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之人性论
荀子的人性观探析

荀子的人性观探析荀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人性观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通过对荀子的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我对他的人性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荀子的人性本恶观、人性的可教性以及人性的理想境界三个方面对其人性观进行探析。
首先,荀子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本恶。
荀子认为,人性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私自利的本能,人的本性是贪婪、残暴和自私的。
他认为,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外在的约束和教化,才能使人性得以规范和约束。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他认为,人性在初生时是没有恶的,但随着成长,人们的欲望逐渐增加,人性也逐渐变得邪恶。
这种人性本恶的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相对立,成为了儒家学派内部的一场争论。
其次,荀子强调人性的可教性。
虽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并不认为人性是不可救药的。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人性可以得到改造和提升。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们的欲望才能得到疏导和引导,才能使人性得到改良。
他在《劝学》中提到:“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应该通过学习和教育来修正自己的恶性本性,使其趋向善良和正直。
荀子的人性可教性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荀子对人性的理想境界进行了探讨。
荀子认为,人性的理想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道德的要求;通过齐家治国,使家庭和社会得到和谐稳定的发展;通过治国平天下,使整个国家和社会达到安定繁荣的状态。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人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实现,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荀子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本恶,但也强调人性的可教性和理想境界。
他认为,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人性可以得到改造和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荀子的人性观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荀子人性思想的研究

荀子人性思想的研究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法家思想的儒家”之称,与孔子等先贤有所不同,他的人性思想相对于其他儒家学者比较独特。
他认为人性本恶,因而需要通过政治教化来“化人性”。
这一思想为后人所熟知,并且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阐述荀子的人性思想,重点探讨人性本恶的观点,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荀子的人性观点正确性。
一、人性本恶的阐述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类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句话是荀子人性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追逐一些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和欲望。
人天生就有形成社会不正之风的倾向,如妒忌、嫉妒、贪婪等,这些都是造成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二、政治教化的必要性为了解决人性恶的问题,荀子提出了政治教化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的政治教育,才能彻底改变人性恶的本质。
荀子认为,国家应该采取严格的教育制度,强化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通过政治教化来熔炼人的本性,改变人的罪恶本性。
三、政治教化应遵循的原则荀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原则,以规范社会行为。
这个原则是对“礼”的重新演绎,使其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
荀子认为,“三纲”即君为天下之正;父为家之正;夫为妻之正,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规范。
荀子认为,只有推崇这种道德规范,才能够减少人性恶的根源,从而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荀子思想的真实性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很受争议,但是通过现代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荀子的这种人性思想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信性的,现代社会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未尽事宜都可以用荀子的人性观点来解释。
下面给出几个例子:1.当代普遍存在的丧失道德认知能力的现象是荀子人性观点的最好佐证。
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源于人性恶的本质,只有通过正确的政治教育才能逐渐减少此类不良现象的出现。
2.经常听到流言蜚语、背后捅刀子等恶劣行为的出现,这些行为都是人性恶的体现。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与论述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荀子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人性的看法,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揭示了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是相近的,但因为各自的修养与习惯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差距和不同的行为表现。
换句话说,人性的相似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共同的起点和基本的特征,但在后天培养与习惯的影响下,人们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荀子进一步指出:“人之出性也,各有所专。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性格与才能。
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或方面有所专长。
因此,人性的多样性是由每个个体的特长与优势所决定的。
在荀子的论述中,他还提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
他说:“性善者,情理兼备。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情感与理性的互相调和来实现真正的善善行为。
换言之,情感的冲动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才能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善行。
而当人性的善被埋没或被忽视时,人们的行为则容易偏向恶劣。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和修养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他说:“由是观之,天下若一家,言若合符,行若监利,而百事可见也。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人性改造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规范和行为的监督,才能使得人性的恶劣得到抑制,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既有相信人性的善良与多样性,又认为人性的恶劣需要加以改造。
荀子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性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的视角。
通过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总结起来,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以及对于人性的解析,启发着人们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荀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谈孟荀之人性论

浅谈孟荀之人性论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思想家,继承儒家思想的精髓,且各自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在善恶二元的对立之中,两人关于人性之善恶各有其论述。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此论断中所谓的“恻隐之心”便是孟子对人性本善的举例论证。
人皆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他人处于“将入于井”的危险境地,所以说人是有善心的。
关于孟子的性本善,还需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构。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此处,孟子明晰了心、性、天三者之间的关系,唯有尽了“恻隐之心”,即为善之性,方能知其性,这时心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同,最后才能知天。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
”在孟子看来,“性”为天所赋予,德性来源于天,这时天成为了人的精神依托。
此处的天指义理之天,必定是至高至善的存在,善良的天孕育出善良的人,根源于天的人之心性必然为善。
孟子主张人性中有“四端”,即“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当这“四端”的发展没有受到来自恶的影响和诱惑时,由内至外扩张,便可发展成为至高的德性,这样的人才可以区别于禽兽,必须在人与兽之间划清界限,“人之所以与禽兽者几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荀子中的人性论述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述原文与解析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论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荀子在人性方面的原文和解析,探讨他对人性的观点及其意义。
一、荀子人性论述的原文荀子在《荀子·性恶》一文中具体阐述了他对人性的看法,以下为相关原文摘录:“性者,人之所以为人也;性之善者,道之所也。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故君子戒之,慎其所由生也。
”荀子认为,人的性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而善良的性格是道德的根源。
人性本质上是相近的,但通过习俗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性格差异逐渐远离。
因此,荀子主张君子应当警惕习俗和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慎重选择与其相处的环境。
二、荀子人性论述的解析1. 人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争论荀子与孟子都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但在性善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分歧。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指的是人具有善良的潜质,但这种善良并非天生即刻实现,而是需要通过艰苦的修炼才能达到。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道德的引导和自律的训练,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2. 人性的相近与习俗的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相近的,但通过习俗和环境的塑造,人们的性格逐渐形成差异。
他认为人性及其差异的形成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习俗则是主要的塑造因素之一。
荀子警示人们注意习俗和环境对于人性的影响,倡导君子慎重选择与其相处的环境,以避免负面影响对善性的玷污。
3. 修养与自律的重要性为了使人性中的善良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荀子强调修养和自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严格的修养和自我约束,人们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君子应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秉持正义、诚信和爱心等美德,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和道德水平。
只有通过修养和自律,人性中的善良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荀子人性论述的意义1. 引发后世的思考荀子的人性论述对于后世思想家和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出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修养和培养个人品德的要求,对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

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荀子人性论的主张荀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颇有见解,其得出的“性恶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学者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
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
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根据荀子的人性论,所谓“性”就是指人对自然生理的欲望和物质生活的欲求。
人为获得这些欲求而采取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实践活动就是“恶”。
因此,要将“恶”转化为“善”,使人们远离“恶”的本性,不断接近“善”,就需要一个能够制定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的人,以此去对人加以约束,这种人被荀子称之为“圣人”。
因此,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为恶,但并不是注定不可以被改变的,而正因为人性本恶可以通过后天来加以改变,所以才需要“圣人”去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加以约束,这实质上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的过程。
荀子王制的主要内容著名文章《荀子王制》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九篇。
该篇文章出自于《礼记》,作为一种规章制度,为古代君主用于治理天下,其内容几乎涉及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制度,如建国、封官、俸禄、刑罚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文章《荀子王制》主要表现了荀子在政治上的见解。
荀子认为,国君的治国国家之道实质上是其实施任贤免废、躯恶善民的政治之道。
浅谈荀子人性论

对其 “ 因材施教 ” 。“ 中人 以上”是 “ 上智 ” 的人 ,乃性善者 也 ;“ 中人 以下 ”是 “ 下 愚” 的人 ,乃性恶 者也 ; “ 中人 ”便 是或善或 恶的人 了。
几乎 没有人是天生即善或天生 即恶 的,绝 大多数 人都是 “ 性 相近 ” 的 ,
“ 性 恶 ” 者 只是 由 于 后 天 环 境 的 影 响 而 “ 习 相 远 ” 了。 ( 二 ) 孟 子 的 人 性 思 想 。 在 孔 子 对 人 性 问题 开 始 研 究 后 ,孟 子 以 孔
生而有之 的性都是趋 恶的 ,本身并没有 区别 ,其差别仅在 于能否化 性起 伪 ,能则为君子 ,不 能则 为小人。 以上就是 苟子对人性 本恶的论证 ,我们深究就会 发现 ,苟子对 于性 恶的论证并 不十分严谨 ,苟子性恶的主张源 自 他重 礼 、重 师 、 重 法 、重 君上 之治的要求 。细看以上这 四种证 明后不难发现 ,苟子认为在 人性本 恶的前 提下 ,道德伦理不是因人的本性是何就一定是 何的 ,而是 由于后
天乃至外在 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所以,苟子坚定的认 为人的道德是需要 外来的的礼义法治等因素去纠正的:“ 今人之性恶 ,必将待师法然后正 ,得 礼义然后治。今 ^ 、 无师法 , 则偏险而不正 ; 无礼义, 则悖乱而不治。 ” ( 二) 荀子人性论 的主要 内容 。我们 的观点 是 ,就人 性类研 究范 畴
想 的 深 化 以及 拓 展 。 ( 作 者 单 位 : 西北 政 法大 学 ) 、
子 的人性 论思想为基础 ,发展 出了具有 自己观点的人性论 理论 。孟子 认 为人的本性是 “ 善”,人皆有不 忍之心 : “ 侧 隐之心 ,人 皆有 之 ;羞 恶 之 心 ,人 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 皆有之 ;侧 隐之 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 之心 ,礼也 ;是非 之心 ,智也 。仁 、 义 、礼 、智 ,非 由外铄 我也 ,我 固有之 也。 ” 这其实 是先 验论 的思 想 。 当然 ,孟子认为人并 非先天 就具有 完整 的的仁 、义 、礼 、智 等谓善 性 , 而是人生下来就具有 仁 、义 、礼 、智等善性 的本性 。他说 :“ 侧 隐之心 , 仁之端也 ;羞恶 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 端也 ;是非 之心 ,智 之端也 。 ”他认为人虽然 生来就具有这 种 “ 善” 端 ,但必 须尽 自己后天 的主观努力去培 养它 、扩展它 。 二 、苟 子 人 性 论 的 基 本 内涵 ( 一 ) 荀子对人之性 恶的论证。荀子认为 “ 性恶” 中的 “ 性” 意 为 人天赋 中维持 自身生命存在 的生理本能和欲 望,那 么试 想荀子 是如何论 证 “ 人性恶 ” 的呢?在荀 子看 来 ,人 之本 性是 好利 多 欲的 ,都 是 “ 饥 而欲食 。 寒 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 而恶 害,是人 之所生而有 也 ,是无 待而然 者也 ,是禹 、桀 之所 同也 。 ” @“ 人性 之 恶,其善 者伪 也” 。这 是 苟 子开 门见山的 阐述 了性恶论 的宗 旨,也 是最终 的结论 。 第 一个论证 :“ 人之 生 固小人 ,无师 、无法 ,则 唯利 之见 耳。 ” 这 里的 “ 生 ”通 “ 性” ,指人 的本性 ,就是 是说人 的本性本来 是被小人 的 欲望亢斥 着。人生来好 利 ,有疾 恶 ,好声 色。如果顺 应这 种性 情发 展 , 争 夺、矛盾都必将发生 ,最终造成 暴乱。综上论证了人性恶 。 第 二个论证 :人归于善 , 并不归 因于性 ,也并不出 自 人性 ,而是外在 于自我的东西 , 是有待外求的东西,因此善是外在的 , 人为的。人本身性恶 所 以才会去追求善。“ 凡人之 欲为善者 ,为性恶也。……用此观之 ,人之欲 为善者,为性恶也。……用此观之, ^ 、 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第三个论证 :人 由师法教化而合乎礼仪终归于善 。荀子看 来 ,当有 了礼义教化 以及治理人 民的必要时 ,必是 因为人 性变 恶。因此 : “ 今人 之性 ,饥而欲饱 ,寒 而欲暖 ,劳而欲休 ,此人之情也 。今人饥 ,见长而 不敢先食者 ,将有所让 也 ;劳而不敢求息者 ,将有所待 也。夫 子之让乎 父 ,弟之让乎 兄,此二行者 ,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 。然 而孝子 之道 ,礼 仪之文 明也 , 故顺 情性则不辞让矣 ,辞让则悖 于情性 矣。 ” 第 四个论证 :君子 和小 人生 来 的本性 是 一样 的。性 是人 与生 俱来 的。是不 用学 习不用教化 的 ,所 以人生来 的本 性相 同。 “ 凡人之 性者 , 尧 、舜 与桀 、跖 ,其性 一也 ;君子 之 与小人 ,其性 一 也。 ……凡 所贵 尧 、禹 、君子者 ,能化性 ,能起伪 , 伪 起而生礼 义。 ” 。 君 子和 小人 的所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感官欲求并非必然能够实现 , 要看命运 的安 排 , 所 以 而之
不称为性 的根本原因在于孟子 以人之所 以为人的特性 为人
性 。生 理 欲求 虽 为人 类 天 然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与 动 物 性 相 差 无 几 , 但 并
性恶》 , ) 一个 正 常 的 人 , 生 下来 眼睛 就会 看 , 他 耳朵 就 会 听, 这是人之 性。苟子 强调 “ 性者 , 凡 天之 就也 , 可学 , 不 不 可事 …‘ 可 学 、 可 事 而在 人 者 谓 之 性 ”( 苟 子 ・性 不 不 《 恶》 , ) 以自然之性 为人 性。 “ 人之 性 , 而欲饱 , 今 饥 寒而 欲 暖, 劳而欲休 , 此人之情性也 ” < ( 苟子 ・ 性恶》 。 )
性与动物性 自有其相似 的部 分。人 的生理欲求虽部 分地与 动物相同 , 即需要果腹 、 御寒 、 延续后 代 , 但其实现方式 与动
物不同 , 已含 有人 类文化 的因 素在其 中。人 类不 仅仅是 选
择生活环境 , 被动 地从 自然 界 获得食 物 , 是改 变 生活 环 而 境, 主动地从 自然 界获得食 物 。动 物搭 窝或 寻找 山洞 能遮 风避雨即可 , 人类却想 要房子越 来越 漂亮 ; 动物能够免 于饥 饿 就行 , 人类却不 断开发 出新 的美 味食 物。感官 欲求是 人 性 中最基本 的部分 , 苟子肯定 它 , 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 苟 子的人性定义和孟 子大不 相同。孟 子 以为“ 恻隐 之 心, 人皆有之 ; 恶之心 , 皆有之 ; 羞 人 恭敬之心 , 皆有 之 ; 人 是 非之心 , 人皆有之 。恻 隐之 心 , 也 ; 恶之 心 , 也 ; 仁 羞 义 恭敬 之心 , 也 ; 礼 是非之 心 , 智也 。仁 义礼智 , 由外铄 我也 , 非 我 固有之也 , 思耳矣 ” < 子 ・ 子上> 。孟 子认为 这种 弗 (孟 告 ) 非 由外界强加 , 我本有之的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 恭敬之 心 ,
浅 析苟 子之 人 性 论 ’
夏超 男
( 国政 法 大 学 国际儒 学院 , 京 10 8 ) 中 北 00 8
摘 要: 荀子 以生之 所以然者为性 , 为性不 需学 习, 认 不需努 力, 生而具有 , 所本有 的生理欲 求即为性 。人 性如 人
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 以引导规 范 , 而任其发展 , 必定导致 争夺 淫乱 偏邪 等等之 恶 , 所以荀子 以人 性 为恶。荀子
虽反 复 申说人 之性恶 , 生 而有好 利、 恶、 目之欲 、 色之好 , 这 些似乎还 不是 真 正的 恶, 人 疾 耳 声 但 只有“ 纵性 情” 、
“ 顺是 ” “ 、 顺情性” 才会 导致恶 , 因此荀子的性恶论 可 以说 是人性趋 恶论 。人 性 恶, 因而需要化 性起 伪 , 崇师 法 推 礼义, 以使人们成就善德 , 人人 皆为君 子, 而天 下大 治。 从
觉器 官, 能听会看 。一个 婴儿 , 拍打 几下就 会哭 , 是 因 被 这
为他感觉到 了疼 痛。这种人 的感 官与外 物接 触感 应 , 不需 后天努力和社会 教化 , 自然而 然就 有 的反应 , 是生 理本 能 ,
这就是人性 。“ 人 之性 , 今 目可 以 见 , 可 以 听 ” 《 子 ・ 耳 (苟
合, 谓若耳 目之精灵与见 闻之物合也 。感应 , 外物感心 而 谓 来应也 。 ( 苟子集解 ・ ”< 正名 > 。阴阳调 和为之气 , ) 流行不 息, 化生万物 , 得此 天地之 灵气 而生 , 而具 有耳 目等感 人 生
求, 孟子虽承认 是人的天性 , 却并不认为这是人性 : 口之于 “ 味也 , 目之于 色也 , 耳之于声也 , 鼻之 于臭也 , 四肢之 于安佚 也, 性也 , 有命焉 , 子不 谓性 也” < 子 ・ 君 (孟 尽心 下> 。这 )
是非之心 , 人 皆有 , 是人性 。至 于美 味美 色等 感 官欲 人 这
子 的性恶论与 孟子 的性 善 论针 锋 相对 , 独创 成 之 , 犀利 深 刻, 后人 也因此对他毁誉不一 。
一
、
自然 之 性
苟子认为 : 生之所 以然者 谓之 性。性之 和所 生 , 合 “ 精
感应 , 不事而 自然谓之 性” < ( 苟子 ・ 正名 》 。所 谓性 , 是 ) 就 人生来如此的特性 , 是人赖 以生存 发 展 的天性 。王先谦 引 杨惊注释道 : 和 , “ 阴阳冲 和气也 。事 , 任使也 。言人 之性 , 和气所 生 , 合感 应 , 使 而 自然 。言 其 天性 如此 也 。精 精 不
第3 O卷 第 9期
2 O 1O 年 9 月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 1 3 No 9
S o. e 201 0
J u n lo am ig Unv ri o r a fXi r n ie s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1 )9— 0 5— 2 10 5 4 (0 0 0 0 3 0
文献标识码 : A 延续 的生理本 能 , 最基 本 的人性 , 如< 是 正 礼记 ・礼运 篇》 所言 : 饮食男女 , “ 人之大欲存 焉” 。人从 动物进 化而来 , 人
人生 论的基础 , 人性怎样 , 人就会怎样生存 发展 , 因此 , 不 有
同的人性论 , 就会有不 同 的修养 方法 , 有不 同 的道德 教化 。 苟子为 战国末 年的大思 想家 。他 可以说是先秦 最后一位儒 学大 师 , 也是先秦诸子 学说 的集大 成者 。苟子认 为人 性本 恶, 因而隆礼重法 , 以礼法 来规 范个 体 , 维护 社会 秩序 。苟
关键词 : 自然 之 性 ; 性 趋 恶 ; 人 化性 起 伪
中图分类号 : 2 3 K0 人性 , 中国哲 学 中一个 非常重 要 的问题 。中 国哲 学 是 中的人生论 非常发达 , 至宇宙论也是为人生论 服务 的 , 甚 中 国哲人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有泛道 德化的倾向 。人性论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