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布斯的人性论

合集下载

人性的善恶探讨

人性的善恶探讨

人性的善恶探讨人性的善恶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对于人类的行为和动机,人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善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性的本质。

一、人性的善恶观点1. 人性本善观点人性本善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的教育和修养对于塑造人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恶的行为。

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能展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2. 人性本恶观点人性本恶观点则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西方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通过政府的权威来实现。

二、人性的善恶与环境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很可能表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受到不良的教育和引导,他可能会表现出邪恶和自私的行为。

三、人性的善恶与道德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道德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道德是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评判标准和规范。

人性的善良和正直是道德的基础,而人性的邪恶和自私则是道德的挑战。

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对于引导人们展现善良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场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塑造人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善良和正直,而一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则容易导致人们的邪恶和自私。

五、人性的善恶与个体的选择尽管环境、道德和社会对于人性的善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个体的选择也是决定人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善良的行为,也可以选择邪恶的行为。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分析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分析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分析霍布斯的思想主张分析霍布斯的思想主张分为哲学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主张。

下面就来箱子讲一下霍布斯的思想主张。

霍布斯图片霍布斯的哲学主张又分为自然哲学、偶性哲学,自然哲学其意思就是霍布斯指出就是某个东西,是由于它的广袤,所以把它叫做物体,它的存在并不是依赖我们的思想而生存,所以说这个物体它是独立存在的。

霍布斯的物体的解说充分的突出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成效,霍布斯完全的呈现机械唯物主义。

偶性哲学,霍布斯提出偶性就是存在物体是不被看到的物体,它的存在于某个物体中,不能因为你的看不到就说他不存在。

霍布斯通过用机械的方式把人的存在,也看作是自然的物体,人不过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但是人也得遵从自身的生存规律。

政治思想的主张就是霍布斯主要提倡的是国家要订立的制度,霍布斯通过他的假设自然状态的情况进行过的分析,从而引出的人们想要和谐的生活就要走出自然生存的状态。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他主要张契约论,就是说人要促成国家的主要因素就是,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要想人人相互平等,就要签订合约,并推选出主宰者来掌控,从而形成国家。

但前提是主宰者也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人每个事情,否则就失去了走出自然状态的初衷,所以霍布斯的思想主张主要的意思是霍布斯讲述生存之道,让人能够产生的仁爱之心。

托马斯·霍布斯简介托马斯·霍布斯生于一五八八年四月五日的英国英格兰,死于一六七九年,享年九十一岁。

是著名的政治学家、哲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里,霍布斯小时候就在马姆斯伯里的教堂接受教育,十五岁也就是一六零三年去往在牛津大学读过书,在校期间担任贵族家教老师。

托马斯·霍布斯图片托马斯·霍布斯一六一零年和年轻的威廉游历整个欧洲大陆,也因为这样霍布斯能够在牛津大学学习经院哲学教育。

一六二八年成功的用英文翻译了修昔底德所写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希腊文,并成为第一个成功翻译希腊文为英文的第一人。

一六三一年受到卡文迪许家族的邀请雇佣他,他担任教导威廉之子。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总结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总结

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总结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他的思想主张以及政治哲学体系被称为霍布斯主义。

霍布斯的理论对于现代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理论主要关注权力、政府和社会契约等议题,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权力和利益的政治秩序。

下面将对霍布斯的思想主张进行总结。

1. 人性观点:霍布斯认为人的本质是自利的和自私的,追求权力和享乐是人的本性。

他认为人之间的竞争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2. 自然状态:霍布斯提出了“自然状态”概念,认为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统治,人类将会陷入“万人为敌”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自卫,抢劫和暴力行为层出不穷。

3. 社会契约: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混乱和危险,霍布斯主张人们应当达成社会契约,并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保护和安全。

他认为人民应当将权力交给一个强大的统治者,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4. 统治者的权力:霍布斯主张统治者应当具有绝对的权力,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认为统治者的权力应当是不受限制的,不可挑战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将自己的权力转交给统治者,以免陷入混乱和冲突。

5. 绝对主权:为了确保统治者的权力得到维护,霍布斯主张建立一个绝对主权的政府。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力,而人民则没有权利对其行为进行干涉。

只有通过维护统治者的权力,社会才能稳定和有序。

6. 国家的目的:霍布斯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他认为政府应当通过维持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来实现这一目的。

政府的任务是为人民提供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7. 人民的义务:霍布斯主张人民应当服从统治者的权威,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他认为人民没有权利反抗或废除统治者,因为只有统治者的权力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8. 宗教观点:在宗教方面,霍布斯提出了宗教和国家应当相统一的观点。

他主张国家应当控制宗教事务,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一致。

9. 选举与民主:虽然霍布斯主张统治者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但他并不完全排斥选举和民主。

霍布斯思想总结与体会

霍布斯思想总结与体会

霍布斯思想总结与体会霍布斯思想总结与体会霍布斯(Thomas Hobbes)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被认为是社会契约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利维坦》被视为政治哲学的经典之作。

霍布斯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社会和法律理论,并对后来的哲学及政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霍布斯思想的总结与体会。

首先,霍布斯的思想强调人性的自利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追求权力、财富和满足感。

在他看来,人们之间的斗争和争夺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无休止的竞争状态称为“战争的状态”。

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统治者,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安宁。

其次,霍布斯的思想强调了政府的合法性。

他认为政府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选择和委托,并通过契约建立。

人们自愿放弃一部分权力和自由,以换取安全和秩序。

政府因此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的责任。

第三,霍布斯的思想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根据他的观点,国家是最重要的政治实体,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

国家的权力不受限制,不服从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

这种国家主权的概念对后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霍布斯的思想提出了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恢复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在他看来,为了实现社会稳定,政府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军队和执法机构,并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政府的权威和统治需要得到人民的尊重和听从。

综上所述,霍布斯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观点强调了人性的自私本性以及社会契约的合法性,提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和国家主权的概念。

他的思想理论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它们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秩序如何建立和维护,以及政府如何保护人民利益和权益,都提供了有力的启示和指导。

霍布斯的人性论及国家政治理论的提出

霍布斯的人性论及国家政治理论的提出
托 马斯 ・ 布斯 (hm s ob s 5 8 — 17 ) 国早 期经 与 安 全 ,而 和平 与安 全则 只有 在 国 家— — 霍 布斯 称 之 为 “ 维 霍 T o a b e,18 — H 69 英 利 验派 哲学 家 、政治 思想 家 、古 典 自然法 学 派的 著名 代表 之一 。他 坦 ” 一 一 当 中 才能 拥 有 。 “ 维 坦 ”( e it a 利 L vah n)是 《 经 ・ 圣 出身 于牧 师家 庭 ,长期 任 贵族 家庭 教师 ,跟 随其 学 生游 历 了欧洲 以赛 亚 书 》中所 描 写的 一种 象征 着邪 恶 的 巨大海 兽 ,霍 布斯 借 用 大 陆各 国 ,结 识 了伽利 略 、开普 勒 、笛 卡儿 等 著名 的科学 家 和哲 这个 词来 隐喻 国家是一 个起 源于 人 的 自私奉 陛、 邪恶 本质 的庞 具有 学家 ,这些人 对 他思 想 的产生 和形 成 有过 一定 的影 响 。14 年英 然 大物 ,它具 有 强 大到 可 以吞 噬 一切 的力 量 。通 过对 “ 60 利维 坦 ” 国资 产 阶级革 命爆 发后 ,因拥 护君 主专 制制 度避 居 法 国 。霍 布斯 即国家 的解 剖 ,霍布 斯构 筑 了系 统 的国 家政治 理论 体 系 。正 因为 认为 国家 起源 于 契约 ,人们 最初 生 活在 无 国家 和法 律 的 “ 自然 状 国家起 源 于人们 的 自 的本 性 , 个人都 竭力 追求 自身 的最 大利 益 私 每 态 ” 中 ,彼 此敌 对 ,为 建 立 和 平 与秩 序 ,保 障 个人 的利 益 和 权 和 自由 ,不顾 一切 地 去 占有 别人 的财 产 与生命 ,人 对人 正如 狼 对 力 ,并 根 据反 映理 性 的 自然法 的要 求 ,人们 相互 协议 、订 立 契约 狼 。如果 任这 种 自由本性 发展 ,人 们非 但得 不 到他 们想 要 的 自由 建立 了 国家 ,并将 部分 的权 力 和力 量移 交 给 国家 ,即主 权者 ( 或 君 主 ) 此主 权 者作 为 权力 的代理 者 拥 有至 高 无上 的权力 ,而 。因 且这种 权 力具 有不 可分 割 性 ,在 霍 布斯 的 眼里 ,这种 国家 主权 高 度 集 中在 一人 手 中的君主 专制政 体是 最好 的 国家 制度 。 这种政 治 在 体制下 ,主权 者的 利益 与他 的 臣 民利益 实质 上是 一致 的 ,主权 者 ( 即统治者 )为 了保 障他的个人利益 ,必须维护全体 臣民的共同 利 益 ,臣民订立 了 契约 也必 须履 行 相应 的义 务 ,服从 于统 治者 的 和权 利 ,反 而会 陷入 战争 状 态而 丧失 自由 。霍 布斯 正是 从这 种 对 人 的本 性 ( 自然 状 态 )的分 析 开 始 。他 运用 了 “ 伽 利 略那 里 从 学到 的新方 法 ” ,这 种 新 方 法 “ 他 能 够 理 解 社 会 生 活 的 要 使 素” ,其 方 法 是 “ 任何 复 杂 情形 分 解 为逻 辑 上 的基本 的 、简单 将 的要素 ,然后用这些简单的要素来证明 ,复杂的情形能够如何重 新构 成 …… 就人类 社 会来 说 ,纠正 我们 的理解 ,可 以纠 正我 们对 自己 的社 会 地 位 的看 法 ,从 而 调 整 我 们 关 于应 当如 何 生 活 的信 念 。 。在他 看 来 ,构 成 国家 主体 的人是 分 析 、理 解 国家 的 “ ” 要 命 令及 所 制定 的法 律 。在法 律观 方 而 ,霍 布斯 是 自然 法论 者 ,认 素” ,对 国家 的把 握 要从 对 人 的本 性 的探 究 开 始 ,只有 对 人 的本 为自 然权 利是 人们用 自己力 量保 存 自我的 天然 的 自由 , 自然法则 是 从 理 性 而 来 的普 通 规 则 ,代表 公 道 、正 义 、和 平 ,永 恒 不 变 ; 性有 了透 彻 的理解 ,才可 能更 好 的去理 解 国家 。透 过人 去观 察 国 但 自 法 不是 真正 的法 律 ,法律 是 统治 者 的意 志 ,只有统 治者 才 家是 近代 政 治哲 学 的一 大特 点 。 然 恩格 斯在 论述 1世 纪英 国状 况 时 8 能立 法 、解 释 和废 除法 律 ,臣 民必 须遵 守 象征 国家权 威 的 法律 。 就 曾 指 出 ,“ 治 学在 一定 程度 上 是 以 人 作 为 基 础 了。 政 ” 霍 布斯认 为 , 们要 想过 舒 适 幸福 的生 活 , 类社 会要 想 人 人 在 对人 性 的具体 分 析 中 , 作为 早期 经验 论 代表 的霍 布斯 继 承 上的唯物 主义 经验论传 统并 进一 步系 统化 , 同时也把 它推 不 断取 得 文明 和进 步 ,必 须得 有 一个 最基 本 的前 提 ,那就 是和 平 了培根 创_

霍布斯、洛克的政治思想

霍布斯、洛克的政治思想

霍布斯的政治思想一、国家理论(一)人性论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或自私的。

自我保存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

“在人的天性中,我们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原因存在。

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忌,第三是荣誉。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

霍布斯从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两个方面探讨了人的这种贪欲的本性(二)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在国家成立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中。

人有运用一切手段保全自己的自然权利。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这种平等表现在:1.人与人之间在体力和智力上大体平等2.一切人对一切事物都有同等的权利同时人人又都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

它最主要的表现在人的自我保存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保存自己。

所以自然状态只能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三)自然法理论霍布斯认为,在没有法律和权威的情况下,凭着人的本性和欲望就会出现战争状态。

但人类为什么没有陷入战争状态?根本原因也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人的本性由两部分组成:理性和情感。

人惧怕战争状态所带来的死亡,于是人的理性“便揭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种理性所揭示的就是“自然律”或“自然法”,它“禁止人们去作损毁自己的生活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

自然法促使人们要求摆脱自然状态以便过和平幸福的生活。

自然法就是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原则,霍布斯认为有13条自然法,其主要内容有三条:1.寻求和平、维护和平以及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全自己2.为了和平和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放弃自己的力量和权利,而且让渡的权利必须与得到的权利相等3.履行契约(四)国家的产生:社会契约论每个人都放弃自己全部的权力并把它交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使他(们)担当起他们的人格,并且承认他在公共和平与安全领域所作的一切都是大家同意的。

契约的宗旨是保护和平与安全。

这样国家就产生了。

被授予权力的人或会议是主权者,其他的一切人都是主权者的臣民。

试论韩非与霍布斯的人性思想及理论变化的异同

试论韩非与霍布斯的人性思想及理论变化的异同

试论韩非与霍布斯的人性思想及理论变化的异同人性,是指一个人在天生时所具有的种种本源特质,如生理现象、情感、人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固有特质。

人性哲学是指哲学中探讨人类本性的一个分支。

在人性哲学中,韩非的人性思想和霍布斯的人性思想是两种比较高度的思想体系,它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分别分析两位哲学大师对人性的理论及变化所作出的贡献。

一、韩非的人性思想韩非的人性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思想之一,是中国“法家”学派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非主张人性与恶有关,认为人性本恶(韩非子·说劝下·人性恶)。

因为人们本性自私、贪欲,会为谋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认为,要想使人类和谐相处、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就必须通过法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此外,韩非还提出了“威猛”、“默法”、“锄奸”等理论,强调了法律的执行必须轻狱重刑,对违法者采取严厉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人性中的恶。

以此为例,夫子曾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于外,筋骨于内,而愈饱食足养,益辟而勇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固疾,然后知轻重。

安让,然后能徵。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行有常,而知有常,常乎无常,而敬之反乎道。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错,必有一得。

夫过犹不及,惟有馀力,上尽援之,不盈则已,天罚下人。

”此即所谓的“三愆之言”。

其次,韩非还曾明确要求君主明察秋毫之末,严格监控百姓,即全能监视的“帝者”,其自己理所当然的完美,而百姓,则应受到高强度、高密度的监察。

据《韩非子·说极》载:“如管霸、白圭之忠,章缪、载之直,君人者必明谕之:‘警突而未闻者十有一二,过听而未见者五有一二。

’居间说者,侧目旁视。

君人之愉,无所不闻,无所不见。

此之谓识人知意之术也”(韩非子)。

再次,韩非对人的天性进行了强化,他认为“人非生知,而知由生入。

事非毋因,而因由事起。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代表作之一,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阅读完《人性论》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霍布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霍布斯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人人为人”的观点,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会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斗争。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需要一种强大的中央权力来维护秩序和稳定,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和动荡。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使我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人性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自私自利和竞争的本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竞争和斗争。

这种自私自利的本性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

与此同时,霍布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也使我对社会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种强大的中央权力来维护秩序和稳定,否则社会将会陷入混乱和动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缺乏有效的中央权力而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也使我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霍布斯的《人性论》是一部极具启发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运行规律,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阅读完《人性论》之后,我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对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制度,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恐惧”与“自然理性” 根据霍布斯的理论,保存生命是首要的善,如果(下转第 294 页)
作者简介:张延聚,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91
理论新探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04(下)
上因采用新的办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将领,不是新的物质手段的 发明者,便是以正确的方法运用他以前所发明新手段的第一人”。因 此,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勇于创新,是生成指挥艺术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4-291-02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兴起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神学、 神权的影响逐渐缩小,人的地位被提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此时期的 霍布斯同其他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摆脱了神学观点的束缚后,用人的 观点观察社会,并企图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事物,从理性和 经验中提出某些规律。霍布斯的政治理论也是从他的人性论开始的。
参考文献: [1]王光宇.作战指挥学.解放军出版社.2000. [2]郭武君.军队指挥新概念.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3]刘伟.想象力:指挥员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领导科学.2000.20. [4]王忠勋.让“想象”提升指挥艺术.解放军报.2006.7.13.(12).
(上接第 291 页)这一目标不受阻碍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福祉,简言 之,幸福乃是最大的善;但是不存在至高无上的善。如果自然欲望让 自我保存成为首要的善,那么死亡便是最大的恶。因为死亡也就意味 着欲望的停止,欲望的毁灭,也是对善的否定,然而死亡本身并不是最 大的恶,而极度痛苦折磨中的死亡或者可以说是暴力横死,这是至高 无上的和最大的邪恶。所以每一个人都逃避反自然的死亡,不过这是 消极的“逃避死亡”,而不是积极地“保存生命”,因为我们切身感觉到 的是死亡,而不是生命,所以我们痛切地和直接地惧怕死亡。这个恐 惧是一种互相的恐惧,是每个人对每个他人作伪自己的潜在威胁所怀 有的恐惧。人参照这一至恶的标准可以有条理地安排他的生活只要 考虑邪恶,欲望才可能有个止境 ,人生才可能定位定向。只有凭借死 亡,人才可能有个目标,一个被死神的影子强加的目标,也就是逃避死 亡的目标。确定了目标,那么人们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达到这一目标, 所以人就本能地和无休止地渴望越来越大的权力。霍布斯认为“首先 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 永无休止的权势欲。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并不永远是人们得陇望 蜀,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快乐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不满足于 一般的权势,而是因为他不事多求就会连现有的权势以及取得美好生 活的手段也保不住。”⑨因为所有这些能够防御最终必然降临到所有人 头上的不可避免的灾难。所以,只要人们理所能及,他们就要让整个 世界惧怕他们,服从他们,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这样 自己便体会到了欢乐与满足。“依据霍布斯的看法,这种追逐的动机, 在于人希望在审视自己的优势,自己被人承认的优势的时候,体验到 欢愉和满足,也就是虚荣自负。”⑩在大多数人看来,虚荣自负应该是对 人性邪恶的道德判断,然而这里霍布斯不是要给人性一个道德的定 义,因为如上面所说,虚弱自负是来自激情来自自然的欲望,因而把虚 荣自负归咎于自然,“来自于动物天性的激情本身并不是邪恶的,尽管 他们引起的行动有时邪恶。”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对某 种非道德的道德幻觉上,而是建立在一种新的道德上,或者,按照霍布
种是,当意向避离某种事物时,称之为嫌恶。欲望与嫌恶有些是与生 俱来的,如食物的欲望、排泄和排除的欲望,其余的欲望则是对具体事 物的欲望,是由于经验而来的。霍布斯依据这种朝向或避离的基本反 应的原则继续不断地推出各种更加复杂的情感或动机:人们趋向的一 般就是喜欢,引起快乐、愉快、希望等;人们避离的一般是厌恶的,引起 忧伤、痛苦、绝望等。并且“通过这种简单的心理设计,霍布斯认为他 可以推演出人们所经历的全部情感。”⑤
三、结束语 指挥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特殊才能,其产生是建立在对军队 指挥的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军队指挥的实 践不仅是指挥艺术产生的土壤和源泉,而且是指挥艺术得以展现的 舞台,这个舞台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指挥员只有善于博学、长 于修身、勇于创新,才能提高自身指挥艺术;只有运用渊博的知识, 使自己高尚的个人品质与指挥实践的舞台相结合,大胆创新,才能 创造出指挥艺术。
一、“运动”与“激情” 霍布斯把事物的本质定义为客观实在性和运动性。“他认为,归 根结底,每一事物都是运动,而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必须通过分析复 杂的现象渗入到他们潜在的运动中去加以解释”③运动不仅是事物的 特征,也是事物的起因。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物质实体,而且也适用 人的心理和社会秩序,因此“运动”概念就成为贯穿和连接霍布斯理论 体系的逻辑纽带,从中推演出人的情感——它是个体行为的根源,再 从情感中推演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准则。 霍布斯依据他所确认的唯物主义原则分析:动物有两种特殊的运 动,“一种被称为生命运动,从出生起就开始,而且终生不间断;如血液 的流通、脉搏、呼吸、消化、营养、排泄等过程便属于这一类。这种运动 无需构想帮助。另一种运动是动物运动,又称为自觉运动;按照首先 在心中想好的方式行走,说话、移动肢体等便属于这类运动。”④另外物 质世界的对象直接或间接对人体的不同器官施加压力,并通过神经系 统传与给大脑和心脏,“并在这里引起抗力,反压力或心脏自我表达 的倾向,这种倾向由于是外向的,所以看来便好象是外在之物。”这便 是“感觉”的产生,它是人类身体的器官和内在部分中的运动,是由我 们所看到或听到的事物的作用引起的。幻象是这类运动在感觉之后 所留下的痕迹,所以感觉便是自觉运动最初的内在开端。人体这种运 动的微小开端,在没有表现为行走、说话、挥击等等可见的动作以前, 便是意向。感觉通过意向向外表达出来,具体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 是当这种意向是朝向引起它的某种事物时,就称为欲望或愿望;另一
由于人的行为力量是来自于后面的推动——内部的运动的驱动, 而不是人类的目标或情感对象这些可以从前面诱惑和吸引。那么“人 作为一个有感觉的存在,他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多种多样的感性知觉面 前;他的生活,就像所有其他动物生活一样,无时无刻不在骚动。”⑦因 为“思想运动就是要去有所欲求,就像侦察兵和间谍一样到处探寻,并 寻找通向欲达目标的道路。”“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映象停顿的人 同样无法生活下去。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 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所以如此的原 因在于,人类欲望的目的不是在一顷间享受一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 确保达到未来欲望的道路”,⑧所以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所以,自我 保护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现实生活不可能让人能够一劳永逸地 达到这个目的,而需要一种无休止地追求继续生存下去的方法,因为 无法避免的“生存竞争”让保障安全方法都是不可靠的。霍布斯人性 的第一个假设如前面所讲,自然欲望使人们极力把公共财产据为己 有。其实也就是保障自己生命延续的需要,这是首要的善。然而在凭 借自然欲望尽可能的占有一切的时候,却发现,这不仅不能使人获得 保存生命的条件,而是自己饱受苦难,陷入痛苦之中。
关于人性,霍布斯首先否认古往关于“人是天生适合社会的动物” 的断言。霍布斯把人的自然天赋归为四类:“体力、经验、理性和激 情”。①他认为,人之所以寻求相互为伴不是因为寻求朋友,而是从中 追求荣耀或益处。“这也是社会真正让人取乐的地方,我们为此所吸 引是出于天性,也即出于每一种动物固有的激情。”②然而大规模的或 持久的社会不可能以对荣耀的激情为基础,由于人们自然的平等和彼 此加害的意愿,无法预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或确保自己的安 全,所以人如果没有恐惧,就会更急迫地被支配人所吸引而不是被社 会所吸引。因此大规模持久的社会的起源是不是相互的仁慈而是由 于相互的恐惧。因此他得出两条人性理论假设:一条是人类贪婪的假 设,即人的自然欲望公理,它是人人都极力要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 另一条是自然理性假设,它使人人都把死于暴力作为自然中的至恶, 努力予以回避。霍布斯利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从机械论的情感心理 学去理解认识性,得出人性恶的结论,这也是他构建其政治原则的 理论基础。
从价值理论的角度看,对霍布斯而言,“价值的基本心理事实是, 每一次刺激对生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要是其效果是有利的,那 么,有机体机会做出适当的反应,以继续获得有利的影响;要是效果不 佳,有机体便退避三舍或采取其他适当的行动,以避免有害的影响。”⑥ 在这一点上讲,霍布斯关于价值的理论跟后来的功利主义者的理论迥 然不同,后者认为价值必须以单位快乐来衡量,霍布斯的“有利”或“不 利”这一价值标准是以基本的心理运动为依据——这种运动能够帮助 还是妨碍“充满活力的运动”。这便使生物总是本能地出于保持或增 强自己生命力的状态。支配这一行为的心理原则就是“自我保护”,目 的就是让个体的生物存在延续。能够导致这一目标的就是善,而产生 相反效果的就是恶。善与恶与使用的人紧密相关,人们用它们来概括 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因此善恶开始是由人的欲望产生的,当人们说什 么善时,是他真正的愉悦了自我。“善、恶和可轻视状况等语词的用法 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纯地、绝对地是这样。 也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所以“旧 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极终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
294
斯的意图来说,建立在为永恒的道德作为的新的奠基之中。 前面说讲到的对暴死的恐惧,就其起源而论是先于理性的,就其
作用而言确是理性的;“根据霍布斯的观点,正是这种恐惧,而不是自 我保存的理性原则,才是全部正义以及随之而来的全部道德的根源。” 因为理性自身是软弱无力的,那么如果没有惧怕死亡的激情迫使人意 识到,保存生命的重要,他就不会想到这一点,所以当痛苦的面对死 亡,理性反思告诉人们,生命是我们幸福的条件时,我们才渴望生命; 只有当他通过人身的伤害,自己切身感受到现实对他的抗拒时,他才 能从这个梦幻世界幡然醒悟,返回到他自身,这样人才走向理智。欲 望无穷无尽,他要享有为所欲为的特许,他要求别人尊敬他,给他荣 誉。否则就攻击对方,在这场生死搏斗中,感受到了痛苦,和死亡的威 胁。使他们认识到真正的敌人不是对方,而是那个“自然的劲敌—— 死亡”,死亡作为公敌,迫使他们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实现联合,使他 们为了对付这个公敌,保障尽可能的长治久安,得以有可能完成对国 家的奠基。所以先于理性的恐惧,导致人的和谐共处,从而解释死亡 恐惧适合于人类的根本情况,它是“理性的”。所以,这说明,只有在死 亡恐惧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和谐;它是勾起人们理性的那一激情,死亡 恐惧是唯一的“自然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