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与支气管的生理
气管支气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二)清洁功能 呼吸道的清洁作用,依靠管腔内粘液和纤毛的协同作用。 1.呼吸道内粘液粘膜,维持粘膜层 纤毛的正常运动。每一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约有200根 纤毛。在呼吸道内有粘液的情况下,运动速度1200次/分, 将沉积在支气管内的细菌,颗粒移送到较大支气管 气管 咳出,净化和保护呼吸道。 2.正常的纤毛运动,依赖粘膜表面的粘液层。病态时, 呼吸道内分泌物过于粘稠,粘膜过于干燥时 抑制纤毛运 动 使呼吸道保护功能减退。
六、诊断 1. 病史:病史很关键。误吸史明确,症状典型,加上临 床检查和胸透,易确诊,但要防止漏诊,对病史不详者不 能放松警惕。 2. 体征:根据异物大小,误吸时间,异物部位,个体反 应,情况各异,包括全身体征。 3.X线检查:作为间接诊断。纵膈摆动:呼气时,心脏纵 膈向健侧,吸气时,向患侧(由于肺不张之故)。 4. 支气管镜检查:是最后确诊和唯一的治疗方法,根据 年龄,选用不同管径的支气管镜;根据异物种类,选用不 同的异物钳钳取。
(三)生理狭窄(共有4个)
• 第一狭窄(食管入口)由环咽肌收缩所致。在成年人,此 狭窄距上切牙16cm,是最狭窄处,异物易在此嵌顿。由于 环咽肌收缩,将环状软骨拉向颈椎,使食管镜不易通过食 管入口。在食管入口后壁处,有薄弱区:环咽肌上三角薄 弱区和环咽肌下三角,此处柔弱易损伤。 • 第二狭窄(T4)由主动脉弓压迫食管左侧壁而成,位于距 上切牙约23cm。食管镜检查见局部有搏动。 • 第三狭窄( T5) 左主支气管压迫食管前壁所致,距离第二 狭窄下4cm处。(有时将2、3狭窄并称) • 第四狭窄(T10)食管通过横膈裂孔而形成,距上切牙40cm.
支气管(bronchus) 一级支气管-主支气管 二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 三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
1.支气管结构与气管相似:软骨环、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 成。分支越细,软骨环数目减少,也不完整,直径在 1mm 以下,其肌肉成分增加,软骨逐渐消失。 2.在 T5 上缘水平,气管分为左、右两主支气管,分别进 入两侧肺门后,继续分支:其顺序为: 主支气管-入左右二肺 肺叶支气管-右3支,左2支,分别入各肺叶 肺段支气管-入各肺段 3. 右主支气管较粗短 ,长 2.5cm, 气管纵轴的延长线呈 2535 度角,异物易落入。左主支气管较细长,长 5cm,与气 管纵轴的延长线呈 45度角。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呼吸系统

目 录
• 呼吸系统概述 • 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肺通气原理及过程 • 气体交换原理及过程 • 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 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及其生理机制
01
呼吸系统概述
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呼吸道
包括鼻腔、咽、喉、气 管和支气管,具有通气 、过滤、加温和湿润空
气的功能。
调节酸碱平衡
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呼吸系统可维持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 ,保证机体酸碱平衡。
参与免疫防御
呼吸道黏膜具有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肺部,同时 呼吸道内的免疫细胞和分泌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呼吸系统的研究方法
形态学研究
生理学研究
通过观察和研究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形 态特征和发育过程,揭示其生理功能的物 质基础。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及其调节
01
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是影响气体交换的重 要因素之一。呼吸运动的频率 、深度和节律都会直接影响气 体交换的效果。
02
肺的通气与血流
肺的通气与血流是影响气体交 换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通气 不足或血流减少都会导致气体 交换障碍,从而影响组织细胞 的代谢和功能。
03
气体分压和溶解度 04
03
肺通气原理及过程
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
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即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 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两个过程,前者引起胸廓扩大, 后者使胸廓缩小。
肺通气的阻力
肺的通气阻力有两种,一种是弹性阻力(占约70%),包括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 的弹性阻力,其中肺的弹性阻力占主导地位;另一种是非弹性阻力(占约30%) ,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其中又以气道阻力为主。
人体解剖学知识:气管与支气管的解剖学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知识:气管与支气管的解剖学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气管与支气管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解剖学机制对于保持呼吸功能正常发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气管与支气管的解剖学机制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一、气管的解剖学机制气管位于颈部,是连接喉部和支气管的管道。
气管的长度约为10-12厘米,直径约为2.5厘米,由软骨环和纤维组成。
气管软骨环完全环绕气管,具有耐压、支撑和保护气管的作用。
气管还拥有一层黏膜,有利于保持气道内的湿度和清洁度,在气道黏膜上还有纤毛能够将粘附的异物排出。
另外,气管其上有甲状腺,甲状腺包绕在气管前方,两侧各有一叶。
甲状腺对于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发生问题时,会导致身体的很多机能失调。
二、支气管的解剖学机制支气管是气管将氧气输送到肺部的延伸,是肺的主要气道,主要负责将氧气送入肺泡,再将二氧化碳排出。
支气管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分别是主支气管(主要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且在肺部进一步分为数千个小支气管。
支气管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由脆弱的软骨、防止粘液上涌的黏膜、并有复合的黏液-纤毛-胶质层组成。
黏液-纤毛-胶质层是由上皮细胞和细胞表面的纤毛组成的三层复合结构,起到了保持呼吸道清洁和阻止外来物质进入肺部的作用。
三、气管与支气管对健康的影响气管与支气管对健康产生的影响相当显著。
首先,如果气管和支气管出现问题,例如感染、狭窄、扭曲等,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呼吸衰竭。
其次,长期吸入污染物和有害气体会使气管和支气管受损,导致支气管炎、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进一步导致呼吸道的功能障碍。
最后,如果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例如频繁的大声说话、吸烟等,亦会增加气管和支气管的负荷,进一步加重其工作和压力。
总之,气管与支气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解剖学机制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维护呼吸系统的正常工作,我们应该关注呼吸质量,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避免吸入污染物和有害气体,禁止吸烟等不良习惯,从而保障气管与支气管健康。
气管和支气管的主要生理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将空气输送到肺部,并参与气体交换过程。
它们具有许多生理功能,下面将对其主要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气管和支气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导气。
气管是一条长约10-12厘米的管道,位于喉部与支气管之间。
当我们呼吸时,空气通过喉咙进入气管,然后经过气管分支成两个主要的支气管。
支气管再进一步分支成数百个小的支气管,最终到达肺部。
这样,气管和支气管就起到了导气的作用,将空气从外部输送到肺部。
除了导气,气管和支气管还具有防御功能。
它们内壁有许多纤毛和黏液细胞,纤毛能够协同运动,将沉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的尘埃、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推向喉咙。
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能够黏附这些有害物质,减少它们对呼吸系统的侵害。
这样,气管和支气管就起到了防御作用,保护呼吸系统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
气管和支气管还参与气体交换过程。
当空气到达肺部的小支气管末梢时,会进一步分支成数百万个小的气泡,称为肺泡。
肺泡内有许多微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
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则从毛细血管排出到肺泡中,最终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气管和支气管的分支结构能够将空气有效地输送到肺泡,提供足够的氧气供给机体正常运作,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气管和支气管还具有调节气道阻力的功能。
气道阻力是指空气在呼吸道中移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气管和支气管的直径和弹性能够调节气道阻力的大小。
当我们需要大量呼吸时,气道会扩张,减少气道阻力,使空气能够更顺畅地通过。
相反,当我们需要节约能量时,气道会收缩,增加气道阻力,减少气体的流动量。
这样,气管和支气管就能够根据机体的需要,调节气道阻力,保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总结起来,气管和支气管作为呼吸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气、防御、参与气体交换和调节气道阻力等生理功能。
它们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呼吸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气管和支气管的生理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健康。
呼吸系统生理学

(一)吸气和呼气的发生
1、吸气过程的发生:平静呼吸时,主要的吸气 肌群收缩。
2、呼气过程的发生:平和呼吸时,呼气动作是 被动的。当动物用力呼气(主动)时,除了吸气 肌群的舒张外,还有呼气肌群的参与。
(二)胸内负压及其意义
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过程,胸内压始终是低于大气压, 因此,通常将胸内压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保证呼吸时肺泡张缩。
②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 回流。
脏层胸膜 壁层胸膜
负压降低中心静脉压, 促进回流; ③利于呕吐和反刍。
胸膜腔
图27
091
(三)呼吸式、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1.呼吸式:三种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正常家畜)
2.呼吸频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呼吸音: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及出入 肺泡(只能)时产生的声音。
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吸气中枢兴奋→吸气。 意义 • 肺张反射有利防止吸气过深过长,加速由吸气向
呼气转换。 • 肺缩反射有利阻止呼气过深,防止肺过度萎缩。
(二)体液调节
CO2浓度增高、缺氧、H+浓度增高 中枢(主)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肺通气增加
• 好哭的小孩为达到一定目的,嚎啕大哭,哭声强度 节节攀升,突然一下子没有了声音,连呼吸也嘎然 而至,这一幕让家长好生紧张。你说为什么呢?
吸气中枢兴奋----呼气中枢抑制 → 吸气运动 呼气中枢兴奋----吸气中枢抑制 → 呼气运动
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调整呼吸的节律性和深度
3、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使呼吸变慢、加快或暂时停止。
4、反射调节Biblioteka 肺牵张反射 • 肺吸气扩张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中牵张感受器
咽喉气管食管解剖

腭咽弓
咽侧索 咽峡左侧照片 腭舌弓
三喉咽部下咽部起于会厌上缘;
止于环状软骨下缘;下接食道口; 前部借喉口与喉腔相通; 喉口:会厌缘 杓会厌襞 杓状软骨 杓间区围成的区域; 会厌谷:舌会厌正中襞与两侧舌会 厌外侧襞之间的凹陷;
梨状窝:在喉口两侧有两个较深的隐窝称梨状窝; 环后隙:环状软骨板后;梨状窝间的区域; 下接食道口;
梨状窝:
梨状窝
梨状窝窥镜图
二 组织结构
一咽壁分层
1 粘膜层:鼻咽部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口咽 喉咽为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含有粘液腺 浆液腺及淋 巴组织;
2 纤维层腱膜层 颅咽筋膜: 在后壁中线形成坚 韧的咽缝;为两侧咽缩肌附着处; 构成;
3 肌层:1咽缩肌组:咽上 咽中 咽下;
2咽提肌组: 3腭帆肌组:腭帆提肌 腭帆张肌 咽
2 右支气管
短:2 53cm;粗: 1 42 3cm;夹角小: 2030 °
异物易于进入;
二 食管解剖
肌性管道; 长约 2030cm;第6颈椎 下缘平面与喉咽相连 续; 在第11胸椎平面 与贲门相连; 静止时 前后位闭合;空管横 径约23cm;
四个生理性狭窄
第一狭窄:食道口 环咽肌;C6平面;距上 切牙16cm
咽部淋巴组织相互通联形成淋巴环——内淋巴环; 内环淋巴引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相互连通构成外环;
颈 咽部淋巴环:内环 外环
咽后淋巴结
咽鼓管扁桃体
腺样体
咽侧索
内淋巴环
下颌角淋巴结
腭扁桃体
舌扁桃体
外淋巴环
咽鼓管扁桃体
腭扁桃体
咽侧索 下颌角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一 腺样体
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之间 表面有56条纵向沟隙 咽囊:中央沟小凹陷; 腺样体出生既有;67 岁最大;10岁以后萎缩;
气管及支气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大约在第5胸椎上缘水平,气管分成左、右两主支气管,分别进入两侧肺门后,继续分支如树枝状。 其分支顺序为:主支气管(一级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肺叶支气管(二级支气管), 分别入各肺叶;肺段 支气管(三级支气管),进入各肺段。
右主支气管较粗且短,长约2.5cm,与气管纵轴的延长线约成25°,因此异物易落入其中。右主支气 管有上、中、下3个肺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较右侧细而长,其长度约为5cm,与气管纵轴延长线约成 45°。左主支气管有上、下两个肺叶支气管。
4.防御性咳嗽反射 气管、支气管黏膜下存在丰富的传入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时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 引起咳嗽反射。咳嗽时先深吸气,继而关闭声门,并发生强烈的呼气动作,同时肋间肌、腹肌收缩,膈肌 上升,胸腔缩小,肺内压、胸内压升高,接着声门突然开放,呼吸道内的气体被急速咳出。个体可通过咳 嗽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及支气管的应用解剖生理
1.1 气管及支气管的应用解剖 气管由软骨、平滑肌、黏膜及结缔组织构成,始于环状软骨下缘,平对第6颈椎;下端于隆突处分为 左、右两主支气管。成年男性气管的平均长度约为12cm,成年女性气管的平均长度约为10cm。气管 腔的左右径略大于前后径,其黏膜层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含有杯状细胞,与黏膜下层的腺体共同分泌 浆液和黏液。气管的支架由10~20个 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间由结缔组织 连接。气管后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 气管上段位于颈部,又称颈段气管,有7~8个软骨环,位置较浅,前面被覆皮肤、筋膜和肌肉等。第 2~4气管环前面有甲状腺峡部越过。气管进入胸腔后,则位置较深。 气管腔末端偏左有一纵向尖锐的嵴,为左、右主支气管的分界,称为隆嵴,为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解 剖标志。支气管结构与气管相似,只是分支越细,软骨环数目逐渐减少,且软骨环更不完整。
气管食管解剖(共16张PPT)

胃左动脉分支
二 气管、支气管及食道生理
(一)气管、支气管生理
①通气及呼吸调节.
②清洁,加湿和调温调节. ③免疫:非特异性,特异性(体液,细胞).
④防御性咳嗽和屏气反射.
1、 呼吸功能:
在气管、支气管平滑肌中有张力感受器,吸气 时气管、支气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刺激感受器, 通过迷走神经到延髓呼吸中枢抑制吸气中枢,吸 气活动停止。靠呼吸肌的弹性回缩(不耗能), 呼出气体,解除对吸气中枢抑制,开始下一呼吸 周期。
3 防御性咳嗽反射:
迷走神经末梢→延髓→声门、呼吸肌、膈肌 4 免疫功能:
气管、支气管内粘膜内的浆细胞可分泌IgA、IgG、 IgM、IgE,以SIgA为主。
(二) 食道生理
蠕 动peristalsis推送食物。 分泌粘液mucus secretion润滑保护 咽下反射:
食物、水到达下咽部刺激副交感神经反射性 引起食道口扩张、平滑肌按顺序收缩产生蠕动。
四个生理性狭窄
第一狭窄:食道口( 环咽肌),C6平面, 距上切牙16cm.
第二狭窄:主动脉弓, T4平面。
第三狭窄:左主支气管 ,T5。
第四狭窄:膈肌,平 T10。
粘膜层:覆层鳞状上皮
黏膜下层:胶原结缔组织(腺体、神经、血
食管壁构成
管)
肌层:横纹肌、平滑肌
外膜层:结缔组织
甲状腺下动脉
血供: 胸主动脉分支
吞咽过程:口咽期、食管期、贲门胃期。
后血底供段 :支交气胸管主感动脉N分:支 黏液分泌 ②清洁,加减湿和少调温,调平节. 滑肌舒张, 分后为底左 段右支气,气平管管第5、胸椎支由气气管管分出扩张 胃细左:动 直脉径副分约支1-交1. 感N:血管扩 张、黏液分泌增多, 支气管又分6级,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支气管的生理
气管与支气管生理学主要依赖于呼吸气道的大小,纤毛的清洁作用和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湿润作用。
1.呼吸气道大小气管直径和长度,在每次呼吸时均发生变化。
吸气时,气管长度与直径增加,利于空气流动,气道阻力减少。
气管的半径可发生变化,因此每个人肺容量虽可能不同,但气管粗细却相差无几。
气管粗细与性别有关,而与肺容量关系不大。
深吸气时,气管长度可增加一个椎体长短,进而适应深吸气时各级膈肌的下降。
2.纤毛清洁功能气管与支气管粘膜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组成,中间夹有杂杯状细胞与浆液细胞等多种分泌性上皮细胞。
纤毛功能是将来自呼吸道远端各种微粒缓慢推出,后将粘液性物质咳出,主要由于纤毛节律收缩运动所致,其运动频率为160~1500次/分,排出粘液物质速度约16mm/min。
而缺氧和高浓度氧,能减少纤毛运动频率。
有学者研究认为吸烟可减少纤毛运动频率和净化作用。
无论有无疾病,纤毛平均运动速率相似。
体温升高时,纤毛运动频率将进一步增强。
3.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湿润作用迷走神经和副交感药物刺激引起的腺体分泌及局部刺激杯状细胞产生分泌物,进而形成气管支气管分泌物。
一般情况下,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总量每天约10~100ml。
粘液于气管支气管表面形成一层覆盖,厚约5 m,可湿化空气,还限制气管支气管水分蒸发,并能携带细小异物微粒排出气道。
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和抑菌杀菌成分,粘液成分95%
是水,其余5%是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类。
局部强刺激可使杯状细胞分泌粘液。
一、呼吸调节功能
在气管、支气管内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进行气体交换,并有调节呼吸作用。
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间的间质中皆有平滑肌纤维。
气管肌纤维收缩时缩小气管腔,由于软骨环的支撑而限制缩小度;细支气管则可因肌纤维收缩而至关闭管腔。
深吸气时气管伸长,管腔则缩小。
支气管及其分支则与气管不同,肌纤维与管腔成斜行排列,收缩时管腔变窄,长度缩短,管壁虽有软骨,但其形状改变很大。
收缩支气管肌的药物可缩小支气管管径70%,而肌肉松弛药物可增宽管径达25%,小支气管肌纤维层较显著,占肺重量的50%,其作用也明显;终末细支气管肌纤维收缩可完全阻止空气出入。
吸气时,气管、支气管扩张,刺激位于气管、支气管内平滑肌中的感受器,兴奋由迷走神经纤维传至延髓呼吸中枢,抑制吸气中枢,使吸气转为呼气。
当呼气时,气管、支气管缩小,对感受器刺激减弱,进而减少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又逐渐处于兴奋状态,开始了又一次的呼吸周期。
吸气时,气管、支气管腔增宽、胸廓扩张与膈肌下降,呼吸道内压力低于外界压力,有利于气体吸入。
反之,呼气时,呼吸道内压力高于外界,将气体排出。
正常情况下,气管、支气管腔通畅,气管阻力小,气体交换充分,动脉血氧分压为12kPa,二氧化碳分压为5.3kPa,血氧饱和度为96%。
呼吸道内有病变时,如气管、支气管炎时,由于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气管、支气管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加,妨碍气体交换,则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血氧饱和度也随之降低。
二、清洁功能
呼吸道清洁作用,有赖于气管、支气管内粘液与纤毛的协同作用。
呼吸道的粘液,主要来源于气管、支气管粘膜上皮层中粘膜下的粘液腺,而细支气管、肺泡等气体交换部分没有腺体,表面只有一层脂质薄膜物质。
气道每日分泌粘液量
约为100~200ml。
粘膜上皮的漏出液也是气管、支气管内液体的主要来源,正常情况下,粘液借纤毛的运动排出,仅少量作为吸入空气的湿润。
粘液的主要成份95%为水分,2~3%为无机盐,2~3%为粘蛋白,还有一些脂质。
粘液可湿润呼吸道粘膜,维持粘膜层纤毛的正常运动,对细菌、机械性刺激与化学性损伤起表面保护作用。
局部感染或有卡他炎症时,分泌增多,分泌物象地毯样吸附细菌,然后藉纤毛运动以排出之。
气管、支气管粘膜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每一上皮细胞约有200根纤毛,呼吸道内有粘液情况下,它们以每分钟1200次速度自下而上进行运动,将沉积在支气管内的细菌、颗粒等移送到较大支气管或气管内,然后咳出,以净化与保护呼吸道。
除声带外,喉、气管及支气管整个呼吸道粘膜均为纤毛柱状上皮,上有粘液层。
正常纤毛运动,有赖于粘膜表面粘液层。
纤毛呈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约从160~1500次/分钟的运动使粘液层向喉方向漂动,将粘液及其附着的异物、细菌,以每分钟16mm的速度向外排出。
绝大部分空气中吸入的8~20μm粒状物皆附着在支气管粘液层,经纤毛运动排除。
纤毛运动对排除气管、支气管的微小异物相当重要。
病理状态下,如缺氧可减慢或停止纤毛运动,呼吸道内分泌物过于粘稠,粘膜过于干燥时,可抑制纤毛运动,使呼吸道保护功能减退。
高渗液、低渗液与PH值改变也会影响到纤毛运动。
三、免疫功能
呼吸道免疫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以粘液纤毛廓清作用和非特异性可溶性因子抗感染作用最重要。
非特异性可溶性因子包括溶菌酶、乳铁蛋白、补体和α1-抗胰蛋白酶等,与SIgA共同起溶菌作用。
呼吸道中的细胞免疫作用表现为巨噬细胞集聚与激活,能吞噬与消灭入侵细菌。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与抗感染有关的免疫球蛋白,如IgA、IgG、IgM与IgE等,这些免疫球蛋白来自于气管、支
气管粘膜层内的浆细胞,具有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的功能。
呼吸道分泌物中的免疫球蛋白,一般以分泌性IgA为主,具有抑制细菌生长及中和毒素的作用,是使呼吸道免受感染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在婴幼儿出生4~月后逐渐形成,至4~12岁后,达到正常水平。
故小儿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炎症。
呼吸道分泌物中还有一定量的IgG,对呼吸道有防御功能。
正常时,呼吸道内IgE含量不多,但在过敏体质呼吸道分泌物中含量增加,是I型变态反应重要反应素抗体。
呼吸道中IgM也与变态反应有关。
正常情况下,由于呼吸道免疫功能,能使下呼吸道免受病毒或细菌侵犯。
免疫功能减退时,则呼吸道发病率增加。
四、防御性咳嗽反射
(一)咳嗽反射气管、支气管内壁粘膜下具有丰富的传入神经末稍,主要来自迷走神经。
冷、热等机械性刺激,烟尘、刺激性气体等化学性刺激,均能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咳嗽反射。
气管、支气管处感受器对机械性刺激较敏感,而肺叶支气管以下部位的感受器则对化学性刺激比较敏感。
感受器受刺激后,沿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再经传出神经传至声门及呼吸肌而产生咳嗽。
肺胀气引起支气管反射性扩大,其感受器可能与反射性呼吸暂停有关,尘粒进入下呼吸道可致支气管收缩。
咳嗽时先作深吸气,接着关闭声门,并发生强烈的呼气动作,同时肋间肌、腹肌收缩,膈肌上升,胸腔缩小、肺内压,胸内压升高,然后声门突然开放,呼吸道内气体以极高速度咳出,并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异物。
咳嗽具有维持呼吸通畅作用,由于小儿咳嗽反射能力较弱,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功能也较差,易发生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二)摒气反射吸入冷空气或刺激性强的化学性气体后,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声门关闭,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气体不易进入下呼吸道。
在支气管与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之间有刺激性感受器。
支气管壁突然扩张或萎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肺不张或肺的顺应性增加时,这些感受器接受冲动而反射性地引起过度通
气和支气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