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与预防

输血治疗
当患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输血治疗。通过输注 适量的血液成分,可以帮助患者补充缺失的血液成分,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
03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
优化化疗方案
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
联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 适的化疗药物和剂量,以降低骨髓抑 制的风险。
在化疗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 法,如放疗、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化疗药物的用量。
避免过度治疗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 化疗药物的用量和频率,以减轻骨髓 抑制的程度。
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评估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评估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乏力、头晕、感染、出血等表现,判断骨髓抑制的 严重程度。
02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处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升白细胞 药物、升血小板药物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骨髓功能。
定期监测与评估
定期检查血常规指标
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如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等,以便及时发现骨髓抑制的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骨髓抑制的情况,应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或采取其他治疗措 施,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制定化疗方案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 地预测和预防骨髓抑制的发生。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课件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CIT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PLT低于50×109/L时可引起皮肤或粘膜出血,不能承受手术治疗 和侵袭性操作检查
PLT低于20×109/L有自发出血的高危险性(器官出血和脑出血) PLT低于10×109/L有自发出血的极高危险性(器官出血和脑出血)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CIT的诊断及分级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FN治疗后评估及后续处理
48小时后回顾治疗
患者无发热且ANC<0.5*109/L
低危
高危
口服抗生 素治疗的 住院患者 建议出院
静脉抗生 素治疗的 患者考虑 改予口服
病因不明的患 者建议停止氨 基糖甙类,与 静脉治疗
病因明确的 患者,针对 病原菌进行 治疗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发热持续
2. 需做手术者,应根据需要使用血小板生长因子,提高血小板到需要的水平。如100 X109/L>血小板>75×109
Hale Waihona Puke /L的无出血者,需使用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或)rhlL-11以达手术要求。
3. 对于既往有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房性心律不齐或冠状动脉疾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推
荐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药物治疗
• 目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主要 为: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
TPO(血小板生成素)的应用
• 预防性应用:上程化疗出现III/IV度血小板下降,于化疗后6-24 小时开始。
• 治疗性应用:III-IV度血小板减少。 • 剂量:TPO 300 U(1μg)/kg sc qd。 • 停药指针:应用7-14天,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血小板计数
化疗后骨髓抑制-整理PPT课件PPT课件

目录
0化1疗后骨髓抑制 关于FN的NCCN指0南2
0r3hG-CSF-瑞白 PEG-rhG-CSF 津优0力4
PART 01
化疗后骨髓抑制
•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 放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化疗药物的剂量 限制性毒性,表现为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ANC) 绝对数和血小板减少等
功能障碍。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治疗实践指南
a:在很多情况下,患者的血红蛋白基线值比较高,这很容易就掩盖了正在进行的贫血。根据近期
检查血红蛋白下降值≥2g/dL的患者也需要关注 b:血液学检查,包括全血细胞检查,铁蛋白检查,维生素B12检查,叶酸检查,网织红细胞检查
a:2009年6月在JCO杂志发表的荟萃 b分:在析使表用明EP,O输同血时和,E建PO议类根药据物情仅况能对 患增加者患进者行血补栓贴形治成疗风,险推荐采用静脉
• 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超过的60%,很快死于
• 发生菌血症的超过20%
疾病本身 ,却可能
• FN致死率高达14%
由于感染 致命
2、 FN患者死亡率高
FN致死率
实体瘤 8.0%
淋巴瘤 8.9%
白血病 14.3%
特征
分值
粒缺伴发热,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
5
无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5
无COPD
< 0.5
75~99 50~74 25~49
< 25
瘀点
轻度出血 明显失血 严重失血
粒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化疗停药后一周 ,至停药10-14 日达到最低点, 在比低粒水细平胞维降持低出 2现-稍3天晚后,缓也慢在回两 升周,左至右第下降21到-2最8 天低出恢值现复,的正其时常下间,降呈迅 U速更型,晚在谷底停留
化疗后骨髓抑制护理诊断及措施

根据外周血细胞受影响程度,可 分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 红细胞减少等类型。
发生机制
免疫机制
化疗药物可能触发免疫反应,导致骨 髓造血功能受损。
骨髓微环境改变
化疗药物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导致 造血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白细胞减少
易感染、发热、疲乏无力等。
血小板减少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护理时应留意患者是否有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根 据贫血程度调整饮食结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 血红蛋白水平。
发热反应
总结词
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反 应,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 降温措施。
详细描述
护理时应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出 现发热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 温措施。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穿衣导致中暑等 问题。
在发热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 负担。
疼痛管理措施
评估疼痛程度,遵医嘱使用止 痛药物或采取其他止痛措施。
通过放松技巧、冥想、音乐疗 法等方式缓解疼痛。
保持舒适的体位和环境,避免 疼痛加剧的因素。
在疼痛缓解期间,适当进行身 体活动和康复训练,促进身体 恢复。
红细胞减少
贫血、头晕、心悸等。
02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诊断
感染风险
总结词
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易发生感染,需密切监测体温、血象变化,及时发现感染 征象。
详细描述
由于白细胞减少,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发生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等部 位的感染。护理时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预防交叉感染。出血风险疼痛管理总结词
骨髓抑制可能导致骨痛、头痛等症状,需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疼痛管理措施。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及护理

监测血象
01
定期监测血象:化疗后,患者需 02
观察症状:监测血象的同时,还
要定期监测血象,包括白细胞、Biblioteka 需观察患者是否有发热、感染、
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出血等症状。
03
及时报告:一旦发现血象异常或 04
预防感染:在监测血象期间,患
症状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以
者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谢谢
3
骨髓微环境: 化疗药物对骨 髓微环境产生 影响,导致造 血功能受损
4
营养不良:化 疗期间营养不 良可能导致骨 髓造血功能受 损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化疗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化疗药物会破坏 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骨髓抑制的原因:化疗药物对骨髓细胞的损伤, 导致骨髓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表现:免疫力下降,容易 感染,易患疾病
营养支持
1
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2
营养支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五大营养素。
3
蛋白质是造血的主要原料,应保证充足的摄入,如瘦肉、鱼、蛋、豆类等。
4
脂肪是造血的重要原料,应适量摄入,如植物油、坚果等。
5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应保证摄入充足,如谷类、薯类等。
06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 MRI等,观察骨髓形态和功 能变化
影像学检查
1
骨髓穿刺:通 过骨髓穿刺检 查,了解骨髓 细胞数量和形 态
2
血液检查:通 过血液检查, 了解血细胞数 量和功能
3
骨髓活检:通 过骨髓活检, 了解骨髓细胞 增生和分化情 况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及处理

化疗致骨髓克制的分级和办理一、定义骨髓克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降落。
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
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经常需要不停增补。
为了达到实时增补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一定快速分裂。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放射治疗(radiation )、以及很多其余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此经常致使正常骨髓细胞受抑。
骨髓克制是多半化疗药的常有毒性反响。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髓克制是其主要的副作用。
骨髓克制不单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治疗成效,并且可能致使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
一些恶性肿瘤患者也许不会很快死于疾病自己,却可能因为骨髓克制致命。
所以,实时发现骨髓克制并赐予相应办理是化疗的重要环节。
二、诊疗与鉴识诊疗骨髓克制往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均匀生计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所以骨髓克制常最初表现为白细胞降落;血小板均匀生计时间约为5-7天,其降落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均匀生计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降落往常不显然。
多半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克制,往常有于化疗后1-3周,约连续2-4周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降落为主,可有伴血小板降落,少量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降落为主。
所以在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目来判断能否发生了骨髓克制。
三、骨髓克制的分度当前化疗后骨髓克制的分度采纳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响分度标准(表1)。
从前对红系克制的关注较少,原由在于贫血的办理相对简单并且奏效迅速,输血或输入浓缩红细胞均可。
但实质上贫血不单使患者的组织乏氧致使一般情况差,并且还可能降低放疗或化疗的成效。
对粒系克制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数更为重要。
注意两个重点节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它们分别是3度粒细胞减少和3度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简单出现并发症的信号,也是需要赐予干涉的指征。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骨髓抑制概述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
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
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
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放射治疗(radiation)、以及许多其它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起因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由多种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都对人体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一种成分的减少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副反应.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
鉴别与诊断骨髓抑制的级别诊断: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Ⅲ级:白细胞(1.0~1.9)×109/L ,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109/L,Ⅳ级:白细胞(0~1.0)×109/L ,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化疗后骨髓抑制注意事项及护理

贫血、感染、出血、疲劳、发热 等。
骨髓抑制的分类与分级
分类
根据程度不同,骨髓抑制可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三类。
分级
根据WHO标准,骨髓抑制可分为0级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五个等级 。
骨髓抑制的病程与预后
病程
骨髓抑制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通常在化疗结束后1-3 周内恢复。
预后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骨髓抑制的预后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 ,但仍需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放松技巧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冥 想等放松技巧,减轻疼痛 不适感。
04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康复与预防
康复锻炼与功能训练
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 免疫力。
功能训练
针对骨髓抑制引起的功能障碍,进行 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如肌肉力量训 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
预防再次骨髓抑制的措施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或预防并发症。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 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
患者应了解所用药品的常见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如有不适,应及时向医生 报告。
03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
心理护理与支持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供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亲友给予患者关爱与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感染的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皮肤护理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破损引 发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FN治疗后评估及后续处理
48小时后回顾治疗
患者无发热且ANC<0.5*109/L
低危
高危
口服抗生 素治疗的 住院患者 建议出院
静脉抗生 素治疗的 患者考虑 改予口服
病因不明的患 者建议停止氨 基糖甙类,与 静脉治疗
病因明确的 患者,针对 病原菌进行 治疗
精品课件
发热持续
稳定的患 者,继续 原治疗方 案
精品课件
化疗后骨髓抑制
控制骨髓抑制的方法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可有效控制
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减轻骨髓抑制
精品课件
造血系统毒性反应分级(据WHO化疗毒副作用分级标准)
血液学 血红蛋白(g/L) 白细胞(×109/L) 粒细胞(×109/L) 血小板(×109/L)
Ⅰ度:75×109/L≤血小板<100×109/L Ⅱ度: 50×109/L≤血小板<75×109/L Ⅲ度: 25×109/L≤血小板<50×109/L Ⅳ度: <25×109/L Ⅴ度:死亡 出血的严重程度
有出血症状 无出血症状
精品课件
治疗方法
1. 血小板生长因子停药指征:血小板≥100×109/L或至血小板较用药前升高50X109/L。
抑制
化疗
生长活跃 细胞
精品课件
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干细胞 消化道粘膜 皮肤及附属器 子宫内膜
卵巢
化疗后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的危害 • 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感染 • 限制肿瘤化疗剂量和频率,影响化疗效果 控制骨髓抑制的意义 • 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 加大肿瘤化疗剂量 • 缩短肿瘤化疗间隔时间 • 应用更强劲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或耐药肿瘤
病情恶化的患者疗导致的血小板减少(CIT)
• 多种化疗药物可引起血小板下降,多见于亚硝脲类、GEMZAR(盐酸吉西 他滨)、L-OHP(奥沙利铂)等药物
• 容易发生于脾亢、曾行放化疗或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者 • 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化疗剂量下降或无法继续化疗,甚至死亡
精品课件
血小板减少影响患者肿瘤治疗及预后
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推迟化疗 或减低剂量
减少化疗剂量可影响患者生存
609例实体瘤和淋巴瘤患者进行化疗,其中1262个化 疗周期出现了血小板减少.
386例进行乳房切除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后无 化疗组和辅助化疗组,其中辅助化疗组207例采用环磷 酰胺、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CMF)方案,中位随访 19.4年
特征
分值
粒缺伴发热,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
5
无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5
无COPD
4
实体肿瘤,或血液肿瘤且无霉菌感染史
4
不伴有需静脉补液的脱水症状
3
粒缺伴发热,症状明显
3
无需入院治疗
3
年龄<60岁
2
MASCC: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学会 高风险患者:MASCC评分<21分,应及早入院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低风险患者:MASCC评分≥21分,应口服给药/门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2. 需做手术者,应根据需要使用血小板生长因子,提高血小板到需要的水平。如100 X109/L>血小板>75×109
/L的无出血者,需使用rhT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或)rhlL-11以达手术要求。
3. 对于既往有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功能衰竭、房性心律不齐或冠状动脉疾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推
荐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精品课件
药物治疗
• 目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主要为:
精品课件
TPO(血小板生成素)的应用
• 预防性应用:上程化疗出现III/IV度血小板下降,于化疗后6-24小时开始。 • 治疗性应用:III-IV度血小板减少。 • 剂量:TPO 300 U(1μg)/kg sc qd。 • 停药指针:应用7-14天,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血小板计数升高>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与处理
精品课件
目录
化疗后骨髓抑制 关于FN的NCCN指南
rhG-CSF-瑞白 PEG-rhG-CSF 津优力
精品课件
PART 01
化疗后骨髓抑制
精品课件
化疗后骨髓抑制
• 骨髓抑制是肿瘤化/ 放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化疗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表现为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ANC)绝对数和血小板减少等
特点
粒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 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 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
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 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 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
出现的时间更晚
精品课件
临床表现
感染 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
出血
精品课件
FN 危害严重
1、FN患者感染率高 • 出现明显感染或隐性感染超过的60%, • 发生菌血症的超过20% • FN致死率高达14%
一些恶性肿瘤 患者或许不会 很快死于疾病 本身,却可能 由于感染致命
2、 FN患者死亡率高
FN致死率
实体瘤 8.0%
淋巴瘤 8.9%
精品课件
白血病 14.3%
FN患者MASCC风险指数评分
精品课件
CIT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PLT低于50×109/L时可引起皮肤或粘膜出血,不能承受手术治疗和侵袭性操 作检查
PLT低于20×109/L有自发出血的高危险性(器官出血和脑出血) PLT低于10×109/L有自发出血的极高危险性(器官出血和脑出血)
精品课件
CIT的诊断及分级
病情评估
血小板减少程度
少
精品课件
红细 胞减 少
贫血
粒细胞减少
精品课件
FN——粒缺伴发热
NCCN指南粒缺伴发热的定义:
•单次体温:口表≥38.3℃或≥38.0℃持续 1h 以上
+
•中性粒细胞减少: <500 中性粒细胞 /mcl 或 <1000 中性粒细胞 /mcl ,但预计在随后的 48 小时后将下降至 ≤ 500 中性粒细胞 /mcl
50*109/L时及时停药。
精品课件
出血
0度 ≥ 110 ≥ 4.0 ≥ 2.0 ≥ 100
无
Ⅰ度 95~109 3~3.9 1.5~1.9 75~99
瘀点
Ⅱ度 80~94 2.0~2.9 1.0~1.4 50~74 轻度出血
精品课件
Ⅲ度 65~79 1.0~1.9 0.5~0.9 25~49 明显失血
Ⅳ度 < 65 < 1.0 < 0.5 < 25 严重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