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休谟哲学的体系特征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休谟哲学思想浅析0501027 05哲学班薛虎周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
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
而休谟哲学也是西方近代最为彻底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一)经验论基本原则休谟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有意义的观念来源于相应的印象。
那么什么是印象和观念呢?(1)观念和印象“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所谓“印象”休谟认为是指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休谟写道,“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
” 休谟把“印象”当作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分析哲学——休谟的

分析哲学——休谟的摘要: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
正因为如此,它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活力与魅力。
当然,怀疑主义的结论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对希腊哲学理性基础的瓦解也是致命的,从而在客观上助长了神秘主义等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流行,休谟作为西方哲学怀疑论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不但对怀疑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巨大贡献,对其他学说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同时,作为“温和的怀疑主义者”,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怀疑主义;消极的;积极的中图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1-0000-01晚期希腊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并驾齐驱的是怀疑主义,它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派别。
怀疑主义学派与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对如何达到灵魂安宁问题的研究,即研究共同之处是伦理的目的。
但是怀疑主义另辟蹊径:彻底放弃认识的方式,它没有通过以前我们对世界万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
怀疑主义认为伊壁鸠鲁和斯多哥学派的观点是独断论。
所以怀疑主义基本观点是: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以此出发对一切保持沉默,不为之动心,也不作判断,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灵魂的安宁。
在晚期希腊,怀疑主义作为与占支配地位的绝对主义形态相对立哲学形态,她的影响很深远,不仅有很深的历史根源,而且她的思想传统也很悠久。
我们从逻辑史和一些西方哲学中也能看到一些哲人的思想,比如说:普罗泰戈拉,他提出的感觉相对主义,德谟克利特思想中的约定论和不可知论因素以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的关于怀疑论的部分,这些都为后来怀疑主义产生有重要奠基作用。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印象先于观念。 印象先于观念。印象分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两 它们产生的次序如下:一个印象先刺激感官, 种。它们产生的次序如下:一个印象先刺激感官, 从而神秘地产生了冷热饥渴苦乐等观念, 从而神秘地产生了冷热饥渴苦乐等观念,当这些 观念再回复到心灵中时,便产生欲望和厌倦、希 观念再回复到心灵中时,便产生欲望和厌倦、 望和恐惧等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就是反省印象。 望和恐惧等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就是反省印象。 这些反省印象又被记忆和想象所复现又成为新的 观念,如此发展。 观念,如此发展。 印象出现于心中之后,它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中, 印象出现于心中之后,它又作为观念复现于心中, 这种复现有两种方式: 这种复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仍然保持初次出现时 的活泼程度;二是完全失掉了那种活泼性, 的活泼程度;二是完全失掉了那种活泼性,变成 了纯粹的观念。前者称为记忆,后者称为想象。 了纯粹的观念。前者称为记忆,后者称为想象。 记忆的主要作用在于保存观念的次序和位置; 记忆的主要作用在于保存观念的次序和位置;而 想象的作用则在于可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 即使幻想,也是如此。 念,即使幻想,也是如此。这是休谟人性科学的 第二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童年时代,休 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从小休谟性情 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1725年 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休谟

休谟的经验主义美学:基于情感的审美休谟的情感优先论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心,其余的一切都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所以休谟的美学自然也离不开情感。
休谟是从美感引申到美的本原以及本质的,这点我是赞同的。
我会简要讨论一下休谟思想中的美感产生的基础,以及休谟认为的美的本质和特征。
一、美感的产生与生理欲望的满足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身体和内在的欲望作为一种生物现象和生理现象,维持着人的生存,表现着人的生命。
美学以人的丰富感性作为研究的对象,美感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生命的健康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即建立在生理欲望的满足或至少不违背生理欲望的满足的基础上。
弗洛姆在《对自由的恐惧》一书中这样说,“人本性中存在其他不可缺少、迫切需要满足的部分呢,也即植根于人生理结构的需要,诸如饥饿、干渴和睡眠的需要等等。
这些需要的每一种都存在某种界限,不能被满足的程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就将是无法忍受的。
”我不认为一个忍受着饥饿的人还能进行纯粹的审美,还能构造出一个让他产生美感的意象。
来自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的一段话:“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
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注,因果联系俱由其守夺”。
我们是有情感的,是有欲望的,情感始终推动着人的各种活动,趋乐避苦便是生活的最终目标。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做一只快活的猪而不要做思想着的苏格拉底,人不是绝对地受物种规定性的限制,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只是说情感与欲望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底色,要重视它们!情感是派生物,人性中的这一部分要比上述的植根于人的生理结构的需要的部分要更有韧性,更有适应性。
这些需要不是僵化的、固定的,他们不同于人性的内在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并且必须被满足,毫无疑问,美感就属于这一部分。
人在本性上追求的不是理性的知识,而是情感上的满足,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工具。
休谟思想

休谟休谟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主义和贝克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二岁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
1734—1737年,它在旅居发过期间写成了第一部、也是奠定它的哲学基础的重要著作《人性论》。
该书于1740年在英国出版,但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
后来,它当过家庭教师和辛克莱将军的秘书,出使过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
在这期间,它将《人性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先后于1748年和1751年发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1752—1757年,在爱丁堡市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期间,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撰写了巨著《英国史》。
1763年,他又去巴黎,任英国使馆的秘书,并曾代理公使职务。
在此期间,他和当时发过的许多知名人士交往,结识了卢梭、狄德罗。
霍尔巴赫、杜尔阁、达朗贝等人。
休谟同卢梭过从甚密,当卢梭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而无处安身的时候,1767年他邀请卢梭到英国居住。
他万年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他最后一次去巴黎时,受到当时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盛大欢迎。
1769年辞去英国副国务大臣的职务,1776年卒于爱丁堡。
休谟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兴高采烈。
因此,他十分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他于1732年出版的《经济论文集》一书,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贸易自由。
他还提出过著名的“货币数量论”,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
他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老师和朋友。
他的遗著《我的一生》就是由斯密整理出版的。
由于休谟提出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晚年很享受英国政府的器重。
休谟后期还写了专门论述宗教问题的著作,除1757年发表的《宗教的自然史》外,晚年还写了《自然宗教对话录》,死后才出版。
休谟道德哲学的道义论倾向

同情和情感都需要理性的协助和指引。道德感 是理性对带有偏好性的个人情感修正的结果 , 它体 现 的是 一 种 人 为 的 情 感— — “ 同利 益 感 ” 共 。共 同
利 益感 是对 人类 幸 福 和苦 难 的共 同感 , 以社 会 同 它 情 心为 根源 , 且是道 德愉 悦感 的 主要 内容 。同时 , 并
系 、 近关 系和 因果 关 系 把对 别 人 情 绪 的 观念 转 化 接 为观念 所表 象 的情 绪本 身 , 我 们 心 中产 生 和别 人 使 同等 的情 绪 。他 把 人 的 心 灵 比作 能 相 互 反 射 的 镜
、
休谟 的“ 同情 ” 与孟 子 的“ 隐之心 ” 恻
休 谟 和孟 子 都 试 图在 人 性 中找 寻 道 德 的根 源 , 前 者 以同情作 为 道德 感 的基 础 , 者 以恻 隐之 心 作 后 为道 德 的开端 。
经验事实。休谟从广泛的同情心推出普遍的仁爱情 感, 孟子则以侧隐之心为仁之发端 , 这是休谟和孟子
两人 道德 理论 的相似 点 。然而 对 于 同情 心 或恻 隐之 心如 何 发挥其 道 德 作用 的 问题 , 两人 的 回答 则 相 去
甚远 。
.
德感。尽管休谟没有 明确此观点 , 但这不难从他的
使得道德判断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 同情 的 目光 将
投注 于人 类 的幸福 和苦 难之 上 。这 种 同情心 是一 种
社会 同情 心 , 区别 于 单 纯 的个 人 同情 心 。个 人 同 它 情心 因人 而异 , 社 会 同情 心具 有 共 通 性 。道 德感 而 必须 以 社 会 同 情 心 为 主 , 则 就 会 缺 失 道 德 普 遍 否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

论休谟的美学思想休谟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完成者,同时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创始人。
休谟的不可知论具有怀疑论色彩,因此,他也是西方近代怀疑论的主要代表。
休谟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性科学”,并将逻辑、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作为人性科学的最基本内容。
他不仅发展了经验主义认识论,而且也是经验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
17——18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学完全摆脱了附庸于文艺学的地位,而成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学的问题主要不是由哲学本体论来研究,而是由哲学认识论来研究。
这一特点,在休谟的美学思想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休谟建立的精神哲学体系直接以人性本身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认识论学说、社会伦理和政治学说,而且包括“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的批评学(即后来的美学),所以,他的哲学认识论以及社会政治和伦理思想也都影响着他的美学思想。
在《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都有关于美学问题的论述,此外,他还写有《论趣味的标准》、《论悲剧》、《论艺术和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等关于美学的论文,从而把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推向一个高峰。
E·卡西勒说:“休谟哲学在美学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从方法论观点来看,其贡献完全是有独创性的。
”[[1]]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在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中,休谟是最关心和热爱文艺和美学的一个。
他自称爱好文学的热情是他一生的主要情感和快乐的无尽宝藏。
他和同时代的英国美学家霍姆、哈奇生在学术上有密切交往。
在1739年出版的《人性论》中,休谟就将美学列为他要建立的人的科学中所包括的四门学科之一,并对美学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作了明确论述。
他认为作为人的科学的基础的“人性”本身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理智和情感,它们应分别由不同学科加以研究。
对“理智”的研究属于认识论,而对“情感”的研究则属于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
他说:“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2]]。
休谟哲学的三种解读模式

休谟哲学的三种解读模式
张连富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6)004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休谟首先是以伟大的怀疑论者身份出现的,"休谟哲学"也是以摧毁一切知识的"怀疑主义"的形式出现的.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上半叶康普·斯密提出对休谟哲学的富有启发性的"自然主义"解读为止.围绕着休谟的经验论、怀疑主义以及自然主义之间的不同关系,对于休谟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三种解读模式:第一种把休谟哲学解读为最为彻底的经验论和怀疑主义哲学;第二种把休谟从英国传统的经验论中解放出来,把休谟哲学看作是一个协调一致的自然主义体系;第三种则是把休谟哲学看作是前两者的综合或者折中,认为休谟哲学包含了两种相互冲突矛盾的学说.
【总页数】8页(P45-52)
【作者】张连富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1
【相关文献】
1.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哲学解读 [J], 赵素锦
2.解读马克思的三种模式——我国理论界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探索及
我们的新见解 [J], 王东;王晓红
3.试论康德对休谟哲学的解读 [J], 张连富
4.休谟哲学“自然主义解读”中的“越界使用”问题及其后果 [J], 刘金山
5.休谟政治哲学再诠释——兼评高全喜先生《休谟的政治哲学》 [J], 宋宽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1期(总第108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NO.1,2005G eneral N o.108论休谟哲学的体系特征祝莉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休谟的整个哲学体系体现为经验论、怀疑论和自然主义三者相互贯通的统一体。
休谟以其经验论为基础,从对外在物体存在的怀疑论论证过渡到对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自然主义解释和怀疑论批判,显示了其哲学的调和色彩。
怀疑论与自然主义在休谟哲学体系中不分伯仲,如果片面地将休谟看作怀疑论者或自然主义者,都有失偏颇。
[关键词]休谟;经验论;怀疑论;自然主义;外在物体的存在[中图分类号]B561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5)01-0027-05 在西方哲学的进程中,打破了康德“教条主义迷梦”的休谟,其影响显然不仅是对康德而言,而是给当时整个西方哲学界带来了一股凉风,使狂热的理性降温。
对于休谟提出的问题———传统知识以及新兴自然科学的基础的可靠性———哲学家们认真地反思并试图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去解决,而与此同时对休谟哲学的理解也争议颇大。
作为一位重要的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继承了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论传统,但在其哲学体系里呈现了比经验论更多的内涵。
经验论只是休谟哲学思想的基础。
基于经验论,他针对各个哲学问题进行了怀疑论批判与自然主义解释。
因此,在休谟的思想体系里出现了经验论、怀疑论和自然主义并存的奇特现象,这也是导致对休谟思想的解读存在着极具差异的观点的原因。
着眼于休谟的怀疑论批判的人往往将休谟当作一位怀疑论者(温和的或彻底的);而重点关注休谟的自然主义解释的人又将他定位为一位自然主义者;针对休谟思想的经验论基础,他则更多地被当作一位经验论者。
可见,研究者们为休谟的定性争论不休。
当然,任何的解读都是可能的,也都是不完全的,笔者这里要提出的也仅仅是一种可能的解读———休谟在继承洛克和贝克莱经验论的基础上针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受到贝克莱和贝尔(Bayle)的怀疑论思想影响,他对重要的哲学问题进行怀疑论批判,得出怀疑论结果,但他并未在此停步,而是尝试对无法以理性和感觉来加以判明的人类信念进行自然主义的解释。
无论这种解释是否成功、令人满意,这种尝试都是极有意义的,也是休谟哲学中极具个人色彩的部分。
在休谟以经验论为基础而建构的哲学体系里,怀疑论与自然主义的重要性不分伯仲,但是经验论、怀疑论、自然主义三者不是一个单纯线形的发展,而是贯穿在他的每一步论证中,他的哲学思想本身就体现为三者的统一体。
他从经验论出发,得出怀疑论结果,又以自然主义为其解释,但他并未认为自然主义能解决、驳倒怀疑论问题,怀疑论是无法解决的,自然主义只是对我们无法判明但又不得不相信的信念做出解释。
所以,笔者认为,偏于这个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全面的,应该对这三个部分的关系全面把握。
关于外在物体存在的研究是一个多数哲学家都会涉猎的重要问题,休谟也不例外,而且他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凸现了[收稿日期]2004-10-26[作者简介]祝莉萍(1975-),女,汉族,四川西昌人,北京大学博士生,从事近代西方哲学研究。
其哲学作为经验论、怀疑论与自然主义的统一体的体系特征。
因此,笔者选此问题作为理解休谟哲学体系特征的一个切入点,也作为对上述解读的一个辩护。
一、外在物体存在的怀疑论论证关于外在物体存在的问题是重要的哲学问题,许多重要的哲学家都对此进行了论述,同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认定它的存在会面临无法证明的难堪,而否认或悬搁外物存在又会面临违背常识的责难,哲学在这里进退两难,而休谟对此问题的探索,集中体现了其调和怀疑论和常识的哲学特征———从经验论出发,怀疑论、自然主义并存。
当然,在他的论述中,三者并非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而是相互融贯。
尽管对休谟的解读和定位有着极大的争议,但认为他是一位经验论者的观点却几乎是被广泛接受的。
休谟继承了洛克、贝克莱的经验传统,并且更加彻底。
他认为认识开始于感觉,并断言知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
休谟把知觉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另一类是思想和观念。
他认为印象是观念的原本,观念是印象暗淡的摹本和映象,简单印象引起相应的简单观念,复合观念和印象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
归根结底,他把观念的来源归于印象,而将反省印象的来源归于感觉印象,最终,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
这是休谟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点,也贯穿了他关于外在物体的论述。
“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想像或形成与观念和印象有种类差别的任何事物的观念。
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意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像推移到天际,或是一直到宇宙的尽处,我们实际上一步也超越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也不能想像任何一种的存在。
”[1]“我们的知觉就是我们的惟一对象。
”[2]按照休谟的经验论,我们所能得到的只是知觉,我们唯一能认识的也只是印象和观念,而外在物体就意味着外在于我们的知觉,知觉与外在物体在种类上是不同的,那么如何能通过内在的知觉得到外在物体的存在呢?如果想通过知觉与外在对象的相似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休谟的经验主义框架下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实际上存在于心中,外在对象只是借着它们所引起的那些知觉才被我们认识”[3]心中除了知觉再无其他东西,关于外在对象我们所有的也只是“关于”它们的知觉,如果要比较,那么也是知觉与知觉之间的比较。
外在对象无法直接与知觉比较,同时也没有中介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因此,根据经验论,我们无法从惟一拥有的知觉得到外在对象的存在,外在物体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设想的,也就是不可知的。
至此,休谟得出了与贝克莱相似的怀疑论结论,也说明了经验论最终会导致怀疑论。
二、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自然主义解释对外在物体的存在得出怀疑论结论并不是休谟的最终目标,他所真正关注的不是为外在物体的存在辩护,而是解释人们何以会相信外在物体的存在,即人们关于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来源。
正如巴里・斯特德(Barry Stroud)所说:“他开始并不问是否有物体,是否我们知道或合理地相信有物体。
作为一个研究人的科学家,他问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信念,我们怎么得到这个信念”[4]“休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怀疑主义者……也不得不同意关于物体存在的原则,虽然他并不能自称通过任何哲学论证来主张那个原则的真实性”;“我们很可以问,什么原因促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但是如果问,毕竟有无物体?那却是徒然的。
那是我们在自己一切推理中所必须假设的一点”[5]“对于休谟来说,关于外界物体的存在我们具有不可抗拒的信念,如果问是否有物体存在,我们的答复只能是肯定,我们(包括怀疑论者)已经预设了外在物体的存在,所以,问那样的问题完全是徒然的。
然而,尽管我们问是否有物体存在的问题是“徒然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问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休谟称只有这个问题才是他所关心的。
这样,休谟就将物体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转换成了关于信念的根据的认识心理学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将外在物体的存在问题转换成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问题。
由此,休谟试图像说明自然事物那样说明精神问题,说明关于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来源。
休谟对关于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加以自然主义的解释,其中贯穿了他的经验论和怀疑论思想。
休谟首先将外物存在的问题区分为关于物体的继续存在和独立存在这两个密切相连的问题。
他说,“不过一个问题的解决虽然也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可是为了更易于发现这种解决所根据的人性原则起见,我们将一路带着这种区别,同时去考察,产生一种继续存在或独立存在的信念的是感官、是理性、还是想像?”[6]休谟认为我们必然要么从感官中、要么从理性中、要么从想象中得到物体的继续存在和独立存在的信念。
他最终证明感官和理性都不是此信念的来源。
而只有想象才能产生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并对此作了自然主义解释。
休谟先从感官开始论证。
根据休谟的原则,原始的感觉是一切经验推理的最终根据,如果我们对物体存在的信念具有感官或直接感觉的验证,我们就可以恰当地说明为什么我们会有那样的信念。
可是,我们寻遍了感官和感觉的一切证据,都没有发现它们为我们提供出对外界物体存在的信念,既没有提供物体不呈现于感官时继续存在的信念,也没有提供物体在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信念。
具体地说,“当对象已不再呈现于感官之前以后。
这些官能显然不能够产生这些对象继续存在的概念。
因为这是一种词语矛盾,并且假设感官即在其停止一切活动以后,仍然在继续活动。
”[7]显然,认为感官提供物体不呈现于感官时继续存在的信念,这已超出了感官的活动范围,并显示了一种自相矛盾。
那么感官能否提供物体在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信念呢?其实这仍然是一种语词矛盾,感官如何能为在它之外的物体的独立存在的信念提供证据!休谟指出,“我们的感官显然不把它们的印象呈现为某一种个别的、独立的和外在的事物意象;因为它们只给我们传达一个单纯的知觉,而毫不以任何外在事物提示我们。
单纯的知觉若不是借着理性的或想像的某种推断的帮助,永不能产生双重存在的观念。
……而当心灵由单纯的知觉推出了双重的存在、并假设其间有类似关系和因果关系时,它确实是看得已经较远了。
”[8]我们在知觉中意识到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印象———与外在物体不同类的东西,要说我们的感觉提供了物体独立于感觉而存在的信念的根据,无疑也超出了感官的有效范围。
可见,无论是继续存在的信念还是独立存在的信念,感官都无法提供。
针对感官能否为外在物体存在提供证据的问题,贝克莱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感官的证据是不能怀疑的;……不过我看不到感官的证据如何能够拿来证明任何不被感官所知觉的事物的存在”[9]。
在对外在物体存在的否定性论证上,休谟与贝克莱有着相似的论证与结论。
休谟受到贝克莱的影响可见一斑。
考察了感官之后,休谟进而分析理性是否能产生物体的继续存在和独立存在的信念。
对于这一点,休谟的分析比较简单,他区分了两种情形———普通人与哲学家对此的不同看法。
普通人对于理性论证一无所知,并且他们将知觉和对象混淆在一起,并认为他们所感觉到的那些事物是独立继续存在着的,休谟认为,“这种意见既是完全不合理的,所以它不是由知性发生,而必然是由其他官能发生的。
……只要我们将知觉和对象认为是同一的,我们就永远不能由这一个的存在推出另外一个的存在来,也不能根据了是我们相信任何一个事实的那种唯一的因果关系而形成任何论证。
”[10]普通人并非由理性得到物体的独立继续存在,那么哲学家是否是通过理性论证得到这个信念的呢?休谟的回答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