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合集下载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荀子的著作中,他提出了“性恶论”,这一理论对儒家的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荀子“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荀子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荀子对“性恶”的理解。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生下来就天生具有一种极端的贪婪和自私的本性,而不会因为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教育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构成了威胁。

荀子主张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压制,通过刑法和道德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修身治国的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强调“性恶与修身”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才能克制人性的恶,实现个人修身的目标。

荀子的这一观点推动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的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社会精英提供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

荀子的“性恶论”也深刻影响了儒家关于教育的理念。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格的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荀子的教育观念在儒家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的“性恶论”也对儒家的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需要有力的政治手段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压制人性的恶。

基于此,荀子提出了“法治”的政治理念,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刑法和施行公平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并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荀子》 “性”与“性恶”观念辨析

《荀子》 “性”与“性恶”观念辨析

《荀子》“性”与“性恶”观念辨析性恶说是荀子人性学说的主流,但实际上此说最不完善,遭到各方面的质疑。

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之恶不是人性的本质,而是顺应,沉溺于人的本性的结果。

有的学者主张荀子的性恶论只是表面的,人性中潜在地蕴含着性善。

有的学者则认为《性恶》篇非荀子所做。

谢晓东提出性危说,把性看成是一种倾向于恶的势能,其要义在于人性本质无善恶,但倾向于为恶。

以上学说凸显了荀子人性学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大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试图从善恶角度来理解荀子的人性论,这种思路可说是人性本体论,即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恶或善;第二种思路则试图跳出善恶的角度来看人性,力图摆脱人性本体论,而以伦理学观点来阐释荀子人性说,即认为性恶的根源不在人性本质,而在人的伦理行为。

笔者认为,这两种思路都没有跳出从善恶立场来看人性的思维模式。

第二种思路貌似超越了善恶立场,其逻辑前提实则仍局限于人性善恶与否的潜在追问。

性恶本体论类似于问石头吃荤还是吃素。

性恶伦理学论则类似于说石头既不吃荤也不吃素,但有吃荤的倾向性。

真正超越善恶立场的人性论则认为:对人性提所谓善恶问题本身就无意义,站在这种立场上看问题,则会清楚地认识荀子的“性”与“性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荀子人性学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性”的内涵及外延荀子原文中关于“性”的描述,大致有以下几类:1.“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荀子·正名)2.“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3.“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4.“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5.“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来修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荀子的“性恶论”影响了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使其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榜样力量、言传身教、教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

最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公民。

荀子的“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强调了人性本恶的认识,引导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思想引领,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人性,重要性,影响,方法,策略,实践意义1. 引言1.1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的,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和约束。

这一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荀子的看法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提醒我们要警惕人性的负面倾向,意识到人们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荀子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长期性,提醒我们要注重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仅仅关注教育的片面表现。

荀子的“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正文2.1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不可靠、需要被教化。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追求私欲、不择手段。

荀子认为人性的本恶表现在人们对欲望的放纵,追求自身利益,不考虑他人利益,甚至会伤害他人。

他认为人的本性需要通过教化、规范来约束和改造,才能使人们成为有道德、有仁爱的人。

荀子的人性观影响了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良知和道德约束自身,而是被外力教化所影响。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摘要】荀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性本恶的理由是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没有良知和道德的约束。

荀子的思想对儒家人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和思考。

他的影响和贡献在于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根源和道德的建立方式。

荀子的性恶论不仅对儒家思想有所启发,也对后世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在儒家人性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和探讨,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荀子, 儒家, 人性观, 性恶论, 质疑, 理由, 影响, 贡献, 发展, 结论.1. 引言1.1 荀子对儒家人性观的质疑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孔子的人性观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截然相反。

他指出,人的本性倾向于邪恶、贪婪、暴力,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

荀子的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孔子的人性观,引发了对儒家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荀子的质疑不仅是对孔子人性观的质疑,也是对整个儒家传统的挑战,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对荀子的性恶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人性观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 正文2.1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思想核心之一,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

荀子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贪图享乐,缺乏自制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只有经过道德的磨砺和教育的培养,才能使人成为一个正直、谦虚、仁爱的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品质,只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善的本性。

荀子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改变。

荀子的性恶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为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为后来儒家注重教育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荀子》一书中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改造人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了不同的解读和批评。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具有贪婪、自私、残忍等恶劣的本能。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育,人们会沉溺于个人欲望,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改造人性,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和公共利益。

辩证分析1. 人性的复杂性荀子的性恶论过于简化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既有自私贪婪的一面,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等。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归结为恶。

2. 社会的作用荀子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对于改造人性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存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公共利益。

然而,过度依赖教育和礼仪也可能导致人们变得虚伪和机械化,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3.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荀子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而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在改造人性时,应该兼顾个体和社会的利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4. 历史发展的变革荀子提出性恶论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道德风气败坏。

他希望通过改造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值得商榷。

总结荀子的性恶论是他对于人性本质的一种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对于改造人性的重要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辩证分析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人性复杂性的简化、过度依赖教育和礼仪、忽视个体需求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和社会的利益,探索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性观。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荀子尊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那么你知道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有哪些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介绍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希望能帮助到你。

荀子的重要思想主张介绍1: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说人之性“恶”,是因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在此已论证得很清晰条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饥欲饱、寒欲暖、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儿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天然之性加以人为的节制和引导,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发生争夺、暴乱和相互残害。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性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否定,是儒家人性观发展的一个阶段。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和调整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一观点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析:其一,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悲观和负面评价;其二,揭示了人的行为需要价值规范和教育约束的事实;其三,强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在对人性评价上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是天生善良的,只有在受到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变得恶劣。

他认为纲常(人伦道德)是人心所向,是自然而然的,而若无法实现,那就是受到外力的干扰。

反而,荀子对人的本性非常悲观和负面评价,他认为人的本性有五恶:贪、嬖、狠、狷、愎,而且容易被财色所迷惑和驱使。

荀子认为这些恶性并非来源于外界的干扰,而是人性的本质,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人的行为需要价值规范和教育约束的事实。

由于人的本性有恶,所以他们需要学习和接受道德修养的教育,从而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荀子提出了通过“上行下效”来实现教育的方法,即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下属的行为。

在家庭教育方面,荀子强调了父母的作用,指出家长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引导子女领会仁义道德,培养他们的善良本性。

再次,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国家治理需要依靠领导者,领导者需要具备仁德、智慧等德行,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同时也提出了“天下归心于仁”、“君子修道以治国”等口号,强调了人民愿意服从领导者主要是因为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才能。

总之,荀子通过性恶论的理论表达,严穆了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推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子指出人性的恶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他也指出了通过教育和规范人的行为,间接修复他们的恶性,并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对于优化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
性恶论,是指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荀子·性恶》原文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

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

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

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

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社会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所起的重作用。

但是将人性本质定义为恶又有其片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摘要:荀子,名况,字卿。

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东西,而是“天之就者”。

在他看来,人性天生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

“伪”即人为。

圣人和众人之所以有区别,不是在于先天的性,而是在于对先天恶性的加工改造,众人和圣人要修养身性、治理国家就要“起伪”,人为地将人性之本恶改造成为道德之善性。

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更可贵的是他的“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

荀子“性恶论”思想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荀子;性;伪;化性起伪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就已经明确的开始探讨人性问题了。

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荀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使之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先秦各家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一、荀子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一)荀子生平简介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间。

荀子是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他和孟子一起呈现出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弹性。

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儒而不纯,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

对先秦至汉代思想的转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的一生作了简略介绍。

传记云:“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1”这段简短的关于荀子生平的介绍,对分析荀学思想产生的根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据记载原有300多篇,经过刘向校阅整理,去粗取精,编订为32篇,名为《孙卿新书》。

到了唐代中期,杨倞把《孙卿新书》32篇分成了20卷,对它的各篇次序也重新编排,定名为《荀子》,并为它做了注。

现在所用的《荀子》,就是杨倞所编定的。

荀子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礼论、乐论、天人之分、性恶、君道与臣道等各方面。

关于荀子性恶论的分析是本篇论文的重点,“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荀子关于人性的讨论是在他的天人架构中展开的。

所以,要分析荀子性恶论思想首先应了解和掌握荀子天人之分的观点。

荀子的天人之分观点在荀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荀子认为人的治乱与天无关,天的运行与人无关,天人各有其分,不容混淆。

在荀子这里,“天”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没有意志的客观存在。

“列星随旋,日月递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有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世间万物的运动发展是不靠“天”和“神”的。

荀子还认为,对天和人的职能必须明确划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他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3”。

自然界是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的,天道有一定的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大地并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不再宽广,上天有一定的规律,大地有一定的法则。

荀子除了天人之分外,另一重要的思想是礼论。

在荀子看来,人生来便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表现为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约束一味的求便导致了争斗,争斗导致混乱,混乱愈发不可收拾时,先王就针对这样的局面创造了1司马迁著,韩兆琦译:《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3——185页。

2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6页。

3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69页。

礼义,用来规范混乱的局面,合理调节和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在欲望和外物之间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

所以,礼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4”除此之外,荀子还有很多深刻的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中。

二、荀子“性恶论”提出的根源荀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异常繁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提出与他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荀子人性论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经济基础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大量的私田被开垦,田地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井田制”已经适应不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新的赋税制度改革应运而生。

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改革公田制度,国家按土地的亩数对土地征税。

国家对公田征税,根据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包括私田。

鲁国之后,各诸侯国纷纷效仿。

“初税亩”这种赋税改革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给土地公有制带来了沉重打击,确定了封建土地的私有制。

从此,封建土地的私有制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

其次,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荀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历史转折期,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年复一年的战争,对社会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为了达到自己阶级利益,实现私欲,自私自利的本性暴露无疑。

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荀子提出了比孟子“性善论”更深刻的“性恶论”。

西周以来,以宗族政治建立起来的礼治受到猛烈冲击,周公礼治时代荡然无存,孔子把这个时期描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

臣子杀君主,子杀父的暴行不断发生。

孔子曾感叹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于是孔子穷毕生精力都致力于恢复周礼,孔子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的愿望并未实现。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重要的不是复兴周礼,而是重建一个适应新的社会的价值体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正适应了当时时代要求,而礼治的思想基础则正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理论,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学说为礼乐的重构奠4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00页。

定了理论基础。

最后,荀子人性论的观点还有一定的思想根源。

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

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后天的积习不同而造成的。

“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是不可能与人相处的,孔子道出了人性与兽性间的实质差异。

“至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与艺”,这短短的十二个字道出了孔子对一个人性高尚的人为人处世的要求,社会中做人应正直坦荡,而不应苟且偷生。

纵观孔子思想,他很少深谈到人性,他并没有对人性内容进行深刻挖掘,更没有将人性定为善或定为恶。

然而,正是他的一句“性相近,习相远”,使得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沿着他的方向,开创出著名的性善论和性恶论两条路线。

继孔子之后,思想家告子提出“性无善无恶说”。

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本能,就像吃喝一样,是无善无恶的。

荀子对告子的“生之谓性”予以了继承,并突破了告子对“性"理解的狭隘范围。

荀子将“性”扩展到心理和思维的能力层面,“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5”本能就如同原材料,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人为努力和环境作用所形成的。

告子的名句:“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椿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流水本来没有东西之分,性如同流水一样,性也没有善恶之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引导。

荀子认为“资朴”本身非善、非恶,但若欲求过度了,就偏离了轨道,所以性是恶的。

可见,荀子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告子的性无善无恶的基础上的,他的性恶论思想有对告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的人性论是在批判孟子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道德观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6”。

荀子反对孟子的“四端”说,认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乃是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的努力的结果,不是先天就有的。

为此,他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例如,荀子说:“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无5方勇、李波译注:《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83页。

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5页。

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者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

7”荀子的人性论是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善是通过后天的积习产生的,这为人性可以改造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为“善者伪也”的观点展开做了铺垫。

三、荀子的“性”“性恶”以及“化性起伪”上文已对荀子人性论的根源作了深入了解。

那么荀子的“性”究竟是什么呢?在讨论荀子“性恶论”问题时,首先必然要涉及的便是荀子的“性”字意义的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