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

合集下载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与预防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与预防
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遵守医生的用药建议,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同时,应定期 进行血液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药物的疗效。
输血治疗
当患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输血治疗。通过输注 适量的血液成分,可以帮助患者补充缺失的血液成分,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 发生。
03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
优化化疗方案
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
联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 适的化疗药物和剂量,以降低骨髓抑 制的风险。
在化疗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 法,如放疗、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化疗药物的用量。
避免过度治疗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 化疗药物的用量和频率,以减轻骨髓 抑制的程度。
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评估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评估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乏力、头晕、感染、出血等表现,判断骨髓抑制的 严重程度。
02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处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处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升白细胞 药物、升血小板药物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骨髓功能。
定期监测与评估
定期检查血常规指标
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如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等,以便及时发现骨髓抑制的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旦发现骨髓抑制的情况,应及时调整化疗方案或采取其他治疗措 施,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制定化疗方案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便更好 地预测和预防骨髓抑制的发生。

(完整版)化疗诱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完整版)化疗诱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完整版)化疗诱发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简介化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然而,一些化疗药物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这是一种破坏骨髓造血功能的副作用。

由于药物的不同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对化疗诱发的骨髓抑制进行分级和适当处理非常重要。

分级1. 无骨髓抑制当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没有出现骨髓抑制的症状时,可被分级为无骨髓抑制。

2. 轻度骨髓抑制轻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造血功能损害,但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

一般来说,血细胞计数在正常参考范围的下限附近。

3. 中度骨髓抑制中度骨髓抑制是指患者出现较为明显的造血功能损害,可能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白细胞减少。

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重度骨髓抑制重度骨髓抑制是最严重的分级,患者的造血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出血倾向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处理化疗诱发的骨髓抑制的处理应根据不同分级采取不同的策略。

1. 无骨髓抑制对于无骨髓抑制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并定期进行化疗进展评估。

如果患者保持稳定状态,可继续进行正常的化疗计划。

2. 轻度骨髓抑制对于轻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细胞计数,并酌情调整化疗剂量或延长化疗间隔时间。

如果患者的骨髓功能恢复良好,可继续化疗。

3. 中度骨髓抑制对于中度骨髓抑制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这包括鼓励患者适当休息、提供生活上的支持,以及应用支持性治疗如输血、使用生长因子等。

此外,可能需要调整化疗计划或暂停化疗,直到骨髓功能恢复。

4. 重度骨髓抑制对于重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

这可能包括立即停止化疗、输血、使用生长因子、抗感染治疗等。

骨髓移植可能是一个选择性治疗方法。

总结化疗诱发的骨髓抑制需要进行分级和适当处理。

通过对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进行分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相应的处理策略。

及时监测血细胞计数,并根据不同分级调整化疗剂量和计划,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骨髓抑制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化疗后骨髓抑制怎样恢复较快

化疗后骨髓抑制怎样恢复较快

化疗后骨髓抑制怎样恢复较快化疗后骨髓抑制是一种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因化疗药是一类细胞毒性药物,这类细胞毒性的药物,经过静脉或者经过口服给药,可达到全身抗肿瘤治疗的目的。

涉及全身抗肿瘤治疗,且细胞毒性的药物,可对机体的骨髓造血产生一定影响,引起骨髓造血降低,从而导致形成骨髓抑制的表现。

骨髓抑制会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等血液成分的减少,从而引发贫血、感染等问题。

恢复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在化疗后1-2周内开始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恢复。

可以再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化疗专用的术美激能粉,不仅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还可以补充蛋白质,多种补气固本成分,还添加了免疫球蛋白,帮助提高免疫力,帮助患者提升血象,升白,改善食欲、提高体重、提升体质,减少副作用。

大部分的骨髓抑制可以自行恢复。

比如,使用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大约在化疗药物完成后一周-几周或几个月才能完全恢复。

在化疗期间,医生会进行定期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化疗前需要做什么准备?1.患者进行一系列的身体检查,如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承受化疗的刺激。

2.进行心电图和胸部X光检查,以排除心血管或肺部疾病的存在。

3.与医生充分交流,了解化疗的治疗方案、治疗时间、药品选择、剂量等细节,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和预防措施。

4.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是否存在预先存在的疾病或特殊情况,以及化疗中可能面临的生活和工作调整等问题。

在化疗前,患者需要服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营养等。

同时还需要遵守医嘱,如避免饱餐、避免熬夜、避免吸烟等,以确保身体状态良好,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化疗虽然具有较强的疗效,但同时也伴随着多种不同程度的风险和副作用,因此患者在进行化疗治疗前和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以确保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干预。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详细版)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
引言
该文档旨在介绍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分级和处理方法。

骨髓抑制是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正确地分级和处理骨髓抑制是至关重要的。

分级骨髓抑制
根据血液学检查结果,骨髓抑制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

以下是每个等级的定义和特征:
1. 轻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

2. 中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较低但仍在正常范围。

3. 重度骨髓抑制:血小板计数极低,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或完全缺失。

处理骨髓抑制
处理骨髓抑制的方法取决于其严重程度:
1. 轻度骨髓抑制: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

2. 中度骨髓抑制:可能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化疗剂量或延长化疗周期,以给骨髓更多时间恢复。

- 给予增加血小板计数的药物,如血小板生成素。

- 接受输血以增加血小板计数。

- 减少感染风险,避免接触感染源。

3. 重度骨髓抑制:需要紧急处理,可能需要以下措施:
- 停止或暂停化疗,直到骨髓指标得到恢复。

- 接受输血或血小板输注,以增加血液元素。

- 接受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或治疗感染。

结论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严重程度的准确分级和及时处理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骨髓抑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早期介入和合理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及其处理]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及其处理]

无反应滴度
递增剂量维持疗效
应当调整每位患者的剂 量,以维持足以避免红 细胞输注的最低血红蛋 白水平。 如果Hb达到避免输血 所需的水平或在任何2 周时间内增加> 1 g/dL ,对于阿法依泊汀,降 低25%的剂量,对于阿 法贝泊汀,降低40%的 剂量。

增加阿法贝泊汀至300 mcg固定剂量, 每2周1次,皮下注射6 增加阿法贝泊汀至500 mcg固定剂量, 每3周1次,皮下注射
骨髓抑制作用突出的常用化疗药物
烷化剂(环磷酰胺、氮芥等)和鬼臼毒素(VP16)的骨髓抑制 作用较强。 在铂类药物中,卡铂的肾脏毒性小于顺铂,但其骨髓抑制的作 用强于后者。 紫杉醇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过敏反应和周围神经炎,骨髓抑 制作用尚不及烷化剂,但多烯紫杉醇(泰索蒂)的骨髓抑制作 用较强。 拓泊替康的骨髓抑制作用很强,曾与卡铂联合用于大剂量化疗 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骨髓动员前的抑制药物。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处理
• 对因处理: 暂停化疗或化疗减量
• 刺激造血:IL-11、TPO
• 预防出血:输注血小板、减少创伤性出血机会
IL-11的使用及其不良反应
• 预防性应用:上程化疗出现III/IV度血小板下降,于化疗 后24-48小时开始。 • 治疗性应用:血小板减少时。 • 剂量:IL-11 50μg/kg sc qd。 • 停药指针:应用7-14天,或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及时停 药。 不良反应 • 心慌、心悸。有心衰、房颤、房扑病史的患者慎用。 • 血管渗漏综合征:结膜充血,胸腹腔积液、下肢浮肿、体 重增加。
癌症患者输注红细胞的适应证 ( NCCN指南2011 )
目标:预防或治疗携氧能力不足 无症状性 •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慢性贫血,无急性冠脉综合征 输血目标是维持血红蛋白在7 – 9 g/dL 症状性 • 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氧运输能力不足证据的急性出血: 输血目标是纠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保持充足的氧运输 • 症状性(包括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体位性低血压)贫血( 血红蛋白<10 g/dL): 输血目标是根据需要,维持血红蛋白在8 – 10 g/dL,以预防 症状 • 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心肌梗死背景中的贫血: 输血目标是维持血红蛋白≥10 g/dL

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概况

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概况

综 述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概况李 晶(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050011)孟 熙(河北省中医院 050011) 近十几年,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笔者就近10年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报道综述如下。

1 理论探讨对于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病机、治疗大法、古医籍之有关记载,医学界多有探讨,并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确定了常用的治疗法则。

就出现的证候来看,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基本属于中医的气血亏虚证,如患者常见面色苍白,爪甲淡白,心悸短气,舌质淡等。

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间有着密切关系,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及生成过程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而且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成分,故诸医家皆以益气养血为治疗常法,如应用黄芪、人参、熟地黄、当归、阿胶之类,直接升高血细胞。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生成的物质基础,脾健胃和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精能生血,精血互生,精血同源,故健脾和胃,益肾填精常与补气养血法同用。

健脾和胃常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益肾填精常用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鹿角胶、黄精、龟版等。

有的学者提出活血化瘀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新思路。

研究表明癌细胞周围大量纤维蛋白堆积,与血小板凝集有相似之处,且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1],为活血化瘀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治疗肿瘤,中医也多应用活血化瘀之法,选用川芎、桃仁、红花、鸡血藤、地鳖虫活血化瘀之品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取得良好疗效。

归纳所述,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补肾填精、活血化瘀为目前治疗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常用大法。

2 临床用药在治疗大法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可明显地升高外周血象,减轻骨髓抑制。

临床上多综合运用四法,或一法为主兼以它法,灵活变通,疗效显著。

选方用药方面,有的主张应用古方,有的依据上述治则自拟方剂。

恶性肿瘤常规剂量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治疗

恶性肿瘤常规剂量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治疗

恶性肿瘤常规剂量化疗后重度骨髓抑制治疗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肿瘤内科74例常规剂量化疗后发生Ⅳ度骨髓抑制的治疗。

结果:粒细胞减少者,经紫外线病房消毒、G-CSF、抗生素治疗,1/3伴有发热,6例死于肺部感染。

血小板减少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初期57.1%患者有出血现象,均为非致命性,4例3周后血小板低下出血致死,估计与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关。

结论:粒细胞减少者,积极空气消毒,隔离,抗生素及G-CSF的应用有望改善预后。

血小板减少者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标签:恶性肿瘤;骨髓抑制;放疗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增高,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极大的危害人类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中不同程度接受放、化疗。

由此可引起骨髓抑制。

严重的骨髓抑制,不仅影响进一步化疗,影响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74例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率2.0%。

男32例,女42例,年龄8~75岁,中位年龄51岁,肺癌28例,淋巴瘤20例,大肠癌4例,胃癌2例,卵巢癌4例,其他占10例。

表现重度粒细胞减少46例,重度血小板减少28例,血小板计数(2~23)×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者10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WHO抗癌药毒性反应分类标准,重度骨髓抑制为血红蛋白低于65 g/L,白细胞低于1.0×109/L,粒细胞低于0.5×109/L,血小板低于25×109/L[1]。

1.3 治疗方法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有条件者住层流房,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注意房间消毒,定时病房紫外线和地面消毒隔离,对患者采取个人保护行措施,漱口,戴口罩,皮肤护理,大便后PP坐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 μg/(kg·d),及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以抑制内源性细菌感染,如诺氟沙星0.2 g,3次/d,如已发热,常提示感染已经发生,可先经验行应用光谱抗菌素,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或抗真菌药。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

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处理骨髓抑制概述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

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

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

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和放射治疗(radiation)、以及许多其它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薛兴阳起因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的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由多种成分组成,每一种成分都对人体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一种成分的减少都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副反应.较常见的药物如:阿霉素,泰素,卡铂,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

鉴别与诊断骨髓抑制的级别诊断: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Ⅲ级:白细胞(1.0~1.9)×109/L ,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109/L,Ⅳ级:白细胞(0~1.0)×109/L ,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

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下降通常不明显。

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见于化疗后1-3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并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数药如健择、卡铂、丝裂霉素等则以血小板下降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病理机制正常情况下,骨髓内细胞的增殖、成熟和释放与外周血液中粒细胞的衰老死亡、破坏和排出呈相对恒定状态。

某些肿瘤在其治疗过程中破坏了这种平衡,即出现白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

各种放射线对骨髓的抑制多见于肿瘤放射治疗中及放射治疗后。

放射线不仅可使骨髓抑制,而且可以直接杀伤粒细胞或引起染色体改变,其微循环的改变往往在相当时间内得不到恢复。

放疗增敏作用的化疗药物如DNR,ADM等在增加放疗敏感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副作用。

由于骨髓和淋巴组织增殖旺盛,分化程度低,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所以骨髓损害程度取决于放射剂量的大小、照射范围和部位、照射时间等.放疗所致的骨髓抑制远较化疗为轻,主要影响粒细胞系,大面积可影响BPC。

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常为剂量限制毒性。

化疗药物(抗肿瘤药物)可作用于癌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环节,抑制DNA 分裂增殖能力,从而起到对肿瘤的治疗作用。

但由于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大量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可杀死不少正常骨髓细胞,尤其是对粒细胞系影响最大,从而出现骨髓抑制,见白细胞减少,甚则全血细胞减少。

肿瘤病人在化疗中随着化疗药物在体内累积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也逐渐加重。

多数抗癌药物的骨髓抑制,出现于用药后1~3周,持续2~4周恢复。

但HN2抑制淋巴细胞,却发生在给药后24小时。

亚硝脲类的骨髓抑制出现较迟,最低值见于第3~4周,恢复期亦长约6~8周。

多数药物以抑制WBC为主,伴血小板BPC相应下降,少数药物如MMC,CBP以抑制BPC为主。

联合化疗除注意骨髓储备功能外,应避免骨髓毒性叠加的药物并用,或适当减少并用时的剂量。

见表1。

由于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半衰期短,而红细胞的半衰期较长(120天)。

故红细胞系干细胞的减少情况不容易在外周循环池中表现出来治疗1.化疗引起贫血的防治1) 补充铁剂鼓励病人多休息,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必要时吸氧使血氧饱和度≥90%,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加强营养。

多数患者虽然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正常, 但存在着铁代谢紊乱,主要为铁的利用障碍。

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 ) 治疗, 即可解除铁利用障碍, 从而有效地消耗体内储存铁。

如果总铁量不足,势必使红系造血亦受到一定限制。

根据临床观察, 包括网织红细胞和造血功能检测, 若血清铁< 100Lg/L , 单用铁剂血红蛋白(Hgb) 不升, 给予rHuEPO , 同时补铁效果显著。

至于对铁剂如何选用, 最近,Ballard 等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认为口服硫酸亚铁或每周注射右旋糖酐铁100 mg 均不如单次输注总剂量的右旋糖酐铁的效果好, 总剂量=4.08 ×体重(kg)×[ 15- 开始治疗时血红蛋白的值(g% ) ]mg。

2) 输血指征肿瘤病人贫血多为慢性起病和骨髓功能低下所致,Hgb 100 g/L 以上时无输血指征。

Hgb< 85 g/L 时,应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如极度疲劳、头晕头痛、心动过速、低血压及心脏缺血表现,可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Hgb<70g/L,且血容量正常时,通常需输注浓缩红细胞,只有肿瘤病人有活动性出血,需要同时补充血容量和红细胞时,才考虑输全血。

3) 促红细胞生成素随着EPO 基因工程产物rHuEPO 的合成,EPO 开始广泛用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治疗。

应用目的有:(1) 用于合并贫血的肿瘤患者可以为其顺利完成化疗提供保障;(2) 化疗的同时使用rHuEPO 可以预防贫血发生;(3) 治疗化疗后出现的贫血;(4) rHuEPO 与其它造血细胞刺激因子合用对缓解化疗所致的多源性骨髓抑制具有协同作用;(5) 骨髓移植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预处理后同时应用rHuEPO 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以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量,缩短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恢复时间。

应用rHuEPO 须符合如下条件,红细胞比(Hct)<30%或Hgb<90g/L 加上以下5项中的任何一项:(1) 正在接受化疗或放疗;(2) 骨髓受肿瘤侵犯;(3)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4) 转铁蛋白饱和率< 20%; (5) 血清铁>100 ng/ml。

rHuEPO 剂量为100~150 U/k,每周3 次,2~4 周后起效,如果二周内Hct 增加4%,则剂量减少50%,如果4~6周后Hct 增加< 5%~ 6% 应提高剂量50%。

最大剂量不超过300 U/k g, 每周3 次。

治疗过程中应每周测定Hct 直至超过30%,若Hct 已>36%或Hgb达到120g/L 以上,可考虑停药。

2.抗癌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血小板<100×109/L 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低于50×109/L 时,存在出血的危险性,可有皮肤、黏膜出血; 低于20×109/L 时, 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 低于10×109/L 则极高度危险。

1) 一般处理处理血小板9减少症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血小板< 50×109/L 时, 应减少活动, 预防损伤, 避免搬运重物, 防治便秘; (2) 维持收缩压在18. 7 kPa 以下, 预防颅内出血; (3) 避免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 (4) 避免肌肉注射等创伤性操作, 操作后必须局部按压5~ 10 分钟以上;(5) 一过性血小板减少时可考虑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6) 血小板低于20×109/L 或有出血时可考虑输注血小板;(7) 输血小板后发生寒颤时应及时使用哌替啶。

2) 输血小板的指征输血小板依然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标准方法。

一般血小板低于20×109/L时, 有指征输注血小板, 但也有学者认为血小板10×109/L 以下时才考虑输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1~ 4小时后, 应评价血小板增加数量, 每输1 单位血小板一般会增加5~10×109/L 。

3)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 ietin, TPO)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 ) 已进入临床, 它能降低患者因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输注血小板量, 具有明显促进血小板恢复作用。

V adhan 等报道29 例妇科肿瘤患者接受rhTPO 治疗, 其合适剂量为1. 2 Lg/kg, 隔日1 次, 共4 次。

没有液体潴留、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其中1 例出现轻度的抗体滴度升高。

白细胞介素-11 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 批准用于临床, 也能减轻患者因抗癌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 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促进血小板的恢复。

常用剂量为50Lg/kg。

主要毒副反应有液体潴留、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

3.抗癌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防治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最低值为第7~ 14天, 一般8 天后可恢复; 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最低值为第10~ 14 天, 第21~ 24 天恢复。

周围白细胞低于4×109/L 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2×109/L 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 5×109/L ,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体温超过38℃, 常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

有时发热是唯一的可靠体征。

常见的感染部位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肛周、会阴、尿道以及各种导管、引流管放置处, 也可伴有口腔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继发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起病急骤, 易在2~ 4 天内发生严重的细菌感染。

口腔、咽喉、直肠、肛门、阴道或子宫等黏膜均可有坏死性溃疡,并迅速进展至脓毒血症。

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引发脓毒败血症时, 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极高,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一般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重在预防。

减少由外源性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危险性, 避免接触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其它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疫苗接种过的人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 如水痘、带状疱疹、流感及普通感冒等)。

医护人员检查病人前必须洗手, 严防交叉感染。

病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 做到饭后漱口及口腔护理, 加强大小便后会阴部清洁, 每天洗澡。

预防皮肤和黏膜的创伤, 正确处理伤口。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或缺乏症的处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检查并尽可能发现感染病灶及感染; (2)常规进行尿、血培养、中心静脉置管或可疑感染部位的培养; (3) 拍摄胸片, 每天或隔天检查血常规; (4) 经验性应用广谱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

常规治疗中一些常用的口服药物①地榆升白片能刺激骨髓造血,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增加血细胞的生成数量,有效提高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

放、化疗可导致肿瘤患者骨髓抑制,其造血微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地榆升白片能防止放、化疗对骨髓造血细胞DNA的损伤,并且具有保护造血微环境的作用。

临床观察中发现,在放、化疗开始时即配合地榆升白片使用,用于防止因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起到了良好的疗效。

② 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③ 茜草双酯系茜草有效成分茜草酸衍生物,能加速成熟白细胞释放,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④ 小檗胺系小檗属植物分离得到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能促进造血功能,增加末梢血白细胞⑤ 中医常用升白复方制剂有愚鲁汤、保元汤、十全大补口服液、六味地黄口服液、升白丸、乌鸡白凤2) 严重骨髓抑制采用CSF+常规药物治疗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 有惠尔血(Filgrastim ) 和格拉诺赛特(Granocyte) 等。

本药的主要作用:(1) 刺激骨髓CFU-G 向成熟粒细胞分化、增殖;(2) 促进骨髓成熟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促进骨髓成熟粒细胞向外周血释放(3) 激活成熟粒细胞的功能,延长其寿命;(4) 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向外周血释放。

由于骨髓造血细胞并不均处于增殖期,一般抗癌药引起的骨髓抑制并不严重,但少数抗癌药如:烷化剂、亚硝脲类药物对增殖及不增殖的造血细胞均有影响,容易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因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所以,当白细胞降至正常以下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确保患者在短期内升至正常范围内,完成肿瘤治疗的预期目标。

轻度的骨髓抑制可以采用口服常规升白细胞药物来治疗。

例如利血生、鲨肝醇茜草双酯系茜草以及一些中药复方制剂地榆升白片,升白丸、乌鸡白凤丸、健脾益肾冲剂、长安升白冲剂、升白片、参芪片、养血升来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