飞”得最低,在诗歌末尾表明了自身态度:“所以如果谁也有这种荣誉/还是不要夸耀、吹嘘”。
使得故事情节在诗中得到完整体现。
2.形象生动,富有童话色彩。
顾城的寓言诗中所塑造的形象十分鲜明,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
他往往将动植物、江河湖泊、生活用具等物拟人化,将它们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使得它们形象鲜活,使人读诗如读童话,既能使人会心一笑、心情愉悦又能使人参悟诗中思想哲理。
如《自大的湖泊》,讲了一个离开“立身之本而绝后”的道理,用了很多拟人的语言来表现“湖泊”的“自大”,如“湖泊得意了”“湖泊忍无可忍”“湖泊怒不可遏”等。
正是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使无生命的事物变得有生命,诗句也具有了童话色彩,显得不那么呆板,更加鲜活生动
3.语句押韵,节奏感强。
顾城的寓言诗毕竟是“诗”,具有诗的特色,语句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形成强烈节奏感,加强了语意,使人印象深刻。
如《蟑螂国国王当选记》,这首诗共有9部分36节,篇幅较长,每一节都押“ANG”字韵,如“木床”“遗忘”“纱网”“蟑螂”,读来节奏感很强,方便人们记忆,使人通过流畅的语感获取诗中的含义。
4.善用内心独白和角色对话。
为了增强寓言诗的表现性,顾城在诗歌中运用了很多角色的内心独白的和对话。
在这些内心独白和对话中我们能深层次地了解角色的个性,又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怪豆传业记》中对“怪豆”的内心进行了“剖析”:“若真和这些贱坯讲究平等/我当初岂不白白攀登?/恐怕就连我的豆子都孙/也会被污泥浊水埋没一生”,作者通过描写“怪豆”的这些心理活动,来反映它“无视立身之本”,一味“攀登”的错误心理。
对话在顾城的寓言诗中也有所运用。
如《火鸡之战》,讲述了“丈夫”和“妻子”关于“火鸡”的争论,但实际上“火鸡”并不存在。
“丈夫”和“妻子”关于“火鸡”的争论是激烈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儿,这与故事中“火鸡”的“不存在”形成了对比,达到了一种反讽的艺术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