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合集下载

19_江南地区的开发

19_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 19 课
史料1: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 或火耕而水耨(nòu) ……不待贾(买卖) 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西汉)
史料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年)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一、唯物史观
(一)概念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基本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7.唯物辩证法
三、史料实证
(一)概念 (二)目标 (三)史料的分类 (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因素 (五)运用史料的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 2.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研究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孤证不立,搜集更多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四、历史解释
五、家国情怀
(一)概念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 (二)目标 (1)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 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2)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 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能够表现 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 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
221年刘备
222年孙权
一、西晋的兴亡
司马炎

280年
263 年 266 年

西晋

完成统一
想一想
西晋266年建立,316年灭亡,前 后仅50年,为什么西晋是一个短命 的王朝?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奢侈成风,大臣们把奢侈当作 体面事,比富、斗富。在京都洛阳,当时有三个出名的 豪富:王恺(晋武帝的舅父,官至后军将军)、石崇 (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致财富无数) 、羊诱。 王恺虽为外戚,权力比石崇大,但不如石崇富,心中一 直不服。石崇听说王恺家洗锅子用饴糖水,他就命厨房 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在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40里, 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 50里。 王恺一输再输,请他外甥晋武帝帮忙,晋武帝就把宫里 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给他。王恺为了炫耀,便 请王崇和一批大臣来家吃饭,席间亮出珊瑚树,大臣们 惊叹不已。石崇却在一旁冷笑,取过一支铁如意,将珊 瑚树敲碎,并命家人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 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王恺这才知 道比不过石崇,只得认输。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汉朝时江南的 经济发展情况的: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 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 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 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 写的江南有什么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 入分裂割据的状态,直到后来439年北魏 统一北方。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420年东晋 大将刘裕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东晋 的统治才宣告结束。此后南方又经历了四个 王朝(宋、齐、梁、陈),历史上总称为南 朝。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了解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现状;3.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路径、开发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2.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3.江南地区的开发路径;4.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5.江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讲解(30分钟)1.分析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2.分析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及现状;3.介绍江南地区的开发路径;4.介绍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5.探讨江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步:讨论(20分钟)让学生就江南地区的开发、环保等课题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步:展示(10分钟)每组报告本组讨论总结的结果,并展示相关图片或图表等。

第五步:总结(10分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总结江南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

四、教学重点1.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分析;2.江南地区的开发路径和成果。

五、教学难点1.江南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2.江南地区的环保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2.小组讨论法;3.展示法。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包括讨论和展示);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八、板书设计教学目标讲解内容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路径、成果和发展方向。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个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让学生综合理解头绪纷繁的历史过程。

3、让学生初步理解我国历史上存有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使用这种理解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水平。

4、通过对淝水之战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

5、通过关于江南开发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较多。

所以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

本课的内容能够分为两个部分:1.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

2.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1.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2.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

3.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淝水之战”的教学,应突出趣味性,尽可能使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能够充分利用地图协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理解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掌握。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长远影响等问题。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 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 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 技术 ③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从西晋的灭亡的原因中, 我们能吸取哪些经验和
教训?
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要稳定发展, 一定要处理好民族关系,注意民族间的平等 和团结。

十六国

西




东晋
前秦
淝水之战
投 鞭 断 流; 草 木 皆 兵;
风声鹤 唳。
为什么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 统一江南?
仔细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西晋的基本情况(时间、建立 者、都城、灭亡时间)及灭亡后的政 权更替情况。
2、你能复述淝水之战?你知道者这 次战争中有哪些典故?
3、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意 义分别是什么?
266年,司马炎 篡夺了皇位, 建立了晋朝, 定都洛阳,史 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 吴,完成统一。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的重视
扬州

益州
荆州






岭南

示 意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的发展
史料一: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
使用牛耕 史料二: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未 任官职时以挑粪为业
粪肥推广
史料三: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 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 的“三熟之稻”

《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

《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1在讲授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我没有按历史书编排的逻辑顺序去讲授,而是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设计了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案,并且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有三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核心组织材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很密切。

第一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主要讲了西晋建立,结束了分裂的.局面;西晋皇族纷争,导致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北方汉族豪门大姓为逃避战乱而举族迁移到江南。

这样,北方南迁的豪门大姓就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江南,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

第二子目“淝水之战”、讲述了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方取得了暂时的安定,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比较具体的讲述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前两个子目的内容跟第三子目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在讲授本课时没有按前因后果的思维去讲,而是先指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经济之所以得到开发的原因,这样,因果关系一颠倒,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全班同学在积极的探究,研讨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得到充分开发,因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2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背景。

而第三目是“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结果和影响。

这节课,按照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把握,可以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主题也更加明确。

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

河南师大附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难点【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学法指导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众多政权分立对峙,朝代繁多,是容易搞混的历史内容。

图示法可以帮助同学明析政权并立阶段的朝代更迭与民族融合的历史。

尝试用图示法去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2.本课头绪很多,但着重掌握的重点问题要明确,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四、知识链接1.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2.何处是“江南:”“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

广义指长江以南。

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魏晋以来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

五、自主预习(自读课本,发现知识)(一)基础知识导读(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

)1.______年______建立西晋,定都______,______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4.淝水之战之后, ______年,大将______称帝,国号“______”,东晋结束,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朝代,总称“______”。

5.江南地区的开:原因:①北方人口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设计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设计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江南地区的经济、农业、文化等开发情况;3.分析江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情况;3.江南地区的农业开发情况;4.江南地区的文化开发情况;5.江南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经济、农业、文化等开发情况;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1.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地调研;2.学时安排:本课共安排2学时。

第一学时讲授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经济开发情况;第二学时讲授江南地区的农业、文化开发情况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安排小组讨论和实地调研活动。

五、教学过程与内容安排第一学时: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知道江南地区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听完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讲授经济开发情况(30分钟)教师讲授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情况,包括江南地区的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发展情况。

带领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原因,并展示相关数据和案例。

3. 讨论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和困难? - 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当地人民生活有何影响?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带领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学时:1. 讲授农业、文化开发情况(30分钟)教师讲授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文化开发情况。

带领学生了解江南地区丰富的水产资源以及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实地调研活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活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江南地区的县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当地的农业和文化开发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江南地区开发教案
【情境导入】:
在画面《忆江南》的背景下播放歌曲《梦忆江南》,导入本课主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学导航大家来】
东汉以来内迁的各族主要有: 。

称为“五胡内迁”。

江南地区开发
在课本上找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区域、影响,并做好标记。

【合作探究求共赢 】
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作标记。

1、动脑筋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2、《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课堂练习来反馈】 <夯实基础>
1、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 司马昭、司马炎
B 司马炎、 司马睿
C 司马懿、司马炎
D 司马昭、 司马睿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成全国性短暂统一的政权是 A 北魏 B 西晋 C 东晋 D 前秦
3、淝水之战的双方是
A 前秦和西晋
B 东晋和宋
C 前秦和东晋
D 宋和前秦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出来江水绿如蓝”。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②种植水稻用绿肥 ③牛耕粪肥得推广 ④小麦种植得推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的是
A 曹操统一北方
B 孙权在江南建国
C 东晋定都在南方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提升>
6、材料1江淮以南,地广人稀,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

)则数郡忘。

覆衣天下。

(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 ——《宋书》
1)材料2中《宋书》描写的江南地区与材料1《史记》相比发生了什么
(2)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