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及演化

合集下载

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

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

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棚架和篱架为主的多种不同架型,这些架型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且适宜大多数葡萄品种生产,但却不适宜红提葡萄的生产要求。

自2001年以来,我们在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见庄村红提葡萄上试验推广了一种新架型—“Y”型架和“三带”整枝技术,十多年的栽培实践证明,“Y”型架是一种成形快、结果早、易丰产、高效益、安全省工的葡萄架型。

一、红提葡萄“Y”型架整形技术要点“Y”型架的株行距一般为:行距2.8—3.0米,株距1.0--1.5米。

架型结构:主杆高1.0—1.1米,支柱高出地面1.7米,支柱顶端架1根1.4—1.6米的长横担,在长横担与第1道钢丝中间再架1根0.8—1.0米长的短横担,两个横担两端各拉1道钢丝,在主杆高1.0—1.1米处拉1道钢丝,整个架面共有3层5道钢丝,这样就构成“Y” 型架。

“Y”型架分为单杆单臂、单杆双臂和双杆双臂三种架型,其中单杆双臂架型适于冬季不需埋土防寒的地区。

2、整形修剪要点:(1)、单杆单臂“Y”型架的整形:第1年栽苗,从地面选留1个壮梢,并垂直固定在第1道钢丝上,当苗高1.3—1.5米时摘心打顶,冬剪时按照其老化程度短截,第二年斜向45度水平引缚在第1道钢丝上,将来成为“Y”型架的单臂主枝,这样就成为单杆单臂“Y”型架。

(2)、单杆双臂“Y”型架的整形:栽植当年春季萌芽后,选留1个健壮新梢作直立主杆,在苗高1.0—1.1米时(第一道钢丝)摘心,将最上部萌芽的2个副芽枝(未来双臂)分别水平绑在第一道钢丝上,立秋前后对2个副芽枝摘心,促使及时加粗老化,将来成为“Y”型架的双臂主枝,这样就成为单杆双臂“Y”型架。

(3)、双杆双臂“Y”型架的整形:第1年栽苗,从地面选留2个壮梢,并垂直固定在第1道钢丝上,当苗高1.3—1.5米时分别摘心打顶,冬剪时按照其老化程度分别短截,第二年分别向两个方向水平引缚在第1道钢丝上,将来成为“Y” 型架的双臂两个主枝,这样就成为双杆双臂“Y”型架。

中国果树栽培史

中国果树栽培史

中国果树栽培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国家,果树的栽培也有着相应的历史。

中国果树栽培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果树栽培史的几个重要阶段。

古代农耕时期是中国果树栽培史的起点。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的农耕文明逐渐兴起,人们开始种植各种农作物,包括果树。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种植葡萄、枣和柿子等果树。

这些果树的栽培技术在后来的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

古代的果树栽培主要依赖于人工繁殖和栽培。

人们通过果实的种子、树苗和根茎进行繁殖,然后选择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栽培和管理。

在栽培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果树的特殊性状,比如树形、果实大小和口感等,通过选择和繁殖,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果树品种。

古代中国的果树栽培技术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通过贸易和交流,中国的果树种子和树苗传到了中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

这种传播不仅推动了中国果树栽培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其他地区的果树资源。

例如,中国的桃树和李树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地区,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果树栽培品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果树栽培进入了中世纪和近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栽培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改进。

中国农民开始使用更科学的栽培方法,如修剪树枝、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国果树栽培史的现代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和培育一些外来果树品种,如苹果、梨和柑橘等。

这些品种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种植和推广,为中国果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也为果树栽培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例如,现代的果树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果树栽培管理技术等,使中国的果树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近年来,中国果树栽培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升级,中国人民对水果的需求不断增长。

葡萄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

葡萄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

葡萄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条件葡萄是一种常见的果树,生长过程分为萌芽期、生长期、果实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葡萄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条件。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一般在春季开始。

葡萄藤从休眠状态中苏醒,开始生长新枝。

此时,需注意保护它们免受低温和霜冻的伤害。

第二阶段是生长期,从萌芽期到果实开始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里,葡萄藤生长快速,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同时,保持适度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很重要的,以确保葡萄良好地生长和发育。

第三阶段是果实生长期。

在这个阶段里,葡萄果实逐渐膨大。

它们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和钾等肥料。

此外,适度的温度和湿度也对果实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果实生长期同样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以保证果实的质量和数量。

最后一个阶段是成熟期。

葡萄成熟的时间因品种和气候条件而异。

成熟期的葡萄果实颜色变为暗紫色或深红色,果实表面涂层薄薄的白色霜状物。

此时,果实含糖量达到高峰,风味变得更甜。

此时,葡萄应及时收获,以免过度成熟或落果。

1.气候条件:葡萄适合温暖和宜人的气候,理想的生长温度为15-30摄氏度。

夏季温暖、阳光充足的地区对葡萄生长有利。

2.光照条件:葡萄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因此,选择种植场地时应避免阴暗或半阴暗的地方。

3.土壤条件:葡萄喜欢pH值在6.0到6.5之间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土壤质地应疏松,具有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

同时,葡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如有机质、氮、磷和钾等。

4.水分条件:葡萄需要适量的水分来维持生长。

一般来说,生长期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确保葡萄藤生长健康,但成熟期时则要逐渐减少水分,以促进果实的糖分积累。

5.病虫害防治:葡萄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害,如葡萄黑腐病、粉霉、红蜘蛛等。

因此,定期喷洒合理的农药和做好病虫害预防是确保葡萄生长的必要措施。

总之,葡萄的生长过程需要适宜的环境和合理的管理。

只有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葡萄才能健康生长、发育和成熟。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种植普通始于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引进大宛葡萄品种,中原内地葡萄种植的范围开始扩大,葡萄酒的酿造也开始出现,葡萄、葡萄酒有关的文化逐渐发展。

国是世界上葡萄较早栽培地之一,中国古代的栽培葡萄,是外来的物质文明,其原生地在黑海和东地中海沿岸一带及中亚细亚地区。

大约五六千年以前,在今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南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已开始栽培葡萄和进行葡萄酒的酿制,后来向西传入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各国,向东传播到东亚。

扩展资料:
葡萄经济价值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的最重要加工品,葡萄酒因其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消费品。

在中国,其消费量呈直线上升。

另外,新开发的葡萄籽油,在国外被用作婴儿和老年人高级营养油、高空作业者和飞行人员的高级保健油,并颇受世人关注。

与其他果品相比,葡萄产品多样性要丰富得多。

人们根据生活需要、加工品的贮运性要求、营养保健作用等因素,还将葡萄加工成葡萄干、葡萄汁、葡萄籽饮料、葡萄籽油等常见产品。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种植葡萄始于哪个朝代
葡萄始于汉代。

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然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种植。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使取其实来,因而皇帝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葡萄的简介
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

为落叶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原产欧美和中亚,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也有大面积种植,可用作生食、制葡萄干或酿酒,酿酒后的酒脚可提酒食酸。

葡萄起源于里海地区和地中海沿岸。

葡萄在2000多年前已广泛分布在中东、中亚、南高加索和北非广大地区。

在汉武帝期间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葡萄种子,后来开始大规模种植。

随着人类的友好交往,沿地中海岸向西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大约在公元7世纪时葡萄栽培已遍及欧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葡萄随着欧洲移民进入北美洲。

葡萄在古代的称呼
在我国古代葡萄也称为“蒲桃、蒲萄、葡桃、蒲陶”。

描写葡萄的诗句
蒲萄四时劳醇,琉璃千钟旧宾。

-陆机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庚信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王绩。

葡萄科普001资料

葡萄科普001资料

目录一、葡萄种植历史文化介绍及栽培现状概述1、葡萄的发源地1.1、中国引进和发展葡萄的过程1.1.1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1.1.2 内地葡萄栽培的演化2、葡萄的种植业发展现状2.1我国葡萄生产 - 科研发展现状2.1.1种质资源研究和品种选育现状(概述)2.1.2葡萄栽培与品种区域化研究(概述)2.1.3葡萄病虫害防治研究(概述)2.1.4 鲜食葡萄贮藏保鲜研究二、葡萄酒历史文明及文化介绍1、葡萄酒酿酒历史渊源及相关的传说1.1 葡萄酒历史常识1.2 关于葡萄传说酒的神话2、葡萄酒文化介绍2.1 葡萄酒的类型2.2 葡萄酒的储藏和成熟2.3 葡萄酒与健康3、葡萄酒酿制过程简述一、葡萄种植历史文化介绍及栽培现状概述1、葡萄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欧洲种葡萄 (Vitis viniferaL. )是世界上人工驯化栽培最早的果树种类之一。

欧洲种葡萄原产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陆接壤地区,即里海、黑海、北地中海及南高加索一带。

北美洲也是葡萄原产地之一,多数葡萄属植物广泛分布在这个大陆。

另外,还发现了一般所谓美国葡萄 (VitiSLobrusca),用它与欧洲葡萄进行杂交,得到许多抗病性和抗湿性较强的杂种葡萄品种。

据统计,欧美杂交品种已达一千五百多个。

在短短的二百多年中,创造出这样多的新品种,这对葡萄生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1.1、中国引进和发展葡萄的过程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区域。

公元前 4~3 世纪我国新疆地区已经引进和栽培葡萄了,已有 2300~ 2400年以上的历史。

1.1.1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代,第一次打通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路线,与秦岭以西的三十多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靛大贡献。

以丝绸为主的中国特产品,养蚕及缀丝法、沟渠法等生产技术以及桃、柑桔等,通过这条路线,不断地输出西方诸国,西方人士把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 ,而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1. 引言葡萄作为一种重要的果树,是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之一。

葡萄品种的育种历程不仅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见证,更是农民和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将从我国葡萄育种的起源开始,追溯整个历程,并分享对这一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起源我国葡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早在唐代,就有关于栽培葡萄的文字记载,但当时的葡萄品种数量有限且品质一般。

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葡萄育种的不断探索,我国的葡萄品种育种才得以发展起来。

3. 品种改良品种改良是葡萄育种的重要一环。

它通过传统的选择育种和现代的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葡萄品种的产量、抗病性和品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葡萄育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出现了许多高产优质的品种,还提高了葡萄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4. 近年的成就近年来,我国葡萄育种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

从离子束辐照育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葡萄品种的遗传背景和功能。

“川北蜜多芒”是一个近年来葡萄育种的典型案例,它具有高产、高糖、高抗病性等特点,被广大农民广泛种植和推广。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葡萄育种的发展是农民智慧和科学家努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体现。

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我们成功培育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环境的葡萄品种,从而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葡萄的育种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新的机遇。

6. 结论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展示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不懈努力。

通过品种改良和创新,我国的葡萄育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在不断发展中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希望。

希望未来我们能进一步加强葡萄品种育种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葡萄产业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1] 毛飞龙. 我国葡萄品种育种难度及对策[J]. 科技导报, 2019(4): 40-43.[2] 张文瑞, 张明颖, 吴怡忠,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晚熟葡萄品种选育策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8): 258-265.[3]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Grapes: A research annual[M].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9.以上是我为您撰写的关于我国葡萄品种育种历程的文章。

葡萄种植发源于哪里

葡萄种植发源于哪里

葡萄种植发源于哪里葡萄种植发源于约八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地区。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

葡萄的原产地被认为是中国西南部、中亚或北伊朗一带。

最早的葡萄种植实践可以追溯到亚洲,特别是中国和中亚地区。

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与现代葡萄相似的野生葡萄。

这种葡萄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被认为是葡萄的起源之一。

中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许多关于葡萄的记载,这进一步证明了葡萄在中国的种植历史。

同时,中亚地区也是葡萄种植的起源地之一。

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伊朗、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葡萄的种植,土壤肥沃,明亮的阳光为葡萄提供了充足的光照。

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葡萄栽培的痕迹,这进一步证明了中亚地区是葡萄种植的起源地之一。

古埃及也是葡萄种植和酿酒的起源地。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开始种植大量的葡萄树,并用葡萄酿造酒。

古埃及人相信葡萄酒是上帝的恩赐,将其用于宗教仪式和社交场合。

他们还通过交换和贸易将葡萄和葡萄酒传播到其他地区。

古巴比伦也是葡萄种植和酿酒的重要地区。

公元前2千年左右,巴比伦人开始大规模种植葡萄,并且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地之一。

巴比伦人创造了许多关于葡萄酒的文化和仪式,他们将葡萄酒视为一种神圣的礼物。

葡萄最早的野生品种是由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培育出来的,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和选择,逐渐形成了现代栽培的葡萄品种。

葡萄的种植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种植区域逐渐扩大。

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在古罗马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农作物和经济资源。

总的来说,葡萄种植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以及中亚地区的伊朗和中亚国家。

同时,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也是葡萄种植和酿酒的重要起源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并成为了世界各地重要的农作物和文化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种葡萄(Vitis viniferaL.)是世界上人工驯化栽培最早的果树种类之一。

据德・康多尔(AP.de Candolle)和瓦维洛夫(Н.И Вавилов )的考察资料,南高加索与中亚细亚的南部,以及阿富汗、伊朗、小亚细亚邻近地区是栽培葡萄的原产地。

大约5000~7000年以前,葡萄就广泛地栽培在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约3000年以前,葡萄栽培业在希腊已相当兴盛,以后它向北沿地中海传播至欧洲各地,向东沿古丝绸之路传至新疆和中国内地,再传到东亚各国。

对中外考古资料的研究证实了葡萄传布和演化的过程与结果。

1 我国葡萄栽培的起始1.1 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区域。

英籍匈牙利人马克・ 奥里尔・斯坦因在对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古精绝国遗址——尼雅古城考古发掘中发现,公元1~3世纪民居内有多处果园和葡萄园的遗址。

在其《西域考古图记》一书中第四十九图展示了“尼雅废址之古代葡萄园”情景,并有记述:“对于此地所起大变动的证据是在离小桥不远……一片低地之中,找到一所很大而保存很好的果园遗址。

各种果树同葡萄架的行列都很整齐,虽已死去16个世纪,犹罗罗清,可以考见”。

另书中还记述了对尼雅遗址中N.XXIX的一处废宅的考察发现:“其外面、院子或果园的防护篱笆以内,遗留着卷绕的葡萄枝,它们无疑曾蔓生于此”,并绘制了房址平面图,标出葡萄园在该遗址的东北与西南两处位置。

以上考证说明:葡萄在当时已不止是在庭院内种植,而是在成片果园内栽培并有一定的规模。

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区葡萄栽培历史的久远。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南疆考察队也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察[1],在编号为59MN0010房舍内,出土毛织品三种残片,一种是人兽葡萄纹彩,……图案中有深目高鼻人像、虎、鹿等动物头形,有成串的葡萄、叶藤和小花丛纹饰,出土时图案清晰,色泽艳丽。

在另一座59MNM001号东汉初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女式绮纹长棉袄的领、袖口以及两肩垂腰处均镶有“图案为葡萄、花树、人鸽、骆驼、雄狮、鹿(或牛)等人兽花鸟”;在同一墓室内的一件腊缬棉布单左侧,绘有半身供养人像一躯,供养人裸体露胸,颈和臂间满佩璎珞,头后有背光,双手捧着一件尖长状容器,内盛葡萄供品,侧身向右;另在一件黑陶瓶肩部也刻有葡萄纹图案。

在1988~1996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考察中,于1995年发掘的一号墓地中发现:“极度干燥的环境不仅使墓地内人身完好,锦被衣物如新,其它随殉文物也都似入土当年。

木盆中无一例外均置羊腿,随插小铁刀,中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及演化杨承时(新疆农业科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编者按:中国葡萄专家杨承时,在历时多年的环塔里木盆地考察后,经过对大量中外考古资料和文物的整理和研究,首次在我国系统的阐述了中国葡萄栽培的起始和演化过程。

此文不但将我国葡萄栽培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而且也丰富了中国葡萄酒文化新的内涵。

摘要:对中外考古资料研究表明,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区域,推断该地栽培葡萄历史在2300~2400年以上;我国内地引种欧洲种葡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19年;文章概述了葡萄在我国和新疆境内的传播和演化过程。

4木碗内可见干缩了的葡萄、梨、糜谷饼”[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983~1984年发掘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古墓报告中记载:在M01墓坑出土织物上有葡萄图案,葡萄纹有条状变形的,也有独体的。

考古人员参考14C测定年代和随葬器物年代,推算距今2295±75至距今2000年左右之间〔3〕。

此古墓属古于阗地界,系古丝绸之路南道必经之地。

综上所述,在公元1~3世纪,古精绝国已有相当规模的葡萄栽培,加上葡萄已在属于文化范畴的织物、随葬品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说明这一地区葡萄栽培的开始年代应早于当时。

据王炳华对尼雅考古百年历史的资料进行综合考证认为:“可以初步结论,尼雅遗址在西汉或西汉以前已经是一处有相当人口居住活动的小型绿洲”[2]。

因此可以认定,最晚在西汉初期葡萄已引进尼雅及附近地区进行栽培。

另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这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派张骞(公元前138年)通西域见闻之记录,说明当时大宛(即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左右地区葡萄栽培与酿酒已具相当规模。

而同一书中对大宛左右的邻近国也有明确记述:“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于阗”。

而、于阗正是大宛东部古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的重镇,因此可推测,在古大宛时期葡萄已东传入新疆。

国外考古学家提供的考古证据更进一步证实中亚葡萄业的兴旺和东传的可能性。

前苏联考古学家在南土库曼和乌兹别克境内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居民点遗址上均发现了葡萄核,并在阿什哈巴德附近的旧尼萨古城遗址中发现2800件左右酒瓶碎片,这些碎片均系贝壳,上有铭文说明酒的酿造、贮藏和赋税等等[4],说明葡萄栽培与酿酒己处于十分发达时期,具有东传的物质基础,而罗马地理学家斯脱拉波(公元前64~公元21年)引希腊史学家亚波罗多刺斯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大夏国王拓土至赛里斯(丝国)[5],说明古丝绸之路已畅通,又为葡萄栽培及酿酒东传提供了条件。

根据对以上考古物证和资料考证的综合分析,说明我国新疆引进和栽培葡萄应当在公元前4~3世纪,已有2300~2400年以上的历史。

1.2 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

《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馆旁极望焉”;《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

做为通西域的汉使张骞何时将葡萄种子引入内地,可从《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其通西域的经历中找出结论。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带领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经陇西时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与随从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

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经羌中(今青海)归国,中途又被匈奴扣留。

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仅剩2人。

 在这种情况下引种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汉使抵大宛等国,这时从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

因此,我国内地葡萄引种栽培起始时间应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2 我国葡萄栽培的演化2.1 新疆葡萄栽培的演化新疆的葡萄不但是我国葡萄栽培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影响着我国葡萄的历史发展进程。

从葡萄传入我国至今,新疆始终占据我国葡萄栽培的首要位置。

葡萄传入新疆后,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气象条件与中、西亚相似,加之绿洲内水、土条件优越,因此得以与古代精绝国几乎同时期的迅速扩大栽植。

据《汉书・西域传》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有蒲陶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载:“伊吾之地宜五谷、桑、麻、蒲陶”,可见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塔里木盆地南、东部一带已有葡萄栽培。

公元1~3世纪流行于新疆鄯善、于阗、精绝、龟兹的卢文5书大量地记录了这一时期葡萄发展的状况:据T・贝罗撰、王广智译《新疆出土 卢文残卷译文集》中419号文书载:“此一有关向菩地及菩达取(购买)之葡萄园一所之文件,由……及僧伽色利妥为保存”;655号文书载:“尚有葡萄园一所。

园内种有13葡萄之apacira”;586号文书载:“彼愿将内有15sujada之葡萄园一所以及地上之树卖给司书罗没索蹉。

给马一匹,双方同意并作了决定。

从今以后,司书罗没索蹉对该葡萄园有权支架、拆架、剪葡萄、饮(酒)、交换、出卖……”,随着葡萄栽培的兴盛,且末、精绝一带葡萄酿酒业也随之发展并达到相当规模。

据329号文书载:“现在且末酿酒业盛行,当此谕令到达汝处时,务必即将五(?)驼(所能驮载)之酒交左尔格耶,日夜兼程送来,……此酒务必于4月5日运至且末”[6];587号文书载:“作为该地价之酒6希及谷物10希,皆己当诸证人面付清”;169号文书中在一张酒帐单中,写明了拖欠酒帐的即有太侯、税吏、百户等不同身份的30余人;567号文书载:“……仓库内有酒和皇家专用之酒,这些酒应有苏耆耶和波耆沙赔偿,并征收以前欠下的酒债,至于新欠酒债和苏焉耶无关,应由其他税监征收”。

可见当时葡萄栽培与产品葡萄酒,已是社会经济中的收益支付、抵贷、流通交易、税收等重要物资,其生产规模和发达程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吕光》载:吕光(后凉主,公元368~399年)“又进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光入城…家有蒲陶酒,或至千斛,经10年不败,士卒沧没酒藏者继矣”;又据新疆博物馆考古队1958年发掘龟兹古城的哈拉墩时(汉魏时期),出土33个陶缸,排列整齐,似为酒窖[7]。

这证明公元2~3世纪,塔里木盆地北缘,葡萄栽培与酿酒也达到一定规模。

魏晋之后,随着精绝等一些绿洲葡萄种植区的萎缩和葡萄栽培的继续东进,以及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交往逐渐紧密,距内地最近的吐鲁番盆地开始发展成新疆乃至全国的重要产区。

据李志超等撰《吐鲁番葡萄》(1988年)书载:十六国北凉时(公元424~441年)吐鲁番古墓(382号)出土的官方文件“功曹条任行水官文书”中提到较多的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北魏(公元463年)民间记事文物中记述了农家栽培葡萄面积和风虫对葡萄的危害〔8〕。

《太平广记》载: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6)高昌国遣使到金陵(南京)献葡萄干、冻酒;麴氏高昌时期(公元500~640年),征收葡萄园的“租酒”为数甚巨,一件入酒帐记下“后入酒九百七十三斛”之多,还从高昌古城遗址中发掘出酿酒的作坊、酒坛残片。

另据张南考证〔9〕:“唐代以后,在整个塔里木盆地各绿洲城国葡萄种植都已普遍。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述:在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今库车)、怯沙(疏勒,今喀什)、斫句迦(今叶城一带)、瞿萨旦那(于阗)诸地以葡萄为主的果木园林都很发达。

2.2 内地葡萄栽培的演化葡萄栽培及酿酒向东传入内地是从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以官方为主的跨越式引入至陕西,二是以民间为主的渐进式东传。

但二者均是进玉门关,过甘肃河西走廊,经陇坂高原传入陕西。

汉魏之际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经》载:“葡萄生五原、陇西、敦煌”;《剧谈录》 载:“汉时,凉州富人好酿酒,多至千余斛,积至十年不变”[10];又据魏文帝(公元220~226年)《凉州葡萄诏记》载:“凉州葡萄味长汁多…酿以为酒,甘于米曲,善醉易醒”,可见早在汉代,葡萄东传已途经甘肃并在此地栽培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