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化学实验制作简易酸雨模型

六年级化学实验制作简易酸雨模型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对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一项简易的化学实验,制作自己的酸雨模型。以下是制作方法和实验过程。

实验材料及器材:

1. 干净透明的玻璃容器(如浅盘)

2. 小型塑料板或金属片

3. 醋酸(酸性物质)

4. 小型粉末状物质(如小苏打粉、小蘑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准备模型基座

1. 取一个干净透明的玻璃容器作为模型基座。

2. 将该容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

第二步:制作酸性物质

1. 取少量的醋酸,并将其倒入玻璃容器中。

2. 注意,这里所用的醋酸只是其中一种酸性物质,你也可以选择其

他酸性物质进行实验。

第三步:制作模型

1. 在小型塑料板或金属片上撒上少量的小型粉末状物质(如小苏打粉、小蘑菇)。

2. 将制作好的小型塑料板或金属片悬挂在玻璃容器内,使其与醋酸

接触。

第四步:观察实验现象

1.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2. 你会发现,小型粉末状物质开始溶解,并且醋酸逐渐变为混浊的

液体,模拟了降雨的情景。

实验原理解释: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

蒸气等物质一起形成酸性气溶胶,降落在地面时形成酸雨。这些污染

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变为酸性物质,之后与降雨一同降落。

在我们的实验中,使用了醋酸作为模拟酸雨的物质。当醋酸与小型

粉末状物质(如小苏打粉、小蘑菇)接触时,醋酸开始溶解这些物质,并形成混浊的液体。这一过程模拟了真实酸雨对环境中物质的侵蚀和

溶解。

实验结果与结论:

通过这个简易的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酸性物质与降雨接触时,会导致地面

的物质溶解,对环境造成伤害。

这个实验模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酸雨的危害性,并增强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我们应当努力减少排放有害气体,降低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小结:

通过制作简易酸雨模型,我们可以深入学习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这个实验也很好地融入了化学知识,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

请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共同创建一个更美好的地球!

气象的小帮手酸雨实验

气象的小帮手酸雨实验 气象的小帮手-酸雨实验 酸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植被、土壤、水体等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为了更好地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和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酸雨实验作为了解酸雨的重要工具之一,成为气象领域的小帮手。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酸雨实验的目的在于模拟真实环境中酸雨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原理基于酸雨的成因: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这些化合物与降水相结合形成酸雨。 二、实验材料和装置 1. 试剂:二氧化硫气体、硝酸、硫酸、清水。 2. 实验装置:烧杯、试管、导管、等等。 三、实验步骤 1. 酸雨模拟实验 a. 取一个干净的烧杯,加入适量的清水。 b. 将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烧杯中,观察是否出现颜色变化或气泡产生。

c. 加入少量的硫酸,再次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d. 加入少量的硝酸,再次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 酸雨影响实验 a. 取一株健康的植物,并将其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b. 实验组的植物叶片喷洒含有酸性物质(如稀硫酸)的水溶液,而对照组则只使用清水进行喷洒。 c.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差异。 d. 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某些指标(如叶片颜色、叶面积等)的测量来评估酸雨对植物的伤害程度。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 1. 酸雨模拟实验的结果展示了酸雨形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提供了直观的实验数据。 2. 酸雨影响实验可以从植物的生长状态来揭示酸雨对植被的影响。如果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或出现萎黄等异常情况,可以初步判断酸雨对植物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五、实验意义和应用 1. 酸雨实验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环境影响。通过实验,人们能够认识到酸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应对。

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拟实验

酸雨形成及危害的模拟实验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中,酸雨已成为重大危害之一,给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进一步认识、研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操作动手能力。 三、研究内容 1.背景调查与分析 收集资料:有关部门——大气污染—一酸雨—一酸雨的危害—一酸雨的防治。 2.实验模拟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在小烧杯中放人少量Na2SO3,滴入一滴水后加人2mL浓H2SO4,立即罩上玻璃钟罩,同时罩住植物苗和小鱼(底部一托盘)。 ②少许几分钟后,经钟罩顶部加水使形成喷淋状,观察现象,最后测水、土的pH。并记录现象。 四、成果形式 完成实验报告,并通过查阅资料及调查弄清下列问题 ①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其危害是什么? ②本地区能源结构是怎样的? ③本地区汽车交通量及汽车尾气排放状况如何? ④本地区大气的工业污染源都有哪些? ⑤本地区采取哪些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与组成 一、大气的结构 地球的最外层被一层约5×1015吨的混合气体包围着。由于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分布极不均匀,大气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下部,50%的质量集中在离地面5km以下,75%集中在10km以下,90%集中在30km以下的范围内。距离地面1000~1400km的高空,气体已非常稀薄。 根据大气垂直方向分布的特点,在结构上可将大气圈分为5层(见图3-1)。 (1)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平均厚度约12km,集中了大气中80%的空气和几乎所有的水蒸汽。对流层内具有强烈的对流作用,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均出现在此层,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最大,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研究对象。 (2)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km的大气层为平流层。 (3)中间层 平流层顶至约80km高度范围内的大气称为中间层。 (4)暖层 从80km到约500km的高空称为暖层。

六年级化学实验制作简易酸雨模型

六年级化学实验制作简易酸雨模型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的降水,对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我们可以进行一项简易的化学实验,制作自己的酸雨模型。以下是制作方法和实验过程。 实验材料及器材: 1. 干净透明的玻璃容器(如浅盘) 2. 小型塑料板或金属片 3. 醋酸(酸性物质) 4. 小型粉末状物质(如小苏打粉、小蘑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准备模型基座 1. 取一个干净透明的玻璃容器作为模型基座。 2. 将该容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 第二步:制作酸性物质 1. 取少量的醋酸,并将其倒入玻璃容器中。 2. 注意,这里所用的醋酸只是其中一种酸性物质,你也可以选择其 他酸性物质进行实验。 第三步:制作模型

1. 在小型塑料板或金属片上撒上少量的小型粉末状物质(如小苏打粉、小蘑菇)。 2. 将制作好的小型塑料板或金属片悬挂在玻璃容器内,使其与醋酸 接触。 第四步:观察实验现象 1. 等待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2. 你会发现,小型粉末状物质开始溶解,并且醋酸逐渐变为混浊的 液体,模拟了降雨的情景。 实验原理解释: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 蒸气等物质一起形成酸性气溶胶,降落在地面时形成酸雨。这些污染 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变为酸性物质,之后与降雨一同降落。 在我们的实验中,使用了醋酸作为模拟酸雨的物质。当醋酸与小型 粉末状物质(如小苏打粉、小蘑菇)接触时,醋酸开始溶解这些物质,并形成混浊的液体。这一过程模拟了真实酸雨对环境中物质的侵蚀和 溶解。 实验结果与结论: 通过这个简易的化学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酸性物质与降雨接触时,会导致地面 的物质溶解,对环境造成伤害。

酸雨实验报告

酸雨实验报告 酸雨实验报告 引言: 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高浓度的酸性物质,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它是环境污染 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深入了解酸雨 的成因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酸雨的形成过程,观察其对不同材料的腐蚀作用,并探究酸雨对环境 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材料,包括大理石、石灰石、铁钉、橡胶 管和植物。 2. 实验方法: a. 准备酸雨溶液:我们将硫酸和硝酸溶解在蒸馏水中,制备出不同浓度的酸 雨溶液。 b. 实验过程:将不同材料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酸雨溶液中,观察其腐蚀情况,并记录下来。 c. 实验时间:我们进行了连续三天的实验,每天观察一次。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大理石和石灰石: 我们发现,大理石和石灰石对酸雨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即使在高浓度的酸 雨溶液中,它们的表面也只有轻微的腐蚀迹象。这是因为它们含有碳酸盐,可

以中和酸性物质。 2. 铁钉: 铁钉在酸雨中容易发生腐蚀。我们观察到,在高浓度的酸雨溶液中,铁钉表 面出现了明显的锈蚀现象。这是因为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与铁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铁离子和氢气,导致铁钉的腐蚀。 3. 橡胶管: 我们发现,橡胶管对酸雨也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低浓度的酸雨溶液中, 橡胶管表面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在高浓度的酸雨溶液中,橡胶管表面开始出 现裂纹和变硬的现象。这是因为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与橡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 反应,导致橡胶的老化和破损。 4. 植物: 我们观察到,植物对酸雨也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在低浓度的酸雨溶液中, 植物没有明显的受损。但是在高浓度的酸雨溶液中,植物的叶片开始变黄,生 长缓慢甚至死亡。这是因为酸雨溶液中的酸性物质会破坏植物叶片的细胞结构,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 酸雨对不同材料的腐蚀程度不同,大理石和石灰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铁钉、橡胶管和植物容易受到腐蚀。 2. 高浓度的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会导致土壤酸化、湖泊酸化等问题, 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 3. 控制酸雨的形成,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酸雨模拟实验设计

酸雨模拟实验设计 浙江省玉环县实验学校(317600)苏爱娣 一、实验情景: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约占能源消耗的 70% 。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形成酸雨。目前,我国酸雨区的面积高达200 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模拟实验装置及实验用品 1、实验装置如图示: 2、实验用品:A :鼓气囊;B :硬质玻璃管,内装含硫量较高的煤或在煤粉中掺入硫粉制成、酒精灯;C :内装湿的红纸和湿的泛黄色馒头的集气瓶;D :滴有石蕊试液的蒸馏水的洗气瓶;E :装新鲜菜叶的集气瓶;F :内装湿的大理石或湿的镁条的集气瓶 G :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以吸收余气。 三、实验设计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验探究识记二氧化硫的生成、酸雨中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能用化学语言解释、表达二氧化硫与水、碱液反应的性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二氧化硫的腐蚀性和酸雨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学习模拟实验的一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反思等学习二氧化硫、酸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存在着的不合理,增强能源合理利用、提高煤品质、实行煤的综合利用以降低污染提高热效的重要性,观察酸雨使大理石、金属腐蚀,使菜叶受到破坏,感受我们生存环境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形成合理利用能源、正确认识发展与防污、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识别和抵制识别劣质食品,初步建立起科学价值观。 四、实验设计优点 该实验设计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每个中学生都应了解酸雨,酸雨造成的危害已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实验所需材料均来源于学生身边,实验现象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现象的集中和放大。该实验选择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而又紧密联系课堂教学,既可作为课堂演示实验也可开发成家庭小实验,既可作为二氧化硫性质的验证性实验,也可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的探究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酸雨模拟”探究实验的改进

初中化学教材中“酸雨模拟”探究实验的改进 现行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第244页安排了“酸雨模拟”探究实验,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去认识酸雨的成因,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原实验的不足之处 (1)原实验共包含“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里燃烧”、“二氧化硫溶于水”和“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4个小实验,这些实验连贯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说明酸雨形成的原因,更没有体现酸雨的危害和治理方法。 (2)原实验中硫的燃烧是在敞口集气瓶里进行的,这样二氧化硫就会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难以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 2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 改进后的实验只用1个装置[1](见图1),连续实验,约10分钟即可完成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和治理的系列探究。 图1 “酸雨模拟”探究实验的改进装置 3 实验用品 250 mL锥形瓶(加塞后的实际容积约320 mL)、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小气 球、酒精灯、玻璃棒、pH计(或精密pH试纸);石英燃烧匙(全部用石英材料做成,其柄又是导气管,可作气体、液体的通道)。 氧气、硫粉、表面洁净的镁带、瓜子片状的汉白玉(或碳酸钙含量高的水垢);新鲜紫罗兰叶片或花瓣(其他遇酸液能变红的紫色花草也可,如牵牛花)。 4 实验步骤与现象 (1)将少量镁带、紫罗兰花瓣(非春季时紫罗兰不开花,可选其叶片)、汉白玉片等放入锥形瓶底部,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在锥形瓶里集满氧气。 (2)将石英燃烧匙插入橡皮塞,并在柄的顶端套上小气球(既封闭反应体系,又调节体系内的压强);取足量的硫粉放入燃烧匙,用酒精灯引燃(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快速将燃烧匙伸入锥形瓶内,同时塞 紧橡皮塞,可以观察到硫粉在氧气中剧烈燃烧(S+O2点燃SO2),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小气球迅速膨胀;燃烧结束后,小气球又逐渐变小(因为氧气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酸雨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南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酸雨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指 南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酸雨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南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 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对环境的危害; 2. 掌握测定酸雨酸度的方法与操作技巧; 3. 学习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品和仪器设备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大气中含有SO₂、NO₂等气体,在与空气中的 水分和氧气反应后形成硫酸和硝酸,随后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酸性降水。本实验通过使用酸碱指示剂,以及对称三硝基安息香酸钠和氢氧化钠 的中和反应,来测定酸雨的酸度。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 1. 试剂:对称三硝基安息香酸钠,氢氧化钠溶液(0.1mol/L) 2. 其他:酸碱指示剂(酚酞溶液),滴定管,烧杯,玻璃棒,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a) 将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并用蒸馏水冲洗; b) 酸碱指示剂和硝基安息香酸钠溶液置于容器中备用; c) 使用标准溶液定好滴定管刻度。 2. 实验操作: a) 使用滴定管取5mL硝基安息香酸钠溶液放入干净的烧杯中; b) 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溶液变成红色,计算起始滴定液的体积; c) 用滴定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搅拌,直到溶液颜色由红转 为黄。 3. 数据处理: a) 记录滴定液的用量,计算滴定液的实际用量; b) 根据计算得到的用量计算出酸雨的酸度。 五、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佩戴实验手套和护目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2. 实验前确认设备和试剂的干净,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滴定操作过程要慢慢滴加,并同时轻轻搅拌容器; 4.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准确,避免出现误差,计算过程要仔细; 5. 完成实验后要做好实验容器的清洗工作,并清理实验台面。

酸雨的科学研究 模型预测 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

酸雨的科学研究模型预测实地调查和实 验研究 酸雨的科学研究:模型预测、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酸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酸雨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酸雨的科学研究中,模型预测、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是常用的方法。 一、模型预测 模型预测是酸雨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家们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物质传输和化学反应进行模拟,从而预测酸雨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这些模型能够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提供预测结果的空间分布和趋势变化。通过模型预测,科学家们可以评估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程度,并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是酸雨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在不同地区布设观测站点,采集大气中的样本,并对样本进行详细分析。这些观测站点通常涵盖不同气候区域、地理特征和污染源强度的代表性地区,以获取全面的数据。通过实地调查,科学家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酸雨的程度和分布情况,并对酸雨的成因和后果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在酸雨科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家们通过实验 室内的人工模拟,模拟大气中的气象条件,例如温度、湿度、气流等,并注入特定浓度的污染物,以模拟真实大气中的化学反应。通过实验 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和分析酸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包括酸 雨pH值、离子组成等。实验研究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和优化模型 预测结果,提高对酸雨形成机理的理解。 综合运用模型预测、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科学家们取得了 许多关于酸雨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模型预测,科学家们发现不同地 区的酸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 的酸雨防治政策。实地调查揭示了酸雨对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的危害,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更多关注。实验研究则提供了更加 具体和深入的酸雨形成过程解析,为进一步研究酸雨治理提供了理论 依据。总的来说,模型预测、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是推动酸雨科学研 究发展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酸雨问题。 酸雨的科学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未来,科学家们可以进一 步改进模型预测的精度,提高实地调查的覆盖面和频率,深入开展实 验研究以探索更多的酸雨形成机理。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与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健康。

六年级科学自制汽水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自制汽水实验报告单1500字 实验名称:自制汽水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观察二氧化碳在液体中的溶解现象; 3.了解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添加方式; 4.扩展孩子们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 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向液体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而制得的。在自制汽水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在热水中溶解苏打粉,然后加入醋的方法,制作二氧化碳,来制作汽水。 三、实验材料: 醋 苏打粉 热水 餐具勺 塑料瓶 口服针筒 四、实验步骤: 1.取一支干净的塑料瓶,用开水冲洗瓶内,将其加热,以除掉细菌; 2.将餐具勺取少许苏打粉,加入加热后的热水中,搅拌均匀,使得苏打粉溶解;

3.用口服针筒将醋注入塑料瓶中,注入醋的同时,缓慢地将苏打粉溶液加入瓶内; 4.瓶内将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和气体,这就是二氧化碳; 5.稍等一会儿时间,让瓶内的泡沫消散,就可以享受新鲜的自制汽水了。 五、实验结果: 实验中制作的汽水是一种由溶液和气体混合而成的软饮料,它看起来和品尝起来和商业生产的汽水非常相似。 六、实验分析: 实验中的化学反应式为:NaHCO3 + CH3COOH → NaCH3COO + H2O + CO2(g)。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后,可看到二氧化碳释放出来的白烟,同时瓶子内部的汽水迅速增加,颜色逐渐浑浊,泡沫不断上升,这就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增加所引起的的结果。实验中,苏打粉和醋发生了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使汽水在瓶内发生了变化。 七、实验结论: 通过自制汽水实验,我们了解了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观察了二氧化碳在液体中的溶解现象,了解了饮料中二氧化碳的添加方式,同时扩展了我们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流程

初中化学实验流程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下面以初 中化学实验为例,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趣且具有指导意义的实验流程。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实验-酸雨的中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并学习如何中和酸雨。 实验材料: 1. 蓝蓝(蓝色的酸雨模型液) 2. 红红(红色的酸性溶液) 3. 碱滴定管 4. 柠檬汁或食醋 5. 双盐酸铵 6. 酚酞指示剂 7. 酸性溶液(可以用硫酸或盐酸稀释得到) 8. 碳酸钠溶液(饼干苏打、洗衣粉均可) 实验步骤:

1. 将蓝蓝倒入一个实验瓶中,作为模拟酸雨的液体。红红则代表酸性溶液,用柠檬汁或食醋即可。 2. 取一定量的红红放到一个小碗中,准备用来中和酸雨。 3. 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碱滴定管,准备滴定过程中使用。 4. 取少量的双盐酸铵放入滴定管中,再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即可开始实验。 5. 将滴定管中的双盐酸铵滴入小碗中的红红液体中,同时观察颜色变化。 6. 持续滴定双盐酸铵,直到红红的颜色转变成无色或微粉红色。 7. 记录下消耗掉的双盐酸铵的滴数,可以计算出所需的酸性溶液量与酸雨的中和量的关系。 8.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并比较使用不同浓度的酸性溶液中和酸雨所需的双盐酸铵滴数。 实验原理及解释: 酸雨是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后与大气中水蒸气反应形成的。实验中的红红代表酸性溶液,类比为酸雨。双盐酸铵是中和剂,可以与红红反应,从而中和酸雨。酚酞指示剂可以显示溶液的酸碱性,当酸性溶液中加入双盐酸铵时,颜色会从红色转变为无色或微粉红色,表示酸性溶液被中和。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趣味 化学 实验 课程说明 你看见过胶冻能燃烧、无水有冰袋、消字密无痕、水下百花开等现象吗?你知道这是 为什么吗?你想亲自来动手试一试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你走进《趣味化学实验》这个小天地吧!在这些富有情趣的化学实验中,你不仅能复习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提高 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丰富课外生活,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最终增进化学科学素养。 《趣味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为十个课时的内容,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 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几大部分。 - 1 - 目录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3) 趣味化学实 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5) 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 指示剂………………………………………(6) 趣味化学实验四:化学“冰箱”与冰袋…………………………………(8) 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 元素……………(11) 趣味化学实验六:水下公园………………………………………………(14) 趣味化学实验七:豆腐中钙质的检验……………………………………(16) 趣味化学实验八: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20) 趣味化学实验九: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 ……………(22) 趣味化学实验十:合成香

精.........................................................(24) 趣味化学实验十一:消字灵的制作 (29) - 2 -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 制作原理: 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 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 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将叶脉漂白,一件精美 的叶脉书签便制作成功了。 工具材料: (1)5-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过氧化氢溶液; (2)电热套、烧杯(多个)、瓷盘、旧牙刷、镊子、水彩色;(3)采摘新鲜的 具网状脉的植物叶子,如白玉兰、杨树、白蜡等。 制作步骤: (1)实验前采摘新鲜的树叶(以白玉兰叶为佳),落叶也可择优选用,应注意采摘 树叶时要爱护植物;(2)用电热套加热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沸腾; (3)选5―10片大小适合的树叶放进煮沸的碱液中,要不停地将叶子摁到水下,直 至沸腾,保持沸腾10分钟;(4)不时地用镊子拿出叶子,用手感觉叶肉是否煮烂; - 3 - (5)在瓷盘里加适量水,将已煮烂的叶片放到其中,用旧牙刷刷叶肉,刷时先刷正面,按从左向右,从叶柄向叶尖,从主脉向侧脉有序地刷,直至刷掉叶肉;再将叶片翻转,用同样的方法刷,直至只剩下网状脉; (6)将叶脉放到盛清水的烧杯中,洗去残渍; (7)将洗尽的叶脉放到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放�Z24小时;

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制作酸雨模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酸雨的化学反应原理; 3. 学会制作酸雨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对酸雨的认识。 二、教学资源准备: 1. 实验室用具:玻璃烧杯、试管、滴管、托盘等; 2. 实验药品:无水硫酸、无水盐酸、红酚酞溶液; 3. 实验草稿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引发学生对酸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 简要讲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即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硫化物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硫酸等,介绍酸雨对植物和建筑物的损害。 3. 模型制作(4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装有无水硫酸和无水盐酸溶液的试管,以及一小滴红酚酞溶液的玻璃烧杯。 (2)指导学生将红酚酞溶液滴在试管壁上,制作出红色的酸雨效果。 (3)观察并总结酸雨模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化学反应原理。(4)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更多的酸雨模型,可以改变试剂浓度和模型材料等,探究不同情况下的酸雨效果。 4. 实验报告撰写(30分钟) 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包括酸雨模型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5. 知识巩固与拓展(20分钟) (1)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预防和减轻酸雨的方法。 (2)通过展示和交流,全班学生互相学习和吸收相关知识。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族中调查酸雨的相关情况,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包括酸雨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等。 五、教学评价: 以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为依据,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独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题目:酸雨的形成与防治-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对环境的影响; 2. 理解酸雨在化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 3. 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1. 酸雨的形成原理与环境影响的讲解; 2. 酸雨的浓度测定实验; 3. 酸雨的防治策略探究。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酸雨的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酸雨形成的原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与水的反应,以及酸雨对土壤、湖泊和植物的危害。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使用不同的化学方法和指示剂来测定酸雨的浓度。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第四步:实验结果分享和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讨论不同实验方法和指示剂的优缺点,以及测定酸雨浓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第五步:防治策略探究(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调查和研究酸雨治理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改进工业生产过程、植树造林等。要求学生综合各种信息,总结可行的防治策略,并进行创新思考。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展示自己的防治策略。 教学评价方法: 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对酸雨形成和防治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老师观察: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拓展活动: 1. 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情况;

(完整版)初中化学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完整版)初中化学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 1. 调制硫酸铜溶液:通过将硫酸铜固体溶解在水中制作一种蓝 色溶液,观察其颜色与透明度的变化。 2. 熟悉酸碱反应:利用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酸碱中和 产生的气体及溶液颜色的变化。 3. 气体的性质:通过将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铝反应,观察所产生 的气体性质,如气体的轻重、燃烧性等。 4. 颜料色素的分离:通过纸层析法将黑墨水中的色素分离出来,观察不同颜色的色素在纸上的移动距离。 5. 金属活性的研究:使用锌粉与铜硫酸溶液反应,观察金属活 性以及反应产物的变化。 6. 合成蓝色颜料:通过将亚甲基蓝溶解在水中制作一种蓝色溶液,观察蓝色溶液的特性及稳定性。 7. 饱和溶液的制备:研究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以饱和氯化钠 溶液为例,观察饱和溶液的性质与溶解度的关系。 8. 气体溶解度的研究:研究不同温度对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的 影响,观察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9. 水的净化方法:使用过滤纸和活性炭等材料对水进行净化, 观察不同净化方法对水质的影响。

10. 电化学反应:研究铜与锌在盐桥中的电化学反应,观察电系电流的流动及反应产物的变化。 11. 酸碱指示剂的鉴定:通过将酸碱指示剂溶解在酒精中,观察不同指示剂对酸碱溶液的颜色反应。 12. 气体的比重:利用氢气和氧气的比重差异,观察气体的相对密度及燃烧性质。 13. 溶液的颜色:研究不同物质的溶液颜色,观察溶质浓度与溶液颜色的关系。 14. 化学反应速率:研究不同温度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观察温度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5. 金属腐蚀:研究不同金属在酸溶液中的腐蚀程度,观察金属腐蚀的速度及产物。 16. 燃烧反应:研究不同材料的燃烧反应,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及火焰表现形式。 17. 酸碱滴定:通过滴定法研究酸碱浓度的测定,观察滴定终点的变化及滴定曲线的形状。 18. 化学分解反应:研究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观察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及产生的气体性质。 19. 溶解度的测试:研究不同温度对硫酸钙溶解度的影响,观察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

小学科学3制作汽水(教案)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3制作汽水(教案)学年科学六年 级上册苏教版 制作汽水 引言: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本教案将教导学生如何制作汽水,结合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 学科目标: 1. 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和化学反应过程。 2. 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和实验器材。 3.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简单介绍汽水的定义和制作方法,并询问学生是否有兴趣亲自制作汽水。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汽水的制作原理,并引导学生理解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过程。 3. 实验准备(15分钟)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

- 碳酸饮料 - 封闭容器(如瓶子) - 吹气球 - 酸性物质(如白醋或柠檬汁) - 测量工具(如量杯和分差针管) 4. 实验步骤(30分钟) 1) 将一定量的碳酸饮料倒入瓶子中。 2) 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例如白醋或柠檬汁。 3) 迅速将吹气球套在瓶口上,并轻轻挤压瓶子,观察气球的变化。 4) 观察并记录吹气球的变化,包括气球的膨胀和拉伸程度。 5. 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让他们总结出制作汽水的原理和关键步骤。 通过提问,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实验结果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添加酸 性物质后气球会膨胀,以及不同酸性物质对反应的影响等等。 教学要点: 1. 监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注意安全。 2.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报告写作能力。 3. 提醒学生注意用量和比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鼓励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分享他们的实验心得和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 合作。

化学----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

课程名称: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 编者姓名:*** 课程立项说明: 一、课程(教材)内容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主要针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开设,本学期共开设十个课时(见目录)。 二、课程(教材)组织以及实施方案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课程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 ●懂得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如卤素,物质的量浓度等 ●了解某些各类食物主要成分的营养作用,以及可能的特征反应。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 ●了解化学研究的初步方法,知道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食物营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生活实际中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逐步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意义,热爱科学。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方法导航 本课题的教学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二人的小组或三人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课前查资料、做前看资料、动手用知识、做完细思考、课后还可做的程序安排课堂内容。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操作。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采用问题驱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堂内容,并能辩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地看待问题。 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实验》的学习内容导航 六个课时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课时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以及课堂思考题和课堂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仪器整理、教师评价三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