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休谟《人性论》(第三卷)主要内容的讲-

合集下载

人性论-休谟

人性论-休谟

人性论休谟副标题:在精神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从知性、情感、道德三个方面讨论人性的原理知性:印象和观念,印象包括单线的生动活泼的感觉和反应,是最初呈现于人心中的意识。

这种原始印象是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的来源,观念则是这些印象的黯淡的复本。

印象先于观念,一切的观念都来于印象,这是他的任性科学的“第一原则”。

人的知识不仅源于经验(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而且限于经验。

我们不仅不能知道在我们之外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根本就无法知道我们之外是否存在任何事物。

怀疑论观念并不是完全松散而无联系的,有一种联系的纽带,可使一个观念自然引起另一个观念,这就是观念的联系或联想。

这种联想的原则有三种:类似、时空接近和因果关系(自然关系)。

休谟认为,观念之间还有由人心所进行比较而非由联想产生的关系:类似关系、同一关系、时空关系、数量比例、性质程度、相反关系、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哲学关系)。

另外,将(类似、相反、数量比例和性质程度)&(同一关系、时空关系、因果关系)按是否需要经验验证区分两类。

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第一卷论知性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一节论人类观念的起源怎么说呢,观念和印象一定相辅相成的,每一个简单观念都有和它类似的简单印象,每一个简单印象都有一个和它相应的观念。

我们在暗中所形成的那个“红”的观念和在日光之下刺激我们眼睛的那个印象,只有程度上的差别,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

由恒常的经验发现,简单印象总是先于它的相应的观念出现,而从来不曾以相反的次序出现。

我们教孩子红黄蓝绿或者酸甜苦辣这些观念的时候,必须先给他以相对应的印象。

另外科学研究的概念,也可以用来证明印象和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

另外的证明:盲人等。

第二节题目的划分印象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你想哦,冬天的雪花,寒冷刺骨,讨厌寒冷,希望温暖。

《休谟人性论相关问题及其时空观的影响》(第三章补充)

《休谟人性论相关问题及其时空观的影响》(第三章补充)

《休谟〈人性论〉相关问题及其时空观的影响》休谟笃信一条形而上学公理:凡心灵能够清楚的想象的任何东西,都包含有可能存在的观念。

(《人性论》45页,关文运译)这个命题所作的判断是特称肯定判断,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可能,而不是必然。

因此由这个命题至少可以推导出三个命题:“凡心灵能够清楚的想象的任何东西,都包含有可能不存在的观念。

”“凡心灵不能够清楚的想象的任何东西,都包含有可能存在的观念。

”“凡心灵不能够清楚的想象的任何东西,都包含有可能不存在的观念。

”后来他又说:“空间和时间所分解的一些部分,最后成为不可分的;这些不可分的部分由于本身非实在物,所以如果不被某种真实的存在的东西所填充,便不可能想象。

因此空间和时间观念不是个别或独立的观念,而只是对象存在的方式或秩序的观念;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没有物质的真空和广袤,也不能想象一段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接续或变化的时间。

”(《人性论》53页,关文运译)----在这里他的推理存在很大的问题:空间和时间是不能想象的,所以不是实在物,而一般存在物是可以想象的,所以是实在物。

但这个推理并不是必然的。

因此一般存在物虽然可以清楚的想象到,但不一定是实在的;时间空间虽然不可以清楚的想象到,但不一定是非实在的!另外在他的结论中还将前提公理中可能存在的“观念”偷换成了“实在物”,要知道哲学至今还没有完成这一跳跃,而他却玩了个魔术!关于一般存在物和时空的差别,他似乎还有以下的观点:一般存在物的观念分解成的各个单纯观念之间存在着差别,而时空观念分解成的各个简单观念之间却没有差别。

这似乎也是他区别实在物与非实在物的根据!在第一卷第四章《论灵魂的非物质性》一节中他终于明确的补充了这一条:“其次,凡差异的事物都是可以区别的,而凡可以区别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想象分离的!”(262页)并由此推论:“我们的全部知识既然都是相互差异,并且与宇宙中其他一切事物差异,所以这些知觉也都是互相分别的,互相分离的,而可以被认为是分别存在的,因而也就可以分别存在,而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来支持其存在。

人性论读书报告

人性论读书报告

由《人性论》过渡到休谟问题及其深刻影响——休谟《人性论》读书报告摘要:休谟在《人性论》中谈及了“知性”、“情感”和“道德”,在他看来,我们对心灵以外的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宗教信仰没有根据;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的感情,而不是上帝的法律。

他在《人性论》中贯彻了不可知论、怀疑论和经验主义的思想,观点令人称奇,他研究的很多规律和定理具有普适性,也正是有了这些普适性的规律和定理才有了现代文明。

《人性论》一书诞生300年来,无数的哲学家对休谟的观点试图予以反驳,几乎没有人能成功。

因此,深入研究《人性论》中的独特理论,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休谟问题,不可知论,经验主义(经验哲学),怀疑论,资产阶级思想,和谐社会。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一)作者介绍:休谟(1711-1776),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近代著名怀疑论者。

1711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

1729年起攻读哲学。

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继续哲学著述。

1748年出师维也纳和都灵。

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

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

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

1769年8月退休后返回爱丁堡。

1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

(二)写作背景: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

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扩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益于本阶级利益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休谟 人性论

休谟 人性论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

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

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一、知性因为时间与精力的关系,对于知性部分的阅读并不完全,也因为我所要研读的主要部分在于情感和道德学,所以对于第一卷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观念的起源于时间与空间观念上。

知觉(perceptuns)是第一个概念,其中包括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

这两个概念贯穿于整个人性论始终,并且人性中的其他概念都基于此。

印象:初次出现于灵魂中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观念: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

印象和观念都可以分为简单与复合,“一切简单观念和印象都是互相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形成,我们就可以概括的断言,这两类知觉是精确的相应的----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的复现”(p15)。

在印象中,又可以分为感觉(sensation)印象和反省(reflection)印象,前者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后者大部分由我们的观念得来,即由我们反思而得来。

是我们对外界可感知的性质(p403)。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

浅析休谟的人性论
2 0 1 3年 第 l 2期 总第 2 5 3期
T H E S I L K R 0 A D
叁 绸三 够
理论 与实践 I
浅析休谟 的人性论
路 平 忠
( 西 北师 范大 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 甘 肃 兰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从 休 谟 的《 人 性 论》 和后 期著 作 《 道德 原 则研 究》 中 可 以发 现 , 他对 人 性论 述 的侧 重 点不 同 , 这 种 不 同是 由两 部 著
究 引向 了泥 潭 , 走 入绝境 , 确 实在 经验现象 范 围内凭着 知性
分析 的方法 不可能发 现人 性的原始性质 、 人的真正本质 。
这 一 体 系 不仅 标 志着 由近代 前期 理 性 认知 主 体 性原
二、 因 果 联 系 的 人性 论
因果关 系理 论集 中反 映了休谟 哲学立场 和理论特 色 . 它
析方法也就 是牛顿的 自然科学 方法运用于人性科 学 中。
三、 休 谟 哲 学是 个 典 型 的 自然主 义 人 学 体 系
首先通 过对休谟 的代表作 《 人 性论》 等原著 的深入 细致
的解 读 。 借 助大 量的文献 资料 . 全面 阐明了休谟 哲学 的人性
论、 人学实质与构架 。 以感觉主义 的认识论 为基础 , 以情感道 德 的人性论 为核 心 。 这个 基础又 是用情感 主义 、 自然 主义的 原则 建立的 。 也 就是说 , 感觉经验 与 自然情感 的统 一 , 使他得 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一
这 一发展 的意义 就在于 :它在彻 底驳倒理 性主义 的同
孪 、 ≯ ≮ 菇 , ≥ 6 9
是休谟在哲学史上最重要 、 最有影响的一部分。 突出体现了

重读休谟《人性论》及其当代意义

重读休谟《人性论》及其当代意义
伦理学:绘制该领域的地图”会议 4. 2006年:神经伦理学协会(Neuroethics Society)在美国成立 5. 2008年:《神经伦理学》(Neurothics)创刊
情感、情绪与社会行为
达马西奥(Damasio, Antonio):躯体标识假设(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数学建模
从一系列关于‘客体脑 特成 征’的陈述句中,无法推导出关于应该做什么的
祈使句,因而也不能从这种陈述句中推导出道德判断。
—— 黑尔:《道德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8-30页。 计算机仿真
休谟法则?
“从一组不包含至少一个祈使句的前提中,不能正确地推 导出祈使句的结论”;因此,“从一系列关于‘客体特征’的陈 述句中,无法推导出关于应该做什么的祈使句,因而也不 能从这种陈述句中推导出道德判断”。
被试者被告知当他们准备做某件事(比如弯曲手臂)就记下他们面前一个电 子示波器所显示的“时间”,利贝特把它称为“W(want)判断”,9个被试者参加了40 次实验,结果发现准备电位平均先于W判断1秒或更长的时间。
END
2013.11.16
案例一:菲尼亚斯·P·盖奇 案例二:埃利奥特 前额叶损伤的病人无法形成合适的情绪,从而导致社会行为障碍。 特定的场景能够触发特定的行为反应可能取决于联接脑与身体特殊的神经回路,而情绪则是这一 神经回路被触发以后的某种表象,比如惊恐、愤怒、愧疚等等。 这些神经回路有些是天生形成的,它取决于遗传,由它产生的情绪被称为“初级情绪”(primary emotions),它主要依赖边缘系统回路,其中杏仁核和前扣带回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有些神经回路是 后天形成的,它主要取决于经验和学习,由它产生的情绪被称为“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s), 前额叶皮层是它的主要参与者。 前额叶受损的病人虽然无法根据具体场景产生相应的“次级情绪”,但还具有“初级情绪”,这就是他 们乍看起来似乎正常的原因。而那些杏仁核或者前扣带回受损的病人,则表现出“初级情绪”和“次级情 绪”的共同缺失,最主要和最使人感兴趣的东西是其 自然主义的态度。他视之为自己的独特贡献,正是这种态度导致他的哲 学提出哪些意义深远、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它的直接继承者不是现今的 实证主义或分析哲学,因为这些流派企图否定或抹杀这种特点;而是科 学的自然主义,这种观点通行于19世纪对人、动物和自然的研究之中, 如今再次显现了促进和影响对人类学思考的迹象。今天,能更好地观察 休谟哲学目标的不是“对世界的逻辑构造”,或对意义、因果性和善这些 “概念”的分析,而是本着真正经验的、自然主义的精神来研究他所提出的 有关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等问题。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

大卫·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1739)、《人类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约翰· 洛克和乔治·巴克莱建立的经验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思想探索构建出了“温和的怀疑主义认识论”。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休谟把洛克和巴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局。

注释:1 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与的打击更为致命。

注释:2我在研究休谟的哲学思想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休谟的怀疑主义认识论,休谟关于“我们心中的因果关系观念不是来源于经验观察”的观点,休谟对于“因果关系问题”和“归纳和演绎推理问题”的解答不符合客观事实,包含着自相矛盾的错误。

一、大卫·休谟著作中的重要哲学概念1、人性(humanity)1732年21岁的休谟开始撰写分为三卷的《人性论》。

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这表明休谟认为知性、情感和道德是人性的三种存在形式。

休谟说:哲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所有科学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性有关,关于人的科学是其它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在我们没有熟悉这门科学之前,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地解决。

注释:3什么是人性?人性是人体生来具有的生存发展趋势、意识或性质,是哲学从人脑的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的行为中发现、彰显、抽象或产生出来的,具有统帅人脑活动和人体行为的能力,具有两种存在形式和众多语言名称,有别于本体事物和客体事物的主体事物。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人性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中所包含的内容、规定或组成部分,是人脑思想认识活动和人体行为得以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主宰或原因,是哲学在深入全面研究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对象事物时必须研究的主体对象事物。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述说人自身的本性和善行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但用“人性论”去解说这些内容是不大准确的。

《道德经》里通篇没有“性”字,只有心、命、善、德、朴等字。

如果用“人心论”去解老是可以的,但“心学”被儒生陆九渊和王阳明窃去了,用儒家“心学”去解老则适得其反。

如果用“命论”去解老也可以,但“命论”容易与方术的“算命学”相混淆,老子是破除方术、巫术的。

关于“性”字,《中庸》说:“命者,性之谓也”。

儒家的“命”是“天命”、“人命”、“性命”、“命运”的混合物,具有人的意志情感,不是老子的“命”。

汉儒说“性三品”(《春秋繁露》)。

唐儒李翔写了《复性论》。

自从朱洪武实践“独尊儒术”后,儒家的术语就成了中国学界的习惯语,“性”字也是习惯语了。

五四时期,有人用“人性论”去翻译休谟的一本书名,叫《人性论》。

其实休谟的《人性论》根本不是谈“人性”。

中国学界却崇拜起休谟来,“人性论”成了中国哲学界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到处乱用。

《现代汉语词典》因此来解释“人性”和“人性论”:“人性:①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②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

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界定老子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核心理论仍然是“我是谁”,主要内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关于“我是谁”的几种著名的典型观点1.社会关系的我。

1)亚里斯多德与孔子的观点对比。

持这种观点的,在西方最早的是亚里斯多德。

他有一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政治社会里的动物”,“城邦共同体的一分子,又是理性动物”。

在中国,最早的是孔子,他也有几句被后来儒生经常引用的经典话:“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两人共同的观点是:把人性定位在政治社会里。

所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所定位的社会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孔子所定位的社会是古中国的帝王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