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休谟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以其创见和深刻的观点而闻名,读后我深受启发并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
理解。

休谟主张人性是由感觉和情感驱动的。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基于对感觉的追
求和对情感的回应。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尽管理性思考在人类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感觉和情感对我们的影响。

人性论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人类的自私本性。

休谟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
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他提出了一种“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自
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这使我思考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中的合作与竞争。

此外,我也对休谟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的观点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是建立在
感觉和情感基础上的,而非理性思考。

他质疑了道德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认为道
德标准是主观的,因为它们基于个人的喜好和厌恶。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道德判断的本
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休谟的人性论为我提供了对人性和行为动机的全新视角。

他的观点挑战了
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强调感觉、情感和自私的本性对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
书后,我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意识到理性和情感对我们的日常决策和
生活选择中的作用。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休谟的《人性论》时,我仿佛踏入了一个深邃而充满思考的世界。

这本书对于人性的探讨细致入微,发人深省。

休谟在书中开篇就提出了对于印象和观念的区分。

印象是指我们在感官上直接感受到的强烈而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印象在思维和记忆中的微弱副本。

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知识都来源于印象。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的认知方式。

我们常常自以为对事物有着深刻的理解,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基于一些模糊的观念,而非真正清晰强烈的印象。

在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中,休谟的见解极具颠覆性。

他指出,我们所谓的因果关系并非基于必然的逻辑联系,而是源于我们在经验中观察到的事件的恒常结合。

例如,我们看到火燃烧,就认为火是导致热的原因。

但这种因果判断并非先于经验而存在,而是通过反复的观察和习惯形成的。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因果推断可能并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只是我们的思维惯性使然。

谈到情感,休谟认为骄傲与谦卑、爱与恨等情感是人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骄傲往往源于我们对自身有价值的品质或与我们相关的事物的认知,而谦卑则相反。

爱与恨则是在考虑到他人对我们或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的影响时产生的。

这让我思考起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的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紧密相连。

在探讨道德时,休谟强调了道德判断并非仅仅基于理性,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情感和同情心。

他认为,我们对于美德的赞赏和对恶行的谴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们内心的情感反应,而非纯粹的逻辑推理。

这使我重新审视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做出道德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够清晰地论证其合理性,而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有所倾向。

休谟对于人性的研究并非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试图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相联系。

他让我明白,哲学思考并非高高在上、远离尘世,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休谟的一些观点产生了疑问和思考。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著的一部关于人性和道德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入和有启发性,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他的观点:人性是基于感觉和经验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决策是由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他通过分析人们的欲望、动机和行为来解释道德行为的来源。

休谟认为,人性的根源是人类对于快乐的追求和对痛苦的回避。

他认为,我们的欲望和动机的本质是由我们的感官所决定的,我们的决策也是基于利己主义的。

他认为,道德行为和我们自身的利益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之所以会有道德行为,是因为人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他人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

这种观点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评价提出了挑战。

在阅读《人性论》的过程中,我对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认识到,人的行为和决策确实是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完全由理性或道德所主导。

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和快乐的追求,而非真正的道德动机。

但是,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忽略了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共情和同理心的作用。

虽然人的行为确实是基于个人利益,但休谟从这个角度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的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会根据他人的需要来行动,通过共情和同理心来推动道德行为的实施。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休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另外,休谟关于道德的讨论也忽略了社会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对于道德的认知和评价并不相同。

有些行为在某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道德行为,而在另一个社会和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

休谟的观点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忽略了社会和文化对道德认知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读完《人性论》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对于理解人性和道德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虽然休谟的观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但这本书依然对我在道德问题上的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

人性论读书笔记《人性论》读书笔记在阅读《人性论》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这可不是那种轻松随意的闲逛,而是深入到人类心灵深处的探索。

休谟在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让我时而深思,时而忍不住拍案叫绝。

他所提到的观念、印象、情感等概念,就像是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人类内心那扇神秘的大门。

就拿其中关于印象和观念的论述来说吧。

休谟认为印象是更强烈、更生动的知觉,而观念则是印象的摹本。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微风轻拂着脸颊,带来丝丝凉爽。

当我们踏上山间的小径,脚底下的石头和泥土,那种坚硬与柔软交织的触感,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这就是一种印象。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仿佛要滴出油来。

那一片片树叶的形状、纹理,还有那闪烁着的光芒,都清晰地印在我的眼中,让我感到无比的鲜活和生动。

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清脆的声音像是一串灵动的音符,直接钻进我的耳朵里,让我的心也跟着欢快起来。

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溪水撞击在石头上,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那水花的形状,那水流动的姿态,还有那哗哗的声响,都是那么强烈而直接地冲击着我的感官。

当我们终于爬到山顶,俯瞰着山下的美景,那种壮阔和雄伟让我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接,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那一刻,所有的景象、声音、气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里,成为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然而,当我回到家中,回想起这次爬山的经历时,那些原本强烈的印象就逐渐转化为了观念。

我脑海中浮现出的山的样子,不再那么清晰和生动,而是变成了一种较为模糊和抽象的概念。

鸟儿的歌声也不再那么清脆响亮,仿佛隔着一层纱。

但尽管如此,这些观念依然能够让我回忆起爬山时的美好感受,让我心生向往。

这就像休谟说的,印象是最初的、直接的体验,而观念则是在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较弱的思维再现。

通过这次爬山的经历,我对他的这个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休谟逝于1776年,享年65岁,相对于其他高龄哲学家来说不是特别高寿。但是他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视野很开阔。他的著作除了哲学的一般论题外,还涉及情感、道德、政治、宗教、历史、文学、经济等领域。除了《人性论》之外,他的著作还有《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则研究》、《我们的一生》、《自然宗教对话录》及《英国史》等。休谟无疑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袁鸣《简明西方哲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我的后感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关于休谟的生平,二是我自己对休谟的《人性论》这本著作及书中的一些观点的看法,三是我在阅读此著作过程中的一些摘抄。
先来认识作者。
大卫·休姆(后来改名为休谟)在1711年4月26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式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爱丁堡大学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象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西塞罗和维吉尔的著作。
我的感想。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阅读《人性论》还有一定的难度,感觉其中许多逻辑很强的论述不能够被我理解,我只能谈些没有很大深度的观点了。
首先是对休谟的看法。在我看来休谟是一个坚毅的、进取的、勤恳的、智慧的思想家。体现在休谟早丧父,家产不多,只靠母亲一人支持家庭,经济既不富裕,家中又遭火灾,十四岁那年只得退学还乡自学。在自己的努力争取下,经商过,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过,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在求学路上一直都积极思考,研究方向广阔,虽然年轻的时候身体情况不好,甚至有威胁到自己写作的进程,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懈锻炼,最后彻底改变了身体羸弱的情况,为自己专心于各种事业准备良好的身体条件。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说明他的智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以形容休谟,我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人性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人性论》读后感一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人性论读后感(通用3篇)

人性论读后感(通用3篇)

人性论读后感(通用3篇)人性论篇1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

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

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

憎恨也是如此。

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

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

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

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

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

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

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

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有看过大卫·休谟《人性论》一书的人吗?有何感想?

有看过大卫·休谟《人性论》一书的人吗?有何感想?

有看过大卫·休谟《人性论》一书的人吗?有何感想?西方社会思潮,也就是自由主义的书,主要分为功利主义和契约学派。

而大卫休谟这本《人性论》,可以理解为功利主义一派的书(附带一提,还有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穆勒的《功利主义》等,有时间会读一遍),而契约学派,则包括卢梭《社会契约论》,罗尔斯的《正义论》应该也可以归为此类。

《人性论》是大卫休谟的代表作,电子书大概1500页(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大概800页),不算厚,坦白讲,凡是带论的基本都是成体系的书,包含着作者认识和看待,理解整个世界的观点,所以如果不是比较有耐心,基本上看不太下去,也不太容易看懂(什么资本论,正义论,货币论……)书本包括三块,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论知性的部分基本在讲认识论,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第二part讲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在第一部分论知性部分,讲的是人对外物的认知,也即认识论的部分,休谟认为,建立人性科学的全部材料是在感知中提炼的。

感知作为意识内容的东西分为两种,即“印象”和“观念”,它们是两类知觉,印象是初次呈现在心中的感觉,情感和情绪,而观念是由记忆和想象对以前印象的再现,是思考和推理中的印象的模糊心像,单纯观念有单纯印象来对应,而复合观念则未必,比如幻想的产物,如长翅膀的马,人首蛇身等。

然后印象又包括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可以理解为通过感官(文中叫官能)直接的感受,反省印象是反省得到的,其实休谟没有太把反省印象和观念给分开,这么说吧,观念是反省印象通过记忆和想象的方式复现的。

这两者的差别是记忆一般强烈稳定无变化,而想象可以自由地改变和移量它的观念。

然后接着往后聊观念,观念大体是实体观念和样态观念两类,我个人认为,实体观念是对一个实体的描述,不会因为加入某种性质而改变其范围,举个例子,我们对黄金(这一实体)的观念可能最开始是一种黄色,具有某种重量,具有延展性和可融性的,当发现它可以溶解在王水中的时候,我们就把可溶性这一观念加诸这一实体上,但并不影响它的范围,仿佛它原本就具有这种性质一样,而样态观念大概是比如对“长的高”“美丽”“舞蹈”等名词的观念,随着我们加入的条件越多(比如要170cm以上),会筛选掉一部分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谟《人性论》读后感
在大概的看了下《西方哲学史》的情况下,我知道了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人性论》让我很好奇,看书名,就让我觉得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有趣,当然哲学类的书籍都是非常枯燥难懂的,但只要懂了,那么在思想境界上就得到改造和提升。

休谟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我在上课时听老师介绍后,甚是震惊。

12岁的休谟已经是爱登堡大学的学生了。

出于“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和在哲学研究上的突破,休谟决定“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哲学)上。

”,这时的他才18岁。

我现在已经19岁了,还在拿“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话来作为自己迷迷糊糊的生活的托词,实在惭愧。

《人性论》这本著作是休谟在他26岁时初步完成的,并在之后不断地增加内容。

这本伟大的著作在当时却得不到重视,给辛苦研究的休谟带来很重的挫折。

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哲学,科学是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根据人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

因此休谟提出一个建立一个科学体系,即有关于人性的“人的科学”。

在此之前,我认为科学是本身存在的,是不变的真理,它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能被同一地发现而不会有不同的认知。

站在人的角度看,但是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的,否则就不会存在问题的辩论了,其中关于克隆的问题就是
一个例子。

所以归根到底,“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

关于人性,休谟分成了三种:知性,情感和道德学。

我仅对第一卷的《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中的部分谈谈我的个人的体会,至于整个《人性论》的内容概括我还无法体会和概括。

《人性论》的第一卷,休谟认为人心灵的一切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这两种不同的类型。

印象:初次进入人的灵魂中的最强烈的的知觉;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

这两者是一般很容易区别,但是在少数的特殊例子上,两者可能很相近,以至于难以区分两者,所以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区别,于是休谟就把印象和观念分为简单的和复合的这两类,这样就巧妙地消除了特殊例子对理论体系造成不严密性的漏洞威胁。

关于简单的印象和观念,书中所说“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最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这里边就存在着一个次序关系。

次序的关系,休谟用的正面证明例子是儿童对于颜色和味道的观念,和官能出现事故类似天生就是盲人或聋子的人对于某些印象和观念的的缺失。

但是休谟又提出来一个矛盾的例子,就是在渐变连续的色调中的中间一个空白点,人是可以凭想象来补充这一缺陷的。

当看到这里时,我在想:这矛盾似乎彻底的摧毁了关于印象和观念的次序上的理论。

但是休谟对这种例子作出了关于次生观念的说明,观念可以从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象,通过这个说明休谟完整严密地证明出了一切简单观念或是
间接地或是直接地从它们相应的印象得来的这个说法仍然是正确的。

印象又可分为两种: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其中说到“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反省印象则即情感、欲望和情绪,大多数是由观念得来的。

我产生了这样的迷惑其中的“所不知的原因”的得出又是什么原因呢?即为什么我们不知道?
关于印象在心中的复现的官能,休谟把它分成了两种。

一种保持原有的活泼程度即“记忆”,另一种则完全失掉那种活泼性,变成一个纯粹的观念即“想象”。

通过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理解两者的不同,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会不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呢?现在大脑的研究还不能解释关于想象和记忆这两者之间在生物水平上是否存在关于印象有着交错的联系,更不知道相关的活动机理,在休谟那个时代科技更没有现在这么发达。

假若这一分类在生物学方面不符合,是否就得推翻?或者通过修改词意来补救?这纯属我的胡思乱想,恐怕贻笑大方了。

字数和体会都很有限。

对休谟《人性论》的学习还在初步阶段,学习到了休谟哲学的深刻迷人之处,也被他严密的逻辑推理所折服。

学习过程中总是有许多不解、怀疑和矛盾的地方,看来哲学这门学科实在是博大精深,实在得下一番苦功钻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