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____休谟及其哲学.ppt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

休谟哲学思想浅析休谟哲学思想浅析0501027 05哲学班薛虎周休谟是英国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谟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在知识真假难辩的情况下如何为之确定可靠的基础。
他继承了洛克的思路,主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
至于如何来研究人性,休谟明确指出:“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科学本身所能给予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
而休谟哲学也是西方近代最为彻底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一)经验论基本原则休谟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有意义的观念来源于相应的印象。
那么什么是印象和观念呢?(1)观念和印象“印象”和“观念”是休谟哲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所谓“印象”休谟认为是指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
印象又分为两种,一是感觉印象,一是反省印象。
感觉印象是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产生于心中的,“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
休谟写道,“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
” 休谟把“印象”当作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00803第三节 休谟

结论二: 知觉中最基本的是印象。
二、因果观
1.对知识的分析:
(1)两类知识:
①“关于观念的知识”
a、含义: 心灵对观念的思考和推理,从而形成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 的认识,就是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
b、特点: 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不以存在于宇宙中某处的任何事物 为依据; 与外部事物无关,因此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将它发现出来。
c、构成:包括几何、代数、三角等数学知识。
d、正确性的标准: “关于观念的知识”的正确性标准就是它自身,与其他事物 毫无关系。
e、意义: 具有必然性,因此是绝对可靠的; 它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没有帮助的。
d、结论一:印象中最基本的是感觉。
B.观念:(ideas) ①含义:
是指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通过心灵的思维活动及其推理作 用而产生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我 们的心灵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
②特点:
a、是印象在心灵中的摹本或再现。 b、是比较不生动、比较不活泼的。
③构成:
记忆、想象、推理、反映等
④意义:
是知识形成的一种中介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⑤分类及其关系:
a、简单观念:是心灵对印象的直接摹本或反映。
b、复合观念:是心灵对简单观念的排列和组合。 c、关系:简单观念是复合观念的基础,简单观念经过复 合观念而形成知识。
C.印象与观念的关系: ①差别性
总之,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确定实在着的,但都不过是一束知觉之 流,也就说,它们都是局限在我们的感觉经验范围之内。因此,由人 的心灵或精神的创造力量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概念和规律的知识,都 只是我们心灵对于感觉材料的联结、置换、扩大或缩小。
国际经济学第十二讲

第12讲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物价—现金流动机制1752年大卫•休谟提出的在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产出不变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给减少物价下降对外竞争力增加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出口下降,进口上升产出不变对外竞争力下降物价上升货币供给增加黄金流入顺差在金本位制下,每个国家货币的含金量是确定的,各国可以此价格买卖任意数量的黄金。
既然每种货币一单位的含金量是固定的,那么汇率也就固定了。
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称为价格黄金流动机制。
它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法如下:因为每个国家的货币供给由黄金本身或由黄金为依靠的纸币构成,货币供给在逆差国下降,在顺差国上升。
这引起逆差国的国内价格下跌而顺差国的国内价格上涨。
价格的变化鼓励了逆差国的出口,抑制了它的进口,直至其国际收支逆差被消除。
逆差国黄金的流失及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其国内物价的下跌,这是由货币数量论决定的。
只要国际收支一出现失衡,调节过程就被引发,并一直持续运作到失衡完全消除为止。
调节所依赖的是逆差和顺差国国内物价的变动。
由此可见,可变汇率制下的调节取决于该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化,而金本位制下的调节却依赖每个国家国内物价的变动。
金本位制下的调节同时还依赖于逆差及顺差国进出口的高的价格弹性,还因进出口数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而显著。
二、弹性论局部均衡分析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短期分析,价格有粘性不考虑货币效应不考虑收入效应通过进出口市场进行探讨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进出口市场运行机制外汇市场的需求来自于进口市场外汇市场的供给来自于出口市场小国情况——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无穷大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为零出口供给弹性和进口供给弹性无穷大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弹性论的基本条件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最初的贸易是平衡的其他贸易国不进行贸易报复对外贬值的速度快于对内贬值的速度当进出口的供给曲线都是无限弹性,即水平的时候,此公式有效。
西方哲学史课件10.休谟

我们如何获得自我的观念
• 首先,同一性归属的实质是把某种性质归属于一系列 相关对象而不是某个单一对象。其次,如果某对象的 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我们很可能认为,它们与原来的 东西是同一个东西。第三,对象的组成局部〞对它们 的共同目的有一种感应〞。
• 相似和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把各种知觉合而为一。对 相似性的记忆提供给我们连续同一性的印象,因果关 系在想象中将自我观念与以往经验相联系。
我们为什么相信对象存在
• 问题,什么原因使我们相信物体的存在?
• 〔1〕我们为什么假定,即使我们不再知觉到物体, 它们也能持续存在?〔2〕我们为什么假定,物体具 有独立的、外在于心灵的存在?
• 休谟的答复:对象观念不是通过感官或理性产生的。
• 就感官而言:a)我们知觉观念
• 休谟认为:〔1〕理性不能单独作为行为的动机; 向上,理性与情感不是对立的。
〔2〕在行为倾
道德理论与实践
• 道德判断是应该诉诸于理性来完成还是应该诉诸于情 感来完成?道德是理性范围内的事情,从而存在与某 种普遍法那么中,与经验无关;还是依赖于人类的感 知方式和世界的结构,从而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
道德理论:心理学情感主义
• 道德的区分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当我们称某一行为或品格是善的或恶的时候, 我们的道德判定是根据何种原那么作出来的,道德的根源何在?
• 我们之所以讲道德,是因为我们服从理性而克服了许多情感的缘故吗?情感在道 德生活中是否发挥作用?
• 流行的道德理论认为,道德动机的形成只靠理性而无须情感,道德的根本原那么 是理性原那么,通过这些原那么我们能够推断出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应 该如何行动和生活。我们的动机应该受理性原那么的指导,但我们的情感却阻碍 理性的命令。
休谟的因果论

休谟的因果论作者:朴光哲一、因果问题的产生大卫·休谟是18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因果关系理论第一个做详细论证的哲学家就是休谟。
他把经验论哲学贯彻到底,一方面反复强调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于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知识又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未经验过的事情呢?由因推果还是由果推因呢?休谟的回答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
休谟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走向了唯心主义,但其因果关系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极大,对进行哲学思考也颇有益处。
1.英国经验论者从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做是必然的。
培根对于由经验归纳所获得的知识的真理是坚信不移的,洛克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凡事必有原因,这是为我们的经验所证实的。
第一个对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提出非议的哲学家是贝克莱。
他认为上帝为了使人类生活方便起见使感觉世界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自然律。
自然律的功用就在于指明感觉世界的因果关系,但是这种因果关系不是必然的不可移易的。
贝克莱的理由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完全依照上帝的意志,而上帝的意志是绝对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
假如说因果关系是必然的,那就意味着上帝的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只要上帝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我们就不能说这种因果关系是必然的,所以因果关系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无论是洛克的观点还是贝克莱的观点,休谟一概予以否定。
他认为这些观点都是存在于经验论哲学中的唯理论的思想倾向。
在经验观察中我们根本得不到原因与结果这种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也得不到上帝的观念。
我们的感官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个相互区别相互分离的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
这些简单印象和观念只有通过观念间的联结则形成因果推理。
比如说像“太阳晒,石头热”这些日常生活现象从一般常识来看是必然联系的。
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
第十二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法国哲学具有怀疑论的传统。早在16世纪,蒙田就运用怀疑论提 倡宗教宽容,笛卡儿也用方法论的怀疑主义证明传统知识不可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培尔的哲学批判“使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 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为在法国接受唯物主义和 合乎健全理智的哲学作了准备”。
二 、梅叶
让·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是 早期无神论思想的代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出生于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从宗教学校毕 业后在天主教会担任教职。他在晚年写成了 一部表达自己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的著作手 稿,并标明为《遗书》。
同时,在共和政体下,由于人民掌握着最高权力,存在着滥用权 力和极端民主的危险,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他认为理想的政 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他推崇英国议会制的君主制政体,认为它 是最理想、最优良的政治制度。
孟德斯鸠推崇英国的政体
专制集权的象征“束棒”(法西斯)
孟德斯鸠继承了洛克的思想,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立法、司法和行 政“三权分立”的学说。他说:“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 权,执行有关国际法事务之权,执行有关公民法事务之权。”这 三种权力应该彼此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 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三权分立”学说表达了资产阶级反对封 建专制的立场,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历史也证明,三权 分立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即使资产阶级国家也都没有完全采取 三权分立的制度。
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之中,“自然法”就是人 类在自然状态下所遵从的规律。自然法仅仅源于生命的本质,是 人类还很软弱时用以保存自己生命的法则。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童年时代,休 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从小休谟性情 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1725年 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二、 论知性
1、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联系 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强者为印 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故印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我们的全部简单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 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现。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印象先于观念, 印象先于观念,这是休谟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 一条原则。 一条原则。
空间观念是由抽象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官传入 心灵的,任何不可见或不可能的东西都不会具有 广袤的,关于广袤的复合印象必然由若干较小的 印象组成,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来说 是不可分的,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颜色和坚固性 的原子或粒子的印象。否则,永远不会有没有颜 色和质量的粒子的印象。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分的刹 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种对象 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有持续 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的。
休谟思想

休谟休谟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在批判经院哲学、唯物论、笛卡尔主义和贝克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大卫·休谟(1711—1776)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十二岁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学,后来转而研究哲学。
1734—1737年,它在旅居发过期间写成了第一部、也是奠定它的哲学基础的重要著作《人性论》。
该书于1740年在英国出版,但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
后来,它当过家庭教师和辛克莱将军的秘书,出使过荷兰、奥地利、意大利等国。
在这期间,它将《人性论》的第一卷和第三卷分别改写为《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先后于1748年和1751年发表,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1752—1757年,在爱丁堡市图书馆馆长的职务期间,他博览群书,认真研究,撰写了巨著《英国史》。
1763年,他又去巴黎,任英国使馆的秘书,并曾代理公使职务。
在此期间,他和当时发过的许多知名人士交往,结识了卢梭、狄德罗。
霍尔巴赫、杜尔阁、达朗贝等人。
休谟同卢梭过从甚密,当卢梭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而无处安身的时候,1767年他邀请卢梭到英国居住。
他万年在法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他最后一次去巴黎时,受到当时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盛大欢迎。
1769年辞去英国副国务大臣的职务,1776年卒于爱丁堡。
休谟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兴旺发达的景象使他兴高采烈。
因此,他十分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他于1732年出版的《经济论文集》一书,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贸易自由。
他还提出过著名的“货币数量论”,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驱。
他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老师和朋友。
他的遗著《我的一生》就是由斯密整理出版的。
由于休谟提出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晚年很享受英国政府的器重。
休谟后期还写了专门论述宗教问题的著作,除1757年发表的《宗教的自然史》外,晚年还写了《自然宗教对话录》,死后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