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

合集下载

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比较

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比较

1 研 究 目的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济学 是有 阶级 性 的 。马克思 就 曾公开 宣称他 的政 治经 济学 是有 阶级 性 的 ,是 为无 产阶级 的利 益 服务 的 。在 当代最 有影 响 的西方 经济 学家之 一凯 恩 斯也曾公开宣称他所追求的是资产阶级 的利益和站
2 研 究方法的不 同
收稿 日期 :20 0 2 06- 8— 4 基金项 目:中国人民大学 “ 8 9 5工程”重 大公关项 目 (0 6 Z 0 9 2 0 XN O 0 )
作者简介 :尹德洪 ( 9 8 ) 16一 ,男,江苏连 云港人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讲师 ,经济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经济法和经济学。
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比较
尹德 洪
( 北京物资学院 经济学院 ,北京 1 14 ) 0 19

要 :马克 思产 权理 论和 现代 西方产 权理 论 既 有 共 同点 ,又 存在 着 重 要 的差 别 。马 克 思产 权理
论是 科 学 的产 权理 论 ,但 马克 思产权 理论 也 需要发展 。 关键 词 :马 克 思产权 理论 ;现代 西 方产权 理论 ;差 别 ;发展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6期 20 06年 l 2月
石 家庄经济学 院学报
Ju a f h i h a gU iesyo cn m c o r l ia u n nvr t f o o i n o S jz i E s
V 1 2 No 6 o. 9 . De . 2 0 c 0 6
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 本 主义 的历史 发展 规律 。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则是 “ 为了维护完全 自由 的市场制度,并借助于产权去解决市场运行中的问 题 ,提高经济效率” 。为了实现这种 目的,现代 】 西方产权理论以交易成本为基本分析工具 ,根据交 易成本的大小来确定和调整产权关 系和法律制度 , 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进而试 图证明资本主义 私有制经济是唯一合乎理性 的经济形式 ,而公有制 经济 是非理 性 的经济 形式 。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之比较
陈文泽
【期刊名称】《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013)003
【摘要】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有不少共同点,如都强调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都把产权看成是一组可分可合的结合体,都强调产权制度会变迁,都分析了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的绩效.但由于两者在分析方法、研究视角和分析范式上存在重大差异,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大相径庭.我们应该应以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合理部分,为中国的产权制度改革服务.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陈文泽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
2.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
3.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研究
4.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兼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5.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比较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引言产权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社会中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和科斯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产权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揭示两种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权理论的背景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产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剥削和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归还给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

2. 科斯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不同,科斯强调产权制度在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强调通过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产权理论的比较1. 对私有制的看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认为应该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集体所有制来取代私有制,实现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工作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2. 对产权制度的评价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视为不公正和剥削的体现,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占有整个社会的财富。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产权制度来实现公有化和共享。

相反,科斯认为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强调私有产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3. 对资源分配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论新制度学派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异同

论新制度学派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异同

为私有 ,分 成合 约 同 固定 租约 及所 有者 自种一 样都
收稿 日期 :20 0 0 6— 4—1 0 基金 项 目:安 徽 省 教 育 厅 青 年 教 师 科研 项 目 ( 5 14 7 00 0 ) 1
作者简介 :王三兴 (9 4 ) 男 ,安徽肥西人 ,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学院博 士研究生 ,安徽大学 管理学 院讲 师。主要研 究方 向为新制度经 17 一 济学 ,国际经济学 。 3 8・ 4

维普资讯
( ) 新制 度 经 济 学 用 的是 比较 方 法 ,一 种 可 行 的 3 形式 与另 一种 相 比 ,而不 是 与抽象 的无摩擦 的理想 形式 相 比较 。多数 产权 论文 都从 效率 角度 评价 了经
理论 的异 同点 ,最 后指 出应该 吸 收新制 度 学派 的一 些成 果 来 发展 和 完 善 马 克 思 的产 权理 论 以用 于
指导 我们 的实 践。 关 键词 :新制度 学 派 ;马克 思 主义 ; 权 ;比较 产
中图分 类号 iF 9 .4 0 1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i10 -8 5 ( 06 30 4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6 7 2 0 )0 -3 80
原 因就 在 于或 是 没 法 阻 止 “ 便 车 ” 行 为 ,或 是 搭 创 立 和行使 产权 的边 际 费用超 过 了边 际收益 。 巴泽 尔认 为个人 对 资产 的产权 由消费这 些资 产 从 这些 资 产 中取 得 收 入 和 让 渡 这 些 资 产 的 权 利 或 权 力 构 成 。他 认为 决定 所有 权最 优配 置 的总原 则是 :对 资
假 设使传 统 理 论 在 很 多 经 济 现 实 面前 显 得 苍 白无 力 。2 0世纪 3 0年代 以科 斯 《 企业 的性质 》 一文 为 代 表掀 开 了对交 易 费用 以及 与 此 密 切相 关 的产 权 、 制 度 、组 织 、合约 、国家 的深入研 究 。 国内 目前 把 这些 研究 统称 为新 制度 经济学 。这一学 派 的经济 学 家 大都有 自己对 产权 的解 释 。如 阿 尔钦 在 《 权 : 产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兼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兼与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

理论 传 人 中国 , 内部 分 学 者 也 为该 理 论 在 中 国 的 国
传播 做 出 了贡献 , 黄 少 安 、 军 、 伟 等 。产 权 改 思主义 经 济学 的所 有制 理论 被认 为是 两种 产 权理 论 如 张 刘
林 张宇 ,00 , 资 本论 》 第 一 20 ) 而《 则 革 呼唤 产权理 论 的指 导 , 因此 系统 梳 理 国 内学 者 对 的范式 之一 ( 岗、 马克思产 权理 论 的理论 研究 及其 与 中 国实 践 相结 合 次构 建 了人 类 思 想 发 展史 较 完 整 的产 权 经 济 体 系 的实 用研究 , 与现代 西方 产权 理 论进 行 比较 , 对 ( 恩 富 , 9 7 。 甚 至 西 方 学 者 s ・平 乔 维 奇 并 在 程 19 )
人 类社 会最初 的 产权 关 系是 公 有 产权 , 与 当 时 低 是
的 比较》 文 中 , 到 对 《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中与 特 点是 区分 了 公 有 产 权 的起 源 和私 有 产 权 的起 源 。 一 提 马 7 4次 ; 产权 ,2次 ; 财 4 产权 ,7次 ” 7 。对产权 所 包含 的 下 生产 力结 合 的 原始 公 有 产 权 , 是 自然 形 成 的 产 它
其进 行 客观评 价 的基 础 上 , 掘 新 的研 究 视 角 具 有 发
重要 的现实意 义 。

( 9 8 也认 为 : 尽 管 产 权 的重 要 性 已为 马 克 思 之 18 ) “ 前 的社 会 主义 者 所 承 认 , 是 马 克思 第 一 次提 出 了 但 产 权理 论 ” “ 克 思是 第 一 位有 产 权 理 论 的社 会 科 ,马
没有 产权 理论 , 分 观 点 认 为 马克 思 所 有 制 理 论 就 部 是其 产权理 论 。吴 易风 在 《 权 理论 : 产 马克 思 和科 斯 产权 相关 词语进 行检 索 , 出现频 率 为 :财 产 关 系 , 其 “

产权分析的两种视角_科斯和马克思

产权分析的两种视角_科斯和马克思

产权分析的两种视角_科斯和马克思.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产权分析的两种视角_科斯和马克思.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Ex p l o r a t i o n探索篇产权导刊产权理论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芝加哥学派)创立的、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产权的界定和交易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它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旧制度经济学派。

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凡·科斯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等论文被公认为西方产权理论的开山之作。

其后,科斯的追随者如阿尔钦、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张五常、菲吕博滕和配杰威齐等为丰富与发展产权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西方经济学中产权学派与马克思经济学中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在使用不同范畴的背景下,寓含着某些相同的结论,尤其是所有制理论与商品经济理论。

二者都强调产权和制度现象的重要性,把制度安排当做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都把产权关系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把利益问题当做产权关系的核心问题;都研究了资本的所有权、土地的所有权、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以及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等产权现象;都研究了商品所有权之间的等价交易关系,等等。

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也有不少人把这两种产权范式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两种理论范式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具有完全不同的方法、概念和理论逻辑,是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

一、经济学的传统(一)个人与整体从鲁宾逊式的孤立的个人出发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传统。

这种传统是个人主义这一资科斯开启了美国新制度经济学运动,打开了西方产权理论之门;马克思用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构筑了产权理论大厦的主体工程。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产权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产权的界定、配置、交易和保护等问题。

在产权理论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和科斯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

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都对我们理解产权的本质和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比较马克思和科斯的产权理论,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理论对我国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马克思和科斯在产权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强调产权的阶级性,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产权,从而能够获得剩余价值。

而工人则没有产权,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产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产权平等。

相比之下,科斯则更加产权的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作用。

他认为,只要产权能够得到明晰的界定和有效的保护,市场机制就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科斯通过著名的“科斯定理”阐述了这一思想,即当交易费用为零时,无论初始产权如何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配置。

因此,科斯认为,为了提高经济效率,应该明确界定产权,并降低交易费用。

马克思和科斯的产权理论对于现实社会都具有重要启示和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产权的不平等本质,从而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而科斯的理论则强调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事实上,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确实借鉴了科斯的理论,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逐步完善相关的产权制度。

综合来看,科斯的产权理论相对于马克思更为深刻。

科斯的理论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更具有一般性。

他通过交易费用概念将产权与市场交易起来,并指出降低交易费用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关键。

这一思路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科斯的理论更注重经济效率和经济现实。

他将产权制度视为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产权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产权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旧 制 度 , 立 符 合 它 的 性 质 和 要 求 的 新 的 产 权 制 建 度 , 而 引起 社 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 “ 科 技 和 生 进 以 产 丰会 化程 度 为主要 标志 的社 会生 产 力 的水平 、 十 性 质 的 变 化 及 其 发 展 要 求 , 是 决 定 一 种 产 权 制 则
江苏社会科学
。 |, 。 每 t .
20 f 期 09 -  ̄2
产 权 制度 变迁动 因理论 的 比较研 究
马 克 思 产 权 理 论 与 西 方 现 代 产 权 学 派


林 金 忠
内容 提 要 本 文 认 为 以 诺 斯 为 代 表 的 西 方 现 代 产 权 理 论 关 于 制 度 变 迁 的 动 力 观 是 一 种 仅 仅 基 于 微 观 层 面 分 析 的 理 论 , 有 明 显 的 主 观 性 ; 马 克 思 的 产 权 理 论 探 索 产 权 制 度 变 迁 的 最 具 而
形 态 影 响 一 个 社 会 的 制 度 框 架 的 假 设 。诺 斯 非 常 强调 意识 形 态 的作用 , 为 “ 果 排 除意 识 形 态 , 认 如
究 的 基 本 方 法 和 主 题 与 正 统 经 济 学 接 近 甚 至 比

5 — 4
经 济 学 研 究
没 有 一 个 理 论 是 完 整 的 ”1 1。 3 对 制 度 及 其 演 进 过 程 的 研 究 也 是 马 克 思 主
需 要 成 本 ( 试 成 本 、 判 成 本 和 实 施 成 本 等 交 测 谈
“ 易 费用 ”理 论 是整 个西 方 现代 产 权理 论 的核 交 心 基 础 , 仅 对 私 有 产 权 的 起 源 是 用 交 易 费 用 来 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10 第24卷 第1期J ou rnal of X i nxi ang Un i versit y(Soci al Sciences Ed iti on)V o.l24N o.1 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比较杨培培(河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无论我们主观上承认与否,产权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的产权关系都是构成客观经济生活的根本,同样也是构成生产关系变革意义上的经济改革的根本。

然而产权又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范畴,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产权的存在及其运动的复杂性。

正是由于其复杂性,不同的学者得以从不同的目的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概括和解释产权,由此导致了产权研究上的深刻分歧。

将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作一简要对比,可在此基础上阐明定义和解释产权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产权;所有权;马克思理论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34(2010)01-0074-03收稿日期:2009-11-27作者简介:杨培培,男,河南临颍人,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在西方学者中,从亚当斯密直到19世纪末,对于财产权问题,表现出三个基本倾向:一是将财产权的核心归结为对资产的所有权,产权即为所有权;二是进一步将这种所有权理解为!天赋人权∀,即平等的排他性的资产权利是历史永恒的自然,因而法权式的所有权而不是特权式的所有权应成为社会的制度基础;三是财产权作为制度前提被作为假定存在条件,被排除在正统的微观经济学和标准的福利经济学分析之外。

正统经济理论承认私有产权很重要,但并不以为经济学应该分析它。

进入20世纪,在对正统经济理论的批判中产生了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其中不仅包括了被人们称为产权学派的贡献,也包括了法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自由竞争学派等众多学者的贡献。

(一)将产权重新引入经济学分析的最初努力进行产权理论研究,首先必须把以往被正统经济学排除在经济学分析之外的产权重新纳入经济学视野。

这种重新引入在20世纪20年代主要由两位学者,即弗兰克奈特(Frank Kn i g ht)和约翰康芒斯(John R.Co mmons)来完成。

尽管他们的工作不是直接建立产权理论,但他们重新强调引入产权分析的确是现代产权理论产生的必要准备。

1921年奈特发表了#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文,从考察风险以及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相联系的冒险、投机入手,把产权特别是企业产权制度对于制约冒险和机会主义的重要性突出出来,从而从风险和产权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上,把产权纳入经济分析,并且抓住了企业产权制度的要害:界定产权以使责任与权利对称,克服机会主义和道德上的随意性。

显然,奈特从制约冒险的角度提出了明确企业产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的贡献在于:一方面界定企业产权的重要功能在于使产权权利受到财产责任约束,特别提出企业只能由具有财产权进而具有财产责任能力的人来支配,而且在制度上支配者也必须承担财产责任;另一方面,通过产权与风险的联系把产权分析纳入市场机制分析之中,并且把产权与市场运行的最突出的特点%%%风险及不确定性联系起来。

奈特的这两方面贡献,恰恰是正统的微观经济学所忽视的。

与奈特同时代的康芒斯在1934年出版了#制度经济学∃一书,鲜明地提出了明确企业产权的必要性,74并对产权做了详尽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

康芒斯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他通过分析!交易∀范畴,把产权的讨论引入经济分析,在他看来,交易的核心是产权,特别是所有权的交易;另一方面,他把!交易∀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冲突、依存和秩序均包含在!交易∀范畴当中,而交易又被理解为产权运动。

因此,他视所有权交易为全部经济分析的核心命题。

此外他把企业产权的界定以及法律上的肯定,作为市场交易有效、有序的根本,进而强调了产权制度对于整个社会制度的关键作用。

康芒斯上述关于产权的思想,在后来的产权理论研究的著述中,基本上被承认并保留了下来。

康芒斯与奈特的区别在与:首先,他们是从不同角度,即分别从交易和风险方面引入企业产权命题;其次,他们的思想渊源及由此而来的分析方法不同,奈特的分析方法更多来自古典经济学的支持,而康芒斯则更多的受新历史学派和早期制度经济学派的影响。

尽管存在差别,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产权分析重新引入经济学分析,并对产权与企业的关系做了最初的考察,从而成为后来的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重要先导。

(二)产权理论的系统提出尽管有关产权的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以及后来的制度经济学及新历史学派等众多学者的著述中都有所表现,但产权研究作为系统的理论,其产生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事情。

其突出代表为科斯(R.Coase)。

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与确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进行的批判和思考,指出市场机制在运行中存在摩擦,导致这种摩擦的主要因素是产权构造上的缺陷,克服摩擦的根本在于界定企业产权。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科斯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家∃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交易成本∀范畴。

第二阶段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科斯系统地论述了产权的经济作用,分析了产权的功能,特别考察了产权结构对于降低社会成本、克服诸如外在性等市场失灵的关键作用,从而使产权制度作为保障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这阶段的代表作是科斯于1960年发表于#法与经济学杂志∃上的#社会成本问题∃,这一阶段的突出成就是被后来的斯蒂格勒等人概括为所谓!科斯定理∀的思想。

在科斯看来,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论采取企业制度,还是市场机制,或是政府管制方式,最重要的根据在于产权清晰程度。

如果产权在个人之间是极明确的,那么个人自愿选择组成集合的企业制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一定的市场容量下,所有者在企业内部的产权交易替代所有者直接进入外部的市场交易,其成本较低,资源配置也更有效。

在企业之间即使发生冲突,存在摩擦进而交易成本不为零,但只要能真正严格清晰企业间产权界区,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的交易成本也不会高,市场也将有效。

如果产权界区根本不可能清晰,则市场交易不可能进行,引入政府干预成为必要,但产权混乱程度越大,引入政府管制的管制成本也越高。

可见,无论引用那种机制,其成本高低和相应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高低,均根本取决于产权制度,而确定产权界区的方式便是立法。

尽管围绕科斯定理一直存在争论,存在不同解释,但无可否认,科斯定理的确把产权命题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它从产权和由此而来的交易成本角度,重新对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有效准则进行反思,重新探讨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条件,把交易成本、社会成本、产权及相应的法律形式等范畴纳入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考察逻辑之中。

正是从这一个意义上说科斯既是产权理论的代表又是法经济学的代表。

(三)当代西方产权理论的新进展科斯定理提出之后,围绕科斯定理的争论一直未间断。

一些学者对科斯定理提出了质疑,如库特等人就指出,科斯定理主张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明确外在性领域的产权)来解决外在性,这只能引起新的外在性。

因为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理想化的解决外在性的完全竞争市场。

因而想以私有制为基础建立个人间协议,并通过私人间的协议来解决外在性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若说正统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的假设为空想,那么纯粹私有化的产权绝对界定同样不可能存在。

同时库特还否认私有制的纯粹化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为零的结论。

但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科斯开辟的产权研究领域,补充、发展了新的产权思想,甚至包括库特等人在内的否认科斯定理的学者,通过对科斯定理的批判对产权理论的进展也作出了贡献。

概括起来,对产权理论进展发生影响的主要有:以威廉姆森(O.W illa m son)等人为代表的所有权学派,以德姆塞茨(H.Densetz)和艾尔奇安(A.A.A lch i a n)等人为代表的所有权学派,以布坎南(G.Buchanbn)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以舒尔茨(Shultz,T)等人为代表的自由竞争学派,以肯尼斯阿罗(Kenneth A rro w)等人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派,以波斯纳和库特等人为代表的法经济学派和以富鲁普顿(E.Furubotn)配杰威齐(S. Prj o v ich)等人为代表的比较产权学派等。

在这些学者的努力之下,产权理论在公共财产、外在性、交易费用、委托代理、产权与分配、产权与国家、产权结构等理论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绕企业产权理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就企业产权理论而言,最突出的是关于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取得的进展。

二马克思关于产权的基本解释严格地说,马克思关于产权的思想就是他的与所有制分析相联系的所有权思想。

在马克思的著述75当中尽管存在后来人们归纳出来并被认为有别于所有权的产权的论述,但总的说来,马克思是以其所有制、所有权理论来解释整个财产权利关系及其运动的。

从马克思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理论体系出发,认识马克思对于所有权的本质分析,或者说,认识马克思关于财产权利的定义,以下几点是必须把握的。

第一,马克思是从其面临的时代历史性质的产权形态出发来考察所有权的,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所有权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历史运动规律。

在经济史上,马克思考察的是19世纪之前的私人所有权的运动,因此马克思有关所有权的理论,首先是以私人所有权为核心内容的,其次是把这种私人所有权作为运动于市场机制之中的可交易的法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所有权,其三是作为资本的属性和资本的权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值权利。

第二,马克思区分了所有制和所有权,并把对所有权的解释建立在对所有权的系统分析基础之上。

马克思特别指出:所有制是一个事实,是一种经济存在,而所有权作为一种权利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法律范畴。

严格地说,所有权概念是指所有制这一经济基础在法律范畴上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内容,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肯定和存在形式。

第三,马克思区分了广义的和狭义的所有权,因而考察了所有权的结构。

对于所有权的这种区分,在马克思的著述中首先是基于对所有制进行广义的和狭义的界定。

狭义的所有制或称所有,即对资产的排他性占有,或称对资产对人的社会隶属制度。

狭义的所有制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意义。

广义的所有制则是指在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中,在人与资产的社会结合过程中,进而在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部经济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所有制性质对全部经济生活的规定性,即社会生产关系。

正是由于存在广义的和狭义的所有权的概念,因此在马克思的所有权思想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所有权的权能结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