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效能
血常规比值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血常规比值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鲍布和1,2,张琪2,李海林1,杜双双1,高英堂1△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比值参数与类风湿关节炎(RA)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并比较217例RA患者(RA组)和211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总炎症全身指数(AIS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的NLR(dNLR)、血红蛋白与淋巴细胞比值(HLR)、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比值(HP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与单核细胞比值(PMR)、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
分析RA患者上述指标与临床评分、炎症和免疫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常规比值参数与RA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常规比值参数对RA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PMR、LMR、HPR和HLR降低(P<0.05),而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突变型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抗体(aMCV)、NLR、dNLR、PLR、SII、SIRI、AISI升高(P<0.05)。
RA患者DAS28评分与ESR、CRP、RF、aMCV、PLR呈正相关,而与HPR呈负相关(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ESR、CRP、RF、ASO、PLR是影响R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PMR和HLR是保护因素(P<0.05)。
基于ESR、CRP、RF、ASO、PLR、PMR和HLR的联合检测模型对RA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为0.889(95%CI:0.852~0.927)。
结论PLR和HPR与RA临床活动度相关,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为RA辅助诊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血红蛋白类;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关节炎,类风湿;血常规比值参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中图分类号:R593.22,R446.11,R446.62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30481Diagnostic value of blood cell count-derived ratio parameter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BAO Buhe1,2,ZHANG Qi2,LI Hailin1,DU Shuangshuang1,GAO Yingtang1△1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for Critical Diseases,Artificial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Tianjin Institute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the Third Central Clinical College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170,China;2Clinical Laboratory,Characteristic Medical Cen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cell count-derived ratio parameter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RA)and to explore their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Methods The aggregate inflammation systemic index(AISI),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derived NLR(dNLR),hemoglobin-to-lymphocyte ratio(HLR),hemoglobin-to-platelet ratio(HPR),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platelet-to-monocyte ratio (PMR),systemic immune-inflammatory index(SII),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index(SIRI)in217RA patients and211 healthy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scores,as well as inflammatory and immune markers were investigated.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ratio parameters and RA.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irAnesth,2022,77:110631.doi:10.1016/j.jclinane.2021.110631.[19]NIELSEN R V,FOMSGAARD J S,NIKOLAJSEN L,et al. Intraoperative S-ketamine for the reduction of opioid consumption and pain one year after spine surger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opioid-dependent patients[J].Eur J Pain,2019,23(3):455-460. doi:10.1002/ejp.1317.[20]GOYAL S,AGRAWAL A.Ketamine in status asthmaticus:A review[J].Indian J Crit Care Med,2013,17(3):154-161.doi:10.4103/0972-5229.117048.[21]WEIBEL S,RÜCKER G,EBERHART L H,et al.Drugs for preven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adults 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a network meta-analy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20,10(10):CD012859.doi:10.1002/14651858.CD012859. pub2.(2023-03-02收稿2023-04-27修回)(本文编辑李志芸)基金项目: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建设项目(TJYXZDXK-047A);天津市卫生健康科技项目(TJWJ2021ZD003)作者单位:1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邮编300170);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作者简介:鲍布和(1986),男,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

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for pain relief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LI Yuanqiang, L I Mingzhu, W ANG Yong, XU Shuai, YU Haoyang, OU Yunsheng", ZH U Yong
(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 China)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9年 12月 第 12卷 第 12期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Vol.12, No.12, Dec.号 :2 0 9 5 - 9 9 5 8 ( 2 0 1 9 ) 1 2 - 0 9 6 1 - 0 6
DOI j issn :1 0 . 3 9 6 9 / .
. 2 0 9 5 - 9 9 5 8 . 2 0 1 9 . 12.05
S 中性 S I I I I I I I I i S f ! 剡于
李 远 强 李 明 珠 王 勇 徐 帅 余 浩 洋 欧 云 生 “ 朱勇"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重 庆 400016)
but the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is not obvious in some patients, and there is no such index to predict the postoperative pain re lief reliably.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 in patients with rheuma toid arthritis for pain relief after TKA. Methods: A total of 117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nd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 were enroll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RA group of 53 patients with RA and non-RA group of 64 patients with non-RA. The course of disease, body mass index (BMI), bone mineral density, C-reactive protein (CRP), erythrocyte sedimen tation rate (ESR), NI.R and other clinical data were recorde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pain in pa tients within one year after TKA.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find out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poor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RA, and the cut-off point of NLR was calculated by ROC curve. According to the cut-off point, R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NLR group and low NLR group, and the sub groups were compared for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Results:The age, BMI, BMD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of knee were lower in RA group than in non-RA group (P< 0.05), but the neutrophil count, NLR, CRP, ESR and VAS value were higher in RA group than in non-RA group. From the 12th week after TKA, the VAS was higher in RA group than in non-RA group (P<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NI.R, CRP and ESR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poor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RA. The ROC curve showed that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NLR=3.12 were 73.5% and 83.7%, respectively, and the pain relief in the low NL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igh NLR group from the 6th month after operation in the subgroup analy sis. Conclusions: NLR has certain predictive value for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fter TKA, anti the high risk of poor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after TKA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when patients' NLR^3.1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炎症中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炎症中的研究进展常永龙郭锦晨【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免疫炎症;研究进展;综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1]。
其主要以滑膜组织为靶点,以对称性、炎症性、多关节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
本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关节疾病,但认识到系统性炎症会导致过早的心血管死亡并对其进行预防至关重要。
如不及时治疗,关节炎症可导致糜烂、关节破坏、永久性畸形乃至死亡[2]。
RA的病理基础为关节滑膜增生,渗出大量炎性液体,滑膜炎持续发展导致肉芽组织覆盖关节软骨,最终软骨产生溃疡。
骨面肉芽组织纤维化、骨节破坏、皮下结节是其特征性病变[3]。
目前,RA的具体病因还不明确,通常认为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等因素有关,我国患病率为0.32%~0.36%[4]。
在众多致病因素中,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s)的形成被认为是RA致病的关键环节。
研究表明,RA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年就可以检测出ACPAs[5]。
近期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作为一种新的抗炎机制与ACPAs有着密切的关系[6]。
NETs是一把双刃剑,在包括RA在内的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弄清NETs的形成机制、在RA中的调控作用以及通过以NETs的形成通路、组成成分为靶点治疗RA的可能性探索是亟需做的工作。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NETs形成机制、在RA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以NETs为靶点治疗RA的可能性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R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1 NETs的形成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寿命很短,循环中细胞半衰期仅为6~8 h,并受到程序性细胞死亡和随后胞吐的限制。
当中性粒细胞被激活或受到损伤时,可以推迟其死亡,以支持中性粒细胞效应器的功能,如吞噬作用、细胞因子的释放和通过脱颗粒杀灭病原体。
托珠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托珠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张挺;周艳;李永吉;朱小春【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7(015)003【摘要】目的比较托珠单抗与英夫利西单抗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分为托珠单抗组(30例)、英夫利西组(30例),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次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托珠单抗组在第2次、第3次、第4次输注时的血沉、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疼痛评分明显低于英夫利西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9、4.45、3.84、2.78、5.11、4.24、2.56、2.41、2.74,P均<0.05);托珠单抗组在第3次、第4次输注时的关节压痛数明显低于英夫利西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4、2.08,P均<0.05).英夫利西单抗组中有8例患者在第4次输注时出现了DAS28评分反弹,托珠单抗组中有2例出现类似情况.英夫利西单抗组中疗效反弹的患者第4次输注DAS28评分明显高于第3次输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5);疗效反弹的患者关节肿胀数更少、压痛痛数少、DAS28评分更低、病程更长(t分别=2.67、2.19、2.13、2.11,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托珠单抗能更快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更快达到疾病低活动状态,并能较好地维持治疗效果.【总页数】4页(P255-258)【作者】张挺;周艳;李永吉;朱小春【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托珠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J], 叶丛;朱盈姿;余毅恺;李守新;董凌莉;耿哲2.血清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水平监测在英夫利西单抗维持治疗克罗恩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J], 张启维;孙颖;王天蓉;沈骏;冉志华;郑青3.托珠单抗对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反应不佳的和初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J], 张挺;叶天申;李永吉;周海燕;周艳;朱小春4.托珠单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J], 李宁宁;戴冰冰;雷蕾;张昊;田丽;滕小铭5.托珠单抗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J], 武树朋;王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临床分析

1 资料 与方法
1 一 般资 料 :20 年 1 ~ 0 9 1月在 本院 住 院 、以关 节 痛 . 1 05 月 20年 2 为主要 表 现 的3 /A L 1 J L 患儿 中 ,误 诊 为类 风湿 性关 节炎 (R # J A) 的 1例 为 误诊 组 ,其 中男 5 ,女6 ,平 均年 龄 ( . ±30 1 例 例 66 5 . 8) 岁 。 同期在 本 院住 院 、确诊 为J A的 1例 患儿 为对 照组 ,其 中男 R 3 6 ,女 7 ,平均 年龄 ( . ± .)岁 。 例 例 79 40 4 1 . 诊 断标 准 :A L 断 依据 全 国 统一 标准 “ 】 骨髓 细 胞 学 2 L诊 。,经
粒细胞 ( 比例 、 N) 血小板 (L ) PT 值及C反应蛋白 ( R ) . C 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 <0 5。 D 及H D 均明显增高 ( 《0 5 P . ) 而L H B H 0 尸 ) o 。结
论 :以关节痛为主要症状 、病程相对长 ,但缺乏JA典型临床及实验室表现患儿需考虑AL ,应及早行骨髓穿刺,慎用激素。 R L
JA 3 R 的1例患儿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年龄、病程 、 血常规 、生化指标 、 线表现等。结果 : x 误诊组 l l 例仅1 例关节x 线提示椎体变形异
常 ,而对照组l例中7 3 例提示不同程度关节腔积液或滑膜增厚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1。误诊组无论病初及诊断时中性 P 。) 0
l例误诊为J A L 患儿均缺乏典型的关节炎表现 , 例 l R 的A L 3 曾多次骨穿均未达A L L 诊断标 准。其中2 ( 例AN 例 1 A强阳性 ) 分别于病程5 个月 、 个月时予激素治疗 . 8 致诊断A L L 时病程长达
嗜中性粒细胞功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

嗜中性粒细胞功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之一,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嗜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吞噬和消化外来的病原体,从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的一类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常常与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紊乱有关。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嗜中性粒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一、嗜中性粒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并且激活状态的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此外,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细胞外囊泡是细胞释放的一种小型膜泡,其中包含了各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脂等。
研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外囊泡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并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诱因之一。
二、嗜中性粒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皮肤损害、全身器官受累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亦呈现出激活状态,并且激活的嗜中性粒细胞会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引起全身器官损害。
此外,嗜中性粒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影响还不仅止于此。
研究发现,嗜中性粒细胞能够诱导活化的T细胞从血液中进入病变组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病变中,增加了这些细胞的即场浸润和上皮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沉积,从而加重了病情。
三、嗜中性粒细胞与硬皮病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
红细胞沉降率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探讨

肺功能,但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合理用药。
传统抗生素方案治疗重症肺炎效果不佳,该治疗方案对控制感染效果较弱,且降低患者免疫力及代谢力,加重患者病情[7-8]。
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是新型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感染进程,缩小抗生素靶向,降低耐药菌率,改善患者预后[9]。
患者治疗初期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可抑制格兰阳性菌与格兰阴性菌,进而控制感染进程,在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3d后,根据患者细菌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针对性窄谱抗生素治疗,降低因长期使用抗生素产生的真菌感染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10]。
在抗生素降阶梯方案中使用比阿培南药物,该药物是一种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可有效抑制细菌DNA螺旋酶及拓扑异构酶活性,进而抑制细菌繁殖,具有杀灭细菌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ICU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aO2、PaCO2、CRP、PCT、D-D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VC、MVV、FEV1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学指标,减少抗生素使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李锋.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效果与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8,24(13):43-45.[2]张鹏.抗生素降阶梯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34):51-52.[3]关晓宣.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1):129-131. [4]钱骏,欧阳张宁,漆波.降阶梯抗生素方案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9,25(5):661-664. [5]田爱庆.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的临床有效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6):1287-1288.[6]招芳霞.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7):174-175.[7]张晓丽.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8):127-128.[8]张士颖.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07.[9]陈昭燕,占美,田方圆,等.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 42(12):1069-1076.[10]徐言芳.重症肺炎患儿应用抗生素降阶梯方案治疗的优势评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0):187.红细胞沉降率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价值的探讨吴晓杰,王丽,丁芳芳(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沈阳110003)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探讨ESR和NLR在SLE患者中的临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病变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多 关节椎对^性、侵袭性的小关节炎症,可导致关节畸 形及功能丧失,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
响[,]。对于RA患者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显得尤为重要,患病早期是治疗RA的最佳时期。 在我国男寸RA的诊断普遍采用以下诊断手段:RA 患者疾病活动反映的患者指数数据3 ( rapid3 )问卷, 基于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评分(DAS28)、临床 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 手腕关节超声检查和血清学标志物检查[]。其中,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诊断RA的血清学标志物有抗环 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和 抗RA33抗体、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 (ESR),而伴随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医学界在 原有的诊疗方法上也在不断探寻及更新诊疗策略,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减
CCP抗体、RF、抗RA33抗体椎RP、ESR诊断RA的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38,0.942,0. 922,0. 653椎.722、 0.678;NL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诊断RA的敏感度分别为60.9%椎4. 96%椎6. 84%、
I8. 05% ,41.73%椎6.24%,特异度分别为78. 9%椎5. 96%椎9. 82% ,90. 35%椎8. 86%椎2. 37%均日性预测值分别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对RA的诊断效能。结果
(P 与健康对照组和非RA组相比,RA组NL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水平均升高 均<0.05);与 E (P 健康对照组相比男 RA组NLR,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水平均升高 均<0.05 )。NLR、抗
为 77.14% 椎7.60% 椎3.40% 椎8.57% ,0. 99% ,66.13%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63. 38% 椎3. 05% 椎3. 87% 椎8. 58%、
50. 32% ,53.57%。结论 NLR对RA的诊断效能较抗CCP抗体、RF差,但较CRP、ESR好,临床可用于辅助诊断 RA。
(非RA组)、体检健康者2I5例(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血细胞分析用染色液试剂盒检测中性粒细
胞、淋巴细胞,计算NLR;采用ELISA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 ); )o 检测类风湿因子(RF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 采用改良魏氏法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
通信作者:岳超(E-mail: yuechao3016@ 126. com)
88
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是近年来被发现并且被着重研究的新型炎
性标志物,NLR简单、成本低、参数易得,在机体出 现炎症反应时会迅速做出反应,是反映机体炎症状
态的一项敏感指标,广泛用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
脉全血3管,采用血细胞分析用染色液试剂盒检测 CRP、ESR水平比较 各组NLR、抗CCP抗体、R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刘十算NLR;采用ELISA法检 抗RA33抗体、CRP、ESR水平比较见表1。由表1
测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可知,与健康对照组和非RA组相比,RA组NLR、抗
疾病椎申经系统疾病等领域,被看作是判断以上疾病
与预后的良好指标,但NLR在诊断系统性自身免疫
病的
少。 本
NLR 对
RA的诊断效能,并与抗CCP抗体、RF、抗RA33抗
体、CRP、ESR等诊断RA的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比
较,探讨NLR在RA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天
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24期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类风湿 关节炎的诊断效能
岳超,刘勤,李捷,韩雪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300450)
摘要: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RA患者
E 266例(RA组)椎 RA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患者228例
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RA患者266例均己为RA
组,其中男58例、女208例,年龄(55 ±13)岁。选取
同期收治的非RA风湿病患者228例(结缔组织病 84 、 直性 柱 34 、 关 57 、 系 性
红斑狼疮25例、干燥综合征28例),己为非RA组, 其中男67例、女161例,年龄(47 ±17)岁。选取同
者均按照《实用内科学(13版)》的诊断标准确诊, RA33抗体、CRP、ESR对RA的诊断效能。P <0.05
且排除其他疾病干扰。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2 各组NLR及抗CCP各组研究对象均采集4 mL空腹静 2.1各组NLR及抗CCP抗体、RF、抗RA33抗体、
检测RF;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采用改良 CCP抗体、RF、抗RA33抗体、CRP、ESR水平均升高
魏氏法检测ESRo
山东医药2019年第59卷第24期
期体检健康者215例刘己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49 资料呈非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M (P25 ,P75、表
例、女166例,年龄(48 ±14)岁。三组研究对象之 示,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采用受试者工
间年龄、性别资料具有可比性。RA组和非RA组患 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LR、抗CCP抗体、RF、抗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
体;类风湿因子 doi :I0. 3969/j. issn. I002-266X. 20I9. 24. 024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 20I9) 24-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