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

中国史部分

一、绪论部分

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古兰经》伊甸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

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

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P7)

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幽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P9)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

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

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而此时的西方呈现为各个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P11)

中国古典园林分期:

1、生成期(夏、商、秦、汉)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全盛期(隋、唐)

4、成熟期(宋、元、清初)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P1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P13)

(P13)

。(P13)

。(P13)

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P14)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之比较:

二者同为风景式园林,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P14)

怎样理解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不论多寡,也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P14)

意境的涵蕴的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1、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

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

联、刻石等。(P19)

简史:

萌芽:灵囿(周文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囿:放养动物的场所

秦:宫苑园林——阿房宫

汉:上林苑——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方300里)

三国:雀台(曹操)

隋唐:写意山水园及文人园;

五代十国:南方发展

宋:艮岳(宋徽宗)

文人治国、私家园林

元:外族统治时期,文化断裂

明、清:皇家园林大发展,地区园林形成自己的风格,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

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烈的艺术感染力。

间感,借景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借景与见解借景。

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构图之中。

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附借。

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二、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P24)

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也初具游观功能,相当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诗经》中“囿,所以域养禽兽也”。(P26)

《吕氏春秋》中“积土四方而高曰台”。起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P27)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桊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P28)

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殷纣王“沙丘苑台”;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台、囿、园圃。(P28)

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就是天人谐和思想的承传和发展。

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如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P31)

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楚)章华台

(吴)姑苏台(泛舟的开始)

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例为楚国章华台。(P39)

秦朝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阿房宫。(P42)

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地位:

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

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期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

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P46)

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方300里)。

其中人工湖泊有:1、昆明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和蓄水库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宫中,摹拟东海三仙山。(P48)

汉上林苑的作用及特点:

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

2、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

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

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

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此外,苑内还有帝王的陵墓。(P55)

汉甘泉宫: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等多种功能,类似于后世的离宫御苑。

汉未央宫:出现前院后院。

汉建章宫: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遂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P62)

兔园(梁园)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P63)

汉袁广汉园:最早的私家园林。

东汉濯龙园:西园“列肆”的做法,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内的“买卖街”。

“宫”与“苑”的差别?

“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

宫: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例:建章宫。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置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经营。

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P64)

生成期园林的特征

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殷、周;二、秦、西汉;三、东汉。

生成期的持续时间很长,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

一种浓重的神秘性。(P76)

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隐士——知识分子群体——寄情山水——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其关系为:

1、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

2、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此后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P85)

,规模最大,实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P89)

魏晋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园: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魏晋建康皇家园林:(大内)华林园,芳乐苑;(行宫)乐游园。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洛阳、建康三地的宫苑作为转折期皇家园林的代表,其不同于上代的特点主要有:

1、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

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

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

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P100)

转折期私家园林主要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P101)

魏晋城市私园:北:张伦的宅园(大假山,景阳山)

南:玄圃(塔开始出现)

别墅园:西晋石崇:金谷园

谢灵运庄园:《山居赋》

缀风景的手段,逐渐又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转折期城市私园的两个变化方向:1、设计精致化的趋向,2、规模小型化的趋向(P104)

转折期庄园主要组成由1、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2、农业耕作的田园,3、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4、庄客、部曲的主地。(P105)

寺观园林主要由三种情况组成: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P112)

转折期园林发展的特征

1、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有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

创作方法有写实趋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

界;

3、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

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4、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5、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6、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式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P118)

四、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园林,是隋唐时期全盛局面的集中反映。

隋禁苑(三苑):大兴苑、西内苑(长安太极宫)、东内苑(长安大明宫)(P131)

隋西苑为一座人工山水园,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它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P139)

全盛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1、皇家园林的建设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2、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被此穿插、延伸,

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苑林区也有宫殿的建置。

3、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P149)

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三、依附于庄园而建置。(P158)

情况一:平泉庄——洛阳——李德裕——异花奇石

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田园野趣

情况二:庐山草堂——庐山——白居易——《草堂记》

情况三:辋川别业——陕西蓝田——王维——《辋川集》、《辋川图》

嵩山别业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城市私园,《池上篇》,植物以竹林为主,体现了当时的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浣花溪草堂——杜甫郊区别墅园

庐山草堂——白居易风景名胜

辋川别业——王维庄园别墅(P156)

白居易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他先后主持营造了自己的四处私园:洛阳履道坊宅、庐山草堂、长安新昌坊的宅园、渭水之滨的别墅园。

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但由单块石料或若干块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则比较普遍。

白居易是最早肯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认为太湖石是一等园林石材。

寺观园林: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分院制,由若干个以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慈恩寺(牡丹、荷花),水庭也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

隋唐风景名胜园:长安曲江池

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P169)

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一、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二、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著名的曲江。三、街道的绿化。(P179)

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

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3、私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P186)

五、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宋代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其历史背景为:

1、宋代,与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的同时,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亦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

济内部孕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

4、中唐以后,诗词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之外,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

观赏也开始盛行。

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乃属势之必然。(P190)

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

宋徽宗的延福宫、艮岳(P203)

艮岳:由宋徽宗主持,造园师为梁师成,人工山水园,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第一个按图建成的园林,大假山。(P204)

临安:大内御苑:后苑

行宫御苑: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P213)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既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2、在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民间私家园

林。(P217)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

独乐园——司马光——游憩园

宋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190)

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P21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P191)

荆浩《匡庐图》

马远《踏歌图》

苏文臣《秋庭戏婴图轴》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P194~196)

宋代洛阳私园之特点:

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园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

3、《洛阳名园记》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

为主;

4、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P223)

西湖一带私园:《梦梁录》 16处

《武林旧事》 45处(P223)

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有“吴兴园圃”一段,后人别出单行本《吴兴园林记》,记述他亲身游历过的吴兴园林36处——南北沈尚书园,沧浪亭(苏舜钦)

——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

——沈园(陆游《钗头凤》)

宋代文人园风格特点: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到宋代,它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之唐代已经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也更为明显。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这四个特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文

人园林在宋代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P235)

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P243)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1、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2、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

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5、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

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P255)

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阳诸园中最简单”而名重于时。

西苑(金)是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内御苑,金代就出现了“燕京八景”的景题。

“伽蓝七堂”之制有集中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指作为一所佛寺必需具备的七座殿堂而言: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二配殿。

六、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

明朝重点建设大内御苑,与宋代相比一是规模又趋于宏大,二是突出皇家气派,著上更多的宫廷色彩。(P263)

陈淏子的《花镜》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刊行的一部花卉园艺学专著。

元:大都皇城,园林主体为开拓后的太液池,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元改名为万岁山,山顶广寒殿为岛上最大的建筑物。(P263)

太液池中“三仙山”为:万岁山、圆坻、犀山(P265)

明代大内御苑共有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兔园、东苑(P266)

元、明两代西苑之变化

西苑即元代太液池的旧址,它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元、明两代之变化为

1、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的水面,圆坻由水中的岛屿变成了突出于东岸的半岛

2、往南开凿南海,扩大太液池的水面

3、在琼华岛和北海北岸增建若干建筑物,改变了这一带的景观(P266)

御花园:体现了封建都城规划的“前宫后苑”的传统格局(P268)

(明)兔园,元代“西御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P272)

清,兔园,景山,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保留了明代旧观,西苑进行了较大的增建和改建,延聘江南著名叠山匠师张然主持叠山工程。

西苑琼华岛南坡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白塔”,琼华岛因而更名为白塔山。(P274)

清行宫及离宫建设,西北郊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瓮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P277)

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北京西北)(P278)

畅春园也是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江南著名叠山名家——张然)(P278)

清代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占地564ha,以自然风景融汇园林景观,开创一种特殊的园林规划——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P285)

避暑山庄地貌环境特点:

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

2、形成了全园的三大景区鼎列的格局:山岳景区、平原景区、湖泊景区

3、多奇峰异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

4、构成了完整的水系

5、格局在风水方面的优越性(P285)

避暑山庄:康熙36景(四字),乾隆36景(三字)(P286)

雍正时期圆明园扩建的四部分内容:扩建后的总面积扩大到200余ha

1、新建一个宫廷区;

2、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

3、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4、扩建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P286)

圆明园雍正28景,乾隆40景(P286)

明代与清初皇家园林建设之变化

明代的重点在大内御苑,清初的重点在离宫御苑。由前者到后者的转移,说明了宫廷的园林观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统治阶级的生活习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P288)

清初的离宫御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在于:融糅江南民间园林的意味、皇家宫廷的气派、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姿此三者为一体。(P288)

“江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地。(P288)

明代江南名园之四:郑元勋——影园——计成设计

郑元侠——休园——宋介之《休园记》

郑元嗣——嘉树园

郑元化——五亩之园(P289)

张然主持的几座名园:西苑(顺治)、畅春园、万柳堂、怡园、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

休园:以山水之景取胜,简远,疏朗,开始运用游廊串联景点的做法。

影园:湖(南湖)中有岛,岛中又有池的格局。

《扬州画舫录》(李斗):“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名园胜。”(P291)

康熙时扬州八大名园: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莜园(P292)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地区唯一的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园林。

苏州,沧浪亭始建于北宋,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其余大多创建于明代后期。(P292)

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拙政园图》(P293)

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私家园林11处(P299)

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出自叠山巨匠张阳南之手(P301)

清初著名文人园林——纪晓岚,阅微草堂

李渔,芥子园

清代造园匠师:张南垣,次子张然

计成《园冶》(P314)

《园冶》列举5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叠山应做到“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叠山17类;选石,叠山石料16种。

明末清初造园著作:《园冶》——计成

《一家言》(《闲情偶记》)——李渔

《长物志》——文震亨(P316)

康熙延聘江南文士叶洮和江南造园家张然参与畅春园的规划设计,首次把江南民间造园技艺引进宫廷,同时也把文人趣味掺入宫廷造园艺术。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造园之变化

1、造园家,无论工匠“文人化”的,或者文人“工匠化”的,按其执业方式和社会地位而言,已有几

分接近现代的执业造园师;或者说,己具备类似后者的某些只能;

2、造园的理论方面,涉及有关园林规划、设计的探索和具体的造园手法的表述,虽未能形成系统化,

但已包涵现代园林学的某些萌芽;

3、造园的运作比较强调经济的因素,已朦胧地认识到市场、价格的制约情况。(P320)

元、明、清初造园活动的特点:

1、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高

峰;

2、明末清初,在经济文化发达,民间造园活动频繁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家,有的出

身于文人阶层,有的出身于叠山工匠;

3、元、明文人画盛极一时,影响及于园林,而相应地巩固了写意创作的主导地位;

4、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5、在某些发达地区,城市、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P329)

七、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

园林在艺术方面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封建文化沿袭宋、明传统,但已失却后者的能动、进取的精神。反映在艺术创作上,一是守成多于创新,二是过分受到市明趣味的浸润而愈来愈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园林方面,乾隆朝的造园活动之广泛、造园技艺之精湛,可以说达到了宋、明以来的最高水平。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同为中国后期园林发展史上的两个高峰,同时也开始逐渐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消极一面。(P334)

私家园林三大地方风格: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P334)

P338)

其中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

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为天然山水园

香山静宜园为天然山地园(P338)

慈宁宫,东西宽55m,南北深125m,面积0.69ha(P356)

延福宫,没有水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比较高,0.4ha(P357)

宁寿宫——乾隆花园,东西宽37m,南北深160m,0.6ha(P358)

静宜园位于香山东坡,面积达140ha,相当于一处园林化的山岳风景名胜区,乾隆题28景。(P362)

静明园16景,南北长1350m,东西宽590m,面积65ha。大致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和西山景区(368)

南苑占地约230ha,作为一座皇家猎场的特殊行宫御苑(P376)

系的安排经营,后者乃是圆明三园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创造多样化的园景,动观效果把众多小园林联缀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先决条件。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圆明园“四十景”,其中十二处为乾隆时新增(P379)

圆明三园总面积350ha,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P381)

圆明三园中成组的建筑群以及能成景的个体建筑总共有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P381)

长春园北景区——西洋楼,其中茹园以南京瞻园为设计蓝本。(P389)

这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首次创造性尝试。

圆明三园特点

圆明三园,在清代皇家诸园中是“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园林乃是圆明三园的细胞,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

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有的甚至直接仿写某些著名的山水名胜;

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

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而加以变异,有些小园林甚至直接以江南某园为创作蓝本;

4、再现道家传说中的仙山琼阁、佛经所描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

5、运用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宣扬儒家的哲言、伦理和道德观念

6、以植物造景为主要内容,或者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P392)

乾隆时期避暑山庄,为清带皇家诸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ha,总体布局按“前宫后苑”的规制,宫廷区设在南面,其后即为广大的苑林区,苑林区包括三个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P395)

游避暑山庄湖泊景区三条游览线:

1、东路游览线始于东宫北端的卷阿胜境殿;

2、中路游览线始于“万壑松风”,下陡坡过桥即达形如灵芝的“灵芝云堤”。

3、西路游览线起自正宫后门铀云山,经“驯鹿坡”北行,左依山,右临湖,纵深远处为山区“南山积

雪”的对景。(P401)

避暑山庄苑林区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汇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园外外八庙分别为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P407)

乾隆帝建清漪园的借口及真实原因

借口:1、建寺为母后祝寿;2、西北郊水系的整理工程

真实原因:1、希望将西北郊园林贯联起来,形成一个包含着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2、乾隆帝有摹仿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3、清漪园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P410)

昆明湖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水面(P413)

中央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不仅为清漪园创建了一处出色的景点,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杰出的大手笔。(P422)

西汉建章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具备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颐和园便是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P423)

清漪园与“三山五园”大环境整体关系

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并不仅局限在园林本身,而且还着眼于西北郊全局,以“三山五园”为主体的大环境来作出通盘的考虑:

首先考虑的是与西邻静明园的关系;

其次,把考虑的范围再扩展到“三山五园”的大环境整体。

清漪园这个庞大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一园建成,全局皆活。(P429)

颐和园为清漪园改建而成,其改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1、按原样恢复;2、改建、3、扩建、4、增建(P432)

清漪园中,惠山园在设计,选址等很多地方都以寄畅园为蓝本。

对光绪帝重建颐和园的评价

1、大体上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虽然已不完整但精华部分仍然保存,在一定程度上尚能够代表清代

皇家园林鼎盛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总体规划的某些局部变动、改建后景点的经营和景观的组织,大部分都远逊于乾隆当年的艺术水平,

甚至出现不少败笔。(P435)

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同时反映为何走向衰落?)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精湛的造园技艺结合于宏大的园林规模,使得皇家气派得以更充分地凸现出来,因地,乾、嘉时期皇家造园艺术的精华差不多都集中于大型园林,尤其是大型的离宫御苑。

1、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

2、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

3、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

(1)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2)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3)具体仿建名园

4、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P436)

留园(前称寒碧山庄,刘园)是一座以石景取胜的名园。(P445)

(P445)

拙政园,包括中部的“拙政园”、西部的“补园”和东部的原“归田园居”。据《履园丛话》,拙政园内假山为叠山巨匠戈裕良之手笔。(P445)

退思园,“退则思过”之意(P446)

豫园中大假山是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座黄石假山,出自明末上海叠山巨匠张南阳之手。(P450)

个园叠山采取分峰用石的办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实为独一无二的例子。(P463)

李斗《扬州画舫录》(P464)

网师园建筑密度高达30%(P470)

拙政园总面积4.1ha(P474)

留园原为明代的“东园“废址,清嘉庆年间改筑,更名为寒碧山庄,光绪初年更名为“留园“,面积约

为2ha。(P480)

留园景观特点,一是丰富的石景,二是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486)

(P511)

清末私家园林的特点

技巧性更胜于思想性是成熟后期的私家造园活动的总趋向,另一个趋向则是宅园的突出发展,各地的名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宅园的范畴。这个时期的私家园林,留下大量优秀的、技巧娴熟的作品,但也脱不开时代艺术思潮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暴露其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流于人工味过于浓重的“人造自然“的负面倾向。主要体现在:

1、园居活动频繁,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娱于园”

的概念上升为造园的主导,因而园内建筑物的类型、数量势必随之而增多;

2、宅园的性质有了一些变化,园林与邸宅的关系比之宋、明更为密切;

3、园内用石筑山较之以往更为普遍,固然由于园地小、空间划分多,不宜于放坡垒筑土山,但与社会

上流行的以造园来争奇斗富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

4、园林的植物,比较更注重其配置的艺术效果,不太重视栽培技术;

5、宋代开始运用景题,赋予园林以标题的性质,仿佛绘画的题款,它直接通过文学形式来抒发园主人

的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对园景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使得园林的意境更为深化;

6、造园活动虽然十分广泛,实践经验却未能总结、提高到理论的概括。(P526)

清末寺观园林的特点

寺观园林的创作虽然与私家园林并无根本上的差异,但较之后者更具有群众性和开放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作为独立的小园林,功能比较单纯,园内的建筑物比起一般私家园林要少一些,山水花木的分量更

重一些,因而也就较多地保持着宋、明文人园林的疏朗、天然特色的承传;

2、城镇的寺观,小园林与庭院绿化相结合而赋予寺观以世俗的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氛,使得寺观作为宗

教活动的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公共园林的职能。(P532)

清末公共园林的形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1、依托于城市的水系,或者利用河流、湖沼、水泡以及水利设施而因水成景;

2、利用寺观、祠堂、纪念性建筑的旧址,或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名迹,在此基础上,就一定范围内稍

加园林化的处理而开辟成为公共园林;

3、农村聚落的公共园林(P560)

河南内乡县衙——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县衙,被举为“天下第一县衙”(P573)

清末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活动成就

从乾隆到清末的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转入近、现代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的一个终结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上代的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的迹象。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

2、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其他地

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

3、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

4、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

5、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像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

当然更谈不到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6、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西方的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P586)

清漪园中,惠山园在设计、选址等多方面都以寄畅园为蓝本。后在光绪对颐和园的改建中,改为谐趣园。

八、结语部分

宋代为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历史过程的分水岭(P591)

历史上“文人化”最为深刻的皇家园林——艮岳(P593)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内容的深度而言,涉及到文化的所有层面——物态层的文化、制度层的文化、心态层的文化;就其内容的广度而言,它包涵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三个主要领域——宫廷文化、士流文化、市民文化(P593)

民间传世的《木经》和官方刊行的《营造法式》,可视为建筑技术特别是木构技术臻于规范化,系统化和成熟的标志。(P595)

中国古典园林历时两千余年的演进脉络,如果提纲挈领地加以表述,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重要的方面:

1、园林的规模,由大而小

2、园林的景观,由单纯的粗放宏观逐渐发展成为以精致的微观为主;

3、园林的创作方法由单纯的写实,逐渐过度到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最中转化为以写意为主;

4、园林的范山摹水,早期为单纯地“再现”大自然山水风景,两晋南北朝至宋代则是通过直观的方式

而“表现”大自然山水风景;

5、园林的人工要素与自然诸要素的关系,早期园林的建筑物是简单地散置在山水环境之中,两晋南北

朝到清初则自觉地把建筑布局与山水环境的经营联系起来,以求得两者容糅协调的造景效果,但建筑物仍然是处在一个完整的山水环境之中,造园的自然诸要素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P597)

中外园林史复习重点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 大自然的造化 社会历史的发展 人们的精神需要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只是一种素材,只有借助艺术家的加工提炼, 才能达到美的境界,而离开了艺术家的努力,自然本身不会成为艺术品,亦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因此,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 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 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构成自然美的各个因子都是美的天使。 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观察自然因子或自然风景往往融入个人情怀,借物喻心,把状写自然美的园林变成挥洒个人感情的园地。所以,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则人认为: ?大自然的造化美无与伦比,园林愈接近自然则愈达到真美境 界。因此,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园林组成要素:建筑——建筑营造 ?山石——筑山 ?水体——理水 植物——植物配置 封建农业文明园林特点(作用): 1)为统治阶级服务 2)相对封闭性和内向性 3)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愉悦 4)主要由工匠、文人、艺术家完成 工业文明时期园林特点(作用): 1)向社会全体居民开放 2)由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追求观赏美和陶冶情操,同时重在发挥园林的环境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夏、殷、周 秦、汉——————园林的生成期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转折期 隋、唐————————园林的全盛期 两宋——————————园林的成熟初期 元明清——————————园林的成熟后期 1、园林的生成期主要内容介绍(殷周秦汉): ?1)比较幼稚的初级阶段,1200多年。 ?2)造园主流是皇家园林,重在秦汉时期(如上林苑) ?3)形成了三个园林雏形要素——园、囿、台 ?4)形成了三个重要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 式方向发展的重要意识形态。 ?——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史发展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 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 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 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一、绪论 二、生成期 三、转折期 四、全盛期 五、成熟期一 六、成熟期二 七、终结期 八、基础知识

绪论:园林的定义 园林的四要素 园林的造景风格 园林的功能 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中国园林特点 答案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造园著作:无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 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 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 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 洛阳:芳林园 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 私家园林: 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 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特征小结: 重点园林介绍: 皇家园林: 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 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 洛阳:西苑、上阳宫 私家园林: 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 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 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

园林树木基础知识汇总

园林树木基础知识 一、园林树木学定义 1、园林树木:园林树木是指可以用来绿化美化、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所有的木本植物,可以在园林绿化、风景区、疗养地以及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 2、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长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中国园林树木资源的特点及其贡献 我国的园林树木资源具有明显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种类繁多 2.分布集中 3.丰富多彩 4.特色突出 我国有很多的孑遗植物,如银杏、鸽子树(珙桐)、水杉、银杉等等。 桂花品种繁多,有四季桂类和秋桂类,秋桂类又分为金桂、银桂和丹桂3个品种。 松树有2针:油松,樟子松,黑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3针:白皮松,云南松,火炬松

5针:华山松,乔松,红松,日本五针松 先叶开花的植物:梅花贴梗海棠海棠花李桃苹果(蔷薇科)、迎春(木犀科)、蜡梅(蜡梅科)、玉兰天目木兰白玉兰紫玉兰(木兰科)等花卉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它们的花芽分化是在前一年夏季进行的,形成后花芽进入休眠,第二年春季就能开花了;同时由于这些花木花芽生长需要的气温比叶芽生长需要的气温要低,因此在早春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花芽先进行生长而开放,等气温升高后,叶芽才开始萌发而展开,就形成了先花后叶的现象。针叶树和阔叶树树形的不同:阔叶林长得比较高大,针叶林相对要瘦小,纬度越低,树木可以长得越高. 阔叶树一般指双子叶植物类的树木,具有扁平、较宽阔叶片,叶脉成网状,叶常绿或落叶,一般叶面宽阔,叶形随树种不同而有多种形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类:银杏、柏杨、垂柳、榆树,常绿类:小叶榕、山玉兰、广玉兰、白兰花.针叶树是树叶细长如针,叶子大多为针形、鳞形或刺状,多为常绿树,材质一般较软,有的含树脂,故又称软材,如: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冷杉、铁杉、杉木、柏本、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及其它针叶树种。 杉科植物中适宜于水中的植物:秃杉水杉

(完整版)《园林树木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园林树木学1卷 一:拉丁文(10’) 1.玉兰 2.樟树 3.Phoebe sheareri 4.银杏 5.雪松 6.Popolus 7.蔷薇科 8.山茶 9.Cercis chinensis 10.桂花 二:填空题(20’) 1.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定从作为植物学的命名法。 2.雪松,,,巨杉,日本五针松并称为世界五大庭院树种。 3.举出先花后叶的三种植物:,,。 4.,,被称为“岁寒三友”。 5.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是。 6行道树是为了美化,,等目的。 7木兰科的典型特征是。 8举出三种叶对生的科名,,。 9,园林建设中,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可分为,,叶木类, 根木类和干枝类六种。 10,池杉和水杉在根上的共同点是。 三:选择题(15’) 1. 下列树种,不适合用作地被的是()。 A 常春藤 B 杜鹃 C 梧桐 D 八角金盘 2.下列树种,先花后叶的为()。 A 樟树 B 石楠 C 木兰 D 合欢 3.下列树种,针叶为2针一束的是()。 A 马尾松 B 雪松 C 白皮松D红松 4.下列树种中,属常绿乔木的为()。 A 金钱松B樟树C 胡桃 D 夹竹桃 5. 下列树种,果实成熟时为黄色者的是()。 A 银杏 B 山楂C樟树 D 樱桃 6.下列树种中,果实紫黑色的为()。 A 樱桃 B 山楂 C 石楠 D 女贞 7.下列树种中,叶序对生的为()。 A 三角枫 B 樟树 C 广玉兰 D 冬青 8. 下列树种,()为异色叶树。 A.银杏 B.水杉C紫叶小檗 D.鹅掌楸 9. 下列树种,()为秋色叶树。 A.香樟 B.水杉 C.紫叶小檗 D.广玉兰 10.下列树种,适于作垂直绿化的是() A.绣线菊 B.栀子 C.紫藤 D.含笑 11. 下列树木中,()果实为核果。 A.桑树 B.构树 C.杜鹃 D.樱花 12.下列树木中,叶为羽状复叶的是()。

《中国古典园林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 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 各种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 另外还有: 陵寝园林是为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3、造园四要素:山、水、植物、建筑 4、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二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

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建筑教材系列

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一章绪论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 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 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 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 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结果,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此时期园林特点: ⑴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⑵园林规划设计已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园林树木学试题及答案

园林树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庭荫树:主要用以形成绿荫供游人纳闵避免日光曝晒,也能起到装饰作用的树种。 2.秋色叶树:凡在秋季叶子能有显著变化的树称秋色叶树。 3.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称园林树木学。 4.拉丁学名:国际上所采用的植物学名,是林奈所创立的“双名法”即植物的学名统一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并统一用拉丁文。 5.园林树木年周期:植物在一年中经过的生活周期称年周期。 6 .观赏树木: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木本植物,包括各种乔木、灌木、木质藤本以及竹类。 7. 乡土树种:在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而能适生的树种。如:湖北的湖北海棠。 8. 常色叶树:指树木叶片常年呈现特异的颜色而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如:紫叶李。 二、单选。 1.下列树种为中国特有树种的是(A)。 A、金钱松 B、广玉兰 C、国槐 D、池杉 2.下列树种中,果实紫黑色的为(D)。 A 樱桃 B 山楂 C 石楠 D 女贞 3.以下树种中,典型的喜酸性土树种是( A )。 A 栀子花 B 侧柏 C 国槐 D 构树

4.下列树种中,最耐阴的植物是( B ) A.梅花 B.八角金盘 C.海桐 D.广玉兰5. 被誉为“世界爷”的树种是(B)。 A.银杉 B.巨衫 C.黑松 D.铁杉 6.下列树种,先花后叶的是(C)。 A 石榴 B 石楠 C 玉兰 D 合欢 7.下列树种中,属于松科的是(B)。 A.金松 B. 日本冷杉 C. 南洋杉 D.水松 8.构树属于(B)。 A.榆科 B、桑科 C、豆科 D、桦木科 9.油杉属于(A)。 A.松科 B、杉科 C、柏科 D、苏铁科10.黄栌属于哪个科(B)。 A.木犀科 B.漆树科 C.芸香科 D.无患子科 11.以下属于中国特有树种的是(A)。 A.银杉 B.华山松 C.杉木 D.白桦 12.圆球状头状花序的是(D)。 A.丁香属 B.白蜡树属 C.梨属 D.悬铃木属 13.容易移植成活的树种是(B)。 A.白玉兰 B.杨树 C.二乔玉兰 D.山毛榉 14.秋色叶树的是(D)。 A.梅花 B.结香 C.池杉 D.黄栌 15.线条花相的树木为(C)。 A.牡荆 B.紫荆 C.连翘 D.棣棠

中国古典园林史_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园林树木学五套试题及答案

试卷1 一、名词解释 1. 丛植 答案由二、三株至八、九株同种或异种的树木种植在一起、形成林冠线彼此密接的种植方式。 2. 乡土树种 答案在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而能适生的树种,湖北的湖北海棠。 3. 常色叶树 答案指树木叶片常年呈现特异的颜色而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如紫叶李。 4. 适地适树 答案指根据气候、土壤等生境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 二、中拉丁文互译 1. Lonicera japonica 答案:金银花 2. Illicium lanceolatum 答案:毒八角 3. 三角枫答案:Acer buergerinum 4. 白兰花答案:Michelia alba 5. Cercis chinensis 答案:紫荆 6.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答案:水杉 7. Taxus chinensis 答案:红豆杉 8. 火棘答案:Pyracantha fortuneana 9. Pinus 答案:松属 10. 枸骨答案:Ilex cornuta 三、判断题 1. 耐修剪是行道树和独赏树树种的选择条件之一。答案:×耐修剪是行道树树种的选择条件之一。 2. 三角枫和枫香均为单叶对生,都属于槭树科。答案:×三角枫为单叶对生,属于槭树科;枫香为单叶互生,属于金缕梅科。 3. 毛竹、慈竹的地下茎及秆的生长方式都为单轴散生型。答案:×毛竹地下茎和秆的生长方式是单轴散生型,慈竹的是合轴散生型。 4. 杜鹃花为典型的酸性土植物。答案:√ 5. 桑树、垂柳、银杏均为雌雄同株的植物。答案:√ 四、填空题 1. 常见的可用于盐碱地绿化的树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泡桐、白蜡树等 2.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述的是著名的传统名花树种__________。 答案梅花 3. 常见的耐水湿树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池杉、水松等 4. 梅花根据枝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龙游梅类。 答案直枝梅类、垂枝梅类 5. 豆科可分为3个亚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各亚科代表树种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蝶形花亚科、苏木亚科、含羞草亚科,刺槐、皂荚、合欢等 6. 秋叶红色的树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黄栌、乌桕、枫香等 7. 花相按花与叶的关系可分为__________与__________两类。石楠属于__________花相。 答案纯式衬式衬式 8. “岁寒三友”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答案松、竹、梅 五.CCCDAAABAADDACA 六. 1. 香椿:树皮开裂,偶数羽状复叶;小叶无腺齿;蒴果(1分)。臭椿:树皮光滑,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基部具1-2对腺齿;翅果(1分)。共同点:落叶乔木;圆锥花序;羽状复叶(1分)。 水杉:叶条形,羽状二列,对生(1分)。池杉:叶钻形,先端内曲,螺旋状排列(1分)。共同点:均为杉科落叶乔木(1分)。 2. 列举8个树种,注明科名(3分)。检索表格式正确(1分)。形状或特征准

园林树木学试卷及答案

树木学试卷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专业年(班)级 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评阅人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 0.5 分,共20分) 1、一种植物的完整的拉丁学名是由属名、种加词和命名人三部分组成。 2.《园林树木学》是研究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3. 构树叶两面具毛,雌雄花序均为柔荑花序。对有害性气体抗性强,常用作城市或工矿绿化树种。 4.植物体具有托叶环痕的科有木兰科、桑科和金缕梅科。 5.银杏叶为扇形,在短枝上簇生;种子核果状。 6.木兰科植物单叶互生,全缘,稀有分裂,羽状脉;托叶大,脱落后在枝上留下环状托叶痕。花单生,花被片6-12,每轮 3~4 片;花托隆起成圆锥状,雄蕊着生于花托下部;雌蕊离生心皮着生于花托上部。聚合骨突果、或翅果。 7. 蔷薇果是植物果实的特称。 8. 风景林木类指多以丛植、群植、林植等方式配植于建筑物、广场、草地周围,也可以用于湖滨、山野营建风景林或森林公园,疗养院、度假村、乡村花园等乔木树种。 9.油杉是松科植物;水松是杉科植物;竹柏是罗汉松科植物。 10. 园林树木的防护有改善环境和保护作用。 11.园林上“岁寒三友”是指松、竹和梅。 12.竹亚科植物的竹箨是由箨叶、箨鞘、箨耳和箨舌四部分组成。 13. 在双子叶植物中,樟科植物的花药是瓣裂的,木兰科植物的花药是纵裂的,杜英科植物的花药是顶孔开裂的。 14. 胡杨是沙荒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能抗风,抗沙埋,有“沙漠中的勇

士”的称号。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 1.以下植物中,具有“花为穗状花序,花谢后在花序顶部继续长出新枝” 特征的植物是( A )。 A、白千层 B、尾叶桉 C、大叶相思 D、蒲桃 2.下面哪种花的花色为红色( D )。 A、杜鹃 B、木槿 C、假连翘 D、月季 3.以下是有关含羞草科南洋楹的描述,哪个描述有错误( D )。 A、它是二回羽状复叶 B、它的小叶中脉偏生 C、它的叶轴上有腺体 D、它的花鲜艳红色 4.星散花相的树木有:(B) A、紫叶小檗 B、珍珠梅 C、月季花 D、木兰 5.广州市的市花是( B )。 A、木芙蓉 B、木棉 C、牡丹 D、银杏 6.以下哪个发育转变是错误的( C )。 A、胚珠种子 B、雌球花球果 C、珠鳞苞鳞 D、苞鳞苞鳞 7.下面选项中哪些不是园林树木在城市园林和风景区建设中的作用( A )。 A、种源栽培试验 B、美化生活空间 C、提供休息场所 D、科普教育 8.下面哪个不是世界五大公园树( C )。 A、南洋杉 B、巨杉 C、马尾松 D、金钱松 9.椴树属花序柄上的膜质舌状物为(B)。 A、花序柄扩大成翅 B、总苞片 C.花萼 D、变态的花 10. 以下有关羊蹄甲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 A )。 A、叶裂片深度占叶片的1/3~1/2 B、叶裂片深度占叶片的1/4~1/3 C、发育雄蕊7-8枚,在广州可结果 D、发育雄蕊 5 枚,在广州不结果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要点 1、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筑山:“叠山”“掇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一拳则太华千寻”。 理水:“山嵌水抱”。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并且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写仿天然水景的全貌,即“一勺则江湖万里”。 植物:栽植树木不讲究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予人以蓊郁之感,运用少量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规整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建筑控制一切。 英国风景园林:建筑物与其它造园要素相互分离,建筑退避三舍。 中国山水园林:建筑与其它要素有机组织,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强调“天人合一”的境界。 建筑形式多样,得益于木框架结构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并蕴涵一定哲理,如“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宙于芥粒”。 :诗话的情趣文学——时间的艺术 绘画——空间的艺术 园林——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学、书画密不可分,“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蕴涵: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 三境: 物境——只写山水之形——第一层次 情境——能藉景生情——第二层次 意境——能托物言志——第三层次 3、园林的基本类型(不同分类): 按构园方式划分:规则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混合式园林 按园林的隶属划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按地域划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囿与台(名解)4、 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的园林形式之一。囿:行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大纲 2012-12-20 第一章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园林的概念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时代背景,园林特点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指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造园四要素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发展分期,历史朝代,主要特点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一、城市与建筑 周代城制及其影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型的三个源头 促成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上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举例 三、典型代表 1.殷周时期: 楚国的章华台——“高台榭”的典型 吴国的姑苏台——山地园林 2.西汉时期 上林苑主要特点 一池三山 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一、长安城与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二、皇家园林 西苑 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的类别三、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举例 文人园林的概念 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 一、城市与建筑 北宋东京城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建设史中的历史地位 《营造法式》 二、皇家园林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艮岳的历史地位和造园特点 三、私家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一、元大都规划的特点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史中的地位 《工程做法则例》 二、皇家园林 1.“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的概念、历史地位,五园的类型 2.大内御苑 1)西苑 乾隆时期改建后,北海的总体布局 琼华岛的的总体布局、造景特色 其他大内御苑,主要特点 3.行宫御苑 主要行宫御苑及类型

园林树木学课程总结

园林树木拉丁文150个 1.苏铁Cycas revoluta 2.银杏(白果、公孙树) Ginkgo biloba 3.沙冷杉(沙松、辽东冷杉) Abies holophylla 4.白杄Picea meyeri 5.青杄Picea wilsonii 6.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7.雪松Cedrus deodara 8.华山松Pinus armandii 9.白皮松Pinus bungeana 10.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11.油松(东北黑松) Pinus tabulaeformis 12.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13.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14.香柏Thuja occidentalis 15.圆柏Sabina chinensis 16.杜松Juniperus rigida 17.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 18.东北红豆杉(紫杉) Taxus cuspidata 19.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20.胡桃(核桃) Juglans regia 21.胡桃楸(核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22.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23.加杨Populus canadensis 24.旱柳Salix matsudana 25.垂柳Salix babylonica 26.红桦(纸皮桦) Betula albo-sinensis 27.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28.板栗(栗子) Castanea mollissima 29.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30.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31.榆树(白榆、家榆) Ulmus pumila 32.榔榆Ulmus parvifolia 33.小叶朴(黑弹树) Celtis bungeana 34.青檀(翼朴)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35.杜仲Eucommia ulmoides 36.桑树(家桑) Morus alba 37.榕树(细叶榕、小叶榕) Ficus microcarpa 38.木兰(辛夷、紫玉兰) Magnolia liliflora 39.玉兰(白玉兰) Magnolia denudata 40.鹅掌楸(马褂木) Liriodendron chinense 41.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42.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43.小檗(日本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44.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45.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46.山茶(红山茶、日花茶花、茶花) Camellia japonica 47.云南山茶(云南山茶花、滇山茶) Camellia reticulata 48.法桐(三球悬铃木) Platanus orientalis 49.美桐(一球悬铃木) Platanus occidentalis 50.英桐(悬铃木、二球悬铃木) Platanus hispanica 51.太平花(京山梅花) Philadelphus pekinensis 52.大花溲疏Deutzia grandiflora 53.小花溲疏Deutzia parviflora 54.八仙花(绣球花) Hydrangea macrophylla 55.笑靥花(李叶绣线菊) Spiraea prunifolia 56.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 57.珍珠梅(华北珍珠梅) Sorbaria kirilowii 58.东北珍珠梅(珍珠梅) Sorbaria sorbifolia 59.白鹃梅Exochorda racemosa 60.平枝栒子(铺地蜈蚣) 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61.水栒子(多花栒子) Cotoneaster multiflorus 62.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63.贴梗海棠(皱皮木瓜) Chaenomeles speciosa 64.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65.苹果Malus pumila 66.西府海棠(小果海棠) Malus micromalus 67.秋子梨(花盖梨) Pyrus ussuriensis 68.野蔷薇(多花蔷薇) Rosa multiflora 69.月季(月月红、月季花) Rosa chinensis 70.玫瑰Rosa rugosa 71.黄刺玫(黄刺莓) Rosa xanthina 72.棣棠Kerria japonica 73.梅Prunus mume 74.李Prunus salic ina 75.樱花(山樱花) Prunus serrulata 76.合欢(绒花树) Albizzia julibrissin 77.紫荆(满条红) Cercis chinensis 78.皂荚(皂角) Gleditsia sinensis 79.胡枝子(二色胡枝子、随军茶) Lespedeza bicolor 80.紫穗槐(棉槐) Amorpha fruticosa 81.紫藤(藤萝、朱藤) Wisteria sinensis 82.刺槐(洋槐) Robinia pseudoacacia 83.槐树(国槐) Sophora japonica 84.臭椿(樗树) Ailanthus altissima 85.香椿Toona sinensis 86.盐肤木(五倍子树) Rhus chinensis 87.火炬树Rhus typhina 88.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89.元宝枫(平基槭、华北五角枫) Acer truncatum 90.五角槭(色木槭、五角枫) Acer mono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提纲

五、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1、总说 了解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1)地址小农经济发达,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 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发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四 大文明均完成于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 3)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提高 4)叠山置石技术提高 5)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刺激文人士大夫的造园兴 趣,园林规划设计趋于清新、精致、细密。 2、东京、临安 东京原为唐代的汴州。 两京制:东京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之外围都有护城河环绕。 东京城市规划:里坊制解体,街坊体系形成,总体布局依然保持着北魏、隋唐以来的以宫城宫城为中心的分城规划结构形式。 临安城市规划:在吴越的基础和北宋杭州的基础上,增筑内城和外城的东南部,加以扩大而成的。

3、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四苑:琼林苑、金明池、玉津园、宜春苑,以及宋徽宗时建成的延福宫和艮岳 宋代皇家园林规模较小,接近私家园林 1)东京——只有大内御苑(后苑、延福宫、艮岳)、行宫御苑(城外) 后苑——后周的旧苑,在宫城西北处 延福宫——植物造景比重大,在宫城北部,构成中轴线上前宫后苑的格局艮岳 兴筑于北宋晚期政和七年,宣和四年建成。京城的东北部。先经过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1、园林性质:人工山水园。 2、造园艺术成就 1.筑山.万岁山为主位.万松岭–侧岭,芙蓉城为余脉.寿山-宾位.形成宾主分明,有远有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把天然山岳作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的构图规律.假山的用石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山上道路是斩石开径.万岁山上多设奇特石景. 2 置石. 大量运用石的单块特置.重要峰石均有命名 .3 理水,园内形成完整水系.河.湖.沼.溪.涧.瀑.潭.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是大自然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的概括。 4 植物配置。品种多,配置方式孤植。丛植。混交.成片栽植.按景分区,许多景区,景点均以植物为主题.林间放养珍禽奇兽。 5。建筑。几乎包罗同当时全部形成.建筑布局充分发挥点景.观景作用.艮岳称得上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代表着宋代自家园林的风格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⑥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 琼林苑——植物为主体的园林 金明池——大水池为主体的园林 玉津园——“青城”,东北处有动物园 宜春苑——栽培花卉,皇家的“花圃” 芳林园——朴素淡雅

园林树木学总结

园林树木学总结 拉丁名的组成:双名法规定用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字作为植物的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缩写,属名和命名人姓氏第一个字母应该大写,属名和种加词都用斜体字,命名人用正体。 先花后叶:桃花、海棠、玉兰、樱花、木棉、迎春花、腊梅、紫荆、连翘、木姜子、荷花玉兰、结香 酸性土壤:山茶、杜鹃、栀子花、油茶、吊灯花、秋海棠、茉莉、瑞香、萍婆、小叶榕、竹柏 老干开花:紫荆、菠萝蜜、番木瓜 作盆栽的植物:马拉巴栗(发财树)、六月雪(满天星)、基及树、朱焦、龙血树、散尾葵、棕竹、三药槟榔、罗汉松、佛手、火棘、苏铁、南洋杉、九里香、石榴、含笑、紫薇、茶花(山茶)、光叶子花、 乡土树种:阴香、樟树、潺槁木姜子 三出脉:阴香、樟树、朴树 秋叶变黄:鹅掌楸、银杏、金钱松、无患子、梧桐、落羽杉、水松

秋叶变红:南天竹、枫香、漆树、鸡爪槭、柿、山乌桕、黄栌 黄果:银杏、甜橙、佛手、梨、假连翘、蒲桃 红果:南天竹、火棘、、桔、柿、石榴、红豆、洋蒲桃、九里香。 白果:蔓九节、白果山黄皮 蓝紫色果:葡萄、十大功劳、桂花、紫珠、蛇葡萄 红花:桃、月季、山茶、夹竹桃、紫薇、木棉、凤凰木、火焰木、刺桐、扶桑、红千层、红花羊蹄甲 白花:茉莉、海芒果、油茶、白千层、广玉兰、栀子花、鸡蛋花 黄花:迎春、金桂、金丝桃、腊梅、黄婵、黄花夹竹桃、黄槐 蓝花:紫藤、木槿、蓝花楹、假连翘、楝树、杜鹃 具乳汁:软枝黄婵、菠萝蜜、构树、一品红 花会变色的:木芙蓉、忍冬(金银花)、使君子、鸳鸯茉莉

桂花:木犀科、木犀属,秋天开花,耐-10℃的短时低温、忌低洼盐碱,在园林中孤植于草地或列植于道旁,还可群植成林或种植于小型庭院中。 桂花的四个常见变种:1、丹桂:叶较小,花橙黄色,香味较浓、秋季开花2、银桂:叶较小,花乳白色,极香,秋季开花3、 金桂:花金黄色,花极香秋,季至冬季开花4、四季桂:灌木状,花淡黄色,一年数次开花,香味较淡。(花颜色越深,香味越浓) (1)树木资源最丰富(2)特有科、属、种众多,且多具观赏价值(3)种质资源丰富(4)观赏植物的自然种质资源破坏严重 (1)观叶树木:是指叶色、叶形、叶大小或生长方式有着独特表现的树木,例如:红背桂、红叶李、银杏、鹅掌楸、红乌桕、金连翘(2)观形树木:指在树冠形状和姿态方面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数木,如:苏铁、南洋杉、雪松、圆柏、假槟榔、椰子、棕竹 (3)观花树木:指在花色、花型、花香上有突出表现的树木,如:玉兰、含笑、梅花、月季、牡丹 (4)观果树木:指果实显著,果实丰满且挂果时间长的一类树木,如:南天竹、火棘、金桔、石榴

园林树木学复习题2

1. 速生树种:指在原产地10年内树高可达20米以上者。 2. 生命周期:从胚形成种子生长开花结果死亡全过程。 3. 庭荫树:庭荫树主要是能形成大片绿荫供人纳凉之用的树木。由于这类树木常用于庭院中,故称庭荫树。 4. 花相:即花朵在植株上着生的状况。包括密满花相、覆盖花相、团簇花相、星散花相、线条花相及干生花相等。 5. 独赏树:可独立成景供观赏的树木,主要展现的是树木的个体美,一般要求树体雄伟高大,树形美观,或具独特的风姿,或具有特殊的观赏价值,且寿命较长。 6. 离心生长:以根茎为中心,根向地性,地上芽背地性,由根颈向二端不断扩大其空间的生长。 7. 植物群落:在一定地区内有一定的植物种类,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组合体。8. 常色叶树:指树木叶片常年呈现特异的颜色而具有观赏价值的树种。 9.群状配置:是指十几株至几十株树木混植而成的人工林群体结构,比树丛单元面积大,株数多,实际上是小块人工林,要从团块整体考虑其生物学特性、景观效果及种间关系。 10. 适地适树:指根据气候、土壤等生境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 11. 灌木:树体矮小(<6m),主干低矮者;树体无明显主干,茎干自地面生出多数,而呈丛生状。 12. 离心秃裸:以离心方式出现的根系“自疏”和根冠的“自然打枝”。 13. 季相:同一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形相,称为季相。 14. 园林: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紫丁香的花语,有多种说法:(光荣、不灭、光辉;爱情萌芽;友情;美丽)(其中的1个)。紫丁香的变种有:(白丁香、红丁香、欧丁香、北京丁香、关东丁香、小叶丁香、羽叶丁香、蓝丁香、花叶丁香、玲珑花等)(其中2种) 2. 桂花的栽培品种多,常见的有(丹桂、金桂)、(银桂、四季桂)(其中2种)。 3. 皂荚为有毒植物,其毒性为(豆荚、种子、茎皮)及叶有毒,人口服200克皂荚的水煎剂可中毒死亡。由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故取名(凤凰木);是著名的热带观赏树种;花和种子有毒。 4. 茉莉花花语是(情和友谊)。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 5.杜鹃花的花语:永远属于你;品种分类,根据花开的时间分为(春鹃、夏鹃、春夏鹃);根据原产地分为(中国杜鹃,日本杜鹃,西洋鹃)。 6. 梵净山的鸽子花属于(珙桐)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花序下2片大形白色苞片,头状花序。两种相似,只是一种叶面有毛,另一种是光面。 7. “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是指紫薇,它品种很多,如:紫薇,花紫红色;(翠薇),花蓝紫色,叶色暗绿;赤薇,花火红色;(银薇),花白色或微带淡茧色,叶色淡绿。8.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安石榴、石榴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成熟的美丽)。适合栽在庭院,(对植)门厅,(散植)草坪;(群植)在山麓,坡地,水边。 10. 法国梧桐属于(悬铃木)科,油桐属于(大戟)科。 11. 花芽分化类型主要有(当年、冬春、夏秋、一年多次)分化类型。(任意选两种) 水边植物应能增加水体的(静态)美感,不应过分绚丽,应以(宁静、幽深、含蓄)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