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综述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干旱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该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抗旱造林技术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防护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树种选择、人工造林技术和抗旱管理等方面,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用的树种有杨树、沙柳、沙樱子等。
杨树是一种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能够耐旱、抗寒、耐盐碱和抗粉尘。
沙柳是一种原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乔木或灌木,能够耐旱、耐寒和耐盐碱。
沙樱子是一种旱生小乔木,树干高大挺拔、形状优美,能够耐旱、耐寒和抗盐碱。
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存和生长。
二、人工造林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是抗旱造林的核心。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差,采用适宜的人工造林技术尤为重要。
常用的人工造林技术有濡沫直播法、沙障固沙造林法和防护网覆盖法。
濡沫直播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进行绿色工程的新技术。
该技术采用濡沫剂将树种种子保护起来,使其不易受到风沙的侵袭和蒸发。
濡沫直播法适用于沙地、石地和高盐碱地等条件较差的地区。
沙障固沙造林法是一种采用沙障结构对沙漠地区进行抗风固沙造林的技术。
沙障是由树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屏障,能够减弱风沙的冲击,提高土壤含水量和保护根系的生长。
防护网覆盖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进行人工造林的有效措施。
该技术采用高强度的防护网覆盖在造林区域,能够有效防止风沙和浓烟侵袭,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三、抗旱管理抗旱管理是抗旱造林的保障。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强抗旱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生长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抗旱管理措施有水源管理、灌溉技术和覆盖保水等。
水源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保障水源是关键。
常用的水源管理措施有利用洪水、引水工程和水库蓄水等。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常年缺水是其一大特点。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以下将介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选用抗旱树种。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只有选用适应这种恶劣环境的抗旱树种才能够生存和生长。
海棠、刺槐、沙柳、槐树等树种都是西北地区常见的抗旱树种,它们对干旱环境和贫瘠土壤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二,改良土壤。
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加之碱盐的积累,使得土壤迅速干燥且贫瘠,无法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
改良土壤是抗旱造林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深厚耕作、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深松配套栽培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合理利用水源。
在西北地区,水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因此要合理利用水源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滴灌、渗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和浪费,提高水分利用率。
还可以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植物的水分需求。
第四,科学管理。
抗旱造林不仅仅是栽植一些抗旱树种,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及时修剪和疏枝可以减少树木的蒸散蒸腾,保持土壤水分。
定期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进行水分调控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抗旱树木的生长和生存能力,提高造林的效果。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需要综合运用抗旱树种的选择、土壤改良、水资源利用以及科学管理等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北地区的抗旱造林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浅谈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第1 3期
S IN E&T C N L GYI F R T O CE C E H O O O MA I N N
0农林 沦坛0
科技信 息
浅谈二 旱 、 r 半干旱地 区抗旱造林技术
杨 小红 ( 神木 县 林业工 作站 陕西 神 木
【 摘
7 3 0 1 0) 9
 ̄ 4- - ] - 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 弱, g、 气候干燥 , 水资源缺乏 . 植被稀 少。要改善 其生态环境 , 增加植被覆盖度 , 高造林成活率 , 提 抗旱
.
22 树 种 的抗 旱 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不 H的树种具_ 一定的抵抗十早能 力 一般抗旱性 强的树种在形 卡 f 态和生理上挪不 州于一股埘种 . 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机物体表面积不 发达 .r u 面积小 . 退化成针 、 、 刺 小鳞 片状 , 叶表面被有 白色绒 毛 、 蜡质 等特征 : 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表皮角质层发达 ,r u 肉组织紧密 , 栅栏 组织 和叶脉发达 .r u 表皮细胞厚 , 质层 厚 , 角 气孔少而 下陷 , 单位叶面 积含孔较多 . 细胞小 , 俅水能 力强 , 系发达 , 根 具有根瘤茵。例如花棒 , 陔机物叶下表皮内和叶轴的表皮 内 , 一 钉一 层网状的 水组织 , 并且细 胞巾台有大精的亲水胶体一鞣质 耐旱性树种还具有功 能极强的气孔 火 控制体 系( 即早上气孔开张 , 利于碳素M化 . 有 巾午 } 后关 . 减 少水份楚腾 . 以提高抗旱能 力) 和特有 的生化反应功能( 即干旱时调节 聘活性 , 使转化酶活性不 干旱 而降得 1低 , 人 以维 持最 基本的代谢活
造 林技 术 的推 广 和应 用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意 义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这种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旱造林技术1. 种苗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抗寒的树种进行造林是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进行抗旱造林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油松、樟子松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缺乏养分和有机质,这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以及通过耕作和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3. 水源供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证树木的充足水源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树木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科学合理地运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供给的方式。
4. 技术指导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并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
对于树木的管理和护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包括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二、节水保水技术1. 土壤保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包括覆盖、植被覆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干旱的地域比例更大。
在这样的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抗旱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探索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是当前林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抗旱造林的意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
抗旱造林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原则1.选择抗旱树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
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柳、榆树、胡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首要原则。
2.科学施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科学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科学施肥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护林治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加强护林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加强护林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树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加强护林治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1.合理设计造林方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制定合理的造林方案,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长期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通过种植耐旱抗逆树种,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治理措施。
1.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抗旱性强、适应性强、树龄短、生长快的树种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树种有:刺槐、沙棘、柿子树、沙柳、垂柳、乌桕、红枫、槐树、油松等。
根据土地类型、水分状况和经济用途,合理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
2.土壤培育干旱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含量低,土层肥厚度也很薄。
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需要进行土壤培育,增加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人工造林前田间铺施有机肥、深翻、平整土壤等。
3.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应选择在天气稳定、雨量较多的春、秋季进行,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干燥、寒冷时期造林。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树苗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4.科学的定植定植的树苗要有质量保证,保证其干燥充实,根系健全、发达。
在定植时,根据土地结构、地形、坡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定植方式和净空面积保证树苗生长。
5.养护管理抗旱造林后要进行养护管理,促进树木生长。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除草保墒等。
同时还要加强园区的管理,如设立防火带、安装防盗设施、定期巡逻执勤等措施。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中,选对树种、科学管理、适宜时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以此为核心,不断推进精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生态效益,从而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浅谈干旱、半干旱山区造林技术措施

格沿等高线 开挖植树坑, 要求布局合理 、 整 C E HNOL Y II OG V SON
S in e& Te h o o Vi o ce c c n l ̄ sn i
林绿化 的生 产实践 . 就提高 干旱 、 半干旱 山区造林成 活率及
保存率 的技术措施做一下探 讨。
1 选择 合 适的造 林树 种 ( 因地 制宜 、 适地适 树 )
干旱 、 半干旱地 区共有 的特 点是缺水 , 以我们 在选择 所 树种的时候 , 首先要 考虑它是不是 耐旱 , 耐瘠 薄 , 最好选择 根 系发 达 , 孽力强 的 品种 , 萌 这样 的树种 固土作 用大 , 适应 性
态林 、 经济林密度应大 ; 立地 条件好 的地方 造林密度宜小 , 反
之 则 宜大 。
5 适 时精心 栽植
选择 适 宜 的造 林 季 节 和 时 机 进 行 造 林 。起 苗 出 圃 前 , 要
先浇一次透水 , 既补充苗木本 身水分 , 又使土壤疏松 , 保证 根
系多带根少伤根 。 运输过程中要保 温包装 , 防止风吹 日晒。 带
育创 造优 越环境条件 。精 细整地 的 目的是增进土壤 的熟 化 , 提高土壤 的保墒能力和消灭抑制杂草 。
了建设“ 生态神 木” 的发展战略 , 而改 善生态环境 。 好的办 最 法就是植树造林 。林业 地位 的提高 , 资金 的投入 , 以及我们林
业工作者 的科学技术力 量 。我县 的造林成果 有 了显 著的成 效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 树木的成活非常不容易 , 只有严格按
槽 以利集水 , 坑面 以锅底形式拍好 。这样 就能更好的把水集 中在根部 。平坦地块要 注重改土 、 蓄水保 墒 , 可采用 坑状整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最容易沙漠化的地域之一,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是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1.抗旱造林原则抗旱造林的原则是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选用这些树种进行适宜的林木组合和导向剪伐,控制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建立适宜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地。
2.抗旱造林树种选择为了适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严酷的气候环境,抗旱造林树种的选择十分重要。
(1)京杭大运河流域该地区气候温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适宜树种为刺槐、油松、沙柳、白蜡、槐树、凤仙花等。
(2)黄土高原该地区气候干燥,水分和养分较少,适宜树种为沙柳、胡杨、柽柳、刺槐、沙地榆等。
(3)塔里木盆地3.造林技术(1)选地造林: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到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
工作面要平整,种子要选用健康的,进行充分的处理和分类。
如果地面土层比较薄,则需要进行地力培育,以便为树种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2)栽植技术:栽植时应注意防止干旱和蒸发失去,土壤和根系应封闭好。
在栽植时,可以采用农药和肥料进行养护,这样有助于挽回养分流失的损失。
(3)水源管理: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宝贵。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水井或引水渠可以被用作水源的收集和保护。
定期检查水源的质量,对于水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干旱地区的植被能够顺利生长发展。
(4)地力管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是非常薄的。
在铺设道路、防风林和其它建设时要注意保护和维护土壤。
可釆用覆盖层,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和土壤的干燥。
(5)森林需要适时消费: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消费,以保证林场的健康和林木的生长。
同时,也需要釆用适当的导向剪伐技术,促进树冠的发展和生长,重构疏植结构。
4.抗旱造林技术的优势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流失、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等现象。
同时,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提高干旱区域的土地利用率,为地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综述邵常博,何彦立,赵志强,魏万刚,王国红,王辉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复杂严酷。
土壤瘠薄,蒸发量大,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从而使造林问题多、难度大、保存率低。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用合适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是提高该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的有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技术措施人工造林1.引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境复杂。
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固然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而干旱缺水、突然瘠薄。
盐碱较重,风蚀沙埋和潜在蒸发力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等又是不利于林木生长的各种限制性因素。
历来造林困难大。
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
一些林分生长缓慢,稳定性差,林分质量低。
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有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整合和组装配套,它的核心是最充分地利用雨水、地下水,以保证林木成活、生长所要的水分,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 工程技术措施2.1干旱区造林整地措施造林整地是在造林改善环境条件(只要是土壤条件)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干旱地区,整地是解决干旱和抗旱造林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常采用局部整地,因为局部整地有以下特点:(1).拦截地表径流,蓄水保墒。
改善土壤水分状况。
(2).改变光照条件,调节土壤温度。
(3).提高土壤肥力。
(4).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危害。
(5).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1,2]主要的局部整地有坑穴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沟整地、撩壕整地、水平阶整地和反坡梯田整地。
[1]2.2集水造林枝术集水造林是以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利用为基础,以降水的合理时空分配为手段,并促使该地区较为丰富的光、热、气、养资源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林木的生长接近当地生态条件下最大的生产力[3]在干旱的气候,土壤环境中为林木的生长创造出相对适应的土壤环境,使降水比较少的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建立起相对稳定,生长迅速的人工生态林系统,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品质[4]。
近年来,人们更多地用“径流林业”的术语来概括利用天然降水以发展林业的措施[5]。
在干旱半干旱区植树造林,必须把径流调控和蓄水保墒技术紧密结合,提高有限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应通过整地和施绿肥、锯末、保水剂等措施,提高土壤贮水能力与肥力,延长土壤有效水的供应时间;通过地表覆盖地膜或枯枝落叶、枯草、秸秆等有机材料,阻止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水的蒸腾转化率,以充分发挥光、热、水、土资源生产潜力,促进林木成活、成材。
2.3爆破整地造林技术所谓爆破造林,就是用炸药在造林地上炸出一定规格的深坑,然后填入客土,种植上苗木的一种造林方法[6]。
爆破造林能够扩大松土范围、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增强土壤蓄水、保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加快造林速度,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7],能在短时间内使荒山荒地尽快绿化起来。
[8]大面积爆破造林虽有较大的局限性,但在位置重要的景点处,旅游线两侧及名胜古迹周围,游人较多、景观重要处的荒山荒地应用,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造林方法[6]。
2.4秸秆及地膜覆盖及其他保墒造林技术适宜的水分、温度、养分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吸收、转化、积累和越冬。
秸秆及地膜覆盖造林,对保水增温、促进幼苗的迅速生长、尽快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10]。
利用塑料覆膜裁成一定宽度覆盖在造林地上。
覆膜技术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而且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都有明显提高,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3%~5%,起到集水和保水的作用。
虽然增加费用,但能省水、省除草和灌溉等用工,经济效益显著[11]。
秸秆与地膜覆盖可以避免晚霜或春寒、春旱、大风等寒流的侵袭造成的冻害,同时也提高了地温,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吸收及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而且可以保持和充分利用地表蒸发的水分,提供了苗木成活后生长所需的水分,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
秸秆及地膜覆盖,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越冬率和保存率,是提高干旱脆弱立地条件下造林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干旱区以及部分半干旱区,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证生物措施的实施,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砂石、草木灰、草纤维膜等覆盖材料对地面进行覆盖,这是改变土壤表面蒸发条件的最有效、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12]。
保水保墒,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林木成活率.2.5封山育林技术封山育林是利用树木的自然繁殖能力和森林演替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人们有计划、有步骤的封禁手段,使疏林、灌丛、残林迹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恢复和发展为森林、灌丛或草本植被的育林方法[13]。
选择具有一定植被恢复能力,并辅以人工的补植,补种、改良书草种结构,给植物以恢复生长和繁殖更新的机会,增加植被盖度,固定沙地地表,加快退化草场的恢复[14]。
遵循自然规律的封山育林,十多年就可形成结构比较复杂、生态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其蓄水保土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很显著,而且投入少。
同时,由于封育区的林地得到保护,各类植物生长旺盛,为山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契机[8]。
3.苗木培育技术措施3.1 苗木全封闭造林技术苗木全封闭造林技术是从农业(容器育秧,移栽后覆盖瓶、塑料等)的启发和技术引伸中逐步形成的[15]。
具体来说,就是在培育、选择具有高活力苗木的基础上,采用苗木叶、芽保护剂(HL系列抗蒸腾剂、HC抗蒸腾剂、透气塑料、光分解塑料形成的膜、袋等)、苗木根系保护剂(海藻胶体、高吸水材料形成的胶体液、保苗剂、护根粉等)等新材料、新技术,使整株苗木在造林后完全成活前处于较好的微环境中。
其表现为苗木地上部分与外界相对隔离,抑制叶、芽的活动,减少水分、养分的散失;根系处于有较适宜水分、养分供应的微域环境,保持根系的高活力。
整株苗木始终处于良好生理平衡之中,直至苗木成活,药剂的保护作用才缓慢失去,进而促进幼树快速生长。
该技术为干旱地区造林和生长期苗木移栽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8]。
3.2 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容器苗因容器内是营养土,土壤中的营养极其丰富,比裸根苗具备了良好的生育条件,有利于幼苗生长发育,为干旱区造林成活后幼林生长和提早郁闭成林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容器苗适应春、夏、秋3季造林,因此又为加速干旱区造林绿化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容器苗造林的成本与常规植苗造林相比较高,但其成活率高、郁闭早、成林快、成效显著,减少了常规造林反复性造林的缺陷,其综合效益要高于常规植苗造林[8]。
3.3 菌根菌育苗造林技术菌根技术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物领域中高新技术应用的热点课题之一。
菌根就是高等植物的根系受特殊土壤真菌的侵染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
菌根形成后可以极大地扩大宿主植物根系对水分及矿质营养的吸收;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性,尤其在干旱、贫瘠的恶劣环境中菌根作用的发挥更加显著[8]。
3.4组织培养育苗组织培养育苗就是利用活体树木的某些细胞、器官组织,接种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
在人为控制室内条件下,培育成单独的植株。
其特点是可保持原物种的优良特性,繁殖速度快,数量多,同时组织培养在室内进行,人为控制环境条件,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可长年进行生产[1]。
3.5塑料薄膜大棚育苗及地膜覆盖育苗利用塑料薄膜具有透光、不透气不透水、不易传热等性能,建立不同类型的塑料薄膜大棚,构成识于苗木生长发育的仍气候条件。
培养生产上需要的壮苗。
同时,塑料大棚具有建造成本低的优点。
在气候干旱,生长期短的地区应用较为广泛。
[1]3.6 飞播造林技术飞播造林是利用飞机撒播林木种子(有时还有其他种子)或种子丸造林方法。
飞播具有活动范围达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经济收益显著。
对绿化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的大面积荒山,沙漠和采伐迹地发挥了重大作用[16]。
在增加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北方地区,飞播造林主要用于治理沙地,使其成为控制土地荒漠化和恢复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在推广现有成熟配套的飞播治沙经验基础之上扩大飞播区域,建立不同类型飞播治沙优化模式,加速荒漠植被建设,整治国土,防治荒漠化危害,促进农牧业生产[17].在飞播造林中使用多效复合剂拌种,能显著提高种子和幼苗保存率,从而增强幼苗抗逆性。
多效复合剂是选用具有驱鸟避鼠功能的多元常微量元素,保水吸水性强的多种药物复合而成,采用配方筛选、缩合、预混、优选等新工艺配制而成,以达到驱避鸟鼠、吸水、壮苗、抗逆性强的目的 [17].4. 节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造林进程中,各种节水保水措施相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固体水、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大量应用于防旱抗旱,已经或正在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1 滴灌造林技术滴灌造林技术该项技术是在生物治沙造林中配套滴灌节水设备,在干旱荒漠区有显著的优越性,其最适于沙地造林,特点为:滴灌不产生深层渗漏,在地面形成的湿润区很小,且几乎全在阴影之中,所以表土蒸发量很小,大部分水分消耗于植物蒸腾作用,据试验滴灌比土渠灌溉节水82.8%,是沙地最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相对土渠灌溉,滴灌省工、省井、省地、省肥、增产;沙地造林中,滴灌能极大地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造林效果优于任何一种灌溉方式[18]。
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
滴灌的基本原理是将水加压、过滤,必要时连同可溶性化肥、农药一起通过管道输送至滴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
由于滴灌仅局部湿润土体,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19,20]。
滴灌造林可以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土壤墒情及时供水。
高质量的供水最终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利于树木成活率的提高和环境景观的改善。
4.2 吸水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开发出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称之为高吸水剂(也称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胶、保水剂、抗旱宝等)。
我国对高吸水剂的研制和生产应用起步较晚,系统的应用研究则从80年代初开始,之后发展较快,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1,22,23,24]。
保水剂(SuperAbsorbentPolymers,简称SAP)是一种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物质, 它具有高吸水性、保水性、缓释性、反复吸释性、供水性、选择性、可降解性等特性。
一般为交联型聚丙烯酰胺型、淀粉接枝聚丙烯酸盐型,它可以大量吸收土壤甚至空气中的水分并将其保存起来,其吸水倍率可达自身重量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这种水分不能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挤出,可供植物根部缓慢地吸收利用,而且能够反复吸收和释放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