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五专题整合

专题五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三大领域: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科技

三大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重大历史线索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1949—1966年)

①文化事业方面,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作品较多。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科技事业上,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①文化事业上,“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

③科技事业上,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但总的来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①文化体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②教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

③科技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如国防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一箭多星”技术,空间技术领域里的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巨型计算机系统,生物工程领域里的基因测序等。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程、顺序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考查历史事件演变的过程。

【典型例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技法攻略】

看题干→新中国成立以来。

抓关键→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

构联系→①是在1964年,②是在1958年,③是在1970年,④是在1967年。

明答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②①④③,故选C。

【针对训练】

1.下列新中国科技史上的重大事件,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向科学进军”②“科教兴国”③“第二次绿色革命”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①项是新中国成立初。②项是2019年。③项是在1973年。④项在1988年,故①③④②才对。

答案:B

2.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籼型杂交水稻育成③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题干中“20世纪60年代”的时间限制,其中②④均为20世纪70年代的成就,应排除。

答案:B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 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和文化 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农业科技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和作用,识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成就,“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3课时)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223填写,侧重各项成就时间和成果) 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2、载人航天技术 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发展 【知识拓展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原因、表现和影响(资料P225) 【知识拓展二】现代科技策略和方向调整 材料1: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请回答: (1)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 (4)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答案: (1)战略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发展速度。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60年代初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原因:国内,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 (3)新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战略决策:科教兴国。成绩:“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4)A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高中同步创新课堂历史优化方案人民必修习题:专题五三知能演练学业达标 含答案

[随堂巩固] 1.(2015·浙江学考)下列科技成就中,标志着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D.“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解析:选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题目中的改革开放时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且不属于航天技术领域,故B项错误;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在1970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003年“神舟5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D项正确。 2.(2015·广东学考)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此卫星被命名为() A.“东方红”B.“神舟” C.“嫦娥”D.“银河” 解析:选A。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选择A项符合题意。 3.(2016·西安第七十中学高二期末)钱学森说:“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A.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B.发展国民经济,增强了综合国力 C.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就整个综合国力来看,我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D项表述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D。A、B、C为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作用。 4.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

人民版必修1课堂设计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整合学案人民版必修 一、中国外交三次大转型 第一次: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出现巨大转变,由“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驱动转变为国家利益驱动,国际形势的定位也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中国外交从极左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真正地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转变,可以被称之为中国的“外交革命”。 第二次:从“被动外交”转向“主动外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中国由被动外交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机制的外交转变。这次外交方式的转变意义深远,也被政界、学界普遍称为中国“新外交”。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一直对参与多边机制和维和行动讳莫如深,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

强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上升是成正比的。只有经济搞上去了,世界才承认中国是大国,不可小觑,国际大家庭中才有中国的位子。中国逐步认识到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中国外交开始自信地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多边机制规则的制定。 第三次: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当年,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领导人邓小平曾给中国外交定下基调:“冷静观察,站稳脚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三十年来,中国领导人严格遵循“韬光养晦”战略,对内发展经济,强身固体,对外近睦远和,避免冲突。经过三十年的卧薪尝胆,务实低调,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事实上,“韬光养晦”的战略正逐步淡出中国外交的历史舞台。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悄然转型,在近几年新中国外交的活动中,已初见端倪。 二、现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外交政策调整的国际因素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20世纪80年代起在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题名称: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 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 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 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 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 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目标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 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难点目标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导入示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三学做思一、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导问题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⑴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使数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⑵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 ⑶教育方针: ①毛泽东:全面教育。 提出: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思路。 ⑷办学体制:多样性。 ⑸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⑹历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教育的挫折: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进行大串联。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五专题整合

专题五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三大领域: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科技 三大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重大历史线索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1949—1966年) ①文化事业方面,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作品较多。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科技事业上,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①文化事业上,“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 ③科技事业上,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但总的来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①文化体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②教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 ③科技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如国防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一箭多星”技术,空间技术领域里的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巨型计算机系统,生物工程领域里的基因测序等。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程、顺序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考查历史事件演变的过程。 【典型例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 【技法攻略】 看题干→新中国成立以来。

浙江省高中历史选考必修三专题五、六、七练习题(含答案)

必修三专题五、六、七练习题 1. 2012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幸逝世,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 A.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了卓越贡献 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邓小平指出:“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A.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教育4.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C.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6.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高中历史高二必修三(人民版)_练习:专题六专题整合_word版有答案

专题六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西方人文精神 三大阶段:起源、发展、成熟 三条线索:希腊时代智者运动,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束缚下觉醒;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人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和藩篱中解放出来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人文主义精神发展的三大重要阶段

概括、总结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文字材料、历史图表等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考查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变化、趋势、特点等。 【典型例题】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技法攻略】 析题干→古典书籍和宗教类书籍数据的变化。 看选项→书籍数量变化的理解:古典书籍上升,宗教相关书籍下 降。 构联系→抓住历史现象的主旨:人文主义思潮广泛流传,提倡人 性,反对神性,要求个性解放。

明答案→选出符合题干主旨的选项。故选A。 【针对训练】 1.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A.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B.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思维着的悟性”“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可知该运动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成熟,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打击的对象是欧洲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故D项错误。 答案:A 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 C.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解析:依据材料中“借助这个垄断地位大发横财”,人人自带拨上帝的“热线”,可判断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只是简化了宗教仪式并未废除,A项错误;

【创新设计】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 学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检测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专题检测(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双百”方针的提出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③广大科技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④政治运动的开展和“文革”进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出现繁荣景象原因的叙述”,①②③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促进科学和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④是科学和艺术领域受挫的原因。 2.1957年2月5日,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与之相关的政策背景是()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文化大革命”开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答案 D 解析结合1957年我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政策方针可知,答案为D项。 3.“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习俗、旧习惯。右图为“文革”中孔子塑像的命运,反映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 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社会秩序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文革”虽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改变。

4.爷爷说:“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A.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革”期间的文化发展状况。“文革”十年,“双百”方针被废弃,文化园地一片凋零,出现“八亿人口八个戏”的局面,除“样板戏”外,其他剧目被禁止上演。 5.“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春秋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D.“百家争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答案 B 解析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对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6.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创设“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答案 A 解析应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创设简体字的原因,同时注意简体字的优点。B项说法不正确,对传统文化不存在全面清算的问题。“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均排除。 7.右图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封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指导思想主要是()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知识整合讲义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教案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对应学生用书P057 一、综合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教、文艺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以培养军事、科技和翻译人才;冲击了传统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培养维新人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3.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新学制,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中华民国时期:设立教育部,改革教育内容,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忠君尊孔,使近代教育得到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完成扫盲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得到迅猛发展。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非选择题之评价、评述类设问解题技巧 设问类型评价类评述类 [典例] (2018·全国卷Ⅱ)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

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答案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材料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套用答题模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草原地区发展等角度分析评价。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五)(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五)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教皇为查理大帝加冕 A.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答案 A 解析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样世俗君主的权力就有了神圣的性质,但是,王权也必须依附于教权,受到教皇的制约。 2.在教义方面亨利八世某某改革的内容不同于加尔文教主X的是( ) A.没收天主教会的土地 B.教职人员可以婚嫁 C.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某某仪式 D.先定论 答案 C 3.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 C.某某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 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答案 D 解析题干中把路德的脑袋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意在说明路德某某思想是魔鬼用来腐蚀人们的灵魂,很显然这是旧教派(天主教)攻击新教派(路德教)的言论,故D项正确。 4.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卡尔文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但卡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某某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卡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据此可知雪莱主要强调( ) 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 B.某某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 C.卡尔文教崇尚某某某某 D.某某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 答案 A 解析由“卡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分析可知本题选A。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5.路德教派与卡尔文教派的共同点有( ) ①因信称义②信徒皆为祭司③建立廉俭教会④建立民族教会⑤主X先定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答案 C 6.“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 C.《大宪章》 D.《至尊法案》 答案 D 解析由“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可确定是亨利八世,在其统治期间,英国议会于1534年通过了《至尊法案》,故本题选D。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同步训练(含解析)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 一、单选题 1.随着殖民征服的向前推进,宗教的力量日益彰显出来。传教士试图以“最小的武力”开疆拓土,他们引诱印第安人居住在教会周围并接受基督教教育。教会还举办慈善事业,如创办收容所、孤儿院、育婴堂、医院等。由此可知() A.殖民扩张旨在输出文化B.西欧文明具有包容性 C.印第安文化被完全同化D.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2.托勒密埃及(公元前305—前30年)重视市区市政和文化建设,修建有许多公共花园、剧场、神庙、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亚历山大里亚城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这主要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A.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B.生活方式深受希腊的影响 C.文化建设成就领先世界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西移 3.“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反映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A.破坏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基础B.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C.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起双重作用D.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B.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D.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5.下面表格中的事件或现象共同反映了()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真题备选人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真题备选人民版 必修 知识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xx·全国卷I)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 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联系,故B正确;70年代,中国才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A、D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推行了全方位外交政策,故C错误。 2.(xx·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日内瓦会议的内容。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支那三国之一,故A 正确。B、C、D都与材料无关。 3.(xx·广东高考)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解析】选B。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美贸易激增,A错。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所以中苏贸易额呈上升趋势;由于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在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在经济上实行经济封锁,中美贸易呈急剧下降趋势,故B与表格内容相符。表中中苏、中美的贸易发展趋势明显与改革开放后的情况不符,C错。D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 4.(xx·山东高考)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解析】选B。决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具体解析如下: 5.(xx·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解析】选C。材料中“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亚非万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复习笔记提纲(共七大专题)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复习 笔记提纲(共七大专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 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

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 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3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课后训练 人民版选修3(2021年

人民版选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3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3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课后训练人民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训练人民版选修3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在评论中东地区某次局部战争时说道:“两个疯子用先进武器打了一场低水平战争,旷日持久,拼国力,拼消耗.”历史学家所指的战争是( ) A.朝鲜战争 B.印巴战争 C.两伊战争 D.越南战争 2.在冷战时代,任何一次局部战争都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向海湾地区增派部队。它们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定 B.保护在两伊的外国人 C.维护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 D.趁机控制海湾地区 3.下图反映出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缺少石油就没有自由 A.为世界自由民主而战斗 B.为维护世界石油秩序而战斗 C.为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D.为维护伊拉克的独立而战 4.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一枚就价值100万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人20年左右的收入.这最能说明() A.美国的富有 B.战争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消耗 C.美国武器价格昂贵 D.普通美国人收入低 5.海湾战争历时仅42天,伊拉克军队伤亡约10万人,8。6万人被俘;而多国部队仅阵亡233人,13人被俘.导致交战双方人员损失如此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非正义战争 B.伊拉克军队战斗力低下 C.多国部队广泛使用高科技武器 D.多国部队联合作战 6.20世纪90年代,某些地区的冲突和局部战争说明() ①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插手别国事务②冷战结束后力量暂时失衡③地区霸权主义引发危机和战争④被冷战掩盖了的地区民族矛盾爆发

2020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专题五 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世界市场的形成 四大阶段:1.新航路开辟→雏形形成 2.殖民扩张与掠夺→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形成。

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当时先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国际化,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经济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 ②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客观上向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狭隘性,开始向现代文明转化。 ③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西方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宰割、奴役的产物,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 2.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异。

①生产力方面: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结果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方面:两者都推动了社会的极大进步,引起阶级关系、经济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 (三)题型应用体验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形式呈现,往往在题干中对某一时期事件有多种表达方式。 2.从考查的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等等。 【典型例题】 1889年,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和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巴黎修建了300多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下列关于当时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习题专题五 五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 Word版含解析

五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1930年6月) 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一、材料二各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中国政治经济危机全面尖锐化。不正确。国民革命失败,敌人力量相当强大,尤其在城市。 (2)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依据:无产阶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3)以城市为中心发动武装暴动的道路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前者是主观主义,后者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材料二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革命势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 之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条革命路线的认识。 参考答案(1)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五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3课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目标导航] 1.了解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过程。2.分析两伊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难点)。 3.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重点)。 一、两伊战争 1.原因 (1)两伊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伊在民族、宗教信仰和国家利益等方面存在着矛盾,特别是对边界线的划分历来就有争执。 (2)两伊矛盾的激化 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双方因石油产生的矛盾加剧。 ②1979年,霍梅尼掌握伊朗政权后,把伊拉克作为输出伊斯兰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则支持伊朗反对派的活动,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2.经过 (1)1980年9月,伊拉克对伊朗发动进攻,战争爆发。 (2)1982年春,伊朗开始取得优势,但是直到1987年,双方都无法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3)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 (4)1988年8月,战争双方全面停战。 3.影响 (1)对两国: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石油生产受到破坏,综合国力都受到很大削弱。 (2)对中东:推迟了阿以争端和平解决的进程,刺激了中东地区新的军备竞赛。 二、海湾战争 1.背景 (1)由于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在石油、领土和债务等方面矛盾的日趋尖锐,伊拉克于1990年8月突然入侵科威特,制造了海湾危机。 (2)国际社会一致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 (3)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决议。 2.过程 (1)空中打击:1991年1月17日,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海湾战争开始。

(2)地面进攻: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 (3)战争结束,1991年2月28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联合国的多项决议后,多国部队停止进攻性行动,海湾战争结束。 3.影响 (1)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2)海湾战争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 (3)海湾战争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现代战争而产生的诸多新特点: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形式;进攻以机动作战为基本的方式;交战的主要手段是远程火力攻击;电子战成为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出现了富有新内涵的夜战方式。 (4)海湾战争显示出,现代战争的危害性越来越大,在战争中占有科技优势的一方对战争发展方向和规模等的控制性越来越强;同时,高科技在现代战争中地位的重要性,也刺激了各国在军事上对高科技的研发,以提高本国军事上的高科技含量。 [思维点拨] 美国成为海湾战争急先锋的战略目的 控制海湾石油资源,巩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长期驻扎海湾,在中东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新秩序”;制服地区霸主伊拉克,保证本地区的均势,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归纳总结] 两伊战争与海湾战争的异同点 (1)相同点 ①从背景看,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都存在领土问题、民族矛盾,都与伊拉克想建立霸权有直接关系。 ②从过程看,伊拉克都遭到沉重打击。 ③从影响看,战争给地区造成紧张局势,导致中东国家的分裂。 ④从结果看,伊拉克的霸权梦想都没有实现。 (2)不同点 ①前者存在宗教矛盾,后者不存在。 ②前者双方都遭受巨大损失,后者只是伊拉克遭到重创,多国部队损失较小。 ③前者属于常规局部战争,后者是高科技局部战争。 [史论要旨] 1.伊拉克和伊朗因长期存在的边界纠纷、教派矛盾、经济利益等问题引发了长期的战争,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