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及适用新技术的应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干旱地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该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抗旱造林技术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防护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树种选择、人工造林技术和抗旱管理等方面,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用的树种有杨树、沙柳、沙樱子等。
杨树是一种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树种,能够耐旱、抗寒、耐盐碱和抗粉尘。
沙柳是一种原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乔木或灌木,能够耐旱、耐寒和耐盐碱。
沙樱子是一种旱生小乔木,树干高大挺拔、形状优美,能够耐旱、耐寒和抗盐碱。
这些树种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存和生长。
二、人工造林技术人工造林技术是抗旱造林的核心。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土壤质量差,采用适宜的人工造林技术尤为重要。
常用的人工造林技术有濡沫直播法、沙障固沙造林法和防护网覆盖法。
濡沫直播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进行绿色工程的新技术。
该技术采用濡沫剂将树种种子保护起来,使其不易受到风沙的侵袭和蒸发。
濡沫直播法适用于沙地、石地和高盐碱地等条件较差的地区。
沙障固沙造林法是一种采用沙障结构对沙漠地区进行抗风固沙造林的技术。
沙障是由树木和草本植物构成的屏障,能够减弱风沙的冲击,提高土壤含水量和保护根系的生长。
防护网覆盖法是一种在干旱地区进行人工造林的有效措施。
该技术采用高强度的防护网覆盖在造林区域,能够有效防止风沙和浓烟侵袭,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三、抗旱管理抗旱管理是抗旱造林的保障。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加强抗旱管理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树木生长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抗旱管理措施有水源管理、灌溉技术和覆盖保水等。
水源管理是抗旱造林的基础。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保障水源是关键。
常用的水源管理措施有利用洪水、引水工程和水库蓄水等。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常年缺水是其一大特点。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抗旱造林技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以下将介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选用抗旱树种。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只有选用适应这种恶劣环境的抗旱树种才能够生存和生长。
海棠、刺槐、沙柳、槐树等树种都是西北地区常见的抗旱树种,它们对干旱环境和贫瘠土壤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二,改良土壤。
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低,加之碱盐的积累,使得土壤迅速干燥且贫瘠,无法为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
改良土壤是抗旱造林的重要一环。
常见的改良土壤的方法有深厚耕作、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深松配套栽培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合理利用水源。
在西北地区,水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因此要合理利用水源是抗旱造林的关键。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滴灌、渗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和浪费,提高水分利用率。
还可以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将降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植物的水分需求。
第四,科学管理。
抗旱造林不仅仅是栽植一些抗旱树种,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及时修剪和疏枝可以减少树木的蒸散蒸腾,保持土壤水分。
定期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进行水分调控等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抗旱树木的生长和生存能力,提高造林的效果。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需要综合运用抗旱树种的选择、土壤改良、水资源利用以及科学管理等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北地区的抗旱造林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

试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的地区,这种地区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和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效率,抗旱造林和节水保水技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节水保水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抗旱造林技术1. 种苗选择选用适应性强、生长快、耐旱抗寒的树种进行造林是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合进行抗旱造林的树种有松树、柏树、油松、樟子松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可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土壤改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通常比较贫瘠,缺乏养分和有机质,这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施入有机肥、石灰、磷肥等,以及通过耕作和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
3. 水源供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证树木的充足水源供给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树木在生长期间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给。
科学合理地运用雨水和地下水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供给的方式。
4. 技术指导在抗旱造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抗旱造林方案,并确保科学合理地实施。
对于树木的管理和护理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包括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二、节水保水技术1. 土壤保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包括覆盖、植被覆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时,可以通过施入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植物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
以下是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的介绍。
选取抗旱耐旱性强的树种是关键。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选择具有良好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树种十分重要。
沙柳、臭椿、决明子、沙化冷杉等树种都具有较高的抗旱能力,能够在干旱环境中存活和生长。
改良土壤保水能力是关键。
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持有量少,容易干旱。
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十分重要。
常用的方法有有机物添加、砂土改良、土壤改良剂的施用等。
合理施肥也是提高抗旱能力的关键。
在干旱地区,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树木的养分摄取能力和免疫力。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树种需求,定期施加适量的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可以增强树木的抗旱能力。
合理的水源管理也是关键。
在干旱地区,水的利用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人工灌溉的方法,如滴灌、喷灌等,以提供适量的水源。
也需要防止水分的蒸发和流失,可以采取覆盖层的办法来减少水分的蒸发。
科学管理和养护也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重要内容。
科学管理包括定期的修剪、疏伐、除草等,以保持树木的良好生长状态。
养护工作包括及时排查病虫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以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选取抗旱性强的树种、改良土壤保水能力、合理施肥、合理水源管理、科学管理和养护等。
通过合理的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干旱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西北地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长期干旱和水资源匮乏的影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为了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积极实施了抗旱造林工程。
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适宜树种,合理设计林地结构,利用水资源,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达到增加土壤持水性能、抑制侵蚀、逐步提高土地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和水文环境的目的。
下面将从树种选择、林地结构设计、水资源利用和综合措施等方面介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一、树种选择树种选择是抗旱造林工程的基础,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抗风沙、快速生长的树种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对于西北地区的抗旱造林主要选择了沙地柳、榆树、沙柳、马鞭草、胡杨等树种。
这些树种在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抗旱适应性,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林地结构设计林地结构设计是指在抗旱造林工程中合理划分林木分布和密度,以便使树种之间达到良好的生态协调。
树种在干旱地区需要分布合理,树种种类丰富,树木之间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林地的生态效益。
在林地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树种的组合、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熟期的错位等因素,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保证抗旱造林工程正常生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利用对于树木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抗旱造林工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节水措施,确保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
还可以利用雨水、引水渠、水库等资源,为林地提供充足的水源,从而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四、综合措施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抗旱造林工程的效果。
可以在林地周边设置风蚀网和遮风林,减缓风沙对林地的侵蚀;营造适宜的微环境,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能;合理施肥,促进树木生长等。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干旱的地域比例更大。
在这样的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抗旱造林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探索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是当前林业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抗旱造林的意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植被稀少。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
抗旱造林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抗旱造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抗旱造林技术的原则1.选择抗旱树种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抗旱树种。
抗旱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
常见的抗旱树种包括沙柳、榆树、胡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适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造林。
选择合适的抗旱树种是抗旱造林技术的首要原则。
2.科学施肥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合理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
科学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为树木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科学施肥还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对于树木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强护林治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加强护林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加强护林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树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加强护林治理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1.合理设计造林方案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进行抗旱造林,需要制定合理的造林方案,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造林。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促进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合理设计的造林方案还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技术是指在长期干旱或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通过种植耐旱抗逆树种,采取科学的造林技术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治理措施。
1.树种选择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抗旱性强、适应性强、树龄短、生长快的树种是十分重要的。
常见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树种有:刺槐、沙棘、柿子树、沙柳、垂柳、乌桕、红枫、槐树、油松等。
根据土地类型、水分状况和经济用途,合理选择不同的树种组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
2.土壤培育干旱地区土壤贫瘠,水分含量低,土层肥厚度也很薄。
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需要进行土壤培育,增加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
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人工造林前田间铺施有机肥、深翻、平整土壤等。
3.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应选择在天气稳定、雨量较多的春、秋季进行,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干燥、寒冷时期造林。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树苗死亡率,提高成活率。
4.科学的定植定植的树苗要有质量保证,保证其干燥充实,根系健全、发达。
在定植时,根据土地结构、地形、坡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定植方式和净空面积保证树苗生长。
5.养护管理抗旱造林后要进行养护管理,促进树木生长。
主要包括:水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除草保墒等。
同时还要加强园区的管理,如设立防火带、安装防盗设施、定期巡逻执勤等措施。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中,选对树种、科学管理、适宜时间等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以此为核心,不断推进精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抗旱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生态效益,从而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最容易沙漠化的地域之一,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是保护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1.抗旱造林原则抗旱造林的原则是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选用这些树种进行适宜的林木组合和导向剪伐,控制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建立适宜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地。
2.抗旱造林树种选择为了适应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严酷的气候环境,抗旱造林树种的选择十分重要。
(1)京杭大运河流域该地区气候温和,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适宜树种为刺槐、油松、沙柳、白蜡、槐树、凤仙花等。
(2)黄土高原该地区气候干燥,水分和养分较少,适宜树种为沙柳、胡杨、柽柳、刺槐、沙地榆等。
(3)塔里木盆地3.造林技术(1)选地造林: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要考虑到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
工作面要平整,种子要选用健康的,进行充分的处理和分类。
如果地面土层比较薄,则需要进行地力培育,以便为树种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2)栽植技术:栽植时应注意防止干旱和蒸发失去,土壤和根系应封闭好。
在栽植时,可以采用农药和肥料进行养护,这样有助于挽回养分流失的损失。
(3)水源管理: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非常宝贵。
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水井或引水渠可以被用作水源的收集和保护。
定期检查水源的质量,对于水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干旱地区的植被能够顺利生长发展。
(4)地力管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是非常薄的。
在铺设道路、防风林和其它建设时要注意保护和维护土壤。
可釆用覆盖层,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和土壤的干燥。
(5)森林需要适时消费: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消费,以保证林场的健康和林木的生长。
同时,也需要釆用适当的导向剪伐技术,促进树冠的发展和生长,重构疏植结构。
4.抗旱造林技术的优势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减少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流失、土壤的盐碱化、沙漠化等现象。
同时,抗旱造林技术可以提高干旱区域的土地利用率,为地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及适用新技术的应用(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兰州730020)于洪波一、问题的提出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受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也与区域森林分布等有直接关系。
据有关资料介绍,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
我国北方13个省(区)200多个县(市、旗)约有220万km2的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半壁江山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省位居内陆,干旱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林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尤其中部地区是受干旱影响严重的地区,基本上是三年一大旱,年年有小旱,干旱是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甘肃自14世纪以来,每百年发生大旱12~15次,1950年前百年发生大旱71次,1950年以来已发生大旱近40次,年持续无降水时间达190天,5~9月持续无降水时间最高达136天。
干旱问题还导致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被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干旱问题是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因素,如何克服干旱的影响,搞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世界与我国林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基本特点(一)降水资源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50 mm、干燥度大于3.5。
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500 mm、干燥度1.5~3.5。
降水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林业生产的主导因子。
(二)光照资源年光照时数2500~3000 h以上,年总辐射量1240~1500 kj/(cm2·a),光合有效辐射500~630 kj/(cm2 ∙ a)。
光照资源相对充足,属农林生产的长线因子。
(三)热量资源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小于10 ℃,≥0 ℃积温3000~4000 ℃,≥10 ℃活动积温2500~3500 ℃,无霜期一般少于17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
热量资源可基本满足大部分中温带作物和树木生长的要求。
(四)土地与土壤资源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例,人均耕地3~4.5亩,山区人均耕地6~8亩。
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地广人稀,农业广种薄收。
黄土高原土壤主要以黑垆土、黄绵土、灰钙土等为主,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相对缺乏。
对于林业生产来说,由于土层深厚,部分弥补了土壤养分的不足,除了部分盐碱地、红土裸露地,土壤条件不成为影响林业生产的限制性因子。
三、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一)降水量严重不足干旱是影响造林成效的限制性因子,我省中部地区降水量普遍较低,从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各县(原甘肃省中部地区的18个干旱、半干旱县)年降水量可以大致看出天然降水的不足。
(河西地区降水量更低,但基本有灌溉条件,未列入本表)中部干旱、半干旱各县年降水量单位:mm(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我省各地年内降水主要以7、8、9三个月为主。
以兰州徐家山后山干旱造林试验基地为例:7~9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8.5%(兰州市气象台30年统计资料为60.5%),从11月至翌年2月底累计120天以上,降水量均不足年降水量的3%,持续无降水时间多达165天,造成春旱、夏初旱十分严重。
4月是大多数树木开始萌发、展叶、开花的季节,但大多数年份的4月降水低于20 mm。
正常年份进入5月降水开始增多,对树木生长有利,但有时春旱持续到6月初,使干旱时间延长。
兰州市各地出现春旱的频率为42%~63%,平均2年一遇;初夏旱发生频率为29%~46%,平均2~3年一遇;伏旱发生频率为33%~52%,平均2~3年一遇;秋旱发生频率为29%~48%。
可以看出,当地发生干旱的频率很高,有3~5年一大旱,2~3年一中旱,小旱年年有的规律。
(三)降水年际变率大甘肃各地,历年最大降水量为最小降水量地2.1~3.7倍。
例如:兰州年最大降水量546.7mm,年最小降水210.8mm;临夏年最大降水量806.3mm,年最小降水253.0mm;天水年最大降水量772.2mm,年最小降水316.6mm;西峰年最大降水量605.2mm,年最小降水319.9mm;武威年最大降水量282.6mm,年最小降水89.0mm;即使是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遭遇干旱年景也也会经常发生。
(四)有效降水少根据我们在兰州徐家山后山干旱造林试验基地多年观测,日降水量多在10 mm以下,占全年降水次数的79.17%,累计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5.05%(据有关资料介绍,黄土高原以日降水大于10 mm 强度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4.3%)。
据降水入渗土壤深度的观测,单次10 mm的降水在自然坡面上基本不产生径流,而直接渗入土壤或蒸发。
虽然黄土具有很强的入渗能力(渗透速度一般为0.8~1.3 mm/s),大部分地区稳定入渗能力保持在1.0 mm/s,从理论上讲,一般2 m厚的土层蓄水可达400~500 mm,按土壤容重1.35 g/cm3、饱和含水量24%,0~2 m土层内仍可保存150 mm左右的有效水量,相当于最大有效持水量的40%左右。
但由于降水不足,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土壤内含水量的严重不足。
(五)地下水缺乏我省黄土高原普遍存在地下水缺乏的问题,尤其中部地区更甚,许多地方即使有地下水,也多为苦咸水,含盐量较高,不能饮用和用于农业灌溉。
四、甘肃省干旱造林的简单回顾前期工作,20世纪40年代,刘亚之等在兰州徐家山进行荒山造林研究,开展了长方形水平沟整地和“V”字形水平沟整地,提出了“树穴换表土、以表土作肥”的造林整地方法。
进行了不同深度的栽植对比试验,试验认为,苗木栽植深度以33~66 cm生长最好,栽植深度超过100 cm,树木生长不良。
在树种选择上,认为柽柳、侧柏为优选树种,在湿润温暖的地方,可栽植刺槐、白榆。
解放后干旱造林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以群众性造林为主,比较典型的有陇西张家岔的干旱荒山造林,镇原县三岔林场、环县洪德林场、华池县桥川林场的大规模荒山山杏造林。
1956年,定西巉口实验林场开始进行系统的造林树种选择、整地方式、造林季节、造林密度等的研究。
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以始于1972年的华家岭林带建设为代表,整地方式以水平台为主,树种以小叶杨、青杨为主,还有少量的河北杨、油松、沙棘、山毛桃、柠条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会宁县东山林场、临洮县东山造林站、康乐县北山水土保持造林站等均进行了大面积的荒山造林和干旱造林研究工作。
此间,会宁县四方乡郭富山,在红咀山造林点,创造了“换土梯田”植树法,为干旱荒山抗旱植树树立了样板。
“换土梯田”的核心是“底层死土翻松,活土换在中间,死土换在上面”,通过整地起到了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蓄水保墒的作用。
栽植的树种有白榆、臭椿、山杏、河北杨等,并引进侧柏、油松、沙枣、文冠果、柠条、枣树、杜仲、花椒等,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定西巉口林场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耐旱树种筛选、旱地育苗、不同季节造林以及营造混交林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整地方式方面,总结出了“反坡梯田”整地方法,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量明显提高,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是甘肃黄土高原干旱造林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省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在树木抗旱水分生理测定、树种选择方面取得成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省干旱造林研究中心在容器育苗、容器苗造林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明显提高了荒山造林的成活率。
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先后完成了“兰州地区荒山造林技术研究”、“干旱造林技术系列措施研究”、“黄土高原径流林业合理配套技术措施研究”等项目,在树种选择、造林整地、径流集水造林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特别要提出的,2002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指挥部共同完成的“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与三水造林试验研究”项目,在干旱地区通过对年降水规律的观测分析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测定分析,在对以往省内外干旱地区雨水集流、地膜种植、干旱造林等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三水”造林技术体系(主要指树穴集水、覆膜保水和干旱季节补水三项技术措施),在整地、树穴配肥(包括农家肥、复合肥和稀土微肥)、地膜覆盖集水保墒(也可覆草、覆砂石)、栽植(播种、植苗和扦插)、建集水面和集水窖汇集天然降水、春季干旱时期补水灌溉等技术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另外,在径流集水培育容器苗、容器苗造林及“卡氏”植树法、注水灌溉、ABT生根粉、菌根剂、保水剂、生态绿宝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试验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省干旱造林研究上了新的台阶。
五、干旱造林的主要实用技术(一)(一)整地方式1.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是坡地植树造林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黄土高原山地造林上应用较多,即在梁(峁)坡、沟坡地段,因坡度较大(一般超过30°),地形又比较破碎,多采用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
鱼鳞坑整地的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宽(横)0.8~1.5 m,坑长(纵)0.6~1.0 m,坑距2.0~3.0 m。
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要求规格挖好坑后,再把熟土回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 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见鱼鳞坑整地示意图)。
2.水平沟整地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上口宽约0.6~1.0 m,沟底宽0.3 m,沟深0.4~0.6 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植树斜面)约成35°,沟长4~6 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 m,沟间距2.0~3.0 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
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
挖沟时先将表土堆放在上方,用底土培埂,然后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
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见水平沟整地示意图)。
.水平台整地又称“带子田”,一般用于30°以下的坡面。
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狭窄的台阶状台面,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有较小的反坡。
台面宽因坡度而异,一般在0.8~1.0 m左右,阶长无一定标准,视地形而定,外沿可培埂或不培埂。
水平台整地采用“逐台下翻法”,也叫“蛇蜕皮法”,即从坡下开始,先修下边一台,然后修第二台,修第二台时把表土翻到第一台,以此类推(修筑过程类似撩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