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白血病血常规特点

单核细胞白血病血常规特点

单核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液癌,它的血液常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它。在CML的血液常规检查中,血细胞的种类、大小、比例和形状都有特殊的变化。CML患者的细胞病理学表现是特殊的,包括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增加,小细胞型血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增多以及网状核变异等。

首先,血细胞数量的变化是CML的特征之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白细胞比例增加,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此外,在CML患者中,血小板数量会减少,通常为50-150 10/l(正常范围是150-400 10/l)。

其次,CML患者的血细胞形态也更加复杂,其中网状核变异现象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在CML患者的血液检查中,可以发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它们具有特殊的网状核变异现象。例如,淋巴细胞的核可能是大尺寸的,呈椭圆形,常常有单染和多染的网状;单核细胞的核可能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纹理比较清晰,有似环状变异的特点;嗜酸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具有较多染色体,呈各种形状,如椭圆形、杏仁形等。

再次,在CML患者中,血细胞生成速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增加。正常人的血细胞生成速率只有2-200细胞/莫耳,而CML患者的血细胞生成速率可能达到1000-20000细胞/莫耳,从而引起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增加。

最后,在CML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细胞,

如巨嗜酸细胞、椭圆形%,但这些细胞的比例不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以确认诊断。

总之,CML患者的血液常规检查表现会有明显的异常,其中血白细胞比例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增多,小细胞型血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增多以及网状核变异等特点。根据这些特征,医生可以初步确定CML患者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所以很多人对白血病的专注程度都是很高的,不管是普通人,白血病患者还是医护人士。 白血病的血常规是与白血病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检查。正常来说,普通人的血常规是正常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会有一些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表现在贫血、白细胞升高(部分减少)、血小板低下等情况,尤其是白细胞,非常敏感。 白血病的血常规检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规检查是一样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的检查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血常规检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把采集的血液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血常规的检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是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基本是用机器来检测。集体做法是:将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摇匀后去掉密封上盖,将样本放到采血针下吸样,仪器显示结果后打印。 白血病的血常规有哪些指标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不管是不是白血病,通过血常规检查都有助于医生更好的了解身体的疾病情况,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血常规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 以下是血常规指标的参考标准: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检查出很多的疾病,特别是一些白血病方便的血液疾病,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很正确地检查出来这种疾病,那么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就这一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容的具体介绍。 血常规检查,少则10项,多则20几项,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单核细胞增高可以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单核细胞描述:约占3%. 无颗粒白细胞的一种.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你所提到的“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范畴之例,正常在临床上如需要化验血象的话,其内容则包括:白细胞(5000—10000),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30%),以及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等项目.? 如果临床上患者有细菌感染的病症等,则白细胞便会增高,如有病毒感染时,则会减少,当然了,还有其它的原因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第二:如有感染的症状,“单核细胞”就会增高了,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担心.? 以上内容就具体介绍了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在加上自己检查的报告,就能了解到自己现在是否得了白血病,所以对于检查过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的患者,可以对照以上的内容,然后在咨询有经验的医生,就能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得了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3、分类及诊断标准 ⑴、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 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⑵、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5)Phi(ф)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ф)小体。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⑶、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L以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Auer小体易见。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x10 12-5.3x10 12 个/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x10 12-5.0x10 12 个/L(350 万-500 万个/mm3)。 儿童:4.0x10 12-5.3x10 12 个/L(400 万-53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x109-10x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x109-20x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0.5%-5 %) 嗜碱性粒细胞B 0〜0.01(0〜1%) 淋巴细胞L 0.20-0.40(20 %-40 %) 单核细胞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在医院第一张拿到的总是血常规化验单,超过平均值的指标究竟说明了什么?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店铺这就为大家解答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1、血红蛋白浓度(Hb) 【简介】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

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 【简介】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值增多 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 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④ 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 肾癌,肾上腺肿瘤; ⑥ 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⑦ 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二、红细胞计数值减少 ① 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②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③ 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F3.1 缺铁性贫血(ID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 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 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RA:外周血原始细胞无或<1%,骨髓原始细胞<5%。 RAS:同RA,但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为铁粒细胞的15%以上。 RAEB: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5-20%。 RAEB-T:外周血原始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20-30%。F3.6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AA)

单核细胞白血病血常规特点

单核细胞白血病血常规特点 单核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液癌,它的血液常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它。在CML的血液常规检查中,血细胞的种类、大小、比例和形状都有特殊的变化。CML患者的细胞病理学表现是特殊的,包括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增加,小细胞型血细胞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增多以及网状核变异等。 首先,血细胞数量的变化是CML的特征之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白细胞比例增加,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增多。此外,在CML患者中,血小板数量会减少,通常为50-150 10/l(正常范围是150-400 10/l)。 其次,CML患者的血细胞形态也更加复杂,其中网状核变异现象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在CML患者的血液检查中,可以发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它们具有特殊的网状核变异现象。例如,淋巴细胞的核可能是大尺寸的,呈椭圆形,常常有单染和多染的网状;单核细胞的核可能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纹理比较清晰,有似环状变异的特点;嗜酸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具有较多染色体,呈各种形状,如椭圆形、杏仁形等。 再次,在CML患者中,血细胞生成速率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增加。正常人的血细胞生成速率只有2-200细胞/莫耳,而CML患者的血细胞生成速率可能达到1000-20000细胞/莫耳,从而引起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增加。 最后,在CML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细胞,

如巨嗜酸细胞、椭圆形%,但这些细胞的比例不高,需要进行其他检查以确认诊断。 总之,CML患者的血液常规检查表现会有明显的异常,其中血白细胞比例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增多,小细胞型血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存在单核细胞增多以及网状核变异等特点。根据这些特征,医生可以初步确定CML患者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血常规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血常规临床应用及进展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 血常规检查又称作血液学分析,是指通过对微量血液的检测,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的各项参数的质和量进行分析。 (一)白细胞计数 正常人的参考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WBC)增多主要原因是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同时出现,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大手术后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亦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一些传染病如伤寒、麻疹、结核、流行性感冒等,也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高多,反之可相对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及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意义。 (二)红细胞计数 健康人的红细胞(RBC)总数的参考范围为: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对于成年人来说,红细胞计数高于6.8 ×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应寻找病因治疗;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红细胞计数作为单一参数,诊断价值较小,如鉴别红细胞减少症、红细胞增多症或正常红细胞量,必须与血细胞比容相结合。 (三)血红蛋白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红蛋白(Hb)的测定用于诊断贫血及观察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还基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四)血细胞比容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即为血细胞比容(HCT)。健康人的参考范围在0.36~0.50,减低见于各种贫血,是临床输血输液疗效观察的指标。若HCT降低,红细胞数量正常,而血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手术后、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五)红细胞的相关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82~92fl,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测量MCV可将红细胞按平均体积分成正常细胞、小细胞和大细胞。MCV反映了红细胞的水合作用,即血浆渗透压和红细胞数量之比。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手工法27~31pg,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MCH常用于贫血分类。在大多数贫血中,MCH与MCV相关。高胆固醇血症、白细胞增多症可使MCH假性增高。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健康人的参考范围是320~360g/L,MCHC反映红细胞量中血红蛋白的浓度,常以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与红细胞大小进行比较。MCHC降低,多见于铁、铜和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的贫血;MCHC增高,见于高滴度冷凝集素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血常规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报告解读 1.白细胞计数 1.1偏高: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早晨为高。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后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增高;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建议结合体检时的身体状况复查血常规,内科随诊。 1.2偏低: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白细胞减少可见于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如果体检结果稍偏低,建议结合体检时身体状况复查血常规,如果明显偏低,建议至内科进一步诊治。 2.红细胞计数 2.1偏高:多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时、多汗、多尿等;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大面积烧伤和血管畸形。建议戒烟,

多参加户外运动,复查血常规。 2.2偏低:常见于不良饮食习惯或偏食产生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造血原料,导致贫血;也可见于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如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胃切除术后等均可影响铁、维生素B12及其他一些造血物质的吸收而产生贫血。急性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溶血等均可引起贫血;还可见于其他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的疾病。建议结合既往病史,积极查找贫血原因,必要时专科进一步诊治。 3.血红蛋白 3.1偏高:见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等脱水时,此外还与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运动等;心肺疾患导致的慢性缺氧可代偿性增高,建议积极查找原因,多参加户外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动态观察,内科随诊。3.2偏低:常见于不良饮食习惯或偏食产生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造血原料,导致贫血;也可见于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如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胃切除术后等均可影响铁、维生素B12及其他一些造血物质的吸收而产生贫血。急性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溶血等均可引起贫血;女性常因月经量过多、子宫肌瘤等所致。建议结合既往病史,积极查找贫血原因,必要时专内科进一步诊治。 4.血小板

教你看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

教你看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 作者:唐明霞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1年第04期 白血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血液疾病,在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中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而医生会根据白血病检查后的化验单,判断患者病情程度。但是由于白血病检查时,需要检查很多指标,而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这些指标的含义,所以经常会面临看不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的情况。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如何读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 一、白血病检查化验单都包括哪些内容 白血病是人体血液系统中非常多见的疾病,危害性较大。患有白血病后,细胞会失去正常的繁殖能力,在骨髓内无序繁殖,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破坏,进而诱发感染、出血、贫血等风险。白血病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方式,而患者常常看到的化验单主要包括血常规化验单、骨髓检查报告单等。其中,血常规化验单中,患者可根据白血病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了解白血病的病情程度,比如患者血小板变少时,意味着患者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而在骨髓报告单中,通常需要根据骨髓原始细胞、异常早幼粒细胞等相关指标,分析骨髓内白血病细胞的比例多少。一般情况下,骨髓内原始细胞与异常早幼粒细胞越多,意味着白血病患者的病情

更加严重,而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二者的比例下降,意味着骨髓内的细胞异常繁殖情况已经得到缓解。 二、如何看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 在血液类疾病中,化验单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的病情程度,白血病也不例外。但是看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却是很多患者面临的难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判断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说一说,如何看懂白血病检查化验单。具体来说,白血病检查化验单中,患者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染色体指标。白血病患者在检查时,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就会检测出ph染色体,几乎有90%的慢性髓性白血病都会有ph染色体,仅有少数患者ph染色体为阴性。所以在诊断此种白血病时,ph染色体可作为该类白血病的确诊指标。 血液生化指标。一方面,血液生化检查中,化验单上血清维生素B12变高是白血病的主要特点,并且血清内维生素B12浓度升高的趋势与白细胞较为相同,其增长幅度与白细胞增多程度呈正比关系。该指标变化的原因在于白血病细胞变多后,会运输更多的维生素B12,使其浓度变高。另一方面,血常规化验单上,血小板变少、白细胞变高、白细胞变低等指标,均可以用于分析白血病的类型。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值为4000~10000/mm3个,而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会存在增高的情况,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在白细胞计数高于100×109/L时,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晚幼粒细胞较多,剩余组分为叶核、早幼粒、中幼粒、少数原始粒细胞。另外,血常规检查时,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同样会变多,但早期的白血病患者血红蛋白会变少,晚期患者的红细胞、血小板会变少。 骨髓指标。白血病检查化验单上,骨髓指标中会出现明显的骨髓增生情况,细胞的类型与周围血液比较相似,骨髓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而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来说,其原始细胞会大于20%。再者,化验单上的骨髓指标同样可用于白血病的分类,比如原始粒细胞变多后,医生可根据细胞类型对白血病患者进行分类,区分出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白血病。 免疫分型指标。白细胞检查中白血病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也可以用于区分急非淋细胞白血病、急淋白血病。 三、不同白血病患者化验单会有什么区别 白血病检查中,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的化验单会有较大区别,患者在看化验单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解读化验单,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例。多数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其血常规检验中,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变多,其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比较明显,并且患者还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几乎有75%~95%的急性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临床上少见的血液肿瘤,其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约为3/100000,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CMML) 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粒、单核系细胞显著增殖,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1×10^9/L) 。2001 年WHO造血和淋巴细胞肿瘤分类中,将CMML归属于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综合征(MDS/MPD) 。其特征是同时具有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特点。 中医认为慢粒单归属于“虚劳〞、“郁证〞“症瘕〞、“积聚〞畴,是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本病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为气血痰淤邪毒相互搏结而引起本病。 二、病因 〔一〕、中医病因 “气血不通,血壅不流〞,气行如此血行,气滞如此血瘀。正气不足,毒

邪入侵,客阻经络,结块成形。毒邪太盛,伤其正气,邪毒聚,滞留不散,亦可交合成块。长期肝气郁结,土壅木郁,剑下故见肝脾肿大;气冲咽喉,结于颈项,可见颈部肿大;肝气不舒,通道受阻,经络瘀滞于阴部,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所谓“正气存,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为病之根本,邪实瘀毒为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乃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没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病人有肝脾肿大。CMML 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0个月,生存期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三、临床表现 病人因骨髓增生异常而发生血细胞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苍白、低热、感染或出血等。表现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点如:异常单核细胞增生,且这种细胞有浸润的特征,如皮肤、腺体、齿龈、骨等髓外浸润,淋巴结、肝脾肿大,甚至巨脾。有作者报道[5]24例患者中,50%病人出现肝大,45.8%出现脾肿大,20.8%出现淋巴结受累。

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参数分析

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参数分析 谢志雄;张阳根;朱小东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揭示血细胞分析参数在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血细胞分析复检 提供依据.方法对已确诊的140例白血病初诊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嗜酸性粒细 胞百分比(EOS%)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单核细 胞绝对值CMONO)、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BASO)、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时值(LYM)升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RBC、NEU%、PLT降低,RDW,BASO%、MONO%、MONO、BASO、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参数主要特点为Hb、HCT、NEU%、RBC、PLT、NEU、EOS%降低,LYM%、RDW、WBC、LYM升高.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贫血且红细胞大小不一,PLT减少,NEU%和EOS%减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BASO和WBC总数增高.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细胞分析区别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BASO%、MONO%、MONO、BASO、NEU升高为主要特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LYM%、WBC、LYM升高,NEU、EOS%降低为主要特点.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 【年(卷),期】2010(007)001 【总页数】3页(P15-16,18)

血常规报告中的四项基础检测指标

血常规报告中的四项基础检测指标 血常规报告中的四项基础检测指标 所在栏目:化验单分享: 7次 拿过一张血常规报告单,首先看到的就是很多的字母和数字,一般人都会挑选出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这四项看,确实这四项是血常规里面最基础、最重要、最需要掌握的四项指标。 白细胞(WBC) 成年人正常值是(4-10)×109/L,婴幼儿要高一些。白细胞是人体内最忠诚无私的卫士,机体一遇到感染,白细胞就会奋勇向前,来抵御外来侵略的细菌和病毒,进行激烈的战斗。如果人体白细胞数量充足,战斗力强,细菌和病毒就会被消灭,当然白细胞也会有部分伤亡,流出的白色脓液就是伤亡的白细胞。如果白细胞数量不足,战斗力差,或外来细菌、病毒过于强大,白细胞全部英勇就义,就会出现感染加重,高烧不退,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等。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高值,称白细胞增多,低于正常低值,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N),又分为两种:杆状核和分叶核,以分叶核居多,一般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如:肺炎、阑尾炎等。还见于严重的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外伤、大手术后、急性心梗;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AA)、恶组(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射线照射和苯、铅、汞中毒;药物影响,主要有氯霉素、磺胺类、抗肿瘤、抗糖尿病、抗甲状腺药物等;、此外还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L)一般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还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移植排斥反应、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药物减量后,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异型淋巴细胞就是形状不正常的淋巴细胞,常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三型,正常人偶见,小于2%,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输血或血液透折后,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放射治疗等。 单核细胞(M)一般占3%-8%,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还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此外,就是白血病化疗后也可见单核细胞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E)占0.5%-5%,增多常见于支气管哮喘、药物、食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还有许多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血液病(慢粒、嗜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和恶性肿瘤;寄生虫病如血吸虫、蛔虫、钩虫,及传染病如猩红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B)占0%-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过敏、红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一些血液病如慢粒、嗜碱性粒

血常规五分类血液中单核细胞计数的意义与疾病关联

血常规五分类血液中单核细胞计数的意义与 疾病关联 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身体的健康状况。其中,五分类血液指的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中性粒 细胞的计数及比值。而在五分类血液中,单核细胞计数也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本文将解释单核细胞计数在血常规中的意义以及与某些疾病 的关联。 单核细胞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和清除垃圾细胞功能的细胞。它们主 要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循环系统中分布广泛。血液中 的单核细胞不仅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还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平衡 和组织修复有重要作用。 在血常规中,单核细胞计数可以提供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宝贵信息。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单核细胞计数应该在0.1-0.6 ×10^9/L的范围内。如果单核细胞计数异常偏高或偏低,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首先,单核细胞计数的增多通常与炎症反应相关。当身体受到感染 或炎症刺激时,单核细胞会被激活并迁移到炎症部位,以清除细菌、 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因此,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目会相应增加。常 见的炎症性疾病,如感染、风湿病、结缔组织病等,往往会导致单核 细胞计数的增加。

其次,单核细胞计数的减少可能与骨髓抑制相关。骨髓抑制是一种病理状态,它会导致造血功能受损,从而减少各类细胞的产生,包括单核细胞。造成骨髓抑制的原因包括药物治疗(如化疗剂)、放射治疗、骨髓疾病等。此外,某些病毒感染和免疫相关疾病也可能导致单核细胞计数的下降,如艾滋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另外,单核细胞计数的异常还与某些特定疾病的关联密切。例如,单核细胞计数的明显增多常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症、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纤维化等疾病。而单核细胞计数持续减少则可能是某些严重感染或免疫缺陷疾病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单核细胞计数异常并不能确定具体的疾病诊断,因此,临床医生往往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一旦单核细胞计数异常,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查等可能是必要的。 在总结上述的意义与疾病关联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单核细胞计数在血常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关于炎症反应、免疫状态和造血功能的重要信息。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不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因此,单核细胞计数异常需要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具体的疾病诊断。 综上所述,单核细胞计数在血常规中的意义与疾病关联非常重要。它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指导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单核细胞计数异常并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因此,综合分析和其他检查的结果是必要的。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我们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 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

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 参考值:;20-40%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及异淋;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减少:长期X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

实用临床医学检验形态学之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细胞图谱

典型的M2a 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 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 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应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t(15;17) (q22;q21) /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 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则,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部分细胞胞浆则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则,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t(5;17)的APL 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应,而在t(5;17)APL则可取得疗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