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人性论是一门关于人类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类行为意义的学说。
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根源,以及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在回答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人性论被提出是为了对人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性论借助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
通过了解人的本性属性,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同时也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使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指导人的行为。
其次,人性论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属性和特征。
人性论的研究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自我保护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愿望、社交需求等。
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彼此,从而促进人类的团结和合作。
通过对人的共同本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类之间的联结点和共同利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人性论的提出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
通过对人的本性属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个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同时,人性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他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相处。
最后,人性论的提出也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
同时,人性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于追求内在价值和意义,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功利目标。
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可以促进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的真正目标,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
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
”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
人性论 哲学理论

人性论哲学理论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以三卷本出版,前两卷(《论知性》与《论情感》)于17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740年出版。
《人性论》从社会角度而非自然科学角度探讨了基于公共意见与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会本性。
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
第一卷阐述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内容。
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
第三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人性论》中休谟对人性的分析开启了西方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主义。
他认为对于人性的分析不能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而应着眼于符合心理法则、表现出价值倾向的现实的个人。
他对人性透彻的分析以及对道德善恶标准的界定,为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提供了论说的话题。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起源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人类的本性、社会契约、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权力和自由意志。
一、人类的本性1.1 人类的天生平等:洛克认为,人类在天生上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就具有优越的地位,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尊严。
1.2 人类的理性: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备理性,能够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并且具备自由意志。
1.3 人类的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的形成: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共识,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2.2 政府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只有在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行使。
2.3 社会契约的限制: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权利而约束政府的权力。
三、教育的重要性3.1 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作用: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智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3.2 教育的目的: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自律性的人。
3.3 教育的普及:洛克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
四、政治权力4.1 政治权力的来源: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4.2 政治权力的目的: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
4.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只有在人民的授权下才能行使政治权力。
鲁迅人性论名词解释

鲁迅人性论名词解释人性论是地主资产阶级毒害劳动群众的精神鸦片,是修正主义者向无产阶级进攻的惯用破烂武器。
人性论的特点是根本否认人的阶级性,主张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普遍的共同本性”。
列宁指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经常使用两种手段,“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就是他们常用的欺骗和毒害群众的手段。
它用抽象的概念,骗人的美丽词句和装腔作势的理论,来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铁的事实,把剥削阶级的狭隘利益说成是“全民的”、“全人类的”利益,把剥削阶级的本性说成是唯一的“人性”,以此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压制人民的觉悟和反抗。
这种理论从西方奴隶主阶级的理论家柏拉图到中国的反动奴隶制维护者孔丘、孟轲之流,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中国的刘少奇、林彪之流,都狂热地鼓吹过。
现代修正主义者,以修正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人性论”来反对阶级论;以“人道主义”来代替共产主义;以和平主义来反对革命战争。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这种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更加显出它的反动性。
它宣扬阶级调和、和平过渡,“化干戈为玉帛”,妄图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它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鼓吹“不记仇”,“用人性感化”,“两斗皆仇,两和皆友”等等,疯狂破坏无产阶级专政。
从人性论出发,可以直接引出“左”右倾机会主义的、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可以直接引出为地、富、反、坏、右服务的理论。
所以,批判修正主义必须彻底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
在文艺上,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一贯鼓吹“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疯狂反对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三十年代的反动文人梁实秋就是突出的代表。
他否认人的阶级性,胡说什么“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上和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述说人自身的本性和善行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但用“人性论”去解说这些内容是不大准确的。
《道德经》里通篇没有“性”字,只有心、命、善、德、朴等字。
如果用“人心论”去解老是可以的,但“心学”被儒生陆九渊和王阳明窃去了,用儒家“心学”去解老则适得其反。
如果用“命论”去解老也可以,但“命论”容易与方术的“算命学”相混淆,老子是破除方术、巫术的。
关于“性”字,《中庸》说:“命者,性之谓也”。
儒家的“命”是“天命”、“人命”、“性命”、“命运”的混合物,具有人的意志情感,不是老子的“命”。
汉儒说“性三品”(《春秋繁露》)。
唐儒李翔写了《复性论》。
自从朱洪武实践“独尊儒术”后,儒家的术语就成了中国学界的习惯语,“性”字也是习惯语了。
五四时期,有人用“人性论”去翻译休谟的一本书名,叫《人性论》。
其实休谟的《人性论》根本不是谈“人性”。
中国学界却崇拜起休谟来,“人性论”成了中国哲学界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到处乱用。
《现代汉语词典》因此来解释“人性”和“人性论”:“人性:①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②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
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界定老子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核心理论仍然是“我是谁”,主要内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关于“我是谁”的几种著名的典型观点1.社会关系的我。
1)亚里斯多德与孔子的观点对比。
持这种观点的,在西方最早的是亚里斯多德。
他有一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政治社会里的动物”,“城邦共同体的一分子,又是理性动物”。
在中国,最早的是孔子,他也有几句被后来儒生经常引用的经典话:“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两人共同的观点是:把人性定位在政治社会里。
所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所定位的社会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孔子所定位的社会是古中国的帝王专制。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引言:在心理学领域中,关于人性的论述一直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人性论旨在探寻人类的本质、行为动机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人性论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
一、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性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动机,渴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追求个人成长。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之后,追求自身潜能的一种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以及对于自我成长的追求。
自我实现不仅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框架中的概念。
荣格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塑造。
集体无意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备的,源自于共享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无意识的层面。
它包括了共同的原型、符号和意象,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潜意识和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尔提出的,它探讨了人们面对信息和信念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体在思想、信念或态度上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会引起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个体倾向于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来减轻这种认知不一致引起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提供了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体验到情绪和行为上的不一致,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内部认知来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线索。
四、自概念:自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了个体对自我个体特征、身份、角色、目标和价值观的看法。
自概念可以由个体的个人经验、他人反馈以及社会比较等因素塑造。
一个健康的自概念有助于个体的内在稳定感、自尊心和幸福感的培养,同时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名词解释人性论

名词解释人性论人性论是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中,研究人类行为正当性、责任、伦理等问题的一门学说。
它以不同的视角来解释人类身上具有的性状,并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性观点。
在传统的人性论中,通常认为人性是感性的流动性,以“欲望”为中心,以自我中心主义为理念,具有爱、恐惧、羞耻的情感表征,也有理性的局限,甚至存在“正义”的情感状态。
主张把“欲望”作为决定人类行为的原则,即“情欲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唯物主义人性论则认为,“欲望”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行为是由物质条件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的“欲望”决定的,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外在决定主义”。
在今天,人性论混合了这两种理论,认为个体的欲望成就是基于社会环境的背景的,在社会的认同和原则的规范下,人的行为模式是逐渐形成的。
一般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自然的人性,它就象一个蒙上“灰尘”的宝石,需要摒弃外界诸多束缚,才能展示真实的美丽。
这种观点被称为“天性论”,它认为人性是不可抹杀的,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上帝的意志,只要摆脱各种外部条件的干扰,就能发掘出内在的美与灵性。
此外,人性论也涉及到文化角度,认为“人性”是形成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的普遍特质,而文化则反映了人性的发展,它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可以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
例如,文化宗教是形成文明的必要因素,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自身的人性,促进人们尊崇正义,反对恶习,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总之,人性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它探讨了人类内在的本质以及行为、道德、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是研究人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上)一点分析
1、对自己的评价多是褒义词,反映出人们对这 些美德的认同,反映了人性向善的一面。 ——人们喜欢受到肯定、赞扬,不愿受到否 定、贬低。 2、对别人的评价多是贬义词,反映了人性中以 自我为中心,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倾向。 ——不要说自己有多好,别人一般不会相信; 不要说自己有多坏,别人一般会相信的!
这次讲什么?
一些有趣的对联
1、此木成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2、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3、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有思想的对联
1、逢得意则趾高气扬,谓之水上浮萍 遇失意即垂头丧气,谓之风中落叶(清,卢存心)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3、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清,王永彬) 4、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清,朱彝尊)
文字功底
花 归 赏 去 暮 马 已 如 时 飞 醒 微力酒
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阙题(徐寅)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鱼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从后往回倒读,竟也是一首好诗)
(续)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 故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 深谙世故,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 须用不同的方式说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 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体 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 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 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 严于纪律,服从了命令;(转下页)
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 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 论,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 信仰、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 要用暴力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 万能的;依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 子一样凶狠,象狐狸一般狡猾”。 3、人是历史的、民族的,抽象的人性论可能太 空泛,很难具体确切。
请对下联
上联:物理
人性
1、人性论
人性问题自古就受到重视。《韩非子》提出:“夫治 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颂扬:“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广大!外形和行动多么特殊, 让人赞叹!举止多么象天使!理解力多么象上帝!宇 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哈姆雷特》) 可是,人性难知。苏轼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 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但要待人处世,总难免要了解人性,知己知彼嘛。 《红楼梦》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
4、对人性的若干分析
“人性”有多种含义。广义地,它指人的 一切特性,既有动物本能,也有社会习 得;既有文化的积淀,也有个人的积累。 狭义地,它特指人的社会性。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以及马克思说认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强调了这种社 会性。
自私与利他
具体境遇下的人性
群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责 任分散与旁观者冷漠。 执行者无情:米尔格姆实验。思考:纳 粹德国的士兵和下层军官在家时是否好 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文化的影响:东方朔《答客问》,梁巨 川遗书。
独尊一家后,东方朔的感慨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 权,相禽(争斗)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 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 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天下可运于 皇帝之掌中),贤不肖何以异哉?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选自东方朔《答客问》,见《汉书•东方朔传》)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皆好利恶害,必然要与 他人抢夺争斗,导致伤害残杀。为避免 这种情况发生,为保障秩序,就要制定 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他的两个学生韩 非、李斯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荀 子“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人 为的)与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恶 是由于不能存其心、养其性)针锋相对。
(续)
亦善亦恶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认为人间的一切 都根源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而“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 仁之性”。(贪,自私;仁,利他。) 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英国哲学家休谟:“仁慈的确是存在的,不论 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 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人性、道德与法
1、因为自私,法律是必要的。 2、因为自私,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承认与尊重 对方的利益是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 3、因为利他,道德是可能的。 4、道德重劝善,法律重惩恶。道德靠内在自觉, 成本低,力度小;法律靠外在强制,成本高, 力度大。没有法律,道德将力不从心;没有道 德,法律将穷于应付。
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对人是狼”、“几何 公理要是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遭到反对”。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人性自私,权力 欲和财富欲支配着人的行为。为满足这些欲望, 人皆不择手段。因此,“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 正当性”。 基督教:原罪说。
(接上页)
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船遇险 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 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 要跳。对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就说: “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亏!” 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 岁的老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 起她老人家呀?”
2、中国民族性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稳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 仁义礼智的根源,“恻稳之心,仁也;羞恶之 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汉代 董仲舒加上“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 常。孟子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 俗化而广泛传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 近,习相期的刘勰(465-520) 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受人所处的境遇, 尤其是物质处境所决定的,而不是与生 俱来的:“饥馑之春,不赈朋戚;多稔 之秋,飨及四邻。不赈朋戚,人之恶; 惠及四邻,人之善。盖善恶之持,出于 性情,而系于饥穰也。经此观之,太丰 则恩情生,窭乏则仁惠废也”。(《刘 子》卷七《辩施》)
自私的原因:本能需要、人在生理上是个体 利他的原因:1)母性动机 2)血缘亲情 3)利益共同体 4)爱、义气 5)社会教化 6)感恩、报偿(直接或间接)
人性:事实与价值
1、自私与利他都是存在的。 2、“无私”?讨论:“君子国”的问题。 1)假如所有人都无私,谁将是利益的承 受者?“奉献”的价值何在? 2)不可能无私,关键在“私”的范围— —小私还是大私,小我还是大我。 3、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自私易致损人 利己,因此被赋予道德属性。
民族性
据说当年联合国向世界各国征文,要求以“大 象”为主题。结果德国人文章的标题是“大象 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 罗斯人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命题为“俄罗斯的大 象——世界上最伟大的象”;意大利人则写上 一首诗“象啊,象!”英国人写的是“关于英 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波兰人的论文题 目是“论大象与波兰主权的关系”;而中国人 的论文标题是:“大象的伦常”。
文化转型中的文人心态
1918年11月,文人梁巨川在北京投湖 自杀,遗书说:“吾因身值清朝之末, 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 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 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母之遗传与教训, 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深 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为本位,故不容不 殉。”(后来,王国维以类似心态投湖)
(续上)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4、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清,金缨)
歇后语
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丈夫扇扇子——凄凉(妻凉) 做梦吃馒头——梦里见面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八十岁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历史学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中 国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对权势的崇拜狂 2)自私、不合作、窝里斗 3)淡漠、冷酷、残忍 4)文字欺诈 5)对僵死的迷恋和肤浅虚骄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总结出历史上较公认的观点十种: 1)自私自利 2)勤俭 3)爱讲礼貌 4)和平文弱 5)知足自得 6)守旧 7)马虎 8)坚忍、残忍 9)韧性、弹性 10)圆熟老到
林语堂《中国人》
认为中国人的主要特性是: 1)老成温厚 2)遇事忍耐 3)消极避世 4)超脱老滑 5)和平主义 6)知足常乐 7)幽默滑稽 8)因循守旧
3、当代的研究
沙连香《中国民族性》(1990年)在全 国范围内选择了三万多人作为样本进行 问卷调查。其中两个问题及被选择最多 的答案如下: 1、你认为自己的品质主要是: ——仁爱、理智、进取、忠孝、勤俭 2、你认为世人的品性主要是: ——实用、势利、中庸、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