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案(五)

教学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节课内容,理解含义。

2.朗读并背诵三字经前面所学句子。

3.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才能让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玉不琢--习礼仪”含义并感受其中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已学语句

1、随机点名三人背诵前三章内容,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第二章: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第三章: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2、全班随音乐传球齐读《三字经》。开火车游戏规则:随机抽选一列完成游戏。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

3、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二、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bian)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

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师提问1:为什么楚厉王、武王都把进献玉石者卞和定了罪呢?

原文中找答案。

答:没有琢磨过的玉石,宫里的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石头

师提问2:为什么文王把卞和请进宫来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明君(明白事物道理的君主),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3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3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老师范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跟读。

3、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教师讲解这3句三字经的字词句含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琢:打磨雕刻器:有用的材料

学:学习义:道义,伦理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同样的道理,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师〗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少:年少亲:亲近,尊敬

师:老师,师长礼:礼貌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师〗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四、讨论、交流:

(1)你认为哪句话对你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小时候就要怎么样?

答:从小树立小小的梦想,朝着梦想前进,在学习的路上多听取被人的意见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与志同道合的人来往,牢记名言警句“有志者事竟成”。

【启示】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小结: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本课的学习就是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经验积累和学习,才能让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扩展活动:学了本课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答:在校主动学习、不懂就问、亲师懂礼、帮助后进生在家按时完成作业,多看看课外书籍,增加阅读量,对父母要孝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答案不统一,意思相近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